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_黄洁

合集下载

2023中国人口密度排行榜

2023中国人口密度排行榜

202X中国人口密度排行榜近日,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榜以及中国县域人口密度榜出炉,这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

人口密度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

今天作者整理了202X中国人口密度排行榜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202X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行榜排名城市常住人口(万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人/每平方公里)1深圳1768.16246571732东莞1053.68247442593上海2489.436340.539264厦门5281700.6131055佛山961.263797.7225316广州1881.067434.425307中山446.691783.6725048汕头553.04224524639郑州1274.27567168410无锡747.954650160811武汉1364.898569.15159312苏州1284.788657.32148413成都2119.214335147814南京942.346587.02143115珠海246.671725143016嘉兴551.63915140917北京2188.616410133418西安1316.310108130219常州534.964372122420天津137311966.45114721揭阳561.6852401072202X中国县域人口密度排行榜1. 石狮市人口密度:4287(人/平方公里)2.晋江市人口密度:3177(人/平方公里)3.龙港市人口密度:2526(人/平方公里)4.昆山市人口密度:2248(人/平方公里)5.江阴市人口密度:1803(人/平方公里)6.义务市人口密度:1683(人/平方公里)7.玉环市人口密度:1588(人/平方公里)8.温岭市人口密度:1529(人/平方公里)9.三河市人口密度:1522(人/平方公里)10.张家港市人口密度:1433(人/平方公里)11.桐乡市人口密度:1416(人/平方公里)12.扬中市人口密度:1384(人/平方公里)13.惠安县人口密度:1363(人/平方公里)14.慈溪市人口密度:1344(人/平方公里)15.新郑市人口密度:1343(人/平方公里)16.常熟市人口密度:1314(人/平方公里)17.嘉善县人口密度:1279(人/平方公里)18.海宁市人口密度:1247(人/平方公里)19.普宁市人口密度:1234(人/平方公里)20.平湖市人口密度:1205(人/平方公里)21.正定县人口密度:1130(人/平方公里)22.瑞安市人口密度:1126(人/平方公里)23.滕州市人口密度:1053(人/平方公里)24.乐清市人口密度:1049(人/平方公里)25.平潭县人口密度:1038(人/平方公里)26.太仓市人口密度:1010(人/平方公里)27.香河县人口密度:1002(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分类为使人口密度同资源、经济紧密结合,人口密度分为:①农业人口密度。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统计与空间格局分析-城市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统计与空间格局分析-城市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统计与空间格局分析-城市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以速度扩张、数量增长为主的发展时期,伴随城乡二元结构的变迁,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带来了人口红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同时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使有限的自然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日渐削弱,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源短缺等一系列黑色问题.党的十八大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 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传统的城镇化是土地的城镇化,而新型的城镇化是人口的城镇化,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在此背景下,研究过去十余年间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就具有了重要意义.人口密度是研究人口分布的常用方法[1].胡焕庸绘制了第一张中国人口密度图,发现东西部人口分布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的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这条界线即中国人口分布的胡焕庸线[2].韩惠等利用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基于GIS 的人口信息系统,通过中国人口密度图,论证了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并分析了成因[3].近些年因空间分析、统计分析等技术的引入,人口密度空间化问题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有相关分析[4 -5]、面插值[6 -7]等.然而这些研究缺乏对城市人口密度的描述性分析.周建高等认为对统计数据不加分析会得出偏离实际的结论[8].目前对城市人口密度的统计分析仍较少,刘芳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据此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9]; 葛美玲等将人口密度空间化的同时对人口密度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10].综上可见,已有研究主要着眼于分析城市人口密度与空间化,很少揭示中国人口密度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为响应新型城镇化的号召,本研究以地级市、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城市的市辖区人口密度为对象,着重通过对中国十余年间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的变化来探讨其对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并分析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类型以及影响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的因素.二城市人口密度定义与数据来源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人口数量,通常计算城市人口密度的方法是城市人口除以城市面积.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研究中最基础、最重要、使用最多的指标[11],也是城市人口密度研究的基础.在中国,统计学上的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都有多种计算标准,因此存在关于城市人口密度的多种说法.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及本文着重分析城市人口密度的时空变化,选取的指标必须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双重可比性,故本研究的人口密度是指城市市辖区总人口与市辖区土地面积的比值.本研究所用的2000 年、2005 年与2011 年的城市市辖区土地面积与总人口数据均来源于2001 年、2006 年、2012 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三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统计分析1. 总体情况2000 年到2011 年十余年间,地级市的数量共增加了25 个,其中2000 年到2005 年间增加了24个地级市,而2005 年至2011 年间增设铜仁、毕节2个地级市,同时撤销地级巢湖市,改设为县级巢湖市,由合肥市代管.2000 年到2005 年间,中国城市的人口数量增长了7701. 76 万人,增幅为26. 94%; 用地规模拓展了153044 平方千米,增幅为34. 69%.由于城市人口规模的相对增长速度落后于用地规模的相对增长速度,中国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由2000 年的7. 82 人/ 平方公里降为2005 年的610. 58 人/ 平方公里.2011 年中国城市的人口与用地规模比2005 年均有所增长,但增速小于2000 年至2005 年的增速.2005 年至2011 年间,人口与用地规模的增幅分别为9. 73%和8. 26%,人口规模的增长速度相对快于用地规模的增长速度,故2011 年的人口密度比2005 年的人口密度有所回升,增长了1. 36 个百分点.2. 各地区情况将全国区域划分为东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自北向南包括辽、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桂、琼等12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中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黑、吉、晋、皖、赣、豫、湘、鄂等九个省、自治区; 西部地区包含其余的十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根据以上划分方法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城市人口、用地规模及人口密度进行统计分析( 见表1) ,得出结论如下.最多,人口密度最大; 西部地区人口最少,人口密度最小,人口与人口密度均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递减.第二,从2000 年到2011 年中国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呈波动下降趋势.具体到各地区,东部与西部地区平均人口密度变化过程表现为先降低后小幅度上升,而中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在十余年间呈缓慢上升趋势.第三,从2000 年到2005 年,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均大幅度扩张,人口密度有较大幅度下滑,这是东部和西部五年间的人口增长速度相对滞后于用地规模的扩张速度带来的结果.2005 年至2011 年间,由于东中部地区的人口增幅相对高于用地规模的增幅,东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人口密度均有所增加,但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增长最少,不足3 人/平方公里.第四,中部地区的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呈上升趋势,但2005 年到2011 年间的人口密度增长幅度大于2000 年到2005 年的增长幅度.这表明,中部地区城市在2000 年到2011 年间处于城市化阶段,且2005 年至2011 年间城市化进程加快.3. 各级城市情况按城市市辖区总人口划分城市等级①,可将城市划分为超大城市( 500 万人以上) 、特大城市( 200 -500 万人) 、大城市( 100 -200 万人) 、中等城市( 50 -100 万人) 和小城市( 50 万人以下) .( 1) 城市数量及城市规模的变化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及大城市的数量在2000 年至2005 年与2005 年至2011 年间均有增加; 中等城市数量在2000 年至2005 年间增加了5 个,2005 年之后城市数量保持不变; 小城市数量呈加速减少的趋势.十余年间,除小城市外的各类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均有增加.其中人口和用地规模增长比重最大的是特大城市,人口增加了约4562 万人,占总增长人口的44. 70%; 用地扩张了62582 平方公里,占土地总扩张面积的30. 96%.该类城市十余年间的人口增长速度相对快于土地扩张的速度,人口密度理应增加,但新增的城市数量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类城市的总人口与用地规模,进而影响了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增长比重最小的是小城市,人口不断减少,十余年间减少约685万人; 用地呈现小规模的扩张,仅增加了15082 平方公里,占土地扩张总面积的7. 46%; 然而小城市数量减少了17 个,这表明小城市的土地总面积的增长主要是靠城市内部土地面积的扩张.( 2) 城市人口密度的变化2000 年至2005 年间,除超大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增长了144 人/平方公里之外,其他各类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降幅在70 - 100 人/平方公里之间.2011 年比之于2005 年,除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增长了7. 40 人/平方公里外,其他各类城市的人口密度均降低,特别是特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降低至224 人/平方公里,降幅达18. 95%.总的来说,十余年间,仅有超大城市的人口密度上升了,其余各等级城市的人口密度均不同程度地下降了.4. 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情况( 1)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变动从图表1 可知,2000 年至2011 年的十余年间,直辖市、省会城市及除省会城市外的地级市的人口数量与用地规模均有所增长,但不同级别的城市的人口与土地规模增速存在差距.2000 年至2005 年间,直辖市的总人口与用地规模相对增长速度落后于省会城市与地级市各自的总人口与用地规模的相对增长速度,而2005 年至2011 年间,直辖市总人口与用地规模增长迅速,超过了省会城市与地级市.( 2) 城市人口密度的变化从人口密度看,2000 年中国城市平均人口密度依省会城市、直辖市、地级市逐渐降低; 2000 年至2005 年间,由于省会城市土地面积扩张了25455 平方公里,扩张比率为52. 73%,大大超过人口26. 62% 的增长率,导致省会城市平均人口密度降低幅度较大,直辖市平均人口密度超过省会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2011 年直辖市总人口和用地规模相比2005 年分别增长了944. 49 万人、17481 平方公里,人口增长比例约为面积增长比例的一半,以致直辖市平均人口密度降低了248. 18 人/平方公里,省会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大于直辖市平均人口密度.此外,2005 年省会城市与地级市的平均人口密度比2000 年有所降低; 2005 年以后,这两个行政级别的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均有所增长.四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空间格局分析1. 城市人口密度空间格局分析2000 年,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在2000 人/ 平方公里以上的城市共44 个,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人口高度集聚城市的集中分布区.此外,长江中上游流域有若干人口高度集聚的城市如成都、襄樊、长沙、黄石、南昌等,这些城市呈串珠状分布; 沿海城市如盘锦、鞍山、莆田、揭阳、汕头等也是人口高度集聚的城市.2005 年,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在2000 人/ 平方公里以上的城市共39 个,相比2000 年减少了5 个.长三角地区人口高度集聚城市的数量有所减少,如上海、苏州、常州、无锡、杭州、南京等城市五年间的用地扩张的速度成倍地快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导致其人口密度降为2000 人/平方公里以下,已不属于人口高度集聚城市.与此同时,华北平原与渤海湾沿岸人口高度集聚的城市数量有所增加,新增的人口密度超过2000 人/平方公里的城市有唐山、秦皇岛、廊坊、长治、晋城等城市.2011 年,中国城市人口高度集聚的城市,即人口密度超过2000 人/平方公里的城市仅有32 个,相比2005 年减少了7 个.其中,长江流域人口高度集聚的城市数量有所减少,如芜湖、长沙、湘潭、南通等城市退出了人口高度集聚城市的行列; 秦岭淮河以北的人口高度集聚城市数量未发生变化,但城市发生了变化,衡水、秦皇岛两市的地位被安阳、张家口两市; 东南沿海的东莞和莆田两市分别由于人口规模锐减和用地规模急剧扩张导致人口密度降为1000 人/平方公里.2. 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类型根据2000 年、2005 年、2011 年的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数据,划分得出先降后升、先升后降、一直升、一直降及先升后不变五种人口密度变化类型( 见表3) ,同时绘制了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类型图( 见图2)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类型格局.从图 2 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的城市分布与人口分布具有一致性,超过90% 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位于胡焕庸线的东南方,而在胡焕庸线的西北方,城市数量较少.先降后升型的城市主要包括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与宁、杭等八个省会城市及44个地级市的市辖区,其中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位于东部的居多,地级市则主要分布于东部的江苏、浙江、广东三省以及中部的安徽、河南、湖南与湖北四省.先升后降型的城市包括重庆一个直辖市与长春、福州、长沙三个省会城市及41 个地级市,主要位于东部的辽宁、山东、福建与广东四省,此外,中部的湖北省也是重要的分布区.人口密度一直升型的城市数量最多,包括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合肥等12 个省会城市及唐山、邯郸、邢台等123 个地级市,它们分布比较集中,成片状分布于中部地区及西部的四川盆地,同时,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贵昆铁路沿线以及东部的河北、山东、浙江等省份均有一定规模的分布区.人口密度为一直降型的城市数量较少,包括哈尔滨、银川、乌鲁木齐三个省会城市与21 个地级市,这些城市主要散布在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小兴安岭东南端、长白山北段和辽宁中部以及江淮流域.除此之外,仅有黑龙江省的黑河市的人口密度变化类型为先升后不变型.3. 影响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的因素( 1) 历史因素人口密度的高低具有延续性,过去的人口密度能决定现在的人口密度.如黄河下游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气候、地形等条件适于农业发展,加之若干城市长期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高,食物的生产量较大,理所当然地能供应更多的人口,因而该区域人口多、人口密度大.( 2) 经济因素除历史因素外,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也对城市人口密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如东部沿海的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经济发达且发展速度快,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城市的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密度上升; 反之,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慢,居民生活水平不高,迁出或常年外出务工的人口较多,这导致了城市人口数量减少,人口密度降低.( 3) 城市规划及行政区划调整因素为加快城市化进程,许多城市或地区采取调整城区范围、撤销县或地区改设市、撤地级市改设县级市等措施,扩大城市规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人口密度.( 4) 城市人口与用地异速增长因素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的城市,其人口不断集中,城市土地面积的相对增长落后于城市人口规模的相对增长,这必然带来人口密度增加,即所谓的城市人口与用地呈现负的异速增长关系[12],如中部地区的南昌市、郑州市、合肥市等; 另一些由县镇转成的城市,其广大农村土地作为城市土地计算,导致城市土地面积的相对增长超过人口规模的相对增长,从而造成城市人口密度降低,如福建省的莆田市.( 5) 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因素受传统生育观念如一定要生个儿子、养儿防老等影响深刻的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人口密度也随之增长; 而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生育观念开始转变,许多人不愿生育或只生一个,造成人口出生率降低,致人口密度下降.五结论第一,十余年间,中国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呈波动下降趋势,但不同地区、不同人口规模、不同行政划分的城市的人口密度变化均存在差异.第二,黄河下游流域与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城市人口高度集聚的主要区域.此外,人口高度集聚的城市在其他地区分布较为零散.第三,人口密度变化类型可分为五类: 先降后升、先升后降、一直升、一直降、先升后不变.其中,人口密度变化类型为一直升型的城市数量最多,且在中部地区、四川盆地成片状分布.第四,影响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的因素如下: 历史继承的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城市规划及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市人口与用地的异速增长关系及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参考文献[1] 吕安民等. 人口密度的空间连续分布模型[J]. 测绘学报,2003( 4) : 344 - 348[2] 胡焕庸. 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J]. 地理学报,1935( 2) : 33 -74[3] 韩惠,刘勇,刘瑞雯. 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成因探讨[J]. 兰州大学学报,2000( 4) : 16 -21[4] 董春等. 地理因子与空间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J]. 遥感信息,2002( 4) : 61 -[5] 廖顺宝,李泽辉. 四川省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人口数据空间化试验[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 6) : 557 -561[6] 闫庆武,卞正富,赵华. 人口密度空间化的一种方法[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 5) : 45 -48[7] 闫庆武等. 基于居民点密度的人口密度空间化[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 5) : 95 -98[8] 周建高,王凌宇. 城市人口密度的中日比较及对中日城市研究的反思[J]. 现代城市研究,2013( 7) : 76 -81[9] 刘芳.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的区域差异及政策建议[J]. 城市探索,2011( 6) : 19 -21[10] 葛美玲,封志明. 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2009( 2) : 202 -210[11] 周一星,于海波. 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重构( 一) [J]. 城市人口,2004( 6) : 49 -56[12] 石元安. 80 年代以来我国城市人口与用地的异速增长分析[J]. 城市问题,1996( 1) : 8 -12。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榜一览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榜一览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榜一览近年来,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逐渐增加,目前已经成为各个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

人口密度过高不仅会给城市的环境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还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问题,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情况,以此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一、城市人口密度的定义城市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城市人口数量。

以我国常用的人口/平方公里作为衡量单位,该指标可以反映出城市人口的集聚程度和城市土地的利用率。

人口密度通过统计城市人口和面积而得出,其中人口数量通常使用户籍人口或者实际居住人口来计算。

二、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榜一览1、深圳:7789人/平方公里深圳是目前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深圳地处广东省,作为经济发达的特区城市,其人口规模超过了13.6万人/平方公里。

因此,深圳成为了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同时,深圳的高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也是全国出名的。

2、北京:1530人/平方公里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一个既历史悠久又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

然而,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的所在,北京的人口密度相当高,尤其是在市区部分,人口密度更是超过了1530人/平方公里。

虽然北京正在努力实施城市更新和重组计划,但城市人口密度依然处于一个较高水平。

3、上海:3820人/平方公里上海是一个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文化城市。

然而,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发展历史的所在,上海的人口密度相当高,尤其是在市区部分,人口密度超过了3820人/平方公里,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三。

上海人口密度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城市的发展速度和工业化进程较为迅猛,且存在着作为经济中心吸引外来劳动力的趋势。

4、广州:3100人/平方公里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也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城市。

由于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的所在,广州的人口密度相当高。

然而,这个城市正在不断努力改善环境和城市建设,以减轻因人口密度过高而产生的压力。

人口统计学知识:中国城市内外迁流人口特征与趋势

人口统计学知识:中国城市内外迁流人口特征与趋势

人口统计学知识:中国城市内外迁流人口特征与趋势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内外迁流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这些迁流人口既是城市人口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本文将从中国城市内外迁流人口的特征和趋势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城市内外迁流人口的特征1.性别和年龄特征中国城市内外迁流人口中,男性占比明显高于女性。

据十三五规划期间,城镇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05.4(男性比女性多)。

同时,城市内外迁流人口中的年轻人比例也较高,其中15-29岁的人群占比最大,这与他们在生涯发展和寻求机会的需求有关。

2.教育和技能特征中国城市内外迁流人口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比例较高,大部分人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其中大学毕业生比例最高。

此外,技能水平也是影响城市内外迁流的关键因素,具有专业技能的人群更容易在城市内外迁流中获得机会。

3.收入和职业特征城市内外迁流人口中,收入较低的人群占比比较高,他们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同时,迁流人口中,打工者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职业人群占比也较高,而知识型和技术型人才占比相对较低。

二、中国城市内外迁流人口的趋势1.城市人口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随着我国城市化升级的推进,一些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已经开始出现高端人才的外流和劳动力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专家认为,未来,随着内需市场的逐渐发展,中西部地区将更好发展,吸引更多城市内外迁流人口。

2.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仍处于快速发展期,未来还将持续加速推进。

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5%左右,城市人口规模超过7亿,这将吸引更多人口向城市迁移。

3.城镇化水平和人口密度的提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化水平和人口密度不断提高,城市交通、住房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这将吸引更多城市内外迁流人口。

同时,大家也应该注意到,城镇化过程不能一味追求质量和速度,要确保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实际情况,以保障人民的利益。

《2024年内蒙古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范文

《2024年内蒙古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范文

《内蒙古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地区,以其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而闻名。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的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内蒙古地区的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研究该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变化,有助于了解区域人口分布和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人口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同时,对于促进内蒙古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遥感技术、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统计数据等方法,对内蒙古地区的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

数据来源包括遥感影像数据、统计年鉴、相关研究报告等。

四、内蒙古人口密度变化分析1. 人口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内蒙古地区的人口密度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体上,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较为稀少。

随着时间的变化,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但总体格局保持稳定。

2. 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内蒙古人口密度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策因素等。

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对人口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教育医疗等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政策因素如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移民政策等也对人口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五、内蒙古土地利用变化分析1. 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蒙古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

农田、居民点等建设用地的面积不断增加,草地、林地等自然用地逐渐减少。

同时,由于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荒漠化、沙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2.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策推动等。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榜前十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榜前十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榜前十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城市人口密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空气质量、城市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介绍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榜前十,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城市的特点和亮点。

第一名:香港(人口密度为6.5万人/平方千米)香港一直是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其人口密度是全球最高之一。

香港国土面积仅有1104平方千米,但人口却超过700万,人均空间仅有15.7平方米。

香港教育资源丰富,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享有国际声誉。

香港的旅游业也非常发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旅游业对香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名:上海(人口密度为3820人/平方千米)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城市。

上海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城市景观,是一个繁荣的国际大都市。

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不断便利化,高科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前来发展。

上海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全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三名:北京(人口密度为2235人/平方千米)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城市。

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时也是全国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之一。

作为中国的文化名城,北京受到游客的青睐,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北京的高科技产业也相当发达,引领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第四名:天津(人口密度为1840人/平方千米)天津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也是重要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

天津的人口密度位居全国第四,是一个典型的口岸城市。

天津拥有十分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景点。

天津的经济也比较发达,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领域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第五名:深圳(人口密度为1575人/平方千米)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一,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深圳位于华南地区,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城市之一。

人口与城市数据分析报告人口变化城市发展居民生活等大数据剖析

人口与城市数据分析报告人口变化城市发展居民生活等大数据剖析

人口与城市数据分析报告人口变化城市发展居民生活等大数据剖析尊敬的读者:本文旨在对人口与城市数据进行分析,剖析人口变化对城市发展及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从大数据的角度出发,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人口结构与城市发展人口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城市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总人口达13.99亿人,城市人口占比达60.6%,城市化率逐年提高。

但同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年轻人流入城市的速度不如老年人的流出速度。

这样的人口结构对城市的产业结构、社会保障等方面带来了诸多挑战。

二、人口流动与城市发展人口流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

根据大数据统计分析,中国目前有约2亿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高素质人才的流动也越来越频繁。

这种人口流动的趋势对城市的产业结构、社会保障、城市规划等方面带来了挑战,但同时又带来了机遇,如人口的流动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互通有无,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人口增长与居民生活人口的增长对城市的居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但在一些城市,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规划缺失等原因,城市的居住环境、生活质量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城市规划应当注重人口增长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通过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建设、创新城市经济等方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数据分析与城市规划大数据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发现人口、城市发展、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关联性。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不同人口结构的城市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不同的人口流动对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注重数据分析的应用,通过科学的数据理论来指导城市规划和管理。

综上所述,人口与城市数据分析是许多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口统计学知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

人口统计学知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

人口统计学知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

最近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已经超过了50%,其中一些地区的城市化率更达到了70%以上。

这一进程不仅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

首先,城市化加速人口资源的消耗。

城市中建筑物、道路、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能源和水资源,同时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垃圾等环境污染物。

从整体上看,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对资源的需求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

这给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其次,城市化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城市化进程中,环境质量也成为了关注的热点之一。

城市的人口密度较大,交通繁忙、工业和商业活动频繁,这些因素导致的废气和废水排放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城市的大量垃圾无处可倾,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府的角色已经成为减缓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政府必须努力通过法规和规章制度来限制和指导城市化的过程。

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并确保它们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

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加大污染物治理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投身到这一问题中,通过加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大众在城市生活中更加环保和精致化。

企业应该在追求利润和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实践,回报社会的同时,也使得自身更具可持续发展性。

总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所带来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也更加凸显。

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着重考虑的重要问题。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使城市变得更加宜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2
人口分组 ( 万人)
500 以上 200 - 500 100 - 200 50 - 100 50 以下
总计
2000 年、2005 年、2011 年中国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人口、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
城市数
2000 年 人口 面积( 平 密度( 人/
人口密度是研究人口分布的 常 用 方 法[1]。胡 焕庸绘制了第一张中国人口密度图,发现东西部人 口分布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 的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这条界线即中国 人口分布 的“胡 焕 庸 线 ”[2]。 韩 惠 等 利 用 中 国 第 四 次人口普查资料,基于 GIS 的人口信息系统,通过中
二 城市人口密度定义与数据来源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人口数量,通 常计算城市人口密度的方法是城市人口除以城市面 积。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研究中最基础、最重要、使 用最多的指标[11],也 是 城 市 人 口 密 度 研 究 的 基 础 。 在 中 国 ,统 计 学 上 的“城 市 人 口 ”和“城 市 面 积 ”都 有多种计算标准,因 此 存 在 关 于“城 市 人 口 密 度” 的多种说法。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及本文着重 分析城市人 口 密 度 的 时 空 变 化,选 取 的 指 标 必 须 具有横向和 纵 向 的 双 重 可 比 性,故 本 研 究 的 人 口 密度是指城市市辖区总人口与市辖区土地面积的 比值。
第三,从 2000 年到 2005 年,东部与西部地区的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均大幅度扩张,人口密度有较 大幅度下滑,这是东部和西部五年间的人口增长速 度相对 滞 后 于 用 地 规 模 的 扩 张 速 度 带 来 的 结 果。 2005 年至 2011 年间,由于东中部地区的人口增幅 相对高于用地规模的增幅,东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人 口密度均有所增加,但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增长最少, 不足 3 人 /平方公里。
第四,中部地区的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呈上升趋 势,但 2005 年到 2011 年间的人口密度增长幅度大 于 2000 年到 2005 年的增长幅度。这表明,中部地 区城市在 2000 年到 2011 年间处于城市化阶段,且 2005 年至 2011 年间城市化进程加快。
3. 各级城市情况 按城市市 辖 区 总 人 口 划 分 城 市 等 级① ,可 将 城 市划 分 为 超 大 城 市 ( 500 万 人 以 上 ) 、特 大 城 市 ( 200 - 500 万人) 、大城市( 100 - 200 万人) 、中等城 市( 50 - 100 万人) 和小城市( 50 万人以下) 。 ( 1) 城市数量及城市规模的变化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及大城市的数量在 2000 年
至 2005 年与 2005 年至 2011 年间均有增加; 中等城 市数量在 2000 年至 2005 年间增加了 5 个,2005 年 之后城市数量保持不变; 小城市数量呈加速减少的 趋势。
十余年间,除小城市外的各类城市的人口和用 地规模均有增加。其中人口和用地规模增长比重最 大的是特大城市,人口增加了约 4562 万人,占总增 长人口的 44. 70% ; 用地扩张了 62582 平方公里,占 土地总扩张面积的 30. 96% 。该类城市十余年间的 人口增长速度相对快于土地扩张的速度,人口密度 理应增加,但新增的城市数量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该类城市的总人口与用地规模,进而影响了城市 的平均人口密度。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增长比重最 小的是小城市,人口不断减少,十余年间减少约 685 万人; 用地呈现小规模的扩张,仅增加了 15082 平方 公里,占土地扩张总面积的 7. 46% ; 然而小城市数 量减少了 17 个,这表明小城市的土地总面积的增长 主要是靠城市内部土地面积的扩张。
〔作者简介〕 黄 洁( 1991—) ,女,汉族,江西黎川人,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空间规划; 钟业 喜( 1973—) ,男,汉族,江西南康人,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空间规划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161021) 。 〔收稿日期〕 2014 - 04 - 02 〔修回日期〕 2014 - 05 - 15
本研究所用的 2000 年、2005 年与 2011 年的城
市市辖区土地面积与总人口数据均来源于 2001 年、 2006 年、2012 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三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统计分 析
1. 总体情况 2000 年到 2011 年十余年间,地级市的数量共 增加了 25 个,其中 2000 年到 2005 年间增加了 24 个地级市,而 2005 年至 2011 年间增设铜仁、毕节 2 个地级市,同 时 撤 销 地 级 巢 湖 市,改 设 为 县 级 巢 湖 市,由合肥市代管。 2000 年到 2005 年间,中国城市的人口数量增 长了 7701. 76 万人,增幅为 26. 94% ; 用地规模拓展 了 153044 平方千米,增幅为 34. 69% 。由于城市人 口规模的相对增长速度落后于用地规模的相对增长 速度,中 国 城 市 的 平 均 人 口 密 度 由 2000 年 的 647. 82 人 / 平方公里降为 2005 年的 610. 58 人 / 平方 公里。 2011 年中国城市的人口与用地规模比 2005 年 均有所增长,但增速小于 2000 年至 2005 年的增速。 2005 年至 2011 年间,人口与用地规模的增幅分别 为 9. 73% 和 8. 26% ,人口规模的增长速度相对快于 用地规 模 的 增 长 速 度,故 2011 年 的 人 口 密 度 比 2005 年的人口密度有所回升,增长了 1. 36 个百分 点。 2. 各地区情况 将全国区 域 划 分 为 东 中 西 部 地 区,东 部 地 区 自北向南包括辽、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 桂、琼等 12 个 省、直 辖 市、自 治 区; 中 部 地 区 包 括 内蒙古、黑、吉、晋、皖、赣、豫、湘、鄂 等 九 个 省、自 治区; 西部 地 区 包 含 其 余 的 十 个 省、直 辖 市、自 治 区。根据以上划分方法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城市人 口、用地规模及人口密度进行统计分析( 见表 1 ) , 得出结论如下。
表1
年份
地区
东部 中部 西部 合计
人口 ( 万人) 13503. 65 9719. 96 5359. 67 28583. 28
2000 年、2005 年、2011 年中国城市分地区人口、面积和人口密度
பைடு நூலகம்
2000 年 面积
( 平方公里) 133298 193808 114119 441225
密度( 人 / 平方公里)
城市科学
·17·
《城市问题》2014 年第 10 期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
国人口密度图,论证了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并 分析了成因[3]。近些年因空间分析、统计分析等技 术的引入,人口密度空间化问题得到了广泛而深入 的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有相关分析[4 - 5]、面插值[6 - 7] 等。然而这些研究缺乏对城市人口密度的描述性分 析。周建高等认为对统计数据不加分析会得出偏离 实际的结 论[8]。 目 前 对 城 市 人 口 密 度 的 统 计 分 析 仍较少,刘芳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差异 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据此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 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9]; 葛美玲等将 人口密度空间化的同时对人口密度统计数据进行了 分析[10]。综上可见,已有研究主要着眼于分析城市 人口密度与空间化,很少揭示中国人口密度与土地 城镇化的关系。为响应“新型城镇化”的号召,本研 究以地级市、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城市的市辖区人口 密度为对象,着重通过对中国十余年间城市人口与 用地规模的变化来探讨其对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变化 的影响,并分析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的空间格局及其 变化类型以及影响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的因 素。
据的支持下,以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市辖区人口密度为对象,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的变化进行了统计描述,分析
了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格局及变化类型,并探讨了影响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十余年间全国的城市平均人
口密度呈波动下降趋势,但不同地区、不同人口规模、不同行政划分的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均存在差异; 黄河下游流域
总第 231 期 〔文章编号〕 1002 - 2031( 2014) 10 - 0017 - 06
城市问题
2014 年第 10 期 〔DOI〕 10. 13239 / j. bjsshkxy. cswt. 141003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
黄 洁 钟业喜
〔摘 要〕 合理的城市人口密度关系着城市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在 2000 年、2005 年、2011 年三个时间断面数
人口 ( 万人) 19708. 3 11804 8303. 7 39816
2011 年 面积
( 平方公里) 220615
224318 198439 643372
密度( 人 / 平方公里)
893. 33 526. 22 418. 45 618. 86
第一,2000 年、2005 年及 2011 年三个年份的中 ·18·
与长三角是城市人口高度集聚的主要区域; 人口密度变化类型包括五类,其中“一直升”型的城市数量最多,且在中部地区、四
川盆地成片状分布。
〔关键词〕 城市; 人口密度; 人口集聚; 异速增长
〔中图分类号〕 C922. 2
〔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 以速度扩张、数量增长为主的发展时期,伴随城乡二 元结构的变迁,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为中国城市 发展提 供 了 充 足 的 廉 价 劳 动 力,带 来 了“人 口 红 利”,有力 地 支 持 了 中 国 经 济 的 增 长 奇 迹。 同 时 城 市化的快速推进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 质投入,使有限的自然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 力日渐削弱,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源短缺等 一系列“黑色问题”。党的十八大后,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明确指出: 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