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的小知识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防御安全常识

地质灾害防御安全常识

地质灾害防御安全常识1. 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和外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生存环境造成威胁的各类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掌握一些地质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提高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对于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2. 地质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火山喷发等。

以下将对每种地质灾害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2.1 地震地震是地球物质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可引起地表震动和破坏。

地震的破坏性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以及地表产状等因素有关。

•如何应对地震–在地震发生时,迅速找到一个稳固的桌子或者门口,避免站在窗户、玻璃等易碎物附近。

–尽量避免使用电梯,应尽快下楼,避免被困。

–当地震来袭时,如果身处户外没有避难点,应选择一个远离建筑物、电线杆和树木的空旷地带。

–按照地震逃生预案进行安全疏散。

2.2 滑坡滑坡是地层中发生的大规模坡塌现象,常发生在山区或陡坡地带。

滑坡主要由于地表岩土体的失稳和坡面上的地下水压力的变化引起。

•如何应对滑坡–居住在滑坡易发区的人们应及时关注气象和地质情况的变化,避免滑坡发生时造成伤害。

–当滑坡发生时,尽量远离滑坡面,避免被坡体物质埋压。

–特别是在陡坡地带修建建筑时,应采取一些防滑坡的措施,如加固坡面,安装防护网等。

2.3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雨水、融雪等导致的沟道中的泥石流动,通常发生在陡坡和山谷地带。

泥石流具有高速度、巨大冲击力和湍急的流体特性。

•如何应对泥石流–居住在山区的人们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意识,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在降雨天气前往山区。

–当泥石流来袭时,迅速向高处逃离,并避开河道和陡坡区域。

–在判断泥石流可能来临之前,要提前将财产和重要物品转移到安全地带。

2.4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水超采或地下工程活动导致地下空洞的塌陷现象。

地面塌陷不仅会影响土地利用,还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运动和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引起的各种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等。

这些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提高安全意识。

下面是一些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

一、地震安全常识1. 了解地震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地震状况,及时了解地震动态信息。

2. 在建筑物内时,尽量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迅速找到避难地点,如桌子底下、门框旁边、墙角等地,不要站在窗户旁边或靠近高大家具。

3. 在户外时,迅速远离高大建筑物、大树等易倒塌物体,找开阔的地方,远离电线杆、电线等可能断裂的物体。

4. 在地震发生后,注意余震,尽量不要进入建筑物,尤其是倾斜、倒塌的建筑物。

二、山体滑坡安全常识1. 山体滑坡多发于陡坡、悬崖、斜坡等地形,避免在此类地势下活动,尤其是在降雨天气、地震等不利条件下。

2. 注意观察附近山体的变化,如发现滑坡迹象,如裂缝、土体下滑等,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人员损失。

3. 居住在山体滑坡易发地区的人们要提前做好应急准备,了解避难的路线和方式,以便在发生山体滑坡时能够及时脱离危险区域。

三、泥石流安全常识1. 居住在泥石流易发地区的人们要了解泥石流的特点和预警信号,及时关注气象预报和地质灾害预报,做好应对措施。

2. 在泥石流来临时,要迅速向上游、山体侧面或高地躲避,尽量避免进入河谷或低洼地带。

3. 遇到泥石流,要尽量保持镇静,不要恐慌,不要盲目逃跑,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逃生的方向和路线。

四、地面塌陷安全常识1. 注意关注所在地区的地质环境,了解地下水位、地下工程施工情况等,避免在可能发生地面塌陷的地方居住或活动。

2. 不要在河流堤岸、岩溶地区、煤矿山区等地区筑房修屋,减少地面塌陷的风险。

3. 在地面塌陷可能发生的地方遇到坑洞、沉陷现象时,要立即停住脚步,做好自身保护,寻找逃生的方法。

五、安全常识的普及和培训1.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地质灾害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安全意识。

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

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

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大家好,我是一名地质专家,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因此我们要重视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工作。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我们要了解地质灾害的原因。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壳的运动、岩石的性质、地质构造、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例如,地震是由地壳板块的断裂运动引起的;滑坡是由土壤的稳定性下降和雨水侵蚀作用导致的;泥石流则是在山区暴雨或融雪时,大量泥土和碎石被雨水冲刷而形成的。

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我们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于地震,我们要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工作,提前做好应急准备。

还要加强对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

对于滑坡,我们要加强对山坡地区的监测和勘察工作,发现滑坡隐患及时进行治理。

要加强对山坡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

还要加强对滑坡易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隧道、排水系统等,降低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对于泥石流,我们要加强对山区水资源的管理,防止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行为导致水土流失。

要加强对山区地形的改造,如修建梯田、拦沙坝等,降低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还要加强对泥石流易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等,确保在泥石流发生时能够及时疏散人员和物资。

我们要做好应对地质灾害的准备工作。

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我们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救援和抢险工作。

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地质灾害。

还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防灾减灾经验和技术。

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建设美好家园作出贡献。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范文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多种类型。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的安全常识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地质灾害防治的安全常识,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1.地震防治常识地震是一种瞬间释放的地壳能量,对人造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巨大影响。

为了降低地震灾害风险,我们应该掌握以下常识:- 安全室内:在地震发生时,迅速躲进坚固的家具下或者躲到墙角处,保护头部和要害部位。

- 高楼逃生:如果你在高楼中,不要惊慌,沿楼梯下楼,并靠近楼梯井的墙壁。

- 预防火灾:地震时,易引发火灾。

要随时检查电线和家用电器,保持家庭的防火安全。

- 现场撤离:遇到地震时,如果身处人群中,要保持冷静,指导他们有序撤离。

2.滑坡防治常识滑坡是指地表上的土石或岩石垮塌运动。

为了尽量避免滑坡灾害的发生,我们应该学习以下常识:- 观察危险地点:对于滑坡易发或危险地区,应该保持警惕,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 疏散安全:如果发现滑坡迹象,需要立即疏散到安全地带,避免滑坡威胁。

- 抵御滑坡:可采取一些抵御滑坡的措施,如种植树木,加固边坡,增加防护网等。

3.泥石流防治常识泥石流是指由大量的泥浆、石块和水流组成的流体,能够摧毁建筑物和造成人员伤亡。

为了避免泥石流灾害的危害,我们应该掌握以下常识:- 警惕天气预报:在常年降雨较多的地区,要密切关注当地的天气预报和水文情报,及时做好应对措施。

- 远离危险区域:如果你所在地区有泥石流的可能性,要尽量远离危险区域,避免泥石流的直接威胁。

- 避免搬迁:如果你住在泥石流危险区域,要考虑搬迁到安全地带,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

4.地面塌陷防治常识地面塌陷是指由地下岩石破坏或地下洞穴溶解形成的地表下陷。

为了减少地面塌陷灾害的影响,我们应该了解以下常识:- 观察地势:对于周围环境地势低洼的地区,要时刻关注地面情况,发现地面下陷迹象要及时报告。

地质灾害的常识和预防

地质灾害的常识和预防

地质灾害的常识和预防咱先说说啥是地质灾害吧。

像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这些都算。

山体滑坡就是山的一部分像坐滑梯一样滑下来了,这要是发生在房子旁边,那房子可就危险咯。

泥石流呢,就像一堆泥和石头混合着水像发疯的野兽一样冲下来,所到之处啥都能给冲走。

地震大家可能都知道,地底下突然一抖,房子晃啊晃的,可吓人了。

地面塌陷就是地突然陷下去一个大坑,要是有人在上面走,那可就倒霉了。

那怎么预防这些地质灾害呢?对于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来说,住在山脚下或者山谷里的朋友们可就要多注意啦。

要是发现山上的石头或者泥土有松动的迹象,就像感觉山要掉渣儿了,那可不能不当回事。

还有,如果下大雨下得特别猛,那就要小心泥石流了。

这时候就别在山谷附近晃悠啦,赶紧找个安全的高地躲起来。

地震就比较难预测了,但是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

家里可以准备个应急包,里面放上水、食物、急救药品这些东西。

平时也可以给家里人说说地震来了该咋办,像躲在桌子下面或者墙角这些安全的地方。

可别觉得这是大惊小怪,真要是地震来了,这些小知识能救命呢。

地面塌陷的话,要是发现地面有小裂缝或者地面有点下陷的感觉,就别在那附近走啦。

特别是一些有地下工程施工的地方,更要小心。

咱们老百姓啊,平时多关注一下天气预报和地质灾害预警。

政府部门也很贴心的,有啥危险都会提前通知大家。

要是收到通知说有地质灾害风险,咱就麻溜儿地按照要求做。

别想着自己的东西没拿舍不得走,啥东西都没有命重要呀。

地质灾害虽然很厉害,但是只要咱们有预防的意识,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就像给咱们自己穿上了一层保护铠甲。

大家互相提醒着点,就像一家人一样,共同面对这些可能出现的危险。

这样的话,就算地质灾害真的来了,咱们也能把损失降到最低啦。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的力和能量作用、地壳结构、构造运动等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规模大、危害较大的特点,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人们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知识。

一、山体滑坡/泥石流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是由于山体内部的岩土体发生松动、失稳导致的大规模滑坡和泥石流现象。

主要原因有地震、降雨、地质构造等。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地质勘察,了解地质条件和潜在风险。

2.合理设计工程结构,采取加固措施,如搭建加固桩、设置挡土墙等。

3.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滑坡和泥石流的动态。

4.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潜在滑坡和泥石流危险区建设。

二、地震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由地壳内部的岩石断裂产生的震动和波动。

地震通常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下是地震防治知识:1.教育公众学习地震逃生技能,如就近避险、保护头部等。

2.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和工程建设,使用抗震建材。

3.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地震活动。

4.建立灾后救援体系,提高抗震救灾能力。

三、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地下软弱层失稳导致地面下陷、沉降的现象。

常见的地面塌陷包括煤矿塌陷、土地沉降等。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勘察,了解地下水位、地下岩层结构等信息。

2.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减少矿井塌陷的风险。

3.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避免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表下陷。

4.加强地面监测,早期发现地面塌陷迹象。

四、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火山岩浆、热气、火山灰等物质从火山口喷出的现象。

火山喷发会引发火山灰、火山岩流等物质对周围地区造成冲击和覆盖,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严重威胁。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火山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火山活动。

2.制定火山喷发应急预案,做好撤离和救援工作。

3.加强火山灾害科学研究,提高灾害防治能力。

4.避免在火山附近建设大型工程和人口密集区。

以上是一些常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知识的简要介绍。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三篇)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三篇)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现象,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地质灾害无法避免,但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下面是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以提醒大家对地质灾害保持警惕。

一、地震1. 建筑物选址应避免在断裂带、活动断层和地震烈度高的地区,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2. 在建筑物内部设置强固的结构和地震防护设施,如地震支撑结构、隔震装置等。

3. 在地震发生时,迅速采取逃生措施,尽量避开玻璃等易破碎的物品,保护头部和颈部。

4. 在地震发生后,尽快离开危险区域,避免留在倒塌的建筑物、山体滑坡等危险地带。

二、滑坡1. 居住在滑坡易发地区的人员应定期接受滑坡知识的宣传教育,并了解滑坡的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

2. 在选择住房或建筑物时,要避开陡坡地带和土质松弛的地区,选择稳定的地质条件。

3. 如果发现土地开始下滑或出现明显的裂缝,应立即报告相关部门,采取措施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积极开展植被恢复和退耕还林等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滑坡的发生。

三、泥石流1. 在泥石流易发地区的居民,应了解泥石流的发生条件和预警信号,确保自身安全。

2. 减少土地开发,尽量保持地表的植被覆盖,减少泥石流的可能性。

3. 如果发现泥石流正在接近,应立即向上游方向撤离,避免留在危险区域。

4. 对于泥石流暴发后的灾害区,要及时组织抢险救灾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四、崩塌1. 建筑物的设计和建设应遵循相应的技术规范,通过加固措施确保其稳定性。

2. 定期检查和维护建筑物,防止因松动和老化等原因导致崩塌的发生。

3. 在崩塌易发地区,要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4. 对于崩塌迹地,要进行恢复和重建工作,加强防治意识,避免再次发生崩塌灾害。

五、洪灾1. 在洪水易发地区,居民应了解洪水的特点和预警信号,及时采取避险措施。

2. 在水库、河道、堤岸等地进行必要的维护和加固工作,确保其功能正常。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范本(二篇)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范本(二篇)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范本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变动引起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地质滑坡、地面下陷、地裂缝、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了解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份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范本,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地震1. 在地震发生时,应迅速找到安全的避难地点,如桌子下、墙角、门框等坚固的地方,远离易倒坠物品、玻璃等危险物品。

2. 出门时,要选择安全出口,避免使用电梯,以防止停电或火灾。

3. 避免在地震后返回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物,等待专业人员评估后再行进入。

4. 在地震时,应避免露天、山体等可能发生滑坡、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地方停留。

5. 定期参加地震应急演练,学习正确的应对方法和技巧。

二、地质滑坡1. 居住在地质滑坡附近的人们应时刻注意地质滑坡的预警信息和警告标志,一旦发现附近土地发生裂缝、松动现象,应及时向地方政府报警。

2. 山区和陡坡地区居民应远离陡坡、悬崖和可能发生滑坡的区域,尽量选择安全的居住地。

3. 在地质滑坡发生时,应尽量远离滑坡物,避免被压埋或掩埋。

4. 出现地质滑坡后,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以便进行救援和灾后处理工作。

5. 地质滑坡易发区的建筑物应进行地质勘测和加固工程,提高抗灾能力。

三、地面下陷1. 注意地质调查和监测结果,了解所在地是否属于地面下陷区。

2. 不在地面下陷区域盲目进行建设,避免损失。

3. 避免在已经存在地面下陷现象的区域进行长时间停留,以免发生危险。

4. 出现地面下陷迹象时,应立即报告有关部门,避免人员伤亡。

5. 对于新建工程,应进行地质勘测和评估,确保施工安全。

四、地裂缝1. 如发现地裂缝,应迅速远离,并通知有关部门。

2. 避免接近地裂缝,以免被裂缝处物体伤害。

3. 避免在地裂缝附近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地方长时间停留。

4. 在地裂缝区域建造建筑物时,应进行相关地质勘测,确保安全。

5. 定期检查和维护公共设施和建筑物,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和修复地裂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会造成怎样的危害
地质灾害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例如,云南小江流域近 40 年来发生严重泥石流 25 次,造成 163人死亡, 55 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 6906 万元。

1991 年 9 月 23 日发生于云南省昭通市头寨沟的滑坡,总方量 1800 万 m 3 , 造成 216 人死亡。

1989 年四川华莹山溪口镇的滑坡型泥石流造成 221 人死亡。

3、地质灾害分哪些级别
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

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3.什么是崩塌
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一般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的高陡坡上。

4.什么是滑坡
滑坡(也称走山)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度的斜坡上。

5.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也称蛟龙)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水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划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和稀性泥石流;此外还有按水源类型划分的;降雨、冰川、溃坝型;按地形形态划分的沟谷型、坡面型等。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

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溢水等都可成为泥石流的水源。

6.什么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重力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7.崩塌、滑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斜坡的地层岩性,是发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地层的岩性不同,它们的强度各不相同,发生滑坡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

花岗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块状岩石,致密坚硬,抗剪强度大,完全由它们组成的斜坡,很少发生滑坡,而有软弱的泥岩、页岩、煤层和各种地表覆盖层存在的斜坡,很容易发生滑坡。

采矿不按规范,预留矿柱少,乱采滥挖,造成采空区坍塌,导致山体开裂,继而发生崩塌、滑坡。

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开挖坡脚,形成人工陡边坡,易引起崩塌、滑坡的发生。

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工厂,堆渣堆土等,给斜坡增加荷载,斜坡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便失去平衡,发生崩塌、滑坡。

不适当地开垦农田,乱砍滥伐,破坏植被,有利于雨水等地表水渗入地下、软化岩土,也能诱发崩塌、滑坡。

8.泥石流的特征及活动特点
典型泥石流分为形成、流通、堆积等三区,沟谷也相应具备三种不同形态。

沟床纵坡降越大,越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但比降在10-30%的发生频率最高。

因此,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区,其持续时间很短,一般仅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其活动特点是:高速、突发、周期复活、链生和群发性,其破坏方式有淤埋、冲毁、堵河阻水和弯道爬高、超高危害(如1979年四川雅安、1984年云南东川泥石流死亡人数各为100多人)。

9.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危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毁坏土地、房屋、道路、桥梁、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如1979年金温铁路100公里处边坡岩体崩塌,造成旅客列车四节车厢出轨。

永嘉县罗东乡若岙底村因受9909号台风暴雨影响,引发山体滑坡,毁房42间,造成17人死亡。

10.地面塌陷的类型及特点
地面塌陷按其成因可分为采空塌陷和岩溶塌陷,而后者分布广、数量多、频率高,诱发因素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

岩溶塌陷按其成因又可分为自然岩塌陷和人为岩溶塌陷,其中,自然岩溶塌陷的成因包括暴雨、洪水、重力、地震,人为岩溶塌陷中,成因以坑道排水或突水,抽取岩溶地下水、水库畜引水为主,共占人为塌陷的92%。

我市以采空塌陷为主,主要分布于煤炭开采区。

11.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有哪些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枯;动物出现惊恐异
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

12.地质灾害应如何应急避险
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

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就是指主动的躲避与被动式的撤离。

对于处于危险区的工程及人员,所采用的方法是:预防、躲避、撤离、治理,这四个环节每一个都含有很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

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13.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注入。

14.发现地质灾害应如何报告
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其他部门或者基层群众组织接到报告,应立即转报当地人民政府或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