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免疫学复习资料汇总

动物免疫学复习资料汇总
动物免疫学复习资料汇总

动植物检疫11级动物免疫学(黑体为重点)

绪论 1.免疫(immune)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抗原性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

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3.免疫的基本特性: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

4.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一章抗原

1.抗原(antigen)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或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称为抗原。

2.抗原性:既抗原的特性,是指抗原分子具有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的特性。

3.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因

4.载体效应:初次免疫反应后,当2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首次免疫所用的载体相同时,才

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载体反应。

5.超抗原:是指能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地刺激多数T细胞克隆活化增殖,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物质。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特性(1)异源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2)

一定的理化性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性状(颗粒性、可溶性)二、宿主生物系统受体动物的基因型、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三、免疫方法的影响免疫抗原的剂量、接种途径、接种次数及免疫佐剂的选择

4.抗原的特异性即专一性或针对性,是指抗原具有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能力。

5.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因抗

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表面,故又称抗原表位。

6.表位的种类(1)单特异性和多特异性表位(2)功能性表位和隐性表位(3)构象表位与顺序表位(4)B

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

7.抗原的分类(1)、根据抗原的性质完全抗原、半抗原

(2)、根据抗原加入和递呈的关系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

(3)、根据抗原来源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与种属特异性无关)

(4)、根据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是否需要T细胞协助

胸腺依赖性抗原(TD)、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

(5)、根据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核酸抗原等

(6)、其它天然抗原、人工抗原

8.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亦称

为不完全抗原。

9.载体现象: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小分子半抗原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

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简称为载体现象。

10.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首次免疫动物,可测得半抗原的抗体,但当二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

首次免疫用的载体相同时,才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载体效应。

11.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一)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绝大多数抗原在刺激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的过程中需抗原提成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协助才能完成。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如异种组织细胞、微生物等。

(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抗原)不需要T细胞辅助或依赖程度较低的抗原,称之为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12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16.佐剂: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

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这类物质统称为免疫佐剂,简称佐剂。

17.佐剂的免疫生物学作用

1、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使无免疫原性或仅有微弱免疫原性的物质变成有效的免疫原。

2、增强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性,可提高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所产生抗体的滴度。

3、改变抗体类型,使由产生IgM转变为产生IgG。

4、引起过增强迟发型超敏反应。

佐剂的作用机制:

1、在接种部位形成抗原储存库,使抗原缓慢释放,延长抗原在局部组织内的滞留时间,较长时间使抗

原与免疫细胞接触并激发对抗原的应答。

2、增加抗原表面积,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辅助抗原暴露并将能刺激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抗原具有抗体活性

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有IgG、IgM、IgA、IgE和IgD五类免疫球蛋白。

3、TD抗原的特点:①均为蛋白质抗原,相对分子质量大,表面表位多,但每种表位数量不同,且分布不

均匀,②TD抗原中既有可被T细胞识别的载体表位,也有被B细胞识别的半抗原表位,③TD抗原主要是大分子蛋白质,其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G类抗体,还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应答和回忆免疫

3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种类、及各种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

1. IgG: 血清含量最高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调理、ADCC、激活补体经典途径通过胎盘

2. IgM:分子

量最大初次免疫应答早期出现的抗体激活补体作用最强天然抗体为IgM 3. IgA:血清型IgA(单体)和分泌型IgA(二聚体)参与呼吸道、消化道等局部黏膜免疫 4. IgD:血清型功能不清;膜型为BCR的重要组成成分,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5. IgE:血清含量最少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参与I型超敏反应抗寄生虫免疫有关

4. 抗体的生物学活性:1、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2、抗体与补体的结合3、通过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

挥生物效应调理作用,ADCC,介导Ⅰ型超敏反应4、选择性传递抗体的调理作用:抗体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5.抗体的调理作用:抗体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在体外的实验中,如将免疫血清加入中性粒细胞的

悬液中,可增强对相应细菌的吞噬作用,称这种现象为抗体的调理作用。

ADCC:K细胞表面具有l gG的Fc受体,当靶细胞与相应的l gG抗体结合,K细胞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的l gG的Fc片段结合,从而被活化,释放溶细胞因子,裂解靶细胞,这种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三种抗原决定簇:同种型决定簇,同种异型决定簇,独特型决定簇

6、单克隆抗体及其制备的基本程序。McAb 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浆细胞)克隆、产生的

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或者说是由一个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B细胞制备(2)骨髓瘤细胞的制备(3)饲养细胞的准备(4)选择培养基(5)细胞融合(6)检测抗体(7)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与冻存(8)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7. 多隆抗体及其制备的基本程序。PcAb 采用传统的免疫方法,将抗原物质经不同途径注入动物体内后,

经数次免疫后采取动物血液,分离出血清,由此获得的抗血清即为多克隆抗体。

(1)抗原制备(2)动物免疫(3)检测血清抗体效价(4)血清分离与保存(5)多抗纯化与标记第三章免疫系统

1免疫系统:重要

免疫器官(1)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禽类法氏囊

(2)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粘膜免疫系统禽类哈德氏腺

免疫细胞(1)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

(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3)抗原呈递细胞:巨噬细胞树状突细胞朗罕氏细胞B细胞

(4)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

免疫分子(1)细胞膜上分子:T细胞抗原受体(TCR)B细胞抗原受体(AGM)

白细胞分化抗原(CD)主要组织相溶性(MHC)分子其他分子

(2)体液中分子:免疫球蛋白(Ig)补体细胞因子

2.概述免疫系统的免疫器官及其主要免疫学功能。

一.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产生与成熟场所

中枢免疫器官又称初级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骨髓的功能:(1)体内重要的造血器官(2)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

胸腺的免疫功能(1)T细胞成熟的场所(2)产生胸腺激素

法氏囊法氏囊为禽类所特有的淋巴器官(1)B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2)可作为外周淋巴器官,直接捕捉抗原和合成抗体。(3)在哺乳动物,法氏囊的功能由骨髓替代。

二.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分布及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又称为次级或二级免疫器官,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栖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它们主要包括脾脏、淋巴结和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淋巴小结等。

脾脏免疫学功能(1)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2)滤过血液作用(3)滞留淋巴细胞作用(4)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5)产生吞噬细胞增强激素:

三其它外周免疫器官

3.免疫细胞: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统称为免疫细胞。

包括:a免疫活性细胞:在淋巴细胞中,受抗原物质刺激后能分化增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如:T、B淋巴细胞。 b K细胞、NK细胞。c免疫辅助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必须有单核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协助参与,对抗原进行捕捉、加工和处理,这些细胞称为免疫辅助细胞。

d其他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各种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他们往往参与免疫应答的某一特定环节。

4.TCR:T细胞表面具有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的分子结构,称为T细胞抗原受体(TCR)

BCR:B细胞表面具有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的分子结构,称为B细胞抗原受体(BCR)

5.T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1)T细胞抗原受体(TCR)(2)红细胞受体(E受体,CD2)(3)CD3(4)

CD4和CD8(MHCⅡ和Ⅰ类分子受体)(5)有丝分裂原受体

B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1)B细胞抗原受体(BCR)(2)Fc受体(FCR)(3)补体受体(CR)(4)有丝分裂原受体(5)其他表面分子如B7、CD40、IL-2R等

6.T细胞和B细胞的比较

特性B细胞T细胞

发育部位骨髓、法氏囊、PP 胸腺

分布淋巴结皮质区、脾白髓淋巴小结和

生发中心

淋巴结副皮质区、脾淋巴鞘

循环有有

抗原受体BCR TCR,需CD3、CD4和CD8协助

重要表面抗原膜表面免疫球蛋白CD2、CD3、CD4或CD8

抗原识别游离外来抗原经处理结合到MHC分子的抗原

耐受诱导困难容易

效应子代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

分泌产物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丝裂原美洲商陆、LPS PHA、ConA、美洲商陆

7.K细胞和NK细胞

裸细胞(null cell):有一类淋巴细胞既无T细胞的表面标志(如CD3),又无B细胞的表面标志(如mIg),

称为裸细胞。包括1、杀伤细胞(k cell)2、自然杀伤细胞(NK cell)简称NK细胞,是一群既不需要抗体参与,也不需要抗原刺激和致敏就能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

主要生物学功能:(1)非特异性地杀伤肿瘤细胞;(2)抵抗多种微生物感染;(3)排斥骨髓细胞的移植;(4)免疫调节的作用:

8.辅佐细胞种类及功能T、B细胞是免疫应答的主要承担者,但这一反应的完成必须有辅佐细胞参加,

简称为A细胞,由于A细胞是一类在免疫应答中将抗原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免疫细胞,故又称抗原递呈细胞APC。

包括(一)单核巨噬细胞(二)树突状细胞(三)B细胞

一)单核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1)免疫防御功能(2)免疫自稳功能(3)免疫监视功能(4)抗原呈递功能(5)免疫调节功能(6)其他功能MPS细胞还广泛参与炎症、止血、组织修复、再生等过程。(二)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可表达高水平的MHCⅡ类分子,比巨噬细胞和B细胞递呈抗原的能力强。

(三)B细胞活化的B细胞具有较强的抗原递呈能力,可将某些抗原决定簇递呈给TH细胞产生免疫应答。9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一)嗜中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是血液的主要吞噬细胞,具有高度的移动性和吞噬功能,

(二)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及I型超敏反应,杀伤虫体,且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同时释放出一些酶类。(三)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参与I型超敏反应,引起过敏反应。

第四章细胞因子

1.细胞因子(cytokine, CK) 指由是由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

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

2.细胞因子的种类及各自功能

(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是一组由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和其它非免疫细胞产生的、介导白细胞和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主要作用:1、促进T和B细胞增殖和分化2、增强NK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的杀伤活性3、刺激造血,参与炎症反应4、诱导抗体的产生5、促进血小板的生成

二)干扰素(interferon,IFN)病毒感染的细胞可产生一种因子,具有抵抗病毒感染,干扰病毒复制的功效,因而命名为干扰素,它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主要生物学活性1)抗病毒和抗肿瘤2)免疫调节:

三)肿瘤坏死因子(,TNF)主要功能低浓度诱导炎症反应,杀伤肿瘤细胞高浓度--- 内分泌效应四)集落刺激因子(CSF)是一组促进造血细胞,尤其是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因子。可刺激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而得名。

(五)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

(六)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趋化和激活活性。

3.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a均为低分子量的分泌型蛋白;; b短暂的自限性分泌,在细胞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

的活化过程中合成和分泌; c细胞因子产生具有多源性和多向性; d表现为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效应。第五章免疫应答

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免疫细胞间相互

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2.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

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产生的部位:外周免疫器官和淋巴组织是免疫应答产生的部位,脾脏和淋巴结是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3.MHC主要功能:1、引起移植排斥反应2、参与抗原加工和递呈3、参与T细胞的限制性识别4、参与T

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4.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致敏阶段免疫细胞(T、B)对抗原分子的识别过程,即抗原分子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2、反应阶段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分化过程,即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产生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

3、效应阶段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共同发挥作用,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应,清除抗原。

5. 抗原递呈细胞(APC):是一类能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把抗原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而使淋巴细胞活化的

细胞。

6.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和递呈:一、外源性抗原的内化;二、内体和抗原肽片段的形成1、抗原物质经内化形

成吞噬体2、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后形成吞噬溶酶体3、外源性抗原在内体的酸性环境中被多种水解酶水解成抗原肽片段;三、抗原肽片段院MHCⅡ型分子复合物的形成及递呈

7.抗体的免疫学功能:1、中和作用2、免疫溶解作用3、免疫调理作用:一些毒力较强的细菌,相应的抗

体与之结合后,则容易受到吞噬细胞的吞噬4、局部粘膜免疫作用5、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作用(ADCC)6、对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7、免疫损伤作用

8.体液免疫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是由B细胞通过对抗原的识别、活化,最后增殖成浆细胞并分泌

抗体来实现的。

9.初次应答:某种抗原首次进入体内引起的抗体产生过程。

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动物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体内产生抗体的过程。

区别:

特性初次应答再次应答

抗原呈递非B细胞B细胞

抗原浓度高低

抗体产生潜伏期5—10天2—5天

高峰浓度较低较高

维持时间短长

Ig类别主要为IgM IgG IgA

亲和力低高

无关抗体多少

第六章补体系统

1.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正常脊椎动物和人血清中的一组不耐热,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可辅

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溶血作用。

2.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是指参与补体激活的固有成分、调控补体激活的各种灭活因子和抑制因

子以及分布于多种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合称为补体系统。

3.补体系统的激活指补体各成分在受到激活物质的作用后,在转化酶(convertase)的作用下从无活性酶原

转化为具有酶活性状态的过程。

4.补体的组成及命名141页

5.补体激活途径主要有:经典途径MBL途径替代途径

6.描述三种补体激活途径的基本过程

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IC)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由于最先被人们所认识,故称为经典途径,又称第一途径,或C1激活途径。

(一)识别阶段即C1识别IC活化形成C1酯酶的阶段。即抗原和抗体结合后,抗体绞链区发生构型变化,暴露出Fc片段上的补体结合部位,补体C1与该部位结合并被激活的过程,称为补体激活的启动或识别。

(二)活化阶段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C3转化酶,C3转化酶进一步酶解C3而形成C5转化酶的过程。

(三)攻膜阶段C5转化酶,启动补体系统终末成分(C5、C6、C7、C8、C9)的活化,并形成具有溶细胞效应的膜攻击复台物(MAC),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补体激活的MBL途径:MBL首先与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然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MASP具有与活化的C1q同样的生物学活性,可水解C4和C2分子,继而形成C3转化酶,其后的反应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

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该途径是在抗体缺乏的情况下,补体系统不经C1、C4、C2途径而被激活的过程。

8.三种补体激活途径的异同

经典激活途径替代激活途径MBL激活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肽聚糖、脂多糖、凝聚的

IgA或IgG4 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

起始分子C1q C3 C2、C4

参与的补体C1、C4、C2、C3、C5-C9 C3、C5-C9、B因子、D因

C2-C9、MASP 所需离子Ca2+、Mg2+ Mg2+ Ca2+

C3转化酶C4b2b C3bBb C4b2b

C5转化酶C4b2b3b C3bnBb C4b2b3b

生物学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

段,感染后期发挥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

阶段,感染早期发挥

作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

阶段,感染早期发挥

作用

相同点:三种补体激活途径具有共同的终末途径—攻膜阶段

9补体激活后的生物学效应(一)免疫粘附作用(二)调理作用(三)免疫调节作用四)参与炎症反应(五)清除免疫复合物(IC)抗感染免疫分类

第七章抗感染免疫

1.获得性免疫的分类特点及区别238页

2.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获得原因抗原刺激机体自动产生抗体抗体输入机体获得免疫

出现时间慢(1~2周)快(输后立即出现)

维持时间半年~数年2~3周

实际用途预防治疗或紧急预防

第八章变态反应

1变态反应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又称为超敏反应;俗称过敏反应。

2、变应原: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统称为变应原或过敏原。

3.变态反应的类型:第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型:由亲细胞性的抗体IgE介导的变态反应称之。第II

型变态反应——(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反应:引起细胞溶解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G和IgM,当其与细胞上的相应抗原或吸附在细胞表面(或和细胞结合)的相应抗原或半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时,可通过

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细胞裂解破坏。第III 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反应第四型变态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

4.变态反应的各型特点:Ⅰ型变态反应特点:1、发生快,消退亦快;2、由特异性IgE介导产生,补体不

参与;3、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4、引起机体出现功能性紊乱,不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

5、可发于局部,亦可发于全身。

Ⅱ型变态反应特点1、抗体主要是IgG、IgM,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2、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致病,3、靶细胞主要是血细胞和某些组织细胞4、发作较快,引起靶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

Ⅲ型变态反应特点1、由IgG、IgM类抗体介导2、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或组织间隙3、补体及血小板、肥大细胞、嗜碱性、中性粒细胞等参与4、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Ⅳ型变态反应特点:1、反应发生慢(24-72小时),消退也慢;2、无抗体和补体参与;3、炎症细胞因子可参与致病;4、病变特征是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5.试述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

一)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后,诱导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抗体,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相应Fc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应原的致敏状态(表面结合特异性IgE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致敏)。

(二)激发阶段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靶细胞表面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IgE抗体的结合,使膜表面的Fc受体发生交联,引发靶细胞的活化和脱颗粒,并释放出大量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和前列腺素等。

(三)效应阶段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以上介质作用于不同组织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压下降、腺体分泌增加、呼吸道和消化道平滑肌痉

挛等一系列反应,在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困难、腹泻、腹痛及全身性休克。

6.(重要)

型别参加成分发病机理临床常见病

Ⅰ型(速发型)IgE(IgG4) IgE粘附与肥大细胞或嗜

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Fc R上,变应原与

细胞表面的IgE结

合,靶细胞脱颗粒,

释放活性介质,作用

于效应器官药物性过敏休克,血请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

喘,荨麻疹,食物性

过敏等

Ⅱ型

(细胞毒型)IgG IgM 补体巨噬

细胞NK细胞

在补体,巨噬细胞、NK

细胞协同作用下溶

解靶细胞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

免疫性血细胞减少

Ⅲ型

(免疫复合性)IgG IgM IgA 补体中性

粒细胞

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

沉积于血管壁底膜

激活补体,吸引中性

粒细胞,释放溶菌体

酶,引起炎症反应

血清病,免疫复合物型肾

小球肾炎,系统性红

斑狼疮

Ⅳ型

(迟发型)T细胞致敏T细胞再次与抗原

相遇直接杀伤细胞

或产生各种淋巴因

子,引起炎症

传染性变态反应接触

性皮炎

第十一章常用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技术:是利用抗原体特异性反应的原理建立的各种检测与分析技术,以及建立这些技术的各种制备方法。

包括:

1.免疫制备技术:是指制备与免疫检测有关制剂(包括抗原、抗体的制备、纯化等)的各种技术。

2.免疫血清学技术:用于抗原或抗体检测的体外免疫反应技术

3.细胞免疫学技术:用于研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与状态的技术。

免疫血清学技术:抗原与相应抗相遇可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出现某种反应,如凝集或沉淀,藉此可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未知抗体(或抗原)。因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又称为血清学反应(serolgical reaction)

血清学反应的种类(一)凝集反应(直接、间接、凝集抑制)(二)沉淀反应(环状、絮状、琼扩)(三)补体结合试验(四)中和反应(五)免疫标记技术(免疫酶、免疫荧光、放射免疫、免疫胶体金)

细胞免疫技术: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二、免疫细胞的计数三、免疫细胞功能的测定四、细胞因子功能的测定

研究生动物免疫学考点

免疫的传统概念:防御疫病(传染病) 免疫的现代概念 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应。 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二、免疫的基本特点 1.识别自身和非自身: 抵御.监视:肿瘤(自身变化)、病原(外源) 2 特异性和多样性:氨基酸、核酸序列 3 记忆:免疫接种的理论基础 4 自我调控:基本生理特点 三、免疫的基本功能 1.免疫防御:1.抗感染 2.免疫耐受: 自身稳定 3.免疫监视: 抗肿瘤 四、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1. 免疫学经验时期(17世纪前) 特点:纯经验性 2. 经典免疫学时期(18-20世纪) 3.近代免疫学时期(至上世纪50年代) 超敏反应,免疫耐受,抗体生成克隆学说,免疫学技术( 血凝等) 4.现代免疫学时期(上世纪60年代以来) 免疫应答细胞分类,免疫调控,分子水平,免疫学技术 五、现代免疫学的进展和热点 1. 理论: 分子和细胞 免疫遗传学和免疫调控机理(MHC) ,肿瘤免疫学(肿瘤发生、发展),免疫病理学(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免疫缺陷) 2. 应用: 免疫学方法 实验免疫学(单克隆抗体,基因疫苗,标记技术,肿瘤治疗) 六、免疫学的应用 诊断:血清学治疗:抗血清预防:疫苗超微量测量 一、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法氏囊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等 二、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粒细胞等 三、免疫分子 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 第二节免疫应答的基本特点 一、种类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二、组成 组织器官: 皮肤粘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等。 脾脏、淋巴结等。 细胞:吞噬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 分子:补体、细胞因子;抗体。 三、特点 先天(不感染)性;识别自身和非自身;无再次反应;作用快范围广。特异性;记忆性;获得性 第三节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一、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1.炎症反应2. 吞噬:清除异物3.补体激活4.干扰素等 二、特异性免疫应答 1.一般过程:激活、反应、效应 2. 反应类型: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3.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初次反应和再次反应 三、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 1. 抗原 2. 机体 3. 免疫方法 第四节免疫调节 一、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特异性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的补充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互相作用 二、免疫应答的调节机制 1. 神经内分泌调节 2. 免疫细胞间调节: T细胞Th Ts B,NK,CD, 红细胞(CR1) 3. 细胞因子的调节: IL,IFN,TF,MF 4. 抗原抗体的调节: 反馈 5. 基因调节: 对不同抗原的反应性(MHC识别抗原),个体差异,品种间差异,种间差异, 免疫缺陷等 第二章免疫学技术概论 概念免疫学技术与血清学技术

免疫学习题及答案(含答案)

免疫学部分 一、概述 【A型题】 1.免疫的概念是: A.机体的抗微生物感染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排除非自身物质的功能 D.机体识别、杀灭与清除外来微生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 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 A.易发生肿瘤 B.易发生超敏反应 C.易发生感染 D.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E.易发生免耐受 3.免疫应答对机体是: A.有利的反应 B.不利的反应 C.有时有利,有时不利 D.适当时有利,不适当时不利 E.以上都不是 【X型题】 1.免疫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可表现为 A.阻止病原微生物入侵 B.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 C.清除体内损伤、衰老细胞 D.诱导组织细胞突变 E.防止肿瘤发生 二、抗原 【A型题】 1.一般而言,抗原的分子量为多少才具有免疫原性? A.<10kD B.< 9kD C.=10kD D.>10kD E.>100kD 2.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感染的微生物抗原 3.TD-Ag得名,是因为它 A.在胸腺中产生 B.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 C.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免疫 D.只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 E.相应的抗体产生需T细胞辅助 4.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抗原决定基 B.抗原的大小 C.抗原的电荷性质 D.载体的性质 E.抗原的物理性状 5.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 A.异嗜性抗原 B.抗体 C.补体 D.半抗原 E.细菌多糖 6.异嗜性抗原广泛存在于: A.人与人之间 B.动物与动物之间 C.植物与植物之间 D.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 E.不同种属之间 7.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提示: A.自身耐受的终止 B.机体易受微生物感染 C.免疫监视功能被抑制 D.免疫应答被抑制 E.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 8.接种牛痘疫苗后机体产生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反映了这两种抗原分子的

动物免疫学模拟题

1、免疫是指动物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以维护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的一种( )反应。 A 病理性 B 生理性 C 对抗性 D 适应性 2、以下描述不属于免疫的基本特性的是( ) A 非特异性 B 识别自身与非自身 C 特异性 D 免疫记忆 3、以下不属于免疫的基本功能的是( ) A 抵抗感染 B 自身稳定 C 免疫监视 D 免疫记忆 4、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由此产生的免疫力具有高度的( )。 A 适应性 B 可变性 C 特异性 D 非特异性 5、下列属于外周免疫器官的是( )。 A脾脏B骨髓C胸腺D腔上囊 6、下列属于中枢免疫器官的是( )。 A脾脏B骨髓C淋巴结D淋巴小结 7、( )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 A初级免疫器官B一级免疫器官 C外周免疫器官D中枢免疫器官 8、( )是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A次级免疫器官B二级免疫器官 C外周免疫器官D中枢免疫器官 9、下列细胞中,属于免疫活性细胞的是( )。 A T淋巴细胞 B 单核吞噬细胞 C 树突状细胞 D 巨噬细胞 10、下列细胞中,属于免疫辅佐细胞的是( )。 A T淋巴细胞 B 单核吞噬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D淋巴细胞 11、下列细胞接受抗原物质刺激后能分化增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是( )。 A T细胞 B 单核吞噬细胞 C 树突状细胞 D 巨噬细胞 12、下列细胞能捕获和处理抗原以及能把抗原递呈给免疫活性细胞的是( )。 A T淋巴细胞 B 单核吞噬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D淋巴细胞 13、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 )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A 应激产物 B 生长因子 C 酸性粒细胞 D 抗体 14、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称为抗原的( )。 A 特异性 B 有效性 C 免疫原性 D 反应原性 15、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特性,称为抗原的( )。 A 反应原性 B 特异性 C 有效性 D 免疫原性 16、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称是( )。 A 抗原 B 半抗原 C 应激原 D 抗体

最新动物免疫学试题及答案

动物免疫学试题及答 案

《免疫学基础》 一. 填空题(每空0.5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 获得性免疫包括:________获得性免疫和_______获得性免疫。 2.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遗传因素、__________、________和应急因素。 3. 构成抗原条件之一的异物性是指异种物质、___________物质、______________物质和自身变性物质。 4. 任何一种完全抗原均可看成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复合物。 5. 常见的T细胞亚群有____________T细胞、____________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 6. 其他免疫细胞包括有________细胞、________细胞、粒细胞和红细胞等。 7. 免疫球蛋白有五种,即IgA、_______、_______、IgE和IgD。 8. 构成单体分子的重链又称为_____链、轻链又称为______链。 9. 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首先出现的免疫球蛋白是_______,最后出现的是________。 10.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是经过三个阶段完成的,第一为________阶段,第三为___________阶段。 11.请举出两种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因子:_________、_________。 12.细胞免疫效应的意义包括__________作用,引发__________反应,引发组织移植排斥反应和抗肿瘤免疫。 13.参与免疫因答调节的细胞亚群主要是________细胞和_______细胞。 14.变态反应中的I型变态反应又称为________型变态反应,III型变态反应又称为 ___________型变态反应。 15.抗急性侵袭性感染免疫是由抗体、________、________酶和吞噬细胞相互配合,以发挥最大的免疫作用。 16.免疫性不育的原因有:精子抗原性不育,________抗原性不育和__________感染性不育。 17.机体对肿瘤免疫的应答是以细胞免疫为主,尤其是________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________细胞、细胞和巨噬细胞作用等。 18.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pH值、杂质异物。 19.举出两种人工自动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品:_________、_______。 20.举出两种与标记抗体有关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 抗原必定是异体物质。 2. 半抗原即抗原决定簇。 3. 给动物注射高免血清,属于人工被动免疫。 4. 所有的抗原物质均可经消化道进行免疫。 5. Ig分子的C区,其氨基酸排列是比较稳定的。 6. 异噬抗原的存在,可引起机体发生自身免疫病。 7. II型变态反应是体内抗原抗体的量比例不合适而造成的。 8. 免疫抑制剂是免疫调节剂之一。 9. 毒素与相应抗毒素结合后,毒素被中和,但经稀释或冻融,毒素又可重现毒性。 10.电解质对血清学反应影响不大。 11.环状沉淀反应是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的血清。 12.某些细菌与相应抗体结合,在补体存在时可发生溶菌反应。 13.补体不能单独与抗原结合,但可以和抗体结合。 14.疫苗只能保护接种动物本身。

水产动物病害习题

简答题 第一章 1. 水产动物病害学的定义是什么? 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鱼、虾、贝等)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 水产动物病害研究发展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3. 简述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的发展过程。 4.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 与水产动物本身的生物学知识有关:如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等; 2. 与病原体的生物学知识有关:如寄生虫学和微生物学等; 3. 与养殖水体环境化学知识有关:如水化学和环境与水质监测技术等 4. 与病害监测技术有关:如生物制片技术、PCR 技术和电镜技术等; 5. 与病害防治研究与应用知识有关:如病理学、药物学、药理学和水产动物免疫学等。 第二章 1. 影响海. 病原: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2. 病原的种类 1)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等 2)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吸虫(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寄生蛭类、寄生甲壳类等。 1、产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水温(T水)、盐度、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余氯、营养不良、动物本身先天或遗传的缺陷、机械损伤。 2. 宿主、病原体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病原体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病原体疾病的来源与传播方式有哪些? 4. 病原对宿主有哪些危害作用?影响病原体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 机械损伤:寄生虫的吸盘、钩和口器损伤皮肤、鳃等组织 结果:功能伤失;继发炎症感染 2) 夺取营养:某些病原是以宿主体内营养为食:肠道寄生虫 3) 分泌有害物质:如:细菌和病毒分泌毒素、某些寄生虫分泌 蛋白分解酶等 4) 压迫和阻塞:如:绦虫、孢子虫的胞囊等(影响性腺发育) 5) 其他疾病的媒介:如:鱼蛭、桡足类等 5. 试述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彻底清池1) 清淤:(新池浸泡1月)旧池清淤 2) 药物消毒:水泥池:1/10000的KMnO4或含氯消毒剂等。 土池: a. 生石灰清池

动物免疫学复习资料

动物免疫学复习资料

动植物检疫11级动物免疫学(黑体为重点) 绪论1.免疫(immune)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抗原性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 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3.免疫的基本特性: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 4.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一章抗原 1.抗原(antigen)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或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称为抗原。 2.抗原性:既抗原的特性,是指抗原分子具有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的特性。 3.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因 4.载体效应:初次免疫反应后,当2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首次免疫所用的载体相同时,才 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载体反应。 5.超抗原:是指能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地刺激多数T细胞克隆活化增殖,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物质。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特性(1)异源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 (2)一定的理化性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性状(颗粒性、可溶性)二、宿主生物系统受体动物的基因型、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三、免疫方法的影响免疫抗原的剂量、接种途径、接种次数及免疫佐剂的选择 4.抗原的特异性即专一性或针对性,是指抗原具有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能力。 5.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因抗 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表面,故又称抗原表位。 6.表位的种类(1)单特异性和多特异性表位(2)功能性表位和隐性表位(3)构象表位与顺序表位(4)B 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 7.抗原的分类(1)、根据抗原的性质完全抗原、半抗原 (2)、根据抗原加入和递呈的关系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 (3)、根据抗原来源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与种属特异性无关)(4)、根据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是否需要T细胞协助 胸腺依赖性抗原(TD)、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 (5)、根据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核酸抗原等 (6)、其它天然抗原、人工抗原 8.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亦称 为不完全抗原。 9.载体现象: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小分子半抗原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 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简称为载体现象。 10.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首次免疫动物,可测得半抗原的抗体,但当二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 首次免疫用的载体相同时,才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载体效应。 11.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一)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绝大多数抗原在刺激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的过程中需抗原提成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协助才能完成。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如异种组织细胞、微生物等。 (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抗原)不需要T细胞辅助或依赖程度较低的抗原,称之为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12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16.佐剂: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 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这类物质统称为免疫佐剂,简称佐剂。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实验—抗血清制备及抗体效价检测 摘要: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牛血清白蛋白(BSA)注入到健康动物例如鼠、兔的 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抗血清,是指含有免疫蛋白的血清。抗体效价指抗体的物理状态及其在体内滞留时间,以其与抗原反应的多少来表示其免疫效果。此次实验主要是进行小鼠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抗血清的制备过程,并通过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其进行抗体效价检测。 关键字:牛血清白蛋白(BSA) 抗血清抗体效价免疫 实验过程: 本次实验一共分为三个分实验: 实验一:免疫 实验二:抽血、放血,分离抗血清 实验三:ELISA测定抗体效价 实验一:免疫 一、抗血清制备的原理 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注入到健康动物的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二、目的 制备高效价的抗血清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实验仪器:1mL 注射器,酒精棉球,剪刀 材料:家兔,小鼠 试剂:3%~5%苦味酸溶液或80%~90%苦味酸,牛血清白蛋白(BSA) 三、方法和步骤 1、动物编号 左前腿上部为1,左腰部为2,左后腿为3,头部为4,背部为5,尾基部为6,右侧从前至后依次为7、8、9。红色表示十位数,用黄色表示个位数。免疫前用金属编号牌固定兔耳,或用染料涂沫在动物的背部,作出明确的标记。

如下图所示抓取目标动物 家兔为300~600 μg/次(400),每次不超过2mL;小鼠为10~100 μg /次(10-20,20~40 μg / ml),每次不超过0.5mL。 小鼠腹腔注射 以左手抓住动物,使腹部向上,右手将注射针头于左(或右)下腹部刺入皮下,使针头向前推 0.5~1.0cm,再以45度角穿过腹肌,固定针头,缓缓注入药液, 为避免伤及内脏,可使动物处于头低位,使内脏移向上腹。

免疫学试题及答案(绝对精品)

一、名词解释(共20分) 1、共同抗原: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2、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 学基因。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CK:是指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剌激而合 成、分泌的一类具有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蛋白物质 的总称。 CK 能调节白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 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是除免疫球蛋 白和补体之外的又一类免疫分子。 4、TAA:指无严格的肿瘤特异性,但可在肿瘤细胞异位 表达或出现量的改变,包括某些糖蛋白、胚胎性抗 原等。 5、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 乱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免疫应答。 四、简答题(共30分) 1、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答:V区:结合抗原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C区:激活补体;结合Fc受提:调理作用; ADCC作用;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和黏膜 2、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有哪些? 答:1)溶解细菌、细胞 2)调理作用 3)引起炎症反应 4)清除免疫复合物 1、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答:一、补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作用:1。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2。某些病理情况下,可介导自身细胞溶解,导致组织损伤与疾病。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一)免疫粘附与调理作用、(二)促炎症作用、(三)对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作用、(四)免疫调节作用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动物免疫学名词解释精选文档

动物免疫学名词解释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 应。 2.免疫防御是指动物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侵袭的能力,又称抵抗感染。 3.免疫稳定在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每天产生大量的衰老死亡的细胞,免疫系统可将这些 细胞清除体外,以维持集体的生理平衡;若此功能失调,就会引起自身免疫 病。 4.免疫监视机体内的细胞常因物理、化学和病毒等致癌因素的影响作用下,机体经常会出 现少量肿瘤细胞;动物机体通过免疫严密监视肿瘤细胞的出现,一旦出现这些 细胞,即对对这些细胞加以识别,然后清除。若此功能低下或抑制,肿瘤细胞 会大量增殖,从而出现临床肿瘤。 5.免疫器官指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结构的统称。 6.免疫细胞是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的统称,包括淋巴性细胞(T、B、N、K细胞等)、单核 吞噬细胞等以及它们的过渡型细胞和终末效应细胞。 7.淋巴细胞表面标记指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是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接受微环境刺激的分子基础,也是鉴别淋巴细胞的重要依据。 8.抗原指凡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或 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9.免疫原性抗原分子进入机体后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关,更 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特性相关。 10.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反应原 性决定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11.自身抗原正常自身组织成分及体液组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能激发免疫应答,但如打 破自身耐受,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例如因外伤或手术等原因,隐蔽性自身 抗原可使此种抗原进入血流时,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或某些化学药物,可与自身组织蛋白结合,改变其分子结构而形成修饰性自身 抗原。 1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必须有Th参予才能激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大多数抗原为TD-Ag。 不须Th参予,可单独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少数抗原为TI-Ag。 15.交叉反应一种抗体对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两种不同抗原都能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称 为交叉反应。 16.类属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 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将存在于同一属或近缘种属的共同抗原称为类 属抗原。 17.异嗜性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如果存在于远缘不同种属中则称为异嗜性抗原,此现象为Forssman首先发现,故称为“Forssman抗原”。

免疫学实验61977

实验四免疫学实验 一、机体体液免疫功能测定 (一)凝集反应 【目的】 了解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及胶乳间接凝集抑制试验的操作过程、结果分析和实际应用。 【原理】 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与相应抗体在一定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的现象称为凝集反应。凝集反应既可用已知抗体检查和鉴定未知的抗原(如鉴定细菌),也可用已知抗原检查血清中相应的抗体;既可用作定性检测,又可用于定量检测。 凝集反应分两种。一种是颗粒性抗原与抗体直接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另一种是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载休颗粒表面,再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间接凝集反应。如将抗体吸附于载体颗粒表面,再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则称为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1、玻片凝集反应 【材料】 伤寒诊断血清、伤寒沙门菌及大肠埃希菌培养物、载玻片、生理盐水等。 【方法】 ①取载玻片1张,左侧加生理盐水1滴,中间及右侧各加伤寒诊断血清1滴; ②用接种环取伤寒沙门菌培养物少许,分别与盐水及中间的伤寒诊断血清混匀。同法取大肠埃希菌培养物与右侧伤寒诊断血清混匀; ③轻轻摇动玻片1~2min后,观察结果; ④观察后,将玻片直接投入消毒缸,不要冲洗,以防污染。 【结果】 出现凝集物者为阳性反应,均匀混浊无凝集物 者为阴性反应。 【注意事项】 玻片凝集反应 ①用接种环取一种试剂前后均需进行烧灼,不可有杂菌污染以及前一试剂残留。 ②用接种环取细菌时应先烧灼灭菌,待冷却后方可挑取细菌。 ③用接种环加细菌于血清中后,应先烧灼接种环,再取细菌加入另一血清中。 【结果分析】 左: 中:

实验动物学试题及答案

实验动物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实验动物学研究的对象实验动物、动物实验。 2、根据我国实际,实验动物被分为四级,分别是一级为普通动物、二级为清洁动物、三级为SPF动物、四级为无菌动物(包括悉生动物)。国际上公认的标准实验动物是SPF 动物,我国公认的标准实验动物是清洁动物。 3、通常称近交系动物为品系,称封闭群动物为品种。 4、实验动物的年龄通常根据体重来判断。 5、裸鼠除全身无毛外,还有裸体和无胸腺,并随年龄增加皮肤变薄,头颈部皮肤皱褶,发育迟缓等特征。 6、药物筛选实验首选动物为小鼠;过敏实验首选动物为豚鼠;发热研究首选动物为家兔;实验外科学首选动物为犬;人类脊髓灰质炎等病的研究最理想的实验动物是非人灵长类动物;做反射弧分析实验常用实验动物是青蛙。 7、实验动物常用给药途径有经口给药、注射给药等。 二、名词解释 1.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鉴定、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动物。 2.近交系动物:是指至少经过20以上连续全同胞或亲子交配,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其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鼠的一对共同祖先的动物群。 3.杂交优势:杂种一代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疾病的抵抗力强,寿命较长,容易饲养,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近交衰退现象的优越性。 4.封闭群动物:不以近交形式进行交配,也不引入任何外来血缘,在封闭条件下交配繁殖,从而保持群体的一般遗传特性,又具有杂合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我国制定的标准作如下定义: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称为一个封闭群,或叫远交群。 5.诱发性动物模型:是指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等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的功能、代谢或形态性结构方面的病变,即人为地诱发动物产生类似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动物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 应。 2.免疫防御是指动物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侵袭的能力,又称抵抗感染。 3.免疫稳定在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每天产生大量的衰老死亡的细胞,免疫系统可将这些 细胞清除体外,以维持集体的生理平衡;若此功能失调,就会引起自身免疫病。 4.免疫监视机体内的细胞常因物理、化学和病毒等致癌因素的影响作用下,机体经常会出 现少量肿瘤细胞;动物机体通过免疫严密监视肿瘤细胞的出现,一旦出现这些 细胞,即对对这些细胞加以识别,然后清除。若此功能低下或抑制,肿瘤细胞 会大量增殖,从而出现临床肿瘤。 5.免疫器官指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结构的统称。 6.免疫细胞是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的统称,包括淋巴性细胞(T、B、N、K细胞等)、单核 吞噬细胞等以及它们的过渡型细胞和终末效应细胞。 7.淋巴细胞表面标记指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是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接受微环境刺激的分子基础,也是鉴别淋巴细胞的重要依据。 8.抗原指凡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或 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9.免疫原性抗原分子进入机体后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关,更 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特性相关。 10.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反应原 性决定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11.自身抗原正常自身组织成分及体液组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能激发免疫应答,但如打 破自身耐受,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例如因外伤或手术等原因,隐蔽性自身 抗原可使此种抗原进入血流时,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或 某些化学药物,可与自身组织蛋白结合,改变其分子结构而形成修饰性自身抗 原。 1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13.TD-Ag 必须有Th参予才能激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大多数抗原为TD-Ag。 14.TI-Ag 不须Th参予,可单独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少数抗原为TI-Ag。 15.交叉反应一种抗体对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两种不同抗原都能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称 为交叉反应。 16.类属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 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将存在于同一属或近缘种属的共同抗原称为类 属抗原。 17.异嗜性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如果存在于远缘不同种属中则称为异嗜性抗原,此现象为Forssman首先发现,故称为“Forssman抗原”。 18.Forssman 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这种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如果存在于远缘不同种属中则称为异嗜性抗原,此现象为Forssman首先发现,故称为“Forssm an抗原”。

A套--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试题(参考答案)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试题(A套)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0分) 1.免疫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2.医学上重要抗原物质: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动物免疫血清、异嗜性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原、超抗原。 3.五大类免疫球蛋白:IgG、IgM、IgA、IgE、IgD 4.细菌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其中维持细菌基本形态的结构是细胞壁。 二、名词解释(10分) 免疫:机体识别排出抗原性异物,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体:是指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热原质:是由大多数G-性菌合成的,极微量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即可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腔道粘膜上存在着不同种类和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对人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三、单项选择题(20分) 1. B 2. A 3. B 4. B 5. A 6. C 7. D 8. D 9. C 10 A 11. B 12. A 13. B 14. A 15. D 16. C 17. D 18. A

19. A 20. D 四、多项选择题(20分) 1.ABCDE 2.ABCD 3. AB 4.CE 5. BCDE 6.ABCDE 7. ABDE 8. ABE 9. ABE 10. ABCDE 11. AD 12. ABCD 13. CD 14. ABCD 15. ACD 16. BCDE 17. ABCD 18. ABCDE 19. ABCE 20. BCD 五、简答题(20分) 1.免疫球蛋白生物学活性。 特异性结合抗原、激活补体、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通过胎盘 2.细菌生长繁殖条件。 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气体 3.正常菌群生理意义。 生物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 4.全身感染有哪些类型? 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六、论述题 实验室检查乙肝病毒五项指的是哪些成分?哪几项同时阳性是大三阳?哪几项同时阳性是小三阳?接种乙肝疫苗应产生哪种抗原的抗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复习题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复习题 一、多选题 1.中枢免疫器官有ABD A 胸腺 B 腔上囊 C 脾脏 D 骨髓 2.中枢免疫器官的特点有ACD A 胚胎早期出现 B 胚胎晚期出现 C 控制机体免疫反应 D 能诱导淋巴细胞分化 3.抗原具有BD A 特异性 B 免疫原性 C 专一性 D 反应原性 4.抗原按性质分为AC A 完全抗原 B 自身抗原 C 不完全抗原 D 异嗜抗原 5. 全菌抗原或整个病毒粒子抗原所制备的血清为C A 多联血清 B 单价血清C多价血清D --- 6.免疫球蛋白的种类有ABCD A IgG B IgM C IgA D IgE 7.单克隆抗体的特点ABCD A纯度高B专一性强C 重复性好D能在动物体内外持续产生同质性抗体 8.抗体具有亲细胞性质,能与下列细胞结合ABC A 肥大细胞 B T细胞 C B细胞 D 神经细胞 9. 血清学反应的类型有ABCD A 凝集反应 B 沉淀反应 C 中和反应 D 补体结合反应 10.沉淀反应的类型有ABC A 电泳 B 琼脂扩散试验 C 环状沉淀试验 D ELISA 11.试管凝集的特点有ACD A 方法简单 B 特异性不强 C 可定性 D 可定量 12.常用于检测炭疽病的实验方法是B A 琼脂扩散试验 B 环状沉淀反应 C 对流免疫电泳 D 血凝试验 13.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有AD A 乳胶凝集 B 试管凝集 C 平板凝集 D 间接血凝 14.补体结合实验中,如果最终出现溶血现象,其结果应为C A 阳性 B 不确定 C 阴性 D A或B 15.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AC A 特异性强 B 特异性不强 C 抗原间血缘越近交叉程度越高 D 不会出现带现象 16.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17.下列有关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说法正确的有AC A 先天的,遗传的 B 作用慢,范围窄 C 为第一线防御作用 D 有再次反应的能力,有记忆 18.干扰素的特性有AC A 可溶性蛋白 B 对热不稳定 C 对酶敏感 D 对病毒种类有特异性 19.非特异性免疫的防御屏障有BD A 血脑屏障 B 皮肤 C 胎盘屏障 D 黏膜 20.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ABCD A 遗传 B 年龄 C 环境(温度、湿度) D 动物种类 二、名词解释

动物免疫学 整理

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e):免疫是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学(Immunology):免疫学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3.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机构,是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4.免疫细胞(IC):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之有关的细胞,通称为免疫细胞,根据免疫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可概括为四类:①淋巴细胞:T,B淋巴细胞②抗原递呈细胞(APC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③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④自然杀伤细胞 5.分泌性分子: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于胞外体液中的免疫应答效应分子,包括抗体分子、补体分子和细胞因子等。 6.膜分子:是免疫细胞间或免疫系统与其它系统(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细胞间信息传递、相互协调与制约的活性介质,包括TCR、BCR、MHC分子、CD分子及细胞粘附分子等。 7.中枢免疫器官:又称初级或一级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腔上囊。 8.外周免疫器官:又称次级或二级免疫器官,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哈德腺及其他组织器官。 9.免疫活性细胞(Immunocompetent cell,ICC):在免疫细胞中,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包括T、B淋巴细胞,也称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 10.抗原递呈细胞(APC):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并能把抗原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的一类免疫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熟B细胞,也称辅佐细胞(A细胞)。 11.表面标志:淋巴细胞表面存在大量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分子,这些表面分子又称为表面标志(surface marker)。T细胞和B细胞的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表面受体:指淋巴细胞表面能与相应的配体(特异性抗原、绵羊红细胞、补体等)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分子结构。表面抗原:淋巴细胞或其他亚细胞群细胞表面上能被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表面分子。 12.KC:杀伤细胞,直接从骨髓干细胞发育而来。有IgGFc受体。 13.ADCC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K细胞表面具有IgG的Fc受体,当靶细胞能与相应的IgG结合,K细胞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IgG的Fc结合,从而使自身活化,释放细胞毒,杀伤靶细胞,这种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杀伤对象主要是比微生物大的抗原。 14.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简称NK细胞,不依赖抗原、不需抗体即可杀伤靶细胞——主要是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NK也有FcR、有ADCC作用。也可直接杀伤靶细胞,直接与靶细胞接触,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还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 15.单核-巨噬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e ,Mφ):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固定或游走的巨噬细胞,在功能上都有吞噬作用,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称为巨噬细胞。作用:(1)吞噬功能:非特异性吞噬。(2)提呈抗原:免疫应答中,细胞摄取、处理、传递抗原信息给T、B细胞的过程称抗原提呈作用。具有该作用的细胞称抗原提呈细胞,被提呈的抗原称提呈抗原。(3)合成和分泌各种活性因子。

免疫学实验教案

[键入公司名称] 免疫学实验教案 研究生教育实习 潘熙萍(Y20090201) 2011/1/14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实验一免疫血清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熟悉免疫血清的制备过程; 了解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 二、实验原理 将抗原物质经适当途径,按照预先制定的免疫方案免疫动物,经过一定时间,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抗体并释放入血液,当血中抗体达到一定效价时采血,分离血清,即为特异性免疫血清(又称为抗血清)。因抗原具有多种表位,可激活多个克隆的B细胞活化产生抗体,因此,这种免疫血清又称为多克隆抗体。 本实验以绵羊红细胞(SRBC)作为免疫原,以家兔为免疫动物,制备兔抗养红细胞免疫血清(也称为溶血素) 三、器材和材料 1.动物健康成年家兔,雄性,体重2-3kg;健康成年绵羊。 2.试剂生理盐水、碘酒、75%酒精。 3.器材剪刀、镊子、无菌注射器、量筒、无菌毛细滴管、无菌试管、离 心管、三角烧瓶(200ml)、动物固定架、手术器械一套、塑料放血管等。 四、实验步骤 1.抗原制备 (1)用碘酒和75% 消毒绵羊皮肤,抽取颈静脉血液,注入含有等量阿氏液的三角烧瓶内,混匀。阿氏液既有抗凝作用,又适于储存SRBC。分装后置4℃冰箱内,可使用3周。 (2)无菌取上述绵羊血于离心管中,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2000r/min,离心5min,吸弃上清液和白细胞层,再用无菌生理盐水与SRBC混匀, 2000r/min,离心5min,重复3次。最后一次离心10min,以使血细胞沉积于管底,弃去上清液。 (3)根据红细胞积压,用生理盐水配成20%SRBC悬液。 2.免疫动物 (1)全班分为4组,每组选择健康雄性兔1只,用于免疫。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 同种异型抗原( A) A.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遗传标记不同 B.同一种属的所有个体分布相同 C.是定义同种类型蛋白的抗原 D.不能诱导同一种属动物间的免疫应答 E.在免疫球蛋白中,只限于 2.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是(E ) A.2 B.3 C. D. E. 3.哪两类的H 链有4 个功能区:(B ) A.和 B.和 C.和 D.和 E.和 4.在旁路激活途径中C3 转化酶是(A) 5b6789n 4b2b3b 4b2b 3 5b678 5.半抗原:(D ) A.只有和载体结合后才能和抗体分子特异结合 B.是大分子物质C.通常是多肽D.本身没有免疫原性E.本身没有抗原 6 .①外源性抗原的递呈,②胸腺内阳性选择,③细胞杀伤过程,④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加工上述哪些过程与限制性有关(A)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E.①+④ 7.补体系统经典途径激活的顺序是D 12345-9 13245-9 C. C14325-9 14235-9 12453-9 8.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 B ) 区区区 区区 9.下列哪种作用特点是细胞因子所不具备的( E ) A.网络性B.重叠性C.多效性D.高效性E.特异性 10.人类的定位的染色体是D A.第9 对染色体B.第17 对染色体C.第2 对染色体D.第6 对染色体 E.第22 对染色体 11.兄弟姐妹间进行器官移植引起排斥反应的物质是( C ) A.异种抗原B.自身抗原 C.同种异体抗原D.异嗜性抗原E.超抗原 12.可被胃蛋水解酶切成为B A.2 段段 (’)2 段′段 C.2 段′段 段段 (’)2 段段 13.免疫对机体( C ) A.正常情况下有利,某些条件下造成损伤B.有利C.有利也有害 D.有害E.无利也无害

动物免疫学试题及答案

《免疫学基础》 一. 填空题(每空0.5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 获得性免疫包括:________获得性免疫和_______获得性免疫。 2.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遗传因素、__________、________和应急因素。 3. 构成抗原条件之一的异物性是指异种物质、___________物质、______________物质和自身变性物质。 4. 任何一种完全抗原均可看成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复合物。 5. 常见的T细胞亚群有____________T细胞、____________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 6. 其他免疫细胞包括有________细胞、________细胞、粒细胞和红细胞等。 7. 免疫球蛋白有五种,即IgA、_______、_______、IgE和IgD。 8. 构成单体分子的重链又称为_____链、轻链又称为______链。 9. 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首先出现的免疫球蛋白是_______,最后出现的是________。 10.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是经过三个阶段完成的,第一为________阶段,第三为___________阶段。 11.请举出两种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因子:_________、_________。 12.细胞免疫效应的意义包括__________作用,引发__________反应,引发组织移植排斥反应和抗肿瘤免疫。 13.参与免疫因答调节的细胞亚群主要是________细胞和_______细胞。 14.变态反应中的I型变态反应又称为________型变态反应,III型变态反应又称为 ___________型变态反应。 15.抗急性侵袭性感染免疫是由抗体、________、________酶和吞噬细胞相互配合,以发挥最大的免疫作用。 16.免疫性不育的原因有:精子抗原性不育,________抗原性不育和__________感染性不育。 17.机体对肿瘤免疫的应答是以细胞免疫为主,尤其是________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________细胞、细胞和巨噬细胞作用等。 18.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pH值、杂质异物。 19.举出两种人工自动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品:_________、_______。 20.举出两种与标记抗体有关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 抗原必定是异体物质。 2. 半抗原即抗原决定簇。 3. 给动物注射高免血清,属于人工被动免疫。 4. 所有的抗原物质均可经消化道进行免疫。 5. Ig分子的C区,其氨基酸排列是比较稳定的。 6. 异噬抗原的存在,可引起机体发生自身免疫病。 7. II型变态反应是体内抗原抗体的量比例不合适而造成的。 8. 免疫抑制剂是免疫调节剂之一。 9. 毒素与相应抗毒素结合后,毒素被中和,但经稀释或冻融,毒素又可重现毒性。 10.电解质对血清学反应影响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