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木球竞技运动员心理能力及测试指标
曲棍球比赛中的球员心理素质训练与演练

曲棍球比赛中的球员心理素质训练与演练曲棍球是一项集身体素质、战术技能和心理素质为一体的激烈运动项目。
在比赛中,球员们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展现出的心理素质将对他们的表现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进行有效的心理素质训练和演练对于曲棍球队的发展和球员个人的职业生涯非常关键。
一、心理素质在曲棍球比赛中的重要性曲棍球是一项高强度的体育运动,比赛中球员面对诸如被抢断球、对手猛烈的冲撞、批评与质疑等各种困难与挫折。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球员在比赛中的表现至关重要。
它直接影响着球员的注意力集中、自信心以及应对压力和困难的能力。
球员在比赛中表现出卓越的心理素质,能够更好地控制情绪和压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比赛任务。
二、心理素质训练与演练的目标与方法心理素质训练与演练的目标是帮助球员培养稳定的自信心、良好的应对能力和认知能力,以及良好的抗压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素质训练与演练方法:1. 注意力集中训练:通过训练球员的专注力和注意力管理能力,使其能够在比赛中集中注意力。
例如,球员可以通过进行冥想或专注力训练来提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2. 自信心训练:自信心是球员心理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训练可以通过积极心理暗示、肯定性思维以及成功经验回顾等方法进行。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球员建立正面的自我认知,并在比赛中保持自信。
3. 抗压训练:比赛中的压力和困难是难以避免的,因此球员需要通过训练来提高应对压力和困难的能力。
例如,球员可以通过扮演不同角色的角色扮演来模拟比赛中的压力环境,然后在训练中逐渐改变和适应。
4. 情绪管理训练:情绪管理对于保持冷静和专注非常重要。
球员可以通过深呼吸、正面思考以及控制情绪爆发等技巧来改善情绪管理能力。
三、心理素质训练与演练的重要性曲棍球比赛中的心理素质训练和演练对球队和球员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心理素质训练可以提高球员的比赛表现和竞技状态,使他们更加专注、自信和稳定。
这将直接有助于球队在比赛中的战术执行和整体表现。
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诊断

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诊断一、我国运动心理实验和测验发展概况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对优秀运动员通常利用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并在心理学家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其目的在于对运动员的训练要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应用心理实验与测验作为对运动员心理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研究的方法,是保证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的重要手段。
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诊断是研究运动员心理现象的测试,是测量运动员心理状态数量化的手段,即是通过有目的控制或改变运动员心理现象发生的条件,从而引起和改变运动员某种心理活动,以揭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发展规律。
在现代体育运动中,身体与心理能力的有机结合以及合理战术地运用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基础。
因此,多学科应用于体育运动是我国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心理实验和测验作为很有实用价值的评定手段,目前,许多国家已在体育运动科研领域广泛采用。
运动实践证明,通过心理实验与测验可以选拔优秀运动员,辨别具有哪些心理特点的人从事某运动专项具有较大成功的可能性,这样就提高了人材选拔的效率,减少淘汰率。
通过心理实验与测验还可对运动员心理潜在机能发展进行科学的预测,对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心理活动及其特征进行评定,并能够较全面地评价他们心理方面的优缺点,预测参加比赛获得成功的把握程度。
运动心理实验和测验有助于及时对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充分发挥他们身心潜能、以取得比赛的胜利。
二、测试指标“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诊断”系统测试指标共分八大类:个性特征、竞赛情绪、注意特征、感知觉能力、比赛动机水平、意志品质、自信水平和中枢神经疲劳。
1、个性特征测试指标包括性格倾向性、精神质(适应力)和情绪稳定性:2、竞赛情绪包括赛前情绪和竞赛状态焦虑水平:3、注意特征包括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转移:4、感知觉能力包括速度知觉和反应能力:5、比赛动机水平包括赛前动机水平和动机变化趋势:6、意志品质包括主动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和自觉性:7、自信水平包括一般自信、特质自信和状态自信:8、中枢神经疲劳主要是运动员自我感受的测试。
(精品课件)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第一节 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 第二节 运动员智能及其训练 第三节 运动员心理训练与智能训练的相关问题
1
第一节 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
• (一) 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
运动员心理能力: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 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 是运动员竞赛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员心理能力的本质:运动员的大脑对于其运动行为的 把握与控制能力,意志能力等。 (举例:体操,技巧竞赛)
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能力好,会对场上发生的问题 作出快速的反应,从而争得获胜的时机
8
运动智能的训练
• (1)在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中发展智能 • a:传授有关训练规律、训练与原理的知识, • b: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参观、图示、录像等培养观察力,通过提问、复习、测验、引
导运动员学会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和解决问题, 发展思维能力, •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2)在专项理论知识的传授中发展智能 • a:注意专项技术分析和战术意识的发展:运用生物力学知识对专项技术进行分析的过 程中培养运动员观察力和思维力,利用录像、图示、模型或教学比赛发展运动员战术 意识、培养运动员观察力、想象力和适应能力, • b:注意器材性能、比赛规则、裁判方法的学习:通过学习器材的构造、性能、维修、 使用、校准和保养方法,培养运动员实际操作能力,学习比赛规则和裁判方法,培养 运动员的观察力和适应能力, • c:注意训练计划、辅助措施、自我监控等知识的掌握:参与制定计划,发展运动员思 维能力,学习卫生保健和理疗等掌握自我医务监督知识,发展运动员的自我保健的操 作能力, • (3)在运动训练中发展智能 • a:加强运动素质、技术、战术的训练:运动素质、技术、战术的训练对运动感知觉、 运动表象、动作概念、战术思维以实际运动能表现出来,使运动员的观察力、记忆力、 思维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 b:经常进行模拟比赛实战训练:教学比赛或模拟比赛等实战训练,对培养运动员应付 千变万化比赛情况的适应能力及发展运动员的观察力和战术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运动员心理选材及心理诊断

运动员心理选材及心理诊断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心理选材优秀运动员成长的因素有许多,不仅需要运动员有超群的身体素质、良好的遗传优势和极大的生理潜能。
而且还需要有运用发挥这些优势的心理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人体有生理和心理两种机能,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运动员进行运动活动,是身体运动(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共同进行的,而心理活动起着支配、调节、控制和主导的作用,心理因素在运动中(特别是在竞技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显得重要了,教练员、运动员以及体育科研人员对此也越来越感兴趣,并积极深入地进行研究。
运动技能的形成,比赛成绩的发挥,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是密切相关的。
心理训练已成为现代体育运动科学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科学选材是从众多的少年儿童中选拔具有优越先天性竞技能力,并具有巨大竞技潜力者作为训练对象,以求通过系统的科学的训练使其竞技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研究表明,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在许多方面显现着遗传的性状,运动员的气质、反应、个性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性的强烈影响。
运动员心理选材的科学理论依据:遗传机制、年龄心理规律和心理发展的可变性与稳定性。
遗传因素为心理能力的预测提供了可能。
遗传因素是人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运动员也不例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在运动员心理选材问题上,遗传因素是根本,而后天环境及科学系统的训练则是促使其成为优秀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条件。
在人的解剖生理特点方面,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活动的特点,对人的某些心理能力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影响。
人的心理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人的心理是在生理(大脑、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等)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也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
人的心理本质与活动规律(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的揭示,为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预测提供了重要条件。
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评价标准

Evaluation of Athlete’s Mental Tiredness in Skill-
Oriented-Sports
作者: 张连成[1];张力为[1]
作者机构: [1]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出版物刊名: 中国体育科技
页码: 105-111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 心理疲劳;训练比赛满意感;动机;运动员;技能类项目;评价标准
摘要:尝试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建立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评价标准:第1步,选取技能类项目运动员381人,进行了心理疲劳和训练比赛满意感的测量。
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心理疲劳可以解释训练比赛满意感总方差的35.30%。
同时,根据优势分析的结果,使用标准分评价心理疲劳,并结合教练员、运动员的意见,参照前人的分类,将研究参与者分为无心理疲劳,轻度心理疲劳和严重心理疲劳3组。
第2步,另取技能类项目运动员192名,以训练比赛满意感、运动动机以及自尊为效标,对上一步所建立的评价标准进行检验。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程度心理疲劳组在各个效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结果表明,建立的标准可用来评价技能类项目运动员的心理疲劳。
基于ahp方法的优秀木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基于ahp方法的优秀木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木球运动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体育项目,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优秀的木球运动员不仅需要拥有优秀的技术和身体素质,更需要具备出色的竞技能力来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为了系统地评价优秀木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方法,旨在建立一个全面而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木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提供科学的评估和指导。
通过对优秀木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希望能为木球运动员的培养和选拔提供有力支持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首先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概述,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然后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目的。
最后,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小节,分别介绍了AHP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优秀木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特点和重要性,以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步骤。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并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于评价优秀木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应用AHP方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估优秀木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构。
通过深入研究木球运动员的技术、心理和体能等方面的特点,找出影响其竞技能力的关键因素,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这个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帮助教练和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木球运动员的实际水平,并进一步指导针对性地训练和发展,更能为木球运动员和团队的整体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成果,有望为木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评价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为木球运动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正文2.1 AHP方法介绍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用于分析决策问题的定量和定性方法。
我国优秀运动员心理技能量表的初步编制

经过分析筛选加工最终确定编写了测量运动员心理技能的原始项目31项见表每次练习我会设定自己的目标17教练或别人对我的批评我会参考并改进练习时我会自发地练习18在平常的训练外我会再找时间练习重要比赛时我可以将注意力集中而不分心19我喜欢有压力的比赛环对于技术训练我会遵从教练的忠告和指示20比赛中感觉到紧张时能够很快放松自己对于自身设定的训练目标没有达成时我会更加努力21我虚心接受教练的指导比赛时我会全力以赴22我对自己的竞技能力很有信心比赛中我很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23我的训练具有清晰的阶对教练的指示我会虚心接受24外界的压力不会影响我的表现对于平常的训练我有很高的要求25比赛中我可以运用放松技术10当比赛气氛越紧张时我越能感受到比赛的乐趣26当比赛场上情况变糟时我会告诉自己保持冷静11比赛中遇到不满意时我会自我激励27教练在给我指导动作时我认为是在找我麻烦12比赛中我会一直想到刚才的失误而使注意力无法集中28面对失误与挫折时我会稳定自己的情绪13我常怀疑自己的运动实29失误时我会自我挑战状14我会做自己的规划以达到目标30我会要求自己比别人多花时间进行练习15在比赛中我很容易受观众的干扰31我有信心在比赛中会表现得很好16我觉得自己各方面均优于对手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24问卷调查请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的心理学专家共8名对我国优秀运动员心理技能初始量表31项目进行内容效度的评定评定的内容集中在条目的表面效度和语言适当等几个方面
能类项目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评价标准

taking reference
to
other
ehssification,the 381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y
the Z total副20re
of athlete mental
tiredness.Group
l:no
mental tiredness,group 2:slight athletes finished ABQ,Athlete
2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心理疲劳评价标准的建立 2.1研究目的与假设 采用与心理疲劳关系比较密切的训练比赛满意感为 因变量,以心理疲劳的3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并假设心理疲劳不同维度对训练比赛满意感的解释力不 同,由此确定心理疲劳3个维度的相对重要性,以建立我 国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评价标准。
Abstract:In this paper,two studies athlete’S
were carried
out to
establish
a
rationaI
method
to
evaluate
mental tiredness by questionnaire.In study 1。381 athletes finished AaQ and Athlete
2Pd0.01.
方法
研究参与者
2.3.2
心理疲劳不同分量表对解释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
来自国家健美操队、国家体操队,国家艺术体操队、国 家网球队,浙江省跳水队、体操队、拳击队、乒乓球队、射击 队、羽毛球队、沙滩排球队,北京体育大学散打队、柔道队、 武术套路队,黑龙江省摔跤队,辽宁省篮球队,内蒙古排球 队、篮球队、体操队、射击队、柔道队、跆拳道队、足球队,河 南省射箭队,北京市垒球队、射箭队、北京国安越野足球俱 乐部青少年足球队,厦门市乒乓球队,共381名运动员参 与了本研究,其中,二级运动员88人,一级运动员66人, 健将及其以上61人,166名运动员等级信息缺失,平均年 龄为18.44±3.58岁,平均训练年限为6.65士4.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