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不均匀沉降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检测和鉴定分析

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检测和鉴定分析

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检测和鉴定分析摘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是决定建筑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不均匀沉降问题是引发建筑损伤的重要因素,成为安全事故、舆论纠纷的诱发节点。

分析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此,下面就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检测与评价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地基;检测鉴定;沉降原因引言近些年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更加紧张,大家开始根据人工造地的方式去处理建设用地不够的现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建设用地忙碌的状况,但随着也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湿陷性变形,因堆积物沉积时长、自然条件及其回填土成分等各个方面存有明显不一样,导致地基填土的特性极不稳定。

在水分渗入或土体遭到振荡的情况下,填土土体便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湿陷变形,从而造成地基造成基础沉降。

1、不均匀沉降病害的发展机理1.1建筑物下沉相较于其他土质类型地基,建设在软土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不均匀沉降问题发生概率更高一些,建筑物出现倾斜是必然现象,在此方面情况影响下,则会促使附加应力在建筑物上层结构产生,建筑物无法承受因不均匀沉降问题产生的压力,引发一系列墙体开裂、建筑物结构破坏严重等问题,对建筑使用者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若想有效防治高层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施工单位必须明确意识到其危害性。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做好相应施工沉降监测工作,并详细记录施工沉降过程,为后期高层建筑勘察设计施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提升沉降参数利用率,从根本上保证地基施工合理性,起到对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均匀沉降问题有效预防的作用。

1.2勘察、施工、设计等人为因素导致不均匀沉降建筑施工前需要通过现场地质勘察为施工设计人员提供准确的数据参数,部分人员在勘察过程中存在不按标准施工、工序错误等质量问题,导致勘察数据结果存在较大偏差,导致设计人员针对地基沉降问题计算的设计参数与现场实际不一致,引发后期不均匀沉降问题。

设计人员针对某项目进行基础设计时,如果未能结合工程实际而单纯借鉴以往设计方案,往往容易导致结构设计不合理等与现场基础地质结构不符的方案;部分设计人员对上部载荷、基地面积、偏心载荷等数据参数计算存在偏差,也容易引发地基不均匀沉降乃至倾斜倒塌问题。

某山地建筑项目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分析

某山地建筑项目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分析

某山地建筑项目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分析摘要:通过对一栋山地新建建筑墙体开裂问题的原因分析,总结出山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需先对地基进行附加应力场分析,根据对应的附加应力场初步估算变形场,在此基础上进行地基设计方案选型才能保证得出安全合理的地基方案,此外通过此分析也能得出山区地基勘察的钻孔间距要根据应力场的不均匀性程度进行适当加密,钻孔深度需满足变形计算的要求。

关键词:附加应力场、变形场1.质量事故简述某山区学校多层办公楼,建筑面积约5000平米,正负零绝对高程为821.3米,地上5层,建筑高度23.50米,结构型式为框架结构,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基底标高-3.3米,地基采用柱锤冲扩素砼桩复合地基,桩长5米,桩端持力层为③层粉质粘土,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280kPa,处理后的基础沉降量不大于40mm。

项目投入使用后约1月,发现⑨~⑩轴间A~C轴上墙体普遍开裂,其中⑩轴交A轴外墙墙体明显外倾,经持续观测半年后,墙体裂缝逐步加大,没有沉降稳定迹象,遂要求继续进行观测。

建筑设计基本信息如下:1.建筑外墙采用自保温砌块,饰面保温及砌块整体预制。

2、结构平面简图及钻孔平面图1.场地地质参数及地基1、各钻孔柱状图表如下:1.地基设计方案桩径430mm,有效桩长5.5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500kN。

地基持力层为压实填土或第②层粉土,桩端持力层为第③层粉质粘土或第④层黏土。

填方需清除顶部耕土及②层粉土,用2:8灰土分层夯实至基底标高以上200mm,压实系数不小于0.94,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10kPa。

承载体材料为碎石(卵石)、干硬性混凝土,三击贯入度100mm。

1.地基及基础方案分析从钻孔孔口标高可以看出,此场地自然地表起伏很大,基本为东北高,西南低的走向,从815.45~824.47最大高高差近9米,为不均匀地基。

由于正负零高程为821.30米,考虑施工过程,东北区域局部要挖土至基底标高,西南区域要填土近6米,基底以上主体建筑及填土部分的荷载为新增附加荷载,并且由于填土厚度不均,造成下部土层附加应力分布极为不均匀,又由于填土面积较大,所以变形计算时的影响深度会比较深,故本工程基础方案选择首先应考虑的是变形能否满足规范的要求。

不均匀沉降事故案例分享

不均匀沉降事故案例分享

不均匀沉降事故案例分享不均匀沉降是指地基或地面在承受荷载作用下,由于地基土体的沉降不均匀而引起的结构变形或破坏现象。

下面列举10个不均匀沉降事故案例,以供参考。

1. 某城市地铁隧道沉降事故在某城市地铁隧道施工中,由于地铁隧道下方存在不均匀的软弱层,导致隧道沉降不均匀。

这种不均匀沉降使得隧道结构受到了严重损坏,导致地铁运营受阻,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影响。

2. 某高层建筑沉降事故在某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地基承受的荷载不均匀,导致建筑物的沉降也不均匀。

这种不均匀沉降使得建筑物出现严重的倾斜,给建筑物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需要进行紧急的维修和加固。

3. 某道路路面沉降事故在某条道路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地基土体的不均匀沉降,导致道路路面出现了明显的沉降现象。

这种不均匀沉降使得道路出现了凹陷和坑洼,严重影响了车辆的通行安全,需要进行修复和加固工作。

4. 某工业厂房沉降事故在某工业厂房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地基土体的不均匀沉降,导致厂房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形和破坏。

这种不均匀沉降使得厂房的使用功能受到了严重影响,需要进行紧急的修复和加固工作。

5. 某桥梁沉降事故在某座桥梁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地基土体的不均匀沉降,导致桥梁的支座出现了明显的变形,甚至发生了坍塌。

这种不均匀沉降使得桥梁的使用功能受到了严重影响,给交通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6. 某水库大坝沉降事故在某水库大坝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地基土体的不均匀沉降,导致大坝的变形和破坏。

这种不均匀沉降使得大坝的安全性受到了严重威胁,可能会引发洪水泛滥的灾害,需要进行紧急的修复和加固工作。

7. 某地下管线沉降事故在某地下管线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地基土体的不均匀沉降,导致管线出现明显的变形和破坏。

这种不均匀沉降使得管线的正常通行受到了严重影响,可能会引发供水和供气的中断,需要进行紧急的修复和维护工作。

8. 某人行道沉降事故在某人行道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地基土体的不均匀沉降,导致人行道出现了明显的凹陷和坑洼。

关于深厚填土产生的负摩阻力引起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的探讨

关于深厚填土产生的负摩阻力引起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的探讨

关于深厚填土产生的负摩阻力引起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的探讨摘要:负摩阻力是桩基问题中常见但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前人理论及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例,对负摩阻力引起基础沉降、倾斜以及开裂的各种原因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意义。

关键词:深厚填土;负摩阻力;不均匀沉降1、引言负摩阻力一直以来是桩基工程中较为常见且尚未解决的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针对这一典型的岩土工程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最初,Terzaghi和Peck【1】针对荷兰沿海地区一些采用桩基础的建筑物沉降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做了相关的研究,发现桩侧土的沉降值大于桩基沉降值,基桩实际应用中承受的荷载要大于设计荷载,由此在1948年首次提出了桩基“负摩阻力”的概念。

Fellunius(1972、2006年)通过试验研究,认为基桩的作用是将荷载从基础上部结构传至深层土层,由于浅层土体往往较为疏松,而深层土体的力学性质相对较好,在这种情况下负摩阻力的存在是桩基工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Walker和Darvall(1973年)的试验表明,由于单桩周围3m高的地面堆载在地面产生的35mm沉降足以使负摩阻力发展到地下18m的位置【2】。

Endo等(1969年)通过试验说明,松散土层或软弱土层的后期固结沉降也会产生负摩阻力,并且随着沉降的增加,中的中性点位置不断下移,负摩阻区也在不断扩大。

国内专家徐兵【3】等,现场试验;中国地震局孙军杰认为,沉降的桩周土体某一深度以上土体的质量和该深度桩周土体相对于桩的有效沉降,是影响负摩阻力的两个主导因素,桩周土体的沉降速度,只对负摩阻力的衍生过程的节奏构成影响,而不会影响负摩阻力所能达到的极限值【4】。

以上研究说明,无论是深厚填土,还是湿陷性黄土,抑或是软土等,引起负摩阻力主要因素是桩身周围的土层性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在水作用下,其发展机理均可归结为桩周土体的压密固结。

当桩周土层固结下沉量大于桩身下沉量时,就会对桩身产生向下的摩阻力,这种摩阻力对于桩基而言是一种主动作用力,方向相反与常规桩侧摩阻力。

软土地基基础工程典型案例

软土地基基础工程典型案例

软土地基基础工程典型案例
软土地基是指压缩层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组成的土地,这类土地承载力低,稳定性差,容易发生不均匀沉降。

在基础工程中,如何处理软土地基是一个关键问题。

以下是一个关于软土地基基础工程的典型案例:
某市一栋住宅楼因软土地基问题出现严重沉降,导致墙体开裂、地面塌陷等现象,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解决这一问题,工程师们采用了桩基工程和注浆加固等方法。

首先,对沉降区域进行桩基工程,通过打桩、灌浆等方式提高地基承载力,抑制沉降。

同时,对周边土体进行注浆加固,提高土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土体侧移和滑坡等问题的发生。

此外,为了确保住宅楼的长期安全使用,工程师们还采用了地基土换填的方法。

具体来说,将沉降区域的软土挖出,填入强度较高的砂石或碎石等材料,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通过这一系列的处理措施,住宅楼的地基得到了有效加固,沉降得到了有效控制,消除了安全隐患。

同时,这一案例也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具体处理方法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设计。

如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人士或机构。

原油储罐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原油储罐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原油储罐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及对策的探讨随着我国对石油资源的日益依赖,石油储备开始进入国家战略水平,国家储备和商业储备的蓬勃发展,标志着大型原油储集库的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考虑到储备银行的建设成本和使用成本,沿海地区修建了许多大型石油储备基地,许多都是在复垦土地软基上建造的。

这种土体强度低,压实度大,难以控制储罐地基沉降。

经过30多年的建设,我国在沿海大型油罐地基处理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但由于区域地质条件的差异和复杂性,经常会出现调试后油罐沉降不均的问题。

不均匀沉降超标的主要危害有:(1)储罐罐体几何变形,浮船卡住,主密封与罐体间隙大,油气浓度高。

在第一和第二密封空间。

(2)罐底板产生较大的变形,在底板上产生较大的应力。

再加上交变应力,使底板焊缝开裂,最终导致脆性破坏。

这些问题的出现给石油运输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管理问题。

因此,监测和纠正地基不均匀沉降是储罐管理的重要内容。

标签:原油储罐;不均匀沉降;问题;对策储备油库7号储罐为100000立方米浮顶储罐,直径为80米。

完成水淹试验后,地基沉降。

根据石油化工标准SH/T3523-2005中罐基础的允许沉降差,当60000mm<D≤80000mm时,浮顶油罐在任意直径方向上的最终沉降差为0.003d,即24cm。

结算数据在标准范围内。

然而,经过三个月的采油,油箱的油位达到15.55米,通过对地基环壁沉降点的观测,发现地基沉降不均匀,而直径点的最大偏差达到20.8厘米。

此时,储罐在运行中也出现了异常现象:当油面达到15M 以上时,检查发现储罐的二次密封板发生倾覆变形,同时密封偏离罐壁。

油面暴露,最宽点约20cm。

暴露部分的长度为25米。

油箱立即停止进水。

經过多次现场咨询,设计部门、施工专家和储运专家,认为原因是尽管储罐基础桩均匀分布在海滩区,桩基能承受的压力是不一样的,因为复杂的地质条件。

在罐体运行中,地基部分东侧约60米的沉降率较高,导致沉降率较高。

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工程事故

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工程事故

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工程事故工程概况:南京内燃机实验室位于江苏工学院院内,建筑面积1140平方米。

建筑物长53米,宽16米,局部高达8.9米。

低层为中间走道,两边为实验室;第2层为北面单边走道,南边为办公室;建筑物的西边为大功率测试单层排架结构。

本工程结构复杂,底层部分房间在天棚上有技术层。

实验室内部要求保温隔音。

大功率间排架部分与砖混部分间设沉降缝一道。

除大功率间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基础外,其余部分均为带形基础。

自1984年7月开工至1985年8月土建主体基本完成,施工过程中就出现了不均匀沉降,造成了墙体裂缝。

通过现场观察知道,排架部分基本没有问题。

而砖混部分纵横墙上都有裂缝出现,其中纵墙上裂缝较为发达,且裂缝呈一定的规律性,越靠近大功率间其裂缝急宽且长,并向东渐弱,逐渐变化为从西端的左底右高的裂缝走向,并且,都从窗角开始向两侧延伸。

最长的裂缝有1.5米以上,缝宽打17毫米。

另外,还出现2米左右的水平裂缝。

同时发现,靠西端部分下沉极小,但是从中间部分向东下沉则基本一致,沉降量190毫米左右;而从西端到中间部分,下沉量基本上是逐渐加大的。

在外墙的裂缝口上,上口凸出下口墙面6~8毫米,有部分裂缝错位较大,都出现在纵墙上。

事故分析:由现有资料,及地层岩性和物理力学测量报告可知,该建筑物所在地基地层较为复杂,局部场地为泥炭和淤泥质亚粘土层,层厚较大,土质较弱,均属高压缩性土层。

土质结构松散,含有氧化铁、腐植物、有机物,更增加了土层的压缩性。

由于软土层较浅,施工时还可能使软土表面受到搅动。

后经静力触探,结果使基础下20厘米即为淤泥层,探至11米尚未穿透,西端软土层厚13米,东端软土层厚20余米,地耐力仅有20~60千牛/米。

由此可见,第一次的勘探报告不准,造成承载力估计偏高。

该工程西端大功率间为桩基础,采用300*300毫米截面,长13米的预制桩,其余部分为转混结构,采用1~1.25米宽的带基础,基础上设地圈梁一道。

某大型体育馆不均匀沉降原因检测分析

某大型体育馆不均匀沉降原因检测分析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172 建筑与装饰2023年6月上 某大型体育馆不均匀沉降原因检测分析高瑾上海市房屋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62摘 要 软土地基上的建筑本身易产生不均匀沉降现象,而建设在软土地基上的体育馆由于其体型庞大、造型独特,上部荷载分布不均匀,更会加剧大型体育馆的不均匀沉降现象。

存在架空层或下沉式广场的体育馆,若周边广场回填土欠固结,也将会造成主体结构多处损伤。

本文以上海某大型体育馆为案例,对其不均匀沉降损伤进行现场检测分析,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为相关工程案例提供参考。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简介,资料调查,现场检测,分析评估,建议,结语。

关键词 体育馆;不均匀沉降;欠固结;检测Uneven Settlement Cause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a Large GymnasiumGao JinShanghai Municipal Housing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Shanghai 200062, ChinaAbstract The building on soft soil foundation is easy to produce uneven settlement phenomenon, and the large gymnasium constructed on soft soil foundation will aggravate uneven settlement phenomenon due to its large size, unique shape and uneven distribution of upper load. If the backfill of the surrounding square is not consolidated, the main body structure of the gymnasium with overhead or sunken square will be damaged in many places. In this paper, a large gymnasium in Shanghai is taken as an example, and its uneven settlement damage is detected and analyzed on site, and its safety is evalua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ated engineering cases.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include: project overview, data investigation, site detectio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suggestions, conclusion.Key words gymnasium; uneven settlement; underconsolidation; detection1 工程概况简介某体育馆竣工于2005年,为地上3层设架空层(共4层)框架结构房屋,建筑平面呈“鱼”形,整体布局沿中轴线对称布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基不均匀沉降案例分析一,案例(1); 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的严重倾斜——苏州市虎丘塔l.工程事故概况:虎丘塔位于苏州市西北虎丘公园山顶,原名云岩寺塔,落成于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悠久历史。

全塔七层,高47.5m。

塔的平面呈八角形,由外壁、回廊与塔心三部分组成。

虎丘塔全部砖砌,外型完全模仿楼阁式木塔,每层都有八个壶门,拐角处的砖特制成圆弧形,十分美观,在建筑艺术上是一个创造。

中外游人不绝。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将此塔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6月虎丘塔现场调查,当时由于全塔向东北方向严重倾斜,不仅塔顶离中心线已达2.31m,而且底层塔身发生不少裂缝,成为危险建筑而封闭、停止开放。

仔细观察塔身的裂缝,发现一个规律,塔身的东北方向为垂直裂缝,塔身的西南面却是水平裂缝。

虎丘塔倾斜全景(1980年6月)虎丘塔Ⅰ-Ⅰ地质剖面图2.事故原因分析经勘察,虎丘山是由火山喷发和造山运动形成,为坚硬的凝灰岩和晶屑流纹岩。

山顶岩面倾斜,西南高,东北低。

虎丘塔地基为人工地基,由大块石组成,块石最大粒径达1000mm。

人工块石填土层厚1-2m,西南薄,东北厚。

下为粉质粘土,呈可塑至软塑状态,也是西南薄,东北厚。

底部即为风化岩石和基岩。

塔底层直径13.66m范围内,覆盖层厚度西南为2.8m,东北为5.8m,厚度相差3.0m,这是虎丘塔发生倾斜的根本原因。

此外,南方多暴雨,源源雨水渗入地基块石填土层,冲走块石之间的细粒土,形成很多空洞,这是虎丘塔发生倾斜的重要原因。

在十年“文革”期间,无人管理,树叶堵塞虎丘塔周围排水沟,大量雨水下渗,加剧了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及塔身安全。

从虎丘塔结构设计上看有很大缺点,没有做扩大的基础,砖砌塔身垂直向下砌八皮砖,即埋深0.5m,直接置于上述块石填土人工地基上。

估算塔重63000kN,则地基单位面积压力高达435kPa,超过了地基承载力。

塔倾斜后,使东北部位应力集中,超过砖体抗压强度而压裂。

3.事故处理方法:首先采取加固地基的办法。

第一期加固工程是在塔四周建造一圈桩排式地下连续墙,其目的为减少塔基土流失和地基土的侧向变形。

在离塔外墙约3m处,用人工挖直径1.4m的桩孔,深入基岩50cm,浇筑钢筋混凝土。

人工挖孔灌注桩可以避免机械钻孔的振动。

地基加固先从不利的塔东北方向开始,逆时针排列,一共44根灌注桩。

施工中,每挖深80cm即浇15cm厚井圈护壁。

当完成6-7根桩后,在桩顶浇筑高450mm 圈梁,连成整体。

第二期加固工程进行钻孔注浆和树根桩加固塔基。

钻孔注水泥浆位于第一期工程桩排式圆环形地下连续墙与塔基之间,孔径90mm,由外及里分三排圆环形注浆共113孔,注入浆液达26637rn3。

树根桩位于塔身内顺回廊中心和八个壶门内,共做32根垂直向树根桩。

此外,在壶门之间8个塔身,各做2根斜向树根桩。

总计48根树根桩,桩直径90mm,安设3Ф16受力筋,采用压力注浆成桩。

这项虎丘塔地基加固工程,由上海市特种基础工程研究所改装了XJ.100-1型钻机,用干钻法完成,效果良好。

虎丘塔地基加固布置图二,案例(2);某工厂新建的一生活区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事故某工厂新建一生活区,共14幢七层砖混结构住宅(其中10幢为条形建筑,4幢为点式建筑)。

在工程建设前,厂方委托一家工程地质勘察单位按要求对建筑地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

工程于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四年相继开工,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相继建成完工。

一年后在未曾使用之前,相继发现10幢条形建筑中的6幢建筑的部分墙体开裂,裂缝多为斜向裂缝,从一楼到七楼均有出现,且部分有呈外倾之势;3幢点式住宅发生整体倾斜。

后来经仔细观察分析,出现问题的9幢建筑均产生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最大沉降差达160mm以上。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对该工程质量事故进行了鉴定,审查了工程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资料,对工程地质又进行了详细的补勘。

经查明,在该厂修建生活区的地下有一古河道通过,古河道沟谷内沉积了淤泥层,该淤泥层系新近沉积物,土质特别柔软,属于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土层,且厚度较大,在建筑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沉降。

凡古河道通过的9栋建筑物均产生了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均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生活区内其它建筑物(古河道未通过)均未出现类似情况。

该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在对工程地质进行详勘时,对所勘察的数据(如淤泥质土的标准贯入度仅为3,而其它地方为7~12)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地下土层出现了较低承载力的现象未引起重视,轻易的对地基土进行分类判定,将淤泥定为淤泥质粉土,提出其承载力为100kN, Es为4Mpa。

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基础为浅基础,宽度为2800mm,每延米设计荷载为270kN,其埋深为-1.4m~2m左右。

该工程后经地基加固处理后投入正常使用,但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经法院审理判决,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向厂方赔偿经济损失329万元。

三,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分析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地基土层的均匀性、地基土的压缩性及荷载差异等有关。

根据我国国情,《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允许砖混结构有沉降,并允许有沉降差。

虽然规范要求控制沉降差,但在砖混凝土结构设计中不太被人们注意。

此沉降差反映到地基上的砖混结构上,有时可引起墙体裂缝。

3.1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裂缝的特征1、裂缝向沉降较大的方向倾斜,沿着门窗洞口约成45 度,呈正八字形。

2、在房屋高差较大或荷载差异较大的情况下,裂缝位于层数低的,荷载轻的部分,并向上朝着层数高的荷载重的部分倾斜。

3、当房屋的沉降分布曲线呈凸形时,往往除了在纵墙两端出现倒八字形倾斜裂缝处,也常在纵墙顶部出现竖向裂缝。

在多层砖混结构中,也有在窗口下坎墙上出现竖向裂缝的。

3.2地基不均匀沉降原因分析1.房屋地基土层分布不均匀,土质差别较大是发生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客观原因。

2.主观原因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多与设计有关,例如:①地基处理方案和基础设计不协调或在同一建筑物基础下采用多种地基处理方法。

②由于建筑立面的错层,平面的变化引起荷载不均匀,如处理不好,可以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

③当房屋纵墙刚度较差时,由土壤的应力扩散作用,房屋两端应力逐渐减小,可以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

④还有的设计不符合规范的规定,实际中有的筏板从横墙轴线算起挑出长达 2100mm 远远超出规范的“不宜超出1500mm”的规定。

结果将改变地基受力状态,造成不良后果。

3.施工原因造成人工地基承载力不均匀。

4.房屋建成后使用不当,如基础长期受水浸泡或在房基附近挖坑、施工松动地基土等。

四,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措施4.1建筑设计方面1.建筑物体型力求简单。

建筑物立面的高差不宜悬殊,接受荷载差异不宜太大;在平面上形状力求简单,尽量避免凹凸转角,同时平面上的转折和弯曲也不宜过多,否则会使其整体性和搞变形能力降低。

另外,适当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建筑物在平面上的长度和从基底算起的高度之比),其越小,整体刚度越好,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越强,一般控制在2.5 左右。

对于砌体刚度,应合理布置纵横墙。

纵横墙应尽量贯通,横隔墙的间距不宜过大,一般不大于建筑物宽度的1.5 倍为宜。

2.设置沉降缝。

沉降缝将建筑物分成各自独立的单元,各单元的沉降不相互影响。

一般在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长高比过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异处,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等设置沉降缝应有足够的宽度,建筑物越高(层数越多),缝就越宽。

具体缝宽和构造见规范及有关资料。

4.2结构设计方面1.减轻建筑物自重。

减轻建筑物自重可以减小基底压力,是防止和减轻不均匀沉降很重要的途径。

实际中可采用轻质材料,如多孔砖墙或其他轻质墙体;选用轻型结构,如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轻钢结构以及各种轻型空间结构;选用自重较轻、覆土较少的基础形式,如浅埋的宽基础、有半地下室或地下室的基础,或者室内地面架空地坪等。

2.设置圈梁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在建筑物的墙体里设置圈梁和构造柱能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提高其抗弯刚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或减少裂缝的出现,即使出现了裂缝也能阻止裂缝的发展。

4.3施工方面1、在基坑开挖时,不要扰动地基土,通常坑底保留200mm 左右的土,待垫层施工时,再人工挖除。

如坑底土被扰动,应挖去,用砂、碎石回填夯实。

要注意打桩、井点降水及深基开挖对附近建筑物的影响。

2、在已建成的小、轻型建筑物周围,不宜堆放大量的建筑材料和土方等重物,以免地面堆载引起建筑物产生附加沉降。

五,治理方法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对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整体性有较大的影响,需要及时治理加固。

在加固之前,应做好对裂缝的勘察,掌握裂缝开展规律,再根据裂缝程度,对结构进行适当的加固处理。

5.1一般性裂缝,如若干年后不发展,则可以认为不影响结构安全使用,可采用填缝修补或灌浆修补。

填缝修补分为水泥砂浆填缝和配盘水泥砂浆填缝,工序为:先将裂缝清理干净,用勾缝刀、抹子、刮刀等到工具将1:3的水泥砂浆或比砌筑砂浆高一级的水泥砂浆或掺有 107 胶的聚合物水泥砂浆填入砖缝;配筋水泥砂浆填缝则每隔4—5 皮砖,在砖缝中先嵌入钢筋,然后按上述工序进行处理。

灌缝修补是用压力设备把水灰比为0.7—1.0 的水泥浆液压入墙体内,使裂缝粘合。

5.2对于影响安全使用的裂缝,应进行加固处理。

因墙体强度不够而发生的裂缝,墙面可敷贴钢筋网片,网片用中φ 6@100—300 双向或中φ 4@100—200 双向钢筋网,并配置穿墙拉筋加以固定,然后灌细石混凝土或分层抹水泥砂浆加固。

施工前墙体抹灰应刮干净,灌浆后应养护护七天左右。

5.3加强上部结构刚度,可采用钢筋、型钢拉杆或在墙体上增设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用强度等级为C15—C20 的混凝土,截面不小于120×180mm,配筋可采用纵向φ 4@10—14 箍筋φ 6@200—250,每隔 1.5—2.5mm 应有牛腿(或螺栓、锚固件等)伸进墙体与墙体拉结好。

浇筑圈梁时应将墙面凿毛,洇水以加强粘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