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山西传统技艺简介

山西传统技艺简介
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里有许多传统
技艺流传至今。
山西传统技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代表着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山西传统技艺包括木雕、砖雕、绣花、剪纸、陶瓷等多种形式。
其中,木雕是山西传统技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的木雕工艺源
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木雕作品常常以山西的历史人物、传统建筑和神话传说为题材,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山西的木雕工
艺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另外,山西的砖雕工艺也是一大特色。
砖雕是一种古老的传统
工艺,山西的砖雕作品多为建筑装饰,包括各种花纹、图案和人物
形象。
这些砖雕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此外,山西的绣花、剪纸和陶瓷等传统技艺也各具特色,深受
人们喜爱。
绣花工艺精湛细腻,常常被用于装饰衣服、家居用品等。
剪纸则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山西的剪纸作品造型独特,富有民间风情。
而山西的陶瓷工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技艺精湛,作品造
型优美,色彩鲜艳。
总的来说,山西传统技艺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
化内涵。
这些传统技艺不仅是山西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华
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发扬这些传统技艺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1闹花灯——山西老乡俱乐部闹花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
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
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
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
2闹红火——山西老乡俱乐部闹红火闹红火又称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
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
3放烟火——山西老乡俱乐部放烟火烟火,是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
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都要施放烟火助兴。
4高跷——山西老乡俱乐部高跷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
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
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5跑旱船——山西老乡俱乐部跑旱船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
6跑竹马——山西老乡俱乐部跑竹马跑竹马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形式,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
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7小车舞——山西老乡俱乐部小车舞小车舞,流传于山西省境内各地,是比较普遍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一般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闹“红火”时表演,也有在其它时序节令中表演。
8挑椅舞——山西老乡俱乐部挑椅舞挑椅舞,是流行在孝义县西泉镇一带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
相传,这种舞蹈的出处,源流传于清代“蠢厮戏妻”的民间故事。
9狮子舞——山西老乡俱乐部狮子舞在三晋大地上,狮子舞渊源很深,大约在东汉末年的民间就有狮子舞了。
山西传统文化简介

山西传统文化简介一、山西传统文化之戏曲文化1. 山西的戏曲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啊。
晋剧,那可是山西的代表性剧种。
晋剧的唱腔特别有韵味,高亢激越又不失婉转细腻。
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演,那一招一式都特别讲究。
比如说打金枝这出戏,讲的是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给汾阳王郭子仪之子郭暧为妻的故事。
在戏里,演员们通过精彩的唱段和细腻的表演,把公主的娇贵任性,郭暧的年少气盛,还有代宗的宽容大度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2. 还有蒲剧,它的历史那是相当悠久了。
蒲剧的唱腔和表演都非常有特色,它的一些特技动作,像翎子功、帽翅功等,那真的是让人惊叹不已。
演员们能让帽子上的帽翅上下翻动,就像活了一样,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出来的本事。
二、山西的传统手工艺1. 剪纸是山西非常有名的传统手工艺。
山西的剪纸图案特别丰富,有各种花卉、动物,还有寓意吉祥的图案。
农村的老大娘,那手就像有魔法一样,拿着剪刀在红纸上那么一剪,一幅漂亮的剪纸就出来了。
比如说剪个“连年有余”,鱼的形态栩栩如生,莲花也娇艳欲滴。
这剪纸啊,不仅仅是装饰品,还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面塑也是山西的一绝。
在各种节日或者婚庆的时候,就能看到面塑的身影。
那些面塑的造型啊,真是千奇百怪又精美绝伦。
可以把面捏成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像嫦娥奔月,嫦娥的衣袂飘飘,就好像真的要飞到月亮上去了。
也可以捏成各种小动物,可爱极了。
三、山西的民俗文化1. 旺火是山西的一种独特民俗。
每到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垒旺火。
用煤炭或者木材,堆成一个塔状的东西。
到了除夕之夜,把旺火点燃,红红的火焰冲天而起,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孩子们围着火堆嬉笑玩耍,大人们也会在旁边祈福。
2. 走亲访友也是山西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过年的时候啊,大家都穿上新衣,带上礼品,去亲戚朋友家拜年。
到了亲戚家,主人会热情地招待,拿出各种好吃的,大家围坐在一起,聊聊家常,那场面可温馨了。
四、山西的传统建筑文化1. 山西的大院那可是闻名遐迩。
山西的传统技艺

山西的传统技艺
山西的传统技艺:
1、民间剪纸
山西民间剪纸是一门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它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
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
如晋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雅趣横生。
2、民间面塑——山西老乡俱乐部
山西民间面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
面塑在汉族民间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汉族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3、民间炕围画——山西老乡俱乐部
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强的造型艺术形式,是壁画、建筑彩绘、年画的复合体。
晋东南地区、吕梁地区、晋中地区、忻州地区、雁北地区均有分布,其中尤以原平、代县的炕围画最为著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太原,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小智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感受那些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和美食文化。
我们来了解一下太原的传统民间艺术。
在太原,有一种叫做“脸谱”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元朝,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脸谱是一种用于表演戏剧的特殊化妆,通过不同的颜色、图案和线条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在太原,脸谱的制作技艺已经传承了几百年,如今依然可以在一些戏曲表演中看到它的身影。
除了脸谱,太原还有一种叫做“破五节”的民间舞蹈,它是太原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破五节舞蹈的动作优美、节奏明快,寓意着祈求五谷丰登、家庭幸福。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太原的传统手工艺。
在太原,有一项非常有名的手工艺叫做“铁画”。
铁画是一种用铁丝制作的绘画作品,它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锻打、焊接、錾刻等多个步骤。
铁画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山水花鸟,也有人物故事。
这些铁画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在太原,有很多铁画艺人依然坚持传统的制作工艺,为人们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铁画作品。
再来说说太原的美食文化。
在太原,有一种非常有名的小吃叫做“刀削面”。
刀削面是一种传统的面食,它的制作过程非常独特。
面条是用手擀出来的,而不是用机器制作的。
这种面条的口感弹牙筋道,非常好吃。
除了刀削面,太原还有很多其他的美食,比如麻花、油茶、豆腐脑等。
这些美食都是太原人民的日常饮食,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其他的表现形式。
比如说,太原有一种叫做“皮影戏”的民间艺术,它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流派之一。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制作的剪影艺术,通过灯光照射,将剪影投射到幕布上,形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画面。
太原还有一种叫做“秧歌”的民间舞蹈,它是太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
秧歌舞蹈的动作欢快、节奏鲜明,寓意着庆祝丰收、祈求平安。
山西10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10种非物质文化遗产》1. 平遥推光漆器,那可是山西手艺里的“金招牌”。
我有个朋友去平遥旅游,一眼就相中个推光漆器的首饰盒,盒子上的花鸟鱼虫画得栩栩如生,跟活的似的,摸起来还光滑无比,据说制作的时候得用手掌一遍又一遍推磨,工序繁琐得很呐,这手艺要是丢了,咱上哪儿找这么精美的玩意儿去?2. 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在咱酒友心里那是“圣地”一般的存在。
我爷爷就好这口汾酒,逢年过节,饭菜一上桌,必先倒上一杯,眯着眼抿一口,直夸“这味儿,醇厚!”,那可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从选料到发酵,每个环节都有大讲究,少了哪一步,都出不来这让人陶醉的酒香,你说神奇不?3. 晋剧,听着就带劲!村里逢年过节搭戏台,那晋剧一开腔,十里八乡的人都往这儿赶。
我记得有回,名角儿上台唱《打金枝》,那唱腔,高亢激昂,一嗓子吼出去,震得人耳朵嗡嗡响,台下观众掌声雷动,叫好声不断,跟过年放鞭炮似的热闹,这传统戏曲的魅力,谁能挡得住?4. 广灵剪纸,真可谓是“纸上生花”。
我去广灵玩的时候,看到当地艺人拿着把小剪刀,在红纸上咔嚓咔嚓几下,不一会儿,一幅活灵活现的“连年有余”就出来了,那鱼眼睛剪得圆溜溜的,仿佛在看着你笑,这手艺传承多少年了,咱可得守住,别让它失传喽。
5. 上党八音会,那声音一出来,就像把人拉回了过去。
我参加过一场农村婚礼,八音会在那儿演奏,唢呐吹得响亮,锣鼓敲得震天,笛子悠扬婉转,各种乐器交织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比城里的乐队还有氛围,大家都跟着节奏摇摆,这老祖宗留下来的音乐,就是有感染力!6. 中阳剪纸,跟广灵剪纸又不一样,风格粗犷豪放。
有个中阳的老奶奶,别看手皱巴巴的,拿起剪刀剪纸,那速度和手艺,年轻人都比不上。
她剪的农耕图,牛啊、人啊,形象鲜明,透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好像把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剪进纸里了,这就是民间艺术的力量。
7. 祁太秧歌,田间地头的“欢乐颂”。
农忙过后,村里人聚在一起,你唱一段,我扭一段,有说有笑。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1.花腔鼓2.定襄蒋村3.晋中妈祖信仰4.临猗地台戏5.“四句”秧歌剧6.翅果油熬制技艺7.汾西地灯秧歌8.灵丘制针9.中和节10.迎喜神NO.1花腔鼓花腔鼓是襄汾县赵雄村一带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傩舞。
花庆鼓”是一种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鼓乐,据查证相关资料和走访当地艺人,其仅为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独有。
它以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为一组,依人数多少分成若干组进行表演。
在表演中,所有参与者都各自佩戴不同形象的鬼卒面具,其均无下颌,并依所戴面具形象,配挂红、黑、长各不同的三绺或满把胡须。
在过去除五鬼光头外,判官和其他鬼卒顶两侧均插有形似摺扇的纸花两朵,以示阴间鬼魁,但现在已没了这样的区别,而全部则以方巾裹头。
在表演中,判官和各类鬼卒,形象凶恶狰狞,或立眉瞪眼,满脸横肉;或凶恶阴险,用蓝、绿色涂抹,更渲染得阴森恐怖,令人生畏,故民间“阴鼓”之称,是一种典型而又少见、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民间鼓乐,曾先后参加了电影《炮打双灯》和中央电视台七套“乡村大舞台”等电影、电视节目的拍摄,在多项民间广场文化表演中获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说起花庆鼓要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阳寿已尽,阴府判官因感于太宗为国为民之情,不忍世因主而乱,所以私自改了生死簿,为其增加了寿数而触犯天条,依律当诛,但玉皇感其为民之初衷,从轻发落,给予游乡示众。
有一名叫花庆的鼓师,为判官之举所动,回家后苦思冥想,七天水米未进,到第七日子时幡然醒悟,于是操鼓而击,为后人留下这铿锵激昂、节奏明快、独树一帜的精美鼓乐,后世为纪念他起名"花庆鼓"也称“花腔鼓”。
花庆鼓为民间打击乐,表演者使用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无锣和铙,这是与其他鼓乐队所不同的,另外在表演中还有判官、小鬼等进行仿阴府舞蹈,为节日增色不少。
这一鼓种在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成为当地年节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被看作是扶正祛邪求宁保安的象征。
山西省非遗

山西省非遗山西省,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素有“中国内陆文明的摇篮”之称。
据史记记载,这里自先秦以来即有文艺体系、政治格局和特色活动。
在东西汉时期,山西已发展出许多古老的文化传统技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山西省拥有着异彩纷呈的文化和传统,在古老文化技艺上拥有着自身的风格和特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山西的“八香缠绵”,这也是山西的文脉一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传承。
其中,陶艺、剪纸、缬沙子、竹丝艺术、扎筐艺术、抽纱、押出花纹艺术、刻板花纹艺术、编织圈、古琴等技艺,都是山西的悠久文化传统,一直被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的一类当地特有的技艺。
首先,可以从陶艺中看到山西的特色,陶艺是山西省最具有代表性的技艺,已有2万多年的历史。
山西陶艺技艺造型新颖、工艺造型精美,制作以炭黑、褐红为主色调,细致又精致,质感光滑,让人一看就惊叹不已。
其二,剪纸也是山西特有的传统文化,剪纸艺术在它的家乡拥有悠久的历史,制作剪纸需要考验艺术家的功底。
剪纸花纹造型丰富,贴在墙上,像一幅精美的油画,给人以享受,让人心旷神怡。
缬沙子是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绣花技艺。
它以无涂料、古法水染、风景纹、花草、人物、动物为主题,采用“缬”、“拉”、“开”、“捻”等技法,结合绘画、景物、人物、动物、植物等内容,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沙纸图案,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竹丝艺术也是山西劳动人民悠久的文化传承。
这是一种以竹丝为基础制作各种复杂的花纹、形状的一种技艺。
竹丝的质地细腻,富有弹性,东西汉时期已有用来制作竹编花纹、椅子靠背、桌帷饰等,被认为是家居园林装饰杰作。
接下来,扎筐艺术是山西民间最流行的技艺,它具有古老、流行、传承和创新的特征。
筐的花纹丰富多彩,有祥瑞吉祥、喜庆繁华之意,灵活多变,可以根据节日、庆典、宴会、个人喜好等等,制作不同的筐子。
再说抽纱,是一种流行于山西的绣花技艺。
它有中式的,也有西式的,主要以金黄色为主。
抽纱的工艺集图案绣制、剪花、结缕和抽绸等环节于一体,利用纱线把图案和小物件绣制在一起,抽出长长的绣花,被誉为“花样绣”,它的绣花精细、细腻、线条柔美,色彩丰富、娴熟、活泼、充满节庆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1.花腔鼓2.定襄蒋村3.晋中妈祖信仰4.临猗地台戏5.“四句”秧歌剧6.翅果油熬制技艺7.汾西地灯秧歌8.灵丘制针9.中和节10.迎喜神NO.1花腔鼓花腔鼓是襄汾县赵雄村一带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傩舞。
花庆鼓”是一种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鼓乐,据查证相关资料和走访当地艺人,其仅为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独有。
它以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为一组,依人数多少分成若干组进行表演。
在表演中,所有参与者都各自佩戴不同形象的鬼卒面具,其均无下颌,并依所戴面具形象,配挂红、黑、长各不同的三绺或满把胡须。
在过去除五鬼光头外,判官和其他鬼卒顶两侧均插有形似摺扇的纸花两朵,以示阴间鬼魁,但现在已没了这样的区别,而全部则以方巾裹头。
在表演中,判官和各类鬼卒,形象凶恶狰狞,或立眉瞪眼,满脸横肉;或凶恶阴险,用蓝、绿色涂抹,更渲染得阴森恐怖,令人生畏,故民间“阴鼓”之称,是一种典型而又少见、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民间鼓乐,曾先后参加了电影《炮打双灯》和中央电视台七套“乡村大舞台”等电影、电视节目的拍摄,在多项民间广场文化表演中获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说起花庆鼓要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阳寿已尽,阴府判官因感于太宗为国为民之情,不忍世因主而乱,所以私自改了生死簿,为其增加了寿数而触犯天条,依律当诛,但玉皇感其为民之初衷,从轻发落,给予游乡示众。
有一名叫花庆的鼓师,为判官之举所动,回家后苦思冥想,七天水米未进,到第七日子时幡然醒悟,于是操鼓而击,为后人留下这铿锵激昂、节奏明快、独树一帜的精美鼓乐,后世为纪念他起名"花庆鼓"也称“花腔鼓”。
花庆鼓为民间打击乐,表演者使用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无锣和铙,这是与其他鼓乐队所不同的,另外在表演中还有判官、小鬼等进行仿阴府舞蹈,为节日增色不少。
这一鼓种在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成为当地年节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被看作是扶正祛邪求宁保安的象征。
此鼓于“文革”时期被禁,改革开放后,这一民间宝库的奇葩又回到民间,重放异彩。
花庆鼓的曲牌主要有小得胜、大得胜、珍珠倒卷帘、风搅雪、风凰单闪翅、凤凰双闪翅、厦坡滚核桃、八仙过海、摘豆角、老虎呲牙、单蹩脚、双蹩脚等。
NO.2定襄蒋村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时的苎麻造纸技艺,曾被认为失传。
然而,忻州市在普查中发现,在定襄蒋村乡还幸存着这种技艺的身影。
蒋村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的故乡,薄老的父亲薄昌福就是以种庄稼和操纸为业的。
这里世代相传的麻纸制作工艺,正是以苎麻为主要原料,沿袭了汉代以来的传统技艺方法加工纸张,这在全国造纸行业已不多见。
定襄蒋村麻纸具有三大特点,即薄、韧、耐,其功效神奇,是传统的经济实用民间用纸。
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功不可没。
比如说,老百姓用它糊窗户,不仅隔风防寒,还很透亮,雨打不易烂,风吹不易破。
如果拿这种麻纸打顶棚,同样筋骨坚韧,拉扯不断,且含水吸粉,清白平展。
做账本、写字的话,不走墨,耐揉搓,好保管,还不受虫蛀,保存年限久远。
从原料到成品,它要经过以下工序:拣(剁)麻分纸、洗麻(纸)、馏麻(纸)、脱灰、碾浆、操纸、晒纸等。
根据考古发现和有关专家研究证实,纯正的优质麻纸可保存1200年以上,可谓“千年寿纸”。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时,主要就是使用苎麻和布头等为原料改进工艺,麻纸制造才得以普及。
”专家樊嘉禄教授说,此后的隋唐五代时图书多用麻纸,宋元时逐渐弃用,明清时更少使用,而在民间一些地方还少量生产麻纸,但以苎麻为原料者寥寥无几。
可想而知,蒋村的麻纸制作因其传承了古老的苎麻造纸技艺,必然会逐渐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清末民初时,蒋村纸业发达兴旺,农家十有七八会操纸。
1933—1934年,蒋村操纸户占全村总户三分之一,年产麻纸150多万刀(每刀100张),产值6万元白洋,占全省手工纸产值的九分之一。
由于它质高价廉、耐用实用,誉满省内外,畅销晋、冀、蒙等地。
除了传统的制作技艺,蒋村世代因袭的行业习俗也佐证了其工艺的源流。
相传,阴历三月十七是蔡伦的诞辰日。
每年在这一天,全村的造纸业主都会筹资为之唱戏,带着供品前往祭祀。
而每年的十月初十是蒋村古会(又叫“羊会”)。
因此时天气渐冷,操纸停业,是造纸“合龙口”的日子,也要宰羊祭祀蔡伦。
至今,各纸坊内都供奉着蔡伦的牌位,牌位上一般写有“供奉蔡伦祖师爷之位”以及“汉朝科甲第,清封玉亭侯”等字样。
不过,现在蒋村坚持做麻纸的已不多,只有少数几家还在夏季制作NO.3晋中妈祖信仰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
非遗普查过程中,于太谷铭贤学校旧址附近发现一处建于清代的供奉妈祖神像的庙宇。
虽已有些破败,但这里的香火仍然旺盛。
据了解,周围的村民经常前来烧香膜拜,祈福免灾,并有定期的妈祖祭拜活动。
当地还流传着一些有关妈祖保佑晋商经营顺利、出入平安的故事。
妈祖是一位海神,保佑船家以及海上的平安,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及东南亚、日本、朝鲜一带极受崇拜,而妈祖信仰及妈祖庙在我国北方内陆尤其是我省比较少见。
这次发现可以反映出晋商足迹之远以及对南方海边宗教文化的吸收。
NO.4临猗地台戏地台戏也称“故事戏”,是临猗县角杯乡吉家营村一种传统的戏剧演出形式。
演出时不在专门的舞台上,而是插旗划地为台即可表演。
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村里人都会自动组织故事戏进行演出,又称“弄故事”。
主要领头人成为“故事头儿”,此人熟知故事,在村中有着较高威望,多为村人共同推举而成。
一旦认定谁是故事头儿,便要一概听其领导,由故事头儿分配各种人物角色,安排乐队演奏者。
故事戏的演出通常是中午一场,晚上一场。
晚上由于光线太暗,需要小孩儿使用灯笼在场地周围挑灯照明演出。
地台戏的剧目全部为武戏。
旧时故事戏传男不传女,并且只在本村流传,从不外出表演,因此长期以来不为外人所知。
NO.5“四句”秧歌剧襄汾“四句”秧歌剧,俗称“四句子”秧歌,以四句唱词构成一个曲段而得名。
浮山还把它叫做“干板秧歌”。
据沙屯沟老艺人胡太义说:从他祖父起,他家就代代组织四句秧歌戏班。
胡太义老人的父亲是清朝同治元年生,祖父是清朝道光年间人。
可见此剧发展到他祖父一辈时,就已相当兴盛。
这样,四句秧歌剧最少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了。
解放以后,襄汾县文化馆曾多次对四句秧歌剧种,进行调查、挖掘、搜集整理、研究,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0年又派专人再次进行搜集整理,并组织沙屯沟村的业余文艺骨干进行排演,参加了县上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表演,颇受群众欢迎。
四句秧歌的艺术特色,剧词通俗易懂,以方言为主,七字句、十字句为最多。
唱调简单,没有文场伴奏,只有武场。
除鼓板外,其它乐器均为铜器,音调干练流畅,节奏显明,结构严谨,唱腔刚柔并存。
其曲调分平调、高调、滚板、哭腔四种板式。
剧目内容,多是民间轶事。
又由于曲调简单,柔和,所以喜于表演反映儿女情长、家庭生活情节和富有抒情的剧目。
据传,四句秧歌剧剧目是丰富的,现在只搜集到十多个本戏,四个折子戏。
本戏有:《齐(蔡)文姬》、《白玉赞》、《苦结图》、《双锁柜》、《下汝宇》、《拾万金》、《慧风扇》、《韩湘子拜寿》、《清风亭》、《三围堂》、《三开棺》(亦名诓银记)等。
回戏是:《雷风冤》、《打花》、《娶丈母》、《深山祭母》等。
四句秧歌剧,发展不完善,流行不广泛,主要艺人有:李配森(男),正旦;李海洋(男),丑角;李俊英(男),小生;伍(任)丙银(男),须生;李宪清(男),小旦;胡彦才(男),老旦等。
NO.6翅果油熬制技艺乡宁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西南端,西隔黄河与陕西为邻。
面积2 031平方公里,辖5镇5乡,人口23万,县政府驻昌宁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在乡宁县就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植物油提炼方法——翅果油熬制。
翅果油熬制的工序是,首先将翅果晒干,用碾子压,将第一层壳去除;再晒干碾去第二层壳;第三次晒干后将果实碾碎。
翅果油树是与恐龙同时代的神奇树种,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仅存于山西临汾、吕梁一带。
NO.7汾西地灯秧歌地灯秧歌原名古(鼓)秧歌,系年节时走门串户恭贺新喜的一种歌舞形式。
清道光年间与“地灯”活动逐渐结合,遂称地灯秧歌。
流行在临汾市汾西县勍香镇和对竹镇一带。
并依托于民间祭祀和祈福活动及摆“地灯”(亦称“九如意”或“九曲黄河阵”)而进行的一种集民间信俗、传统舞蹈和传统音乐于一体的历史悠久的民间社火节目和民间表演艺术。
地灯秧歌在每年添仓节左右(正月十九至正月二十一)举行。
地灯,是节日期间人们在一块空地上栽埋一根高杆,以它为中心,将360根绑着油灯盏的高粱杆或木棍,按照纵、横各19行,行间2.5尺的距离,插入地下,地面露出3尺。
再按照既定路线栓上横杆,形成阵图,名为九如意,九曲黄河迷魂阵或九曲十八弯地灯。
节日夜晚点燃油灯,古秧歌队先在地灯阵前空地上表演,然后带领人们进阵游转,意为走掉百病,祝来年万事如意。
表演者7人:秧歌头为男性,戴黑色瓜皮帽,穿灰大褂、黑中式裤,扎腿带,一手举伞,一手持响环,以说唱为主,多是即兴编词,唱恭贺吉利之歌;男青年戴窄沿草帽壳,上有用长柳条或藤条盘成的螺旋形软丝,穿镶有红边的淡绿色对襟衣和灯笼裤,系蓝色绸腰带,脚穿黑色软底鞋,身背腰鼓,为主要舞者;“新媳妇”2名,包头戴花,穿红色大襟袄、红色或绿色百褶长裙、红绣花鞋,手持勾锣,亦为主要舞蹈者;卖弦老汉,戴清朝宽沿帽,翻穿黑羊皮大衣、黑中式裤、黑牛鼻子鞋,手持羽毛扇;卖菜老婆,脑后盘发髻,包蓝布头巾,穿蓝布大襟袄、黑色中式裤、蓝色绣花鞋,系绿色连胸围裙,手挎菜篮子;小女子,梳长辫,头插花,穿绿色大襟袄、绿底红花中式裤、套粉红色坎肩,穿金黄色绣花鞋,手拿蒲扇。
后面这3人舞步简单,以表演为主,并作怪相与观众戏逗。
它的表演程序首先是“打场子”:由秧歌头带领全体演员及伴奏者走圈,在人群中打开表演场地;然后是“走图说唱”:由秧歌头到圈心说唱表演,尔后点出下一个表演者的角色名字。
除小女子外,其余角色均可依次单独演唱,或两三人对唱;演唱结束后,由男青年和“新媳妇”表演“顶四门”,这是舞蹈最精彩的部分。
男青年边击腰鼓边甩头舞动帽子上的软丝,使其时而向前直伸,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左右摇动,时而绕头旋转,如银蛇,似飞练,既奇特、又美观。
两个“新媳妇”边敲勾锣,边围着腰鼓手碎步迅跑,并左顾右盼,前躲后闪,羞涩传情。
3人对舞造成强烈的欢快气氛,往往会激起观众的鼓掌或喝彩声,使舞蹈达到高潮;接下来便是“跑腊花”:由他们3人交叉各走一个“8”字路线,形成6瓣腊月梅花图案;最后,仍由秧歌头带领大家绕场一周结束表演。
伴奏乐器有锣、鼓各一面,拔两副;掺钹击节节,苏钹花打,音色对比鲜明。
锣鼓点有:〔行路点〕、〔踩场子〕、〔摧点〕、〔顶四门〕等。
歌唱曲调多为民歌小调,唱时无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