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联动研究
乡村生态旅游精准扶贫文献综述

阳认为应开创大扶贫格局,形成全社会扶贫合力。贫困者应增强 “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扶志和扶智形成脱贫内生力,激发贫 困人口的主动力,防止贫困者返贫。
3.精准管理。鲁春艳认为应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对扶 贫资金进行精细管理,对扶贫项目进行阳光操作。
二、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指城市游客(城镇居民)体验和享受乡村旅游产品 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产品包括乡村环境(乡村的山、湖、 河、森林和自然等)、乡村遗产(乡村的传统建筑、工业遗产、 史前遗迹、教堂和村落等)、乡村生活(工艺和工艺品、节事、 乡村食品、农业观光和传统音乐等)和乡村活动(耕种收获、骑 射、划船和垂钓等)。 (二)我国发展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龙茂兴等提出人们普遍对乡村旅游存在三 个认识误区。葛晓虹认为对乡村旅游者的行为动机和消费心理了 解的不足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2.规划问题。葛晓虹指出农家乐因缺乏规划和管理,出现乱 开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现象。吴建华等认为许多乡村旅游 区缺乏整体规划控制,基础设施未满足游客的需求,存在食宿设 施简陋和卫生状况差等问题,难以留住游客。 3.乡村性缺失。葛晓虹认为建筑设施的城市化致使乡村形象 遭到破坏,乡村旅游产品商业化导致乡村性缺失。 4.专业人才缺失。吕莉认为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匮乏,从顶层 旅游规划设计到基层旅游服务管理均缺少专业人才参与。葛晓虹 认为从事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大多数都是乡村居民,而乡村居民 缺乏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达不到旅游接待服务的规范要求。 (三)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龙茂兴等认为人们必须对乡村旅游形成系 统、全面的认识,就乡村旅游发展达成共识;其次树立“以旅助 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最后科学地分析乡村旅游开发可 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从根源上消除问题。 2.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王燕等认为可通过构建主题文化 村、创新传统节日活动、加强美食文化开发等形式深入挖掘乡村 文化内涵,让游客尽享旅游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司嵬等通过对乡 村旅游需求意愿的调查发现,游客最关注乡村本身旅游资源的吸 引力。因此,应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营造当地特有的自然环 境和人文景观。 3.打造产品多样性和层次性:吕莉认为设计乡村旅游产品要
古蔺县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古蔺县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作者:梁陶刘羽来源:《旅游纵览》2020年第08期旅游精准扶贫,指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采取精准有效的扶贫措施,通过旅游产业开发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开发方式。
旅游扶贫作为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中国扶贫攻坚的崭新力量,上升到国家扶贫开发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古蔺县是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中国白酒“金三角”和长征丰碑红色旅游专线核心腹地,旅游资源富集,组合优势明显,同时,古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
在国家精准扶贫的背景下,研究古蔺县如何抢抓机遇,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采取精准有效的旅游扶贫措施,开发带动区域发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优势分析1.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区位优势明显古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西与叙永接壤,东南北三面与贵州毕节、金沙、仁怀、习水五县(市)毗邻,是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核心腹地、四川南向的出川通道。
古蔺正在建设以叙古高速、赤水河环线为骨架的旅游大通道,建成投用黄荆老林、太平古镇、双沙、水口、马蹄等旅游内环线,并形成景区游步道网络系统,现已基本形成外联内通、“四横四纵一环一铁一航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随着叙古高速、国道352、省道312、摩尼—仁怀公路、省道442、古金高速、赤水河环线公路、叙大铁路、赤水河航道等重大交通路网工程的建设,极大提升了古蔺县旅游的便捷性,为古蔺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和活力。
2.古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产品不断丰富近年来,古蔺县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及资源条件,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先后创建了2个国家4A级景区(黄荆老林、太平古镇)、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黄荆老林)、1个2A级景区(大黑洞)、5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双沙镇、水口镇、大寨乡、马蹄乡、马嘶乡)、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箭竹团结村、大寨富民村)、1家4星级旅游饭店(兰尊大酒店)、28家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以及35家旅游标准化企业,为古蔺县旅游精准扶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金寨县大湾村精准扶贫研究

金寨县大湾村精准扶贫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各地区各部门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扶贫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金寨县大湾村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村庄之一,也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对金寨县大湾村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更好地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提供借鉴和经验。
一、大湾村的基本情况大湾村位于安徽省金寨县西北部,地处大别山腹地,山高地势险峻,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村民以种植水稻、茶叶和果树为主要生计来源,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市场信息闭塞,长期以来一直是金寨县的贫困村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不断落实,大湾村的扶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村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二、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2013年以来,国家不断推出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大湾村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认真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
村委会与相关部门对全村的贫困户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并建立了精准扶贫档案,明确了扶贫对象和脱贫标准。
根据扶贫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了扶贫方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实施农业技术培训、推广产业发展等,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
政府还加大了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通过资金、物资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帮助贫困户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努力实现稳定脱贫。
三、产业扶贫的探索与实践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大湾村采取了产业扶贫的措施,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积极推动村民增收脱贫。
村委会帮助村民成立种养大户,组织村民集中规模种植水稻、茶叶和果树,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的生产模式。
村委会引进了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基地建设,帮助村民提高了种植和养殖技术水平,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村委会还积极引导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产业,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四、教育和健康扶贫的有效推进在发展产业的大湾村还积极推进教育和健康扶贫工作,为贫困户提供了更多的增收机会。
苍溪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SWOT研究

2312017年5月下半月刊一、苍溪县旅游精准扶贫概况苍溪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幅员2330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802个村(社区)。
总人口79 万,其中农业人口66.3万。
截止2015年6月30日,全县有贫困村214个,贫困户23196户,贫困人口67946人。
在贫困特征上,既有量大面宽、程度深的全省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有边远分散、底薄灾多、巩固脱贫成果较艰巨的个性问题。
二、苍溪县旅游精准扶贫SWOT分析(一)苍溪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1.区位优势苍溪县位于川东北深丘,跨东经105°43′—106°28′,北纬31°37′—32°37′,周邻5县(市)1区;处于广元、绵阳、巴中、南充四市的中心腹地,三小时内可达到成都、重庆,四小时内铁路、航空游可到达国内绝大多数省会城市,是四川旅游北环线上的重要节点。
2.资源优势作为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的纪念地、黄猫垭战役纪念地的苍溪县,是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和全国性的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示范基地,这里物阜天华,生态优良,特产富饶,具有特色的红色资源、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和水利资源。
3.文化禀赋古有“玉女凿溪”、“火烧怪兽”的神话传说;近有唤马剪纸、川北灯戏的民间艺术;今有每年举办的 “中国·苍溪梨花节”。
在境内留下过足迹的有杜甫、陆游、张道陵等著名历史文化人物,存有临江寺、云台山、西武当、白塔山等著名历史文化景点,其中红军文化更是享誉全国。
(二)苍溪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劣势1.产品过于单一,特色氛围不浓乡村有乡村的气息,有乡村的人物,有田园的风光,有乡土的风情,要充分体现出人文、艺术、风土景观等乡村特色,并以乡村特色吸引客源,以乡土文化促进发展,以乡土风情提升魅力,推动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
2.认识片面,主体作用不足在旅游业扶贫开发的过程中,人口的参与度直接决定了扶贫效果的好坏。
苍溪县在乡村旅游的特色资源和客源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估,破坏了乡村旅游特有的乡土人情,失去了乡村性和乡村意识,更谈不上积极性。
乡村振兴战略下望奎县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望奎县精准扶贫路径研究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随着政策的逐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乡村振兴路径。
其中,精准扶贫一直是乡村振兴中的关键。
一、了解望奎县的贫困状况望奎县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著名的苹果之乡。
但这个曾经富裕的县城,如今却成了黑龙江省的贫困县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努力,望奎县的贫困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望奎县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其中以五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要区域。
这些地区地势复杂,交通不便,一直是望奎县贫困问题的难点地区。
此外,由于这些地区缺乏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导致农民种植效率低下,收入难以提高。
二、分析当前的精准扶贫路径目前,望奎县开展的精准扶贫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制定扶贫计划,根据贫困人口、资产、产业等情况,制定具体的扶贫措施。
2. 加强教育扶贫力度,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教育资助,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3. 加强红色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4. 发展特色产业,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针对望奎县的贫困状况,提出以下可行的精准扶贫路径:1. 成立专业的农业科技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现代化的科技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种植效率,增加收入。
2. 加强农产品加工的建设和管理,为农民提供实现二次加工的机会,推广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3.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业态,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
4. 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提高交通、通讯等条件,加速贫困地区发展进程。
总之,望奎县的精准扶贫路径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制定,遵循科学、可行、动态的原则。
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努力,才能够让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Consumption Economy消费经济 2017年6月037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研究综述①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常嘉佳 陶维摘 要:旅游精准扶贫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扶贫攻坚的新路径和重要举措。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从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扶贫效应、路径选择等方面对旅游扶贫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代表性观点进行概述,并结合现有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精准扶贫 旅游扶贫 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6(b)-037-02 贫困既是一个普遍而常见的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涉及社会、精神、人文、健康、知识等诸多方面的社会现象。
为减缓甚至消除贫困,各国或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财政扶贫模式,或采取以产业化带动为核心的开发式扶贫模式。
继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了扶贫旅游(Pro-poor Tourism)的概念之后,以旅游业为支撑的旅游扶贫备受国内外学术界、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作为一种能够促进减轻贫困、提高贫困人口净效益的旅游发展方式,我国旅游扶贫主要源自于旅游业的发展实践,在经历了从1984年~2012年自发阶段、旅游促进阶段、实施操作阶段后,逐步进入了多措并举促进旅游扶贫阶段。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要不断创新扶贫模式、进行精准化扶贫,改变以往“漫灌”式的扶贫方式,采取“滴灌”式深挖贫困地区发展潜力,实现贫困地区以自我“造血”的形式彻底摆脱贫困。
随着精准扶贫思想的不断升华和精准扶贫理论框架的进一步完善,学者们从旅游精准扶贫路径选择、机制构建、扶贫效应、资金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确实可行的措施和建议。
本文将从 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扶贫效应、路径选择等方面对国内学者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
1 旅游精准扶贫识别“精准识别”是实现精准扶贫最为重要的一步,是研究贫困问题的首要问题。
邓小海等(2015)指出要准确区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哪些贫困人口是否能在旅游开发中直接受益,进而准确识别旅游扶贫目标人群。
《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执行研究》范文

《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执行研究》篇一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城市,其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旨在研究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扶贫政策的执行情况,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呼和浩特市地处内蒙古高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包括草原、湖泊、沙漠、古村落等,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呼和浩特市还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
三、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执行现状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政策执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等;二是提供政策支持,如税收减免、土地使用优惠等;三是加强宣传推广,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四、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呼和浩特市在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执行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政策执行力度不够,部分地区对政策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三是缺乏专业人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四是宣传推广不够,导致游客对乡村旅游的认知度不高。
五、对策建议
针对。
农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农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一、乡村旅游开发的发展现状近五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扩大,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大亮点。
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并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养、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
当前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休闲光观、农事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且乡村旅游开发已经是我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新时期旅游扶贫工作重点之一,充分体现了“造血式”扶贫方式。
乡村千亩基地的打造更大程度也是为了响应当前脱贫攻坚的号召,以农旅融合发展的方式,带领群众持续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
幅员面积2.3373平方公里,全村10个社,总户数459户,总人口1296人,人均纯收入1500元左右,村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以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
目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人数有41户112人,以疾病、缺乏劳动力、缺乏资金为主要致贫原因。
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贫困人口旅游参与意愿强,希望通过旅游改变现状。
在旅游开发扶贫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这部分有意愿、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扶贫。
村千亩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但在发展中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基地打造存在的问题(一)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基地的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旅游可进入性较差。
村基地距离县城区车程约1个小时,公共交通工具班次少,如遇梅花观赏旺季日均上千人无法满足游客需求。
而基地现有停车位规划有限,自驾游的游客有时候无法找到停车位而导致小汽车占用公路停车,从而进一步导致出入基地交通不畅通、摩托车横冲直撞乱停乱放等交通秩序混乱现象。
二是基础设施与游客需求不配套。
基地内公共厕所、饭店等基础配套几乎没有,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不利于及时解决。
三是休闲设施尚未配套规划。
旅游是一项耗体力的活动。
游客在长时间的步行观赏美景或参加活动后需要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而在基地环线暂未规划适合歇脚的长椅、长凳或休息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联动研究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扶贫重点由贫困地区向贫困人口转变,以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化程度。
因此,构建贫困人口的精准帮扶机制成为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贫困地区,虽然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但却具备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这为贫困地区通过旅游开发实现脱贫致富提供可能。
乡村旅游具有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等优势成为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但现行的旅游扶贫方式粗放,以“灌水式”、“输血式”扶贫模式为主,扶贫精准度不高,效果不显著。
因此,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精准化程度,探索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联动路径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1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内涵解读1.1乡村旅游世界旅游合作组织(1997)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中将乡村旅游定义为“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
Lane(1994)提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乡村旅游概念,并描述了乡村旅游的5个核心特性:①地处乡村;②旅游活动是乡村的,活动内容与传统乡村的生产、生活以及乡村自然紧密相联;③小规模化;④旅游活动受当地乡村社区控制;⑤乡村地域的复杂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类型的多元化。
国内学者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为依托,以乡村特有的自然风光、生态形态、乡村居所、民俗风情和乡村文化为对象,将娱乐、观光、休闲和购物融合为一体的旅游形式。
也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融合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形式。
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旅游的阐释,乡村旅游可以界定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特有的地域空间和资源为载体,以乡土为特性,以吸引城市居民为主要消费群体的旅游形式。
1.2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对以往粗放式扶贫工作的纠正与提升,是带领我国7000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战略决策,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提高资源边际效率的需要。
xxx同志在2014年10月首次提出扶贫要“注重精准发力”,并要求做好“六个精准”,这一科学体系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即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精准管理、创新精准扶贫体制机制等。
由于我国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乡村地域,因此,加快推进乡村地域经济发展是提高扶贫精准度的重要途径。
2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联动的理论模式2.1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模式随着城市居民收入增加和闲暇时间增多,追求自然和原生态的需求日益增加。
乡村旅游以其田园风光、乡土气息、民俗文化、居住文化和生态有机食品等独特吸引物成为吸引城市居民休闲养生的好去处。
在国外,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休闲度假中最受欢迎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
在法国,33%的城市居民选择乡村旅游,仅次于海滨度假的人数比例。
随着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和发展农业庄园等政策的实施,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力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得到放大(图1)。
图1乡村旅游发展动力因素模式根据增长极理论,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的主导产业农业密切相关,乡村的发展依托于农业生产而逐渐形成的乡村人文自然环境。
乡村旅游对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外学者关于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开展了丰富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如在以色列,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补充农业收入下降的一种措施。
在美国和意大利,乡村旅游在抑制农业衰退和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新西兰、前东欧以及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国家,乡村旅游有效地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多样化和经济发展,助力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也必须依托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实现精准扶贫和乡村旅游的联动发展。
2.2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联动作用机制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有机运行系统。
从图2可以看出,乡村旅游作用于农村、农业、农民三个方面。
在农村这个层面,生态环境的改善能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独特的旅游资源;农业层面上,乡村旅游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绿色食品;农民层面上,收入增加、就业机会的增多等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生活的富裕。
图2精准扶贫促进乡村旅游联动作用机制图同样,乡村旅游对农村和精准扶贫等都有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形成共荣良性互动格局,农民与产业、市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分配机制。
精准扶贫层面上,可以有效缓解贫困地区脱贫压力,反过来,精准扶贫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政策和宣传导向;在消费层面上,为乡村旅游提供高附加值产品;在个人层面上,为乡村旅游提供消费支持和游客保障,反过来,乡村旅游为之提供休闲、娱乐的优美环境。
两者共同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精准脱贫,从而实现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联动发展。
3乡村旅游对精准扶贫的促进作用3.1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益提高农民收益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因此,精准扶贫的关键是构建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参考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数据,旅游业的就业乘数效应较大,每增加一个旅游业就业岗位,可为社会创造6~8个就业机会,特别是带动农民直接或间接地实现就地就业。
如对重庆市九龙坡区和南岸区的调查显示,乡村旅游带来的经营性收入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50%以上,90%的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相关产业,如销售特色农产品、纪念品、农家乐、农事采摘等多元化业态中。
可见,乡村旅游依然成为增加农民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益、促进经济的重要抓手。
3.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产业是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实现联动的物质基础,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就必须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我国农村地区普遍面临资金短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等问题,乡村旅游以农村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为吸引物,接待服务设施的专门化程度要求不高,提供的产品大多是以传统的、原生态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具为主,在土地利用方式上,以耕地、林地、园地和生态用地等用地类型为主,对人工建筑的依赖度不高,具有投资少、效益高的优势。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加速城市资本向农村流转,缓解农村发展资金补助的瓶颈。
乡村旅游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良好结合方式,通过第三产业拉动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再带动第三产业,进而衍生出新的第二产业,较好地实现了产业的乘数效应。
第一产业是农村地区的主导产业,特别是贫困县集中的区域,第一产业占比过大,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小且发展滞后。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带动与吃、住、行、旅、购、娱等相关的农村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农产品经营等业态的发展,有助于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实现三产的相互促进与融合,推动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转向第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优化产业结构。
3.3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旅游把大量的城市居民吸引到农村地区,这为农村地区发展带来了人才、资金、信息和商机。
一方面,城市居民把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化信息等带到农村,有助于城市居民深度了解乡情民情国情,增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乡村旅游提高了农民对外界的认知度,有助于农民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帮助农民学习精准扶贫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提升农民素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和动力支持。
3.4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美化村容村貌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较为突出。
乡村旅游需要为游客提供吃、住、游、购、娱的内外部环境。
游客所到之处应有游客接待中心、娱乐中心、商服中心、停车场、文艺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这就要求农村地区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缩小城乡生活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美化农村村容村貌。
4基于精准扶贫的乡村旅游发展措施4.1精准选择旅游项目精准选择旅游项目是实现农村优势化发展和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要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独特的旅游资源,避免旅游资源的雷同性和可复制性;另一方面,要提高贫困人口在乡村旅游中的收益水平,防止因外来资本挤占本地市场造成贫困本地化。
旅游扶贫兼具产业发展以及减贫脱贫双重目标,特别强调通过发展旅游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在选择乡村旅游项目时,要紧紧围绕农村自然风貌、民俗文化、民宿、稀缺产品等特色资源,谨慎对待外来资本进入旅游扶贫项目,防止相同的项目一窝蜂上马,导致精准扶贫成为无源之水。
4.2科学编制乡村旅游规划科学编制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与保障。
由于各地资源禀赋差异,并非所有农村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
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就是要针对区域资源的差异,科学判定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发展模式、发展定位、营销策略等内容,这样既体现区域特色,又有利于实现差异化发展。
比如,城郊结合部的乡村是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首要选择;少数民族聚集区,应依托边缘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发展民俗文化型旅游;以自然风景为载体的乡村旅游,可打资源组合的优势进行特色发展。
4.3部门联动形成合力一是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借鉴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管理经验,规范乡村旅游发展。
主要负责制定乡村旅游相关政策、宣传营销策略以及相关问题的协调与处理。
结合我国实际,可以考虑成立乡村旅游规划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从农业、林业、水利、文物、城建、宗教等部门中抽调相关专业人员组成,专门负责乡村旅游的规划、开发、管理与协调。
二是设立专项资金。
充足的资金扶持是初期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
允许社会资本运作乡村旅游,倡导乡村旅游开发筹资社会化。
三是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
开展乡村旅游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成为具有现代旅游意识、市场化服务意识、社会化管理意识的现代乡村旅游人才,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同时,政府要加强社会保障、乡村治理等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研究。
4.4建立互联网+旅游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手段,打造智慧旅游,提升乡村旅游的信息化、精准化服务水平。
政府建立智慧乡村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一是利用该服务平台实施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开通线上旅游产品预订与销售,拓宽乡村旅游营销通道,提升农村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农村休闲度假。
二是将农村贫困村、贫困户的信息与社会的扶贫资源和帮扶意见精准对接,引导社会资源向贫困地区精准配置。
[参考文献][1]陈秋华,纪金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5):196-200.[2]李佳,钟林生,成升魁.中国旅游扶贫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156-162.[3]李芳菲.“精准识别”在济南市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应用[J].城市旅游规划,2016(05):65-67[4]邵云芳.大同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4):92-94.[5]吴得民.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论坛,2002(3):104-105.[6]吴冠岑,牛星,许恒周.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流转问题的文献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3(1):145-151.[7]陈绍友.发展乡村旅游与重庆市大城市大农村战略[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1):64-67.[8]邱云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05(12):39-41.[9]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2005(3):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