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单元综合测试1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复习提纲第20课1.200年,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取得的胜利,统一了北方。

2.208年的之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从而奠定了的局面。

3.三国鼎立指的是、、三国并立,它们的建立者分别是、、,都城在、、。

问答:a.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b.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第21课1. 末年,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开始南迁,后期,出现了大规模南迁的浪潮。

2.北方移民南下,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一带。

3.东晋南朝时,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兼作,五岭以南则种植。

4.东晋南朝时,在冶铸业中,的发明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陶瓷烧制技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

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都市。

问答: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b.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c.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为什么能得到发展?d.列举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e.列举本册书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第22课问答:a.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c.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d.列举五胡的民族名称。

e.列举出以洛阳为都城的朝代名称。

f.列举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几次统一。

第23课1.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在计算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位的人。

2.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终写成了一书,这也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3.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写成了一部地理专著。

第24课1.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是的书法,其代表作是行书 ,后人尊称他为。

2.东晋时擅长画人物画的是 ,其代表作有和。

3.代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最高成就的是,其中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和河南洛阳的。

4.我国古代的文房四宝指的是、、、。

北师大版七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word单元测试

北师大版七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word单元测试

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单元测试题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在答题表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1、参考右图你认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中“老臣”是?A.刘备B. 曹操C.诸葛亮D. 周瑜2、东汉末年,形成隔黄河对峙局面的军阀是①刘备②曹操③孙权④袁绍⑤周瑜A.①②B.③④C.④⑤D.②④3、曹操统一北方决定性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 官渡之战D. 赤壁之战4、下列人物中参与赤壁之战的有①曹操②曹丕③孙权④刘备A.①②③④B.①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5、三国政权结束的顺序是A.魏T蜀T吴B.蜀T吴T魏C. 吴T魏T蜀D. 蜀T魏T吴6、下列事件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结束的是A.西晋建立B.魏火蜀C. 西晋火吴D曹操病故7、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A.曹魏B.东晋C. 西晋D. 前秦8、按下面的性质分类,司马睿应归哪一类A.陈胜、吴广B.司马炎、刘裕C. 司马迁、王羲之D.张衡、祖冲之9、下列都城设在洛阳的是①曹魏②孙吴③西晋④东晋⑤北魏A.①③⑤B.②④C. ①②③D.④⑤10、东晋、南朝江南地区开发成就不包括A.在太湖、鄱阳湖开垦大量湖田B. 普遍种植棉花C.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D. 在南方各地新建了许多水利设施1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以下哪一现象的结果A.民族融合B.长期分裂C. 连年战争D.民族矛盾激化12、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13、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B.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①④⑤D.②③⑤最高统治者支持 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14、 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B. 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D. 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15、 南京是六朝古都。

北师大 历史七年级 22课北方民族的汇聚

北师大 历史七年级  22课北方民族的汇聚

评价一个人 或一场改革的标准
一是否顺应历史 发展趋势,促进 历史前进; 二是否有利于整 个中华民族的进 步。
北魏孝文帝是 我国古代杰出的 少数民族政治家。 他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也是 唯一自觉、坚定 和比较彻底地推 行汉化政策的少 数民族统治者。
北魏有个孝文帝, 迁都洛阳定大计。 穿汉服,学汉语。 改汉姓,学汉礼。 卑汉联姻受鼓励, 民族汇聚大统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1.迁都洛阳 2.改穿汉服 3.学习汉语 4.采用汉姓 5.提倡与汉人通婚
迁都洛阳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1 、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足。 2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和发展。
改穿汉服
胡服
汉服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 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 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 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 臣旧族,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D.使孝文帝统一了黄河流域 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 ) A 巩固统治 C 促进民族融合 B 加速经济发展 D 推动文化发展 )
)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三国鼎立


吴Hale Waihona Puke 263年,魏国灭蜀。 266年,司马炎废魏自立,改国号为晋,
三国尽归司马炎(西晋)
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国时代结束(220——280年)!
东魏
北朝: 北 魏 南 北 朝
北齐

七上历史 第四单元素养综合测试(二)(解析版)

七上历史    第四单元素养综合测试(二)(解析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素养综合测试二)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1.“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继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白脸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下列史实能证明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的是( ) A.道教创立 B.八王之乱 C.淝水之战 D.官渡之战【答案】D【解析】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故官渡之战能证明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

2.某歌曲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作战双方分别是( )A.袁绍和曹操B.刘备和孙权C.曹操与孙刘联军D.曹操和孙权【答案】C【解析】208年,曹操的军队和孙刘联军在赤壁进行交战,最终曹军大败。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个定都南京的政权是( )A.吴国B.西晋C.东晋D.南朝【答案】A【解析】吴国、东晋和南朝的四个王朝都定都南京,其中最早定都南京的是吴国。

4.“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孙皓大惧,面缚舆榇,降于军门。

”材料描述的是( ) A.淝水之战,前秦失败 B.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C.匈奴灭晋,东晋北伐 D.八王之乱,西晋衰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大举伐吴”“公元28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5.“经过这次至亲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从此瘫痪。

”西晋的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变乱”是(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北人南迁 D.藩镇割据【答案】A【解析】根据“经过这次至亲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从此瘫痪”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变乱”指的是八王之乱。

噶米精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检测试卷 北师大版

噶米精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检测试卷 北师大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小题,40分)1.曹操《蒿里行》描写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他描写的这一状况发生在()A.西汉时期B.东汉初年C.东汉末年D.三国时期2.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赤壁之战B.牧野之战C.长平之战D.官渡之战3.《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

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城濮之战4.新版电视剧《三国》中的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最精彩的一场大决战,这场战争参与兵力之庞大、人物关系之复杂、政治影响之深远都是非常惊人的。

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A.曹操和袁绍B.曹操和孙刘联军C.孙权和刘备D.袁绍和孙刘联军5.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

我国古代北方人口南迁开始于()A.秦朝末年B.西汉末年C.东汉末年D.西晋末年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景。

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A.南方气候温暖B.南方土地肥沃C.北方战乱频繁D.北方自然灾害严重7.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人口增多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D.北方人口南迁的影响8.促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B.人口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传到南方C.南方大量土地的开垦D.南朝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9.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是()A.采用汉制B.用汉姓、说汉话C.与汉族通婚D.迁都洛阳10.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最主要的原因是()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骚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C.扩大鲜卑族的影响D.学习和接受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11.要想了解我国古代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的地理沿革、物产、矿藏、风土人情、建筑名胜、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情况可以阅读()A.《齐民要术》B.《史记》C.《三国志》D.《水经注》12.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及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及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目录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1)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3)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5)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8)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8)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10)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13)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15)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18)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20)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23)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25)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25)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28)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31)第16 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34)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39)第18课昌盛的文化 (42)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45)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5)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48)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51)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54)第24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57)【课后练兵】参考答案: (60)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目标导航]1、学习目标: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理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培养识图能力。

2、学习重点:元谋人、北京人3、学习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课前预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3页“元谋人”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请看课文第3-4页“北京人”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完成下列问题:【课堂探究】1.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地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70—20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北京人,1.8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山顶第1页共71页使用请双击此处删除页眉!!第2页共71页2.分析“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说一说: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3.你的疑点、难点:【课后练兵】A、必做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2、下列各项叙述,与右边图像人物情况不相符的是()A.直立行走B.人工取火C.使用打制石器D.过群居生活3、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①血缘关系的结合②工具简陋粗糙③人们头脑简单④生活环境险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外貌与现代人相似 B.能直立行走C.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D.已经使用天然火5、下列不属于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的是()A.文物 B.文字记录 C.古迹和遗址 D.民间传说二、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总分:一、选择题(2×20=40分)1.官渡之战,前后历时共约8个月,据《三国志》记载,曹操以2万多兵力,出奇制胜,击破了袁绍10万之兵,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官渡之战的胜利()A.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B.使得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D.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2.“值有疾病,孤(曹操)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赖我大皇,发圣明。

虎臣雄烈,周与程。

破操乌林,显章功名。

”这两句话是对下列哪一战役的追述()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肥水之战3.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三国鼎立形成于()A.公元2世纪前期B.公元2世纪后期C.公元3世纪前期D.公元3世纪后期4.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图中①①处分别指的是()A.①长安①建业B.①长安①建康C.①洛阳①建康D.①洛阳①建业5.据何兹全主编的《中国通史》记载:“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

”材料中的这次“变乱”指的是发生在晋惠帝时期的()A.黄巾起义B.“国人暴动” C.“楚汉之争”D.“八王之乱”6.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一次人口大迁徙都伴随着浩劫与灾难。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形成于()A.西汉后期B.西晋末年C.东汉后期D.东晋末年7.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

“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

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A.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B.推恩令的实行C.君主的腐朽统治D.民族矛盾激化8.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魏晋时期政权并立C.东汉末年军阀割据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9.《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几乎家给人足矣。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第20课 异彩纷呈的科学知识点练习九十六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第20课 异彩纷呈的科学知识点练习九十六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第20课异彩纷呈的科学知识点练习九十六第1题【单选题】小青要到北京首都博物馆参观“甲骨文展”(a区)、“《九章算术》展”(b区)、“古代小篆书法展”(c 区)和“顾恺之绘画展”(d区),如小青要按历史事件先后顺序参观的话,那她应该按下面哪种顺序参观( )A、a、c、b、dB、a、b、c、dC、b、a、d、cD、c、d、a、b【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最早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是( )A、刘徽B、祖冲之C、蔡伦D、王羲之【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的一种,随佛教传入我国,位于河南洛阳的石窟艺术宝库是( )A、云冈石窟B、龙门石窟C、秦始皇陵兵马俑D、敦煌莫高窟【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在文化领域中,有很高成就的人被称为“圣”,下列的人物、称呼及作品对应正确的是( )A、医圣——华佗——《伤寒杂病论》B、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C、诗圣——杜甫——《月下独酌四首》D、画圣——吴道子——《洛神赋图》【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精确数值,要比欧洲早( )A、500多年C、900多年D、约1000年【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欣赏自然风光、游历山川河流,能陶冶情操。

暑假小明一家准备游历长江三峡,出发前小明要了解古代长江三峡的风貌,他应该查阅的著作是( )ABCD【解析】:第7题【单选题】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期时曹植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你学过的历史知识判断,其中不应出现的是( )A、书桌上有笔、纸张B、书桌上有一摞书籍C、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D、书桌上放有一盘葡萄【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下列有关我国的“世界之最”的表述错误的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B、《九章算术》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C、东汉“蔡侯纸”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D、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B、最早提出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的人是祖冲之C、南朝时期世界上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是《大明历》D、楷书被称为绝世之作的人是锺繇【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河南洛阳牡丹花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柔而不媚,被誉为“国色天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一、选择题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中的“烈士”指的是谁()。

A.项羽B.诸葛亮
C.刘备D.曹操
2.在右图所指的古代战争中,来自北方的军队战败的原因不包括()。

A.北方军队不习水战
B.北方军队以寡敌众
C.北方军队流行疾疫
D.南方军队战术得当
3.下列政权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是()。

A.曹魏B.刘蜀C.孙吴D.西晋
4.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况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是东汉末历史的倒退B.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C.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D.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台湾称()。

A.夷洲B.流求C.琉球D.小琉球
6.下列人物中,对促进民族融合做出重要贡献的有()。

①王昭君②诸葛亮③袁绍④孝文帝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7.某剧组准备重新拍摄电视剧《三国演义》,你认为在剧中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孙权遣使给刘备送去书法珍品《兰亭序》,以示修好
B.曹操派使臣给孙权送去纸质书信,劝其投降
C.袁绍军队粮草被曹军烧毁后,士兵只好挖甘薯充饥
D.孙吴水师配备指南针后,战斗力大大增强
8.下列与淝水之战无关的成语是()。

A.投鞭断流B.草木皆兵C.破釜沉舟D.风声鹤唳9.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①匈奴②鲜卑③羯④氐⑤羌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②⑤
10.右图是晋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常见的模型器,他体现了()。

A.南方稳定的农业经济和生活
B.当时饲养牲畜的方法很特别
C.艺术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D.南方陶瓷业制作水平高超
1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人口移动的方向是()。

A.由南向北B.由北向南C.由东向西D.由西向东12.北朝和南朝最后的政权分别是()。

A.北魏和宋B.东魏和齐C.北齐和梁D.北周和陈13.我国有“六朝古都”之称的著名城市是()。

A.西安B.洛阳C.北京D.南京
14.诗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描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美好风光,由诗歌中描绘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是()。

A.北魏B.前秦C.后赵D.成汉
15.和右图中人物有关的事件是()。

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
C.迁都洛阳D.淝水之战
16.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A.《缀术》B.《齐民要术》C.《神灭论》D.《论衡》
17.下列哪一说法与右图不相符合()。

A.体现了高超的雕塑和绘画艺术成就
B.反映了当时盛行佛教
C.为丝绸之路增添新的光彩
D.体现了中外艺术的完美结合
18.《水经注》是一部()。

A.儒家经典B.佛教经典C.水利学著作D.地理学著作
19.下列人物中精于绘画,主张“以形写神”画人物的是()。

A.王羲之B.顾恺之C.祖冲之D.王献之
20.右图中的人物被称为()。

飘若浮云,娇若惊龙A.医圣B.画圣C.书圣D.诗圣
二、辨别题
1.成语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庄重严肃而又机智幽默,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聪
颖的智慧。

请找出与下人物相关的成语,并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曹操B.诸葛亮C.孙权D.刘禅E.苻坚F.祖逖
()神机妙算()闻鸡起舞()望梅止渴
()势不两立()功败垂成()乐不思蜀
2.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括号内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改正。

⑴【 】三国初期,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奠定其统一北方的基础。

⑵【 】杜甫诗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品质。

⑶【 】东汉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突厥、氐、羌等,合称“五胡”。

⑷【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局面,南方社会取得暂时安定。

改正:
三、读图识史(6分)
请找出与下列图片相对应的文字描述(只需填出相应的英文字母):
A B C ⑴他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 ) ⑵他擅长针炙合外科手术,研制成“麻沸散”,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 ) 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的人。

( ) 四、材料解析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毛玠语太祖(曹
操)曰 “……宜奉天子以令
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与曹操有关的两个战役分别是什么?结果如何?
⑵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⑶结合材料三谈谈曹操统一北方的意义。

⑷列举材料一中三个政权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及都城。

2.阅读下面的材料: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主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拔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请回答:
⑴魏主是谁?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⑵“魏主”还有哪些汉化的措施?
⑶“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五、活动与探究
阅读不同时期的历史地图,可以获取很多有效信息,有助于探究重要的历史现象,请识读以下两幅历史地图,然后回答问题:
图一:图
二:
请回答:
⑴图一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有何积极意义?
⑵《宋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请问,图二与《宋书》记载的现象有何联系?
⑶请根据两幅历史地图,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⑷请给两幅历史地图中反映的移民现象用简单的词语概括
命名,填入右图的标注中,并在地图上画出移民示意图。

⑸现代社会中也有许多移民国家(如美国)或移民城市(如深圳),请说说移民对这些国家或城市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辨别题1.B F A C E D
2.⑴×,“三国初期”改为“东汉末年”;⑵√;⑶×,“突厥”改为“羯”;⑷√
三、读图识史C B A
四、材料解析
1.⑴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孙刘联兵打败曹操,促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⑵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取得政治上的主动;经济上,曹操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大力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军事上,通过官渡之战,打败袁绍,逐渐统一北方。

⑶曹操统一北方符合人民渴望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的愿望;有利于北方的社会安定和经济恢复与发展。

⑷魏、220年、曹丕、洛阳;蜀、221年、刘备、成都;吴、222年、孙权、建业。

2.⑴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

⑵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和礼法。

⑶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五、活动与探究
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到黄河流域。

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⑵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

⑶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江南经济发展。

⑷五族内迁;北民南迁。

示意图略。

⑸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高素质劳动力;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促进信息传递;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友好交往等。

(答出两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