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
丙型病毒性肝炎课件

丙型病毒性肝炎课件一、介绍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全球性传染病。
丙肝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较高,且近年来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作为一种病毒性肝炎,丙肝对患者健康的危害极大,可引起肝脏的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甚至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对丙肝的认识、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共用注射器、输入未经过严格消毒的血液制品等行为都是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
随着纹身、穿刺等行为的普及,丙肝的传播风险也在逐渐增加。
普及丙肝的预防措施,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至关重要。
丙肝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黄疸和出血现象。
由于丙肝感染后症状常不明显,很多患者可能长时间内并未意识到自己已被感染,这使得早期发现和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定期进行丙肝筛查,及早发现并治疗感染是至关重要的。
在治疗方面,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针对丙肝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
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丙肝治疗的成功率,为丙肝患者带来了福音。
由于丙肝的特殊性,治疗过程仍需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预防丙肝的发生仍是最佳策略,通过普及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减少感染风险,是预防丙肝的关键。
在接下来的课件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丙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1.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定义丙型病毒性肝炎(也称为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脏感染病。
它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且感染者数量众多。
丙肝是一种能够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性接触传播的传染病。
它的感染过程可能悄无声息,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了解丙肝的定义和传播方式至关重要。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定义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
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案

一、引言丙型肝炎(HCV)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介绍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医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
二、药物治疗1. 抗病毒药物(1)干扰素: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能够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常用的干扰素有α-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等。
干扰素治疗通常需要与利巴韦林联合使用。
(2)利巴韦林:利巴韦林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能够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利巴韦林与干扰素联合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2. 联合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新药的研发,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案逐渐趋向联合治疗。
目前,常用的联合治疗方案有:(1)干扰素+利巴韦林:该方案适用于大部分丙型肝炎患者,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治愈率。
(2)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利巴韦林:DAA是一种新型抗病毒药物,具有高选择性、高活性、低耐药性等特点。
DAA+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三、手术治疗1. 肝脏移植对于晚期丙型肝炎患者,肝脏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肝脏移植可以清除病毒,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然而,肝脏移植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手术风险、排斥反应等。
2. 肝硬化治疗对于肝硬化患者,手术治疗包括门脉高压症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肝动脉栓塞术等。
手术治疗可缓解症状,改善肝功能。
四、中医治疗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丙型肝炎主要采用辨证施治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白术、党参、当归、枸杞子等。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丙型肝炎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缓解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曲池、三阴交、肝俞等。
五、生活方式调整1. 饮食调理丙型肝炎患者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丙型肝炎危害评估

丙型肝炎危害评估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肝炎病毒感染,是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该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包括输血、注射毒品、共用注射器、医疗操作和器械不洁等途径。
丙型肝炎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肝脏伤害: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会导致肝脏炎症和纤维化,严重时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长期慢性感染会导致肝功能异常,如肝功能衰竭等。
2. 传播风险:丙型肝炎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易在密切接触、性接触、婴儿垂直传播等情况下传播。
感染者可能成为病毒的潜在传播源,增加其他人感染的风险。
3. 经济负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和药物治疗,治疗费用较高。
同时,由于感染者可能浮现肝功能异常,工作能力下降,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4. 心理压力: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往往面临社会歧视和偏见,由于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人们对感染者可能存在恐慌和排斥。
这给感染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为了评估丙型肝炎的危害程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 流行病学数据:采集丙型肝炎的患病率、死亡率等流行病学数据,了解疫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趋势。
2. 医学研究:了解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感染机制、病程发展等方面的医学研究成果,以及目前的防治措施和疫苗研发发展。
3. 社会影响:调查丙型肝炎感染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经济状况、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了解感染者所面临的社会影响和困境。
4. 政策和法律:了解相关国家或者地区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对丙型肝炎的预防、治疗和管理措施。
基于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对丙型肝炎的危害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加强监测和报告体系等,以减少丙型肝炎的传播和危害。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感染者的关爱和支持,促进社会对丙型肝炎的认识和理解,减少歧视和偏见,为感染者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丙型肝炎的危险因素和高风险人群

丙型肝炎的危险因素和高风险人群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有7100万人患有慢性丙型肝炎。
了解丙型肝炎的危险因素和高风险人群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危险因素:1. 输血和血液制品:在过去,输血和血液制品是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然而,随着血液筛查技术的进步和血液安全措施的加强,输血相关的感染风险已大大降低。
2. 共用注射器和吸毒:共用注射器是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吸毒者由于共用注射器,容易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因此,吸毒者是丙型肝炎高风险人群。
3. 医疗操作:医疗操作中的不安全注射和手术等操作也是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途径。
因此,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减少丙型肝炎的传播风险。
4. 性传播:尽管丙型肝炎的性传播风险相对较低,但存在性行为中的高风险行为,如多个性伴侣、不使用安全套等,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5. 母婴传播: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即母亲将病毒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这种传播途径在临产时和哺乳期间最为常见。
高风险人群:1. 吸毒者:吸毒者由于共用注射器,容易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吸毒者中的丙型肝炎感染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2. 血液透析患者:由于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患者的感染风险较高。
3. 治疗过丙型肝炎的人群:曾经治疗过丙型肝炎的人群,尤其是未能成功清除病毒的患者,仍然存在再次感染的风险。
4. 医务人员:医务人员由于长期接触丙型肝炎病毒,存在感染的风险。
因此,医务人员需要遵守感染控制措施,保护自己免受感染。
5. 性伴侣:与丙型肝炎感染者有性行为的人群,尤其是多个性伴侣或有其他性传播疾病的人群,存在感染的风险。
了解丙型肝炎的危险因素和高风险人群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疾病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血液安全措施、推广安全注射、提高公众对丙型肝炎的认识和宣传预防措施,可以减少丙型肝炎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
丙型肝炎的病程演变和预后判断

丙型肝炎的病程演变和预后判断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脏疾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感染后可引发急性或慢性肝炎。
本文将探讨丙型肝炎的病程演变以及预后判断的相关因素。
一、急性丙型肝炎的病程演变急性丙型肝炎的病程演变通常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前症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1. 潜伏期:感染HCV后,潜伏期通常为2至26周,平均约为6-7周。
在这个阶段,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但病毒已经在肝脏中复制。
2. 前症期:潜伏期结束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非特异性症状,如疲劳、食欲不振、关节疼痛等。
这些症状通常持续数周至数月,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经历这个阶段。
3. 黄疸期:约有70-80%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在前症期之后进入黄疸期。
这个阶段以黄疸为主要表现,伴随着肝功能异常、肝脏疼痛和消化道症状。
黄疸期通常持续2-12周。
4. 恢复期:大多数患者在黄疸期后逐渐康复,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然而,约20-30%的患者可能会进入慢性丙型肝炎阶段。
二、慢性丙型肝炎的病程演变慢性丙型肝炎是指感染HCV后,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超过6个月的肝炎。
慢性丙型肝炎的病程演变相对复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慢性持续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1. 慢性持续性肝炎:慢性持续性肝炎是慢性丙型肝炎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在这个阶段,肝脏受到慢性炎症的损害,但肝功能仍相对正常。
大多数患者在这个阶段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
2. 慢性活动性肝炎:约20-30%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会进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在这个阶段,肝炎活动性增加,病情可能会加重。
患者可能会出现肝脏疼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这个阶段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和积极治疗。
3. 肝硬化:肝硬化是慢性丙型肝炎进展的严重后果之一。
长期的肝炎活动性损伤导致肝脏组织纤维化和结构重建,使得肝功能逐渐恶化。
肝硬化患者可能会出现黄疸、腹水、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4. 肝细胞癌:肝细胞癌是慢性丙型肝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丙型病毒性肝炎

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即丙型病毒性肝炎。
丙型病毒性肝炎(HC)简称丙型肝炎或丙肝(HC),主要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通过血液传播途径,少数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途径所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
丙型病毒性肝炎呈全球性分布,流行性很强,国外人群HCV感染率高达3%,我国健康人群HCV抗体阳性率为0.7%~3.1%。
丙型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很强,一旦感染很难治愈,并极易转为慢性肝炎和发生肝硬化,甚至诱发肝癌。
目录检查1抗-HCV大部分HCV感染者,体内均出现抗HCV。
因此,检测抗-HCV对丙型肝炎诊断很有价值。
抗-HCV阳性是HCV感染的标志。
但目前检测结果不能充分反映急性、慢性抑或恢复期感染。
抗体效价也不能反映HCV感染的强度,至少在动物实验中未能证实。
抗-HCV阳性可能表示近期感染后的免疫状态,但大多数表示现症HCV感染,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的传染性。
人感染HCV 后至抗-HCV阳转,这段时间个体长短差异很大,目前所用方法,测出抗体较晚,在该期唯一感染的标志患者始终不出现抗-RNA,此外尚有20%丙型肝炎患者始终不出现抗-HCV,故实际感染率比检出率高,抗-HCV阴性不能除外HCV感染丙型病毒性肝炎2.HCV-RNA因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HCV含量很低,直接做核酸杂交,很难查到HCV-RNA,须先经核酸扩增后测定。
采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HCVcDNA/PCR,简称cPCR)测定肝和血清中HCV-RNA,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的优点。
HCV-RNA 阳性是HCV感染的直接证据,是HCV复制指标,有传染性。
因HCV-RNA较抗-HCV出现早,故可用于早期诊断及献血员的筛查。
HCV-RNA阴性,说明HCV被清除,因此,也可作为判断预后和疗效的指标。
2诊断1.抗HCV即丙肝抗体。
丙型肝炎病毒是目前诊断丙型肝炎的主要指标。
但因感染HCV后抗HCV出现较慢,一般在发病后2~6个月,甚至1年才转阳,故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丙型肝炎的方法。
丙型肝炎危害评估

丙型肝炎危害评估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也可通过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该病毒感染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因此,对于丙型肝炎的危害评估十分重要。
1. 流行病学数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约有7100万人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
每年有40万人死于丙型肝炎相关的疾病,其中包括肝硬化和肝癌。
丙型肝炎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2. 传播途径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例如共用注射器、输血或器官移植、医疗操作中的不当消毒等。
此外,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也可能导致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可以存活一段时间,因此接触污染的物体或表面也可能导致感染。
3. 感染后的症状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一般为2周至6个月。
感染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症状。
在一些患者中,丙型肝炎可能表现为慢性感染,长期存在于体内而不引起明显症状。
4. 危害评估丙型肝炎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肝炎: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可能出现急性或慢性肝炎,导致肝脏受损。
- 肝硬化:长期的丙型肝炎感染可能导致肝脏纤维化和肝功能损害,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肝硬化会导致肝脏功能减退,严重时可能导致肝衰竭。
- 肝癌:丙型肝炎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的丙型肝炎感染会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 经济负担:丙型肝炎的治疗费用较高,对个人和社会经济造成一定负担。
5. 预防和控制措施为了减少丙型肝炎的危害,以下措施可以采取:- 疫苗接种:目前已经有丙型肝炎的疫苗可供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方法。
- 避免血液传播:避免共用注射器、正确使用安全注射器、确保医疗操作中的消毒措施等可以减少血液传播的风险。
-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性传播的风险。
- 母婴传播预防:孕妇在怀孕期间进行丙型肝炎病毒筛查,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
-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丙型肝炎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于丙型肝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丙型肝炎危害评估

丙型肝炎危害评估标题:丙型肝炎危害评估引言概述: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对于丙型肝炎的危害评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风险和严重性,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一、传播途径1.1 血液传播: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注射毒品、共用针头等。
1.2 性传播:性接触也是一种传播途径,尤其是在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
1.3 垂直传播:孕妇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
二、潜在危害2.1 慢性肝炎:丙型肝炎可导致慢性肝炎,引起肝脏病变和肝功能损害。
2.2 肝硬化:长期慢性感染可能演变为肝硬化,严重影响肝脏功能。
2.3 肝癌:慢性丙型肝炎是导致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三、患病风险3.1 高危人群:注射毒品者、接受过血液制品的患者、性传播高危人群等。
3.2 长期感染:长期携带丙型肝炎病毒而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慢性感染。
3.3 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受到丙型肝炎的侵害。
四、危害评估方法4.1 临床症状: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来评估疾病的严重性和进展程度。
4.2 实验室检测:血液中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病毒载量检测可以帮助评估感染情况。
4.3 影像学检查:肝脏B超、CT、MRI等检查可以评估肝脏的病变和损害程度。
五、预防和治疗5.1 疫苗接种:接种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方法。
5.2 抗病毒治疗:针对患者的病情和病毒载量,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5.3 定期随访: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通过丙型肝炎的危害评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风险和潜在危害,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保护自己的健康。
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避免高危行为,减少感染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2010年我国报告丙肝病例数
• 中国CDC报告的丙肝病例逐年大幅增长 • 中国报告的丙肝病例在最近6年内翻了3倍。
2020/4/5
丙肝在我国漏检率最高
• 丙型肝炎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中漏检最高的一种传 染病
我国HCV流行病学特点(“三高” “三低”)
① 认知程度低,我国对丙型肝炎的健康 教育较少,因此一般公众对丙型肝炎的 认知程度较低。
② 诊断率低,因为认知程度低,起病隐 匿,导致诊断率比较低。
③ 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低,目前只有 不到2% 的患者进行了抗病毒治疗。
2020/4/5
高危人群
• 经常接触血液或血制品者
RNA 复制
负链
囊泡融合与病毒释放 Davis GL et al. Semin Liver Dis. 1999;19(suppl 1):103-112.
免疫性
• HCV潜伏期2~17周,平均10周,由输血或血制品 引起的潜伏期更短。感染后,患者体内先后出现 HCV的IgM和IgG型抗体,但出现的时间较晚,感染 后平均82天才出现抗HCV抗体。由于在同一个体 内HCV感染不断出现HCV的免疫逃逸株,故抗HCV 抗体的保护作用不强。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 HBV和HCV可同时感染,常导致疾病加重。
及清除HCV感染
2020/4/5
诊断丙肝感染者和现患病人的最佳实验室方法
HCV血清学试验、 HCV抗体检测、
HCV核心抗原检测
HCV-RNA定性试验
PCR、TMA
HCV-RNA定量试验 PCR、bDNA
诊断、监测 方法
基因分型
ALT(谷丙 转氨酶)
肝纤维化非损伤试验
肝活检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Statement: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C:2002-June 10-12,2002
2020/4/5
HCV慢性感染与体液免疫
• HCV不能诱导保护性免疫
• HCV感染后恢复期的黑猩猩不能防止8种同种 或异种HCV再感染
• HCV慢性感染的人或黑猩猩可多次发生急性丙 肝或异种HCV重叠感染
HCV诱导的持续慢性的机理
• 宿主因素,如不能诱发保护性免疫 • 病毒因素,如病毒变异 • 与HCV-RNA整和到宿主基因无关 • HCV诱导的宿主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不能预防
窗口期长(免疫功能低的患者 抗体出现可长达2年) 不能用于HCV的早期诊断 不能区分既往感染和现症感染 要与HCV抗原联合使用
RNA容易降解,易出现假阴性, 抽血后必须立即低温保存,2小 时内必须提取RNA,不适合临 床样本的常规筛查
丙型肝炎
2020/4/5
全球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呈世界性流行,是欧美及日本等国家终末 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
·WHO统计表明: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 估计约1.7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病例 约3.5万例。
丙肝病毒感染全球流行概况
我国丙肝流行病学的状况
• 1992~1995 年,我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 行病学调查显示,HCV 感染者已约有 3800 万人,感染率为3.2% ,高于全球感 染率的平均水平。
• 国内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250家医疗机构,
采样15501例,有效13714例。
2020/4/5
我国丙肝流行病学特点(“三 高”“三低”)
① 感染HCV 后发展成慢性丙型肝炎的比 例较高。
② 经血传播比例较高,特别是一些高危 人群。
③ 慢性丙型肝炎的症状比较隐匿,被称 为"沉默的杀手",所以漏诊率较高
《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预防
•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供丙型肝炎预防
预防措施 严格筛选献血员 切断性传播途径
预防母婴传播
( HCV RNA阳性的孕妇)
HCV
HCV ALT
筛通 选过推 戒 献、检 行 毒 血测安 员血全
严清 注 格抗 射
期对 检有 查性 ,乱 加史 强者 管应 理定
性建 交议 时 用 安感 全染 套者
丙型肝炎病毒检测相关指标的优缺 点
项目名称 HCV核心抗原检测
优点
HCV抗原是在蛋白水平进行检 测,对样本无特殊要求(适合 临床筛查)HCV早期感染诊断 指标
缺点 要与HCV抗体联合使用
HCV抗体检测 HCV—RNA的检测
HCV抗体是在蛋白水平进行检 测,对样本无特殊要求(适合 临床筛查)
HCV—RNA检测可以定量,可用 于抗病毒治疗的选择与疗效检 测
– 血友病患者 – 静脉药瘾者 – 血液透析者 – 骨髓和肾移植者 – 心外科患者 – 经常静脉注射患者
• 同性恋、异性恋及性滥者
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
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急性患者或慢性HCV携带者。
血液传播方式 性传播方式
母婴传播方式
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
经破损皮肤和黏膜暴 露,是目前最主要的 传播方式
在
确对 的青 性少 教年 育进
行 正
缩应 短避 分免 娩羊 时膜 间腔
穿 刺 ,
露尽保 于量证 母减胎 血少盘 的新的 机生完 会儿整
暴性 ,
《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2020/4/5
HCV病毒体
HCV病毒体呈球形,直径小于80nm(在肝细 胞中为36~40nm,在血液中为36-62nm ), 为单股 丙型肝炎病毒正链RNA病毒,在核衣 壳外包绕含脂质的囊膜,囊膜上有刺突。
2020/4/5
HCV基因结构
2020/4/5
丙肝病毒的增殖
• HCV-RNA 编码
多聚蛋白前体
经宿主细胞和病 毒自身免疫蛋白
酶作用后裂解
组装、 成熟
2020/4/5
10种蛋白,其中包括核 心蛋白、属于糖蛋白的 E1蛋白、E2蛋白
HCV 生活周期
结合
与膜融合
胞饮作用 病毒装配与成熟
脱壳
正链
翻译与多肽链加工
与HCV感染者性交或不 洁性行为
伴有其它性传播疾病者 ,特别是HIV者
抗-HCV阳性母亲将HCV 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 为2%
若母亲在分娩时HCV RNA 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高 至4%~7%
《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下列途径不会、无皮肤破损及其它无血液暴露 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