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影像病例讨论
《请您诊断》病例149答案儿童罕见单发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

作者单位:341000㊀江西,赣州市人民医院影像科(赖丙林㊁彭吉东),妇产科(钟庆平)作者简介:赖丙林(1988-),男,江西赣州人,硕士,住院医师,主要从事中枢神经影像学诊断工作.«请您诊断»病例149答案:儿童罕见单发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赖丙林,钟庆平,彭吉东ʌ关键词ɔ㊀脾肿瘤;窦岸细胞血管瘤;儿童ʌ中图分类号ɔR 445.2;R 733.2㊀ʌ文献标志码ɔA㊀ʌ文章编号ɔ1000G0313(2021)03G0419G02D O I :10.13609/j.c n k i .1000G0313.2021.03.026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图1㊀T 2W I 抑脂图像示脾脏内见类圆形等/稍长T 2信号影(箭),信号欠均匀,边缘光整,边界清晰,可见包膜.㊀图2㊀T 1W I 示脾脏内类圆形长T 1信号影,信号欠均匀,边界不清晰.㊀图3㊀DW I 示病灶在DW I 上呈低信号影.㊀图4㊀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明显均匀强化,病灶中心强化不均匀.㊀图5㊀增强后门脉期,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㊀图6㊀增强后延迟期,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似高于脾脏.㊀图7㊀肿瘤边界较清楚,由相互吻合的血管腔组成,类似脾血窦,血管腔大多不规则,呈海绵状,血管腔内见被覆立方上皮或柱状上皮(H E ,ˑ100).㊀㊀病例资料㊀患者,男,9岁.缘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部不适,偶有隐痛,无其它不适.查体:脾脏可触及,肋下5c m ,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M R I 示脾脏体积增大,脾脏表面光整,脾脏下缘见一类圆形长T 1㊁等/稍长T 2软组织肿块(图1㊁2),DW I 序列低信号影(图3),病灶信号欠均匀,其内可见斑片状稍长T 1稍长T 2异常信号,病灶边界清楚,周边可见长T 1短T 2包膜,未突出脾脏轮廓,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明显欠均匀强化(图4),门脉期及延迟期呈渐进性进一步强化(图5㊁6),病灶大小约5.5c mˑ4.8c mˑ6.1c m .手术所见:脾脏淤血肿大,大小约14c mˑ11c mˑ7c m ,质地较硬.脾脏下极见大小约4c mˑ5c mˑ6c m 实性暗红色的肿块,质地较硬,界限清楚,包膜完整.光镜所见:肿瘤边界较清楚,由相互吻合的血管腔组成,类似脾的血窦,血管腔大多不规则,呈海绵状,血管腔内被覆立方上皮或柱状上皮(图7).免疫组化:C D 31(+),C D 34(+),C K (-),K i G67(5%),L C A (-),V i m e n t i n (+),A A T C (少量+),C D 68(少量+).讨论㊀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 i t t o r a l c e l l a n gi o m a ,L C A )是一种起源于脾脏红髓中窦岸细胞的肿瘤,肿瘤细胞呈上皮细胞和组织细胞双向分化,所以称为窦岸细胞血管瘤,它是一种特发于脾脏的罕见血管源性良性肿瘤.L C A 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好发于中年人,其中一些可以表现为腹痛,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和疼痛等.L C A的影像学表现可分为多发结节型和单发结节型.多发结节型C T平扫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密度结节,可呈弥漫性分布,可伴脾脏不同程度肿大,密度均匀,当部分病灶较大时,密度不均匀,无包膜及钙化,大部分病灶边界清楚[1G2].在M R上,T1W 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边界欠清;T2W I表现为稍高信号,信号可不均匀,部分病变内可因含铁血黄素沉积而呈低信号,呈 雀斑征 ,但该特征性表现与组织中含铁血黄素的含量有关[3].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由周边向中心缓慢环形的渐进性强化模式,静脉期逐渐向中心强化,延迟期表现多样,可呈稍低或等密度/信号,主要与病灶大小不等㊁相互吻合窦状腔隙的数量㊁大小㊁吻合程度㊁瘤体内纤维组织含量或血管成分有关[1].单发结节型大多数边缘清楚,密度/信号均匀,结节体积多数较大,长径常>3c m,脾脏体积不大或仅局部增大,增强动脉期可见环形明显强化,门脉期进一步强化,强化趋于均匀,延迟期密度/信号略高于脾实质[4].参考文献:[1]㊀程冰雪,周莉,杨晨等.脾窦岸细胞血管瘤C T表现及多样强化方式特点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38(7):1229G1233.[2]㊀薛红红,白宝艳,王胜利.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超声造影表现与病理对照[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5(1):11G12.[3]㊀丁莺,曾蒙苏,饶圣祥,等.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M R I表现及与病理对照分析[J].放射学实践,2012,27(7):761G764.[4]㊀蔡勇时,左敏,龚静山,等.孤立性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38(3):568G569.(收稿日期:2020G12G01㊀修回日期:2020G12G28)欢迎订阅2021年«放射学实践»㊀㊀«放射学实践»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与德国合办的全国性影像学学术期刊,创刊至今已36周年.遵照同行评议㊁价值导向㊁等效应用原则,国内各大学会㊁协会㊁组织机构通过科技工作者推荐㊁专家评议㊁结果公示等规定程序,«放射学实践»杂志入选中国科协发布10大领域«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业内认可的较高水平期刊.2018年8月,«放射学实践»杂志再次入选北京大学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 研究成果 «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这是继1999年之后的第5次入选临床医学/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本刊坚持服务广大医学影像医务人员的办刊方向,关注国内外影像医学的新进展㊁新动态,全面介绍X线㊁C T㊁磁共振㊁介入放射及放射治疗㊁超声诊断㊁核医学㊁影像技术学等医学影像方面的新知识㊁新成果,受到广大影像医师的普遍喜爱.本刊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㊁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在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被评为«C A J C 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主要栏目:论著㊁继续教育园地㊁专家荐稿㊁研究生展版㊁图文讲座㊁本刊特稿㊁实验研究㊁传染病影像学㊁影像技术学㊁外刊摘要㊁学术动态㊁请您诊断㊁病例报道㊁知名产品介绍㊁信息窗等.本刊为月刊,每册25元,全年定价300元.国内统一刊号:I S S N1000G0313/C N42G1208/R㊀㊀邮政代号:38G122电话:(027)69378385EGm a i l:f s x s j z z@163.c o m㊀㊀网址:h t t p://w w w.f s x s j.n e t编辑部地址:430199㊀武汉市蔡甸区中法新城同济医院专家社区别墅C栋。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A I NG
H iu ,T N e D i i .( eate tfP to g , hn —aa r nsi H si l B i g10 2 , u- n O G , AJ- n j p g Dp r n ah l y C i Jp nF i dh opt , ei 00 9 m o o a e p a j n h n Ci ) a C r sodn u o: AJ-i Emalii _ a ao.o c or pn iga t r D i n e h p g, — ij n d @y ho cm.a :p g A src: jcie T vsgt tecncl a ooi letrs dans , ieet l igoia d b t tObet o net ae h l i t l c a e, i oi df rni ans n a v i i i ap h g af u g s f ad s
生 月第 3卷第 6期
C i Sr no e.0 ivo. . o6 hnJ ugO c 。D c2 1 . 13 N .
・3 21・
论
著
脾 窦 岸 细 胞 血 管 瘤 一 例 报 告 及 文 献 复 习
蒋 惠君 , 佟 杰 , 笪冀 平
作者单位 : 02 北京 , 京中 日友好医院 病理科 1 09 0 j 第一作者 : 蒋惠君 , , 女 医学硕 士, 院医师 , 住 研究方 向: 外科诊断病理学 , - a : j a @16 cr E m i j e i 2 .o lh m l n 通讯作者 : 笪冀平 , , 男 病理科主任 , 主任 医师 , — a :p g d@yho ci c E m ij i — a ao.o .n lin n
脾脏血管瘤交流

• 鉴别诊断
• 1.脾脏转移瘤 CT表现为脾内单发或多发低 密度灶,以多发病灶多见,当病灶相互融 合时,边界显示欠清楚,部分病灶边缘可 见晕状低密度环。较大病灶中心可出现圆 形更低密度区,呈“牛眼征”或“靶心 征”。增强扫描见病灶呈不同程度的强化, 部分病灶呈均匀强化,部分病灶呈环状强 化,病灶边界清晰。部分病例可合并腹膜 淋巴结转移和肝脏转移灶。结合原发肿瘤 史,脾脏转移瘤较易诊断。
有时其内及边缘可见点状及细线状钙化,
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明显强化,这可能与
病灶内小血管有关,经过抗炎治疗,病灶 可见减小或消失。
• 4.脾脏血管内皮细胞肉瘤 临床极少见,是一种血管源性的 脾脏恶性肿瘤,其特征为含有不典型及间变的内皮细胞的 肿瘤。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腹痛、发热、不适和体重降低, 患者有血小板减少。脾脏血管肉瘤易破裂,引起腹腔或包 膜下出血且易发生远处转移,通常转移到肝脏、肺、骨、 淋巴结、网膜或腹膜,该病预后很差,生存率很低。CT 平扫脾脏不均匀增大,脾内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病变,边 界清楚,可见钙化,有时可见高密度影,为急性出血或含 铁血黄素沉积。增强扫描酷似血管瘤,但其不规则增强征 象更明显。因其转移早,检查时应仔细观察肝内有无转移, 腹膜后淋巴结有无增大,对诊断很重要。有时增强扫描强 化方式不同于血管瘤,表现为轻度不均匀强化及明显强化。 因此,本病有时术前诊断非常困难,还需与脾脏淋巴瘤相 鉴别,二者需密切结合病史,血管肉瘤全身症状较重,易 合并瘤内出血,发生远处转移尤其是肝转移等,临床上贫 血、脾亢更明显,而淋巴瘤可见腹部淋巴结肿大,融合成 团状结节。脾血管肉瘤与脾血管瘤鉴别较容易,后者多无 临床症状,病灶轮廓较光滑、清楚,并且无转移灶及患者 恶液质现象。
• 3.脾脏炎性假瘤 临床较少见,但可发生于 任何年龄,病因及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血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肖海;刘四君;杨庆春【摘要】@@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一种少见的脾脏血管性肿瘤,国内外文献报道100余例.作者在临床病理诊断中遇到1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现报告如下.【期刊名称】《赣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1)002【总页数】2页(P238-239)【作者】肖海;刘四君;杨庆春【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2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一种少见的脾脏血管性肿瘤,国内外文献报道 100余例。
作者在临床病理诊断中遇到 1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47岁。
因体检发现脾脏占位 5天于 2009年 12月 16日入院。
患者于体检时B超检查提示脾脏多发性占位来我院求治。
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史。
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入院后查体:T 36.8℃,P 78次/分,R 18次/分,BP 130/80 mmHg。
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心、肺、肝、肾功能等各项生命体征正常。
白细胞10.4×109/L,血红蛋白 101 g/L,血小板448×109/L,淋巴细胞百分率 16%,单核细胞百分率 11%,红细胞压积 32.8%,平均血红蛋白量 26.4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308g/L。
AFP、CA-199、CEA等生化指标均正常。
无腹痛不适,腹平软,全腹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Murphy征阴性。
腹部未扪及肿块,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
MRI检查示:脾脏内见多个占位性病变,动脉期未见增强,考虑为血管瘤可能。
脾脏的正常解剖与影像治疗案例学习课件ppt

恶性肿瘤
脾恶性淋巴瘤 脾转移瘤
第十六页,共三十五页。
脾 囊肿 (Pi)
较少见,可分真性及假性两种,以假性囊肿多见, 多为脾外伤或脾梗死所致 CT :类圆形水样密度,境界清楚,密度均(Jun)匀,囊
壁可钙化,增强后病灶不强化
单发或多发,个别可见壁钙化 需与囊性肿瘤鉴别,后者可见不规则壁厚、壁 强化、壁结节等。
• X线
• CT
价值不大 脾大、钙化
横断面上,脾脏外侧缘光滑,内侧面形态
不规则,呈波浪状或分叶状
平扫时均匀密度,略低于肝密度 增强时动脉期皮质(Zhi)强化明显高于髓质(Zhi),密
度不均—“花脾”
第四页,共三十五页。
脾脏的(De)正常强化
第五页,共三十五页。
脾脏的(De)常见病
第六页,共三十五页。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五页。
脾恶性淋(Lin)巴瘤
• 分为脾原发恶性淋巴瘤和全身恶性淋巴瘤脾浸润
• 原发性淋巴瘤较常见
• 大体病理分为四型:
a、弥漫脾肿大型;
b、粟粒型;
c、多发结节(Jie)型肿块; d、孤立大肿块型。 • 前两型占73%,后两型占27%。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五页。
脾恶(E)性淋巴瘤
脾外 伤 (Wai)
• CT: • 脾外伤的CT表现与损伤程度和时期有关
急性期常见为包膜下出血和脾脏的撕裂伤。 前者表现为脾脏外侧缘新月形高(Gao)密度影, 后者脾脏内可见不规则形条状低密度撕裂 口,急性期可伴有高(Gao)密度出血灶。
第三十三页,共三十五页。
女,23岁,外伤(Shang)后腹痛18小时
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五页。
胃癌术后(Hou)2年 脾转移
脾脏肿瘤影像诊断 ppt课件

●病理上脾血管瘤常分为海绵状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扩张的血管腔隙内
充满红细胞;毛细血管瘤由薄壁小血管腔
隙组成。
脾血管瘤可以多发,也可单发。瘤内可有
栓塞、出血、纤维化、钙化成分,生长速
度一般较慢。
CT表现
平扫:
1、均匀的团块,常较小, 呈低密度或等密
度, 有清晰的边缘
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畸胎
瘤和卡波西肉瘤
• 国内学者提出以下分类
•
•
•
•
•
血管来源;
淋巴组织来源;
胚胎组织来源;
神经组织来源;
其他间叶组织来源,如纤维组织、脂肪
组织及平滑肌组织等;
• 类肿瘤病变 如创伤性囊肿性假瘤, 炎
性假瘤等
CT 扫描可以显示肿瘤的大小数
动脉曲折弯曲, 脾动脉从腹主动脉分支呈
锐角, 阻止瘤栓进入。
2、脾经常有节律的收缩,
肿瘤细胞被挤压出去。
3、脾具有免疫监视能力。
CT表现
无特征性。
1.单发或多发。
2、大小不等或不规则形低密度 区。较大时中央
可有坏死。
3. 脾大,但多轻度较轻。
4.腹膜( 腹水或结节块阴影) 、肝及其他脏器转移
灶.
延迟呈渐进性强化, 延迟期密度接近或稍
高于脾实质。
脾脏恶性肿瘤CT诊断
淋巴瘤
血管内皮肉瘤
纤维组织肉瘤
转移瘤
其中,原发性脾恶性肿瘤根据组织起源不同主要分为3大
类
1、起源于脾脏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其中包括何
奇金及非何奇金淋巴瘤等。此类占脾原发性恶性肿瘤的2
脾脏血管瘤PPTppt课件

脾脏血管瘤 PPT
诊断?
脾海绵状血管瘤
并部分血栓形成、并机化、 玻变、钙化、出血及巨大 囊腔形成
• 脾血管瘤是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 于中青年(30-50岁),可为实性、囊性、 囊实混杂性病变。 • 增强扫描:1、动脉期迅速明显强化,延迟 仍明显均匀强化;2、早期周边强化,延迟 向心性强化;3、与2类似,但中央瘢痕不 强化或延迟轻度强化;4、囊变明显的病例 呈不均匀强化,分隔可见强化。 • 注意:脾血管瘤并不一定出现周边结节状 强化。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并文献复习

·7JOURNAL OF RARE AND UNCOMMON DISEASES, JAN. 2022, Vol.29, No.1, Total No.150【第一作者】肖 妮,女,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E-mail:****************【通讯作者】肖 妮·短篇论著·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发生于脾脏的一种罕见血管来源肿瘤,大部分学者认为其起源于脾脏红髓的窦岸细胞,属于网状内皮细胞系统。
LCA由Falk等[1]的研究于1991年最早报道。
迄今,国内外文献报道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仍然有限,查阅Pubmed及万方数据库,报道此肿瘤病例数约200余例。
本文就我院诊治的1例LCA病例进行临床病理方面的探讨和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旨在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52岁。
腹痛15d,发现脾脏肿物3d。
患者于15d前无明显诱因左上腹隐痛,呈阵发性,不向他处放射。
门诊CT示脾脏多发结节,注意除外结核或淋巴瘤可能。
腹部B超显示脾脏内多发结节,性质待定。
1.2 方法1.2.1 组织学 对手术切除的脾脏标本进行大小测量,垂直于脾脏长轴书页状切开,使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取材,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
1.2.2 免疫组化 采用Envision二步法,所用抗体CD31、CD68购于DAKO公司,CD34、CD8、CD21、Factor8、Ki-67均购于中杉金桥公司,具体步骤按照说明书进行,并设有阴性和阳性对照。
2 结 果2.1 巨检 脾脏大小13cm×9cm×3.5cm,脾脏被膜光滑,书页状切开切面见多个暗红色结节,直径0.1cm~1.0cm(图1)。
2.2 镜检 脾脏内暗红色结节位于红髓内,境界清楚,由大小不一、相互吻合的血管腔构成,部分血管腔扩张成囊状,局灶可见突向血管腔的乳头状结构,乳头轴心为纤维血管间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与MRI上的共同特点:
1. 脾脏体积增大; 2. 病灶多为多发,且体积较小; 3. 病灶对比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强化方式为向心性; 4. 平扫及延迟期病灶不易显示,观察瘤灶数目最佳时期是对比增
• LCA的鉴别诊断主要是脾脏的多发占位性病变,常见的 为脾脏血管瘤病、血管淋巴管瘤(脉管瘤)、转移性 肿瘤及淋巴瘤。
1. 脾脏血管瘤 CT表现:增强扫描开始外周结节状强化,逐渐向内填充,最后成 为和周围正常脾脏组织的密度相似,甚至无法区分。LCA脾脏组织 内有明显的铁质沉着,在MRI上较特异,表现为TWI低信号,无增 强,但与铁质沉着量有关。铁质沉着较少者MRI无特异性。血管瘤 和LCA均为脾脏良性血管性肿瘤,在临床和影像上都表现重叠。当 患者表现为脾亢、发热等特异症状,或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时,应 考虑到LCA的可能,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脾脏占位病变
病例讨论
朱冰洁 安康市人民医院
Case Discussion
患者,男,42岁 主诉:发现脾脏占位半月 现病史:患者半月前于体检发现脾脏占位,无发热,无 腹胀、腹痛,无恶心、呕吐,未予处理。外院腹部CT提示 脾脏巨大占位囊肿。为求手术治疗来我院治疗。 实验室检查:谷草/谷丙(AST/ALT) 0.76 ,D-二聚体 3874.00ng/ml ,肿瘤六项未见明显异常。 超声检查:脾脏形态失常,其内可见大小约85x80mm略 高回声团。(如图所示)
2. 脾脏血管淋巴管瘤(脉管瘤):很少见,属先天性发育畸形。 CT表现:脾大,脾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囊性低密度病变,边缘轮 廓清楚或不清,增强后病灶数目随强化时间逐渐减少,系部分血 管瘤为造影剂填充所致。
3. 转移性肿瘤 CT表现:脾脏内结节性病变,增强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牛眼征”是其特征性表现,有原发肿瘤病史。通常存 在LCA所没有的淋巴结肿大。
4. 淋巴瘤:脾脏原发淋巴瘤极少见,大多为淋巴瘤脾脏浸润。 CT表现:脾大或有不规则隆起的轮廓,脾内单发或多发低密 度结节病灶,边界模糊,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均匀强化;MRI 中T1WI为低信号,T2WI为中等高信号,如发现脾门淋巴结肿 大,则更具有诊断意义。
谢谢指导
强扫描的门静脉期; 5. MRI的特征性表现为DWI显示病灶扩散受限,表现为高信号。
鉴别诊断:
• 脾脏原发:变主要有血管瘤病、淋巴管瘤病、 错构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 血管内皮瘤和血管肉瘤;
• 继发病变:转移性肿瘤、淋巴瘤、结节病累及脾脏, 以及脾脏感染形成的微脓肿,可结合临床病史作出倾 向性诊断。
脾索(splenic cord):由富含血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构成,脾索在血窦 之间相互连接成网,索内含有T细胞、B细胞和浆细胞,以及许多其他血 细胞和巨噬细胞,是脾进行滤血的主要场所。 脾血窦(splenic sinus):是一种静脉性血窦,形态不规则,相互连接 成网。窦壁由一层长杆状的内皮细胞平行排列而构成。内皮细胞之间常 见许多0.2~0.5μm宽的间隙,脾索内的血细胞可经此穿越进入血窦。内 皮外有不完整的基膜及环行网状纤维围绕,故血窦壁如同一种多孔隙的 栏栅状结构。在血窦的横切面上,可见杆状内皮细胞沿血窦壁呈点状排 列,较粗大的内皮细胞断面中可见有细胞核,并突入管腔。血窦外侧有 较多的巨噬细胞,其突起可通过内皮间隙伸向窦腔。 脾血窦结构示意图
脾脏是免疫器官,血运丰富,肿瘤发生率低(良0.14、恶0.64)
良性肿瘤:血管瘤最常见、其次淋巴管瘤、错构瘤、脂肪瘤、血管 内皮细胞瘤等
恶性肿瘤:以恶性淋巴瘤多见,其次血管内皮细胞肉瘤、纤维组织 肉瘤、转移瘤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
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1999年由Falk等首 先提出的一种起源于脾脏的肿瘤,一般认为是良性,亦有恶性报道,即 窦岸细胞血管肉瘤,临床罕见。
脾脏占位
CT增强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平衡期
矢状位与冠状位示:肾脏受压
123
正常及病灶摄碘率
肿瘤供血血管
诊断:
脾血管瘤? 脾淋巴管瘤? 脾淋巴瘤? 脾转移瘤?
送检脾脏切除标本,已剖开,体积 13cmx11cmx7cm,脾被膜完整, 多处剖面,脾实质见多数小囊状, 囊腔直径1-2cm,囊内为血凝块样 物
目前认为LCA起源于脾血窦的内衬细胞(sinusoidal lining cell),又 称窦岸细胞(littoral cell),且呈上皮与组织细胞双向分化,故名窦 岸细胞血管瘤。
组织学上,脾脏LCA是由迷路样相互吻合的窦状腔隙组成,腔隙形态欠规 则,常见假乳头样结构突入腔内,腔内充满红细胞。
病理诊断:脾脏海岸细胞血管瘤
低倍镜显示:左侧为正常脾实质及右侧窦岸细胞瘤
高倍镜显示:窦岸细胞瘤脾的结构脾内也含有大量淋巴组织,但其淋巴组织的分布规律与淋巴结不同。脾无皮质髓 质之分,而分为白髓、边缘区和红髓三部分;脾内无淋巴窦,但有大量的血窦。 (1)被膜与小梁:脾的被膜较厚,表面覆有间皮,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脾内形成许多 分支的小梁,它们与门部分支形成的小梁相互连接构成一粗的支架。被膜和小梁内含 有许多散在的平滑肌细胞,其收缩可调节脾内的血量,小梁之间的网状组织构成脾淋 巴组织的微细支架。 (2)白髓(white pulp):主要由淋巴细胞密集的淋巴组织构成,在新鲜脾的切面上 呈分散的灰白色小点状,故称白髓。它又要分为动脉周围淋巴鞘和淋巴小结两部分。 (3)边缘区(marginal zone):位于白髓和红髓交界处。该区的淋巴细胞较白髓稀 疏,但较脾索密集,并混有少量红细胞。此区含有T细胞及B细胞,并含有较多的巨噬 细胞。 (4)红髓(red pulp):分布于被膜下、小梁周围及边缘区外侧,因含有大量血细胞, 在新鲜脾切面上呈现红色。红髓由脾索及血窦组成。
临床表现:
病因不明确,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30-50岁,无显著性别差异。 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致脾脏窦岸细胞增生,
脾血窦扩张并相互吻合而形成的局部血管瘤样病变,伴组织细胞反应。临床症状 无特异性。多为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可伴有或不伴脾功能亢进所致 的血小板减少、贫血。 也有学者认为LCA可能由肿瘤及慢性感染性疾病引发,常伴有内脏器官的恶性肿 瘤,其中包括结直肠腺癌、肾癌、胰腺癌、肝癌以及脑、肺、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还有非霍奇金淋巴瘤。故LCA患者应详细检查、密切随访,排除其他病变的可能。
影像学表现
• LCA多为多发病灶,单发少见,脾脏体积常增大。多发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结节灶,结 节数目不一。且体积较小,少数病例可弥漫分布而累及全脾。或表现为孤立结节,直 径相对较大。
• CT表现:平扫病灶多表现为等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周边轻度强化而呈现低密 度,而静脉期或延迟期对比剂逐渐向内充盈,延迟期病灶和周围正常脾脏组织相比为 等或稍低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