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学期末考查作业
统编部编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检测题含答案

统编部编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检测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公元前4世纪,德谟斯梯尼曾多次担任雅典重要官职,经常发表演说,在公民大会提出议案。
他曾资助城邦购买粮食、修筑城垣,出资赎回被俘公民,先后承担了5次舰船捐、2次宴会捐、2次合唱捐。
这反映出当时雅典A.面临严重财政困难B.金钱左右城邦民主制度C.频繁发动对外战争D.政治人物重视公共利益2.梭伦改革时期,只有前三个等级的公民才能参加四百人会议,到克里斯提尼时代,按照地域部落划分为十个地区,每一地区选举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
这一变化反映出A.地域不平等取代出身不平等B.血缘关系和贵族政治的弱化C.选举范围和选举人数的扩大D.小国寡民体制遭遇严重危机3.英国埃尔顿庄园的法庭案卷载有公元1300年19个茅舍农(农奴)涉讼的记录。
他们因没有将牧草装上马车,被领主告上法庭。
这些茅舍农坚称:他们没有装草的义务,除非他们出于自愿,主动这样做。
为此法庭查阅了有关农奴劳役的惯例,然后确认:这些茅舍农必须在草地上或领主庭院里将牧草垛起,但没有义务将牧草装上马车。
由此可知,庄园法庭( ) A.完全站在领主的立场,为统治者服务B.尊重惯例、司法程序,以法律途径协调领主与农奴的权益C.基本上以法律名义偏袒了领主,但作出了让步D.是为维护庄园经济秩序而服务的,无法体现公平4.2019年4月15日,法国著名宗教建筑巴黎圣母院失火,毁损严重,引起人们的关注。
巴黎圣母院曾经是全欧洲工匠组织和教育组织集会的地方,也举行过各式各样的仪式,如恩典仪式、婚礼、加冕、受洗、葬礼等。
可见在中世纪基督教对的影响比较大。
A.社会经济B.政治制度C.文化与生活D.战争与和平5.下表为班图人大迁徙的概况。
据表中信息可知,班图人大迁徙A.破坏了南非的先进生产方式B.促使撒哈拉以南地区形成统一国家C.加速了阿拉伯帝国衰弱的进程D.有利于古代非洲文明演进的多样性6.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调研试卷含答案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调研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陈忠云在《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的比较》中说:“实际上,让每个人有尊严生活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培育这种制度的土壤。
先秦中国也不例外,之所以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形成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当时两地强者、掌权者追求政治利益的主观欲望与维护既得利益的客现统治手段的差异所致。
”下面符合作者意图的是A.政治制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基础不同B.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都实行民主政治制度C.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D.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形成有一定偶然性2.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
这表明古代雅典A.推崇哲人和学者的作用B.强调公民的参政意识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限制公民的个人自由3.“这个帝国虽然远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西部腹地,却一直以富庶闻名四方。
尤其在16世纪,从欧洲各国到东方的伊斯兰圣地麦加,都流传着富甲一方的黑人君主传说。
”这个帝国是A.加纳B.阿克苏姆C.阿兹特克D.桑海4.“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这表明()A.领主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独立的权力B.封君封臣制度下权力分散C.国王是最大的封建领主D.封君与封臣之间等级森严5.桑海帝国地处西苏丹萨赫勒地区的中部,是南北交通要冲,得撒哈拉商道之利,贸易十分发达。
据此可知,桑海的繁荣( )A.与加纳和马里兴盛的经济因素完全不同B.主要依靠对穿越撒哈拉沙漠商路的控制C.沟通了贯通撒哈拉沙漠南北的商路D.奠定了其摆脱加纳控制成为西非霸主的基础6.“人们深以自己能传承古希腊文明为荣,作家们以典雅的古希腊语写作。
当西欧正沉沦于黑暗时代时,他们却维持一个有教养的、博学的社会……”。
材料中的“他们”来自于下列哪个国家A.英国B.阿拉伯帝国C.查理曼帝国D.拜占庭帝国7.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明显有别于印度的复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
统编部编版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联考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及解析

统编部编版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联考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及解析一、选择题1.雅典每年召开四十次公民大会中十次的主要议程是对现任的公职人员进行考核,不合格的可当及罢免。
每个公职人员当选官员之后,只能任期一年,如果连续当选,一生只能连续当选一次。
雅典的这些规定A.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B.意在限制官员的特权与腐败C.导致了雅典民主被破坏D.杜绝了民主下腐败问题出现2.梭伦改革时期,只有前三个等级的公民才能参加四百人会议,到克里斯提尼时代,按照地域部落划分为十个地区,每一地区选举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
这一变化反映出A.地域不平等取代出身不平等B.血缘关系和贵族政治的弱化C.选举范围和选举人数的扩大D.小国寡民体制遭遇严重危机3.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
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
材料说明A.儒家思想对高丽王朝影响较大B.高丽王朝完全效仿唐科举考试C.科举考试推动朝鲜社会的发展D.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官员的选拔4.“人们深以自己能传承古希腊文明为荣,作家们以典雅的古希腊语写作。
当西欧正沉沦于黑暗时代时,他们却维持一个有教养的、博学的社会……”。
材料中的“他们”来自于下列哪个国家A.英国B.阿拉伯帝国C.查理曼帝国D.拜占庭帝国5.从公元前 490 年到公元前 322 年,雅典约有一半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惩罚,大部分控告只是因为作战失利。
对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这说明()A.集体决策有利于维护雅典城邦安全B.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贵族的民主C.雅典民主政治的原则逐渐遭到破坏D.群体决策易感情用事,从而影响政治质量6.“古希腊民主政体是同时代的楷模,是后世民主的源泉,但它也是一种最简陋、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
统编部编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部编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雅典每年召开四十次公民大会中十次的主要议程是对现任的公职人员进行考核,不合格的可当及罢免。
每个公职人员当选官员之后,只能任期一年,如果连续当选,一生只能连续当选一次。
雅典的这些规定A.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B.意在限制官员的特权与腐败C.导致了雅典民主被破坏D.杜绝了民主下腐败问题出现2.相对于农业来说,早期罗马社会的工商业还比较落后,人们对交易安全的关注甚于交易的便捷,所以象征的行为和庄严的语言,冗长的和繁复的仪式是为了使有关各方都能注意到交易的重要性,并使证人可以因此而获得深刻的印象。
以上材料说明罗马法的形式主义特征A.象征作用大于实际作用B.因商品经济发展而衰落C.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D.具有一定的实质性意义3.1871年,德国地质学家莫赫到达该地,并断定这个遗址是古代文明人的杰作,这引发了一股津巴布韦遗址发掘热和“石头文化”研究热。
然而,西方一些学者出于殖民利益的需要,说愚昧的当地人绝不可能建造出如此高水平的建筑。
“当地人”是指A.班图人B.波斯人C.玛雅人D.印加人4.愿意效忠的人要脱帽、下跪、解下武器,将双手放在封君合拢的手掌之中,并说“阁下,我是您的人了”。
然后,封臣把手放在《圣经》上起誓,表示效忠于他的主人。
从中可以确定这一制度具有的特点是A.上级对下级具有绝对领导权B.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C.封君必须为封臣提供一定数量的土地D.二者在战场上共同生死5.下列史实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A.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佛教的产生有利于提高人民社会地位B.4世纪末,罗马皇帝定基督教为国教,800年,教皇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宗教与政治在西欧阶级社会相互依存C.622年,穆罕默德率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伊斯兰教的创立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D.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13世纪时西欧大学摆脱了教会控制6.一位津巴布韦雕刻艺术家说:“在我雕刻时,祖先的灵魂不断地给我以灵感,民间格里奥传说常常给我启迪。
统编部编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教学质量检测及答案

统编部编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教学质量检测及答案一、选择题1.陈忠云在《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的比较》中说:“实际上,让每个人有尊严生活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培育这种制度的土壤。
先秦中国也不例外,之所以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形成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当时两地强者、掌权者追求政治利益的主观欲望与维护既得利益的客现统治手段的差异所致。
”下面符合作者意图的是A.政治制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基础不同B.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都实行民主政治制度C.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D.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形成有一定偶然性2.古典时期,欧亚大陆商路两端的罗马帝国和汉帝国的长久存在,促进了跨大陆商业的全面发展。
而这两个帝国的崩溃,则破坏并削弱了这种贸易盛况。
中世纪,阿拉伯人推动了这一贸易盛况的再度出现。
阿拉伯人推动这一贸易盛况重现的重要条件是( )A.统一大帝国的出现B.手工业技术先进C.思维敏捷、能言善辩D.文明的灿烂辉煌3.恩格斯认为:“古代罗马法——它几乎完满地反映了马克思称之为商品生产的那个经济发展阶段的法律关系。
”据此可知A.西方国家完全采用罗马法B.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产生重要影响C.罗马法注重司法程序完整D.罗马法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奠定基础4.“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对欧洲的现实威胁使得基督教国家必须同时面临来自国内、其他基督教国家和基督教世界之外的多重压力,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崛起中的民族君主国最应优先考虑的和最高的国家利益。
”材料所蕴含的观点是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A.加重了欧洲各国的民族危机B.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C.促进了欧洲国家间的联合D.加强了欧洲国家的君主专制5.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
这反映出雅典民主()A.权力机构相互制约B.公民内部轮番而治C.力求决策程序完善D.人人享有民主权力6.雅典人认为他们的身体“是给他们的城邦使用的,好像不是他们自己的一样”。
统编部编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统编部编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在古代雅典对外战争后,战死子女的父母往往要表现出满脸笑容,甚至要到神庙里去谢神;但平安归来的父母则要当众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悲伤。
材料反映出A.各阶层矛盾趋向缓和B.摆脱了伦理纲常的影响C.对公民生命权的漠视D.城邦至上影响个人行为2.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促进了十二铜表法、坎努里阿法、李锡尼法、波提利阿法、翟腾西阿法等的制定。
由此,上层平民与贵族合流组成新贵,一般平民取得完整的公民权,在法理上成为共和国的主人,自由身份受到法律保护。
据此可知,这些法律、法案的颁布A.消除了共和国的阶级矛盾B.扩大了共和国的社会基础C.体现了罗马法的发展完备D.加强了罗马封建专制统治3.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
据此可知当时( )A.阿拉伯人主导了世界贸易B.巴格达城商品经济繁荣C.巴格达城是世界贸易中心D.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4.西塞罗指出: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道德、善、恶的问题。
据此可知,苏格拉底A.推动了人文主义产生B.规范了民众道德伦理C.拓展了哲学研究范围D.挽救了城邦政治危机5.罗马帝国时期,裁判官创立了妻财诉,以此保护妻子的追索嫁资权。
这样丈夫对夫妻财产,特别是原先具有赠予性质的嫁资的控制权和支配权逐渐被削弱甚至剥夺。
这从侧面反出当时的罗马法律A.提高了妇女的经济地位B.推动了罗马社会的转型C.全面维护妇女合法权益D.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6.雅典公民认为,人一生下来不仅属于父母,也属于国家,如果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
这一现象体现了雅典( )A.民主政治渐趋成熟B.人文主义勃兴C.公民参政热情高涨D.城邦利益至上7.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就算了事;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殴打自由民或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公元前449年,希腊联军打败了波斯帝国的进攻。
战争中,雅典海军发挥了重要作用,投入战斗的划船手大多是没钱将自己装备为重装步兵的平民。
战后,他们在雅典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得到了加强。
这主要说明A.军事活动改变了雅典阶级结构B.对外战争促成希腊城邦团结C.雅典民主权利受制于个人财力D.公共事务增强雅典的凝聚力2.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促进了十二铜表法、坎努里阿法、李锡尼法、波提利阿法、翟腾西阿法等的制定。
由此,上层平民与贵族合流组成新贵,一般平民取得完整的公民权,在法理上成为共和国的主人,自由身份受到法律保护。
据此可知,这些法律、法案的颁布A.消除了共和国的阶级矛盾B.扩大了共和国的社会基础C.体现了罗马法的发展完备D.加强了罗马封建专制统治3.一个法国目击者写道:“100位欧洲士兵发出的响声比10000名奥斯曼士兵发出的响声还要大。
战鼓擂动,他们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袭击,绝不后退,直到军令发出否则决不停息。
他们的武装轻便,一夜之间可以走完欧洲军队三天走完的路程。
”该目击者描述的是( )A.赢在气势上的欧洲军队B.能以少胜多的欧洲军队C.军纪严明的奥斯曼军队D.装备齐全的奥斯曼军队4.“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结果,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材料说明A.罗马法维护资产阶级利益B.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完善C.自然法理念适应近代社会D.罗马法程序严谨内容详尽5.共和国时期的罗马设立了祭祀团,他们司掌的制度中包括有关宣战的规则、和平条约的缔结等。
对敌方作出的誓言往往是必须遵守的,个人无权通过伪誓违反与公开和确定的敌军达成的条件和约定。
此项规定A.与任何敌军作战都适用B.维护罗马人对神的尊重C.将诚信视为神圣的原则D.体现罗马人的爱国主义6.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
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非选择题两大题。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卡上。
2.回答第一大题时,选出每小题后,用29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橡皮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二大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谟拉比法典》第94条如下:倘塔木卡(大商人)货谷或银,定有利息,贷出之时以不足重之秤计银,以不足量之银计谷,收取之时以超重之秤计银以逾量之器计谷者,此塔木卡应丧失其所贷付之物。
该规定()A.兼顾了集体和个人利益B.利于维护古巴比伦经济秩序C.说明司法程序复杂繁琐D.注重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巴比伦王国。
根据材料“倘塔木卡(大商人)货谷或银,定有利息,贷出之时以不足重之秤计银,以不足量之银计谷,收取之时以超重之秤计银以逾量之器计谷者,此塔木卡应丧失其所贷付之物。
”可知,《汉谟拉比法典》第94条的规定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对商业交易中欺诈行为的惩罚措施,通过对不诚实交易行为的惩罚,保护了交易双方的权益,确保了交易的公平性,有助于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商业活动的健康发展,B项正确;该规定并没有明确提及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兼顾,而是主要针对商业交易中的不诚实行为,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说明司法程序的复杂性,而是直接规定了对特定违法行为的处罚,排除C项;虽然古巴比伦社会是一个阶级社会,但这个规定直接针对的是商业交易中的欺诈行为,而不是特定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
故选B项。
2.下图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时所立石刻《贝沿斯顿铭文》,为了颂扬自己,他让人用古波斯文、新埃兰文和巴比伦文三种文字把其战绩刻在悬崖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史料学期末考查作业
1、教学设计——中国近代史史料选用与史料解读
岳麓书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鸦片战争,参考P56页解析与探究,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道史料分析题(选用有关史料,注明出处,说明题目设计意图,并对选用史料进行解读分析)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参考P59页解析与探究,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道史料分析题(选用有关史料,注明出处,说明题目设计意图,并对选用史料进行解读分析)
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参考P62页阅读与思考,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道史料分析题(选用有关史料,注明出处,说明题目设计意图,并对选用史料进行解读分析)第16课:辛亥革命,参考P66页解析与探究,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道史料分析题(选用有关史料,注明出处,说明题目设计意图,并对选用史料进行解读分析)
2、教学设计——中国近代史史料选用与史料解读
岳麓书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0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参考P51页阅读与思考,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道史料分析题(选用有关史料,注明出处,说明题目设计意图,并对选用史料进行解读分析)
第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参考P55页阅读与思考,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道史料分析题(选用有关史料,注明出处,说明题目设计意图,并对选用史料进行解读分析)
3、教学设计——中国近代史史料选用与史料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道史料分析题(选用有关史料,注明出处,说明题目设计意图,并对选用史料进行解读分析)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道史料分析题(选用有关史料,注明出处,说明题目设计意图,并对选用史料进行解读分析)
4、教学设计——中国近代史史料选用与史料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道史料分析题(选用有关史料,注明出处,说明题目设计意图,并对选用史料进行解读分析)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前2个框题),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道史料分析题(选用有关史料,注明出处,说明题目设计意图,并对选用史料进行解读分析)
同学们在以上史料分析题中任选某种教科书中的一课,在把握该课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查阅课堂上介绍过的有关近代史史料书籍,设计一道史料分析题,注明资料出处,说明题目设计意图,并对选用史料进行解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