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果蝇的数量性状遗传

合集下载

果蝇实验报告

果蝇实验报告

孟德尔遗传定律验证姓名:陈倩倩学号:118627140313年级:2009级交流生一,摘要本次实验就是果蝇残翅檀黑身与野生型杂交通过观察F1、F2性状比例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

二.引言遗传学诞生的理论支柱——孟德尔遗传定律形成于1866年.作为牧师的孟德尔 (G.Mende1).以豌豆为材料进行了长达8年的杂交实验,于1866年发表了《植物杂交实验》这一独创性的论文,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事实上,在孟德尔之前已有不少育种学家在进行植物杂交实验,但由于研究方法不对路,没有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孟德尔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思路,一次只对一对或两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并借助数学的统计方法分析其结果.1900年三个各自独立但几乎同时完成的研究重新发现了孟德尔定律,H.DeVries、C.Correns、E.Von Tschermak在进行植物杂交实验时,都偶然地发现了孟德尔的原始论文,在解释他们自己的数据、推出遗传的一般规律的过程中,他们才认识到孟德尔论文的重要性.事实上,在孟德尔论文被忽视的35年间,生物学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遗传学说,其中以魏斯曼 (A.Weismann)为代表的“颗粒遗传”理论逐步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而且在变异是连续的还是非连续的研究和争论中,许多学者认识到遗传的变异是非连续的变异,而不遗传的、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才是连续的变异.这些认识的进步为学者们认识和接受孟德尔定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生物学界用了lO年时间 (1900—1910)才完成了对孟德尔定律的承认nJ.事实上,1900年后生物学家并不是马上就接受了孟德尔的思想,许多生物学家对这种新的遗传定律曾公开表示过敌意和怀疑态度.孟德尔遗传理论强调“单位遗传因子”,是一种非连续变异的理论,自然遭到极力强调连续变异重要性的新达尔文主义者的反对.因此在这一时期,世界上大多数遗传学家的研究工作是在使用不同的生物材料验证 (检验) 孟德尔定律.自然除了少数例外以外 (这些例外遵循的是后来摩尔根发现的连锁互换定律)都证明了孟德尔理论的正确性.为克服概念和对特征描述的混乱状态,此问确立了一些遗传学基本概念.1902 1909年 W.Bateson先后刨用了遗传学(genetics)、等位基因、纯合体、杂合体、上位基因等名词.1909年.Johannsen 根据希腊文“给予生命”之义,刨造了“基因 (gene)”一词,并用此代替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他还刨用了基因型、表现型这两个重要概念.三,实验材料α=0.05 ,df=3 ,χ²0.05=7.81 ,χ2=0.1471 ,χ2<χ²0.05所以实验结果符合9:3:3:1的分离比。

果蝇的三点测交与遗传作图

果蝇的三点测交与遗传作图
而根据基因在染色体上直线排列的原理,基因交换频率 的高低与基因间的距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基因图距就是通过基因间重组值的测定而得到的。
如果基因座位相距很近,重组率与交换率的值相等,直 接将重组值作为基因图距;如果基因间相距较远,两个基 因间往往发生两次以上的交换,必须进行校正,来求出基 因图距。
三点测交:用三杂合体和三隐性个体杂交,获得三因子杂种 (F1),再使F1与三隐性基因纯合体测交,通过对测交后代 表现型及其数目的分析,分别计算三个连锁基因之间的交换值, 从而确定这三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顺序和距离。通过一次 三点测验可以同时确定三个连锁基因的位置,即相当于进行三 次两点测验,而且能在试验中检测到所发生的双交换。
2、7d后,释放杂交亲本(一定要干净); 3、再过4-5天,F1成蝇出现,在处死亲本7天后,集中观
察记录F1表型及性别。 4、选取5对F1代果蝇,转入一新培养瓶,于25℃培养,
其余F1代果蝇处死; 5、7d后,处死F1亲本; 6、再过5d,F2成蝇出现,开始观察记录,连续统计7d,
观察眼色,翅形及刚毛形态。正交只需统计雄性个体。
三隐性个体为白眼(w)、小翅(m)、焦刚毛(sn3), 这三个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
三、实验仪器设备:
体视显微镜、恒温培养箱、培养瓶、麻醉瓶、 毛笔、滤纸、培养皿
四、实验原理:
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的,而同源染色体上 的基因之间会发生一定频率的交换,使子代中出现一定数 量的重组型。
重组型出现的多少反映出基因间发生交换的频率的高低。
其雌性个体F2代个体的表型如何?


P:
m sn3 w
×
++ +
m sn3 w

遗传实验果蝇综合大实验性状观察及杂交设计

遗传实验果蝇综合大实验性状观察及杂交设计

成虫 图一、果蝇生活史图解
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关系很密切,30℃以上的温
度能使果蝇不育和死亡,低温则使它生活周期延长,同时生
实验二、果蝇分离定律的实验分析
3、果蝇的活伴性力遗传也实验减分析低,果蝇培养的最适温度20—25℃。
突变性状多,且多数是形态突变,便于观察。
棒眼 B(1)
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关系很密切,30℃以上的温度能使果蝇不育和死亡,低温则使它生活周期延长,同时生活力也减低,果蝇
认真观察实验室果蝇品系的性状,完成下表
品系
体色
眼色
翅型
刚毛
3




4




6




18




22




26
黑檀



(八)思考题
1、如何准确鉴定果蝇的雌雄个体?最主要特 征是什么? 2、果蝇的生活史分几个阶段? 3、果蝇作为遗传学模式材料的优点有哪些?
附:果蝇综合大实验杂交设计
1、果蝇分离定律的实验分析 2、果蝇自由组合的实验分析 3、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分析 4、果蝇的三点测验实验分析 5、果蝇的连锁与交换实验分析
返回
(六)果蝇的性状
果蝇的性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观察:
每个方面都有不同的性状:
灰体
红眼
体色
黑体 b(2) 黑檀体 e(3)
黄体 y(1) 长翅
翅型
短翅 m(1) 卷翅 Cy(2)

白眼 w(1)
棒眼 B(1)
刚毛
直刚毛 卷刚毛 sn(1)

实验四 果蝇的数量性状遗传

实验四  果蝇的数量性状遗传

实验四 果蝇数量性状的遗传一、 目的:1、以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腹片着生的小刚毛为对象,研究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

2、学习估算统计遗传学基本参数——遗传率(heritability )二、原理:1)、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是被人类研究得最彻底的生物之一。

是一种原产于热带或亚热带的蝇种。

它和人类一样分布于全世界各地,并且在人类的居室内过冬。

在遗传,发育,生理, 和行为等的研究方面,果蝇是最常见的研究对象之一。

原因是它易于培养, 繁殖快,使用经济: 它在室温条件下, 十天就可以繁殖一代; 且只有四对染色体, 易于遗传操作; 还有它有很多突变体可以利用。

中文学名: 黑腹果蝇 拉丁学名: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别称: fruit fly 二名法: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亚纲: 有翅亚纲目: 双翅目 Diptera 亚目: 长角亚目、短角亚目 科: 果蝇科Drosophilidae 属: 果蝇属Drosophila 亚属: Sophophora 种: 果蝇 分布区域: 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 2)、果蝇的生态学特性果蝇又称小果蝇(Drosophilidae 科,Drosophila 属),英文全名 fruit fly 。

它和危害农作物的果实蝇(Trypetidae 科,Bactocera 属)不同,果实蝇危害瓜果类果实非常严重,是农业技术上的一大隐忧.刚形成的蛹呈微黄色,之后颜色逐渐加深,羽化前呈深褐色。

果蝇类昆虫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以腐烂的瓜果等为食,可为害多种瓜果蔬菜及许多植物的多汁器官,甚至连甜酒也成为取食对象n]。

研究表明,果蝇具有强烈的趋化性,嗅到水果发出的气味就会飞来取食、交尾和产卵[7]。

果蝇系列实验

果蝇系列实验

果蝇系列实验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摘要:用于果蝇的生殖周期短,培养方便,所以在遗传学实验中,有许多遗传规律的验证需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

本次实验主要以验证单因子遗传、双因子遗传、三点测交和伴性遗传为主,从而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

在完成孟德尔遗传定律后,所剩下的果蝇的三龄幼虫可以进行唾腺染色体的制备。

关键词:果蝇;孟德尔;遗传定律;果蝇唾腺染色体;本学期在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实验中,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常常是一个杂交组合,只能验证一个规律,过程较为复杂,统计较为繁琐。

我小组通过查阅资料,采用一次杂交设计来完成验证多个遗传规律。

1 实验设计方案1.1 实验原理遗传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多对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在杂交子二代中呈现的,所以一次杂交实验所涉及到的基因很多,则可以通过一次实验将基因及其分离、组合与连锁情况体现出。

在杂交试验中,配子形成和受精时染色体的行为跟基因的行为是致的。

在形成配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凡是同源染色体及其负载的等位基因间要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及其负载的非等位基因间要自组合;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遗传行为与性别有关,四线期伴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片段的交换;导致连锁群的等位基因间要发生一定的重组重组值的大小跟基因间距离有关,据此可确定有关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与排列顺序,从而作出基因连锁图。

分离规律是讲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遗传法则;自山组合规律是位于n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对非等位基因间的遗传法则;连锁与互换规律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非等位的连锁基因间的遗传法则;性连锁则是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法则。

配子的形成都是以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的分离为基础的。

这些规律在杂交试验中不是孤立表现的,而是同时存在的。

即多基因决定的许多性状在杂交后代要同时表现,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可以发现几个相应的遗传规律。

双翅类昆虫幼虫期的唾腺细胞间期核中,发现的一类多线染色体称为唾腺染色体。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其简单的遗传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实验材料。

伴性遗传是指两个或多个基因位点在同一染色体上,由于其距离较近而难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重组,从而导致这些基因的遗传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果蝇的眼色和翅膀形态的遗传规律,来探究伴性遗传的表现情况。

首先,我们选择了具有红眼睛和长翅膀的雄性果蝇(XRYR)与具有白眼睛和短翅膀的雌性果蝇(XrYr)进行交配。

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我们预期会观察到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会更多地与Y染色体相关联,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会更多地与X染色体相关联。

交配后的果蝇子代中,我们观察到了一定的规律。

其中,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在雄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在雌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

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符,说明了伴性遗传的存在。

接着,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选择了具有红眼睛和长翅膀的雌性果蝇(XRXR)与具有白眼睛和短翅膀的雄性果蝇(XrY)进行交配。

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我们期望会观察到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在雌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在雄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

在这一实验中,我们同样观察到了一定的规律。

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在雌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在雄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

这一结果再次验证了伴性遗传的存在,并且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伴性遗传规律的理解。

综上所述,通过对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伴性遗传的表现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果蝇的眼色和翅膀形态的遗传特性与其性别和染色体有着密切的关联,符合伴性遗传的规律。

这一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伴性遗传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也为果蝇作为遗传学模式生物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希望本实验能够为遗传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遗传实验报告6_果蝇开放实验-图距的测量

遗传实验报告6_果蝇开放实验-图距的测量

果蝇基因图距的测量实验日期:2013年4月15日– 2013年5月31日组号:2-3生17班姚远同组搭档:赵心怡一、实验目的1.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计算在同一染色体上控制三对性状的基因的相对位置、图距等参数,理解和验证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

2.掌握果蝇杂交的方法,深入了解果蝇生活史、世代周期。

二、实验原理广泛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果蝇为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 属于果蝇科、果蝇属, 它作为遗传学模式生物有如下特点:1)生活史长短随温度而不同;2)成年雌性蝇类长到12小时才成熟,便于确保雌性蝇类是处女蝇;3)繁殖能力强;4)突变种类多,染色体数目少。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多数随所在染色体一起遗传,若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可产生少量的重组型配子。

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连在一起的伴同遗传的现象称为连锁(linkage)。

连锁现象是英国遗传学家(W. Bateson)等人于1906年在香豌豆(Lathyrus doratus )杂交过程中发现。

1911年摩尔根用果蝇做杂交实验,发现了同类现象,提出了连锁与互换的概念,称之为遗传学第三定律。

基因的交换率反映了两基因之间的相对距离。

1910年,Morgen TH提出假设:假定沿染色体长度上交换的发生具有同等的几率,那么两个基因位点间的距离可以决定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重组染色体的发生率,即重组分数。

人们规定同一染色体上两个位点间在一百次减数分裂发生一次重组的机会时,定义两位点间的相对距离为一个cM(centimorgan)。

根据基因在染色体上有直线排列的规律,把每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连锁群)制成图称为遗传学图(genetic map),亦称基因连锁图(gene-linkage map )。

三点测交就是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同时确定三对等位基因(即三个基因位点)的排列顺序和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是基因定位的常用方法。

果蝇变性遗传实验报告(3篇)

果蝇变性遗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研究果蝇的变性遗传现象,了解变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2. 掌握果蝇变性遗传的实验方法,包括杂交、观察、统计和分析。

3. 通过实验,加深对遗传学基本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果蝇变性遗传是指由于基因突变或其他因素导致个体性别异常的现象。

本实验主要研究果蝇的X染色体变性遗传,即X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导致性别改变。

实验采用杂交方法,观察F1代果蝇的性别表现,分析变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三、实验材料与器具1. 实验材料:野生型果蝇(红眼、长翅)、突变型果蝇(白眼、残翅)。

2. 实验器具:培养皿、解剖镜、显微镜、放大镜、酒精灯、酒精棉球、毛笔、解剖针、剪刀、镊子、试管、吸管等。

四、实验步骤1. 选择野生型雌蝇和突变型雄蝇进行杂交,得到F1代。

2. 观察F1代果蝇的性别表现,记录红眼雌蝇、白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的数量。

3. 将F1代果蝇与野生型雄蝇进行杂交,得到F2代。

4. 观察F2代果蝇的性别表现,记录红眼雌蝇、白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的数量。

5. 分析F1代和F2代的性别比例,确定变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F1代果蝇的性别表现:- 红眼雌蝇:30只- 白眼雌蝇:20只- 红眼雄蝇:50只- 白眼雄蝇:0只F1代果蝇的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 = 1:1.52. F2代果蝇的性别表现:- 红眼雌蝇:60只- 白眼雌蝇:40只- 红眼雄蝇:70只- 白眼雄蝇:30只F2代果蝇的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 = 1:1.75分析:1. F1代果蝇的性别比例为1:1.5,说明变性基因在X染色体上,遵循伴性遗传规律。

2. F2代果蝇的性别比例为1:1.75,说明变性基因在X染色体上,且存在显性和隐性基因。

3. 结合F1代和F2代的性别比例,推测变性基因的遗传模式为:X^WY(野生型)、X^wY(突变型)、X^WX^w(雌性)、X^wX^w(雌性)。

六、实验结论1. 果蝇变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遵循伴性遗传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六果蝇数量性状的遗传
一、目的:
1、以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腹片着生的小刚毛为对象,研究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

2、学习估算统计遗传学基本参数——遗传率(heritability)
二、原理:
1、在生物中凡是可数、可度、可衡等并可用数字形式描述的形状,称数量性状。

数量性状大都由多基因控制。

2、数量性状的变异由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组成,因为控制同一数量性状的基因数目很多,而每个基因的作用很小,并且很容易受环境影响。

群体的表型变量通常呈连续分布。

因此,对数量性状遗传的分析,要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操作。

3、果蝇的第四腹板和第五腹板上的小刚毛数就是典型的数量性状,不同的个体小刚毛数不同。

本实验采用不同品系果蝇的杂交后代为研究材料,在恒温培养下,从F2代开始观察雌雄果蝇不同个体的小刚毛数(因为考虑到F1代还未完全出现性状分离,故从F2代开始计数),并且选择刚毛数最多和最少的♀、♂个体分别进行杂交,计算产生的F3代的小刚毛数,最后根据以下公式估算遗传率。

即H2= ΔG/ σpi
式中σp为标准差,i=ΔP/σp为标准选择差,ΔP为子代平均值―亲代平均值,ΔG为遗传获得量。

说明:
在多基因遗传中,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称为遗传率,一般采用百分比来表示。

遗传率是一个统计概率,只能运用于群体而不能用于个体。

遗传率有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之分,广义遗传率是指遗传方差在总的表现型中所占的比率;而狭义遗传率是指计算基因的相加效应的方差VA在总的表型方差中所占百分率。

记作:
狭义遗传率=相加的遗传方差/表型方差=相加的遗传方差/(相加的遗传方差+显性的遗传方差+环境方差)。

但不管是广义遗传率还是狭义遗传率都涉及方差,方差是反映观察娄同平均数之间的变异程度。

观察娄同平均数之间的偏差越大,方差就越大,也就是观察的离散度大,其分布范围广;方差小,则表示各个观察值之间比较接近。

方差可用变数同平均数之间偏差的平均平方来表示。

记作:S2,如写成公式则是:
S2=∑(X—¯X)2/n
需要注意的是,公式中的分母n,只限于平均数是由理论假定的时候才适用。

如果平均数是从实际观察数计算出来的时候,则分母应该是(n-1)。

三、仪器、设备、试剂及材料:
仪器及设备:双筒解剖镜,照明装置,麻醉瓶,白瓷板,镊子,棉塞,小
指管,恒温培养箱
试剂:乙醚或三乙基胺
材料:黑腹果蝇,盛有培养基的饲养瓶
四、方法与步骤
1、把两个品系果蝇的杂交而得F2成蝇,随机选出处女蝇和雄蝇各20只,
用乙醚适度麻醉,在40倍显微镜下计算♀、♂蝇第四、第五腹板上的小刚毛数并相加计数,完毕后装入小指管里贴上标签(标明性别、两腹板小
刚毛合计数)。

图1:雌雄果蝇的第四、第五腹板示意图
说明:
实验室中维持多年的系统,因近交系数高,缺乏遗传的变异,所以不合适。

应该利用野外采集的果蝇或者把两个实验室品系杂交,再把F1个体相互交配,利用他们的F2代。

因为考虑到F1代还未完全出现性状分离,故从F2代开始计
数。

培养时,幼虫应避免过密,在20℃或稍低温度下培养,这样成虫个体大,容易观察和计数。

2、分别从上述20只蝇中选出小刚毛数最多和最少的♀、♂蝇各2只。

3、把小刚毛数最多的♀、♂各1只配成一杂交组合,小刚毛次多的♀、♂各1只配成一杂交组合(作备用),小刚毛数最少的♀、♂各1只配成另一组合,小刚毛数次少的♀、♂各1只再配成一杂交组合(作备用)。

4、把配好的杂交组合,放在20℃培养箱中培养3-4天,待看到产下适当多的卵后把亲本倒去。

5.培养两周后,把所有成虫倒出试管中进行麻醉,分别观察♀、♂蝇小刚毛数,做好记录并进行统计。

(考虑到要统计的20只果蝇并不是在同一天羽化出来,故要采取每隔1----2天进行统计的分段计数法,直到统计满20只为止)
说明:
本实验中F2代雌雄果蝇中小刚毛说最多、最少分别是:40、31、33、22,雌雄次多、次少分别是38、33、32、23。

故F3代的果蝇是向多方向选择:♀40
x ♂33、♀38 x ♂32
和向少方向选择♀31 x ♂22、♀33 x ♂23。

由于最多和最少的组合果蝇即够数,故没有计数次多和次少组合的。

五、实验数据的处理
亲代的平均和方差、高低两个方向的两个选择系统的平均和方差如下表所示。

在本实验中,向俩个方向进行选择,假定两个选择效应相等,则两个系统的平均值之差(H ——
- L ___
)是遗传获得量(ΔG )的两倍,雌雄平均值明显不同,但计测的雌雄数目相同,所以取其平均值。

即2ΔG =H ——
- L ___
表型标准差σp 在一代选择中是基本没有变化的,所以亲代与子代的方差平均可以估计表型标准差,即
σp =(Vp )1/2
由以上数据得到
2ΔG =H ——
- L ___
=1/2 x (37.75+26.4)─1/2 x(33.9+22.75)=3.75
ΔG =1.875
Vp=1/6 x (5.49+4.12+1.99+11.73+1.48+2.76)=4.595
σp =(Vp )1/2=(4.595)1 /2=2.144
选择标准差(i )可以求得,但根据正态分布的性质,也可以由入选亲本的比例决定,也就是说可以从理论上求得。

在本实验中,选出的亲本较少,其平均值不很准确,,所以用理论值。

本实验是从20只中取出2只时,选择强度为0.1,根据上表得到理论值
i=1.638。

由此计算本实验的遗传率:
H2= ΔG/ σpi
H2=1.875 /2.144 x 1.638=0.534
六、实验结果讨论
果蝇的小刚毛数在亲代(F2)中雌雄不同性别相差很大,平均相差值达到8左右,特别是在子代(F3)中向多方向选择的雌果蝇刚毛数比向少方向选择的雄果蝇刚毛数平均多出15左右。

另外,在果蝇小刚毛数的统计中,我认为亲代表现的离散度比较适中,但在子代中都趋于密集,只有极个别个体的小刚毛数与其他的果蝇明显不同,这或许是环境因素都比较适宜而且具有明确的选择方向而导致的。

但通过对整个实验数据的分析,我认为本实验的数据还是可行的。

七、结论
本实验计算得到遗传率=0.534,0.534大于0.5,说明在果蝇刚毛数这一性状遗传中,由亲本遗传下来的基因所起的作用占主要作用,但是遗传率为0.534,说明环境因素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这就证实了数量性状的变异由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组成,而且控制同一数量性状的基因数目很多,而每个基因的作用很小,并且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的论点。

总体来说,本实验是成功的,数据也与预期数据相符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八、作业与思考题
1、简述果蝇的麻醉操作过程,如何判断果蝇已麻醉死亡?
答:果蝇具有趋光性,并且喜欢向上爬。

利用这些特性,我们就能很方便地将果蝇转移到麻醉瓶中进行麻醉。

1. 轻拍培养瓶,使果蝇落于培养瓶底部;
2. 右手两指取下培养瓶塞,将培养瓶与麻醉瓶紧密对接;
3. 左手握紧两瓶接口处,倒转使培养瓶向上;
4. 右手轻拍培养瓶将果蝇震落到麻醉瓶中;
5. 分开两瓶,将瓶盖各自盖好;
6. 将麻醉瓶的果蝇轻拍到瓶底,迅速拔出塞子,滴上几滴乙醚,重新塞上麻醉瓶,平放在桌面上;(不能将培养瓶竖立,以免果蝇落入培养基中不便取出)
7. 半分钟后,观察果蝇,不再爬动,并在瓶壁上站不稳,麻醉完成。

如果果蝇的翅膀与身体呈45 °角翘起,表明麻醉过度,不能复苏而死亡。

2、什么是数量性状,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试述二者
的遗传学本质。

答:在生物中凡是可数、可度、可衡等并可用数字形式描述的形状,称数量性状。

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都遵循门德尔定律,二者既有差别又有联系。

具体表现在:
1.遗传性状表现为不连续分布的为质量性状,表现为连续分布的为数量性状。

2.支配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基因数目不同,支配质量性状的是单对基因,支配数
量性状的则是多对基因,因此数量性状的杂种后代基因型的比率非常复杂,需用
数学统计的方法从总体效应进行分析。

3.数量性状或者质量性状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可以相互转化。

但其二者的遗
传学本质都是对生物的遗传现象进行分类处理,以便能够以其作为研究生命起源
的工具。

九、参考文献
【1】杨业华.普通遗传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1-85.
【2】刘庆昌.遗传学(第二版).科学教育出版社,2010:59-81.
【3】刘祖洞.江绍慧.遗传学实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