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词曲之辩证观
《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提要考证——以《安陆集》为例

Vol. 23 No. 2May ,2021第23卷第2期2021年05月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提要考证——以《安陆集》为例叶凤(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成于众人之手,加之四库馆臣编修时持“清真雅正”之准绳,其评岛偏颇及讹舛问题在所难免。
《安陆集》词条提要在“张先考证与年号之误” “地名与所引佚文考证”“引书讹误与作晶、文字订正” “引句笺证与《安陆集》之评价”等方面存在年号、引书、引文、文字订正、作品误收等五处失误。
这与当时的风气和主流价值观是有着表里映衬关系的。
关键词:《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词集提要;《安陆集》中图分类号:G2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13 ( 2021) 02 - 0044 - 03四库馆臣在编撰《四库全书》时,为索书的 便捷及“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的初衷, 编撰了《四库全书总目》。
然其最完善者要数殿本 《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下简称《总目》),论其 目录学之价值,历来为学界所公认。
但该书成于众手,难免有所讹舛。
学界为其纠补错谬的著作也不 少,诸如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及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等。
本文以《总目》集 部词集《安陆集》为例,从四方面对其考证辩讹, 同时对于今人相关著述纽漏处也考订笺出。
一、张先考证与年号之误宋张先撰。
案仁宗时有两张先,皆字子 野。
其一博州人,枢密副使张逊之孙,天圣三年进士,官至知亳州,卒于宝元二年,欧阳修 为作墓志者是也。
关于张先传,《宋史翼》卷二十六有所记载。
案,张逊传见于《宋史》卷二百六十八,《宋史-列传第二十七》载:“张逊,博州高唐人。
……端 迁盐铁使。
二年,授宣徽北院使、签署枢密院事。
《四库全书总目》虚实论的辩证结构

The Dialectical Structure on “Xu-Shi” Theory in the General Catalogue of The Complete Library of
the Four Treasuries
作者: 蔡智力[1]
作者机构: [1]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武汉430062
出版物刊名: 清史研究
页码: 61-7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四库全书总目》;虚实论;实学;经世;乾嘉学术
摘要:中国古代的学术批评,往往以"虚""实"作为评价尺度,但是,何为虚,何为实,往往依批评者的主观认识而定。
在《总目》的批评视野中,虚实概念存在不同层次,且呈现辩证结构关系。
在学术内容层面,《总目》所谓之虚实,主要就内容状态充实与否,与内容性质切近人事与否而言;在学术方法层面,则主要就方法是否征实可据而言。
内容与方法是一体两面关系,如二者均被认定为实,便可称为"实学"。
但对《总目》而言,"实学"只是相对的实,其上仍有"致用"的进径。
在学术致用层面,《总目》的虚实论仍存在三层辩证结构:就目的论,"实学"如无经世目的亦仅为"虚文";就效用论,有经世目的而无实效亦为"虚文";就实行论,有实效如不施诸实行,亦仍为"虚文"。
由"虚实"这种变动不居的概念特征,以及《总目》虚实论的复杂性可见,近年兴起的"实学"研究,其"实学"概念的确当性值得商榷。
《四库全书总目》词曲批评方法考述

的认识。《 总 目》 首先从时代和文体的角度来探究 词曲的起源。如《 四库全书总目 ・ 集部 ・ 词曲( 一) 》
词和曲都是音乐文学, 其体制的确立和音乐密
切相关 。如 《 顾 曲杂言》 所云 : “ 词 曲虽歌伎艺之流 ,
【 收稿 日期】2 0 1 2 -1 2 -1 5 【 作者简 介l王玫 ( 1 9 7 9 -) ,女 ,四川宜 宾人 ,博 士研 究生 ,暨南大学文学院。
《 总 目》认为 : 词 曲由唐代 近体诗演 变而来 , 近
体 诗又 由古诗和 《 诗 经》 演变 而来 。这种 认为词起 源于近 体的看 法和 南宋胡仔 的观点近似 。同时, 《 总 目》 又将词 曲之起源上 溯到古体诗和 《 诗经》 , 将《 诗 经》 作 为词 曲 的远祖 , 古、 近体 诗作 为词 曲的近 亲 。 这 种看 法又 综合 了前人 关 于词起源 于 诗三 百或 古
【 关键词】 《 四库全书总 目》; 词 曲批评; 源流批评 ;比较批评
I 中图分类号】1 2 0 7 . 2 3 l 文献标识码 l A l 文章 编号l 1 0 0 8 -9 7 6 4( 2 0 1 3 ) o 1 -0 0 8 5 -0 6
日本 学者 内藤湖 南在 1 9 1 0年发表 的 《 概 括 的
第 2 2卷
V oL 2 2
总第 9 7期
S u m N o .9 7
广 东广播 电视 大学学报
J0URNA1 0F GUANGDONG RADI O & TV UNI VERSl TY
2 0 1 3 年 第 1期
N o . 1 . 2 O1 3
四库全书总 目 词 曲批评方法考述
词 。金元 以后 , 词又流 为曲。故 曲者, 词之变 ; 词 者, 诗 之余 。源 流虽 远 , 本末 相生 。 ” 据此, 词 曲的起 源可 以概括如下 : 入 乐之古诗一 一入乐之近体一 一五代之词一 一
唐宋之争与《四库全书总目》唐宋诗文批评

唐宋之争与《四库全书总目》唐宋诗文批评作者:蒋勇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20年第03期摘要:《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去清人宗唐祧宋论争最激烈的时代不远,且处于中国古代学术的全面总结阶段,它对唐宋诗文的评价与判断颇具意义。
《总目》与清代帝王和官方宗唐的立场大致相同,《总目》宗唐立场对唐宋诗文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着明显的“以唐律宋”倾向,这一倾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唐遗风”,二是“学唐而不得”,三是“晚唐丘壑”。
关键词:唐宋之争《四库全书总目》唐宋诗文批评宗唐以唐律宋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0)02-46-60诗学上的唐宋之争于南宋初现端倪1,后经元、明以至清代,唐宋之争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公案之一。
学界不乏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青木正儿《清代文学批评史》虽以“清代文学批评史”为名,但基本是以清代“唐宋诗之争”为线索而展开的2;齐治平《唐宋诗之争概述》以时代为序,较早梳理了南宋以至清代唐宋诗论争的诗学发展脉络,并对代表人物作了重点考察3;戴文和《“唐诗”“宋诗”之争研究》从“研究基础”“历史概述”和“唐宋诗之争的检讨”三方面对唐宋诗之争的学术基础、历史历程和理论反思进行系统研究;王英志主编《清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分“顺康雍时期”“乾嘉时期”“道咸同光时期”三编,将清代各个时期宗唐法宋风气之流转、宗尚群体以及诗学的论争和理论主张进行全方位的介绍4。
除上述对唐宋诗之争作全景式的、流变发展史的梳理以外,也有以唐宋诗之争为背景,进行微观的、个体性的探讨,如潘务正《论汪懋麟与施闰章、徐乾学唐宋诗之争——兼论清初翰林院内外诗风差异》,从清初诗坛汪懋麟与施闰章、徐乾学之间的论争这一受人关注的事件入手,分析了历史上翰林与主事诗歌主张矛盾与差异的原因,认为“汪氏和徐乾学之间的诗学论争则关涉到翰林院的‘玉堂家数’与失意文人‘不平则鸣’思想的对立”5。
代亮《邓汉仪与清初唐宋诗之争的走向》一文以邓汉仪的个案研究,展示了“清初宗唐诗学突破自我、创新范式的重要表征,也折射出清初唐宋诗之争的复杂面向与态势”6。
《四库全书总目》的宋诗艺术观word精品文档4页

《四库全书总目》的宋诗艺术观[?P键词]《四库全书总目》;宋诗;艺术观一、以“雅”评诗清代文人受“清醇雅正”的引导,“醇雅”成为了重要的艺术标准,而且,乾隆皇帝提出的编书标准之一就是“原本风雅”。
这无疑对四库馆臣在评论宋诗时,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目》评宋诗时,一是对诗人人品“雅”的肯定,一是对诗作“雅”的推崇。
“雅”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有“典雅”“高雅”“风雅”“雅正”等。
卷一百五十七《云溪集》提要称宋诗人郭印:“其交友最密为曾性、计有功等,皆一时博雅之士,则印亦胜流矣。
”这是对郭印学识渊博、品行雅正的推崇。
卷一百五十二《安阳集》提要评价诗人韩琦:“诗句多不事雕镂,自然高雅。
”“盖蕴蓄既深,故直抒胸臆,自然得风雅之遗,固不徒以风云月露为工矣。
”这里评价韩琦的诗作有高雅的格调。
可见,《总目》推崇风雅传统、有现实性内容的诗作,体现的是正统的诗教思想。
卷一百五十三《公是集》提要谓刘敞:“则其文词古雅,可以概见矣。
”“文辞典雅,各得其体。
”卷一百五十六《华阳集》提要谓张纲:“诗文典雅丽则,讲筵所进故事,因事纳忠,亦皆剀切。
”从所举之例看,《总目》所崇尚的宋诗之“雅”不仅包含诗之内容,也涉及用字用词方面。
二、以“风骨”评诗“风骨”一词源于六朝。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风骨》中论述这一术语:“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于风者,述情必显。
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可知,“风”和“骨”原本是两个概念,但由于二者紧密相关,所以成为一个统一的美学要求。
此外,钟嵘的《诗品》也把“风骨”作为批评诗歌的重要界定。
在对宋诗的评点中,《总目》继承此术语,大量使用“风骨”“骨韵”“骨格”等词。
如卷一百五十四《后山集》提要中评陈师道:“七言律诗风骨磊落,而间失之太快、太尽。
”卷一百五十四《鸡肋集》提要评晁补之:“今观其集,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聚。
诸体诗俱风骨高骞,一往逡迈。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谱录类提要辨正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谱录类提要辨正作者:孙利政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20年第04期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目录学著作之一,然其中讹误错漏之处不在少数。
本文以中华书局整理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为底本,参校各种类型的四库提要,并采用《总目》著录之典籍与提要征引之原文献,对子部谱录类提要存在的舛误之处加以辨正,凡订正讹误十九条。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子部谱录类辨正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0)04-50-57《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集大成的目录学著作,一直备受学者关注,对其进行考辨校订的专著、论文也层出不穷。
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以殿本为底本,以浙、粤二本为校本,同时广泛吸取前人校订成果。
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魏小虎《四库全书总目汇订》,以浙本为底本,对校殿本,极力搜集2011年底前发表的考校成果,资料颇为完备。
然校书如扫尘,旋扫旋生,《总目》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今以中华书局整理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为底本,参校各种类型的四库提要,并采用《总目》著录之典籍与提要征引之原文献,就卷一一五至一一六子部谱录类若干条目提出讨论,凡排印之误及前贤时彦已订正者从略,共校正各类讹误十九条。
一、宣和博古图三十卷其时未有宣和年号,而曰《宣和博古图》者,盖徽宗禁中有宣和殿,以藏古器书画。
后政和八年改元重和,左丞范致虚言犯辽国年号,徽宗不乐,遂以常所处殿名其年,且自号曰“宣和人”,亦见《铁围山丛谈》。
则是书实以殿名,不以年号名。
1按:“左丞”,浙本作“右丞”。
蔡絛《铁围山丛谈》:“政和尽八年……(宋徽宗)乃下赦改十一月冬至朔旦为重和元年。
重和者,谓‘和之又和’也。
改号未几,会左丞范致虚言犯北朝年号。
盖北先有重熙年号,时后主名禧,其国中因避‘重熙’,凡称‘重熙’则为‘重和’,朝廷不乐。
是年三月,遽改重和二年为宣和元年,宣和改,上自以常所处殿名其年,然實欲掩前误也。
《四库全书总目》词集提要考辨——以《梦窗词提要》为例

考 证学 为清 代最 重要 的时代 思 潮 .梁 启超 将 之 与 汉 之经 学 、唐之 佛 学 、宋 明 之理 学 并 列 为 中 国古 代 的 四大 思 潮 [ ]‘ ,又 谓 “夫 无 考 证 学 则 是 无 清 学
也 ”Ⅲ3l( 。考证 学 尊 尚 的 “辨 章 学 术 ,考 镜 源 流 ”思
69
“错 简纷 然 ”[4](756),但 由于 其 考 订 不 够 审 慎 ,甚 至 连 白石 词被 误 收《梦窗 词 稿 》也 浑 然 不 觉 。 四库 馆 臣认 为 .毛晋的搜辑校刊之 功实不 可没 ,但他刻印词集时 较 为 随意 ,考证校 雠 之功不 足 ,并 以明人 朱存 理 《铁 网 珊 瑚》所 存 录 的梦窗新 词稿 作校 勘 比对 ,又从 叶律 、音 韵 、叶韵 、脱 韵 、脱 字 等 具 体 问 题 着 手 ,兼 及 大 量 有 错 讹 的词 牌 与 词 句 ,批 评 毛 氏刻 本 “屡 经 传 写 ,多 有 讹 脱 ”、“校刊 皆未 及是 正 ”,并一 一指 摘其谬 误 。
想 ,对纪 昀 及 四库馆 臣产 生 深 远 影 响 。 因而 ,《总 目》 的编纂 亦 以考证 学 为指 导 ,对 收 录 总 目的 经史 子 集 等 文 献 。进 行 细致 的校 勘 比对 .最 终 形 成 集 大 成 性 质 的 善 本文 献 目录提 要 。
《梦窗 词 》为 南 宋 中 晚 期 的 布 衣 词 人 吴 文 英 所 撰 ,在经 历 了晚宋 的辉煌 后 ,于元 明两朝 寂 寞 无 闻 ,凭 借 明人 毛 晋 汲 古 阁刻 本 《梦 窗 词 稿 》 ](717-794)得 以 流 传 下来 。《提 要 》首 先 指 明 ,录 入 《总 目》的梦 窗词 集 正 是来 源 于毛 晋 的汲古 阁刻 本 ,“此本 即 晋所 刻 ,而 四 稿 合 为一 集 ,则 又后 人 所 移 并 也 ”l21( 卯)。 四库 馆 臣 又在 毛晋 汲 古 阁 刻 本 《梦 窗 词 跋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考 索 ,对 梦窗 甲乙丙 丁 四稿 的编 排 次 序 进 行 考 订 。认 为 它“绝 不 以编年 为序 。疑其初 不 自收 拾 ,後裒 辑 旧作 , 得一 卷 即为一 集 ,以十 干 为之 标 目,原 未 尝 排 比先 后 耳 。”E21(2 卯’《提要 》指 出梦 窗 甲 乙丙丁 四稿 ,乃 毛晋 依 十干 为序 ,对 收集 到 的梦 窗词 进 行 标 目 ,而 并 非 按 照 作 品写作 年代 之先 后 顺 序 来 编 订 词 集 。《总 目》词 曲 类存 目“宋 名 家 词 提 要 ”条 目中 ,亦 如 此评 价 了毛 晋 汲古 阁刻 本 的刊刻 情况 ,“其 次 序先 后 .以得 词 付雕 为 准 ,未 尝 差 以 时 代 。 且 随 得 随 雕 ,亦 未 尝 有 所 去 取 ”_2](2 )。毛 氏在 《梦 窗 乙稿 跋 》中也 意 识到 了底 本
从《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看元代戏曲发展情况-最新资料

从《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看元代戏曲发展情况《四库全书》作为一部大型官修丛书,其中涉及清乾隆以前哲学、史学、文学以及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典籍。
戏曲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学样式,在《四库全书》中当然也有所体现,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体式,在发展中也有其独到之处。
一般认为,作为官修丛书,《四库全书》对戏曲往往采取一种贬斥的态度。
这大致是有道理的,在《四库全书》编纂时期,统治者对与礼乐相对的民间俗戏是不提倡的,认为其俚浅鄙陋、害人心智,在词曲类小序中就有所体现:“王圻续文献通考以《西厢记》《琵琶记》俱入经籍类中,全失论撰之体裁,不可训也。
” 但在《四库全书总目》对戏曲的一些带有批评性的文字中,也有意无意地总结了一些戏曲发展的规律及源流问题。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出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录。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中这样描述元曲在历史洪流中的地位。
《四库全书》集部虽不著录元曲的具体篇目等内容,但在词曲类中也不难挖掘出元代词曲的发展痕迹。
从历史渊源的角度出发,集部词曲类小序中写道:“然《三百篇》变而古诗,古诗变而近体,近体变而词,词变而曲,层累而降,莫知其然。
究掘渊源,实亦乐府之余音,风人之末派。
” 又有“自古乐亡而乐府兴,后乐府之歌法至唐不传,其所歌者皆绝句也。
唐人歌诗之法至宋亦不传,其所歌者皆词也。
宋人歌词之法至元又渐不传,而曲调作焉。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文学的传承关系,它们紧密相连,最终产生了曲。
现就以下三个方面阐释一下《四库全书总目》集部中体现的元代词曲的发展情况。
一、从具体分类上看词曲类共分为五类:曰别集、曰总集、曰词话、曰词谱词韵、曰南北曲。
其中南北曲之属共分为三部,十七卷。
分别为:顾曲杂言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钦定曲谱、中原音韵二卷(内府藏本)。
三部典籍分别记述了曲品、曲谱、曲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库全书总目》词曲之辩证观摘要:词曲这两种文体产生的年代较诗赋小说要晚,历代批评家对词曲的批评也是或褒或贬。
编纂于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将词曲类作品收在最后,而且所收作品数量远比诗文要少。
《四库全书总目》在给这些作品所作的提要是我们了解其词曲观念的关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词曲类》一方面遵循着儒家正统文化观,将词视为“不足重轻”的“倚声末技”。
另一方面又能突破观念的藩篱,从纯审美的角度关注词的本色之质。
两者处于矛盾中统一的辩证关系中,体现出《四库提要》的集大成精神。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词卑体轻雅俗兼容辩证观
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6-0000-01
《四库全书总目》作为一部大型的官修目录著作,凝聚了乾嘉时期众多学者的学识和智慧,不仅成为中国古代书目编纂的里程碑,而且“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堪称中国古代十分重要的学术文化史著作。
《四库全书总目》总体上沿袭了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但是每个部类内部的细化分类,则有一些调整和创新。
具体到集部来说,其分为五个小类: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
词曲类位列集部之末,且所收作品数量远比诗文要少得多,分为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曲韵、曲品、南北曲
等。
其中“词曲类”所收词集之属五十九部一百零三卷,词选之属十二部二百七十四卷,词话之属五部十九卷,词谱词韵之属二部六十卷,南北曲之属三部十七卷。
计八十一部四百七十三卷。
而《四库全书》收的所有作品共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
可见,单从作品数量上来说,词曲类作品所占的分量是很少的。
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历代文人视词曲为倚声末技,在编集的时候,把词曲放在诗文之外,另行一集,以致后来都散失了,传作甚少。
另一方面《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的词曲观念又是辩证的,既有视词曲为倚声末技的地方,也重视词曲二体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一、词曲类“倚声末技”的文化观念
《总目集部总叙》即谓:“集部之目,楚辞最古,总集次之,诗文评又晚出,词曲则其闰馀也——至于倚声末技,分派诗歌。
其间周、柳、苏、辛,亦递增轨辙,然其得其失,不足轻重。
姑附存以备一格而已。
”这句话是从时间产生的先后上来把握楚辞、总集、诗文评和词曲的关系。
然而,使用“闰馀”一词,也体现了四库馆臣对词曲地位的认识。
与楚辞、诗文评相比,词曲无足轻重。
收词曲类作品只不过是为了达到“以备一格”而不致缺失一种文体的目的。
在专论词曲的时候,《总目》指出:“词曲二体,在文章技艺之间,厥品颇卑,作者弗贵,特才华之士以绮语相高耳。
”不把词曲
视为正统的文学,是绝大部分古代文人的观念,四库馆臣继承了这一观念,并进而认为只比技艺稍高一筹,可见编者毫不掩饰对词曲的轻视。
不仅如此,在概括具体的作家作品时也贯彻了这样的观点。
再如,“词选之属”中,对《尊前集》就直陈曰:“且就词论词,原不失为花间之骖乘。
玩其情采,足资沾溉,亦不必定求其人以实之也。
”如此观之,词就是一种花间戏取的伎俩,除了华而不实的外在,就再无本质的精神实质了。
再如,“词谱词韵之属”中,评《钦定词谱》:“又以词亦诗之馀派,其音节亦乐之支流,爰命儒臣,辑为此谱。
”无论是词集、词谱抑或是词选,编者都地秉承着“词为艳科”、“小道”的文化观念。
馆阁群儒之所以有这种“词卑体轻”的观念,与词的“出身”是息息相关的。
对诗、词、曲的产生流变及各体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多个地方,以下试举几例:“考古诗皆可以入乐。
唐代教坊伶人所歌,即当时文士之词。
五代以后,诗流为词,金元以后,词又流为曲。
故曲者词之变,词者诗之余。
源流虽远,本末相生。
自五代至宋,诗降而为词。
自宋至元,词降而为曲。
律诗降于古诗,故中晚唐古诗多不工,而律诗则时有佳作。
词又降而律诗,故五季人诗不及唐,词乃独胜。
盖三百篇之余音,至汉而变为乐府,至唐而变为歌诗,及其中叶,词亦萌芽。
至宋而歌诗之法渐绝,词乃大盛……”如此之见,词是以“改装”诗歌、利用燕乐并命歌伶配以乐曲综合而成。
在正统文人心目中,词的内容形式依附于诗,曲调吟唱依附
于外乐,制作者是低贱的主要妓院教坊的伶人,为毫无社会地位的“末技”。
尽管当时词曲之作流行于大街小巷,为大众所喜爱。
但是,词不登大雅却是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
自宋以后,歌词之法的失传,词乐已彻底分离,作为一种文学载体,词越来越成为文人案头娱情之作,又加之长久以来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的认可和恪守,“词卑体轻”也就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二、雅俗兼容的审美艺术与史学价值
尽管《总目》对词曲的看法似乎处处笼罩于“词卑体轻”的观念之下,但是,编撰者却又能从词的音韵、内容及特色等审美角度出发,肯定词作、词集的价值,而且也对词作中存在的弊病予以公允的评价。
这种辩证的精神和客观的态度下,《总目》又能凸显这些作品的审美艺术价值及文学史价值,让观念与审美在矛盾中得以统一。
《总目》在给《花间集》所作的提要里说:“诗余体变自唐,而盛于五代,自宋以后,体制益繁,选录益众,而溯源星宿,当以此集为最古,唐末名家词曲俱赖以仅存,其中《渔父词》、《杨柳枝》、《浪淘沙》诸调仍载入诗集。
盖诗与词之转变在此数调故也。
”这样的论述就比较客观公允,注意到《花间集》在词曲的流播、词调的定型等方面的功用。
首先编者赞赏词的音韵美和雅俗兼容。
如赞扬《片玉词》善隐括前人的典雅诗句,又善吸取民间俗语,使其词达到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的同时,也从侧面肯定了音韵之美在词的
兴起和传播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以及词作能够雅俗兼容的自身魅力。
其次,《总目》在创作倾向上也对其他一些文人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如在评价《淮海词》的时候就指出:“(秦)观诗不及苏黄,而词则情韵兼盛,在苏黄之上。
流传虽少,要为倚声家一作手。
”从“情”、“韵”的角度来看,《总目》认为,秦观的词甚至在苏轼、黄庭坚之上。
在评价《书舟词》的时候认为程垓词“颇有可观”。
在评价《姑溪词》的时候认为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茜,殆不减秦观”。
认为谢逸《溪堂词》“亦极锻炼之工”。
在评价《片玉词》的时候认为周邦彦词多用唐人诗句隐括入调,浑然天成。
长篇尤富艳精工,善于铺叙。
“通音律,下字用韵,皆有法度”。
此外,《总目》还注意到了一些文人在词史发展上的地位,认为词体自晚唐五代产生以来,就以清切婉丽为正宗。
“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
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
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
”
文化思想和观念是评论家行文的基本准则之一。
有着正统儒家美学观的馆阁群儒,本该对词采取轻视或者不屑的态度。
但这些“正派”文人名士,并没有完全为约定俗成的思维和审美所囿禁。
相反,他们能以睿智的目光,看到词家词作的本色之美,并求同存异、雅俗共赏,以较为宽厚兼美的笔锋,写下了对词人、词作、词品的评价,无不体现了文人们辩证的态度和宽厚的胸襟,也彰显了《四库提要》中华学术思想的集大成精神。
参考文献:
①啸馀谱十卷提要.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 年版,下同.第1835 页.
②张小山小令两卷提要.四库全书总目.第1835 页.
③花间集十卷提要.四库全书总目.第1826 页.
④碧鸡漫志一卷提要.四库全书总目.第1826 页.
⑤宋名家词无卷数提要.四库全书总目.第1833 页.
⑥词韵两卷提要.四库全书总目.第1835 页.
⑦尊前集十卷提要.四库全书总目.第18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