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人的行为与心理与空间设计中的关系

合集下载

课题论文:在建筑设计中人的心理、行为因素研究

课题论文:在建筑设计中人的心理、行为因素研究

81109 心理学论文在建筑设计中人的心理、行为因素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对建筑空间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建筑空间的质量也成为一个衡量建筑物质量以及人们生活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志。

人们建造大量建筑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使用的需求,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对建筑空间的设计更需要充分的考虑使用者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因素,以便更好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建筑设计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如何利用人们对建筑空间使用的心理以及行为特征来指导建筑设计已经成为建筑行业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的心理和行为与建筑空间环境的关系人与建筑空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

我们每个人自身都出现过这样的感觉:当我们处在一个建筑空间当中时,这个建筑空间环境的氛围会对我们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进行左右我们的行为。

而相反的,如果我们所处的建筑空间环境不能我们心理或行为上的要求时,我们就会产生对周围环境进行调整的冲动。

这就可以告诉我们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只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是远远不够的,它最重要的任务是为人们营造一个让人欢喜、舒适并且愿意停留的生活环境,只有同时具备使用功能、视觉以及心理享受的建筑空间才是高质量的建筑空间。

因此,人的心理和行为因素作为建筑空间环境的决定因素,应该引起设计人员的重视,并认真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从而刚好的做到以人为本的要求[1]。

二、人的心理和行为在建筑空间中的表现(一)心理因素在建筑空间当中,人们生活的空间范围是有人体的尺寸来决定的,但是人们对建筑空间的满意度却不是用人体的尺寸来决定的,它更多的是由人们的心理空间来决定的。

不同的建筑空间环境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又会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本文主要探索的是人的心理以及行为在建筑空间中的共性,其共有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领域性、安全性以及私密性等,下面我们一一进行详细的探讨。

建筑设计与人类行为心理学

建筑设计与人类行为心理学

建筑设计与人类行为心理学近年来,建筑设计领域逐渐关注起人类行为心理学的影响。

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受到环境和建筑元素的影响,而了解这种影响能够帮助建筑设计师创造更符合人类需求和期望的建筑设计方案。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与人类行为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1. 空间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建造一座建筑物,还要考虑人们在其中的行为和体验。

空间的布局、色彩、材料选择等方面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情绪。

例如,一个明亮、通风的空间能够提高人们的心情和注意力,而一个拥挤、混乱的环境可能让人感到焦虑和紧张。

因此,建筑设计师需要考虑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和偏好,以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功能性强的建筑环境。

2. 视觉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人们的视觉对于空间的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

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使用色彩、形状、纹理等视觉元素来引导人们的视线和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

例如,明亮的色彩可以增加空间的活力和生气,而柔和的色调则能够缓解紧张和压力。

此外,适当的比例和对称也能够提高人们对空间的舒适感和满足感。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视觉元素的运用对于创造宜人的空间环境至关重要。

3. 空间布局与人类行为建筑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

例如,开放式的布局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而封闭的房间则能够提供更好的私密性和专注性。

此外,通道和路径的设置也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

一个直观和顺畅的路径布局能够引导人们在空间中自然地移动和流通,减少迷路和困惑的可能。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创造有秩序和流畅感的行为环境。

4. 环境氛围对于情绪的影响环境氛围指的是人们在空间中感受到的整体情绪和氛围。

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设计光线、音效、气味等方面来创造特定的环境氛围,从而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

例如,使用柔和的照明和轻柔的音乐可以创造出温馨和放松的氛围,而鲜艳的光线和激动人心的音乐则可以营造出充满活力和刺激的氛围。

因此,环境氛围的营造对于提升建筑空间的体验价值至关重要。

建筑设计与人类行为心理学

建筑设计与人类行为心理学

建筑设计与人类行为心理学现代社会中,建筑设计不仅仅是用于满足人们的居住和工作需求,更是一个能够对人类心理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因素。

建筑设计与人类行为心理学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满足个体和群体的需求,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与人类行为心理学的关系,并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这种关系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建筑设计中的心理学原理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建筑物的外观对人们的情绪和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人们看到一个美丽而富有创意的建筑物时,会感受到快乐和愉悦的情绪。

相反,当建筑物给人粗糙和单调的感觉时,可能会引发不愉快情绪。

因此,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物外观时,必须考虑到人们的审美需求,以确保建筑物能够传递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其次,建筑物的内部设计也对人们的行为和情绪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社交活动。

而一个开放和充满活力的办公室设计,有助于员工之间的协作和创新。

此外,建筑物内部的颜色、光线和音乐都可以通过对人类的感官刺激,调节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因此,建筑设计师需要了解人类行为心理学,以选择适合的设计元素来创造理想的内部环境。

另外,建筑设计还需要考虑到人们的隐私和安全需求。

例如,在公共场所设计中,需要为人们提供安全感和舒适感。

这可以通过合理布局,增加安全设施和提供合适的照明来实现。

此外,人们对私人空间的需求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舒适的睡眠区、私人卫生间和安静的工作区,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隐私需求。

因此,建筑设计师需要了解人类心理学,以确保设计出符合人们需求的私人和公共空间。

此外,建筑设计与人类行为心理学的结合还可以在改善城市环境和社会互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例如,一个人性化的城市设计可以鼓励人们走路或骑自行车而不是开车,从而减少交通堵塞和空气污染。

同时,公共场所的友好布局可以促进人们的交流和社交活动。

例如,一个公园设计可以提供休憩区、健身区和儿童游乐区,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社交和娱乐机会,增强社区凝聚力。

人的心理和行为与室内空间环境

人的心理和行为与室内空间环境
(二)人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常见行为 1.右侧通行与左转弯 (1)右侧通行 右侧通行是指在没有干扰的交通流线上,人会自然而 然地靠右侧通行。人的这种行为习性对商场的商品陈设、 展厅的展品布置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2)左转弯 左转弯习性同右侧通行习性一样,也是人类共有的行 为习性,下图为某展厅内人的行为走。这种现象对室内 楼梯位置和疏散口的设置及展厅展线布置等均有指导意 义。
3.识途性 识途性是指当人们不熟悉某一路线时,总是在摸索的过程中到达目的地,而在返回时,为了安全又按 照来时的路线返回的本能。一般情况下,人在慌乱时容易表现出识途性行为。因此,在对室内空间出入 口进行设计时,应考虑人识途性的本能,在出入口处标明疏散口的方向或位置,便于人们明确方向。 4.从众习性 在公共场所发生紧急危险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地跟从人群跑动的方向而逃生,这就是人的从众习 性。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管人群跑动的方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也无心注意引导标识及文字内容。 5.聚集效应 聚集效应是指在空间内,人们会自动向某一地方聚集的行为。通常,人的这一行为习性是由人的好奇 心引起的。人的这一行为习性常用于商业空间设计及展厅设计中。例如,在某化妆品柜台前,商家聘请 外国模特来吸引顾客,以造成人群聚集现象,从而促进销售。
一、人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心理与行为
3.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是指直接存在于个体周围的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个人空间具有看不见的边界, 在边界以内不允许“他人”进入。个人空间可以随着人移动,也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而灵活地伸缩。个人空 间是个体活动和生存的基础,它受到侵犯和干扰时,个体会产生焦虑与不安。它与领域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是人生理和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
二、人的行为模式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二)流动模式 流动模式是指将人的流动行为的空间轨迹模式化。这种轨迹不仅表现出人的空间状态的移动,而且反 映了行为过程中的时间变化。例如,对身处起居室的人的流动行为轨迹进行观察、统计,发现人们去餐 厅的次数最多,占60%。该数据反映了两个空间之间的密切程度,也为空间的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由 此可见,在规划室内空间布局时,应使餐厅的位置靠近起居室。 (三)分布模式 分布模式是指按照时间顺序连续观察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并画出一个时间面,将人们所在的二维空间 位置坐标进行模式化。这种模式主要用来研究人在某一时空中的行为密集度,进而科学地确定该空间尺 度。 (四)状态模式 前面几种行为模式所记述的行为,都是客观的可以观察的行为空间的移动或定位。但人的行为状态还 会涉及人生理和心理作用所引起的行为表现,同时又包含客观环境作用所引起的行为表现,这正是状态 模式所要研究的内容。

建筑设计中的人类行为与心理学

建筑设计中的人类行为与心理学

建筑设计中的人类行为与心理学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仅关乎建筑的外观和结构,也涉及到人类的行为和心理。

人类行为与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建筑的功能、舒适性和美感。

本文将探讨人类行为与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建筑环境的影响。

一、人类行为与建筑功能建筑的设计应该符合人们的行为习惯和需求。

人们的行为直接决定了建筑的功能性。

例如,在住宅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住户的日常行为,如起床、洗漱、用餐等,以确保房屋的布局和功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办公楼设计中,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和沟通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了解和考虑人们的行为,设计师能够创造出更加适合使用者的建筑空间。

二、人类行为与建筑舒适性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对建筑舒适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设计师需要考虑人们在建筑环境中的感受和需求。

例如,自然采光和通风可以提供更加舒适的室内环境,有助于降低压力和焦虑。

此外,声音和温度也是人们感受舒适度的关键因素。

通过在建筑设计中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创造出更加舒适的建筑环境。

三、人类行为与建筑美感人类对美的追求也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各人对美的定义和偏好存在差异。

然而,研究表明,人们对对称、比例和色彩的感知有普遍的偏好。

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这些原则和技巧,创造出更加美观的建筑空间。

此外,建筑的外观和环境也会对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设计师可以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设计出具有情感共鸣的建筑,营造出积极的氛围。

四、人类行为与建筑环境建筑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直接的影响。

根据行为和心理学的研究,人们的行为和情绪往往受到环境的刺激和引导。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利用空间分区、材料选用、灯光、色彩等手段,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情绪。

例如,在商场的布局中,通过放置购物导向标识和设置吸引人的展示区域,可以引导顾客的购物行为。

在办公楼设计中,采用开放式布局和设计舒适的休息空间,可以促进员工的交流和工作效率。

探讨行为心理与建筑空间设计

探讨行为心理与建筑空间设计

探讨行为心理与建筑空间设计摘要:加强行为心理与建筑空间设计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行为心理与建筑空间设计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字]行为心理;建筑空间;设计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建筑空间设计与人们行为心理的相互渗透及作用关系开展人性化的建筑空间设计,不仅能为人们提供一个用来生活、工作、学习与休息的空间场所,还会对人们的生活与行为心里产生深刻的影响。

人与建筑空间之间存在一种多方位因素的综合相互影响关系,这种关系既开通过建筑空间及其环境的设计对人们某些行为产生诱导甚至是改变影响,又可依据人们特定行为心理及特征,科学引导建筑空间设计实践,从而令建筑空间环境更加符合与适应人们的行为心理特征。

丘吉尔的一句“我们塑造了建筑物,而建筑物又塑造了我们”便充分印证了这一道理。

由此可见,建筑空间设计是与人们的行为心理不可分割的。

通过深入探讨两者之间既定关系,才能充分强化与激发建筑师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规范作用,并合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设计原则。

因此,在建筑空间设计实践中需要我们经常与业主、使用者进行实时沟通及交流、组织会谈,尽可能充分全面的深入了解使用建筑人员的工作特征。

兴趣爱好及生活习惯综合需求等丰富行为心理数据资料,依据这些信息展开对建筑空间设计的适应性整改、调节以最大化满足建筑未来使用人员的行为特性及行为心理需求。

设计人员在清楚、深入、全面了解了使用人员希望得到何种建筑环境空间后,应再次身体力行、亲力亲为深入实地进行现场勘查、用事实说话,亲身感受建筑周围环境,从而进一步完善建筑设计效果。

从人体工程理论角度讲,当建筑空间设计尺度恰好与人们的生理结构趋于稳定及协调时,便会从心理上激发产生一种亲切之感,令整个人的身心放松,在精神饱满、良好的状态下切实提升工作服务效率。

同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人们之间倘若保持恰当适应的人际关系与距离,势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十分有益。

室内设计与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关系

室内设计与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关系

室内设计与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关系一、情感与室内设计情感是人类对于外部环境的一种主观体验,它在室内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人们在不同空间中的情感需求,以创造出符合人们心理预期的室内环境。

色彩、材质、光线等因素均会影响人们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室内设计中,合理运用这些因素,可以营造出舒适、愉悦的空间氛围。

二、社交需求与室内设计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对于社交环境的需求尤为重要。

室内设计师需要关注空间布局、功能划分、装饰元素等方面,以满足人们在室内空间中的社交需求。

例如,客厅的设计应注重交流与互动,创造一个宽敞、舒适的交谈空间;而餐厅的设计则需注重氛围营造,激发人们的食欲和交谈欲望。

三、创新与室内设计在室内设计中,创新思维是不可或缺的。

设计师需关注时代发展趋势、了解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

此外,设计师还应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束缚,将不同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具个性的室内空间。

创新设计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还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四、心理健康与室内设计室内设计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设计师应关注空间对人心理的影响,力求创造一个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室内环境。

例如,采用温馨、柔和的色彩搭配,有助于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利用自然光线和绿色植物,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舒适感和愉悦感。

此外,室内设计师还应关注空间布局的合理性,避免拥挤、压抑的感觉,以保障人们的心理健康。

五、文化差异与室内设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室内设计的需求和审美观念存在差异。

室内设计师应充分了解各种文化特点,融合文化元素,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室内空间。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对称、和谐的美学观念;而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性、自由的设计理念。

设计师需根据文化差异,巧妙地将文化元素融入室内设计,使之更具特色和魅力。

综上所述,室内设计与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关系密切相关。

设计师需关注人类心理需求,以创造出符合人们期望的室内环境。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心理学与人类行为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心理学与人类行为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心理学与人类行为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建造一栋具备功能和美观的建筑物,它还需要考虑到人们在其中生活、工作和休闲的体验。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引入建筑心理学和人类行为的原理十分重要。

通过理解与应用建筑心理学和人类行为的知识,设计师可以创建更具吸引力、舒适和功能性的建筑。

一、空间感知与人类行为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和感知方式直接影响他们对建筑的评价。

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到人类行为的原则非常重要。

例如,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布置家具、合理布局空间和选择适当色彩来创造出舒适的居住环境。

此外,利用自然光线、通风和温度控制等措施,可以提升人们对建筑物的感知和舒适度。

二、色彩与情绪色彩对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中,选择合适的色彩方案可以刺激或抑制人们的情绪。

比如,使用明亮的颜色可以增加室内空间的活力和积极性,而柔和的颜色则可以营造出宁静和放松的氛围。

此外,不同颜色的搭配还可以用来区分房间的功能,从而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

三、布局和导向人们在建筑中的行为通常是有一定规律的。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的布局和导向可以帮助人们更方便地理解和使用建筑。

例如,在商业建筑中,通过合理设置交通线路和导向标识,可以引导顾客流动,提高购物体验。

同时,在办公场所中,合理的办公区域划分和布局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自然元素与室内绿化自然元素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将自然元素引入建筑中,如绿植、水景等,可以增加建筑的美感,并提供一种与自然环境相连的感觉。

此外,自然元素也具有放松身心的作用,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和健康状态。

因此,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元素的应用,可以创造出更具宜居性的建筑环境。

五、可持续性和环保如今,可持续性和环保已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并对绿色建筑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设计中采用节能、环保、可再生材料等策略,可以降低建筑的能耗和环境负荷。

此外,通过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和良好的空气质量,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浪漫、铮铮铁骨的正气。 “应物象形”是指造型要以客观物象为依据,正
确地、真实地、有感受地表现出艺术形象。“随类赋 彩”是着色,是按形象实在的物形。色须随实在的类 形。这就是说:无论画什么东西着什么颜色,都必须 逼真。必须写实。也就是要忠实地模写自然.表现自 然。也就是以造化为师。但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大象 不是无形.而是有限中见无限,形成想象的空间。这 样,中国画实际对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是极具 体又极抽象,极抽象又极真实的要求,即不仅要以 形写形,以色彩写色,取得表面的逼真,更要通过绘 画自身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使它脱离象而独立存 在,表现出它特有的写意能力。中国花鸟画的立意 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乌, 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 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它既 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 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 造化而移精神退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 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 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以印章,成为一种以画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留自 更是中国画的一大独特之处。齐白石先生的画可谓 将国画的留白艺术发挥到了极致。画山水时,留白 是高天浩渺,画虾时,更整个画面与留白一体.俱成 水的背景,令专家学者,通俗人等,无不称奇。懂画 的与不懂画的,都看得出意境。留白,留出了空间。 生长的空间。想象的空间。呼吸的空间。观之舒爽。
并以适当的方式界定空间领域,以保证各项活 动的有效、有序进行:把空间设计是否能促进人 与人、人与环境的互动与互补,作为评价办公环 境设计质量的标准。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比如:在空间局促拥挤 的火车座厢里,面对陌生人就坐会让你心理上 感到不安定、不舒适;在狭窄的电梯里,对不相 识的人你会尽量采取背离的体态,把紧靠自己
“经营位置”又日“构图”、“章法”、“布局”等,是 指构图设计要有选择、取舍、组织、安排地缜密思 考。中国花鸟画在构图上,突出主体,善于剪裁。时 画折技。讲求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而且 在写意花鸟画中,尤善于把发挥画意的诗歌题句。 用与画风相协调的书法在适当的位置书写出来,辅
须考虑的因素。由于人们的关系、环境、心理状 态不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一般分为四个 距离带:密接距离(通常是相当亲密的人或家庭 成员之间对话的距离).个人距离(与普通关系的 人日常交谈的距离)。社会距离(特定的社会角色 之间发生的正式交往关系的距离.如谈判、接洽 等),公共距离(个人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如演讲 等面向公众的场合)。
个人空间并不是如球形般向四周等距延伸 的.而是呈不规则的椭圆球状,从图1中可看 出.人们所需要的个人空间在身体正前方和上 方尺度较大,而身体两侧相对尺度较小,也就是 说,处于两侧的他人或物体对个人的干扰较小, 而对于正前方和正上方则干扰较大。而个人空 间的尺度、形状的界定,还会因为人们性别、年 龄、文化、心理素质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图1、2)
f15】贾芳芳甘肃舟曲灾后文化遗产保护维 修方案【EB/OL].http://www.1egaldaily.tom.cn/ ∞zz/content/201 1—07/20/content_2802
014,htm?node=21012, 201 1—7—19
[16】杨旭明.舟曲灾后重建文化记忆的恢复 研究【EB/OL].htqo://www.gs.xinhuanet.com/
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 [6】钮绮.论中华楹联文化与现代高职教育
U】,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70一73 [7J柳红玲.论楹联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发展U].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7(1): 】58—160
156 I时代报告2012年9月
【81张延华.试探影响楹联传承的五大症结 U】.联苑论丛.,2010(10):2—3
一、对个人空间的需要
当个人不与他人发生交往关系的时候,有 一种“为避免他人的侵入而在其身体周围保持 一个看不见的领域”的意识,我们称这个看不见 的领域为“个人空间”.中国有许多学者把它称 之为”场”。人们对个人空间的需要.表现在我们
的其他人在想象中“非人化”等。这是两个典型 的个人空间受到侵犯的例子。
。骨法用笔”是针对中国画用线条造型这一特 殊性提出来的。六朝时代所谓“骨”或“骨法”的概念 包括这样的内涵:即骨势。是指行文、行笔的一种正 直、健康之风气。笔墨作为工具和技法,给绘画过程 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中国花鸟画以线条为基础, 这是传统的底线,着彩泼墨,仍可以看作是线条笔 墨的微观放大。花鸟虽微。“一花一世界,~叶一菩 提”.其精神世界是同构的。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 性、哲学性、抒情性在梅、兰、竹、菊中体现的淋漓尽 致。画家眼中的梅、兰、竹、菊。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 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 自赏:兰,清雅些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b劲 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借 此.文人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 家。有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问南山”;有苏轼作 直竹日“竹生时何尝逐节生”;有吴镇自号梅花道 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有郑思肖因亡国失土作露 根兰……虽然都尽显儒道思想,但也不乏文质彬彬
、,、于~一
、j鼍乡


墨■。十人空惘“呈不烧iI∞■岛殚状
在办公空间设计中,当为个人提供的单独 工作、阅读、思考、待候等不希望与他人发生交 往关系的行为空间时,应充分考虑个人空间需 要的心理尺度。才能给人以舒适、安定的感受, 也才能避开干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对适当的人际距离的需要
人们在工作中进行诸如交谈、会话等面对 他人的行为时,焉要采取一种与对方不远不近 的距离。这种人际距离的需要也是空间规划必
那么,设计师应该怎样来把握这个“互动” 呢?首先,设计师应了解人们的行为特性、把握 不同的行为方式所需求不同空间性质的差异,
设计者在规划空间时,实际上是在规划一群 人的行为,不充分考虑人们行为特性的规划设 计,将会造成人们在空间活动中的障碍。因此, 了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共通行为习惯,了解 人在特定情景中的行为方式,了解特定空间的 尺度要求等都将成为设计师在规划空间时的重 要参照。在办公空间设计中通常涉及到以下几 种行为特性的研究:
【文史艺术l MEDIA 1 RESEARCH
浅议人的行为与心理与空间设计中的关系
包金珠
(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中固分类号:JO—03文献标识码:A
摘要:在空间设计中.有很多因素影响着设计的效果,设计本身是为人服务的,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所以关注人的行为和心理对空间设计就起着起
2010.697
[2】柳杨.当代传媒的大众文化品格及其价 值引导U1.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19(5): 88—89
[3]丁德山.楹联文化育人”特色文化建设 活动的科学实践与思考U].学周刊,2012(5):
64
[4】邱齐.楹联艺术的校本课程开发[DB/
【5j罔于飞.论南-撇tDB/OL}。中国优秀 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f91封富.江津楹联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 代际传播状况研完Ⅱ】.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8(3):25—27 [10】李 玲,代武春,娄兴彬.沉浮在精英与
大众之间——楹联习俗传承的特征与当代变
迁 U】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6(1):5—6
f11]朱惠娟.论民间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
写。
后人对气韵生动的理解更多是指把对象的精 神生动地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在画 中要有生动的艺术形象,把对象的神情风貌、性格 特征、内心世界表现出来。“气韵生动”是“六法”中 是最重要的一法,是我国传统绘画突出的美学准则 之一。古人云:“喜写兰。怒写竹”,兰竹本无喜怒而 人有情。中国花鸟画则放大了喜怒之情的原型。成 为。意”中的兰竹。从题材本身而言。要概括与抒发 创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感似乎是难上加难。但这已经 被古人突破.如八大的鱼鸟眼神、青藤的枝蔓力度, 已经完全突破题材,向精深发展:在描摹自然美的 同时。能强烈并超然地反映人的情志与气象。这是 写意花鸟的深层意蕴所在。
“传移模写”是指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的一种 技能。这种学习,是一种过程,并不是最终的目的。 如果说“传”与“移”是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的心理特 征论,那么“模”与“写”便是包含了绘画具体法则和 创作过程的中国画创作常态论。
萃[M].甘肃:舟曲县文化馆,2011.86
③刘文智.岁月留印[M].甘肃:舟曲县藏香
江南楹联诗词学会.2009.208.
④刘文智.岁月留印[M].甘肃:舟曲县藏香
江南楹联诗词学会.2009.212.
⑤甘肃省舟曲县地方史志缟纂委员会.舟
曲县志(1991--2006)[M】.北京:方志出版社,
2010.697
发展U】.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27(3):93—
95
『12】兰莹萱.时代变迁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新 思考U].安顺学院学报,2008,10(3):22—25
【13】欧明仁.谈对联教学[M】,湖南:湖南师 范大学.2006.26—37
[14]邱齐.楹联艺术的校本课程开发[DB/ OLl.中国优秀硕士学住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根据E·霍尔等人的研究成果。可以把人与 人相处时所采取的距离概括为五个领域,一是 “排他域“,约o.5m。通常不愿让他人进入这个 范围;二是“会话域”,约0.5—1.5m。会话交 谈时的距离,不交谈时不愿让他人进入这个范 围;三是“近接域”.约1.5—3m。可以进行对 话。在这个范围内不易与他人视线重合四是“相 互认识域”。约3~20rn,明白对象的表情,相互
着相"-3重要的作用.对后期整个设计具有指导作用。了解人们的行为特性对个人空间的需要、对适当的人际距离的需要。
关键词:人的行为和心理;个人空闳;人际距离;空问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