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青铜器鉴定研究
西周青铜器鉴定研究PPT文档146页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西安博物院藏西周青铜器鉴赏

西安博物院藏西周青铜器鉴赏西安博物院收藏有一批西周青铜器,它们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前辈文物工作者征集的。
这是一批珍贵的文物,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难得的资料。
现选9件介绍如下。
西周早期蚕纹方鼎通高23厘米,口长18.3厘米,宽14.5厘米。
西安市长安区花园村出土。
长方体,长方形口,双立耳,折沿方唇,腹上下有收分。
腹部四周棱角与每面中各有一扉棱,大面上层铸4只“S”形蚕纹,云雷纹地,蚕纹下饰勾连纹,其余部分饰乳钉;小面上部施两蚕纹,下饰乳丁。
四柱足上粗下细,饰兽面纹。
腹内壁铸铭文5行29字与族徽:“唯八月辰在乙亥,王才(在)丰京,王赐□□进金,肆奉对扬王休,用作父辛宝□。
”此鼎时代为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凤鸟纹方座簋通高25.5厘米,座边长21.6厘米,口径21.6厘米。
西安市长安区花园村出土。
敞口束颈,鼓腹,圈足,下连方座,腹两侧设凤鸟形耳。
口沿下饰4只凤鸟纹围绕一周,其间饰浮雕兽面;腹部4只凤鸟布满,以扉棱相间,圈足饰变形窃曲纹;方座四面各饰凤鸟6只围绕一周,中间长方形内无纹饰。
通体以云雷纹作地,形成三层纹饰。
整体以凤鸟纹为主,形态略有差异,其圆目,尖喙,高冠,长尾,或昂首或回首,生动活泼。
内底有铭文3行18字:“唯九月,□叔从王员征楚荆,在成周□作宝簋。
”西周早期器。
西周晚期吴王姬鼎高51.5厘米,耳高11厘米,足高22厘米,口径45厘米。
西安市南郊沣镐遗址出土。
折沿方唇,立耳,圜底,蹄形足。
口沿下有两道弦纹,其间饰一周窃曲纹。
内腹有铭文3行20字:“吴王姬乍(作)南宫史叔□(饲)鼎,其万年子子孙孙宝用。
”其造型与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铜鼎相似,应是西周晚期之物。
该鼎是在“文革”期间出土的。
文物工作者在文物普查中见到,生产队得知为珍贵文物,应属国家所有,遂派四位社员送到西安市文物局。
西周晚期环带纹鼎高37.8厘米,口径34.5厘米。
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马王镇一座西周墓葬。
宽沿平折,方唇,立耳,圜底近平,兽蹄足。
子龙鼎鉴定报告

子龙鼎鉴定报告1. 引言子龙鼎是一种古代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对一具子龙鼎进行鉴定,并对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特征以及价值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2. 历史背景子龙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种,通常用于祭祀仪式或盛放食物。
据史料记载,子龙鼎起源于商朝晚期,盛行于西周时期。
子龙鼎形制独特,具有深厚的神话文化和传统宗教信仰背景。
3. 制作工艺子龙鼎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复杂,需要经历多个步骤完成。
首先,选取优质的青铜矿石,并进行冶炼和铸造。
接着,使用石凿等石工工具雕刻鼎身的纹饰和图案。
最后,进行打磨和表面处理,使得整个鼎显得光洁而细腻。
4. 特征与形制4.1 鼎身形状子龙鼎的鼎身通常呈为三足的圆形或方形,宽口,浅腹,附有两个对称的耳。
整个鼎身呈现出优美的比例和和谐的曲线。
4.2 纹饰和图案子龙鼎鼎身上通常装饰着神话传说中的各种龙纹、鸟纹、云纹等。
这些纹饰精美细致,线条流畅,表现出浓厚的神话文化特征。
4.3 字铭子龙鼎的一些高级品种上还刻有铭文,这些铭文通常记录了制作者的姓名、作品名称、制作时间等信息。
字铭往往是鉴定子龙鼎真伪和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5. 鉴定结果经过鉴定,本次所提交的子龙鼎具有以下特征:鼎身呈圆形,三足支撑,宽口,浅腹,双耳对称。
鼎身装饰着精美的龙纹、鸟纹以及云纹等纹饰。
整体工艺精细,线条流畅,制作精良。
根据铭文显示,该子龙鼎制作于西周时期晚期。
6. 价值评估子龙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对子龙鼎的鉴定和分析,其真实性和完好性得到了验证,证实了其作为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的真实性。
由于子龙鼎的稀少性和历史价值,其市场价值也非常高,具有很大的收藏和投资潜力。
7. 结论本文对一具子龙鼎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子龙鼎作为古代青铜器的一种,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独特的特征。
经过鉴定,该子龙鼎的真实性和制作年代得到了验证,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试论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周原庄白、强家两处青铜器窖藏的综合研究

李学勤先生 的 《 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 【 1 _ 在 微 、 箕之 微 ; 从 窖 藏 中出 土 的商 尊 、 商 卣二器 铭 文 记 载
1 9 7 9 年发表在《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上, 作为学术界 以 日记 名是 为旁证 。
故推断任职 的年岁不短 ) , 第四世作 勤先 生 在这篇 文 章 中这样 确 定史 墙 盘 为恭 王时 期 的器 周王的心腹之 臣, 任 职 不会早 于 康王 物: 《 论史墙盘及其意义 一文 中写道 :盘铭历数文 、 册折 主要 是 昭王 时期 至穆 王 初期 (
且 史 墙 盘记 载 他 多育 子 孙故 为长 寿 ) , 第 五世 丰 武、 成、 康、 昭各 王 , 一时说到穆王帅型先王的弘谟 , “ 天 末 期 , 史墙 盘称 之 为 “ 文考” , 在恭 王 时 已卒 ) , 第 六世 子” 又 继 之 而安 定 , 穆 王与 天 子 显 为两 人 , 后 者 指 史 墙 为穆 王 (
一
、
文 中庄 白一号 窖藏 青铜礼器从 其铭文
联系 。 故 而 学术 界对微 氏青 铜 器 的断代一 直存 在争议 。
中可得知器主 系微氏 , 并 考证 出微 氏七 代世 系。 作者 做的工作是 将微 氏七代 与西周各 王的时期
相 对 应
现将此文章与刘启益先生的 《 微氏家族铜器与西周铜
有 铭文记载其活到孝王初 时在位的周王,一定是恭王 ,器形字体方面也完全相 史墙为恭王至孝 王初年 ( , 第七世孝王至夷厉。作者根据铭文记载及世系顺 合。 由此可 以看 出, 史墙盘时间的定位主要是依据铭文 年 )
记载 , 故其 时 间 的定位是 无 任何 异议 的 。 下面将 依 次对 三个 问题 进行 论述 : 序将微 氏各代 排列 , 就 其论 文来 看 完美 无缺 , 但 其 中主 观 因素还 是 占有 大部 分 内容 。 比如 :第三 世为 周 王心 腹 ,其 实 细细 考虑 或许 与 他任 职 时间 长短 并没 有直 接
试析西周时期关中地区出土的青铜明器

□刘宇涵一、青铜明器的概念界定《礼记·檀弓上》载:“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
”就是说明器没有实用性,属于专为死者随葬的一类器物。
林沄认为,先秦文献中的“明器”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墓葬中的随葬品;二是与生者用器有所差别,专为死者制作或改造的器物[1]。
本文主要在第二种含义上使用“明器”一词。
但对于如何判断一件青铜器是否属于明器,学术界仍有不同的观点。
何毓灵认为青铜明器有几个标准:一是青铜器铸造粗糙,未经修整或打磨,没有同时期的精美花纹,十分简单、模糊甚至没有;二是青铜器质地轻薄,不具有实用性,有些甚至比例失调,失去了青铜器应有的庄重与华美;三是在青铜器的合金成分中,含铅量较高,绝大多数属于铅青铜,硬度较低,有的则完全是铅器[2]。
郭研利认为“明器”的主要特征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器形较小、制作粗糙、通体素面、没有使用痕迹。
郜向平认为将生者的实用器经过一番处理(如在器物表面涂抹朱砂),使其性状有所改变,不再具有实用功能,也算明器的一种。
以上认识为我们界定青铜明器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文认为青铜明器的界定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青铜明器的形制与同出实用器相似,且不早于实用器的年代;二是只在墓葬中发现,不见于居址或窖藏;三是铸造粗糙,未经修整或打磨,体积较小,没有实用性。
另外,多素面或器物表面经过特殊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西周墓葬中还出土少量铅器和锡器,不具备实用功能,本文也将其列入明器范畴。
二、青铜明器的出土概况1978年,在陕西扶风县齐家村发现一座西周中期墓葬,出土明器青铜簋、青铜盉各1件。
青铜簋通高6.8厘米,口径12.2厘米。
通体素面,制作极为粗糙。
(图1-1)青铜盉通高9.2厘米,流长3.4厘米。
通体素面,底部空且塞满泥土[3]。
(图1-2)1981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扶风县刘家村发掘的丰姬墓,出土了铅盉、铅盘、铅卣各1件[4]。
1981年,周原扶风文管所在强家村发现一座西周墓,出土明器青铜簋1件。
商至西周前期青铜器龙纹研究的开题报告

商至西周前期青铜器龙纹研究的开题报告尊敬的评委,大家好!我将要开题的研究题目是商至西周前期青铜器龙纹的研究。
1.研究背景和意义: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产物之一。
商至西周前期是中国青铜器制作的黄金时期。
其中,龙纹作为青铜器装饰纹样的一种,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器物上,成为青铜器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其中,由于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常常被用来表现吉祥、庄重等情感,因此在青铜器装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商至西周前期青铜器龙纹的分析,深入探究这种纹样的演变历史、表现特点、象征意义等方面,进一步挖掘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内涵和价值,丰富和完善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
2.研究内容和方法:在本研究中,我将从青铜器龙纹的形态特征、起源和演化、装饰意义等方面入手,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
具体来说,我计划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1)文献资料研究:收集和整理商至西周前期的相关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对青铜器龙纹的起源、演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为实证研究提供依据。
(2)实证研究:选取一些典型的商至西周前期青铜器龙纹样式进行分析,在形态、结构、装饰纹样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较为系统地探究青铜器龙纹的表现特点和意义。
(3)图像分析: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青铜器龙纹进行图像分析,探究青铜器龙纹的美学特点和艺术内涵。
3.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我希望得到以下预期结果:(1)对商至西周前期青铜器龙纹的起源、演化、装饰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为青铜器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较为系统地探究青铜器龙纹的表现特点和意义,加深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认识。
(3)深入挖掘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内涵和价值,丰富和完善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
以上就是我的开题报告,谢谢评委的聆听!。
绛县横水西周墓地青铜器的合金技术研究

0 南普恒
一
、
前 言
并将 分析结果与部分商周 时期青 铜器 的合金技
术进行了比较分析 。
二 、实验 部 分
横水西周墓地位 于 山西省运城市绛 县 以西
约 1 公 里 的横北 村 之 北 , 北 约 长 20米 , 西 I 南 0 东 约 宽 10米 , 积 约 3万 平 方 米 【 0 4~20 5 面 ” 。2 0 06
簋
耳部铸缝 9 . 1 4 71 5 . 2 底 部 腹部 方座
底部
类青铜或 纯铜 锡青铜 铅锡青铜 铅锡青铜
铅锡青铜
7. 2. o 6 4 4 35 2 9 | 2 7 .l 1. 3 0 62 86 6 . 0 7 .5 1.1 4O 8 69 O . 9
1 l
1 2
J 2 87 HM3 5 :
J M3 8 : H 2 0l
鼎
鼎
足部
底 部
7 . 2 . 3 8 02 07 29 2 39 0 . O . 2 . 0 1 9 01 03 . O .2 . 9 14 08 . . 2 6 0 9 13 . - 7 3 O1 08 . 4 .2
鼎 鼎 鼎 鼎
方鼎 鼎 鼎 鼎 鼎 鼎
底部 底部 底部 腹部
底部 腹部 底部 补铸处 足部
8 .8 1.9 04 08 67 . 0 7.9 1.8 31 6 7 . 6 O 7
7 . 2 . O8 55 5 20 4 .3 8 . 1 . O2 17 6 5 4 6 .1 02 .1 72 .6 8 . 1 . 08 54 9 32 0 . 4 8. 1 6 82 4 . 8 7 . 2 . 04 89 O 04 0 .2 8. l. 53 4 13 5 08 .0
西周青铜器赏析

西周青铜器赏析作者:简晓东博文中展示的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其国家政治形态和文化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众多周代的考古发现成为我们领略周代典章制度及其演进的桥梁。
第一节西周青铜器概述商朝的统治最终在社会矛盾的浪潮冲击下崩溃,被周朝所取代。
青铜器工艺的中心也随之转移到西周建都的陕西关中地区。
西周的青铜文化是在晚商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周人得到了殷商的工艺匠人和先进的冶铸技术,使青铜铸造业迅猛地发展起来。
随着政权的巩固和礼制的不断加强,周人在全面继承殷商青铜工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器类、器形、纹饰和铸造工艺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造和更新,创造出精美的艺术瑰宝,把青铜文化推到了最鼎盛时期。
西周早期的器类、器形和花纹大都是沿袭商代晚期的风格。
这是因为周灭商前,先周文化虽然已经跨入青铜时代,铸造技术达到一定水平,但还远不如殷商的青铜铸造业发达。
到目前为止,周原和丰镐地区还没有发现一件艺术水平很高的先周青铜器。
从传世和出土的周初青铜器来看,情形比较复杂,这其中混杂有相当一部分商器,有的甚至是商代中期的青铜器。
周灭了商朝之后,把商朝的奴隶主及其所占有的奴隶分赐给自己的大贵族,商人的许多宝器也被分赐给周朝的奴隶主贵族,因此有大量青铜器落到了周人的手中。
至今周初墓中仍然可发现部分商器,其原因就在于此。
灭商之后,周人接收了青铜铸造工业和工艺奴隶,生产为周人服务的手工业产品,在一段时期内还是原来的模式,因此出现了一批商制周铭的青铜器。
因而在讨论周初的青铜器特征时,必须与铸有周初铭文的器物结合起来。
对于时代界限模糊的器物,有些著作称之为“殷周式”,或定为商末周初。
青铜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西周中期已经达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早期青铜器上商代特点逐渐被全新艺术所代替,这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的造型设计、纹饰构图等方面。
在器型方面,西周中期酒器迅速衰落,爵、觚、觯、觥、瓿等逐步消失,鬲的种类不断增加,写实风格的鸟兽樽十分流行,而且式样活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鸟纹爵
通高22流至尾长17.7西周早 期 故宫博物院藏 制作精湛,为爵中珍品。高 柱,宽流,圜底,牛首鋬, 三足外侈。主纹饰凤鸟三组, 地纹衬以纤细的雷纹。上腹 的凤鸟花冠尖喙,体肥大, 尾下垂;流槽外侧的凤鸟则 喙下卷,头回顾;下腹的凤 鸟虽为卷喙回首,但鸟体修 长,各具特色。
茀祖辛爵
第二期: 组合方面: 葬鬲的墓增多,鬲的地位上升。 觚、斝基本消失。爵觚这种在商代必备的组合从此消 亡。 总体上:出现垂腹形式,设计上已有趋向低矮的方向 本期不少器物上腹或颈部饰以两道或一道弦纹,形成 素淡、简明的风格。
鼎:新出现明显垂腹的形制。圆角长方形鼎亦 前所未见 鬲:与第一期相比,足略显粗壮,整体器型 稍显扁宽。】 甗:通体变矮,略显扁宽
成王方鼎
通高28.5口横18.1,西周 早期。 美国纳尔逊美术馆藏 体呈长方槽形,直壁方唇, 立耳柱足。鼎体四隅及四 壁中部装饰山字形扉棱。 两耳各饰一对圆雕伏龙。 柱足较细,足根饰高浮雕 兽面,口沿下饰长冠卷尾 凤鸟,腹饰乳钉框,中填 直条纹。内壁铸“成王□” 三字,并非成王铸造,按 西周金文惯例,此应为祭 祀成王之器,当铸于康王 世。
大盂鼎
通高102.1口径78.4,西周康王。 清道光初年陕西岐山出土,国 家博物馆藏 敛口鼓腹,立耳。口缘下饰分 解式曲角兽面纹,足上部饰外 卷角兽面纹,均用雷纹衬地。 内壁铸铭文291字,记载康王23 年在宗周对盂的一次册命。第 一段盛赞文武二王的功德,说 明商人纵酒是周兴商亡的原因; 第二段记述康王命盂接续其父 祖的官职,主管军事和诉讼, 日夜辅助君王治理国家,并赐 给□酒、命服、旗帜、车马以 及大量的臣民奴隶和土地;第 三段康王勉励盂克己奉公,不 要辜负信任;最后盂为了感谢 王的册命,称扬王的美德,制 作了祭祀祖父南公的宝鼎。
乳钉四耳簋
通高23.5厘米,西周早期。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此簋与宝鸡市纸坊头周墓 出土的乳钉四耳簋极相似。 直口窄沿,深腹直壁,圈 足下有边条,体有四耳四 短扉。四耳高耸,垂珥几 乎触地,耳上各饰六只浮 雕牛头纹,正面一大二小, 背面一小,垂珥两侧各一 小牛头,雕塑精细,形态 生动。簋体饰直条纹,上 下围以三排乳钉,排列井 然,圈足饰拱背卷尾龙纹。 铸作精湛。
凤纹筒形卣
通梁高33.3口径12.4,西 周早期。 陕西宝鸡竹园沟出土,宝 鸡市博物馆藏 器呈圆筒形。盖顶隆起, 有圈形捉手。提梁两端作 翘角兽首形,梁面有凹槽, 内铸三道凸棱。盖面和器 身纹饰,均以直条纹和垂 冠卷尾凤纹为主体,两种 纹饰盖面各一、器身各二 周。凤纹间又有突起的兽 首,增添华丽气氛。同墓 出土形制和纹饰相同的两 件,另一件较小,通梁高 27厘米。
兽面纹卣
通高18厘米,西周早期, 山西曲沃曲村出土,山西 省考古所藏。 扁圆形器体,盖顶隆起, 折沿明显,圈形捉手细高。 器身子母口,鼓腹,圈足 有宽边。盖与器身两端有 较宽的扉棱。提梁两端兽 首有弯角,梁面饰蝉纹。 盖面和器腹饰没有地纹的 分解式外卷角兽面纹,盖 上兽面对向两端,器身兽 面对象两侧。盖沿和圈足 饰蚕纹。
小臣单觯
通高13.8口径9.3-11.6 西周成王 上海博物馆藏 椭扁体,侈口束颈,鼓 腹。颈饰一周首尾相连 的龙纹与凤鸟纹。腹内 底铸铭文22字,记成王 平定武庚叛乱之史事, 铭辞记与史籍相符,是 一件记载周初史料的重 要实物例证。
爵:三足外撇,极宽扁,作刀片状 尊:外壁有扉棱,足跟常作阶状 卣:圈足型钮、提梁两端有兽头。新器型二: 1,高扁腹,圈足状钮 2,深圆筒状。
母□方罍
通高50.3口长13,西周早 期 汉南洛阳出土,洛阳市文 物工作队藏。 方体溜肩,直口圈足。盖 作四坡式屋顶形,自盖至 圈足饰八道扉棱。肩部圆 角,两侧有兽首衔环耳, 前后有立体兽头装饰;下 腹收敛,正面有兽首形鋬。 颈及肩饰虎耳龙纹,腹饰 长鸟纹及垂叶龙纹,盖上 及圈足分别饰倒置兽面和 龙纹。盖内和器口内壁各 铸“母□”二字。此罍形 体高大,雄浑华美,显示 出较高的艺术水平。
通高17流至尾长23西周早期 陕西长安普渡村出土,陕西 历史博物馆藏 同墓出2件,形制、铭文、大 小、纹饰基本相同。窄流, 突底,菌状柱。扉棱将爵体 分成两半,内侧有半环形兽面纹,刀形锥足饰三 角雷纹。通体锈蚀严重,柱 侧铸“茀祖辛”三字。
通高29.8口径24,西周早 期。 辽宁喀左出土,辽宁省博 物馆藏 侈口,鼓腹,高圈足,下 连方座。兽首半环两耳有 长方形垂珥。腹部和方座 均满饰兽面纹。圈足饰龙 纹。两耳由兽首,虎等纹 饰组成。腹内底铸铭文三 行14字,内容与北京琉璃 河西周墓出土的圉甗、圉 簋相同。
天亡簋
通高24.2口径21,西周武王。 道光末年陕西岐山出土,国家 博物馆藏。 曾称大丰簋、朕簋、聃簋。侈 口,直腹,圈足连铸方禁,腹 壁铸有四只内卷角兽首耳,下 有宽厚的长方形垂珥。圈足饰 弯角鸟纹一周,器腹和方禁的 四壁饰浮雕蜗体兽纹。这种兽 纹,身体卷曲如蜗牛壳,壳中 伸出利爪,置于头下,头顶有 触角,长鼻上卷,口内獠牙交 错,形象怪异。它出现在先周, 成康之后消失,颇富时代特征。 内底铸铭文78字,记述乙亥这 天,武王举行重大祭典,祭告 文王和上帝,由于文王的佑助, 终于灭商,天亡助祭卖力,得 到武王赏赐,助簋以纪荣宠。
德方鼎
通高24.4口纵14.2口 横18。西周成王 上海博物馆藏 立耳,方折口沿,腹 浅,柱足细长。腹饰 曲折角兽面纹,两侧 附饰龙纹,以细雷纹 为地纹。四足上端饰 牛首纹。铭文24字, 记成王在成周洛邑对 武王举行祭祀之事。 德所作之器,尚有一 圆鼎和两簋。
□鼎
通高24口纵14口横18, 西周早期。 甘肃灵台白草坡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器身长方槽形,四隅 有扉棱,立耳稍侈, 下承四柱足。四壁均 饰雷纹为地的牛首纹, 牛角突出器表。四足 根部亦饰兽面纹。内 壁铸铭文“□作尊” 三字。
保卣
通高25.8口纵9.4口横12.2, 西周成王 河南洛阳出土,上海博物 馆藏 高盖沿,圈形捉手,垂腹。 提梁两端置兽首。盖及口 沿下饰首尾相接的龙纹, 上下以连珠纹为栏,提梁 与圈足饰斜角式两头龙纹, 圈足内底饰一蝉纹。器盖 对铭,各46字,记载了召 公太保受亡命伐殷东国五 侯之史实。与之同出尚有 保尊。
出土青铜器遗址: 1,陕西长安丰镐地区 2,陕西中原地区
西周早期: 第一期:武王、成王、康王 第二期:昭王 西周中期: 第三期:穆王、共王、懿王 第四期:孝王、夷王 西周晚期: 第五期:厉王、宣王、幽王
第一期
鼎:流行底近平的鼎,方鼎细长柱足 簋:流行双半环耳,耳下带小珥。圈足下带 方禁,或者圈足直而高,下附高阶状足跟。
□古方尊
通高2.8口径20.1西周早期 上海博物馆藏 圆口,折肩,方腹,方圈足。 自口及足设四条勾曲形棱脊, 其上耸出器口。颈饰蕉叶形 兽面纹,下饰相对而立的凤 鸟纹,肩饰斜角式两头龙纹, 腹饰兽面纹,圈足饰凤鸟纹, 均以雷纹为地。肩部四角各 置一个圆雕的长鼻上扬的象 首形兽,上有曲折角。名 “□古作旅”四字,□原是 商之地名,曾见于殷墟卜辞。
外叔鼎
通高89.5口径61.3,西周 早期。 陕西岐山出土,陕西历史 博物馆藏。 造型凝重,形体巨大,是 著名的西周重器之一。下 腹向外倾垂,内底与足对 应之处有三个圆窝。颈部 饰一周龙纹,两耳各饰虎 纹一对。足根饰浮雕兽面。 内壁铸铭文六字,记外叔 作器。
□鼎
通高77口径56.5西周早期 陕西郿县杨家村出土,陕 西历史博物馆藏 直口微敛,敛口方唇,鼓 腹,蹄足。器底与三足相 应处,分别有直径十一点 五、深约四厘米的圆窝。 两耳外侧均饰相对的卷尾 龙纹。口沿饰六组兽面纹, 均雷纹衬地,并以短扉为 中心。三足根部亦作兽面 形。内壁铸铭文四行二十 八字,记述八月初吉日王 姜赏赐□三大片田地,因 而制作此鼎。
罍:圈足比殷代晚期的高,特别是有高阶状 的足跟 盉:少见。鬲形腹身。
□父丁方罍
通高46.4口纵14口横12, 西周早期。 上海博物馆藏。 四阿式屋顶形盖,颈长, 曲壁深腹,兽首衔环耳, 腹一侧下部有一兽首鋬。 盖沿、器肩饰火纹,间隔 以突起的兽首,颈部与圈 足饰兽面纹,除双目外, 其余用雷纹构成,纹饰结 构极其抽象。此器保存完 好,局部显露出金黄的青 铜本色。器盖同铭,各六 字,记□氏为父丁作器。
纹饰:1,身尾变形,代以云雷纹,有首无身 的简省式兽面纹盛行。 2,有的扉棱并制成勾错的岐齿状。
□古方尊
通高2.8口径20.1西周早期 上海博物馆藏 圆口,折肩,方腹,方圈足。 自口及足设四条勾曲形棱脊, 其上耸出器口。颈饰蕉叶形 兽面纹,下饰相对而立的凤 鸟纹,肩饰斜角式两头龙纹, 腹饰兽面纹,圈足饰凤鸟纹, 均以雷纹为地。肩部四角各 置一个圆雕的长鼻上扬的象 首形兽,上有曲折角。名 “□古作旅”四字,□原是 商之地名,曾见于殷墟卜辞。
西周青铜器研究
刘雄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殷至公元前771年周 幽王被杀 都城:丰京、镐京,洛邑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思想观念与 文化形态源头
研究方法 1,“标准器”法。有铭文而且铭文可以明确 表明年代的 2,年代明确的墓葬所出器群 3,同一家族累世制造的铜器 4,铭文内容涉及的对铭文中月相、历朔、人 物关系、谥号及相关史实的认识。
甗:一般出土于鼎较多的墓中。在腰际均设 有可活动的铜箅 斝:少见 觚:少见。圈足下常带有阶。 觯:常见,取代了觚的地位。细高型更显瘦 长
旅父乙觚
通高25.2口径13.2西周 早期 陕西扶风庄白村出土, 周原博物馆藏 此种形制在商周青铜器 中少见。状似唢呐,中 腰特细。上部光素,唯 在圈足上饰以虎耳龙纹, 上下配置目雷纹,龙纹 线条极高,似有镶嵌。 圈足内壁铸“旅父乙” 三字。
凤盖盉
通高19口径12西周早期 长安花园村出土,陕西 历史博物馆藏 盉盖装饰新颖别致。盖 隆起部分为一卧状的凤 鸟,头顶冠毛高耸,胸 和颈饰鳞状羽毛,配以 管状流和牛首鋬。盉顶 仅饰兽目交连纹,腹足 光素简朴。鋬下器壁铸 “公作宝尊彝”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