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南课件文稿演示
心肺复苏术ppt课件

实践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通气
吹气量过多可能导致胃部胀气,影响复苏效果。
注意按压深度和频率
过深或过浅的按压都可能对病人造成伤害。
避免按压中断
持续不断的按压对于心肺复苏至关重要。
实践操作后的总结与反思
总结操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如发现哪些步骤需要改进,哪些
技巧需要加强。
反思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和问题,如按压姿势不正确、吹 气量不合适等,并思考如何避免
课程背景
简要介绍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和 应用场景,以及本次课程的目的 和内容。
讲解心肺复苏术的步骤
CPR概念
解释心肺复苏术的概念、目的和 意义,以及其在急救中的地位和
作用。
CPR操作步骤 详细讲解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 包括评估现场安全、检查意识、呼 救、检查呼吸、胸外按压、开放气 道和人工呼吸等环节。
心肺复苏术PPT课 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6
contents
目录
• 心肺复苏术简介 • 心肺复苏术的基本知识 • 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流程 • 心肺复苏术的实践操作 • 心肺复苏术的常见问题与解答 • 心肺复苏术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心肺复苏术简介
心肺复苏术的定义
总结词
心肺复苏术是一种紧急抢救技术,通过人工方式恢复心脏搏动和呼吸功能,以 挽救生命。
详细描述
心肺复苏术(CPR)是一种在心搏骤停情况下采取的紧急抢救措施。通过胸外 按压和人工呼吸等手段,心肺复苏术可以暂时替代心脏和肺的功能,为医疗救 助争取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
总结词
心肺复苏术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措施,对于心脏骤停患者具有 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肺复苏(CPR)ppt课件

吹气量
吹气量应使患者的胸部隆 起,但不超过800毫升。
04
心肺复苏的实践操作
模拟操作流程
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在实施心肺复苏前,首先要确保 现场环境安全,避免对施救者和
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呼叫急救服务
在确认现场安全后,应立即拨打 当地的急救电话,简要说明情况
并请求支援。
检查意识和呼吸
跪在患者一侧,将一只手放在患 者的额头上,另一只手放在患者 的下颌上,轻轻将患者的头部向 后仰,同时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
按压深度或频率不当
按压深度过深或频率过快可能导致患 者胸腔损伤或无效按压。纠正方法是 在按压时要控制好按压深度和频率。
05
心肺复苏的普及与推广
心肺复苏的普及途径
培训课程
组织专业的CPR培训课程,邀请 专业讲师进行授课,让公众了解
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宣传资料
制作和分发宣传资料,包括海报、 手册、视频等,向公众传播心肺复 苏的重要性和操作方法。
01
02
03
头后仰
将患者的头部后仰,下颌 角与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垂 直。
清理呼吸道
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呕 吐物等,保持呼吸道通畅。
托颈举颌
用一只手托住患者的颈部, 另一只手将患者的下颌向 前上方抬起。
人工呼吸的技巧
捏鼻吹气
捏住患者的鼻子,对患者 的口腔吹气,吹气时间应 持续1秒以上。
吹气频率
吹气频率应与胸外按压保 持一致,每按压30次吹气 2次。
经过心肺复苏后,患者意识逐 渐恢复,能够正常交流和配合
救援工作。
呼吸恢复
患者自主呼吸逐渐恢复,能够 正常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
心肺复苏医学演示文稿 (完整版)

婴幼儿肱动脉脉搏检查法
中、食 指于小儿上 臂内侧中间 部位触摸检 查肱动脉搏 动。
胸外心脏按压定位
❖ 按压点位于 “胸骨中、 下1/3交界 处”
❖ 右中、食指 沿一侧肋弓 向中间滑动 至胸骨下端, 左手掌跟靠 紧食指。
成人胸外心脏按压法
❖ 保持双臂伸直 ❖ 垂直下压4-5厘
米 ❖ 每分钟按压100
婴幼儿喉保护机制及吞咽功能不健 全,进食时又常常嬉笑、啼哭、玩耍, 容易将食物、小玩具等异物吸入气管内 造成呼吸道梗阻。
气道梗阻常见原因—青壮年
成人多因在进食时谈话大笑, 抛高接食花生米等食物,或进食过 快,吞咽过猛,将食物碎块吸入气 管梗阻。
气道梗阻常见原因— 老年人
近年来有资料表明,老年人或体弱 多病者因吞咽机能减退,更容易将口中 食物等吸入气管造成气道梗阻。
异物掏出
如异物被冲出,须迅速将其掏出口 外。可用手指将异物钩出,但应注意不 要将其推入气道更深处,或被患者反射 性闭嘴咬合,伤及救治者手指。
……所以,
我们不能单纯等待医护人员到现场抢救。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自救互救知识,学
习心肺复苏术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急救生命链
早
早
早
早
期
期
期
期
通
徒
心
高
路
手
脏
级
心
电
心
肺
除
肺
复
颤
复
苏
苏
早期通路(报警)
Early access
及时呼叫“ 120”或“ 999”报警
婴幼儿气道梗阻急救
婴幼儿进食中突然出现呼吸困 难或剧烈呛咳时,不要惊慌或立即抱送 医院,应在高声呼救的同时,支撑其头 颈并翻成面朝下头低脚高位…
心肺复苏术 PP课件-51页PPT精品文档

17
心肺脑复苏基础与进展
17
开放气道
2019/10/25
18 解开病人衣领。 清除病人口鼻内异物。 仰头举颏法。 仰头抬颈法。 拉颌法
2019/10/25
19
心肺脑复苏基础与进展
19
仰头举颏法
一手置于患者的前额, 手掌向后方施加压力。
另一手的食指托住下 颏,举起下颏。
2019/10/25
27
心肺脑复苏基础与进展
27
大动脉搏动消失
抢救者食指及中指 沿喉结往两侧滑动 约1-2公分触摸颈动 脉搏动。
“没有脉搏”
2019/10/25
心肺脑复苏基础与进展
28
无脉搏
28
心前捶击复律
拳头举高20-30cm,捶击患者 胸骨中下1/3处,1次。
2019/10/25
29
2019/10/25
14
心肺脑复苏基础与进展
14
放好体位
脱离危险的环境。
放置于仰卧位。
保护病人的颈椎 ,作整体翻动。
病人应平卧在硬板 上或平整的地面上。
2019/10/25
15
心肺脑复苏基础与进展
15
一、开放气道
2019/10/25
16
心肺脑复苏基础与进展
16
2019/10/25
心肺脑复苏基础与进展
29
胸外按压
按压的部位 按压的用力方式 按压的手法 按压的频率与深度 按压的姿势 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
2019/10/25
30
心肺脑复苏基础与进展
30
按压的部位
胸骨中下1/3交界处。
定位:以食指及中指 沿病人肋弓处向中间 滑移,在两侧肋弓交 界处找到胸骨下切迹。
心肺复苏术(CPR)ppt课件

不断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积极参与模拟演练和实际施救,提高应 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获取认证
通过相关机构认证,获得心肺复苏术施救者的合法资格,以便在紧 急情况下合法施救。
在家庭和社区中推广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
1 2
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
家庭和社区成员通过学习和掌握心肺复苏术技能, 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及时施救,提高自救和互救的 成功率。
挽救器官功能
通过维持全身血液循环, 心肺复苏术可以保护其他 重要器官的功能。
心肺复苏术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背景
心肺复苏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改进,已经成为现 代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进步
社会推广
为了提高公众对心肺复苏术的认知和 技能普及,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 教育和培训活动。
用一只手固定患者的下颌角, 另一只手捏住患者的鼻子,使 患者的头部后仰。
可使用口咽通气道或面罩给氧。
人工呼吸
用面罩覆盖患者的口鼻,确保密封良 好。
每两次人工呼吸为一组,每组吹气后 进行30次胸外按压。
进行吹气,每次吹气持续吹气1秒以 上,使胸部隆起。
03
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
按压深度和频率
总结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肺复苏 术的方法和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02
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
评估现场安全
01
确保施救者和患者处于 安全的环境中,避免二 次伤害。
02
移除患者周围的危险物 品,如玻璃、锐物等。
03
保持地面干燥,以防患 者滑倒。
04
如有必要,使用个人防 护设备,如手套、口罩 等。
判断意识和呼吸
避免并发症
2020 AHA心肺复苏指南解读PPT课件

人工呼吸
通过口对口或口对鼻人 工呼吸,为患者提供氧 气,促进呼吸功能的恢
复。
早期除颤
对于室颤或无脉性室速 的患者,应尽早进行电 除颤治疗,恢复心脏的
正常节律。
高级生命支持原则
高级气道管理
在基本生命支持的基础上,建 立高级气道,如气管插管或喉 罩等,提供更有效的通气支持
。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急救人员的 经验,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 疗,如肾上腺素、抗心律失常 药物等。
复苏后治疗及转运注意事项
复苏后治疗
在患者成功复苏后,应继续进行密切监测和治疗。这可能包括给予药物治疗以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处理潜在的 并发症以及提供心理支持等。
转运注意事项
在患者复苏后需要转运时,应确保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连续性。这包括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提前通知接收医 院并准备好必要的设备和药物等。同时,在转运过程中应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紧 急情况。
。
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启动应急医疗 服务体系(EMS)并获取自动体外 除颤器(AED)。
寻求帮助
指派现场人员拨打急救电话,寻找 AED,并返回患者身边协助进行心 肺复苏。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技巧
胸外按压位置
按压深度与速率
将掌根放在患者胸骨下半段,即两乳头连 线中点。
以至少5cm的深度和100-120次/分钟的速 率进行连续按压。
心肺复苏指南是医护人员培训和教育 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 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改善患者预后
遵循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复苏操作,能 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和生 存质量。
02 心肺复苏基本概念与原则
心肺复苏术ppt课件2024新版

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在复苏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 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调整复苏策略。
及时处理并发症,降低患者风险
肋骨骨折处理
立即停止胸外按压,用多头胸带或弹性绷带固定 胸廓,减轻疼痛,同时注意观察患者呼吸和循环 情况。
肝破裂处理
立即停止胸外按压,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 同时行剖腹探查术止血并修复破损肝脏。
Chapter
评估现场安全
确保自身安全
在进入现场前,首先要评估现场环境 是否安全,如检查是否有倒塌的建筑 物、漏电的电线等危险因素。
做好个人防护
根据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 装备,如手套、口罩、防护服等。
判断患者意识及呼吸状况
01
02
03
轻拍重喊
在患者耳边轻拍并大声呼 喊,观察患者是否有反应 。
确定按压部位 实施按压 开放气道
进行人工呼吸
将一只手掌根部放在患者胸骨下 半段,另一只手掌与之重叠,手 指翘起不接触胸壁。
在按压30次后,开放患者气道, 采用仰头提颏法或推举下颌法。
03
心肺复苏术关键技能掌握
Chapter
正确实施胸外按压技巧
01
找准按压位置
在患者胸骨中下1/3 交界处,或两乳头连 线中点进行按压。
控制吹气量
每次吹气量以患者胸廓隆起为宜 ,避免过度通气。
01 02 03 04
正确吹气
捏住患者鼻子,口对口吹气,同 时观察患者胸部起伏情况。
吹气频率
每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 呼吸,即30:2的比例进行。
保持呼吸道通畅措施
清理呼吸道
及时清理患者口腔、鼻腔内的分 泌物、呕吐物等异物。
保持正确体位
心肺复苏术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2024版新版心肺复苏ppt课件

01心肺复苏基本概念与重要性Chapter心肺复苏定义及目的定义目的心脏骤停原因与危害原因危害心脏骤停后,患者全身血液供应中断,尤其是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
若不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患者可能在几分钟内出现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死亡。
心肺复苏在急救中地位重要性心肺复苏是急救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医疗专业人员到达现场前,及时的CPR措施可以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
普及意义由于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因此普及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对于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培训,让更多人掌握基本的CPR技能,能够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02识别心脏骤停与启动应急反应系统Chapter01020304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或异常呼吸皮肤苍白或发绀识别心脏骤停表现呼叫急救电话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拨打急救电话根据所在场所的应急计划,启动心肺复苏团队,准备相关设备和药物。
保持电话通畅评估现场安全做好个人防护实施防护措施030201现场安全评估与防护措施03胸外按压技巧与注意事项Chapter正确胸外按压部位和姿势按压部位胸骨下半部分,两乳头连线中点处。
姿势要求身体前倾,双臂伸直,双手重叠,掌根着力。
保持稳定按压过程中需保持身体稳定,避免摇晃。
按压深度和频率要求按压深度按压频率注意事项避免按压中断和过度通气按压中断过度通气04人工呼吸方法及注意事项Chapter开放气道捏住鼻子深吸气并吹气松口、松鼻同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
用一手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嘴唇,防止漏气。
施救者深吸气后,用嘴包住患者鼻孔,缓慢吹气,持续1秒钟以上,使胸廓隆起。
吹气后,松开封闭嘴唇的手,同时侧转头吸入新鲜空气,准备下一次吹气。
开放气道封闭嘴唇深吸气并吹气松口、松鼻按压中断时间在进行人工呼吸时,应尽量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时间,以确保持续有效的血液循环。
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对于成人患者,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突然丧失无自主活动 呼吸停止或呈叹息样抽搐样呼吸 05指南:对非专业急救者的培训改为遇到呼吸停止的无 意识患者时,先进行2 次人工呼吸后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2.非心血管疾病 ❖ 意外事件:严重创伤、电击伤、溺水、窒息 ❖ 中毒:有机磷农药、灭鼠药。 ❖ 各种原因所致严重休克。 ❖ 酸碱失衡与电解质紊乱:酸中毒、高钾血症
❖ 药物所致恶性心律失常:洋地黄、抗心律失 常药。
❖ 其他: 脑血管意外和重症坏死性胰腺炎等。
3. 手术及其他诊疗操作中的心脏呼吸骤停 ❖ 心包和胸腔穿刺。 ❖ 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 ❖ 嗜铬细胞瘤摘除术中和心脏手术过程中。 4. 迷走神经受刺激致反射性心脏呼吸骤停 ❖ 气管造口,气管插管,咽喉、气管、支气管吸引—咽心反射。 ❖ 压迫双侧眼球、双侧颈动脉窦—窦弓反射。 ❖ 胸、腹部手术,牵拉肺门或肠系膜。 ❖ 其他:如胆心反射、妇科检查等。 5. 麻醉意外
4分钟内
50%可被救活
4~6分钟
10%可以救活
超过6分钟
存活率仅4%
10分钟以上
<1%
❖ 心搏呼吸停止后,血液循环终止,4~6分钟大 脑即发生不可逆损害。
❖ 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可能有一半人被救活;4~ 6分钟开始进行复苏者,10%可以救活;超过6 分钟者存活率仅为4%,10分钟以上开始进行复 苏者,存活可能性极小。
心肺脑复苏南课件文稿演示
CPR(CPCR)
❖ 心搏呼吸骤停-猝死,是临床最紧急的危险 情况。
❖ 心肺脑复苏(CPCR)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 采取的旨在恢复生命活动和智能的一系列及 时、规范、有效的抢救措施。
CPR/CPCR
❖ 基本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 基本心脏生命支持(basic cardiac life support, BCLS) 基本创伤生命支持(basic trauma life support, BTLS)
❖ 1973:美国国家科学会和国家研究委员会建议对民众进行 CPR培训。
❖ 1974:AHA发表第1个CPR指南。(1980,1986,1992三 次修订)。
❖ 1979:AHA提出ALS及培训考核和监督医疗人员的建议。 ❖ 1983:AHA和美国儿科学会制订儿科CPR指南。 ❖ 1992:ILCOR成立。 ❖ 2000: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脏急救(CPR和ECC)指南 ❖ 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脏急救(CPR和ECC)指南
风湿性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畸形等。 ❖ 主动脉疾病: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发育异常
(Marfan综合征)。
❖ 心内膜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二尖瓣 脱垂。
❖ 心肌疾病: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克山病、病毒性心 肌炎等。
❖ 心脏肿瘤:心房黏液瘤、心脏间皮瘤等。
❖ 其他:高血压心脏病、肺动脉栓塞、遗传性Q-T间 期延长、心脏传导系统疾病等。
❖ 猝死大多是一时性严重心率失常,并非病变已 发展到了致命的程度。
CPCR的对象
❖ 心跳骤停病人面临着临床死亡,是临床 CPCR的对象:心肌梗死、创伤、溺水、电 击...
❖ 而心跳停止一般指恶性肿瘤晚期、恶液质、 不可逆性疾病晚期或高龄衰老等引起的可预 见的心脏停搏。此类病人面临的是生物死亡, 不属于临床CPCR的对象。
心脏骤停后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
CO2潴留 呼吸性酸中毒。 ❖ 缺氧 酸性产物蓄积 代谢性酸中毒。 ❖ 能量生成减少和耗竭
缺氧时糖转为无氧酵解,ATP的产生仅相当于有氧 氧化的1/19~1/20。缺氧继续加剧时,无氧酵解也只 能维持4~6分钟。如果无氧酵解停止,能量来源即断 绝,细胞则不能维持存活。
心肺复苏:时间就是生命
心搏骤停判定
1. 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2. 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即停止。 3. 脉搏、心音消失。 4. 昏迷,发生于心脏停博30秒后。 5. 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发生于心脏停博
30~60秒后。 6.仅有临终呼吸亦判为心跳停搏。
心脏骤停的5大体征
1.意识丧失
2.大动脉搏动 消失
3.呼吸断续或停止
围心搏骤停期:CPR概念的重要进步
Peri-arrest phase
❖ 高危病人识别。 ❖ 在心搏骤停前进行有效的
治疗,防止心跳停止。
心脏呼吸骤停的原因
1.心血管疾病(80%) ❖ 冠心病 (占80%):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栓塞等。 ❖ 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病: 冠状动脉口狭窄、
❖ 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 高级心脏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 ACLS) 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 ATLS)
心肺复苏术发展史
❖ 1966:美国国家科学会和国家研究委员会建议按AHA标准培 训医疗人员使用胸外心脏按压。
心跳骤停心电图类型
心肺复苏目的
❖ 防止突然、意外的死亡,而不是延长无意义的 生命,复苏的成功最终必须达到恢复智能,复 苏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因 此,1984年,AHA就提出复苏全过程为:心肺 脑复苏(CPCR)。
主要脏器对缺氧的耐受能力
即在常温下,心脏骤停后主要脏器发生不可逆 性损害的时间阈值。 ❖ 脑、神经系统:大脑 4~6min,小脑 10~15min,延 髓 20~30min,交感神经节 60min。 ❖ 心脏、肾小管:30min。 ❖ 肝细胞:1~2h。 ❖ 肺组织:更长。
4脏呼吸骤停者时,如 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昏迷、全身紫绀、颈 动脉搏动消失,就应立即进行CPR。应注意 以下几点: ➢ 不要等到静听心音有无才开始抢救。 ➢ 不要等到以上心脏骤停的各项指标都具备 才开始抢救。 ➢ 不要等到心电图证实才开始抢救。
心脏骤停判断标准沿革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