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熟读课文,为背诵做准备。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探究的方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及热爱之情,联系实际,珍惜生命,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
学情分析:1. 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和能力,但还存在理解不到位翻译不准确的情况,仍需扎实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句子翻译的准确性;2. 朗读是读懂、理解文言文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和习惯基本到位,教学中也会通过反复朗读帮助理解,加强体验,深化感悟;3. 对于情感的把握,高一学生已经具备通过搜索、筛选关键信息的方式来概括作者情感内涵的能力,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引导即可,只是学生目前的人生经历,使他们理解作者之“乐”特别容易,但理解作者之“痛”之“悲”就不太容易了,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4. 学生在逐渐形成“知人论世”的学习思路,教学中必要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背景介绍会丰富学生的理解。
教学重点:1.积累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熟读课文,为背诵做准备。
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及表达出的生命意识(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痛”、“悲”的原因及因此而传达出的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的情感。
课时安排:第2课时预设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都喜欢和朋友聚会吧?选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约上几个好朋友一起小聚,或游山玩水,或畅谈心声,都是人生中再惬意不过的乐事,聚会结束后,我们往往还会回味无穷。
大家一般会回味些什么呢?王羲之也是如此,而且他还是一个文人,文人更富有情怀,感触更为细腻,更何况是兰亭集会这样的盛会,名士云集,饮酒赋诗,真是一大乐事,会后,他也有很多的感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他都回味了些什么呢?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兰亭集序》2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惠风和畅”,可谓辰良,是为二乐;
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
三乐;
“引认为流觞曲水,”此乃事趣是为四乐;
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可谓情真,是为五乐;
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可谓极视听之娱,赏心是为六乐;
42/77
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事 趣六事齐臻,突出了情感主旋律——“乐”。
诗集由来句子:“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内容产生)。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诗 集行成)。
编集目标句子:“后之览者, 亦有感于斯文”。
34/77
课内练习:
分组背诵课文
35/77
第三课时
36/77
乐痛
悲
37/77
思索 阅读课文,归纳作者是怎样入题
• 先交代修禊时间、地点和与 会者
• 描写当地自然风光,暗示它 能够引发与会者诗兴
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 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 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 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 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16/77
何法盛《晋中兴书》: “山阴道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
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 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归。”
王羲之曾写《黄庭经》,换取山 阴道士好鹅。按《晋书·王羲之传》 说王羲之写是《道德经》。
8/77
9/77
10/77
相关“序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如同今 日“引言”、“序言”。是说明书籍著述 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评论和对相关问题研究阐 发。“序”普通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 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 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 主、夹叙夹议,不多见;抒情成份较多序, 多半是为诗歌唱和集子而作,比如本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1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一些古汉语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感受作者兰亭盛会之乐和聚散之悲,学习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
3.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感情发展的线索安排,领悟一点为文之道。
教学重点和难点:1.几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难句。
2.情景交融和感情线索。
3.作者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虚妄论调的批判。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由“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可以用上一个什么成语?明确:“入木三分”。
设问:它的出处和原意怎样呢?明确:我国最著名的大书法家,人称“书圣”的王羲之,唐朝张怀灌著的《书断》里,记有他的一个故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所谓“祝版”,是古时的祭祝文字,都写在木板上,所以叫“祝版”。
因为他笔力强健,落笔有劲,所以深透入木。
因此形容书法用笔功力之深,谓之“入木三分”。
后来也可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
讲解:王羲之,东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做过“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他写的《兰亭集序》(板书课题),流传至今,即所谓“兰亭字贴”,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众,而且文章本身也为人所称道。
下面我们就要学习这篇文章。
二、释题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朋友以及儿子、侄子共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饮酒赋诗,事后把诗汇编成集,王羲之为这本诗集作了序。
(序是一种文体,放在书的前面或后面)题目意思是“兰亭集会的诗集的序”。
它是古代诗序中的名篇。
三、点拨字词句,疏通文意1.点拨字词句。
本文文字简练,有的字句有一定难度。
课文注释中有的,这里不再重复,没有而又需要理解的,稍作补充解释并归类如下。
实词:毕、咸:都/信:实在/趣:同“趋”/曾:竟/“所之”的“之”:到,引申为“经历”/嗟悼:感叹忧伤/固:才/致:意趣词类活用:“一觞一咏”的“觞”:喝酒(名动)/极:尽情享受(形动)/“一死生”的“一”:看成一样(意动)/“齐彭殇”的“齐”:看成相等(意动)省略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后省“之”(省宾语)/或因寄所托:“因”后省“之”(省宾语)/晤言一室之内:“言”后省“于”(省介词)难句:(1)引以为流觞曲水:把它引来作为漂流酒杯的环曲的渠水。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1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单元目标1. 深入研读单元选文,在反复诵读涵泳的基础上,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理解作者抒发情怀、表达思想的个性化手法,赏析文章的章法和细节;学习自主选择角度欣赏古代散文作品。
2. 结合体验与思考,进行对比与联系,集中研习古代散文;全面、深入地认识古代散文的体裁特点、艺术手法和多样风格,并尝试接触、运用相关的研究方法。
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意在让学生集中阅读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具体落实。
本单元所选古代散文作品都是“事"“情”“理"融为一体的佳作,在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表现。
从风格来看,《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都是晋代作品。
文本介绍《兰亭集序》是序文,记时地、述人物、叙事由都很简略明快,在简洁清丽的景物描写之后,是对人生苦短、欢愉难期的感叹,是对死生至大、不可轻忽的觉悟,最后再回到对诗集内容简要介绍,仍不离“其致一也"。
文中那宇宙自然与诗意生命的交响,乘时作乐与人生苦短的变奏,引发了不同时代读者的共鸣与沉思。
与这篇流产千载的序文相比,作为诗集主体的众多名士的诗作反倒流传不广了。
课堂设计导入: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古代有一个人被称作“书圣”,他是谁?王羲之。
他不但书法写得好,文章写的也不错,有一篇文章已经流传千年,仍被人称道,他的这篇文章就是《兰亭集序》。
(二)学习任务一:注意处理好文言文内容理解和语言现象梳理之间的关系。
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教材中的注释、学习提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找三四个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疏通。
(三)学习任务二:思考题:1. 对比《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则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生命的沉思,对比其异同。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1、枳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鹿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枳极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充法【教学设想】本课分三课时,第--课时预习文体、作者及作品简介、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归纳文言知识,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第三课时练习巩固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预习解决:一、文体简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二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I.王畿之其人王裁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媒,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轰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铢,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锤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也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轿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羲之为人有傲竹・时膘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何美誉.与毂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
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 哉” !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问题一:兰亭 集会,作者是 在什么情形下 俯仰天地的?
【探究析疑】
名士会聚之乐
山水淡雅之乐
畅叙幽情之乐
风和日丽之乐
【探究析疑】
问题二:作者俯仰人生,痛在何处?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欲望 (快乐不永)
向之所欣 痛 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外在世界流转不定无法掌控 (时光易逝) 人不能把握自身命运 (命运难测)
【探究析疑】
问题三:作者俯仰古今, 他“悲”什么?
昔人
悲
今人
古文观止》中吴楚材的评价“当时(东晋) 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 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然逸 少旷达人,故(此文)于苍凉感叹之中,亦有 无穷意趣。”
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

②翻译中检查实词、虚词、句式把握情况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 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不知老之将至
之 及其所之既倦
每览昔人兴感之序
①文学常识积累
填空:《兰亭集序》选自《_____》,王羲之, 字____,___(朝代)琅玡临沂(现山东省临 沂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____家,有 “___”之称,世称“___”。 判断:永和是晋穆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
建王朝用年纪年的一种称号,一般由皇帝发 起,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教学重点:1.理解背诵2.由景入情的写作方法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直接进入新课。
1.教师板课题:兰亭集序2.由美文到美书①《兰亭集序》书法掠影:古今书法学习的范本。
②抽学生写作者名:王羲之。
并由此链接到:晨曦;熙熙攘攘。
后让学生试将“王羲之”“晨曦”“熙熙攘攘”三个词语组合造句,以加深书写印象。
3.由美书到美文:《兰亭集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4.了解作者情况,简述写作背景,明确文章体裁。
二、如果有学生在预习时已能背诵,先抽一二学生试背。
三、指导第一段的背诵,点拨理解句意,强调关键词语,注重文言基础知识教学。
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读背。
背诵线索: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件:修稧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四、学生自读背诵5分钟。
五、抽一至二名学生试背课文,教师可作必要的线索提示。
第二课时一、听名家示范朗诵,学生小声跟读。
二、复习巩固第一自然段的阅读背诵。
三、朗读、解析第二自然段,理解文章“由叙入感”的写作结构。
明确:第一段记兰亭畅游,乐视听之娱;第二段感人生易老,悲死生之大。
1.注意本段的结构层次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四、诵读、讲析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1.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句意、文意。
2.归纳结论:睹物伤情,诗文叙怀,记于今,留之后,古今一理。
3.交代文章的写作意图(由学生找出相关文句,强调此乃“序”类文体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学生列举“古今文人论生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认为生就是生,活着就能享 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 着和死去都是人生的大事,二者不可等 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该做些实事, 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正因为王羲之 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 此悲叹。王羲之是“消极其表,执着其 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 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兰 亭 集 王 序 羲
之
学习目标
•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 读的方法。 •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作者寄寓于山 水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慨 叹。 • (3)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一觞一咏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欣于所遇 引以为流觞曲水
信可乐也 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痛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 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聚会的情况, 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 受?(课本31页,一(1)题)
良辰 暮春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美景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人贤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事雅 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黑暗, 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杀士于朝,杀 民于野,践生命如蹂草芥……名士并不 能拯救时代,他们自己都救不了。”( 《魏晋名士:向死而生》鲍鹏山)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
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利斗争之下。 名士们都陷入性命“朝不保夕”的深深 的恐惧中,这时候“一死生”,“齐彭 殇”的老庄哲学盛行。
仰观宇宙 俯察品类
在第三段中,作者“痛”在何 处?(课本31页,一(2)题)
• 你还读过哪些抒发人生无常 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 代诗文呢?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 ——曹植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陶渊明
一觞一咏 (一边) 信可乐也(确实)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然) 虽世殊事异(即使) 所以游目骋怀 (用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缘故) 欣于所遇 亦将有感于斯文 (对) 引以为流觞曲水 (把) 亦足以畅叙幽情(用来)
从文中的哪些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 ——汉武帝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李白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
思考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 为妄作” 表达了王羲之怎样的 死生观?(课本31页,一(3)题)
魏晋时期普遍的死生观
• 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 恶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 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 异?” • ——《列子 . 杨朱》
• 他们有的人空谈玄学,有的人归隐山林,他们陶 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 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 功业无成。是一种比较消极的人生观。
课后作业
1、课后第三题: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 此文,有什么感触? 2、课后第二题
人充满劳绩,但还是要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参考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 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 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曹操在的诗中写 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 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 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