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阅读附赏析

合集下载

《对酒》诗词鉴赏

《对酒》诗词鉴赏

《对酒》诗词鉴赏《对酒》诗词鉴赏《对酒》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去岁左迁夜郎道,琉璃砚水长枯槁。

今年敕放巫山阳,蛟龙笔翰生辉光。

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与论文章。

愿扫鹦鹉洲,与君醉百场。

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渌水动三湘。

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买春芳。

译文翻译我在流放去夜郎的道路上,基本没有写什么诗歌,琉璃砚中的墨水很长时间都是干枯的。

现如今在巫山阳获大赦归还,我的生花之笔又恢复了青春,宛如蛟龙一样生气勃勃。

圣主一定还想听听《子虚赋》,司马相如却想与圣上论论文章的要诣。

我愿扫荡鹦鹉洲,与你大醉一百场。

啸声激起白云,飘飞在云梦七大湖泊,歌吟声震撼三湘的渌水。

别可惜船只,拿它沽来美酒,咱们一船一船地喝,为买春芳,咱们千金一掷不为多。

注释解释王明府:即汉阳县令王某。

去岁:即乾元元年(758)。

巫山:在今四川巫山东。

李白流放夜郎途经巫山时遇朝廷发布的赦免令而得释。

鹦鹉洲:原在湖北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沦于长江。

东汉末年,祢衡作《鹦鹉赋》,是以得名。

七泽:今湖北境内。

三湘:指洞庭湖南北、湘江流域一带。

《对酒》诗词鉴赏2古诗原文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以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

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有贵介公子,搢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

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

先生于是方捧甖承槽、衔杯漱醪;奋髯踑踞,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

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

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译文翻译有一个大人先生,他把天地开辟以来的漫长时间看做是一朝,他把一万年当做一眨眼工夫,他把天上的日月当做是自己屋子的门窗,他把辽阔的远方当做是自己的庭院。

他放旷不羁,以天为帐幕,以大地为卧席,他自由自在。

停歇时,他便捧着卮子,端着酒杯;走动时,他也提着酒壶,他只以喝酒为要事,又怎肯理会酒以外的事!有尊贵的王孙公子和大带的隐士,他俩听到我这样之后,便议论起我来。

《对酒忆贺监二首》_李白的诗词

《对酒忆贺监二首》_李白的诗词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对酒忆贺监二首》_李白的诗词
对酒忆贺监二首
[唐]李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馀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原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

李白《对酒行》原文翻译鉴赏

李白《对酒行》原文翻译鉴赏

李白《对酒行》原文|翻译|鉴赏《对酒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

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实刚融游仙、忧生、饮酒、纵情为一体,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酒行相关资料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对酒行》原文唐代:李白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对酒行》译文赤松子栖息在金华山上,安期生居住在东海的蓬莱仙山。

他们都是古代修炼成仙的仙人,不知今日他们是否还在?人生浮幻如梦,如奔流的闪电般转眼即逝,忽然一下子就到了暮年。

几十年,天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改变的只有人的容颜。

这样人生的即逝,谁能不感慨万千呢?眼前虽然有盛宴美酒,但欢饮不畅,没有举杯的心情。

《对酒行》赏析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实刚融游仙、忧生、饮酒、纵情为一体,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诗的前四句,追思仙人,提出疑问。

诗人开篇便从古时仙人、仙境起笔,首先创造出迷离缥缈的意境,也凝聚着诗人一生求仙的曲折历程和复杂心态。

首二句仙人、仙境相应,山海对举,“栖”、“入”二动词镶嵌句中,造成神妙飘逸的意境,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景仰、追思的情感。

后两句则转入疑问,这是经过一系列的艰苦探索之后的反思绪果,疑问中透露出诗人迷惘、惆怅的复杂心态。

中间四句,感叹时光倏忽,人生易老。

这里,诗人为强调人生变化之迅速,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浮生”两句中,“流电”的意象与“浮”、“速、‘倏忽”等词语的交互作用,就凸现出其人生短促的意识。

”天地”两句又以永存的天地为反衬,来强化其人命不常的意识,揭示出时间的无限、宇宙的永恒与人生有限、容颜易改的矛盾,倾泻出诗人欲有为而不得,欲超脱而不能的内心矛盾与苦闷,流露出迷惘、倜怅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结尾两句,紧扣诗题,揭出主旨。

诗人在仙境、人生皆令人幻灭、绝望的情境中,忽辟奇境,面对酒杯而产生种种联想,在欲饮未饮的心灵搏斗中,以尾句中反诘的语气透漏出他欲超脱而不能的复杂心态,也表达出更高远的精神追求。

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

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

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

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

押真韵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押庚韵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注释】⑴贺监:即贺知章。

唐肃宗为太子时,贺知章曾官太子宾客兼正授秘书监,故诗题及序中以“贺监”、“太子宾客贺公”称之。

窦蒙《述书赋注》:贺知章,天宝二年以年老上表,请入道,归乡里,特诏许之。

知章以赢老乘舆而往,到会稽,无几老终。

九年冬十二月,诏曰:“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侍讲龙楼。

愿追二老之奇踪,克遂四明之狂客。

允协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鸥而长往。

舟壑靡息,人壑两亡,推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兵部尚书。

”⑵金龟换酒:《本事诗》: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

舍于逆旅。

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

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

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声益光赫。

“金龟”盖是所佩杂玩之类,非武后朝内外官所佩之金龟也。

杨升庵因杜诗有“金鱼换酒”之句偶尔相似,遂谓“白弱冠遇贺知章在中宗朝,未改武后之制”云云。

考武后天授元年九月。

改内外官所佩鱼为龟。

中宗神龙元年二月,诏文武官五品以上,依旧式佩鱼袋。

当是时,太白年未满十龄,何能与知章用遇于长安?又知章自开元以前,官不过太常博士,品居从七,于例亦未得佩鱼。

杨氏之说,殆未之考耶?⑶四明:浙江旧宁波府的别称,以境内有四明山得名。

四明山,在今浙江宁波市西南。

《名山洞天福地记》:四明山,周围一百八十里,名丹山赤水之天,在明州。

⑷贺季真:即贺知章,季真是贺知章的字。

《唐书》:贺知章,字季真,越州永兴人。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精】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精】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精】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1对酒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

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翻译蒲萄美酒,金叵罗。

吴地少女年方十五,娇小的骏马把她驮。

青黛描秀眉,还穿着红锦靴。

吐字音不正,娇滴滴地唱着歌。

豪华的筵席上,你投入怀中醉眼婆娑。

芙蓉帐里,能奈你何?注释蒲萄酒:据《太平寰宇记》载西域有之,及唐贞观中传入,芳香酷烈。

叵罗:或作“颇罗”,胡语之酒杯。

细马:骏马之小者。

青黛:古画眉颜料,其色青黑。

红锦靴:唐代时装。

玳瑁筵:也写作瑇瑁筵,谓豪华名贵之筵席。

芙蓉帐:用芙蓉花染缯制成的帐子。

泛指华丽的帐子。

赏析这首七言古诗写少年冶游情景,是李白初下江南时候的生活写照。

全诗节奏明快,情绪高越,细节明晰,歌唱性极强。

此诗先写“蒲萄酒”“金叵罗”“玳瑁筵”“芙蓉帐”,其物色华贵精美绝伦。

然后女主人公登场。

芳龄十五,骑一匹小马。

以“细”指“小”,至今粤语犹然。

“驮”字好,坐非正坐,开启了漫不经心模式。

“道字不正娇唱歌”,是女主人公无目的性地任意挥发。

是因为她是吴姬,不能说洛阳正音,才“道字不正”呢,还是她有意来一番个人演绎,将一首熟悉的歌儿唱出陌生化的新奇感呢?李白是深谙此中秘诀的,他明白这是撒娇,发嗲。

在另一首写给金陵女子的诗中他也说:“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

”不要太认真,不要卖弄,有本事最好藏起来,技艺在纯熟与生疏之间,态度在迎合与超然之间,这才是“娇唱歌”,“娇不成”也“最有情”。

十五岁的吴姬真不简单,她已经掌握了人情与歌艺的精髓:似能未能,大巧若拙。

此诗写吴姬着笔不多,但其天生丽质,音容笑貌,一览无余,很可见出李白刻画人物之工。

创作背景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李白全集编年笺注》)系此诗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当时李白在金陵、扬州等地游览。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2对酒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译文及赏析

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译文及赏析

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译文及赏析《对酒忆贺监二首》是由李白所创作的,这两首诗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随着镜头的一再转换,展现出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的心绪。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对酒忆贺监二首》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对酒忆贺监二首》唐代:李白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对酒忆贺监二首》译文四明山中曾出现过一个狂客,他就是久负风流盛名的贺季真。

在长安头一次相见,他就称呼我为天上下凡的仙人。

当初是喜爱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却已变成了松下尘。

每想想起用盎龟换酒的情景,不禁就悲伤地泪滴沾巾。

狂客贺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阴道士的欢迎。

御赐一池镜湖水,为您游赏在山光水色之中。

人已逝去仅余故居在,镜湖里空有朵朵荷花生。

看到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场大梦,使我凄然伤情。

《对酒忆贺监二首》注释贺监:即贺知章。

唐肃宗为太子时,贺知章曾官太子宾客兼正授秘书监,故诗题及序中以“贺监”、“太子宾客贺公”称之。

窦蒙《述书赋注》:贺知章,天宝二年以年老上表,请入道,归乡里,特诏许之。

知章以赢老乘舆而往,到会稽,无几老终。

九年冬十二月,诏曰:“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侍讲龙楼。

愿追二老之奇踪,克遂四明之狂客。

允协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鸥而长往。

舟壑靡息,人壑两亡,推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兵部尚书。

”金龟换酒:《本事诗》: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

舍于逆旅。

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

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

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声益光赫。

“金龟”盖是所佩杂玩之类,非武后朝内外官所佩之金龟也。

《对酒》原文赏析

《对酒》原文赏析

《对酒》原文赏析《对酒》原文赏析1作者:唐·李白松子栖金华⑵,安期入蓬海⑶。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⑷?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⑸。

天地无凋换⑹,容颜有迁改。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⑺?对酒行注释⑴对酒行:《乐府古题要解》:阙古词。

曹魏乐奏武帝所赋“对酒歌太平”,其旨言王者德泽广被,政理人和,万物咸遂。

李白此诗以浮生若电,对酒正当乐饮为辞,似拟“对酒当歌”之篇。

⑵“松子”句:言仙人赤松子栖居于金华山。

松子即赤松子。

晋葛洪《神仙传》:晋黄初平牧羊,为一道士携至金华山石室中,服食松脂茯苓成仙,改名为赤松子。

金华,山名,在浙江金华市北。

⑶“安期”句:谓仙人安期生成仙到了蓬莱仙山。

安期生,本先秦时方士,后被传为神仙。

葛洪《抱朴子》言秦始皇请与言三日三夜。

《史记·封禅书》言方士李少君言于汉武帝,尝于海上见安期生。

蓬海,有蓬莱仙山的海上。

⑷羽化:即成仙。

⑸“倏忽”句:谓年轻时的美貌很快就会变老。

倏忽,疾速。

光彩,本义华丽;光亮,这里指年轻时的容颜。

⑹凋换:谓凋零而改变。

凋,一作“雕”。

⑺“含情”句:谓面对美酒而不饮,还顾虑什么。

与谁待,即欲待谁。

古汉语中疑问句宾语均前置。

谁,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什么”。

对酒行译文赤松子栖息在金华山得道,安期生成仙后入蓬海遨游。

这些都是古代传说中仙人,现在你可见羽化之人?浮生速去如闪电,一下就变换了光彩。

天地没有凋零衰老,可人的容颜时刻在变迁。

对着美酒,你却不肯痛饮,什么时候你才可尽兴?对酒行赏析此诗的主旨就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由积极求仙到及时行乐,可看出诗人思想的转变。

全诗分三层意思。

前四句表面是说,赤松子、安期生这些都成仙走了,无法寻找;实际是说成仙之事荒诞不经,难于实现。

中间四句是说人生短促,快如闪电,天地不老,面容易衰。

末二句说,应及时行乐,痛快饮酒。

对酒行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出自杜甫《饮中八仙歌》喝了八仙的歌,知道了那一章,就像坐船,头晕目眩,在井底睡着了。

汝阳三斗始于天,路在车角垂涎欲滴,恨不能封到酒泉。

豪饮几千块,一杯音乐叫避贤。

宗志英俊漂亮的男孩,用白色的眼睛仰望天空,像风前的玉树一样明亮。

在苏进王朝在长斋绣佛之前,他经常喜欢在喝醉的时候逃避禅。

李白写了几百首关于斗酒的诗。

长安到一家酒楼睡觉,天子不上船,自称是酒仙。

张旭的三杯草传下来,还没等他脱下帽子把头露出给王公看,他就把纸丢得如云。

焦穗五斗米出类拔萃,口才惊人。

他张之喝酒后骑着马,摇摇晃晃像乘船。

他两眼昏花掉进井里,在井底睡着了。

汝阳王李习安喝了三杯酒后去见天子。

路上遇到一辆装着酒曲的车,酒味让我流口水。

很遗憾没能在酒泉县封上,那里的水喝起来像酒。

施立,这个左膀右臂,为了每天的上涨,不惜花费数千美元,像鲸鱼吞下百川之水一样喝酒。

声称举杯痛饮是为了摆脱政治,为美好让路。

崔宗志是个英俊的年轻人。

他喝一杯的时候,经常会仰望天空,帅气的身姿就像一棵匀称的大树。

虽然苏进在佛前斋戒吃素,但他喝酒时经常忘记佛教戒律。

李白一场酒仗就能写几百首诗。

他去长安街酒楼喝酒,经常睡在饭店里。

天子在湖中设宴,召其为诗作序。

他因为喝醉了拒绝上船,自称是酒仙。

张旭喝了三杯酒,就是用毛笔写了一本书,人们称他为草贤。

他经常在王公贵族面前脱帽脱帽,草草写书。

如果上帝帮助他,他的书就会像纸上的一团烟。

喝了五杯酒后,我恢复了精神。

宴会上的交谈常常让每个人都感到惊讶。

赏析饮中八仙歌》是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将当时号称“酒中八仙人”的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从“饮酒”这个角度联系在一起,用追叙的方式,洗炼的语言,人物速写的笔法,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

这首诗在体裁上是一个创格。

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前不用起,后不用收;并列地分写八人,句数多少不齐,但首、尾、中腰,各用两句,前后或三或四,变化中仍有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阅读附赏析对酒忆贺监二首李白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译文】四明山中曾出现过一个狂客,他就是久负风流盛名的贺季真。

在长安头一次相见,他就称呼我为天上下凡的仙人。

当初是喜爱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却已变成了松下尘。

每想想起用盎龟换酒的情景,不禁就悲伤地泪滴沾巾。

狂客贺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阴道士的欢迎。

御赐一池镜湖水,为您游赏在山光水色之中。

人已逝去仅余故居在,镜湖里空有朵朵荷花生。

看到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场大梦,使我凄然伤情。

【注释】⑴贺监:即贺知章。

唐肃宗为太子时,贺知章曾官太子宾客兼正授秘书监,故诗题及序中以“贺监”、“太子宾客贺公”称之。

窦蒙《述书赋注》:贺知章,天宝二年以年老上表,请入道,归乡里,特诏许之。

知章以赢老乘舆而往,到会稽,无几老终。

九年冬十二月,诏曰:“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侍讲龙楼。

愿追二老之奇踪,克遂四明之狂客。

允协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鸥而长往。

舟壑靡息,人壑两亡,推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兵部尚书。

”⑵金龟换酒:《本事诗》: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

舍于逆旅。

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

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

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声益光赫。

“金龟”盖是所佩杂玩之类,非武后朝内外官所佩之金龟也。

杨升庵因杜诗有“金鱼换酒”之句偶尔相似,遂谓“白弱冠遇贺知章在中宗朝,未改武后之制”云云。

考武后天授元年九月。

改内外官所佩鱼为龟。

中宗神龙元年二月,诏文武官五品以上,依旧式佩鱼袋。

当是时,太白年未满十龄,何能与知章用遇于长安?又知章自开元以前,官不过太常博士,品居从七,于例亦未得佩鱼。

杨氏之说,殆未之考耶?⑶四明:浙江旧宁波府的别称,以境内有四明山得名。

四明山,在今浙江宁波市西南。

《名山洞天福地记》:四明山,周围一百八十里,名丹山赤水之天,在明州。

⑷贺季真:即贺知章,季真是贺知章的字。

《唐书》:贺知章,字季真,越州永兴人。

性旷夷,善谈说,陆象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谈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

”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累迁太常博士。

开元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

一日并谢。

迁太子右庶子,充侍读,徙工部。

肃宗为太子,知章迁宾客、授秘书监。

晚节尤诞放,邀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

及秘书外监,每醉辄属词,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

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十数字,世传以为宝。

⑸谪仙人:被贬谪到人间来的仙人。

⑹杯中物:即酒。

语出陶潜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⑺松下尘:已亡故的意思,古时坟墓上多植松柏,故云。

语出释昙迁诗:“我住刊江侧,终为松下尘。

”⑻山阴:今浙江绍兴,贺知章的故乡。

⑼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

《唐书》:贺知章,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

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

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

擢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

幼子亦听为道士。

卒年八十六。

⑽沼:池塘,这里指镜湖。

⑾故宅:据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引《会稽志》。

唐贺秘监故宅在会稽县东北三里,遗址今已不存。

施宿《会稽志》:唐贺秘监宅,在会稽县东北三里八十步,今天长观是。

【创作背景】贺知章,字季真,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性放旷,善谈笑,晚年尤加纵诞,邀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外监”,当时贤达皆倾慕之。

天宝三载(744)春正月,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诏许之。

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

临行,帝赐诗,皇太子及百官皆饯送执别。

李白当时写有《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及《送贺宾客归越》二诗。

贺知章回乡后不久便去世了,卒年八十六。

这两首诗是在贺知章去世之后的天宝六载(747),李白游会稽时悼念贺知章而作的。

唐人孟棨《本事诗》记载:“李太白初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

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赏者数四,号为谪仙。

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这段记载与李白的自序大同小异,“金龟换酒”的故事。

在当时传为美谈。

李白与贺知章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除了“称誉光赫”的感激之情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们在性格及爱好上有共同之处:一是性格放旷纵诞,二是工诗善书法,三是嗜酒如命。

故杜甫《饮中八仙歌》说:“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同贺知章相识之初,正是李白充满浪漫幻想之时。

尽管李白怀抱宏伟的理想,希望完全凭借个人的才能以布衣直取卿相,但名声显赫的贺知章对于他的称誉褒奖,事实上也就更加容易引起世人对于李白的重视。

这一点对于李白来说,应该是刻骨铭心的。

就在贺知章辞官归里的这一年三月,李白似乎也失去了依靠,遭谗受谤,帝用疏之。

一切理想和希望遂亦破灭,最终也只得满怀悲愤,挥泪离开了长安。

天宝六载(747),李白往会稽凭吊贺知章,回首往事,对酒思人,昔日的欢乐,今日的悲辛,一时涌上心头,诗人不免“怅然有怀”,写下了这两首诗。

【赏析】第一首以“金龟换酒”事为中心,追忆与贺知章的情谊。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宁波府志》:“四明山发自天台,屹峙于郡治之坤隅,上有二百八十峰,绵亘明、越、台三州之境,为三十六洞天之一。

”《会稽记》亦载:“县南有四明山,高峰迭云,连岫蔽日。

”贺知章家于此,故自号“四明狂客”。

“风流”二字,本陆象先语,《旧唐书》卷一九〇引陆氏语云:“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

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

”可见李白用“风流”二字,并非仅仅用以形容贺知章的言谈风姿,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思念之情。

始二句点明所忆之人,接下来回忆:“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此二句所言之事已见诗序。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

”一言昔,一言今。

“昔好杯中物”概括了贺知章一生的嗜好——酒。

李白在写这两首诗之后,还有《重忆一首》诗云:“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

”似乎李白与贺知章情谊的凝聚点就在于“酒”。

而贺知章也的确是离不开酒的,前引杜甫《饮中八仙歌》也说明了这一点。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金龟换酒”,可以说是李白与贺知章交往中最难以忘怀的一幕。

这里的“换酒处”与下句的“却忆”是倒装句,本应为:“却忆金龟换酒处”,但诗人为了强调“金龟换酒”事,以突出贺知章那豪爽的性格和对友情的倾心,方作如此安排。

今日对酒,诗人难免会想起昔日“长安一相见”的情形,也更不会忘记“金龟换酒”那令人惬意的一幕;尤其是当诗人在今与昔的反复对比与追忆中,其中也不排斥诗人自身的遭际,不能不倍加思念这位曾有知遇之恩的亡友,不能不泪盈满巾。

第二首从贺知章归乡后着笔,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的怀念与悲凄之情。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贺知章是“请为道士还乡里”,故云“道士迎。

二句虽同为遥忆,但前句实写,后句虚拟。

“归”、“迎”二字概括了贺知章还乡的整个过程,容量极大。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贺知章归乡时,皇帝曾下诏,将镜湖剡川一曲赐于他,作为放生池。

“为君台沼荣”,即为这一片池塘增添了荣耀和光彩。

以上四句平平道来,似无深意,但它却很自然地把读者带回到了当初长安送别的场面,更令人不禁想起李白当时赠行的两首诗:“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

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应阻洞庭归。

”(《送贺监归四明应制》)“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送贺宾客归越》)完全是一种乐观的、恭贺的态度。

对于贺知章来说,这种“辞荣禄”而“遂初衣”的结局,的确是功成身退、荣归乡里。

而这正是李白所羡慕、所追求的。

但诗人感情一转:“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可以想象,如果贺知章还在世的话,此时二人的相聚,应该是怎样的情形。

“荷花生”不仅点明了此行的季节,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情韵,尤其是“空有”二字,更准确地传达出了诗人那深深的思念之情。

睹物思人,对酒怀人,往事历历在目,然而“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如幻似梦般的往事,空余故宅的现实,不仅有睹物思人、对酒怀人之念,也更有萧条异代、物是人非之感,这一切,不能不令人落泪沾巾、凄然伤情。

这两首诗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随着镜头的一再转换,展现出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的心绪。

第一首前四句着重对昔日的追忆,但后四句却是在今——昔、今——昔的反复重迭之中,来加强感情的抒发。

第二首前四句言昔,后四句言今,同样是在对比之中展示出诗人那极不平静的心绪。

这一手法的运用,无疑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明代诗论家陆时雍本着“绝去形容,独标真素”(《诗镜总论》)的论诗宗旨,对唐代五言古诗,包括杜甫在内,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唯独李白颇得赞许。

他在《诗镜总论》中说:“观五言古于唐,此犹求二代之瑚琏于汉世也。

古人情深,而唐以意索之,一不得也;古人象远,而唐以景逼之,二不得也;古人法变,而唐以格律之,三不得也;古人色真,而唐以巧绘之,四不得也;古人貌厚,而唐以姣饰之,五不得也;古人气凝,而唐以佻乘之,六不得也;古人言简,而唐以好尽之,七不得也;古人作用盘礴,而唐以径出之,八不得也。

虽以子美雄材,亦踣踬于此而不得进矣。

庶几者其太白乎?意远寄而不迫,体安雅而不烦,言简要而有归,局卷舒而自得。

离合变化,有阮籍之遗踪;寄托深长,有汉魏之委致。

”陆氏的见解未免过于偏激,但李白的《对酒忆贺监》这一类诗,的确具有上述特征,从而带有“绝去旧形容,独标真素”的显著特点。

首先,当时律诗已相当成熟,但李白却仍采用古诗的形式,这正是为了更贴切地表现他那种朴素、纯真而又自然的情感,诗歌的本身,已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不事雕凿,毫无惊人之句,一切平平道来,然而其中蕴含的情韵和诗人内心的凄楚,却十分深沉饱满。

这大概就是陆时雍所说的“深情浅趣,深则情,浅则趣”(《诗镜总论》)的道理。

从诗歌审美角度来说,这也正是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准则。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