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东丰雄演讲 Toyo Ito's Lecture

合集下载

阅读筱原一男123

阅读筱原一男123

阅读筱原一男(一)2012-04-08 07:25:31第一风格时期久我山之家(House in Kugayama,1954)筱原一男的第一个作品,开始这个作品的设计时,建筑师甚至还没有毕业。

在这个作品中,存在着几个强大的意志,或者说这个作品就是这些意志的化身,这些意志甚至都不是来自建筑师自己。

它们包括:筱原的老师清家清(1918-2005)对建筑师的不可辩驳的影响;当时藉由美国引入日本的欧洲建筑教育所带来的建筑潮流,包括密斯和柯布等伴随着其所谓的先进技术对建筑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最重要的,是来自日本传统建筑对作者深刻的影响,尤其是17世纪中期的桂离宫,建筑师对日本传统建筑的兴趣其实就是作者转行学习建筑的重要原因。

上述这些意志在作者脑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预设的图像,于是这些图像得以被建构实现。

建筑师将这个作品描述为“品味”和流行技术的结晶,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筱原一男在其设计说明文字里提到“品味”一词,这个“品味”就是上述意志的集合,这是一种引入的说法,于是,上述意志的在场得以全神贯注的表达。

在这个作品中,筱原运用了对称的轴线,在建筑师看来,这是他在第一个作品中对日本传统建筑所做的最重要的表达,或者说是一种提炼,在整个建筑中一个唯一的对称轴线。

观察平面图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局部与整体的共谋,结构中的柱同样被筱原构造成了一种与平面异形同构的对称,唯一轴线从局部到整体实现了一个跳跃。

从下面的张照片也可以看出,如此在意自己作品在杂志中之呈现的筱原对这一唯一轴线的强调,即一点透视的摄影术,这种与唯一轴线的表达关系在日后得到贯彻延续。

唯一轴线成为日后筱原在第一风格和第二风格时期大部分作品的一个基础,在这种对称的轴线中蕴藏着一种日本传统建筑的底蕴,在建筑师的重多作品中弥漫。

“我清楚的意识到了这种技术体系,沿唯一轴线的严格对称和一种尽可能简单的构成。

”Shinohara, Kazuo, Irmtraud Schaarschmidt-Richter, Kazuo Shinohara: Works and Projects, Ernst & Sohn, october 1994, p.16.伞之家(Umbrella House,1959-1961)伞之家是筱原一男重多住宅项目中最小的一个。

楼板层构造2

楼板层构造2
楼地面构造2
龙 江(Loongle)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 2010年春
2009(c)loongle@
预制薄板叠合楼板
预制钢砼梁预留 钢筋与叠合层连通
预制薄板叠合楼板
装配整体式工艺——压型钢板组合楼板
单层压型钢衬板叠合楼板
双层压型钢衬板叠合楼板
注意搁置方向
装配整体式工艺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只能够用作单向板。组合楼板的跨度为1.5~ 4.0m,其经济跨度为2.0~3.0m之间。如果建筑空间较大,需要 增加梁以满足板跨的要求
压型钢板与下部梁连接构造及分段间的咬合
仙台媒体中心(伊)loongle@

伊东丰雄--从他的外表看内在

伊东丰雄--从他的外表看内在

古拉·奥罗索夫他没有库哈斯那种令人生畏的、有英雄色彩的外表;也没有哈迪德女士那种艳丽的仪态。

相比之下,伊东丰雄是不招摇的。

他有少见的才智,总是用挑剔的眼光考虑他的项目寻找一种似乎对立的价值之间的平衡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Toyo Ito)工作40年之后,在全世界的建筑师中赢得了一群狂热的追随者。

但他在他的祖国日本并不出名。

通过他的奇特和虚幻的建筑——从为城市场隐居者设计的简朴的住房,到用精美的墙纸装饰的拱形的图书馆,他创造了一批无与论比的、具有独创性的多样化作品。

在过去的10年中,流行建筑繁荣,他的许多同行在世界各地获得了许多设计项目,但伊东丰雄很大程度是还是作为旁观者。

在人们关于建筑界的名流的谈话中,他很少像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或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那样被提及。

他一再被建筑业的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Pritzker Prize)忽略。

甚至在他们祖国,他被安滕忠雄(Tadao Ando)的阴影遮住。

安滕忠雄的混凝土建筑已成为当代日本建筑的陈词滥调。

伊东丰雄的情况可能最终会改变。

前不久,他为台湾高雄世界运动会设计的一个运动场投入使用。

这个运动场的像巨蟒一样的形式,至少会在建筑界引起轰动,就像赫尔佐格和梅隆为一年前的北京奥运会设计的“鸟巢”一样。

甚至更加雄心勃勃的是他设计的“台中大都会歌剧院”(Taichung opera house)。

这个项目安排在明年开工建设。

这是一个很有独创性的作品,它已经被作为一个杰作向公众介绍。

它的有孔的外表,类似于一个巨大的海绵,就像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为西班牙的毕尔巴鄂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

这个项目的设计,是伊东丰雄最近被授予他的第一个美国项目的主要理由。

这个美国项目是加利福尼亚的伯克利艺术博物馆(Berkeley Art Museum)。

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

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

储藏和办公区域的中心地带显示了建筑结 构性的优势,由坚固的钢柱撑的透明圆周型玻 璃墙体现了博物馆的通透及与外界融合的感觉。 光滑墙壁内是轻型可移动的膨胀铝板,上面是 以茅草,以此控制光线和景观。这些铝板是与 Akira Kusumi合作制造的。
安藤广重博物馆,马头町,枥木,日本1998~2000 年。这是为纪念浮世绘大师而建立的,屋顶、墙壁、隔断、 家具等建筑上绝大部分的因素都用杉木做的百叶来实现, 最大可能地不用混凝土,用用地后山产的杉木来做百叶。 利用百叶这种粒子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从而达到让 建筑消失的目的。具体的做法如新开发了不燃杉木的技术, 运用计算机以构造解析技术使构造体在尺度上与百叶的纤 细形态相接近。 作品四:高柳町社区中心
由SOHO中国有限公司开发,位于工体北路南侧,是一 个功能混合、体量庞大集中,具有城市建筑史上里程碑式 的项目。项目由5个购物中心和9幢30层高的办公和公寓 楼组成,有旱冰场、带水景的室外广场将5个购物中心连 接起来,将是北京最聚人气的户外步行商业街区和休闲广 场。
隈研吾用的一个建筑手法就是一个自然形状的一种建 筑手法。比如说第一个自然形状意味着什么呢?它不是四 四方方,或者长方形有棱角的,它是一个圆形的,像人的 身体一样是有线条的。在20世纪的时候,绝大部分建筑师 都考虑的是建筑里面的空间,其实建筑和建筑之间的空间 就被遗忘了,所以在流线型的设计里面,建筑室外的空间 也会变得很有意思。
伊东丰雄
简介
伊东丰雄(英语拼音:Toyo Ito、日文假名:いとうとよお )是一位重要的日本当代建筑师,1941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成长于日本。 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曾任 职于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1971年,创办名为都市机 器人(URBOT)的设计事务所,1979年更名为伊东丰雄建 筑设计事务所,现为该公司董事长。2002年,获得了第八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这是建筑领域公认的终生成 就奖,用以“肯定他对材料、大自然有机形式的钻研”。

信息时代的建筑丰碑——解读伊东丰雄的仙台媒体中心

信息时代的建筑丰碑——解读伊东丰雄的仙台媒体中心

的柱子[1]。

最后玻璃表皮则展现出十分轻盈的姿态,伊东称其为信息时代的“媒体装”[1]。

这些元素体现出伊东对建筑空间及建筑美学的关注,而在这些元素表象的背后,则是伊东对信息时代特征敏锐的把握。

1信息时代的流动空间1.1对建筑边界的消除建筑通常被描述为一个封闭的空间体系隔绝于其周围环境,正如德国哲学家奥托·弗里德里希·博尔诺(Otto Friedrich Bollnow)所说:“在所有情况下,建筑都始于从混乱的空间中分割出来的一个特定的区域,并作为一个神圣的区域与世界其他地方区分开来。

”[2]137而伊东基于对信息时代的观察,提出建筑隔绝于环境的特性已经不再适用,伊东说:“资讯媒体的异常发达,在各种意义上正朝向一个没有边界的社会迈进。

”[3]伊东口中的“边界”有着多个层次的含义,在建筑层面指区分建筑内外空间的边界,“没有边界”指的是消除建筑内外空间的区隔,进而增加建筑内外空间的连续性。

1.1.1功能的不明确划分伊东曾说:“在仙台媒体中心里面,人们在体验建筑时在上下楼层穿梭,以及在各个楼层行走的姿态,如果将其延长放大,与其说是在建筑内部,还不如说像是在体验都市街道般的空间。

”[4]这体现出伊东想要消弭建筑内外空间差别的意图。

伊东认为在公共建筑空间里恢复人们在都市街道上的那种自由的行为模式,是消除建筑内外的差异性的一种方式,而这种“行为上的自由度”主要通过建筑功能的不明确划分来实现。

在仙台媒体中心平坦的地板上面,隔墙的摘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冲击着人们的观念与生活方式,进而对建筑设计产生影响。

步入信息时代,一些建筑师开始对新的建筑空间、美学与研究方法展开探索。

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就曾基于对信息时代的深刻理解,创作出“仙台媒体中心”这一划时代建筑。

回顾伊东丰雄在仙台媒体中心的创作历程,分析其创作理念与方法,探讨信息时代的建筑创作趋势这一课题。

关键词 伊东丰雄;仙台媒体中心;信息时代;流动空间;信息环境;轻盈表皮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13.34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acts people’s concept and life style, and then has an impact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Entering the information age, some architects began to explore new architectural space, aesthetics and research methods. Japanese architect Toyo Ito created the landmark Sendai Media Center based on his deep understanding on the information age. This paper reviews Toyo Ito’s creative process in Sendai Media Center, analyzes his creative ideas and methods, and discusses the trend of architectural cre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Key words Toyo Ito; Sendai Media Center; information age; flow spac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light skin仙台媒体中心被公认为是体现信息时代建筑特征的先驱之作,也是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代表作品。

建构第五讲

建构第五讲
00 仙台媒体中心的秩序空间没有纪念性,却获得了一种回应自 然﹑科学﹑信息以及人在社会交往中的欢快感。
00 仙台媒体中心的外围护结构:它虽然也是玻璃幕墙,但不是构 造一致的玻璃幕墙——在东西南北四个面,材料不一致
00 材料﹑比例以及细部设计取决于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
00 南面采用了特别的双层玻璃装置:在夏天,位于屋顶和地下二 层的机器装置开放,在双层墙内释放出逐渐上升的空气流,以降 低墙表面的温度,从而减少空调的能耗;冬天,这些装置将被关 闭——双层墙中成为空气的密封层,这又减少了暖气的能耗
00 当康拒绝将空间从承重系统中解放出来时,他同时也替 建筑在此拒绝了轻盈的可能性。
00 几乎完全由承重墙组成的建筑,在钢筋混凝土材质的渲 染下,像沉重的石头伫立在那里,持久地表白着一种建造结 果。
00 1959-1965 00 6稿方案
00 清晰的空间化的承重结构体系内,建筑完成了各种复杂的建 筑的设备系统要求如:穿梭在管柱中央的水(污水﹑雨水﹑生活 用水),电(主要的电缆和数据传送带),空气(空调和通风装 置),光(阳光);被管柱包裹的交通体(电梯和楼梯间)﹑运 送食物通道(食品传送机)——在传统建筑中,这些要素都是做 为内核隐藏了起来,但在这里,它们井然有序地出现。
建构第五讲
00 “多米诺体系”将结构分为由柱和楼板组成的承重体系, 以及门﹑窗﹑分隔墙﹑外墙等组成的非承重体系。
00 由于住宅重建的规模巨大,当时的制造水平﹑施工水平 又有限,怎样保证建造的经济和高效,同时又不失去住宅空 间的可变形和多样性成为关键问题。在这里,柯布西耶面对 的不仅是建筑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
00 西面用镂空水泥板取代了玻璃,它们包被着开敞楼梯。
00 这种反统一的表面像生物的应激性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做出反应, 而作为一个表皮系统,它们又共同在视觉上透露出整个建筑开放 ﹑理性﹑诗意的结构和空间。

解读伊东丰雄建筑作品的“暂时性”理念表达

解读伊东丰雄建筑作品的“暂时性”理念表达

解读伊东丰雄建筑作品的“暂时性”理念表达王洁;吴俊【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5(0)2【摘要】For the special geographic feature and national tradition, the “temporary” culture of architecture has gradualy been formed in japan with diverse expression.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feature of information times, toyo ito has combined the theory of “temporality” with his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has made it more meaningful through his continuous thinking and practicing. This paper is mainly about the analysis on the theory of temporality of architecture through the four aspects below: the “temporality” of architectural forms, architecture reflects “temporary” things, the “temporality” of spatial functions and architecture regarded as “temporary” place in the city, and then discusses the enlightenment of this theory on architectural design.%独特的地理特点与民族传统使日本形成了丰富的“暂时性”建筑文化,对于建筑的“暂时性”形成了多角度的解读方法。

演示文稿妹岛和世伊东丰雄课件

演示文稿妹岛和世伊东丰雄课件

第十页,共22页。
在成田高速公路上疾驰的车内 ,建筑师伊东丰雄从海草的形 态获得灵感,利用贯通整个建 筑的管状柱,使建筑形成匀 质的空间系统。
仙台媒体中心结构与形态的关系,是弱化而又加强,隐藏而又突出的关系。 通过对“管”的形态进行处理,弱化了纵向的承重感,相对地强化了横向的板,从而在纵向上形成了匀质的
解构主义是对传统文化的结构性(固定性、确定性)的 肢解,在建筑上表现反对一切现存建筑遗存或者是建筑 传统。他们反对历史上的一切传统,在消解了一切历史 基托后,在感觉层面来重建自己的文化:疯狂的色彩, 不规则的形式,神秘或者说直觉的设计方法。他们试图 从感官层面上表达“不确定性”
日本:新陈代谢派
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和衰亡,同时极力主张用新技术来解 决问题。前者表示“新陈代谢派”的建筑师意识到时代的某 种“变化”的特征。由“变化”可以推导到“不确定性”,也就 是说他们意识到了“不确定性”
空间。
虽然刻意回避结构的传力关系,但却把结构作为纯粹的形态纳入到建筑中。 从本质上弱化结构的同时在概念上予以加强和肯定,从而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向柯布西耶的无梁板结构形式
回归。
结构与功能、空间、形态有机的结合。 结构仿生的思想为设计提供了很好的逻辑。
第十一页,共22页。
“妹岛和世风格”关键词之一:白亮
第四页,共22页。
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建筑层面)
伊东丰雄的“不确定性”
第五页,共22页。
妹岛和世的“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建筑层面)
美国:
文丘里发表了《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同时拉开了
美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序幕。他在书中声明,要模糊 性(不确定性),不要明晰(确定性)
欧洲:解构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点:深圳市民中心一层多功能厅时间:2009年12月6日14:00-15:30伊东丰雄先生出生于1941年。

在1965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他为菊竹清训(Kiyonori Kikutake)建筑事务所工作直到1969年。

1971年,他开始了自己的办公室“城市机器人”(URBOT),后于1979年更名为伊东豊雄建筑设计事务所。

他曾以访问讲师身份任教于东京大学(1988-89),以访问教授身份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91)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1999),以客座讲师身份任教于京都大学(2002-07),以访问教授身份任教于多摩美术大学(2002~)。

自2005年起,他还成为了Kumamoto Artpolis的理事。

主要作品:中野本町之家(White U, 1976),银色小屋(Silver Hut, 1984),风之塔(Tower of Winds,1986),八代城市博物馆(1991),下諏訪町城市博物馆(1993),长冈Lyric礼堂(1996),大馆圆顶屋(1997),Taisha的T礼堂(1999),仙台媒体中心(2001),Brugge 大帐篷(2002),蛇形画廊夏季临时展馆(2002,伦敦),松本表演艺术中心(2004),TOD’S表参道大楼(2004),岛城中央公园GRIN GRIN(2005),三本木银座2(2005),Meiso no Mori城市殡葬礼堂(2006),Hopital Cognacq-Jay(2006,巴黎),活力城(2006,新加坡),多摩艺术大学图书馆(八王子校区)(2007),2009世界运动会主场馆(2009台湾R.O.C.),ZA-KOENJI公共剧场(2009)及其他。

在建项目:台中大都会歌剧院(台湾R.O.C.),台湾国立大学社会科学新学院(台湾R.O.C.),巴塞罗那展览会Gran Via Venue扩建(西班牙),Torrevieja休闲公园(西班牙),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艺术博物馆及太平洋电影资料馆(美国)等等。

奖项与荣誉:日本建筑协会奖(1986,银色小屋),第33届每日艺术大奖赏(1992,八代城市博物馆),教育部艺术奖(1998,大馆圆顶屋),日本艺术学院奖(1999,大馆圆顶屋),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颁发的Arnold W. Brunner建筑纪念奖(2000),日本工业设计推广组织颁发的优秀设计大奖(2001,仙台媒体中心),威尼斯双年展“NEXT ”第八届国际建筑展颁发的金狮终身成就奖(2002),XX ADI Compasso d’Oro Award(2004,木制长板凳,“涟漪”),英国皇家建筑师学院皇家金奖(2006),ADI Compasso d’Oro Award(2008,2005米兰沙龙的“Stand Horm”),第六届Frederick Kiesler建筑艺术奖,等等。

出版物:《风之变形》(1989,Seidosha),《模拟城市中的建筑》(1992,INAX),《模糊的建筑》(2000,Seidosha),Michi no Ie (2006, Index Communications),《建筑世界的10个奇遇》(2006,Shokokusha),《伊东丰雄》(2009,Phaidon Press Limited)等。

Venue: Multi-function Hall, 1/F, Shenzhen Civic CenterTime:Dec 6th 14:00-15:30Mr. Ito was born in 1941. After graduat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in 1965, he worked for the Metabolist architect Kiyonori Kikutake until 1969. In 1971 he opened his own office, Urban Robot (URBOT), which was renamed to 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in 1979. He has taught a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as a visiting lecturer (1988~89), at Columbia University (1991) and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1999) as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Kyoto University as a visiting lecturer (2002~07) and at Tama Art University as a guest professor (2002~). He also has been a commissioner of the Kumamoto Artpolis since 2005.Main projectsWhite U (1976), Silver Hut – house of the architect (1984), Tower of Winds (1986), Yatsushiro Municipal Museum (1991), Shimosuwa Municipal Museum (1993), Nagaoka Lyric Hall (1996), Dome in Odate (1997), T Hall in Taisha (1999), Sendai Mediatheque (2001), Brugge Pavilion (2002),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2002 (2002, London), Matsumoto Performing Arts Centre (2004), TOD’S Omotesando Building (2004), Island City Central Park GRIN GRIN (2005), MIKIMOTO Ginza 2 (2005), Meiso no Mori Municipal Funeral Hall (2006), Hopital Cognacq-Jay (2006, Paris), VivoCity (2006, Singapore), Tama Art University Library (Hachioji campus) (2007), The Main Stadium for 2009 World Games (2009, Taiwan R.O.C.), “ZA-KOENJI Public Theatre” (2009), etc.Under developmentTaichung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 (Taiwan R.O.C.),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ew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Taiwan R.O.C.), Extension for “ The Fair of Barcelona Gran Via Venue” (Spain), Relaxation Park in Torrevieja (Spa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rt Museum and Pacific Film Archive (U.S.A.), etc.Awards and Prizes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Japan Prize (1986, for Silver Hut), 33rd Mainichi Arts Award (1992, for Yatsushiro Municipal Museum), Ministry of Education Award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Arts (1998, for Dome in Odate), Japan Art Academy Prize (1999, for Dome in Odate), 2000 The Arnold W. Brunner Memorial Prize in Architecture from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2000), Grand Prize of Good Design Award 2001 from Japan Industrial Design Promotion Organization (2001, for Sendai Mediatheque), Golden Lion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 from the 8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NEXT” at the Venice Biennale (2002), XX ADI Compasso d’Oro Award (2004, for wooden bench, “Ripples”), Royal Gold Medal from The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2006), ADI Compasso d’Oro Award (2008, for “Stand Horm” for Milan Salone 2005), 6th Austrian Frederick Kiesler Prize for Architecture and the Arts, etc.PublicationsTransfiguration of Winds(1989, Seidosha), Architecture in a Simulated City(1992, INAX), Blurring Architecture (2000, Seidosha), Michi no Ie(2006, Index Communications), 10 Adventures in Architectural World (2006, Shokokusha), TOYO ITO (2009, Phaidon Press Limited), et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