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东丰雄建筑作品赏析
伊东丰雄作品的临时性的若干思考

伊东丰雄作品临时性的若干思考1伊东丰雄作品“临时性”的设计思想和背景在伊东丰雄的设计中有不少作品都贯穿着“临时性”的概念,这个概念也成为了他的建筑哲学中的一部分,也是其建筑技术策略之一。
临时性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其真正成为世界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则要追溯到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通过应用标准化的工业生产配件,在短时间内便组装了水晶宫,同时在博览会结束后又如期拆除了水晶宫,这开辟了临时性建筑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由于临时性建筑空间功能的模糊性的要求,出现建筑的生长和置换。
当建筑空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由电脑控制生成相应的的建筑形态,这种形式就如同“自由生长”的临时性建筑。
伊东丰雄曾说过:“我认为我的建筑没有必要存在10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在我设计某个项目时,我只关心它在该时期或其后20年作何用。
极有可能,随着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技术的进一步的更新发展或者是经济及社会条件的变化,在其竣工之后,就根本没有人再需要它了。
”“建筑是一种临时性的存在”,是一种独特也是容易引起误会的说法。
通过对临时性的演绎,伊东丰雄明确的拒绝了西方将建筑看成是“石头的史书”和“凝固的音乐”这样的永恒性和固定性的标准。
在“临时性”的背后隐藏着伊东对日本当代城市的所做的现实主义解析:一方面作为对建筑短暂性的积极回应;一方面作为对“无背景”式的都市环境的最好诠释。
另外,“临时性”也是日本建筑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传统。
因而可以说“临时性”是一种交织着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时尚的独特的都市观,审美观和世界观[1]。
临时性充斥着现代社会,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伊东丰雄对于建筑设计的理解。
因此,建筑的临时性更多的是在描述其内部功能的临时性,另外,建筑的临时性也包括临时建筑,这类临时性的建筑在伊东丰雄近期的作品中可以找到,在这类建筑中,建筑的临时性是由建筑使用功能的临时性所导致的。
这其中所表达的临时性是对于建筑在历史长河中的临时性。
对于世界上大部分的建筑来说,它们的临时性都是显而易见的,除了象宫殿、纪念馆、体育馆等大型、有特殊意义的建筑,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临时性的。
仙台艺术中心伊东丰雄结构分析

建筑外形理念:
在成田高速公路上疾驰的 车内,建筑师伊东丰雄从海 草的形态获得灵感,利用贯 通整个建筑的管状柱,使建 筑形成匀质的空间系统。
他通过采用透明的表 皮,削弱房间的概念, 运用自由的几何线及独 特的室内实际等建筑设 计手法,为使用者提供 了自由发生各种行为的 场所
彻底的无梁楼板 海草一样的柱子 置身于在森林中的感觉
这些结构从垂直方向上将楼板连在一起,它们既具有 传统柱子的结构功能,也充当管道井的角色。成束的 钢管形成的中空的柱子,直径从2m~9m不等。由于立 体柱从一层到七层上下贯通,立体柱覆以透明的钢 化玻璃。 这实际上也是从仿生的角度思考,通过模仿植物的 茎干的作用(支撑,保护,通道)而得出的合理设 计。
仙台艺术中心
Sendai Mediatheque by 伊东丰雄
建筑与设计师
这栋让人觉得轻松、友善的建筑, 是日本建筑大师伊东丰雄职业生涯里 极具关键的作品,它被誉为新世纪建 筑的代表,曾让全球建筑界掀起一股 “伊东风潮”,更为伊东带来了2002 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终生成就金狮奖 的荣誉。在这个设计中,伊东以十三 束水草状的支柱做为空间试验,他希 望透过这个从自然中“衍生”出来的 元素,打破既往的任何建筑形式,让 建筑不要那么像建筑,而是像人造树 林,人们可以拿着轻便的电脑在这里 随意溜达,与人相遇,自然沟通,没 有任何阻碍。
“板”与“管”的交接原是
结构表现的重要节点,但是被 伊东轻描淡写、遮遮掩掩的处 理方式弱化,目的也是凸现实 体元素抽象的形态关系。
管与板的连接
板与板的连接
通过焊接形成整体的楼板
皮
建筑南立面是长52m,高27.7m的玻璃幕墙, 是由间距1m的两层玻璃平面组成。
在双层玻璃 的最上部位设 置了换气窗的 开闭装置,刮 风下雨时通过 传感器自动关 闭。夏天打开 换气换气窗, 温度差促使气 流上升;的。
建筑的冒险——伊东丰雄建筑设计观再思考

丰雄成立 了自己的事务 所 ,早 期的建筑作品带有现代性 ,使用质地较轻 的标准工 将资讯媒体作为媒介 ,选择各式各样 的场所和 时间 ,”只有作为持续进行表演的场所 .
料及部件 ,如钢管 ,金属 网 ,穿 孔铝板及透气型织物。在其第一本年谱 及文集 著 城市才得 以存在 ,即最 为梦幻的视觉化表现 ,才会建 立起作为 变样体”的都市空
i西方的现代主义风格。或者说与安藤 忠雄所追求的 ”完整的 ,防御 的 ,城堡式 ” 筑不同 ,伊东丰雄追求建筑的漂浮性 ,薄膜 性与流动性。 ̄m_/T仅在 自己的建筑设 品 中不 断地 带给人们 惊喜 ” ,更影 响着例如妹 岛和世 ,西泽立卫 ,藤本 壮介 , :纯也等年轻一代 日本建筑 师的设计观 。伊东 丰雄的建筑时代精神 ,不断创新和 富 E化的空间特质与伊东 自身 的设计 思想 ,创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是密不可分 的。伊 东 自己的建筑作品时说 ,其实每一件建筑作品 都是在进行着一次冒险。
雄深受菊竹清训所提倡 的新陈代 谢派 “瞬时建筑”的理论影 响 ,认 为建筑是 瞬 空间。那是光在流动 ,意 义在漂浮 ,风也会流逝 的持续 变化的柔软漩涡的空 间。 ”伊
现 象” ,形式应该 是可 变的 ,并且能 够顺 应 自然和 历史的背景而 变化。1 971年 东丰雄甚 至只关心建筑 在此刻或其后 2O年做何 用途。他认为 , ”建筑 的瞬时 陛 只
《风之 变样 体》 (凰 变檬体 ,1 989)一书中就 阐述 了别样的建筑设计观 。 ”风之 间。也许作品风之塔正是此理念的延续
#体的建筑 ,如果只是如 风一样的轻盈与可移动的状态的话那就太可惜 了。建筑应
£赋予如身体般强 大的形式 可 以排解郁 闷 ,带来安心 清爽与舒适 ”。这其中伊 风之塔(Tower of W inds,1 986年 )是将伊东丰雄推 向国际当代建筑师之列的作 品了。
伊东丰雄白色o型住宅赏析

一、建筑师资料
• 伊东丰雄 • 日本当代建筑师 • 获得2013年普利兹兊 建筑奖,是第六位荣 获普利兹兊建筑奖的 日本建筑师 • 曾获得日本建筑学院 奖和威尼斯建筑双年 展的釐狮奖
• 在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系后,曾于 菊竹清训(Kiyonori Kikutake)建筑师事务 所工作; • 在1971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原先称为 URBOT(Urben Robot:城市机器人乊 意),在1979年正式改名为伊东丰雄建筑 事务所。此后推出了许多重要的日本建筑 作品,从早期带有现代主义理性的线条 • 如1976年的中野本町乊家(White U)和 1984年的银色小屋(Silver Hut)),到后 期大量的玱璃穿透效果,风格相当明显。
类似作品
• 中野本町乊家 (White U),1976 • 以纯粹的几何 形式,表现出现代 建筑语言及流劢性 空间的概念.内部 包围的封闭中庭, 则表现出其对应都 市环境的态度.
返回
系列作品
• 银色小屋(Silver Hut),1984 • 自中野本町乊家后的 自宅扩建案.此旪对材料的 运用已由早期混凝土转变 为釐属,玱璃等材质,形式 亦由实体转变为虚体,轻质 的表现.除了依然呈现出流 劢性的空间乊外,也传达了 暂旪性的概念.
在流动的河水中钉一根桩,桩是不会因为到 了水中而有所改变,而桩周围会因此而产生水涡。 我想做的建筑就是那水涡,而不是那根桩。 ——伊东丰雄
WHITE O案例分析
建筑师:伊东 丰雄及其合作 者 位置:玛贝拉, 智利 当地建筑师: Christian de Groote 建筑面积: 370m2 建筑时间: 2009 建筑风格:有 机建筑
返回
• 风乊塔(Tower of Winds),1986 • 伊东丰雄的风乊塔以 永丌停歇、永在改变 的风作为譬喻,代表 东京视觉上的复杂性。
伊东丰雄:像风一般轻逸的建筑

伊东丰雄:像风一般轻逸的建筑作者:河西来源:《财富堂》2013年第05期2013年3月18日,普利茨克奖评委会因为伊东丰雄“将精神内涵融入设计,以及其作品中所散发出的诗意之美”而将本届普利茨克建筑奖授予现年72岁的这位日本建筑大师。
这是第六位获得普利茨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他的弟子妹岛和世前年获得了这个建筑界最高奖的肯定,可以说,至伊东丰雄获奖,日本建筑在普利茨克乃至世界建筑的舞台上获得的承认已经不言而喻有目共睹。
1985年,伊东丰雄进行了“以布包裹风的实验”,当他的弟子妹岛和世看到这个作品时,她说,她被刺痛了!轻逸的布取代了厚重的混凝土墙体,伊东丰雄说:“建筑像‘风’一样,每个时期都在变化,捉摸不定,但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这是在说建筑善变吗?还不如说他的建筑就在模仿风!1986年,伊东丰雄设计了他名噪一时的代表作“风之塔”,此作品呈透明圆柱状,是日本国铁横滨线的北幸地下街通风口,这回不是布,而是铝制板来包裹通风口里的风,铝制板当然要坚固一些,但同样轻逸。
伊东丰雄对建筑之轻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把流动和变化无常作为设计基础,是使用轻薄表皮的开拓者,使建筑具有渗透性——“消隐”。
他的作品有一种失去重量后的轻盈。
伊东试图设计一种流浪的建筑,隐喻都市人的彷徨与无奈,让建筑,在都市中移动和游牧。
1982到1984年的“银色小屋”,则让建筑的实体变成虚体,七个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带有拱顶的独立小屋,可以快速建造,也能快速消失,这种即建即拆的临时性建筑,正是都市中流动性的象征,让人刺痛,又充满诗意。
日本建筑的“新陈代谢”伊东丰雄并不出生于日本,1941年6月1日,他出生于韩国汉城(今首尔),两年后随他的母亲和两个姐姐迁回日本,之后父亲也回到日本。
他的父亲1953年去世的时候,他年纪很小,还只有12岁,靠家人开的一家味噌店生活。
尽管如此,他的父亲乃至家庭对他日后从事建筑业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伊东丰雄说,他那时候喜欢的是打棒球,自己在青年时期对建筑学并无太大的兴趣,但因为祖父是木材经销商,而父亲为朋友绘制住房平面图,所以从小就接触到了建筑。
大师作品分析

B
63
参考书目:
1. 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南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 2. 史密斯.建筑理论(下)—勒柯布西耶的遗产.王贵祥译.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弗兰普顿.建构文化研究.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工业出版社,2007 4. 柯洪编著.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刘托译.北京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 罗杰•H •克拉克,迈克尔•波斯.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汤纪敏,包志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工业出版社, 2006 6. 路易斯 康的空间构成—图说20世纪的建筑大师 原口绣昭 著 徐苏宁 吕飞 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B
19
柯布西埃从人体尺度出发,选定 下垂手臂,脐,头顶,上伸手臂 四个部位为控制点,与地面距离 分别为 86,113,183,226厘米。 这些数值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 一是黄金比率关系;另一个是上 伸手臂高恰为脐高的两倍,即226 和113厘米。
利用这两个数值为基准,插入其 他相应数值,形成两套级数,前 者称“红尺”,后者称“蓝尺”。 将红、蓝尺重合,作为横纵向坐 标,其相交形成的许多大小不同 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称为模度。
美国,阿拉维纳曾为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圣爱德
华大学设计了学生宿舍(2008年)。
B
62
圣爱德华大学宿舍
作业任务书
以组为单位(4人/组),从现代主义或其后的建筑大师中选择一位大师在欧洲的建筑 作品进行分析:
(1)与周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区位、建筑布局、交通组织、外部空间、出入口、景观组织等,绘 制黑白图,归纳总图设计特点; (2)建筑功能布局与空间组织:绘制功能分析图、平面与垂直交通空间组织的类型与特点、空间限 定的方式、家具布局分析,总结特点; (3)建筑形态与造型:建筑形体组合与构图、各立面的构图、轴测、开窗方式、建筑造型特点; (4)建筑结构与材料运用:建筑结构形式以及各结构构件的连接方式建筑材料的运用、建筑细部构 造分析。
信息时代的建筑丰碑——解读伊东丰雄的仙台媒体中心

的柱子[1]。
最后玻璃表皮则展现出十分轻盈的姿态,伊东称其为信息时代的“媒体装”[1]。
这些元素体现出伊东对建筑空间及建筑美学的关注,而在这些元素表象的背后,则是伊东对信息时代特征敏锐的把握。
1信息时代的流动空间1.1对建筑边界的消除建筑通常被描述为一个封闭的空间体系隔绝于其周围环境,正如德国哲学家奥托·弗里德里希·博尔诺(Otto Friedrich Bollnow)所说:“在所有情况下,建筑都始于从混乱的空间中分割出来的一个特定的区域,并作为一个神圣的区域与世界其他地方区分开来。
”[2]137而伊东基于对信息时代的观察,提出建筑隔绝于环境的特性已经不再适用,伊东说:“资讯媒体的异常发达,在各种意义上正朝向一个没有边界的社会迈进。
”[3]伊东口中的“边界”有着多个层次的含义,在建筑层面指区分建筑内外空间的边界,“没有边界”指的是消除建筑内外空间的区隔,进而增加建筑内外空间的连续性。
1.1.1功能的不明确划分伊东曾说:“在仙台媒体中心里面,人们在体验建筑时在上下楼层穿梭,以及在各个楼层行走的姿态,如果将其延长放大,与其说是在建筑内部,还不如说像是在体验都市街道般的空间。
”[4]这体现出伊东想要消弭建筑内外空间差别的意图。
伊东认为在公共建筑空间里恢复人们在都市街道上的那种自由的行为模式,是消除建筑内外的差异性的一种方式,而这种“行为上的自由度”主要通过建筑功能的不明确划分来实现。
在仙台媒体中心平坦的地板上面,隔墙的摘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冲击着人们的观念与生活方式,进而对建筑设计产生影响。
步入信息时代,一些建筑师开始对新的建筑空间、美学与研究方法展开探索。
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就曾基于对信息时代的深刻理解,创作出“仙台媒体中心”这一划时代建筑。
回顾伊东丰雄在仙台媒体中心的创作历程,分析其创作理念与方法,探讨信息时代的建筑创作趋势这一课题。
关键词 伊东丰雄;仙台媒体中心;信息时代;流动空间;信息环境;轻盈表皮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13.34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acts people’s concept and life style, and then has an impact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Entering the information age, some architects began to explore new architectural space, aesthetics and research methods. Japanese architect Toyo Ito created the landmark Sendai Media Center based on his deep understanding on the information age. This paper reviews Toyo Ito’s creative process in Sendai Media Center, analyzes his creative ideas and methods, and discusses the trend of architectural cre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Key words Toyo Ito; Sendai Media Center; information age; flow spac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light skin仙台媒体中心被公认为是体现信息时代建筑特征的先驱之作,也是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代表作品。
伊东丰雄作品分析

一.仙台媒体中心
建筑思想:
敏锐的社会性
流动性
轻盈感 临时性
社会性
底层不城市相连接,形成城市 广场的一部分,供市民活动使 用。
流动性
柔软如海草般波动的柱子,任 意排放,表现为楼层之间的节 奏性变化。 建筑被处理成没有明显的交接 处,没有阻断空间。
轻盈感
大片树脂玻璃幕墙和轻盈的结 极体极成的建筑晶莹透亮。
不仅仅是墙上开窗或者是设计表皮的图案。 将建筑带离了现代主义柯布西耶的“ 多米 诺”结构体系,实现了百年前高迪所追求的 管状(流动)建筑。
利用层高 的丌同, 结合外部 的建筑肌 理的丌断 变化,让 人能在其 中获得丌 同的建筑 体验。
多变的内部空间,让人在其间转换时 能获得丰富的空间感受。
三.日本东京Tama艺术大学图书馆
柯布西耶的“多 米诺”结极体系
4片分隑内外的表皮
6块正方形的楼板
二.tod's大楼
枀其具象的街道树不枀 其抽象的建筑表层的共 存对我们来说非常有诱 惑力。 将具象性不形式性在前 所未有的层面上进行统 合。
建筑的生成
行道树的剪影成为建筑的表皮图案,同时 也是建筑的结极体系。 树形结极由下至上的形状和密度的变化, 在内部空间上,不上下丌同的室内空间的 功用形成松散而微妙的对应关系。
而网状部分则产生一种膝胧的 半透明感,模糊了建筑内间分割,可以满 足丌同的功能需求,也能丌断 地变化自身的功能定位。
非构筑的语言
透明的表皮 房间概念的弱化 自由的几何线 室内和室外一体化的设计
场所的形成
透明的表皮
建筑的正立面是双层玻璃幕墙,建筑外 墙的73%由透明的玻璃极成,使整个建 筑轻盈而纯净。 彻底透明的表皮,从外部可以清楚地看 到内部,建筑不城市的界限似乎丌存在 了,使建筑几乎融于城市背景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盈,柔软
传统英式 风格
充满现代气息
建筑的整体构造
这座建筑主要是由 银色的钢材料,以板 条状的形式通过穿插、 交替等各种方式构成 骨架。在骨架的内外 两侧镶上相应规格的 钢板,同时与玻璃交 替构成。并且以各种 方式开窗,形成了: 钢架+钢板+玻璃+窗 的完美组合。
虚与实的动态美
钢板
玻璃 窗 钢板
Imabari, Ehime, Japan 2009.9 – 2011.5 reinforced concrete 1 story 1,912m2 197.29m2 197.29m2
岩 田 健 母 与 子 博 物 馆
伊东是围绕建筑未来展开自己的建筑思 考的,并渐渐指向了自然的回归及建筑与环 境的同化的方向。支撑他建筑创作的是其 “流动体建筑论”。在伊东看来,都市空间 可以看作是人、车等各种流动的空间的集合 体。被伊东称为“21世纪帷幕”的“流动体 建筑论”包含了伊东的“风的建筑”和“薄 膜的建筑”的思考。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 他设计的建筑充满了皮膜感,浮游感,金属 感,透明感。
伊东丰雄的新建筑设计
MIKIMOTO Ginza2
地点:日本东京中央区 时间:2003.8〜2005.11 结构:钢freme+混凝土,钢筋混凝土 规模:9层,地下1层 地盘面积:275.74平方米 建筑面积:237.69平方米 总楼地板面积:2,205.02平方米
这是东京银座的一家 Mikimoto珠宝旗舰店, 梦幻般的建筑。
松本表演艺术中心于2004年秋季开放,采用钢骨 架钢筋混凝土构造,玻璃与水泥现浇,分为地上 7阶、地下2阶。 总建筑面积达到了7080平方米, 总延床面积就达到了17,673.70平方米,由伊东 丰雄联合建筑公司负责设计。
地点:日本东京八王子 时间:2004.4 - 2007.2 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钢筋混凝土构造
此时对材料的运用已由早期混凝土转 变为金屬、玻璃等材料,形式亦由实 体转变为虛体、轻柔的表现.除了依 然呈现出流动性的空间之外,也传达 了暂时性的概念.這些看似临时性建 作者试图将银色作为建筑最显著的特征 , 物的作品亦呈现于商业建筑如 来体现一种裸露和纯洁。光线在室 Nomad及概念作品如东京游牧少女 之包(Exhibition project for 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在屋顶,光线不 the Pao 停的反射和闪耀都似乎在向旁观者宣布自己 as a Dwelling of Tokyos Nomad 的身份——一件朦胧的、半透明而又耀眼夺 Women)等。
目的
晚礼服。
银色小屋是伊东早期的成名之作, 他用银色来表达一种裸露,用一种 完全开放的空间来表达一种自由, 用简单的几何体来组织变化,用银 色的外墙来表现一种结构的轻盈。
风 之 塔
地点:日本横滨市神奈川县 时间:1986.3〜1986.11 结构:钢架 建筑面积:43.45平方米
21公尺高的椭圆形立柱 在圆环交流道中央、JR 横滨车站前面。结构由 一个轻量孔铝板支撑, 将大型地下购物中心的 通风塔隐藏在后,化庸 俗的烟囱为高雅的圆柱。 压克力镜子铺在通风塔 上,和铝板之间设有上 千个迷你灯泡和12个霓 虹圈,底部则有30个泛 光灯。灯光由计算机控 制,根据周围的不同信 息不停变化花样。
6块正方形的楼板
13根树形的管子
4片分隑内外的表皮
方形无梁的楼板是信息和活动的载体
无柱的流动空间为信息 交流和活动方式的变化 带来了无穷的适应性
垂直贯通的管子汇聚了垂直运动、 各种能量(光、空气、水、声音)和 信息的流通,透明的表皮对外界 有着敏锐的感受力
“我从年轻的时候开始,一直梦 想去创作更具美感的建筑,而从来没 考虑过是否可以通过建筑给使用者带 来快乐。但是经历了仙台媒体中心的 设计之后,我的想法改变了。我们所 尝试的建筑创作,不是仅仅追求流行 时尚的外形,而是形成一种可超过现 代注意理论的新的建筑理论,去创作 可以给使用者带来更多快乐的建筑。”
该周末别墅位于智利马尔贝拉东北部一个缓坡上,这里有着迷人的景致。设 计师旨在将整个地块充分利用,将这个斜坡独特的特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住宅和地基紧密结合成为一个专一连续的空 间,沿着一条螺旋流畅的小路蜿蜒而上,中 心地带是一个围合的花园。
Location Period Structure Scale Site Area Building Area Total Floor Area
2002博览会蛇形画廊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2地点:英国伦敦肯辛顿花园 面积:309.76平方米 年份:2002
建筑外形
伊东丰雄:建筑应该像流行的时装 那样,给人一种 的感觉,而不应该把建筑看作是传统 的,永恒的纪念物。
外表采用充满戏剧性的交叉混 凝土元素和多边形玻璃面板包 裹,时尚而具功能性。建筑由 六片12英寸厚的外墙采用九个 彼此重叠的树枝造型,它不仅 是立面造型处理,同时也是承 重构件。随着高度的增加, “树枝”不断分叉幵根据荷载 变得窄薄,直到结束于7层建筑 的顶端。 混凝土“树枝”之间有270个形状不同的开 口,它们中的大多数安装有无框玻璃面板, 但在需要保证房间私密的部位,建筑师同样 采用了铝质面板。
内部是光滑的混凝土和玻璃板,别无他物。 材料选用十分简单,建筑的支撑结构被很 好地隐藏起来。
正面入口
进口入向内凹
从 室 内 向 外 望
石灰华的楼梯板
商店内抛光过的塑料墙体
胡桃木地板
室 内 家 具 的 摆 设
不同形状的开窗
由于外墙和20英尺厚的楼板承担了 全部荷载,商店内部的隑断和展台 可以随意布置。这座建筑体现了建 筑师的结构创新能力,它简洁纯粹 的混凝土外表可谓经典和永恒。
表面用12mm的白色金属板包裹
外墙既是表皮又是支撑结构,非常的轻盈优美
地点:日本长野松本 时间:2000.11〜2004.3 结构:钢骨架钢筋混凝土,钢架 规模:7层,地下2层,1个顶层公寓 地盘面积:9,142.50m2 建筑面积:7,080.02m2 总楼地板面积:19,184.38m2
松本表演艺术中心
入 口
大厅
密室 寝室
厨 房
寝室
书房
浴室
银色小屋
Location:Nakano-ku, Tokyo, Japan Period:1982.10〜1984.7 Structure: reinforced concrete, steel frame Scale: 2 stories Site Area: 403.46㎡ Building Area: 119.99 ㎡ Total Floor Area: 138.81 ㎡
地盘面积:189,012.00m2 建筑面积:25,553.46m2 总楼地板面积:98,759.31m2
体育场的屋顶由8844块太阳能电池板组成
White O
位置:智利马贝拉 时间:2004.10 - 2009.6 结构:钢筋混凝土 规模:1层,地下1层 地盘面积:2500平方米 建筑面积:375平方米 总楼地板面积:400平方米
玻璃
六十六块钢板 各不相同,玻璃 形状各异。组合 方式各种各样。 在随着光影的移 动,并形成了一 种动态的虚实结 合。
虚空间
TOD'S表参道大楼
地点:日本东京涩谷区 时间:2002.4〜2004.11 结构:钢筋混凝土,钢架 规模:7层,地下1层 地盘面积:516.23平方米 建筑面积:401.55平方米 总楼地板面积:2,548.84m2 这座L型的建筑是为意大利皮具生产 商Tods在东京Omotesando Avenue 设计的旗舰店.东京的表参道是人们 购物和观赏时尚的中心,大型商店中 带着白手套的店员不断擦掉玻璃上的 指印。买了店里的东西,店员会一直 鞠躬表示谢意。
White U
以纯粹的几何形式,表现出 现代建筑语言及流动性空 间的概念。內部包围的封 闭中庭,则表现出其对应都 市环境的态度。
地点:日本东京中野区 时间:1975.9〜1976.5 结构:钢筋混凝土
地盘面积:367.61平方米 建筑面积:150.97平方米 总楼地板面积148.25平方米
以纯粹的几何形式,表 现出现代建筑语言及流 动性空间的概念。內部 包围的封闭中庭,则表 现出其对应都市环境的 态度。
仙台媒体中心
地点:日本宫城县仙台青叶区 时间:1995.4〜2000.8 结构:钢架,钢筋混凝土 规模:7层,地下2层 地盘面积:3,948.72m2 建筑面积:2,933.12m2 总楼地板面积:21,682.15m2
仙台媒体中心是给伊东丰雄带来国际 声誉的一栋建筑,他曾因此获得年度世界 建筑东亚区最佳建筑奖和威尼斯建筑双年 展金狮奖等。
伊东丰雄建筑 作品赏析
生平简介:
1941年 出生于日本 1965年 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
伊东丰雄
1971年 创办名为都市机器人(URBOT)的设计事务所 1979年 事务所更名为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现为该公司董事长 1984年 第3届日本建筑家协会新人奖(笠间的家) 1986年 昭和60年度日本建筑学会奖(银色小屋) 1993年 1993年度建筑业协会奖(BCS奖) (八代市立博物馆) 1997年 第8届保加亚利· 索非亚国际美术展金奖 2000年 国际建筑师学会(IAA)学会奖美国文化艺术学会阿诺德· W· 布鲁纳奖 2002年度建筑业协会奖(BCS奖)(仙台传媒中心) 第8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
奖
2003年 2003年度日本建筑学会奖(仙台传媒中心)
2013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建筑界被席卷在西方 现代主义浪潮之中,他们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 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建筑 作品,因此而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与激进主义色彩。 而在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 以建筑师大高正人、稹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 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成为历史上的“新陈代 谢学派”。他们在东方文化的基础之上,充分吸收 现代主义西方建筑思想。 伊东丰雄在日本建筑的一个重要时刻开始他 的职业生涯。作为一个学生,伊东丰雄在上个世纪 六十年代追随现代主义者——例如日本建筑大师丹 下健三(Kenzo T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