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之电波传播37页PPT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天线PPT-4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4-37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天线》
4.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四、陆地移动通信路径损耗传播模式
4-8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天线》
4.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一、移动通信的环境及其特点
陆地移动通信地形特征的分类
♥ 陆地移动通信地形特征的分类:
◘ 准平坦地形——地面起伏高度小于20米
◘ 不规则地形——丘陵地形、倾斜地形、孤立山岳、水陆 混合地形
4-9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天线》
4.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陆地移动通信传播特性的基本概念
♥ 随机场的概念
◘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周围环境散射引起的多径效应, 使移动台实际接收到的信号是一个衰落信号。
◘ 在任一指定地点,不能明确确定接收信号电平究竟是多 少。
◘ 可以确定在某一段时间内,其电平值不会超过某值的时 间是多少。
4-13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天线》
4-26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天线》
4.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二、陆地移动通信中的三种传播机制
陆地移动通信传播特性的基本概念
♥ 与传播特性有关的参数
4-27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天线》
4.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二、陆地移动通信中的三种传播机制
三种传播机制
♥ 实际移动台接收到的信号
4-28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天线》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天线》
4.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一、移动通信的环境及其特点 二、陆地移动通信中的三种传播机制 三、陆地移动通信路径损耗传播模式 四、微小区传播模式 五、室内传播模式 六、建筑物内、靠近建筑物和进入建筑
物的传播 七、确定性模型的分析方法
电波传输PPT学习教案

第18页/共97页
E层:E层的最大电离出现在地面高度为110km处,和D层一样, 电离也是从日出时开始到中午前后达到最大,此后该层逐渐衰变, 日落之后只有很小的浓度。E层的电子浓度小于F层,大于D层, 不能有效和稳定地反射频率高的短波频率,但在夜间可以比较稳 定地反射频率较低的中波频率,是中波天波的主要反射层。 从日出开始到中午前后E层电离密度较大,可反射1.5MHZ以上的 频率。
第20页/共97页
2.电离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⑴ 电离层对电波的能量有吸收作用 ⑵ 电离层对电波能量的吸收与电子浓度和中性分子密度有关 ⑶ 电离层对电波能量的吸收与其频率的高低有关
第21页/共97页
电离层对电波的能量有吸收作用
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传播过程中将引起衰减。衰减的主要机 制是电离层中的自由电子受电波力作用而产生振荡,电子与重 粒子发生碰撞时电子取自电波的能量发生迁移。以后,在场力 作用下开始新一轮振荡。这种不断反复的过程使电波能量受到 吸收衰减,这种现象称为电离层的吸收。
第3页/共97页
返回
2、空间波传播
空间波传播是指发射的电磁波,经空间以直线的方式直接到达接 收点,以及经地表面反射后到达接收点的传播方式。这种空间波 的传播,由于受地球曲率半径的影响,传播距离较近,一般仅数 十公里,基本与视线范围相同(视距传播),因而天线架得越高, 通信距离就越远。
第4页/共97页
第22页/共97页
返回
电离层对电波能量的吸收与电子浓度和中性分子密度有关
电离层电离密度大时,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子的数目就多,其它 粒子的密度也大,则自由电子和其它粒子碰撞的机会就多,吸收就 大,反之,吸收就小。
《电波传播》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55
自由空间传播的菲涅尔区
电波总是在实际媒质中传播的,人们常把在真空中进行的“自 由空间传播”这种理想的情况,作为实际研究问题的起点
在17世纪惠更斯首先提出,波在传播过程中,波面上的每一 点都是一个进行二次辐射球面波(子波)的波源,而下一个波 面就是前一个波面所辐射的子波波面的包络面。
视距传播
视距传播是指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间能相互 “看见”的距离内,电波直接从发射点传播到 接收点
精选课件ppt
33
按照收发两端所处位置不同,可分为三类:
地面上的视距传播,如无线电中继通信,电视广播以及地面上 的移动通信
地面与空中目标如飞机,通信卫星等的视距传播
空间通信系统之间的视距传播,如飞机之间,宇宙飞行器之间 等
=常数。若S面位置左右平移, 、r虽为变数,但它们之和仍
为常数。根据几何知识可知,这些点的轨迹正是以Q、P为 焦点的旋转椭球面。这些椭球面所包围的空间区域就称为菲 涅耳区。根据序号n=1,2, 就分别称为第一、第二菲涅耳区, 它们与S面相截,就在该平面上出现相应的第一、第二菲涅 耳带
在自由空间内,来自波源Q的辐射而到达接收点P点电磁能 量,是通过以Q、P为焦点的一系列菲涅耳椭球区来传播的
带,就分别称为第一,第二……第n个菲涅耳带等。
P点的辐射场就是各菲涅耳带辐射场的总和
精选课件ppt
77
各菲涅尔带在P点的辐射场 (a)n=1;(b)n=2,3;(c)各带的合成振幅;(d)合成场强
精选课件ppt
88
B 0 B 1 B 2 B 3 B 4 B 5 B 6 B 2 1 B 2 1 B 2B 2 3 B 2 3B 4B 2 5
电波传播基本知识PPT课件

电波传播方式的说明
• 地表面波是建立在地球表面的一种电波传播形式,在频率小于5MHz且 天线高度小于地面半波长时,此传播形式占主导作用。其特点是传播距 离远,易与水下建立通信,不受天气与地面环境的阻挡。
• 对流层电波传播是无线通信中占主导作用的传播形式,频率在30MHz以 上时,视距传播成为主要传播方式,此时需注意对流层折射系数的影响 (一般地,此种传播又称地面传播),传播特点是视距传播,易受地面环 境的阻挡影响,传播衰减较大。
电波反射的退极化作用
• 电波反射的退极化作用除了有耗地面的反射以外,不规则的反射目标也 是造成电波去极化的原因之一。
• 移动信道中的各种物体目标对电波的反射过程,是目标表面上每一部分 对电波的散射的综合。其中还包含某些表面结构的二次甚至更多次反射。 目标上的每一部分,相对电波发射天线的取向和形态是各异的。所以复 杂形状的目标具有极强的、多样的退极化作用。
• 《无线通信技术》,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电波传播》,Hernry L.Bertoni • 《移动通信工程(理论与应用)》, • 《网络规划设计》,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第3页/共86页
课程内容
第一章 无线通信基本概念 第二章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的几个概念 第三章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特性 第四章 移动通信信道与预测
第8页/共86页
大气媒质的分层情况
第9页/共86页
第一章 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无线通信中的大
气媒质
第三节 无线通信中的电 波传播方式
第四节 无线通信的频段 划分与传播方式
第10页/共86页
电波传播方式的分类
• 根据何种介质或何种介质分界面对电波传播产生主要的影响,可将常遇 到的电波传播方式分为: • (1)地表面波传播(电波传播主要受地球表面的影响)。 • (2)对流层电波视距传播(电波传播主要受对流层影响)。 • (3)电离层电波反射传播(电波传播主要受电离层影响)。
移动通信技术与设计基础信号传播(ppt)

19
3.3 电波传播路径损耗的预测
(1)电波传播路径损耗的预测的基本方法
2、现实环境中,系统不大可能工作于理想的自由
空间,实际传输损耗要比1/d2计算的结果大许多
。 一般有
1 Pr d n
不同的传播环境,n取3或4,甚至更高。实测结果有,d
小于15km时,n取3~4,d大于15km时,n取5~6。
18
第3章 移动无线电传播
3.2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3.2.4 计算
当使用公式Friis公式,求得d。处接收功率时 ,在距离大于d。时,自由空间中接收功率为
5
第3章 移动无线电传播
四种传播机制
4 直射:自由空间传播 4 反射:当电磁波遇到比波长大得多的物体时,发生反射。
反射发生在地球表面、建筑物和墙壁表面。 4 绕射:当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传播路由被尖锐的边缘
阻挡时,发生绕射。 4 散射:当电磁波的传播路由上存在小于波长的物体 射。散射发生在粗糙表面、小物体或其它不规则物体, 如:树叶、街道标志和灯柱等。
Lbs Gt Gr
f : MHz
d :km
注:天线增益是以全向天线为参考的定向增益。
16
3.2
第3章 移动无线电传播 Ls
Pt Pr
4d
2
1 gt gr
32.45 20log f 20logd 10log(gt gr )
Lbs Gt Gr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f : MHz d :km
3.2.3 Friis公式
电波能量在扩散过程中所引起的球面波扩散损耗。 接收天线所捕获的信号功率是发射天线辐射功率 的很小部分,这是自由空间损耗的本质。
电波传播基础PPT课件

S
PtGt
4 d 2
A2
W m2
Pr
4 d
2
A2GtGr Pt
W
第13页/共33页
(9) (10)
传输媒质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对于某一传输电路,发射天线输入功率与接收天线
输入功率(满足匹配条件)之比,定义为该电路的传输
损耗L,即
L
Pt Pr
4 d
第18页/共33页
传输媒质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多径传输 当电波以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长度的路径传播到达
接收地点时,则接收天线捡拾的信号是由几个不同路径 传来的电场之和。因路径长度有差别,它们到接收地点 的时间延迟(简称时延)不同。若以τ表示最大传输时 延与最小传输时延之差,若τ值太大就会引起较明显的 信号失真。图2(a)示出了接收点场强是由两条路径传来 的、振幅不等的、相位差φ=ωτ的两个电场叠加。
当接收天线与来波极化匹配并与负载阻抗匹配时,
其接收功率为
Pr
SAe
Pt Gt
4 d 2
2 4
Gr
4 d
2
PtGtGr
(W)
(3)
式中S为坡印廷矢量(W/m2), Ae为接收天线的有 效面积(m2),Pt为发射天线的输入功率(W),Gt和 Gr分别是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增益,λ为自由空间电 波的波长(m)。
设一天线置于自由空间,在其最大辐射方向上、距 离为d的接收点处产生的场强为
E0
60PtGt d
V m
(1)
pt为发射天线输入功率(W),Gt为发射天线增益, d为距离(m),E0为自由空间场强振幅值。为便于实用, 或写成:
第8页/共33页
第2章 移动通信信道的电波传播.ppt

3、抗干扰能力强:VHF/UHF频段,可以使用较小的发射功 率获得及爱好的信噪比。
2.1.2 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
移动通信中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直射波、反射波、地表面波等
传播方式,由于地表面波的传播损耗随着频到率达的接增收天高线而的增大,
30PTGT (V/m) d
H0 =
30PTGT (A/m) 120πd
S
=
PTGT 4πd 2
(W/m2 )
(2-4) (2-5) (2-6)
接收天线获取的电波功率等于该点的电波功率密度乘以接 收天线的有效面积,即
PR = S×AR (2-7)
式中,AR为接收天线的有效面积,它与接收天线增益GR满
第2章 移动通信信道的电波传播
引言:
移动通信的首要问题就是研究电波的传播特性,掌握移动通 信电波传播特性对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移动 通信的系统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移动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就是对移动信道特性的研究。 移动信道的基本特性就是衰落特性,包括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 落。这种衰落特性取决于无线电波的传播环境,不同的传播环 境,其传播特性也不尽相同。而传播环境的复杂,就导致了移 动信道特性十分复杂。
合成电场强度与各射线电场的相位有密切关系,当它们同相 位时,合成场强最大;当它们反相时,合成场强最小。所以当 接收点不同时,合成场强也是变化的。
5.绕射现象
电波在传播过程中有一定绕过障碍物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为 绕射。由于平面波有一定的绕射能力,所以能够绕过高低不平 的地面或有一定高度的障碍物,然后到达接收点。这也就是在 障碍物后面有时仍能收到无线电信号的原因。电波的绕射能力 与电波的波长有关,波长越长,绕射能力越强,波长越短,则 绕射能力越弱。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之电波传播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之电波传播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随时随地与亲朋好友的通话,到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移动通信的便利性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而在这背后,电波传播作为移动通信的一项基本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电波传播呢?简单来说,电波传播就是无线电波在空间中的传播方式和规律。
当我们使用手机进行通话或者上网时,手机发出的信号就是以电波的形式向基站传输,同时基站发出的信号也通过电波传递到我们的手机上。
电波传播的方式有多种。
其中,最常见的是直射波传播。
想象一下,当我们在一个开阔的场地,没有任何障碍物阻挡,手机直接与基站进行通信,这时候电波就像一条直线一样从发射端直接到达接收端,这种传播方式就是直射波传播。
它的特点是信号强度较大,传输质量较好,但需要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有清晰的视线通道。
然而,在实际的环境中,往往很难有完全畅通无阻的传播路径。
这时候,就会出现反射波传播。
比如,电波遇到建筑物、山脉等较大的障碍物时,会像光遇到镜子一样被反射回来。
这些反射波可能会与直射波相互叠加或者抵消,从而影响信号的强度和质量。
有时候,我们在某些地方通话质量不好,信号时强时弱,很可能就是反射波在“捣乱”。
除了反射波,还有绕射波。
当电波遇到障碍物的边缘时,会发生弯曲,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
这种绕射现象在城市环境中非常常见,比如电波绕过建筑物的拐角或者通过狭窄的街道缝隙传播。
虽然绕射会导致信号强度有所衰减,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通信的连续性。
此外,散射波也是电波传播的一种方式。
当电波遇到粗糙的表面或者不均匀的介质时,会向各个方向散射。
比如在植被茂密的地区,电波会在树叶、树枝等物体表面发生散射。
电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频率。
不同频率的电波在传播特性上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频率越高,电波的直线传播特性越明显,穿透能力越弱;而频率越低,绕射和散射能力越强,但传输速率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