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陶渊明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合集下载

陶渊明的生死观

陶渊明的生死观

陶渊明的生死观陶渊明的生死观日陶渊明总体上来说乃是一诗人,而非哲学家,严格来说他并没有完备的哲学思想体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渊明的生死观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欲仕则仕,欲隐则隐”,这句话道出了陶渊明的一种人生观念:任性随化的人生观念。

不仅在仕隐问题上如此,陶渊明在生与死这等人生大事上亦如此。

“任性随化”的观念来自老庄。

道即完全自然,人亦应完全顺天安命。

求仕,为饥所驱;又隐,乃是不堪宦情,这都是“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陈寅恪先生说:“渊明之思想为承袭魏晋清淡演变之结果,及依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创立了新自然说”。

“新自然说之要旨在委运任化。

夫运化亦自然也,即随顺自然,与自然混同,则认己身亦自然之一部,而不须更别求腾化之术”,委运任化即任性随化的人生观,即听凭造化、随遇而安的生活。

陶渊明说“情随万化遗”(《于王抚军座送客》),“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以他独特的方式生存着,自然,淡泊,悠远。

这种生活态度,显然是与他的生死观紧密相连的。

生死问题是人类最敏感而又永恒的主题。

有论者说陶渊明极度惧怕死亡,有论者说陶渊明逃避现实,笔者不敢苟同。

陶渊明并非闭着眼睛生存的人,他很清醒,却又能很淡泊,这正是他的不凡之处。

人总有计较得失追求功名利禄贪生畏死之心,其根源都在于“有己”。

一得一失,在人的心灵上都会产生很大的骚动。

最大的得失,莫过于死,因为生命是属于“我”的最终的东西。

人有哀有乐,这些情感,是得与失在人心灵上的反应。

“死”是一切属于“我”的东西的全部丧失。

陶渊明对人世敏感而又清醒,但没有沉溺不拔悲颓难抑。

他看到天地、山川、草木的永恒,深感人生无常,“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长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形影神》)他有感于贤愚寿夭,同归一死,“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从饮酒看陶渊明的生命意识

从饮酒看陶渊明的生命意识

从《饮酒》看陶渊明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并不是指个人朴素的生命情感和生死观念,而是指上升到哲学层次的一种生命思想,它源于对生命有限性和生存价值的深刻体会和哲思感悟,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下拥有不同的生存意义。

魏晋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魏晋文人也是命运多蹇,常在忧惧和惶恐中受身体和心灵上的迫害和屠戮。

乱世压抑生命,不过也成了文人内在生命情绪勃发和生命意识觉醒的有利契机。

汉末的《古诗十九首》充满了对生命的悲剧意识,感概生命短暂,像是“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之类的诗句比比皆是。

而后期建安文人一边喟叹自己对生命的感性体验,一边关怀着君国臣民,在动荡的时代,展现着一种群体性生命的悲壮,生命的悲剧意识弥漫,像是“白骨不知谁,纵横无覆盖”的对死亡的焦虑,像是“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的对人生的留恋,像是“天降丧乱,靡国不夷”的对乱世的愤慨。

晋代诗人的生命意识,继承了建安时期的部分,同时受到玄学和山水审美的影响,正在寻找一种解脱生命苦闷哀伤的方法,对生死命运自然规律的认识比前人透彻。

然而虽有部分理性认识,可是西晋士人大多数还是没能采取泰然的态度,相反还是心存焦躁,没有达到陶渊明那样的精神境界。

后来淡焉虚止的玄学将文学生命主题由激情型,感伤型向淡释型,和谐型转变,在遭遇生命矛盾时,人们往往向玄学追寻答案,到玄学之中求得解脱。

再后来山水意识勃兴,生命情绪就在山水境界中进一步淡释了,消逝了生命的紧张感,于是东晋士人更多了一份宁静和恬淡,陶渊明无疑是这时期最好的代表。

文学反映生活,陶渊明的诗也是表现的他的生命或生存本身。

读陶渊明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最打动人心的便是诗中他那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他仿佛消解了一切生命情绪,淡入云烟,然而透过这一切,我们也是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哲学思潮,审美理想,人生态度,生命意识的变化和演进。

陶渊明的生命意识,也有对时光飞逝,人生化迁的感慨,然而他“向死而生”接受了老,庄和玄学自然观的影响,陶渊明遭遇生命矛盾时,在经过自觉的理性的思考后,努力解决这些矛盾,使之和谐化。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及哲学思考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及哲学思考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及哲学思考何蓓(河北职工医学院,河北保定!"#!!!)摘要:陶渊明诗歌既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又表现了他人生抉择的痛苦与矛盾,在生命意识的消释中,儒家的伦理价值生命观和道家的自然哲学生命观深深影响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这些为后代士人努力去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意义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生命主题;哲学;思考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

西晋建立以后,诗歌创作开始走向重技巧,轻内容的形式主义道路。

西晋末年到东晋的一百多年间,宣扬老庄哲理的玄言诗充满诗坛,到东晋后期出现了伟大诗人陶渊明,他给诗坛带来了新内容、新气派。

陶渊明以他富于现实内容和独具风格的诗篇。

使诗坛在低靡之后,重新放射出奇光异彩。

我们所论述的生命意识,不仅仅是指个人朴素的生命情感与生死观念,而是指上升到哲学层次的一种思想,它源于对生命有限的自下而上的价值的深刻体认与哲学感悟。

一般说来,生命意识既包括浅层的生命本体观,即囿于个体乃至群体生命本身性质的认知,更包括深层的生命价值观的判断与把握,即自觉探求生命的根本,关注人类的命运或生存境遇,去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与永恒,力求实现生命的理想境界。

#+崇尚儒家“建功立业”的生命价值观陶渊明将儒家“三不朽”思想作为生命价值观的依托。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关注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即人类如何可能超越自然生命的短暂和有限,而实现生命本质的永恒和无限呢?或者说,如何可能达到“死而不朽”的生命境界呢?当时有人认为,家族的富贵绵延不断,只不过是“世禄”而已,实在算不上“不朽”,真正的不朽应该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对自祭文中陶渊明生死观的理解

对自祭文中陶渊明生死观的理解

对自祭文中陶渊明生死观的理解1.引言1.1 概述生死是人类永恒不变的命题,而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文学家,在他的自祭文中对生死问题有着独特的看法与思考。

本文旨在对自祭文中陶渊明的生死观进行深入的解析与理解。

陶渊明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诗歌作品将自然景物与人性的关系融为一体,体现出对生命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其中,他的自祭文更是展现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独到见解。

自祭文是陶渊明于晚年创作的一篇寓言散文,借着寄托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来表达对生死的认识与思考。

在这篇文中,陶渊明以一个虚构的角色自述自己的一生,以及对生命和死亡的感悟。

通过阅读自祭文,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生命的态度是既接受又超越的。

他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无常性,意识到人生的短暂与脆弱。

他用诗意的笔调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洞察力,并在其中传达出对死亡的接受与超越。

陶渊明在自祭文中也展现了自省与反思的品质。

他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从中汲取教训并不断成长。

他通过深入的思考,逐渐认识到生命的珍贵与短暂,并以此深深珍视和感恩生命的赐予。

因此,本文将对陶渊明自祭文中的生死观进行详细的剖析。

从他对生命的无常性的认识、对死亡的接受与超越、自省与反思以及对生命的珍惜与感恩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陶渊明生死观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分析和论述: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概述本文要讨论的主题——陶渊明自祭文中的生死观。

我们将介绍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其生平及其文学创作对后世的影响。

同时,我们会介绍自祭文是陶渊明的一篇重要代表作之一,探讨它在陶渊明的作品中的地位和意义。

第二部分:正文在正文的第一章节,我们将详细探讨陶渊明的生死观。

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生命的无常性和对死亡的接受与超越。

陶渊明诗文对现代人生命意识的启迪

陶渊明诗文对现代人生命意识的启迪

陶渊明诗文对现代人生命意识的启迪生命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神秘的奥秘。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繁琐的工作和生活所压迫,忽略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然而,陶渊明的诗文却给我们带来了启迪,让我们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是对人类生命意识的启示和引领。

首先,陶渊明的诗文告诫我们珍惜生命。

他在《饮酒》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句话告诫我们,人生短暂,应该珍惜每一刻,不要浪费时间,尽情享受生命的乐趣。

同时,他也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安宁祥和的桃花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美的世界,更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其次,陶渊明的诗文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脆弱。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命如同采菊,短暂而脆弱,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天。

同时,他在《归去来兮辞》中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和无力,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再次,陶渊明的诗文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美好。

他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片桃花林,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价值。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无限可能。

最后,陶渊明的诗文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名利和物质,而在于悠然自得,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秘。

他在《临江仙》中也表达了对生命的追求和向往,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陶渊明的诗文对现代人生命意识的启迪是深刻而有力的。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人类生命意识的启示和引领。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珍惜生命,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追求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浅谈陶渊明超然的生死观

浅谈陶渊明超然的生死观

5赤子自汉魏以来,诗文中常有对人生短暂和死亡忧虑的表现。

《古诗十九首》、曹操《短歌行》、阮籍《咏怀》等等,皆有生命苦短之感慨。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对此却轻视肉体的死亡,重视精神的永存。

所谓“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连雨独饮》既是此意,可见陶渊明超然的生死观。

首先,陶渊明能够客观地看待生死问题,他肯定了人总是要死的这一客观规律,并且认为人死之后并不能成仙。

他的这一科学认识是一个由矛盾痛苦到坚定笃信的渐变的过程。

陶渊明并不隐瞒他对死亡的忧虑,在《还旧居》中,诗人以“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书写了对死亡表现出的痛苦,而其《杂诗》:“日月有环周,我去不再阳,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几句就可见诗人被死亡的阴影锁笼罩,沉湎于对死亡的忧虑和哀痛之中。

怎样才能从生死的束缚中逃脱呢呢?陶渊明不赞成肉体的永存:“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世间有桥乔,于今定何间”(《连雨独饮》)。

为了能使自己能够长生不老,他曾服用长生药(尤其是菊花)、练长生功,希望“不老复不死,万岁如平常”(《读山海经诗三首》其五),但是“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形神影神释)、“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拟挽歌辞》)的不可控性使诗人油然而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思想,况且在诗人看来,即便肉体能够真的如愿永垂不朽,但其在人世间的循环重复必然会使生命显得了无生趣:“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其五)既然命运不能改变,也只好顺其自然:“天命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责子》)其《归园田居五首》之四说:“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人生来终当是要死的,所以也就没有什么长生不老的幻想和欺人之谈了,所谓的成仙之道根本不存在,诗人对此说道:“世间有桥乔,于今定何间”(《连雨独饮》)——人人都说世上有仙人王子乔,现如今哪里能找到呢,这种神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所以诗人说:即事如已约,何必生华嵩”(同上)。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意识和哲学思考。

一、生命意识。

陶渊明的诗歌中常常表达着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他认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应该好好地珍惜和享受。

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眼中的生命是一种无价的财富,它比金钱和地位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我们渺小的存在变得有价值的根源。

他的《桃花源记》就是一篇宣扬生命自由、尊重自然的著名文章。

文章中,他描述了一个美丽而自由的桃花源,人们在那里不用受到束缚,可以尽情享受自然的美好,彰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二、哲学思考。

陶渊明的诗歌中还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学思考。

他在诗中常常表达出他对生命、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和思考,深刻揭示出他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人生是一种矛盾体验的集合,酸甜苦辣都需要一起面对,只有适时地处理好这种矛盾体验,才能享受到生命的美好。

他的诗歌中还反映了他对自然、人性和道德等问题的思考。

他强调人性的本善,认为人天生就有善良的本质,只是被社会环境所扭曲。

同时,他也对世间的道德伦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人们应该以真善美为标准,摒弃虚浮、奢华和虚荣,追求真正的精神自由和追求。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识和哲学思考,这些思考和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生命的真谛和探索生命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及哲学思考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及哲学思考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及哲学思考
陶渊明是晚唐著名的哲学家,不仅影响了如陆九渊、文同叔、墨翟等历史后代,他在《饮酒集》里也表达出他独特的哲学思维,展示了把生命作为一种活着风格的生活理念。

按照陶渊明的说法,生命无处不在,如海洋一般的潮汐,它刺激着人们未知的
欲望,使人们纵横跨越梦境,如轻舟一般,可以搭建一个更加自由的景观。

从中,人们可以获得力量,不断发展自己的视野,开拓自己的意识,精神和经验丰富多。

此外,陶渊明强调了生命可以决定自己价值,他曾经记录道:“ambition through dedicaton,belief by distrust,and achievement by sacrifice”,这句话意在传达,无论是出于内心的好奇,还是野心勃勃的热情,它都能够驱动生命的进步,可以获得更多的成就,更有价值的处世之道。

最后,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可以理解为让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而且永不改变。

他追求一种更加美好、郁郁葱葱的生命方式,他在记录中写道:“Melody of
life,which with its romantic and powerful voice talks about love and realism”,他把自由、美好、真实之间的艺术结合起来,让人们从中开启生活、
建立框架,以实现自身价值。

总而言之,陶渊明认为,生命并不是完美的,而是一种能够学习、探索的发现,他的诗歌让我们体会到,只有坚守信仰,才能不断挖掘生活的秘密,才能深刻感受生活的艰辛,才能找到精神的坚实期望与精神上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的生命意识文学院2012级汉教6班王仙芝 20120505225【摘要】陶渊明诗歌是诗人对生命的体认,饱含着浓重的生命意识,人生迁逝之悲、功业无成之忧、或仕或隐生活方式两难选择,体现了一个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对人生价值的真切追问。

身世之凄,时代之乱,玄学之盛这三个主要因素是陶诗真切而深重的生命意识生成的背景。

【关键词】陶渊明;生命意识;人生价值;迁逝之悲陶渊明生于晋宋易代之际,这个时期政局动荡,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求一安生立命之所尚且艰难,何况实现诗人匡扶天下的青云之志呢?陶渊明在初入仕途,目睹官场之黑暗污浊、尔虞我诈之后,愤愤然而不平却无力改变这种状况,于是无奈高呼:“吾岂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毅然辞官归隐,绝于尘俗。

正如钟嵘在《诗评》中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千百年来,我们习惯于以“隐逸”的标签来定义陶渊明,殊不知,陶渊明的任真自然、与世无争、旷达隐逸,并非诗人初衷,也非先天本性,是他在仕进无门,理想破灭之后,无奈之下的选择。

故而,他的大量诗歌中都饱含着深重的生命意识,字字句句无不蕴含着他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他对生命有限,死亡即来的担忧;他在仕与隐之间徘徊难决的忧虑。

正如鲁迅曾说:被选家录取了《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的太久了。

……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论证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①鲁迅的话意在说明陶诗不为人重视的另一特色,即“金刚怒目”式,这种“金刚怒目”其实正是陶渊明最初踌躇满志的真实写照。

可见隐逸遁世并非陶潜初衷,而是他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理想破灭之后的无奈之举。

而陶诗中的生命意识正是由此引发,诗人在举步维艰的困顿人生中感时伤事,嗟叹生命之短促,人生之无常。

这种生命意识早在汉代古诗十九首中已初露端倪,如《青青陵上柏》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驱车上东门》中“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今日良宴会》中“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风尘”;《生年不满百》中“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等等。

陶渊明诗歌中的生命意识既是对前人生命意识的继承,又是对其的深化。

笔者试结合陶渊明的具体诗歌作品,详细分析和阐述陶诗中生命意识的三种表现形式,即人生迁逝之悲、功业无成之忧、或仕或隐之虑。

再从陶渊明主观方面的因素为切入点,结合客观因素,进一步探讨陶诗中浓厚的生命意识的形成原因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一、陶诗中生命意识的表现形式生命意识是指对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生的价值、生存的意义诸问题的高度关切与思考。

魏晋时期的诗人对茫茫宇宙中生与死这对不可回避的矛盾进行了痛苦的思索。

②陶渊明的诗歌中,这种高扬的生命意识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几乎贯穿了陶渊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作品。

其具体表现为人生迁逝之悲、功业无成之忧、或仕或隐之虑。

例如《荣木》中写道“总角闻道,四十无成”,在《饮酒》中写道“行行向不惑,淹留竟无成”皆表现了诗人对自己不惑之年却还功业无成的深深忧虑,对自己人生价值,生存意义的反思。

(一)人生迁逝之悲陶渊明的很多诗歌中都流露出人生苦短,生命易逝的迁逝之悲。

死亡是生命的最高体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不曾经历过死亡,因而在意识到死亡迫近的时候,诗人的心中便充满了焦虑与恐惧。

③加之时光飞逝,倏忽之间,诗人渐至暮年,行将就木。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诗人在这种对死亡的极度恐惧之中生发出难以排遣的悲伤,继而开始了对生命的强烈关注,开始思索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下面来看陶诗中表现这种迁逝之悲的句子。

例如写于诗人39岁的《饮酒》:“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吾生梦幻间,何事紲尘羁?”;写于44岁的《读山海经》:“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写于45岁的《和刘柴桑》:“去去百年内,生命同翳如。

”及《和丁柴桑》:“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否?”;写于49岁的《形影神》:“我无腾化术,必而不复疑。

身没名亦尽,念之无情热。

”;写于50岁的《游斜川·序》:“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写于51岁的《拟挽歌辞》:“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写于63岁的《自祭文》:“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之如何!”由此,不难看出,自而立之年到暮年,强烈的人生迁逝之悲一直与诗人如影随形,而且伴随迁逝之悲而来的忧生之嗟也日益浓郁。

诗人在时光飞逝,自已的生命即将走向完结之时,无奈感叹韶华难再,生命易逝,一去不返。

这种因生命短暂而生的悲剧性意识在他身上是如此的顽固,以致他终身难以忘怀。

④诗人常感生命的短暂,之于宇宙万物永生永恒,人生不过倏忽一瞬。

如《荣木》中诗人写道:“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早上花开灿烂,日暮便颓败凋谢,植物尚且如此,朝盛夕败,推物及人,又当如何呢?人生不更是如此吗?短短几句,诗人迁逝之悲便溢于言表。

又如《挽歌诗》“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杂诗》“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形影神》“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组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归园田居·其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及诗人晚年的祭文《祭从弟敬远文》《祭陈氏妹文》《悲从弟钟德》《自祭文》等诗文,都传达出诗人对于韶华难再,生命易逝的悲伤,对未知的死亡的极大恐惧。

人们总是在痛苦降临时,想方设法寻找着解脱痛苦、超越痛苦的灵丹妙药,可是现实世界的陶渊明找不到任何行之有效的办法。

⑤于是,他只能以自欺欺人的方式,宣扬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有花堪折直须折”纵情诗酒,放浪形骸。

例如,《神释》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游斜川并序》“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酬刘柴桑》中“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否”等等,其实,陶渊明这种看似放达的及时行乐,不过是在为自己的难以排悲痛心情寻找一种寄托罢了。

酒醒之后,他始终要回到现实中,此刻随之而来的只是更深的悲伤。

正如鲁迅所说:“人生最苦痛的事,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以走。

”陶潜企图用“及时行乐”来自我麻醉,自我安慰,逃避现实,而他这种自欺却折射出他内心深处极为浓烈的迁逝之悲。

(二)功业无成之忧陶渊明的一生,可谓郁郁不得志,抱恨归山林的一生。

年少时的陶渊明,在陶家先祖的丰功伟绩及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下,也曾怀着“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济世之志,积极入世,渴望在官场大展宏图,“达则兼济天下”。

如他在29岁喜得长子俨时作《命子》组诗10首,追述祖宗丰功伟业,劝勉儿子继承祖志,光耀门楣;也曾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宏大抱负;也曾慷慨高吟“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杂诗·其四》)、“四十无成,斯不足畏”(《荣木》);也曾意气风发“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拟古》)。

然而时运不济,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下,他的政治理想是没有赖以实现的土壤的。

他出身庶族,备受轻视,因而“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

虽则归隐,躬耕自足,但诗人始终为自己的壮志未酬、功业无成而郁郁寡欢。

在《饮酒二十首》中他写道“少年罕人事,游戏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癸卯岁十二月作与从弟敬远》中写道“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杂诗十二首·其二》里写道“日月掷人去,有志不或聘。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在《杂诗·其十》中写道“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亏”在《荣木四首并序》中写道“日月推迁,已复九夏。

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这些诗歌中都流露出诗人的时不我待,功业无成之忧。

诗人苦苦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生命意义,企图通过建功立业来实现这种人生价值。

但是在这“密网载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黑暗社会中,人的生命都难以保全,人的价值又如何实现呢?⑥东晋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

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趋易近之心。

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

”(《感士不遇赋》)⑦作为一个满怀济世之志的诗人,生不逢时的陶渊明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是何等困难!因而他只有徒唤奈何、空自嗟叹,在他看似平淡的诗歌中流淌着人生夙愿未展的怅惘与忧伤。

(三)或仕或隐之虑陶渊明一生几仕几隐,在入世与归隐之间多次徘徊,犹豫不决。

他本秉持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满怀济世之志,渴望建功立业。

无奈现实黑暗,权谋倾轧让他深感失望、灰心气馁,又只有如道家一般消极遁世,归隐田园。

故而诗人在仕与隐之间久久徘徊,难以决断。

功名利禄于他而言,好比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他既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却又不甘终生碌碌无为。

他一生多次入仕又多次归隐,这前后过程中的诗歌,无不流露着诗人在入仕与归隐之间难以抉择的矛盾和复杂心情。

初任江州祭酒,因受人歧视负气解职而归。

后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玄桓门下做属吏。

这时,玄桓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陶渊明不肯与玄桓沆瀣一气,做个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流露出他对入玄桓幕的悔恨之意。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写道:“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

隆安五年冬天,又因丧母,他果断辞官归家。

后玄桓篡权,他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表示对玄桓篡权一事,他不以为然,深恶痛绝。

只愿长掩荆扉,躬耕自足,与世相绝。

后来刘裕兴兵讨玄,重整朝纲,他心中又燃起了久已熄灭的济世之火,于是又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写诗明志道:“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荣木》)。

然而,好景不长,很快刘裕便剪除异己、滥杀无辜、以权谋私,陶潜再次陷入深深地失望之中。

他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聊且凭化迁,终返斑生庐”。

紧接着便再次辞官隐居。

最后又因生活困顿,不得不接受了叔父陶逵的引荐做了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因不愿对属吏“束带迎之”而高呼“吾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果断授印去职,自此结束了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仕宦生活。

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字字句句无不满含他或仕或隐,进退维谷,难以抉择的复杂矛盾心情。

二、陶诗生命意识的成因(一)主观因素陶渊明没落的家世背景,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使他形成了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

但是,政治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他的这种价值观是注定会屡遭打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