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李白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2019年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阅读答案及赏析-范文word版 (3页)

2019年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阅读答案及赏析-范文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阅读答案及赏析子夜吴歌秋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玉关:玉门关。

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玉关指玉门关,是古代军人常年戍守的地方,后来军人戍守的其他地方也用玉关代称,所以军人夫妻离别相思就以玉关寄托情怀。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罢:结束。

①从全诗内容来考虑,诗中捣衣的寓意是什么?在诗中,万户暗指了什么具体的社会现实?②玉关情在诗中具体指的是什么情?③请简析末尾两句诗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①捣衣的寓意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万户说明赶制寒衣的人家很多,仅长安即有万户(尽管是夸张),暗指当时从军戍边的人很多(或说边关战事频繁)。

②指长安捣衣的思妇对戍守边关的丈夫的思念(注意此题不能分析成戍守边关的丈夫对妻子的想念)。

③良人罢远征的前提是平胡虏,而不是诅咒平定外患的战争,即只有平定边患才能换得家人的团聚,只有国家安全、家庭才能美满,所以这两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阅读练习二1、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理由。

答:①同意。

理由: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

②不同意。

理由: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

2、对于这首诗的评价,田同之《西圃诗说》中说:余窃谓删去末两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读书吧必读书《唐诗三百首》导读、阅读检测及答案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读书吧必读书《唐诗三百首》导读、阅读检测及答案

六年级下册读书吧必读书《唐诗三百首》导读、检测及答案卷首语2019年秋学期开始,教育部统编教材正式走进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课堂。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甩下这么一句话。

名著阅读已经是必考内容,并有指定书目,小学新教材里也增加大量课外阅读要求。

新教材从一到六年级语文教材,增加了《快乐读书吧》必读必考内容,很多小学读过的必读书内容,全国中考、高考这几年都有涉及。

教育部最新发文规定:中考、高考将适当涉及小学内容。

不知各位有没有关注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高考试卷,很多名著都是我们小学的必读书目!下面以四、五、六年级必读书相关中考真题为例:是我们四、五、六年级的必读书目!事实证明,孩子进入小学中、高年级以后,阅读和不阅读对成绩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现了。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在外面上数学培训班,很多成绩较好的孩子,校内数学考试根本不相上下。

反而是语文,从低年级甚至幼儿园就能坚持有效阅读的孩子并不多。

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

对于阅读少、不读书、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的孩子而言,此次教改已经不是噩梦而是审判。

教改后考察大量语文的超纲内容、考察全科素质成不知各位有没有关注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高考试卷,很多名著都是我们小学的必读书目!《唐诗宋词三百首》导读一首唐诗百读不厌,一首宋词千年传颂。

翻开《唐诗宋词三百首》,青莲居士“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带给我同样的震撼。

杜甫“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我感受到了春花的鲜艳芬芳。

“宛转峨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把那种感叹时光无情的悲凉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对时光的不舍与感叹融入了一个个字中。

从留有浓浓墨香的唐诗宋词中,我们还能读到那浓浓的爱国情怀。

它们也许是李后主“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叹息;也许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临终嘱托;又或许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的情感。

唐诗赏析-李白《子夜吴歌·夏歌》原文译文注解赏析

唐诗赏析-李白《子夜吴歌·夏歌》原文译文注解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原文|译文注解|赏析'《子夜四时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四首诗分别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并且四首诗连起来则是一组彩绘的春夏秋冬四扇屏美人图。

组诗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的《夏歌》吧!唐代:李白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译文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

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注释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

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别称。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

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

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

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四):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四):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课堂巩固】
1、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2012江苏)P148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 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4分)
1、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梦江南
【寻觅读懂古诗的支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 韦庄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 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 楼外翠帘高轴,倚遍阑干几曲。 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诗歌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作者:韦庄,五代时“花间词”代表
题材:闺怨词
看作者
• • • • • • • •
特定内容
(2)答:作者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
★特别提醒:
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 多悟才是关键。 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 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这段时间 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 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 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 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 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 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
P143 练中悟1
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
些重要信息。 (1)《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5·全国Ⅰ) 答案 ①点明了“留别”的出发地、目的地。 ②“留别”暗示了诗的类别——送别怀人诗。 ③“临洮”“北庭”两个边塞地名,暗示了诗中将 写边塞风景。

李白《子夜吴歌》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子夜吴歌李白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4分)(2)两首诗写作角度明显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1)(4分)两首诗都写到了女子对远方征夫的深情思念(2分)。

《秋歌》还表达了普通百姓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或”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冬歌》则突出了女子担忧征夫受寒,渴望冬衣早日送达的急切心理(2分)。

(意思相近即可)(2)(4分)《秋歌》着眼于大的场景,通过对长安城”万户捣衣”的描写,塑造了思念丈夫的女子群像(2分);《冬歌》着眼于小的画面,通过女子”絮征袍”的具体描写,塑造了牵挂征夫的典型形象(2分)。

(意思相近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问题】(1)、从《秋歌》前四句看,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又是如何营造这种意境的(3分)(2)两首诗主题相同,但写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加以阐释。

(3分)【参考答案】:1、(1)孤寂(悲凉、凄凉、凄苦)1分(2)①情景交融给2分(或融情、景、声、色于一体)②“感觉联通”或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1分,要注意“吹”的特殊用法③营造出浑然天成的意境之美1分(回答中要点出诗歌意境的特点)(②③两点答到任意一点即可。

)2.①《秋歌》写景抒情,《冬歌》写人叙事;②《秋歌》中有场景描写,《冬歌》则着力刻画一个生活片断(细节描写);③《秋歌》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着力于个体形象的刻画;【赏析】:《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第一首写春景,是说汉乐府中的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是说春秋越国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是说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是说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阅读答案及赏析子夜吴歌秋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玉关:玉门关。

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玉关指玉门关,是古代军人常年戍守的地方,后来军人戍守的其他地方也用玉关代称,所以军人夫妻离别相思就以玉关寄托情怀。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罢:结束。

①从全诗内容来考虑,诗中捣衣的寓意是什么?在诗中,万户暗指了什么具体的社会现实?②玉关情在诗中具体指的是什么情?③请简析末尾两句诗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①捣衣的寓意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万户说明赶制寒衣的人家很多,仅长安即有万户(尽管是夸张),暗指当时从军戍边的人很多(或说边关战事频繁)。

②指长安捣衣的思妇对戍守边关的丈夫的思念(注意此题不能分析成戍守边关的丈夫对妻子的想念)。

③良人罢远征的前提是平胡虏,而不是诅咒平定外患的战争,即只有平定边患才能换得家人的团聚,只有国家安全、家庭才能美满,所以这两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阅读练习二1、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理由。

答:①同意。

理由: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

②不同意。

理由: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

2、对于这首诗的评价,田同之《西圃诗说》中说:余窃谓删去末两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答。

(5分)答: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清秋景色,抓住秋夜月下捣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予以渲染,绘出了一幅情意深浓的妇女捣衣怀远图。

古代诗歌赏析李白的《子夜吴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李白的《子夜吴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21.两首诗均选自李白的《子夜吴歌》,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_诗,都塑造了____人物形象。

22.这两首诗的表达技巧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23.补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1)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琵琶行》)(2)总角之宴,__________。

_________,不思其反。

(《氓》)(3)臣生当陨首,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4)乃如左丘无目,____,终不可用,___,思垂空文以自见。

(《报任安书》)(5)____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___________,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21.古体思妇22.《秋歌》①借景抒情。

“长安一片月”,月光的笼罩下,千家万户的妻子都为征边的丈夫捶捣寒衣,表明对戍守边疆丈夫的牵挂和思念。

《冬歌》①细节描写。

“素手抽针冷”写一个妻子连夜为边疆的丈夫赶制寒衣,因冬夜寒冷而难以剪裁的细节,表达了妻子对边疆丈夫的担忧和牵挂。

23.别有幽愁暗恨生银瓶乍破水浆迸言笑晏晏信誓旦旦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孙子断足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昨夜西风凋碧树欲寄彩笺兼尺素。

子夜吴歌·秋歌(李白)

子夜吴歌·秋歌(李白)

子夜吴歌·秋歌(李白)
的子夜吴歌秋歌原文及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

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

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罢:结束。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平定,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夜吴歌李白阅读答案
导读: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玉关:玉门关。

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玉关指玉门关,是古代军人常年戍守的地方,后来军人戍守的其他地方也用玉关代称,所以军人夫妻离别相思就以玉关寄托情怀。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罢:结束。

①从全诗内容来考虑,诗中捣衣的寓意是什么?在诗中,万户暗指了什么具体的社会现实?
②玉关情在诗中具体指的是什么情?
③请简析末尾两句诗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①捣衣的寓意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万户说明赶制寒衣的人家很多,仅长安即有万户(尽管是夸张),暗指当时从军戍边的人很多(或说边关战事频繁)。

②指长安捣衣的思妇对戍守边关的丈夫的思念(注意此题不能分析成戍守边关的丈夫对妻子的想念)。

③良人罢远征的前提是平胡虏,而不是诅咒平定外患的战争,即只有平定边患才能换得家人的团聚,只有国家安全、家庭才能美满,所以这两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诗意: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

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

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赏析:
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
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
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

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

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

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

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子夜吴歌李白阅读答案】
1.李白-《子夜吴歌》品鉴
2.李白子夜吴歌鉴赏
3.李白《子夜吴歌》赏析
4.李白《子夜吴歌》赏析
5.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6.李白《子夜吴歌冬歌》
7.李白子夜吴歌全诗
8.李白《子夜吴歌》鉴赏
上文是关于子夜吴歌李白阅读答案,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