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读后感

合集下载

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读后感

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读后感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这是一本了解和研究苏联解体这一历史悲剧的力作,虽然没有把这本书完整的阅读,但是单单从前几章中就能看出苏联解体的教训,拥有70年辉煌历史的超级大国瞬间土崩瓦解,是世界上无产阶级一笔十分难得的政治“遗产”和珍贵“财富”,特别对于蓬勃发展的中国,更需要重视和借鉴。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的苏联解体原因众多,但我认为主要还是下面这三个方面比较重要,需要从中吸取教训,对中国的发展有所启示。

首先经济上,苏联经济体制在长时期的运行中被证明是不可行的,苏联硬性计划经济体制是上世纪30年代建立的,它缔造了一个超级大国,但是之后20多年,苏联的经济一直陷入一个怪圈,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及其不协调,苏联人们生活水准一直在原地踏步,甚至是倒退,经济没有了活力。

显然这不是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这个时候,改革是必须的。

作者雷日科夫还有苏联的几个领导人都意识到了这点,但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失误的,他的改革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改革的含义已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变更现存制度。

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吸取教训的,往往某些错误的改革就会断送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国也经历过计划经济,一些失误的改革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些挫折和失败,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过事实证明这项改革是正确的,是需要坚持走下去的。

苏联经济改革的这个教训我们是应该吸取的,一些盲目的经济改革是万万不能实行的,中国的经济改革也必须从中吸取教训。

其次政治上,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指导思想的最明显特征是背叛和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苏共二十八大修改苏联宪法、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最明显的证明。

这一时期当然也有“教条主义”,主要表现在戈尔巴乔夫等人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

中国的政治上也经历过挫折,一段时间,人民代表大会发挥不了作用,人民权利无法实行,因此中国的政治改革一定要在符合中国的具体政治大环境,不能走弯路和错路,一定要做到对待先进的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要取其精华,对于僵硬的落后的要摒弃。

苏联解体纪录片观后感

苏联解体纪录片观后感

苏联解体纪录片观后感在观看了苏联解体的纪录片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曾经那个超级大国的轰然崩塌,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和警示。

苏联,这个在 20 世纪初崛起的国家,经历了辉煌的发展历程。

它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在二战中战胜了纳粹德国,成为与美国并肩的超级大国。

然而,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却在 1991 年解体,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而深刻的。

从政治体制上看,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逐渐显现。

权力过度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导致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

政治决策的不民主和不透明,使得民众的诉求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逐渐降低。

经济方面的问题同样严峻。

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供应不足,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缺乏市场调节的灵活性,使得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和创新能力。

在民族问题上,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存在着不公平和不尊重的情况。

大俄罗斯主义的盛行,使得其他民族的利益受到损害,民族矛盾不断积累。

当国家面临危机时,这些民族矛盾便成为了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思想文化方面,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过于严格,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和文化的多元发展。

这使得社会缺乏创新和进步的动力,人们的思想逐渐僵化。

外部因素也对苏联解体产生了影响。

西方国家长期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通过文化、经济等手段渗透,动摇了苏联民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苏联解体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首先,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

要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的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其次,经济发展必须注重平衡和可持续性。

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而要兼顾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观苏联解体有感

观苏联解体有感

观苏联解体有感首先,苏联解体是历史的必然。

苏联本身的社会体制和经济模式存在严重问题。

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性,从而妨碍了生产力和效率的提高。

同时,苏联国内政治上的极权体制限制了个人和社会的自由,导致国内民主化和社会变革的愿望被压抑,从而埋下了解体的种子。

其次,美国的政策对苏联解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军备竞赛、经济制裁、反苏联援助等,削弱了苏联的经济和国际地位。

而美国对苏联民主化和改革的支持,也为苏联国内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条件。

这些举措都极大地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第三个原因是苏联各个共和国的独立和民族主义意识的崛起。

苏联是由许多各具特色的共和国组成的,这使得苏联内部存在着各种文化和民族矛盾。

随着民主化和开放政策的实施,这些矛盾逐渐浮出水面,加剧了苏联的分裂。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各个共和国的独立和民族主义意识开始崛起,要求独立和自主权,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带来了很多后果。

对于苏联本身来说,它导致了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大幅度变化。

苏联在解体后,许多地区曾经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失业率和犯罪率急剧上升。

在政治上,苏联曾经的权威和影响力也逐渐消失,苏联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越来越受到质疑。

全球范围内,苏联解体也引起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变革和影响。

它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和经济自由化的推进,导致了世界经济和政治的新秩序的出现。

总的来说,苏联解体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背后有许多原因和后果。

它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为人们提供了反思和思考的机会。

在当今的国际格局下,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各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和平等互相尊重的原则,为建立更加稳定、互利互惠的国际关系作出努力。

苏联解体纪录片观后感

苏联解体纪录片观后感

苏联解体纪录片观后感最近观看了一部关于苏联解体的纪录片,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苏联,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轰然崩塌,其解体的原因复杂而多元。

从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这个庞大国家的分崩离析。

首先,政治体制的僵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在苏联建国初期或许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在二战中取得了胜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体制逐渐失去了灵活性和适应性。

权力过度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导致了官僚主义的盛行和腐败现象的滋生。

决策过程的不透明和不民主,使得民众的意愿无法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尊重,最终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和失望。

经济方面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苏联长期以来片面重视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这种经济结构的失衡导致了人民生活水平的长期低下,日常消费品的短缺成为了常态。

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缺乏市场的调节作用,使得经济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缺乏竞争压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难以提高,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民族问题也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导火索。

苏联是一个由众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但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存在着诸多失误。

大俄罗斯主义的存在,对其他少数民族的不平等对待,激发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当国家面临困境时,这些民族矛盾迅速激化,一些民族地区纷纷寻求独立,加剧了苏联的解体进程。

在思想文化领域,苏联后期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

长期的意识形态灌输和对思想的严格控制,使得人们的思想逐渐僵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新的思潮和观念涌入时,人们开始对原有的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和动摇。

缺乏积极向上、富有凝聚力的文化价值体系,使得社会的精神支柱逐渐崩塌。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需要多方面的支撑。

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苏联解体观后感1500字

苏联解体观后感1500字

苏联解体观后感1500字苏联解体观后感在历史的长河中,苏联解体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作为一个亲身经历了苏联解体的人,我对此有着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苏联解体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不仅从政治和经济角度,也触及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苏联解体既是一个政治事件,也是经济事件。

苏联作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度在国际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苏联经济的困境和政治体制的僵化,苏联逐渐走向衰落。

在我看来,苏联解体是一个政治和经济并存的过程,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经济的困境导致了政治的僵化,而政治的僵化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困境,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我也看到了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在解体之前,苏联人民普遍对社会主义充满信仰和热情,相信苏联是一个充满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

然而,随着经济困难的加剧和种种政治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对社会主义模式产生怀疑,开始质疑原来的思维模式和观念。

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对苏联的解体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苏联解体对我产生的最大影响是对政治的思考。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看到了苏联的政治体制的弊端,它的集权和僵化导致了很多问题的积累。

在苏联解体之后,我开始思考一个政治体制应该具备的特点和原则,如何使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更加稳定和健康。

同时,我也开始关注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如民主制度是如何运作的,它们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

苏联解体让我明白,政治体制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苏联解体触及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过去的苏联社会中,人们普遍信奉社会主义理念,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然而,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人们开始重视个人利益,开始追求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这种转变在当时是历史性的,它不仅对苏联的解体产生了影响,也对全球范围内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

我认为,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是正常的,也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我们需要保持对社会公义和道德原则的追求,确保个人的利益不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

苏联大解体内幕观后感

苏联大解体内幕观后感

苏联大解体内幕观后感看了苏联解体内幕的纪录片,感触很多,首先对苏联老大哥这个社会主义世界的领头羊遭遇解体的命运,感到沉痛的惋惜。

是什么让这样一个大国土崩瓦解?是什么让共产党由一个执政党变成了与人民人心相背?教育是深刻的,代价是巨大的。

苏联解体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首先是国际外围势力的侵袭。

自从苏联成立之日起,社会主义就引起资本主义世界极大地恐慌,西方资本主义虎视眈眈,一直想把共产主义扼杀在摇篮中,不断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上的洗脑,渐进式的思想侵袭。

其次是由于没有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主要领导能力不足。

党的组织建设不完善,急功近利,没有顺应时代的变化,有效促进经济和政治发展。

没有灵活的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搬硬套导致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并不完全符合。

苏联虽然发展很快,他毕竟是从一个沙俄统治的腐朽的半封建的农奴社会激进式的直接跨越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还没有统一起来,只是陷于盲目的个人崇拜。

另外苏联解体前一段时间,苏联并没有得到正确的领导。

斯大林留下了僵化的经济政治模式和个人崇拜主义,然而赫鲁晓夫的上台不但没有缓解这种矛盾,反而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麻烦。

赫鲁晓夫没有继承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对斯大林全盘否定,政治愈发不稳定,在短时期内,领导人连续更迭。

共产党人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已大打折扣,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戈尔巴乔夫更是使国家进入一种更加散漫更加混乱的状态,经济衰退,贪污腐败现象严重,而且放任支持叶利钦等其他阴谋家的自由发展,消弱了苏共的领导力。

其实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进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后对全世界共产主义事业的打击是非常致命的,各国共产党就好像失去了指路明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我的党也是经历了血和火的考验,在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一系列重大事件后,我们的党在深刻剖析、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坚定了思想信念,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发的战略调整,紧紧的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大潮中。

观苏联解体内幕有感

观苏联解体内幕有感

观《苏联解体内幕》有感看完苏联解体内幕,心情沉重复杂为此感到痛心,同时也引发深思,一个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为什么就这样分崩离析?为什么苏共就这样被人民抛弃?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中国又该何去何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解体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致。

从他的诞生之初就一直战战兢兢,在摸索中前进。

苏联高扬社会主义的旗帜异军突起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慌,西方资本主义虎视眈眈,想要把这个敌人拉向自己的阵营,尤其是美国想尽办法要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对其进行思想上的洗脑,渐进式的思想侵袭。

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就慢慢僵化,经济政治建设都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做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苏联社会实际相结合。

此外,不断崛起的苏联在美国的诱导下,大搞军备竞赛,导致国防开支达到了政府总开支的百分之二十,军事上的斗争以及完全限制了经济建设的速度与规模,然而,苏联虽然发展很快,他毕竟是从一个沙俄统治的腐朽的半封建的农奴社会激进式的直接跨越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空有理想和激情并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在苏联建成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基础并没有赶上上层建筑。

苏联的底子还是相对薄弱的,经不起无休止的军备竞赛的折腾。

这是长远的原因。

然而赫鲁晓夫的上台不但没有缓解这种矛盾,反而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麻烦。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全盘否定,然而他在经济和政治上并无多少建树,仍然用政治口号控制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完全忽视埋没了市场的调节力量。

此后,政治愈发不稳定,在短时期内,领导人。

领导人连续更迭。

直到让共和国人民看到一丝希望的戈尔巴乔夫出现,人民本指望他有非同寻常的政治远见,然而,他一系列新颖的政策不但没有给人民带来曙光,反而让国家进入一种更加散漫更加混乱的状态。

没有了苏共的统一领导,各个加盟共和国各怀异想,百姓生活更加处于水深火热的状态,民族矛盾加剧。

最终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派煽动群众,改变了苏联的命运。

共产党这个曾经呕心沥血地努力,想要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党派,他们的政治梦想一夜之间化为泡影。

大国悲剧读后感

大国悲剧读后感

大国悲剧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国悲剧读后感(一)最近看了《大国悲剧》一书,感触良多。

该书是前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写的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读了让人触目惊心。

苏共自斯大林逝世以后,一直未能解决好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问题,到戈尔巴乔夫在毫无思想与战略准备的情况下,推行新思维、公开性的改革以后,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民族间题、贪污腐败问题、思想混乱问题、组织不纯洁问题等等都暴露出来,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中央又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和策略来应对复杂混乱的局面,在叶利钦、克拉夫丘克之流叛徒的精心策划面前,毫无应变能力,任其拥有70年辉煌历史的超级大国苏联瞬间土崩瓦解,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无尽的思考。

也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思虑,如何吸取苏东事件的沉痛教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做好中国的事,做好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坚持反腐倡廉,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社会稳定局面,搞做好中国的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百姓幸福安康。

大国悲剧读后感(二)我在读《大国悲剧》这本书时所能体会到的作者的思想。

下面我就结合我读过的其他当事人的回忆录以及一些历史学者的研究着作谈谈对本书中作者提到的一些事件以及对那段历史的看法。

在本书的序言中,俄罗斯着名作家瓦连京。

拉斯普京说雷日科夫并不是旧制度、旧体制的卫道士。

但在书中可以其强烈的感受到他对苏联消亡深深的遗憾,当然这种感情完全可以理解,但不容忽视的是雷日科夫在对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大加批判之时却并未对以前苏联的体制及内外政策做出反思。

作者虽然说他写此书的目的不是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但在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将戈氏毫无章法和纲领的改革以及叶利钦等人肆无忌惮的攻击视作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但结合整个历史来看他灭亡的种子在建立时就已经埋下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
读书报告
一、本书的相关背景
简介:
雷日科夫是苏联解体前的部长会议主席,亲历了苏联解体的全过程,对彼时的真实景况和内幕有非他人能比的了解和洞悉,雷日科夫的著述因而就多了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意义。

雷日科夫这些年写过不少书,但他对此书特别重视。

他说:“这本书我写了十多年。

”书的主题是苏联解体一这是对他震撼至烈的人生经历。

书中除了叙述苏联发生在1989至1991年的各种重大事件外,更重要的是对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后果的反思。

起初作者只是备忘,把一些重要的事件记录下来。

可是后来,随着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的后果日益严重,他和整个俄罗斯思想界一样,开始了对一连串重大历史事件前因后果的深入思考。

他把所有这些都写进了此书。

他说:“我希望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能回答我心灵和理智的呼唤。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拉开时间距离的观照可能更为客观、冷静、清明和超脱。

痛定思痛之余,15年来,雷日科夫几乎没有一天放松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研究。

他曾同数以千计的本国和国外思想精英交换看法,促膝长谈;也曾无数次深入底层,倾听普通人的意见;他还曾阅读了大量的有关著作。

此书基本按时间顺序,全面回顾了苏联解体过程中的所有重大事件,并清晰地梳理了它们的来龙去脉。

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说法很多,以致许多资深的研究者也感到扑朔迷离,迷雾重重。

社会背景:
苏联的兴亡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影响至巨的大事件,它直接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大格局。

如今,苏联的兴亡史、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及其后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理论工作者研究社会主义前景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1993年9月28日起,俄罗斯爆发了反对叶利钦政府的群众大游行,并发生了流血事件。

1991年底的苏联解体,俄罗斯正式成为独立国家。

在苏联解体后的最初一段时间,俄罗斯呈现极为混乱的政治局面。

当时,大约有30%的俄罗斯人怀念苏联时代的生活,经常示威游行,要求恢复社会主义制度。

而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则强烈希望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和自由民主社会,他们认为美国就是自己国家的最好榜样。

至1993年10月5日,对叶利钦的武装对抗溃散。

这十天是自1917年十月革命以来俄罗斯死伤最惨重的街头斗争。

人物介绍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自然垄断委员会主席。

曾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29年9月28日出生于乌克兰顿涅茨克州捷尔任斯基地区。

1950年毕业于克拉马托尔新克机器制造学校,在乌拉尔重型机械厂任工长、车间主任、总焊接师、副厂长职。

1956年加入苏共。

1959年毕业于乌拉尔基洛夫工学院。

1960-1970年先后任
乌拉尔奥尔忠尼启则重型机器制造厂总工程师、厂长。

1971年起任乌拉尔机器生产联合公司总经理。

1975-1979年任苏联重型和运输机器制造部第一副部长。

1979-1982年起任苏联国家计委第一副主席。

1981-1991年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

1982年11月--1985年任苏共中央书记,兼任苏共中央经济部部长。

1985年4月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9月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1990年12月辞去部长会议主席职务。

1989年3月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

1991年6月竞选俄罗斯联邦总统职务,获14%的选票。

雷日科夫曾是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九、十、十一届议员(1979-1989)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议员(1986-1990),苏联人民议员(1989-1991)。

1995年初重返政坛,领导竞选集团“权力属于人民”;任《真理报》编辑部公众委员会委员;参加国家杜马竞选前任国际社会联盟“欧亚地区:消除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果参加者”主席。

为俄罗斯国家杜马第二届联邦会议委员,俄罗斯人民爱国联盟协调委员会执委会主席,军转民和高技术委员会成员。

国家杜马能源、交通和通讯委员会成员。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
概述:
1991年12月25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顶上飘扬了70余年的苏联国旗被俄罗斯的三色旗取代。

十五年后的2006,《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问世,作者雷日科夫以一个参与者和见证者的向本
书读者详实的介绍了1989—1991年导致苏联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解体的前因后果。

作者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在苏联解体前苏联内忧外患的处境,经济上的一蹶不振、国内领导人的更替、执政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民族主义和民族矛盾的爆发、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苏联矛盾冲突在苏联解体前已经实际已经达到一个顶峰,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看到的的一个矛盾冲突的气息弥漫在整个苏联的空气当中,然后如何爆发,最后如何崩塌。

章节:
第一章乱从何来
第二章阿拉木图:不妥当的任命引起的严重后果
第三章第比利斯:颠倒黑白的审判
第四章费尔干纳的黑色六月
第五章巴库:谁是罪人
第六章雪崩前奏:波罗的海三国
第七章后果:仇俄浮出水面
第八章后果:可耻的审判
第九章“独立”乌克兰的怪现状
第十章合二为一的乌克兰
第十一章苏联:从改革到解体
第十二章政权处于弥留之际
亮点:
本书亮点在于作者是在苏联解体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是苏联潜在问题逐渐爆发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陈述一个事件爆发的问题上,没有什么比亲身经历过的人更具有发言权,这也是这本书对苏联解体问题的描述具有不可比拟权威性的重要原因。

雷日科夫在叙述的时候,不仅对事实简单的抄写,而是在说出历史的真相,尽可能的将真相还原于世而不是做历史的奴隶,将大量的具有研究价值的历史真相留在本书的字里行间之中。

三:阅读的心得与启示
我们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对苏联的解体有一些了解,斯大林独裁的模式对前苏联击败法西斯德国一跃成为唯一能跟美国抗衡的工业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这种僵化的管理模式却在和平时期渐渐腐朽。

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所带来的巨大开支,和后来领导人盲目的改革,否定了共产党的地位,使得经济进一步瘫痪引发解体。

然而
看完此书之后,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 1.无论何时都要坚持道德基本原则不动摇 2.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允许压迫少数民族的现象发生。

1.本书记录了苏联解体前后一批又一批的反法西斯战士被送上审判
台的的事件。

在外人看来是多么荒谬的事情,在独联体却真实地发生了。

这些事情,挑战了人们的道德底线,否定了卫国战争的正义性,
进一步造成了社会的混乱。

无论何时,无论独联体的人民对前苏联红军有多么大的意见,对后来的苏联政权有什么看法,苏联战争中法西斯德国始终是非正义的,是反人类的,这一基本原则不能变,真实的历史不容篡改。

2.前苏联解体后,在独联体国家如乌克兰,立陶宛爱沙尼亚出现了排俄仇俄情绪,俄罗斯族的人收到了迫害,针对俄罗斯人的打砸抢烧事件不断被报道,甚至是俄语也在学校和工作岗位上收到了排挤。

难道对一个政权的不满就要发泄在无辜的人身上吗?难道这些身处大
众阶层的俄罗斯族人民不是被压迫的一员吗?国家的强大,是离不开各个民族和睦相处的,每个人生来平等,都有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无论是少数民资还是主体民族,都是国家的一员。

没有谁比谁高贵这一说,我们也没有权利去鄙视他人。

正如果戈里所说,小俄罗斯人并不比俄罗斯人高贵,俄罗斯人并不比小俄罗斯人高贵,既然神让他们共处一个国家,那么他们就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