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话瓯江翻水站

合集下载

基于水生态的水库藻类预防对策——以浙南山区水库为例

基于水生态的水库藻类预防对策——以浙南山区水库为例

22 ‘
自 泽 雅 水 库 连续 3 夏 季发 生 蓝 藻 水华 . 引起社会各界 的高度重视 。
塘河 ;18 年 ,启 用 瓯江 山 根 ( 94 翻水 站 )作 为 主要 水 源 ;
19 98年 ,水源为 泽雅水 库 与瓯江 山根 ;2 0 ,确立 了以 0 3年 珊溪水库作 为主 要水源 ,泽雅 水库 为辅 助水 源 ,瓯 江 山根 为备用水 源的原水 供应 格局。5 来温州市 区水 源的变 迁 , 0a
到 05m 左 右 。 .
3 水 生 态 失 衡 加 剧 藻 类 暴 发
温州市各 水库 总 体 上 氮 、磷 等 营养 物 质含 量 并 不 高 , 部分水 库 发 生 严 重 的 藻 类水 华 ,跟 水 生食 物 链 失 衡 密 切
相 关。
个水 域暴 发严 重 的蓝藻水 华 ,优势 藻为铜 绿微 囊 藻。后来
个库 区蓝藻与绿 藻异常 繁殖 ,水 面总 的叶绿 素 a 量在 2 含 5

12, L 水面 p 7 ̄ , e / H值达到 94 97 .— .,透明度从 2m多降
2 1 桥墩 水 库 .
19 98年由于连 续高 温晴热 ,加上 库 区水位 不 高 ,水 中
滤 食 性 鱼 类 ( 、鳙 ) 生 物 量 明 显 偏 少 ,桥 墩 水 库 库 区 整 鲢
难用 、越来越依 赖水 利工 程从 山区调 水 的尴尬 局 面 ,水源
地从平原退到 山区 ,主要 山溪 性河 流 已经或 将建设 成 水库
型水源地 。就全 省而 言 ,目前 水库 水源 地 已 占浙 江省 县 以
含量 为 29a L 月底 6 7 // ;5 g 月初 ,莒 江溪库湾 、凿作 口溪 库

24小时翻水新闻稿

24小时翻水新闻稿

24小时翻水新闻稿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

如今,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岁华诞,特殊之年,关键时刻,立足两个百年世纪之交,面对“十四五”起步开局,瓯江翻水站从开建到竣工、从运行到技改、从传统到现代,50年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新到旧、它静卧在瓯江南岸,见证着温州时代发展的风潮云涌,它承担着城市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改善温瑞塘河生态环境和抗旱救灾方面的翻水供水任务,发挥着重大的社会效益,堪称“温州的都江堰”。

党建引领基层水利人瓯江翻水站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水利人脚踏实地、无私坚守,尽心服务于基层水利事业。

在这里上班的工作人员没有周末的概念,也没有分明的白天和黑夜。

瓯江翻水站路途偏远,距离温州市区45公里,泵站运行全年无休,值班人员实行24小时轮值。

2020年底至2021年初,温州发生了50年一遇的旱灾,在这4个多月期间,瓯江翻水站坚持129天连续不停机24小时翻水,为温瑞平原河网补水7000多万立方米,使河网水位始终保持在正常的水位。

翻水站在编职工19名,其中党员12名,占比60%以上。

这是一支由党员铸就的队伍,是一支用党建引领夯实队伍的基层水利团队。

在生产运行中,他们一直以来深化理论武装,落实廉政教育常态化,理论学习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主题活动坚持正面宣传与反面警示相结合,将生产运行与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有效融合,将知识充分内化运用在生产运行第一线。

瓯江翻水站从1971年投入运行,历经了几次翻新改造,规模最大的是2016年-2018年期间的维修加固工程,工程建设涉及泵站枢纽维修改造、输水干渠维修加固、新建综合自动化系统、输电线路等。

提升后的瓯江翻水站水泵机组、电气设备及智能化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泵站年翻水能力也大大提升,从原来的0.8亿立方米增加到1.8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在“十四五”规划的指引下,瓯江翻水站在实施管护精细化上下足功夫,逐步实现了泵站与城区沿江水闸联合调度一盘棋,输水隧道设置智能监控化,主动视觉技术化,逐步实现站所管理物业化、规范化。

温瑞灌区瓯江翻水站后山降渠段加固处理

温瑞灌区瓯江翻水站后山降渠段加固处理

温瑞灌区瓯江翻水站后山降渠段加固处理
江邦飞;程功文
【期刊名称】《浙江水利科技》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瓯江翻水站后山降400 m渠段面板、底板由于不均匀沉降拉裂,渠身存在较为严重的渗水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对面板、底板拆除重新浇筑,渠身采用防渗灌浆进行处理.
【总页数】2页(P77-78)
【作者】江邦飞;程功文
【作者单位】温州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浙江,温州,325000;温州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浙江,温州,3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672
【相关文献】
1.瓯江翻水站综合信息化系统方案设计 [J], 陈呈;徐文佳;
2.瓯江翻水站渠道防渗补强加固处理技术 [J], 胡理相;张伟;吕联亚;许淼
3.瓯江翻水站水电技改工程经验初探 [J], 洪毅;黄绍华;朱林;张驰
4.温瑞灌区瓯江翻水站泥炭塘渡槽及边坡除险加固设计 [J], 游雪现;陈余业
5.瓯江翻水站渠道防渗及渠基排水处理方案分析 [J], 单国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护对策探讨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护对策探讨
摘 要 : 州 城 市 集 中式 饮 用 水 水 源 地 分 布 点 多 、 广 , 水 源 地 水 质 状 况 不 尽 相 同 , 全 问题 较 为 复 温 面 各 安
杂 。对温州城市集 中式饮 用水 水源地水质 、 染源及 其分 布等情 况进行 了分析 , 污染控 制、 污 对 水源地安 全 保 障工程 、 城市供水应急预案 、 水源地监控 体 系建设等方 面进行 了探 讨。
维普资讯
20 o 8年 6 月 文章编号 :0 60 8 f0 8 0 .0 60 10 .0 1 20 }60 2 —3
水 利水 电快 报
E HI WR 地 安全 保 护 对策 探 讨
杨 伯 华
( 浙江省 温州 市水 利局 , 江 温 州 3 5 0 ) 浙 2 0 0

大饮用水源 地 。 泽 雅水 源 地 属 水 库 型 , 雅 水 库 于 19 泽 9 8年 建 , 库 容 57 3万 m3 目前水 总 1 ,
功能 区水水质 目标 为Ⅱ 水 , 类 符合水质 目标 要求 ; 瓯江
翻水 站水 源水 质类别 为Ⅲ类 水 , 所在 水 功能 区水水 质
关 键 词 : 市饮 用 水 ; 源 ; 全 保 护 ; 制 污 染 ; 合 治理 措 施 ; 江 城 水 安 控 综 浙
中图分类号 : U9 1 1 T 9 .1
文献标 识码 : A
1 饮 用水水 源地现 状
温 州城 市 集 中式 饮 用 水 水源 地 有 珊溪 水 源 地 、 泽雅 水源 地 、 江 翻水站 水源 地和永 强 平原 地下 水 。 瓯 11 水源 地基本 情 况 . 珊溪水 源地属水库 型 , 由珊溪水 库和 赵 山渡水 是 库组成 的大 型水 源 地 。珊溪 水 库 于 20 0 1年建 成 , 集

温州泽雅水库洪水预报单位线的推求

温州泽雅水库洪水预报单位线的推求

温州泽雅水库洪水预报单位线的推求
覃毅宝;卢国栋;祝成华
【期刊名称】《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7(019)004
【摘要】洪水预报是确保水库防洪功能有效发挥的关键,根据泽雅实测水文资料,采用原型单位线进行推求.在历史资料不全与上游没有流量实测站的前提下,确保温州城区正常的供水及减少水库下游水患灾害,有计划地开展水库调度工作.为今后的防洪调度做好预报提供依据,充分发挥水库应有的效益.
【总页数】5页(P32-36)
【作者】覃毅宝;卢国栋;祝成华
【作者单位】温州泽雅水库管理站,浙江,温州,325000;温州泽雅水库管理站,浙江,温州,325000;温州瓯江翻水站,浙江,温州,3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697.1+3
【相关文献】
1.短期洪水预报单位线推求实例分析 [J], 宋运凯
2.浅析泽雅水库单位线的推求 [J], 许尔金
3.温州市泽雅水库洪水预报探索 [J], 许尔金;庄千艳
4.泽雅水库洪水预报系统的设置问题分析 [J], 王文明;金毅
5.“单元汇流单位线”法洪水预报方案在陆浑水库洪水预报中的运用情况分析 [J], 朱婕;金嵩涛;周超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瓯江山水诗路

瓯江山水诗路

瓯江山水诗路
孔子曾说:“山无险,水无滩,便是好江河”,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形容瓯江山水。

瓯江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古称“鄞水”,东起鄞山,西注温江,流经上虞市、富阳市、苍南县、洞头县二市、五县,有瓯山、灵山、岐山、天目山等丘陵山脉,山色迷离,风光旖旎,构成了一条美丽的山水诗路。

这一沿江水山美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瓯江景区、瓯山景区和富阳温江景区。

瓯江景区以瓯江两岸垂柳沙洲、紫竹林、芦苇荡、渔翁湖等景观为主,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物古迹与农田景观于一体的著名旅游景区。

登上关隘可以俯瞰瓯江河口,宽阔的江面古朴、曲折,让人仿佛置身江湖之中,享受恬静而动人的江南风光。

瓯山景区以其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美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吸
引了游客。

瓯山全长86公里,由五座山脉和三大景区组成。

游客可以在瓯山拾翠赏景,登高远眺,体验自然风光的独特魅力;也可以参观旧时著名的大酒店、西门,漫步瓯山古街,深入体验当地的历史文化魅力。

富阳温江景区以其蜿蜒的河流、古朴的桥梁、木雕的建筑为主,是浙江省最大的一处温江景区。

沿温江而行,可以欣赏到各种瑰丽的风景,既有绿荫蔽日的垂柳林,又有碧绿波澜起伏的江湖。

此外,在瓯江山水诗路中,还有著名的绍兴老街、富春江景区、
温岭老街、千岛湖、灵隐寺等著名景点,颇具历史文化魅力。

到瓯江山水诗路,游客可以不仅欣赏到著名的山水景色,还可以细品江南古镇文化,深入体验江南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为浙江最具代表性的江河山脉,瓯江山水诗路这一沿江而下的湘浔历史文化体验道,无疑是重游浙江的最佳去处。

温瑞塘河

温瑞塘河

现 在 状
IV 15.0% V 85.0%
, 占水局河、污 况

质发道农染

满布水业越
了, 足的质等来
应许, 数日污越
有 的 作 用 。
多 河 段 水 体 发
2000 V
类 及 劣 于
类 水 要 求 的 河
据 , 年
益 恶 化 。 据 温
水 长 期 大 量 直
突 出 。 由 于 生
、 雄 溪 、 郭 溪 以 及 桐 岭 、 眠 岗
至石 温仙进 州岩帆 太、海 守帆》 韦游诗 庸。, 倡唐可 疏会见 会昌他 昌间曾 湖由 ,此
运 《 舟 向 仙 岩 寻 三 皇 井 仙 迹

于 晋 时 初 成 河 道 。 从 南 朝 永 嘉
河 的 原 来
,、
黑类段温州排活一 、河长瑞市入、是 发段度塘环河工水 臭占仅河保,业体
(841—846) (11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绎 有直南白导 河及郡温 路 “通通云汇 自《守瑞

称温八瑞瑞、瞿 温游谢塘

“州十安安大溪 州赤灵河
南 塘 驿 路 ” 。 知州沈抠修浚,傍河有堤,辟里荷塘”之称。宋淳熙十四年
城境 。的 北帆 宋游 时与 ,瑞 沿安 塘段 河河 遍道 植相 莲接 藕,
罗 、 吹 台 诸 山 之 水 经 温 州 城 西
温瑞塘河
温瑞塘河 的原来
温瑞塘河是温瑞平原48.2万亩农田主要灌 溉和排涝河道,也是沿河100万居民生活用 水和城乡工矿企业的主要水源,更是温州至 瑞安内河航运的重要水道。航运能力为20— 30吨左右,河道有机动客货小轮船及驳船70 艘。温瑞塘河河水流向,以帆游为界,帆游 以北,水北流通瓯江;帆游以南,水南流, 除部分由沿海浦沥入江外,经流在九里、瑞 安壕河入飞云江。1985年眩江翻水站建成, 提瓯江水人温瑞塘河,水位全面提高,河水 均南流瑞安。

26423145_“东瓯名城”因水而生而兴_八百里瓯江水利工程泽被民生

26423145_“东瓯名城”因水而生而兴_八百里瓯江水利工程泽被民生

文/梁建国 图/朱 跃 潘祝平等“东瓯名城”因水而生而兴八百里瓯江水利工程泽被民生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帷绕画楼。

如果说江湖河流浸润过的土地滋养出生命的话,那么水就是对人类居住文明的最大犒赏。

为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水利工程,如堰、坝、堤、海塘、水闸、渠道、渡槽、鱼道等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也被赋予了极高的精神内涵。

水利工程关乎民生。

沿着瓯江细数,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利工程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星罗棋布。

——瓯江治理开发从小支流到大支流及干流,从单一防洪,逐步转向以水力水电为龙头,防洪、灌溉、供水、航运、旅游等综合开发利用,先后建成大中型水库33座。

——通济堰,位于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八百里瓯江的上游自源头经梅溪、清溪至大港头镇河段称“龙泉溪”,在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与松阴溪汇流后始称“大溪”,奔流至青田县与发源于庆元县的“小溪”汇流后才叫“瓯江”。

绵延的瓯江盘踞千岭间,碧水萦回宛如一条青丝罗带,从丽水锅帽尖到温州瓯江口,一路奔腾向东海,干流全长388千米。

编者按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自古以来城市的发展就离不开水,人们逐水而居,城市也因水而兴。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治水史。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连街陌,山似屏帷绕画楼。

”温州濒临东海,水网密布,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

建城2000余年来,温州水利建设亦历经千年漫漫长路。

在古今劳动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下,人水日益和谐,为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

近年来,温州积极开展水文化遗产的开发与综合利用工作,探索历史水文化遗产与现今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努力让水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服务当代经济社会建设的宝贵资源。

本期开始推出温州水文化系列文章,以见证温州水利建设历史,弘扬温州水利精神。

村边,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2001年06月25日,通济堰作为南朝至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抚今追昔话瓯江翻水站(瓯江翻水站众退休职工口述朱翔鹏整理)瓯江翻水站为我市大型灌区枢纽工程,工程始建于1971年,1984年通过验收后交付使用。

工程由三部分组成:翻水泵站位于鹿城区临江镇山根村,共有5台机组,总装机容量4.5MW (5×0.9MW),设计扬程18.76米,设计提水能力为15立方米/秒,每台水泵日翻水量30万方;引水渠道总长21.39公里;35kv输变电线路长11.76公里。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该工程是温州市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温瑞平原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工程,如今瓯江翻水站主要功能为改善温瑞塘河水环境进行生态供水,是温州市区不可或缺的备用水源工程,为温瑞灌区防汛防旱、居民生活应急供水,仍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

工程自建成以来,累计供水达26亿立方米,为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平均每年为市区河道生态供水近1亿立方米,为温州市区的环境美化、农业生产、文明创建、城乡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先后获全国先进排灌泵站、浙江省一级管理单位、温州市花园式单位、温州市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多次荣获温州市母亲河环境保护奖。

2007年被市科协评为温州市水资源科普教育基地。

供水功能—--从“主力军”到“后备军”“瓯江翻水站是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规划,最初目的是为农田灌溉,但由于各种原因迟迟没有上马,”作为瓯江翻水站工程建造的第四任总指挥,市水利局离休干部杨春信说,“1967年温州夏秋旱持续131天,塘河见底,农田干枯,粮食减产,市区300多个工厂缺水停产,当时市区居民生活用水水源是温瑞塘河,塘河干了,居民只好高价买水饮用。

建造一个大型的提引水工程--解决农田灌溉和市区生活用水,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推上了当时地委议事日程。

”据统计,瓯江翻水站建成以来到上世纪末,年均翻水1.12亿吨,担负着温瑞平原50万亩农田灌溉和城镇工业用水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供水重任。

据《温瑞灌区志》记载,在工程建成后的1985年、1986年、1988年、1991年的几次大旱中,瓯江翻水站干部职工,夜以继日全力以赴投入抗旱翻水工作,及时补充塘河水量,基本满足温瑞平原农田灌溉、城镇工业供水和100多万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保持了塘河水位稳定,保障了市区内河运输通航,使旱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取得抗旱斗争的胜利,充分显示出瓯江翻水站的作用及其综合效益。

进入九十年代,市区居民生活用水需求量逐年递增,据统计,1990年供应自来水厂水量为4300万吨,其中市区自来水厂年供水量为3800万吨。

“在泽雅水库建成使用之前,瓯江翻水站就是温州老百姓的生命线。

”杨春信说。

家住塘河边的年长市民都会记得,瓯江翻水站建成前,一遇到干旱季节,塘河就缺水干涸,当时内河航运是温州主要的交通运输线,一遇干旱,船只无法通航,“在塘河上都能打路走”。

自从瓯江翻水站建成后,就没见塘河干过。

2002年11月,珊溪水库建成通水,温州人逐渐喝上了珊溪水库的水,瓯江翻水站的功能也逐渐发生变化。

温州市政府明确珊溪水库为温州市城市生活用水主要水源,泽雅水库为辅助水源,瓯江翻水站作为备用水源“退居二线”,完成了从“主力军”到“后备军”的转换,平时主要承担城市生态环境供水。

从此,温州市民生活饮用水安全有了“三保险”。

目前,翻水站为温瑞塘河供应新鲜“血液”,每年向市区河道冲污供水近1亿吨,也就是说,每年瓯江翻水站用于塘河冲淤的水量是温瑞塘河的正常蓄水量的2倍,相当于为塘河“换血”两次。

渠道巡检--—从“十日谈”到“一日还”工程建设时期正值“文革”,管理处于无序状态,造成了工程时间跨度长,资源浪费严重。

从1970年开始筹建瓯江翻水站工程指挥部到1981年,工程总指挥五易其人。

参与瓯江翻水站建设的职工张小平回忆,“当时可没有现在的大型机械设备,差不多靠的都是人力,手持式凿岩机和小型矿车已经是很好的施工机具了。

”1978年到1981年建设进入高潮,尤其是1981年,温州市和当时的瑞安县相关领导亲自带领三万干群齐上阵,大干快上一整年,当年底工程就基本建成了。

“大干快上”的结果是工程质量不过硬,渠道输水伊始,后坡塌方,外堤滑坡,渠道渗漏,杂物雍堵,接连发生,沿线群众安全意识也不强,不小心人畜掉进水渠造成伤亡事故也时有发生;梅屿至泵站25公里的输变电线路经由重雷山区,夏天线路经常遭雷击。

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加强巡检和抢修!20多公里的渠道绕山穿洞跨水,经临江、岙底、藤桥、泽雅、郭溪5个乡镇13个行政村,由11.57公里明渠、12 座暗渠、6座隧洞、4座渡槽、2座倒虹吸、6条排洪渠、5座排洪闸与5座控制闸组成,沿渠有11个渠底排水涵洞、76条跨渠排水沟,与12条小流域交叉,渠系共有大小建筑物147座,35 kv输变电线路更是跨山越河,巡检谈何容易!当时水渠边没有道路,扛着沉重的工具巡查全靠两条腿,全线巡查一次要10天左右,往往这里还没巡查到那里已经出毛病了。

当年参加渠道巡检的退休党员单成海说起来至今记忆犹新,“我带着儿子阿方(注:单国方,现瓯江翻水站渠道所所长)经常一巡就巡到半夜,俩爷儿有时睡在隧洞口草坦里,有时睡在渡槽盖板上。

平山渡槽周边空空的,不怕野兽,盖板又密,睡觉最安全,野外睡得最多的就是这里。

”后来沿线聘请了10余名协管员,分段负责进行巡查,局面才有所好转。

现在,渠道除隧洞、渡槽外沿线基本上都通了公路,站里也配备了巡查车,重要部位安装了监控设施,全线巡查一天就可以完成。

输变电线路经过改造,由25公里缩短到不足12公里,二、三天时间也能巡检完毕。

最重要的是,经过近几年的渠道除险加固,工程突发险情的抢修任务越来越少了。

泵站运行----从“人转机不转”到“自动化控制”“1979年,泵站机电设备开始安装调试,专门请了冶金部的机电安装队伍,在兰州电机设备厂家、石家庄、沈阳水泵厂家、西安可控硅仪表厂家技术人员的配合下,奋战数月,终于安装完毕,由于设备早在一两年前就购置来了,当时没有厂房一直露天放置,生锈的生锈,老鼠啃的啃,麻雀搭窝的搭窝,一调试,毛病百出,就这样刚刚安装完毕的设备在试运行阶段就开始了大修,直至1984年11月才通过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由于设备先天不足和后天磨难,机器罢工是家常便饭,“人急得团团转,机器就是不转,”瓯江翻水站首任站长吴祖显回忆,“设备运行头几年,泵站职工上班基本上在维修中度过,当时站里领导和职工一样,白天黑夜蹲在车间里围着机器连轴转,经常夜里12点后才收工,全身油污,个个脏得像包公,半个月才回家一次,现在站里的洪毅、黄绍华等几个技术骨干就是在那个时候锻炼成长起来的。

”吴祖显说,“当时再苦再累都不怕,现在想想心里最过意不去的是对老婆孩子,那时侯一忙起来什么都顾不上了,我儿子没时间照顾,功课底子不好,成绩就拉下了,后来读到高中没考上大学就辍学了。

”如今,泵站机电设备经过技改和更新,运行开停机采用PLC流程控制,电机保护采用南京自动化控制有限公司技术,设备保护检测由计算机执行,微机励磁装置是核工业部产品,智能微机直流屏采用三辰公司先进技术,泵站自动化控制管理系统由瓯江翻水站参与国电自动化研究院共同研发,自动化控制程度达到泵站行业先进水平。

当年的蓝领(其实是黑领)现在成了白领,坐在中央控制室就能操作设备,在计算机房点击鼠标就知道各项指标数据。

原来每个运行班组要5-6个人,还顾此失彼,现在3个人就能在机器轰鸣声中闲庭信步。

为了掌握先进技术动态,现在站里每年派出技术人员参加技术培训与交流,以适应不断更新的技术要求。

上班路上-----从“1天”到“1小时”八十年代的温州,“汽车跳,温州到”,“水(死)路一条”。

远离城区的瓯江翻水站,家住市区的同志上班路上几乎要走一天。

当时瓯江南岸的330国道复线还没影儿,上下班一是走北岸狭窄颠簸的沙石路,二是走瓯江水路,没有第三选择。

先说坐车,一大早市区出发,过瓯江大桥经永嘉桥下一路颠簸到桥头,闹心的事开始了,当时的桥头纽扣城全国闻名,商贾云集,车水马龙,装货的卸货的等货的,把道路堵了个严严实实,小摊贩吆三喝四强买强卖大显身手,司机大哥闪展腾挪挥汗如雨用尽平生所学才终于过关,顺利的话过了桥头应该是午后一二点了,在永嘉林福下车后就等渡船,过江到了驿头码道,上岸后接着走坑洼泥泞的江边山路,过了荆棘丛生虫蜴乱跳的陡坡和阴森可怕的坟地,进了翻水站大门就直接奔食堂用晚餐吧。

再说坐船走水路,尽管从温州到温溪的轮船每天只有一班,但是每天开船时间都不一样,什么时候能开要看潮候,保险起见你最好天没亮就到“西角”码头等,总算上了船开了航,一路“突突突”眼看“突”到了,驿头是个小站,不停,得,又要到永嘉林福下船等渡船,接下来的就一样了,这都是顺利的情形。

不顺利的话,到了林福已经天黑,渡船也已经停摆,怎么办?站里的弟兄还等着你去接班啊,游过去吧!林福从北到南游到驿头,体力差的就先漂到江中的西洲岛喘口气再接着游。

现在翻水站工作年头久的几个同志想当年都曾是“浪里白条”,如今还是游泳好手。

由于交通不便,大家都习惯了不回家,习惯了以站为家,有的干脆带着家属上班,于是出现了“父子兵”,同时也给未婚男女青年创造了机会,于是出现了“职工伉俪”。

今天,当年的“父子兵”、“夫妻档”,仍然在为翻水站默默做着贡献!只有省级劳模、优秀共产党员、原瓯江翻水站站长裘金娒,耗尽了自己最后一份心力,长眠于地下了。

现翻水站副站长裘益华回忆说,“父亲因长年艰苦生活和过度劳累,积劳成疾,全身是病,当时医院检查有心脏病、肝硬化、右肾萎缩、高血压、关节炎等。

”裘金娒同志1958年从事水利工作,1972年调入瓯江翻水站,一干就是28年,他又是站长,又兼自备电源柴油机工,2000年退休后又应当时市领导王培德要求,继续发挥余热,直到2003年病逝。

裘金娒同志把一生都献给了温州水利事业,正如他自己所说,“只要能为温州人多供水、供好水,我能干多少天就干多少天”。

老职工们都记得,当时泵站防洪抗台能力低,每一次熬夜抗台、每一次抢险奋战,对老裘来说都是生死考验。

有一次老裘发烧39度,大家一再劝说强行把他送进医院挂盐水,可他听到广播里的台风紧急警报,再也耐不住性子,拔掉针头,提着药水就往站里赶,到站后马上开会部署开展抗台,会后偷偷拧开瓶塞,把原本静脉注射的药水倒入嘴里喝了下去。

裘金娒老伴说,老裘在翻水站工作了30年,有28个除夕夜没在家里过!如今,道路畅通,330国道从站前经过,单位配置了班车,市区到单位只需1小时,除了抗台和值班,职工下了班就可以回家团聚。

抚今追夕三十年,为工程建设运行做出贡献的功臣,谨以此文聊表敬意!同时也祝福远离城市默默无闻留守一方水土的瓯江翻水站干部职工,管理好运行好这一济泽瓯越大地的带着无数感人故事的充满神秘魅力的大型水利工程!呼吁市民珍惜来之不易的水资源,爱护容易受伤的水环境,保护济泽人类的水工程!参考资料1、《瓯江志》1995年;2、《温州水利史料汇编》1999年;3、《温瑞灌区志》1999年;4、《只为清泉送万家—裘站长的故事》林丹,2000年;5、《瓯江翻水站背后的故事》郑荣王宏,200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