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读片时间】第0865期:脾窦岸细胞血管瘤

【读片时间】第0865期:脾窦岸细胞血管瘤展开全文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病史摘要】女,43岁。
头晕、乏力、面色苍白25年,曾于外院骨髓穿刺考虑再生障碍性贫血,环孢素、雄激素治疗症状无改善,间断输血。
1个月前B超检查发现脾多发占位。
查体:脾肋下3cm,质中,无压痛,余无异常体征。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109/L,中性粒细胞51%,血小板8×109/L,血红蛋白60g/L。
【影像表现】CT平扫(图A)脾脏体积增大,局部边缘隆起,内见多发类圆形稍低密度影,直径1.5〜6.Ocm不等,密度均匀,境界尚清。
增强后动脉期和静脉期(图B、图C)病灶轻至中度均匀强化,强化幅度明显低于脾,病变边界更显清晰、光整。
延迟期(图D)病灶与正常脾组织呈等密度。
【影像征象分析】脾内多发边界清晰光整之占位,无明显坏死、出血、钙化和脂肪密度,中等血供,强化方式为快进慢出。
与之大致符合的病变有如下几种。
1.脾海绵状血管瘤具有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类似的血流动力学特点,CT表现与后者相仿,即动脉期病灶周围可见明显点状、结节状强化,然后逐渐向中央充填,延迟扫描病灶呈髙于正常脾实质的均匀高密度。
但部分脾血管瘤可无动脉期灶周点状强化的典型表现,而是动脉期不强化或轻度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期逐渐充填与脾脏等密度。
本例与后一种情况相似,应考虑脾血管瘤。
2.脾淋巴管瘤、淋巴管瘤病或淋巴管血管瘤病三者CT表现大致相仿,前者可为单个或多个病灶,后两者均为多发病灶,弥漫分布于整个脾,脾轻至中度增大。
CT平扫表现为脾内单个或多个囊性低密度病灶,轮廓清,内可见粗大间隔,增强后病灶周围轻度强化,中央无强化。
淋巴管血管瘤病可表现为囊性和实性灶并存,实性灶轻中度强化。
本例与上述均不符。
3.脾淋巴瘤主要表现为脾大,平扫为脾内边界较清的低密度占位,单发或多发,增强后病灶有轻中度强化,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脾实质,延迟后仍为低密度,多伴有脾门或后腹膜淋巴结肿大。
脾淋巴瘤另一种表现为弥漫浸润型,CT表现为肿大的脾密度减低,增强三期均为不均匀强化。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北医三院普外科原春辉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 ,LCA)是新近认识的一种由脾血窦成分组成的罕见的脾良性血管瘤。
由于肿瘤细胞的来源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电镜证实为脾窦内皮细胞,即窦岸细胞,故命名为脾窦岸细胞血管瘤。
近期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 36岁,孕前常规检查腹部B超时发现脾脏包块2周入院。
查体:营养良好,无贫血貌,脾未触及,血Rt :RBC 5.89×1012 /L ,WBC 4. 81×109 / L , Hgb 136 g/ L , PLT 77×109 / L ,纤维蛋白原4.08,彩色多普勒显示:脾不大,脾内可见多个散在分布的不规则稍强回声区。
CT示脾实质内多个大小不等类圆形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后病灶无明显强化,不伴脾门淋巴结肿大。
入院诊断:脾占位性病变。
经术前准备,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术中未见腹水,脾14 cm×8 cm×7 cm大小,脾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脾门淋巴结无肿大,术后切开标本见脾实质内多个大小约0.5~1.5cm结节,完整包膜,呈暗红色,脾门淋巴结无肿大,手术顺利,术后未出现血小板记数明显升高,痊愈出院。
术后病理检查大体观察:脾脏表面光滑,呈灰红色,切面见多个结节性病变,颜色暗红。
镜下观察:脾肿瘤病变由相互吻合的管腔构成,呈迷路样分布,有些区域呈现囊性扩张,扩张的窦内常有乳头状突起。
肿瘤细胞形态有2种:一种细胞较小,胞质稀少,核呈锯齿状,形态与正常的窦岸细胞相似;另一种细胞比较大,胞质丰富,核呈空泡状,并常脱落于管腔内。
免疫组化: LCA免疫表型显示细胞均呈双重分化,即内皮细胞标记物(如CD31、CD34、F8)呈阳性反应,组织细胞标记物(如CD68)高柱状细胞呈阳性反应。
术后病理诊断:脾窦岸细胞血管瘤。
讨论LCA最初是由Falk等提出的不同于脾原发错构瘤、血管瘤、淋巴管瘤的具有血管腔状结构的一种脾良性肿瘤。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 J ] . 中华病理学杂志, 2 0 0 7 , 3 6 ( 4 ) : 2 3 9 . 2 4 3 .
[ 7 】L e v y A D, Ab b o t t R M, Ab b o n d a r t z o S L. L i t t o r a l c e l l a n g i o ma o f t h e s p l e e n : C T f e a t u r e s wi h t c l l n i c o p a ho t l o g i c c o mp a r i s o n[ J ] . Ra d i o l o —
性 不 高 。本 例 患 者 超 声 图像 呈 低 回声 表 现 , C DF I 合 并 恶性 肿 瘤 p 。 因此 , 术前 必 须 常 规 全 面 检 查 , 术
未见 明显彩 色血 流信号 。( 2 ) C T : L C A在 C T平扫 后应 长 期 随访 。 典 型表现 为多 发低 密度 病灶 , 大 部 分 病 变 边 缘 清
较特 异 , 有利于诊断 , 若 沉 着 较 少 者 MR I 不 具 有 特
异 性 5 - 6 , s ] 。
[ 3 ] 李加美, 王强修. 脾 窦岸 细胞 血管瘤 诊治 的研究进 展[ J ] , 医学综
述, 2 0 1 1 , 1 7 ( 2 2 ) : 3 4 2 9 - 3 4 3 0 . 【 4 】J o h n s o n C , Go y a l M. Ki m B, e t a 1 . L i t t o r a l c e l l a n g i o ma[ J ] _ Cl i n
I ma g i ng , 2 0 0 7, 3 1 : 2 7 — 3 1 .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肖海;刘四君;杨庆春【摘要】@@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一种少见的脾脏血管性肿瘤,国内外文献报道100余例.作者在临床病理诊断中遇到1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现报告如下.【期刊名称】《赣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1)002【总页数】2页(P238-239)【作者】肖海;刘四君;杨庆春【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2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一种少见的脾脏血管性肿瘤,国内外文献报道 100余例。
作者在临床病理诊断中遇到 1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47岁。
因体检发现脾脏占位 5天于 2009年 12月 16日入院。
患者于体检时B超检查提示脾脏多发性占位来我院求治。
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史。
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入院后查体:T 36.8℃,P 78次/分,R 18次/分,BP 130/80 mmHg。
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心、肺、肝、肾功能等各项生命体征正常。
白细胞10.4×109/L,血红蛋白 101 g/L,血小板448×109/L,淋巴细胞百分率 16%,单核细胞百分率 11%,红细胞压积 32.8%,平均血红蛋白量 26.4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308g/L。
AFP、CA-199、CEA等生化指标均正常。
无腹痛不适,腹平软,全腹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Murphy征阴性。
腹部未扪及肿块,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
MRI检查示:脾脏内见多个占位性病变,动脉期未见增强,考虑为血管瘤可能。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临床病理分析

3 2 免疫表型 .
肿瘤 细胞表达血管 内皮细胞和组织 细胞的
双 重 标 记 。 内皮 细 胞 标 记 物 ( F I A 、 D 4 C 3 ) 如 V R g C 3 、 D 1 两类 I 细 胞 均 呈强 阳性 反 应 ; 织 细 胞 标 记 物 ( C 6 、 szm ) 组 如 D 8 l oy e y
・
1 0‘ 0
临床 与 实验病 理学杂志
2例 均 为 L A。 C
C i lCi E pP to 0 1Jn2 ( ) h l x ahl n, n 2 1 a :7 1 岸 细胞血管瘤 的瘤细 胞可较大 , 有互 相吻合 的血管 , 但瘤 细
胞 无 异 型 , 核 分裂 象 , 合 血 管 规 则 。有 少 数 文 献 报 道 了 无 吻
[ ] 石怀银 , 6 陈
凛, 韦立新 , 脾窦岸 细胞血管 瘤一 例 [ ] 中华 等. J.
病 理 学 杂 志 ,9 82 ( )4 4 1 9 ,7 6 :2 .
高柱状细胞 呈不 同程度 的颗粒状 阳性反应 ; 另一类小 核细 而 胞则呈弱表 达或不表 达 。 3 3 鉴别诊断 . L A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及 影像 学特 征并 C
岸细 胞 ( ioa cl L ) 故 称 之 为 脾 窦 岸 细 胞 血 管瘤 , 于 1 t l e ,C , tr l 属 网状 内皮 细 胞 系 统 。L A病 因不 明 , C 自然 病 程 不 清 楚 , 能 可
多个融合 , 周围为增 生纤维组 织包 绕 , L A并 没有多结节 而 C
[ ] 陈红梅 , 昭如 , 国琼 , 脾脏岸 细胞血 管瘤 1例 [ ] 临床 7 孔 张 等. J.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摘要】目的总结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我院2007-07~2011-08收治经手术病理确诊的5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总结其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
结果5例患者中,2例合并恶性肿瘤;2例为多发,3例为单发。
多发肿块直径0.5~3cm,单发肿块直径5.5~9.5cm。
超声声像图上可表现为低、等、强回声,血流超声可有或无血流信号。
CT平扫表现为等或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渐进式强化。
1例患者11C-乙酸盐及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检查未见阳性发现。
5例患者均行脾脏切除术。
病理组织学上肿瘤由大小不等、互相吻合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腔隙被覆低柱状或立方形内皮细胞,无明显异型性。
肿瘤细胞免疫表型CD31和CD68均阳性。
结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是一种脾脏特有的、罕见的良性血管性肿瘤,临床常无特异表现,增强CT表现可提示其血管性肿瘤特征,确诊依赖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cellangioma,LCA)是一种罕见的、脾脏特有的血管性肿瘤,由Falk等[1]于1991年首次描述。
LCA以良性居多,来源于脾脏红髓的窦岸细胞,具有上皮细胞和组织细胞的双重分化特征。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5例LCA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7-07~2011-08我院诊断5例LCA患者,均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行脾切除后获得病理组织学确诊。
5例患者中,男1例,女4例;年龄39~60岁,平均(51.6±7.8)岁。
1例表现为发热和脾功能亢进,1例以间断胸闷及上腹胀10年就诊,3例因体格检查发现脾脏占位。
2例合并其他恶性肿瘤,1例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合并左肾透明细胞癌。
1.2仪器与方法5例患者均行腹部常规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平扫和(或)多期增强检查。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3例病理分析

12 方法 ( ) 例人院均行脾脏切 除, 中 l . 13 其 例 肠镜 检查 时行 息 肉摘 除术 ; l 同时行 胰 部分 切 另 例
除术 。( ) 本 经 1%福 尔 马 林 固 定 , 蜡 包 埋 , 2标 0 石
镜下 由分化好 的高柱状上皮排列呈腺管样 结构和 纤 维 间质 构成 。 2 13 免疫 组化 检查 3例 脾 窦岸 细 胞 F ⅢR g .. v A、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 i rl e n 0 ,C ) L ta lA 瑚 L A t lC l o 是近年来新认识的一种 良性肿瘤 , 文献报道较少 , 首先由 Fl a k于 1 1 9 年报道 , 9 国外文献报道 至今 仅 3 余例。绝大多数窦岸细胞血 管瘤是 良性 , 已有 0 但
C 3 、 D 8 C 3 、 y zu e D 1 C 6 、 D 4 1s y n 阳性 、 i 阴性 。P S o Vm均 A
4a 厚切片 , E p n H 染色 , 光镜观察 ;3 同时进行免疫 ()
组织 化 学 ( nio Evi s n法 ) 记 ( 01 C 3 、 W R g 标 C 3、 D 4 F A、
25m, 面见灰 白色肿 块 ,c .c 切 3m×2m 2m。 c xc
11 临床资料 .
3 例脾 L A标本选 自 20 年安吉 C 05
2 12 镜检 3 .. 例脾脏病变的组织形态基本相似。 脾包膜轻度增厚 , 结节性病 变位于红髓 , 与周 围脾
组织 分界 清 楚 , 变 由大 小 不等 相 吻合 的血 管 性 腔 病
表 3 。
快于 对 照组 , . 05~l 时 , 组 比较 有 显 著 差 异 见 小 两
表 3 两组 给药后疼痛缓解 比较 ( 牙±s %) ,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MRI表现及与病理对照分析

例 , 下 显 示脾 窦 细胞 增 生 , 灶 由相 互 吻合 的 血 管 性腔 隙 组 成 , 隙表 面 覆 以 呈 短 柱 状 或 扁 平 形 的 内 皮 细 胞 , 质 内有 镜 病 腔 胞 含 铁 血 黄 素 颗 粒 。免 疫 组 化 示 内皮 细胞 和 组 织 细胞 标记 物 阳性 。 结 论 : 脏 窦 岸 细 胞 血 管 瘤 一般 为 多发 病 灶 , 血 管 瘤 脾 呈 样 强 化 及 T w I 病 灶 内有 点 状低 信 号 区 且 其 增 强 后 无 强 化 的 特 点 , 上 对本 病 的诊 断 具 有 一 定 的特 异性 。 【 键 词 】 脾 肿 瘤 ;窦 岸 细 胞 血 管 瘤 ; 共 振 成像 ; 理 学 关 磁 病
【 图分 类 号】R 4 . ; 7 3 2 【 献 标 识 码 】A 【 章 编 号】1 0 — 3 3 2 1 ) 70 6 - 4 中 452 R 3. 文 文 0 0 0 1 ( 0 2 0 — 7 10
Lit r c l a g o a o he p e n: o r l to b t e ag e i eon nc m a i nd pa h o y f a u e to al el n i m f t s le c r e ai n e we n m n tc r s a e i gng a t olg e t r s
【 要】 目的 : 讨脾 脏 窦 岸 细 胞 血 管 瘤 的 MR 表 现 和 病 理 学特 点 。方 法 : 手 术 病 理 证 实的 脾 脏 窦 岸 细 胞 血 管 瘤 摘 探 I 经 患 者 5例 , 回顾 性 分析 其 MR 表 现 及 病 理 学 表 现 。 结 果 : I 5例 中 2例 为 单 发 , 为 多发 , 上 病 灶 呈 等 、 信 号 , 界 3例 T wI 低 边 欠清 , 4例 T w I 病 灶 呈 高 信 号 为 主 , 内有 斑 点状 低 信 号 , 态增 强 扫 描 动 脉 期 病 灶呈 不均 匀 中度 强化 , 上 其 动 门脉 期 呈较 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C h i nJL a bD i a n N o v e m b e r 2 0 1 3, V o l 1 7, N o . 1 1 g [ ] 石怀银 , 陈 凛, 韦立新 , 等.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6 例 [ ] 3 J . C h i nJ , ( ) : 1 9 9 8, 2 7 6 4 2 4. P a t h o l [ ] 王震侠 , 贾乾斌 , 严 律 南.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6例报道[ ] 四 4 J . 川大学学报 , ( ) : 2 0 0 7, 3 8 6 1 0 5 8. [ ] 胡 %, 石麒麟 . 脾脏窦岸 细 胞 血 管 瘤 6 例 病 理 分 析 [ ] 肿瘤学 5 J . ( ) : 杂志 , 2 0 1 1, 1 7 4 3 1 1. [ ] 袁小东 , 张 静. 脾脏窦岸细 胞 血 管 瘤 一 例 [ ] 中华临床医师杂 6 J . 志( 电子版 ) , ( ) : 2 0 1 0, 4 1 0 2 0 5 4. [ ] 邓丽萍 , 裘敏剑 , 章士正 . 脾脏 窦 岸 细 胞 血 管 瘤 : 影像表现与病理 7 对照 [ ] , ( ) : J 2 0 0 8, 1 4 5 4 1 5. [ ] 丁 莺, 曾蒙苏 , 饶圣祥 , 陈财忠 .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 MR 8 I表 现及与病理对照分析 [ ] 放射学实践 , ( ) : J . 2 0 1 2, 2 7 7 7 6 1.
通讯作者 万方数据
2. 2 病理资料 镜下 肿 瘤 常 由 大 小 不 等 , 相互吻合的窦状腔隙 构成 ( 图1 ) , 其内常有乳头状突起 , 内衬及脱落至腔 内的细胞主要有两种形态 , 一种为中等大小细胞 , 短 梭形 , 核空 , 卵圆形 , 部分细胞核有凹陷 , 少数细胞可 见小的核仁 , 胞浆 中 等 量 , 粉 染; 另一种细胞呈柱状 至不规则形 , 体积 较 大 , 胞 浆 丰 富 嗜 酸, 均质或泡沫 状, 吞噬红细胞及 含 铁 血 黄 素 现 象 易 见 , 核 空 泡 状, 常脱落于窦隙样腔内 ( 图 2) 。 两种 细 胞 间 形 态 有 移 行 。 肿瘤细胞 无 异 型 性 , 核 分 裂 罕 见。巨 检 及 免 疫 组化表达见表 2。 随访 2. 3 随访 所有病例中 , 2 9 例获 得 随 访 资 料 ,
图 2 部分细胞脱落于腔隙内 , 并可见吞噬红细胞 及含铁血黄素
溶菌酶阳性 ( 图 4) ; 第八因子 多 数 病 例 阳 性, C D 3 4, 具有特异性 。 3. 2 鉴别诊断 L C A 需要与发生于脾的其他脉管 肿瘤相鉴别 , 包括血管瘤 、 淋巴管瘤 、 血管性错构瘤 、 淋巴管瘤等 。 鉴别 主 要 依 据 镜 下 形 态 及 免 疫 组 化 , L C A 特征性 表 达 组 织 细 胞 抗 原 。 脾 窦 岸 细 胞 血 管 肉瘤极罕见 , 主要 依 靠 坏 死 、 细 胞 异 型 性、 核分裂等
图 3 肿瘤细胞 C D 3 1 阳性
图 4 肿瘤细胞溶菌酶阳性
3. 1 诊断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 发病 年龄 广 泛 ( 1 岁 ) , 无性别差异 。 临床可表 现 为 左 上 腹 不 适 , 脾 7 7 大, 脾功能亢进 , 以及发热 、 乏力等非特异症状 ; 本文
图 1 肿瘤常见大小不等的窦状腔隙
( 收稿日期 : ) 2 0 1 3-0 2-1 7
文章编号 : ( ) 1 0 0 7-4 2 8 7 2 0 1 3 1 1-2 0 3 6-0 2
抗核糖体 P 蛋白在神经精神病性系统性 红斑狼疮的临床诊断价值
郭 莉1, 栾树永附属第一医院 , 辽宁 大连 1 临沭县人民医院 皮肤科 , 山东 临沭 2 ) 1. 1 6 0 1 1; 2. 7 6 7 0 0
参考文献 :
[ , 1] F a l k S, S t u t t eH J F r i z z e r a G, L i t t o r a lc e l la n i o m a . An o v e l g s l e n i cv a s c u l a rl e s i o nd e m o n s t r a t i n i s t i o c t i c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p gh y [ ] , ( ) : J . AmJS u r a t h o l 1 9 9 1, 1 5 1 1 1 0 2 3. gP [ ] 廖松林 , 刘彤华 , 李维华 , 等. 肿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学 [ 福 2 M] .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建: 2 0 0 6: 8 3 0.
三分之一患 者无 任 何 症 状 。 患 者 多 由 7 0 例患者中 , 超声 、 C T、 MR I等影像 学 检 查 发 现 占 位 性 病 变 。 典
[] 型L C A的C T 平扫病灶密度稍低或 与脾 脏 相 等 7 ,
在 MR 病 灶 内 可 见 散 在 点 状 低 信 号, 尤以 I检 查 中 , 称为“ 雀 斑 征” ( , 且 T 2W I显 示 清 晰 , a e s t a t e ss i n) g
3 讨论 脾脏 窦 岸 细 胞 血 管 瘤 罕 见 , 属脾脏血管源性肿 瘤, 多数学者认为肿瘤细胞起自脾窦岸细胞 , 病因未 明。
万方数据
— 2 0 3 6 — 相鉴别 。 高分化窦岸 细 胞 血 管 肉 瘤 与 L C A 鉴别困 难。 3. 3 治疗与预后 多 数 病 例 经 腹 腔 镜 或 剖 腹 行 脾 切除术 。 患者预后 良 好 , 但少数病例出现复发及转 文献报道 , 三分 之 一 患 者 伴 有 内 脏 恶 性 肿 瘤 , 本 移, 文中这一比例为 1 因此 , 患者术 前 应全 面 检查, 0% , 术后应终身随访 。
8] 增强后无强 化 , 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确诊需病理
学 检 查。 肿 瘤 可 单 发、 多 发 至 弥 漫 分 布, 肿瘤大小 肿 瘤 常 由 迷 路 状 腔 隙 构 成, 其内 0. 5 1 3c m。 镜下 , 常有乳头状突起 , 细 胞 核 空, 卵 圆 形, 部分细胞核有 凹陷 , 少数细胞可 见 小 的 核 仁 , 胞 浆 中 等 量 至 丰 富, 粉染 ; 吞噬红细胞及含铁血红素现象易见 , 是相对特 异的表现 。 免疫组化肿瘤细胞 C 图 3) , D 3 1( C D 6 8,
— 2 0 3 4 —
文章编号 : ( ) 1 0 0 7-4 2 8 7 2 0 1 3 1 1-2 0 3 4-0 3
, , C h i nJL a bD i a n N o v e m b e r 2 0 1 3, V o l 1 7, N o . 1 1 g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郝彦勇 , 白信花 , 王亦飞 , 王 帅, 许仙花 , 武 艳
s s t e m i cl u u se r t h e m a t o 系 统 性 红 斑 狼 疮 ( y p y , ) 是可 累 及 全 身 任 何 脏 器 的 自 身 免 疫 性 疾 s u sS L E 病, 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可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神经 、 精 神症状 , 此类型患者 被 称 作 神 经 精 神 病 性 系 统 性 红 斑狼疮 ( , 是S n e u r o s c h i a t r i cS L E, N P S L E) L E病 p y 情严重的表现 , 也是导致 S L E 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之一 , 约1 7% 7 5% 的 S L E 患者在病程中出现中枢 或周 围 神 经 系 统 受 累
( 吉林省肿瘤医院 病理科 , 吉林 长春 1 ) 3 0 0 2 1
, , l i t t o r a lc e l la n i o m a L C A) 窦岸细胞 血 管 瘤 ( g 也称海岸细胞血管瘤 , 衬细胞血管瘤 , 腔隙细胞血管 瘤等 , 是一种非常 罕 见 的 , 特 发 于 脾 脏 的 肿 瘤, 最早
[ 1] 于1 任 9 9 1 年由 F a l k 报 道 并 命 名 。 临 床 表 现 为,
表 1 7 0 例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临床资料 临床特征 性别 男 女 年龄 ( 岁) 平均年龄 ( 岁) 年龄分布 2 4 0 2 1 6 0 4 1 7 2 6 临床表现 ( 例) 无症状 乏力腹胀等 发热 、 非特异症状 左上腹不适 脾大 脾亢 合并症 肝炎/胰腺炎/胆囊炎 /胆囊结石/再障 肝/肾囊肿 恶性肿瘤 ) 肿瘤 ( 1 1 5 ) 1 2( 7 1 5. 7% 7. 4% 1 7 . 1 %( 1 0 %) 1 5 1 6 2 6 1 8 2 1. 4% 2 2. 8% 3 7. 1% 2 5. 7% 2 1 3 0. 0% 1 5 4 7 8 2 1. 4% 6 7. 1% 1 1. 5% 4 6. 8 7 3 8 3 2 5 4. 3% 4 5. 7% 例数 所占比例
巨检肿瘤形态 单结节 多结节 弥漫分布 肿瘤大小 0. 5 1 3c m 免疫组化 阳性 C D 3 1 溶菌酶 C D 6 8 第八因子 C D 3 4 C K EMA S 1 0 0 V i m e n t i n C D 8 / 4 8 4 8 / 2 9 2 9 / 5 7 5 8 / 4 2 4 8 / 4 0 6 2 / 1 1 0 / 0 2 / 1 1 4 / 9 2 5 / 4 6 阴性 / 0 4 8 / 0 2 9 / 1 5 8 / 6 4 8 / 2 2 6 2 / 1 1 1 1 / 2 2 / 7 1 1 / 1 6 2 5 / 2 6 例数 1 5 5 2 3 ( %) 2 1. 4 7 4. 3 4. 3
何年龄组均可发 病 , 无 性 别 差 异。 肿 瘤 可 单 发 或 多 发 。 镜下以 不 规 则 的 血 管 腔 形 成 的 网 状 结 构 为 特
2] 。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 , 国内最早于 1 点[ 9 9 8 年由石 3] 怀银报道 1 例 [ , 此后 , 陆续报道 3 共8 多 9篇, 1例; 4, 5] 为个案 , 最大两组报道为 6 例 [ 。 鉴于脾窦岸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