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背影教案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9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9篇)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一、导入课文放《背影》歌动画。
(以此为背景音乐开始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
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最近我发现,有作曲家把它写成了一首的歌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一下。
二、作者介绍这首歌所表现的就是父子分别的情形。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课文,先了解一下《背影》的作者。
放作者介绍,同学读。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这是一篇记实的作品,作者曾说,他完全是写实,把当时的所见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
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
这篇课文当时中国社会处在军阀混战的时期,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
江泽民同志曾在朱自清逝世四十周年时为他题词,放题词。
这可以说是对朱自清一生的品格和学识的高度概括。
下面我们就一起体会一下。
三、课文欣赏思考问题: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幺?放全文朗读动画。
四、思考讨论㈠整体感知:两个问题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幺?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回答:四写背影。
分别为: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艰难的步履,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7篇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7篇《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写父子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的相怜相爱的感情。
牛牛范文网为朋友们整理了7篇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篇一教学分析:《背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思想是让世界充满爱,对于母爱,友爱,学生们总是很容易体会得到。
而父亲深沉的爱,无处不在,却总是默默的。
《背影》是一篇包含着浓浓父爱的优美的散文,作者细腻的笔迹,将父亲沉默的细致的爱展示给我们。
这一单元,教会同学们体会到生活中爱,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
学情分析:从上学期的各方面情况来看,本班总体还是不错的——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思维较活跃,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不排除少数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
本学期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引导个别学生有明显进步。
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较强,对文本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点: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2、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准备:1.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歌曲《懂你》、名画《父亲》的相关资料。
2.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诵读—感知—设疑—对话。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
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并引导其欣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
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利用多媒体,精读、速读相结合。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教案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背影》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表达。
能够分析并描述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和描绘人物性格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背影》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并描述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描述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爱意。
分析并描绘人物性格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背影》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PPT或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背影》。
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对家庭和亲情的理解和感受。
引入课文《背影》的主题和情节。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背影》。
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表达。
3. 情节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来理解和描述人物性格和情感。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2. 学生写一篇关于家庭和亲情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和短文的情况,评估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拓展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其他亲情故事,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听闻的故事,培养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2. 亲情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亲子活动或访问老人院,让学生亲身体验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八、教学反思1.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思:思考是否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无私,是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思:分析学生的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所在,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背影》-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父爱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孝道。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表达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3.文章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父爱。
4.人物形象分析:深入剖析父亲的形象,理解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
5.写作手法学习:学习作者运用白描、对比等写作手法,表现父爱的细腻与伟大。
6.主题思想探讨:探讨文章所传达的亲情、孝道等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练习与拓展: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关于亲情的故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背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父母的背影?”(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父爱的深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写作手法:学生能分析并掌握作者使用的白描、对比等写作手法,以及其在文中的具体运用。
-语言表达:学生能学习和模仿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提升自己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主题思想:学生能从文章中提炼出孝道、亲情等传统美德,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
举例:
-文本理解:通过分析父亲送别儿子的场景,学生能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意。
《背影》-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

初中语文《背影》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2)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3)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2)对父爱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父亲》,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各组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谈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父爱的短文。
2. 收集其他描写父爱的文章或诗词,进行比较阅读。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能够感受父爱的伟大,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
但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的完成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启发。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相关的音乐、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背影优秀教案设计(优秀5篇)

初中语文背影优秀教案设计(优秀5篇)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提高默读速度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3.感受父爱的伟大教学重点1.望父买橘2.情境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本文作者是朱自清。
《春》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
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
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背影》到底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为什么会这么有名?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默读课文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文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2.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三、生字新词好了吗?同学们上课之前一定预习过课文的生字新词,那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
请一位同学上来给生字新词注音,其他同学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也注一注。
交卸奔丧踌躇迂腐蹒跚颓唐琐屑晶莹差使狼藉簌簌拭关于生字新词的解释,同学们可以参照书本下面的注释去掌握一下。
四、整体感知好,那我们就针对刚才的问题,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啊?父子二人在车站送别。
那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送别的背景吗?哪里?对,第2自然段。
第2自然段怎么说的?“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一方面,祖母死了,另一方面,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也就是说,父亲下岗了。
另外,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事实,那就是,当时刚好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明争暗斗的时期,想要重新找到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
而朱自清,作为父亲的长子,还在学校读书,还没有能力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于是乎,整个家庭的担子一下子落到了下了岗的父亲的身上,所以,对父亲来说,找工作是最迫切的一件事。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初中语文背影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背影》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并欣赏作者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父爱主题,培养感恩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背影》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亲情价值。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背影》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 引导学生感受父爱主题,培养感恩情怀。
二、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2. 分析作者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 将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二、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 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4.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深入分析课文中父爱主题的内涵和价值。
6. 总结课堂教学,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章:教学评价一、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二、评价内容1. 学生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者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的欣赏能力。
3. 学生对父爱主题的思考和感恩情怀的表达。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拓展活动一、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背影》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并欣赏作者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父爱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二、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以父爱为主题的短篇小说或诗歌。
初中语文教案《背影》

一、教案基本信息初中语文教案《背影》年级:初中学科:语文教材:《背影》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背影》的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3)能够理解并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2)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尊重父母,回报父母。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人物描写手法。
(3)体会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分析作者的人物描写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感人之处。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2)学生举例分析,分享自己的感悟。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3. 情感体验(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表达感恩之情。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尊重父母,回报父母。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背影》。
2. 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恩之情。
3. 回家后,为父母做一件小事,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初中语文教案:《背影》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教案:《背影》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用真实体验理解文中的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父亲的语言、动作、形象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三、教学难点〖ht5ss〗
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ht5ss〗
(一)引入新课
1、导语。
中国受长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尤其注重亲情。
千百年来,抒写亲情成了文学的母题,这种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你能列举出几篇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2、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5年暑假以后到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
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
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
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
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
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写作背景。
关于写作背景,主要指出课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
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
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的外债。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
篇二:初中语文《背影》教学案例
《背影》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
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
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
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在于作者用纯朴真挚的语言,表现父亲在祸不单行、生活困苦、哀愁焦虑的日子,用自己的方式无微不至的关怀远行的儿子。
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
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
父亲的慈爱和固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
倾注在这一点上。
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是一篇饱含真情实感的美文。
2、学生分析:
因而我觉得在上学期开展的《母爱如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父爱”课,很有必要。
让学生既欣赏了美文,又懂得感恩父爱,因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之情。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4、教学思路:
《背影》是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
这样的写作过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
因而我分“了解背景,进入情境”、“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合作探究,细节赏析”、“拓展阅读,学生习作”四个环节进行赏析。
5.教学手段:
(1)朗读: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配乐朗读、听录音、学生齐读、散读等。
(2)研讨点拨: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
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二.教学步骤
(一)了解背景,进入情境
以文学常识导入: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注意文中几次出现背影。
生: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父亲对儿子疼爱、不舍。
师:从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来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
生: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任教。
社会的世态炎凉,使“我”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
正值家境败落惨淡,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我”为走投无路而绝望。
生:家庭光景如此惨淡,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我”。
(此环节教师要珍视学生阅读的最初体验,尤其是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理解。
)
(三)、合作探究,细节赏析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来探究本文。
本文作者描述的是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父亲的“背影”。
接着扣紧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
感的跌宕”,两个“聪明”来组织课堂教学。
重点要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浓浓的父爱之情。
要读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一篇好文章读起来或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
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
师:(第一环节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
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
师:(第二环节解读眼泪)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师:研读文中三处跌宕的情感潜流。
不送与送是第一处跌宕。
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生:“我”到南京为的是谋事糊口,心烦事忙,没有空送儿子。
但是怕这个熟识的茶房敷衍“我”,不放心就又来车站送儿子了。
生:这里动词“踌躇”使用了两次。
“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
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作出的决定。
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
生: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
师:走与不走是第二处跌宕。
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上车后帮儿子忙前忙后,将诸事安排停当,儿子却让“我”走,但“我”还不想走,还想跟儿子多待一会儿,去买桔子给他路上解渴吧!
师: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
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如此凄凉、颓唐!家庭琐屑让“我”发怒。
唉,“我”的身体又不好,在北平的孙儿现在多高了?不知儿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咋不来封信呢?
师: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
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篇三:背影教案(初中语文)
试讲教案
试讲科目:初中语文试讲者:纪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