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太原早秋》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经典40诗歌鉴赏题word含答案

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经典40诗歌鉴赏题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1.古代诗歌阅读千秋岁·水边沙外①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②。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③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本词作于诗人因元祐党社祸被贬期间。

②指作者当时在京师供职秘书省,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

鹓鹭,谓朝官之行列,如鹓鸟和鹭鸟排列整齐有序。

③日边,典出《世说新语》,喻京都帝王身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描写了一派热闹的城郊早春风光,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B.“忆昔西池会”至“今谁在”两句,追忆当年与同僚飞车赴会的盛况,抚今追昔,词人发出“今谁在”的凄怆悲呼。

C.“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广之深。

D.全词语言清丽俊逸,情韵天成,画面凄美,无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于词表,感人至深。

2)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愁?请结合全诗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桃花罗隐①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

②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①罗隐:唐末文学家,少时即负盛名。

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

②文君酒:语出‚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故事。

宋玉墙: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惑阳城,迷下蔡。

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暖触衣襟漠漠香”,用拟人手法,写桃花不仅带给人花香,还带给人温暖。

B.“间梅遮柳不胜芳”,用对比手法,以梅、柳衬托桃花的美不胜收。

C.颔联虚实结合,既写眼前桃花的红艳,又借用典故写桃花带给人的遐想。

D.颈联写因风雨而游人寥寥,让人迟疑怅恨,倍感凄凉。

E. 诗歌末句写作者因桃花倍受东风摧残而生的无尽悲伤。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原早秋①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

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

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

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B. 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

“塞”指边塞,“河”指黄河。

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

C. 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 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

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

(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尤其“悠悠”二字更佳,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1)C(2)①“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

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

②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

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

③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解析】【分析】(1)C项,“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分析错误。

颈联从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

故选C。

(2)此题注意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原早秋①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

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

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

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B. 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

“塞”指边塞,“河”指黄河。

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

C. 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 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

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

(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尤其“悠悠”二字更佳,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1)C(2)①“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

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

②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

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

③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解析】【分析】(1)C项,“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分析错误。

颈联从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

故选C。

(2)此题注意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太原早秋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太原早秋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太原早秋李白岁落众芳
歇,时当大火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颈联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太原早秋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说明作者虽然心绪不高,但此诗格调自高,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

2.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1.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A项,‚‘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的理解望文生义。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太原早秋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因此‚大火流‛表明时至七月,天气开始转凉了。

2.①《沁园春〃长沙》意象丰富,色彩绚丽;本诗意象简单,色调黯淡。

②《沁园春〃长沙》借湘江秋景抒发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本诗借悲秋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太原早秋》李白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太原早秋》李白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太原早秋①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

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

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

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B. 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

“塞”指边塞,“河”指黄河。

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

C. 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 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

2. 本诗尾联颇受称道,尤其“悠悠”二字更佳,请赏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1. C 题中C项,“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分析错误。

颈联从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

故选C。

2. ①“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

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

②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

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

③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详解】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注意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原早秋①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

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

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

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B. 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

“塞”指边塞,“河”指黄河。

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

C. 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 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

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

(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尤其“悠悠”二字更佳,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1)C(2)①“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

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

②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

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

③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解析】【分析】(1)C项,“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分析错误。

颈联从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

故选C。

(2)此题注意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

兰州市名校高一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题大全40题word含答案

兰州市名校高一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题大全40题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首宋诗,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凝香斋①曾巩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②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潮畔。

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

②香炉:香炉峰。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

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

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齐州大治,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

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

颈联上句湖光,下句泉水。

纯静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砂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D.尾联归结全诗。

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清幽意境与高雅情趣让诗人疑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

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2)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蜀①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①天宝二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

②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从送别和入蜀两方面落笔,通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景象。

B.诗歌开头是平静的叙述,与《蜀道难》以饱含激情的感叹句开头的写法迥然不同,“见说”显得很委婉。

C.诗歌颈联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描绘了一幅瑰伟的蜀道山水画。

D.诗歌中间两联对仗精工严整,颔联语意奇险,颈联描写纤丽,笔力开阖,富于变化。

2)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原早秋①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

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

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

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B. 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

“塞”指边塞,“河”指黄河。

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

C. 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 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

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

(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尤其“悠悠”二字更佳,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1)C(2)①“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

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

②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

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

③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解析】【分析】(1)C项,“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分析错误。

颈联从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

故选C。

(2)此题注意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9分)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①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大火,星名,《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

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首律诗条理清晰,前两联写太原的早秋之景,后两联则着重于抒发情感。

B.颈联“绕”和“飞”字,采用比拟的手法,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C.首联即用秋天的典型景象来照应题目中的“早秋”,一是花草凋零,二是大火星出现了。

D.首句“歇”字用得精妙,生动地刻画出自然界花草树木枯萎的情景。

15.“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两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其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阅读答案:
14.C
C项,“大火星出现了”分析错误,从注释、诗句看,应该是“大火星向下行”。

15.①借景抒情。

它写出了太原早秋的景色特点,霜降得早,寒风寒云渡过黄河。

这一景象透露了诗人漂泊在外孤独凄凉的心情。

②对偶。

“霜威”“云色”是秋天的景色,“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早”“秋”是时间,形式上相照应,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景色特点。

③拟人。

“出”“渡”二字赋予霜威与云色以人的情态动作,显得生动形象。

寄寓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凄凉之情,及对自己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必须答出至少两种手法,4分;感情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