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教授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经验整理

合集下载

中医实战:国医大师邓铁涛,治重症肌无力医案

中医实战:国医大师邓铁涛,治重症肌无力医案

中医实战:国医大师邓铁涛,治重症肌无力医案国医大师邓铁涛(1916年10月-2019年1月10日),精心研究中医理论,极力主张“伤寒”“温病”统一辨证论治。

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名老中医。

2009年7月1日,93岁的邓铁涛教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国家三部委联合评定为“国医大师”并获证书,邓铁涛教授是广东唯一获此殊荣者。

邓铁涛老教授治重症肌无力医案《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后世医家据此发展为“五轮”学说,指出目部与脏腑的有机内在联系。

其中“肉轮”———眼胞(眼睑)属脾,因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

故而眼睑下垂主要是脾虚气陷,脾阳不足,清气不升,故提睑无力。

治疗大法宜以大补脾气,使脾阳健运,清阳上升,则眼睑活动可复常。

要升发脾阳,应首选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

重用黄芪、升麻和柴胡。

本病的形成除与脾有关外,尚同肝肾相关,因除眼睑下垂外,还有眼球运动障碍,引起复视、斜视等症状,并多有肾虚或阴虚的脉象、舌象。

所以治疗上除大补脾气外,还应根据肝肾同源、肝虚补肾之原则,同时补肾,即既补脾又补肾,使先天(肾)与后天(脾)同补,以图根治。

娄某,男,15岁。

初诊:1971年12月7日。

病史:患者于3月前感冒发热后,突然出现左眼睑下垂,早上轻,晚上重;继则眼球运动不灵活,上、下、内、外运动范围缩小。

约经月余,右眼睑亦下垂,并有复视现象。

经某医院检查,X线片示胸腺无增大。

确诊为“重症肌无力”。

经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无效而来就诊。

诊查:症见眼睑下垂,眼球运动不灵活,运动范围缩小,复视,身体其它部位肌肉未见累及,饮食、睡眠、呼吸、二便、肢体活动均正常,仅体力较差,舌嫩无苔而有裂纹,脉弱。

辨证:证属脾肾两虚,脾虚为主。

治法:以补脾为主,兼予补肾。

邓铁涛教授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经验整理

邓铁涛教授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经验整理

邓铁涛教授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经验整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它会导致肌肉萎缩和发音、吞咽、呼吸等功能障碍,病因不明,无法治愈,只能通过治疗缓解症状。

邓铁涛教授是中国著名的神经学家,对于ALS的治疗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

邓铁涛教授的药物治疗方案邓铁涛教授认为,ALS的治疗应该综合考虑病情轻重和个体差异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药物治疗方面,他通常采用以下几种药物:•利舍平(Riluzole):这是一种抗谷氨酸药物,可以减慢神经元的损失和死亡,缓解症状,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但此药物需要长期使用,其不良反应可能包括胃肠道不适和肝功能异常等。

•拉莫三嗪(Risperidone):这是一种抗精神病药物,可以缓解牵涉肌肉的痉挛和疼痛,改善睡眠质量。

但此药物可能导致口干、头痛、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

•多巴胺拮抗剂(Dopamine Antagonists):这是一种可以抑制多巴胺神经元活性的药物,可以减轻肌肉僵硬和痉挛等症状。

但是此药物不适用于肌无力等症状的患者,同时其副作用包括口干、眩晕和心率变化等。

邓铁涛教授的中药治疗方案除了药物治疗,邓铁涛教授还使用了中药治疗的方法。

他通常采用以下几种中药:•黄芪(Astragalus mongholicus):这是一种增强免疫系统和肌肉功能的中草药,可以缓解疲劳和消除肌肉萎缩。

但此药物不能用于孕妇和高血压患者等特定人群。

•当归(Angelica sinensis):这是一种可以缓解疼痛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中药,可以缓解肌肉僵硬和疼痛等症状。

但此药物不能用于孕妇和月经期间的女性等特定人群。

•灵芝(Ganoderma lucidum):这是一种可以提高免疫力和缓解炎症的中药,可以减轻肌肉僵硬、痉挛和疼痛等症状。

但此药物可能导致头晕等不良反应。

以上药物治疗方案和中药治疗方案均需医生按照医疗标准进行应用。

邓铁涛治重症肌无力的讲座(文字整理)

邓铁涛治重症肌无力的讲座(文字整理)

邓铁涛治重症肌无力的讲座(文字整理)邓铁涛治重症肌无力的讲座(文字整理)现将邓铁涛治重症肌无力的讲座,择其重点整理为文字,不知道有无帮助。

重症肌无力是。

医病名,你一说重症肌无力,老中医听不懂。

一听重症肌无力,就把你吓倒?!我也先学学西医怎么辨别这个病的。

但是它解决不了!还得通过我用中医的理论,通过临床得摸索,然后我掌握了这个病。

我首先要找一找这个中医书,我们祖宗对这个病看法。

哦,原来眼帘下垂叫做帘废 (lian3 fei 4)。

在北齐就有描述整个眼睛下垂的。

重症肌无力还有一个呼吸衰竭。

张锡纯《衷中参西录》讲到大气下悬,唉,有点接近了!我从中医的理论来看,这个是肌肉的病变。

肌肉,五脏,谁管啊?脾!符合我们脾胃论的学说。

肌肉它没有消瘦啊?! 当然,它那个第六型还是有肌肉消瘦这个形,但这还是少数的。

一般的肌肉不消瘦的。

它就是没力。

没力,如果你从阴阳来讲,是属阴属阳啊?那就是脾阳虚为主了。

阳是一种动力吗,动力不足吗!西医告诉我们是肌肉和神经接头的地方出了毛病。

我们引申到中医来看,就是气不足啊!所以,我就扣住一个脾胃,一个阳气。

有没有血分呢?也有!我后来再说。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我把难经的虚损学说和李东垣的脾胃学说结合起来。

因为没力这个是虚症,这个虚症往往反反复复。

为什么反复,就因为它不是一般的虚啊,而是已经受到损害了。

所有西医没有治愈的,只有临床治愈,或者缓解。

我现在手上有很多原来的小孩(病人)现在都结婚生孩子了,没有再发,但也有发的。

发了以后再治,让他坚持,从没有症状开始,还要吃两年药。

这是个关键。

(这是)对这个病的理论来源。

我们治什么病你应该去接触这个病人,看他的临床表现怎么样,再看我们(中医)的文献有没有什么相关的没有,然后再按我们的理论去思考,去掌握。

西医的治法有胸腺切除,激素冲击。

所有的这些疗法都是攻的,没有办法根治。

大量的激素一冲击,气管就要切开。

我最害怕的就是胸腺切除。

我认为是虚损,可他的治疗方法都是攻的(没有补),并不科学。

邓铁涛治硬皮病医理方药辨治硬皮病经验

邓铁涛治硬皮病医理方药辨治硬皮病经验

邓铁涛治硬皮病医理方药辨治硬皮病经验一、治硬皮病方邓铁涛,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名老中医。

70多年来,精心研究中医理论,极力主张“伤寒”“温病”统一辨证论治。

【组成】熟地24克,淮山药30克,云苓15克,山萸肉12克,泽泻、丹皮、阿胶(烊化)各10克,百合、太子参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补肾健脾养肺,活血散结。

主治硬皮病。

【主治】硬皮病。

【加减】心血不足者,加熟枣仁、大血藤(鸡血藤);胃阴虚者,加石斛、金钗(中药);痰湿壅肺者,加橘络、百部、紫菀、五爪龙(注:其他版本有五加皮的,待考);兼血瘀者,加丹参、牛膝;肾虚甚者,加鹿角胶、鳖甲等;气虚者,加黄芪;舌淡者,加少许桂枝。

【疗效】屡用效佳。

二、国医大师邓铁涛辨治硬皮病经验2019-11-27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炎性、变性、增厚和纤维化,进而硬化和萎缩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可分为局限性和系统性两类,前者指病变局限于皮肤,后者指皮肤硬化兼有内脏病变,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该病病情缓慢进展,故又称之为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

主流医学认为硬皮病的病因仍不明确,也没有特效药进行治疗。

中医古代文献亦未见有关硬皮病的明确记载,邓老根据硬皮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古文献,尤其是《难经·十四难》,中“五损”——“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的描述,认为硬皮病当属中医的虚损证,属于中医的皮痿、痹证的范围,并指出肺脾肾亏损是本病根本。

诊治上,邓老一直运用“肺脾肾相关理论”对硬皮病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并用以指导硬皮病的临床辨证治疗,创制了“软皮汤”治疗此病,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

具体如下:【基本方】熟地黄24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淮山药30克,云苓15克,山萸肉12克,阿胶(烊化)10克,百合30克,黄芪30克,党参或太子参30克。

【邓铁涛:强肌灵-重症肌无力】3

【邓铁涛:强肌灵-重症肌无力】3

【邓铁涛:强肌灵-重症肌无力】3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受体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受累肌肉极易疲劳,经休息后可部分恢复;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以眼肌为主,呼吸肌受累则出现肌无力危象,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历代医著对重症肌无力虽未见较完备而系统的记载,但从本病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来看,应属中医的“虚损”病。

——邓铁涛《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邓铁涛卷》
强肌灵
【组成】黄芪45克,五爪龙30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肉苁蓉10克,紫河车10克,杜仲15克,山萸肉10克,当归10克,何首乌15克,土鳖虫5克,全蝎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健脾补肾养肝,强肌健力,治萎软索。

【适应证】运动神经元病。

【症见】肌肉萎缩、肌肉震颤、肢体无力、构音不清、脊柱变形、吞咽困难、肢体不温、关节拘挛呈爪型手或颈部歪斜、口水痰涎多、汗多、便秘、舌质淡黯、舌根部苔厚腻或剥落。

【随症加减】
肌束震颤甚者加僵蚕10克,或蜈蚣1~3条;
肌肉萎缩甚者加鹿角霜30克、肉苁蓉15克;肢体无力甚者加千斤拔、牛大力各30克;
痰涎多加猴枣散1支;
舌质黯舌苔腻浊,加川芎10克、薏苡仁20克;兼外感加千层纸10克、豨莶草15克。

【出处】邓铁涛·《邓铁涛医案与研究》。

邓铁涛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经验介绍

邓铁涛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经验介绍

邓铁涛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经验介绍
曾升海;田惠民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00(021)012
【摘要】@@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全国首届老中医专家高级讲习班,于1999年金秋九月在北国春城(长春)开办,笔者有幸参加.聆听当代最著名的老中医药专家的教诲,拜读他们用数十年心血结晶所撰写的论文,这些独具特色的中医理论,难得宝贵的实践经验,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指导我们今后的医疗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现实意义.为了传播祖国医学之瑰宝,继承发扬中医学术之精华,我们将学习班资料加以整理,借助<陕西中医>之贵刊发表,相信对于我省、及至全国的中医同道,在探求辨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方面,定会倍受启迪.
【总页数】2页(P559-560)
【作者】曾升海;田惠民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 721001;西安市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2
【相关文献】
1.重症肌无力并非绝症——访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的弟子刘小斌教授 [J], 李衍
2.邓铁涛治疗心力衰竭经验介绍 [J], 尹克春;吴焕林
3.刘友章教授诊治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经验介绍 [J], 周俊亮
4.邓铁涛教授以心脾相关学说诊治冠心病经验介绍 [J], 赵益业; 林晓忠; 张敏州; 邹旭; 吴焕林; 李健; 潘光明
5.邓铁涛教授救治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方法与思路 [J], 刘小斌;刘友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邓铁涛:重症肌无力食疗方】6

【邓铁涛:重症肌无力食疗方】6

【邓铁涛:重症肌无力食疗方】6展开全文重症肌无力饮食验方:北黄芪60g,党参30g或五爪龙60g,煲瘦肉或猪脊骨。

失眠,加百合30g;湿气重,加薏苡仁30g;腹泻,加淮山30g;心烦、燥热者,加龙眼肉30g;复视者,加枸杞子30g或金钗石斛10g,煲瘦肉二两,或膨鱼鳃一个分四次煲瘦肉。

五爪龙:《泉州本草》:“入肝、肺、肾、膀胱四经。

”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治疗丹毒、消肿、风湿病等。

湿去则脾胃健运,气血得生,肌肉得以濡养。

黄芪党参煲猪腱(瘦猪肉)汤:黄芪30-60g,党参15-30g,猪腱(或瘦猪肉)250g,生姜、食盐适量。

补脾益气,用于脾胃虚损之重症肌无力,其他神经肌肉疾病、肌肉萎缩属于脾胃虚损者即可。

山枸杞芡实薏苡仁汤:淮山、芡实、薏苡仁各30g,枸杞子10g,瘦猪肉适量。

健脾祛湿,治疗脾胃虚损之重症肌无力,长期服用激素、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有肥胖虚肿及胃肠不适患者。

牛腱健脾补肾汤:牛腱90,切碎,用水浸泡20分钟,待水变至淡红色,牛腱之营养物质逐渐为水所溶解,再煮沸,慢火熬,约15分钟,去渣,服肉汁。

也可配淮山、枸杞、黄芪、党参、大枣、生姜、杜仲。

瘦猪肉汤:瘦猪肉90g,切碎,用水浸泡20分钟,水变至淡红色,瘦猪肉之营养物质逐渐为水所溶解,再煮滚,慢火熬,约15分钟,去渣,服肉汁,适于重症肌无力及神经肌肉疾病患者。

五爪龙煲猪脊骨:五爪龙30-60g,猪脊骨120g,大枣、生姜、食盐适量。

将五爪龙洗净,若是鲜品需蒸晒去青味,方能为饮片药用,加水至1000毫升,煲滚后慢火煎煮约250毫升。

鱼胶煲瘦猪肉:鱼胶30g,瘦猪肉90g,生姜、食盐适量,煲汤至奶白色,如果是新鲜鱼鳔用花生油煎后去腥味,再煲汤。

鱼胶:《本草纲目》:“甘,平,无毒。

鳔胶,甘咸,平,无毒。

鳔,即诸鱼之白脬,其中空如泡,故曰鳔。

可治为胶,亦名漩胶。

诸鳔皆可为胶,而海渔多以石首鳔作之,名江鳔,谓江鱼之鳔也,粘物甚固。

”补肾益精,滋养筋脉,腰膝无力,止血,散瘀,消肿。

中医治养手册:重症肌无力

中医治养手册:重症肌无力

中医治养手册:重症肌无力
我一个同学的妈妈重症肌无力,眼皮耷拉下来,手脚消瘦。

不到半年间掉了30多斤,变得皮包骨了。

我说,这是中医学院邓铁涛老教授最会治的。

于是,叫她用桂枝汤、四君子汤加强肌健力三药:五指毛桃50克,牛大力20克,千斤拔20克。

连续吃了三个多月药,体重居然涨回来,耷拉的眼睛重新能睁开,提菜都提不了的能去菜市场购物。

方药如下:
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五指毛桃50克牛大力20克千斤拔20克生姜三片大枣五枚_剂。

医生行令重症肌无力三宝
1、脾气好
2、心态好
3、运动好
汤前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铁涛教授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经验整理来源:晋升网推荐浏览次数:25次发布时间:2011-01-06 作者:汪双双1,杨晓军2(指导:邓铁涛3 作者单位: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广东广州510405;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摘要】整理和分析了邓铁涛教授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经验。

邓铁涛教授认为,ALS的基本病机是以脾肾亏虚为本,虚风内动、痰瘀阻络为标;在辨证过程中重视面部望诊,尤重准头(鼻尖);治疗上以健脾益肾为主,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辅,善用虫类药熄风解痉,藤类药通络舒筋,中药口服的同时配合捏脊法与艾灸法,培补和调节督脉经气。

邓铁涛教授治疗ALS辨证用药的经验可为临床医师临证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药疗法;脾肾亏虚;督脉;邓铁涛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运动神经元退化性疾病,是运动神经元病的常见类型,占运动神经元病的80% [1],年发病率在10万分之4至10万分之6 [2]。

临床特征为隐性起病,慢性进行性发展,主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颤动和锥体束病理征阳性,一般无认知、智能和感觉障碍,属难治病症。

邓铁涛教授(简称邓老)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现将其辨治ALS的经验整理如下,与同道共享。

1脾肾亏虚为本,虚风内动、痰瘀阻络为标由于脊髓侧索退行性变,脊髓萎缩变小,前角细胞及延脑桥细胞神经运动核变性破坏,肌肉显示失神经支配性萎缩,以手足痿弱无力为其主要表现,属中医痿证范畴。

《素问•痿论》中提出五痿之分,其病机为内脏精血损伤。

邓老根据ALS首发症状为渐进性手足痿弱无力,结合中医学脾主四肢、肌肉、先天禀赋不足等理论,认为其基本病机是以脾肾亏虚为本,虚风内动、痰瘀阻络为标。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脾胃居中,运转上下,统阳明脉,脾胃虚则阳明虚,不能奉养先天肾精,亦不能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故发为痿证。

然而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需借助肾中元阳的推动,故有“脾阳根于肾阳” 之说。

肾气旺,助脾健运,脾胃纳化有权,四肢肌肉不断得到气血精津的充养,则健壮有力。

若肾气亏虚,无力助脾健运,脾胃纳化失职,气血精津化生乏源,脾不主四肢肌肉,四肢肌肉失养而痿弱无力。

脾肾亏虚,纳化失职,精血化生乏源,肾精不能化生肝血,加之病程日久患者多见情志抑郁,化火伤阴耗血,致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肝阳亢逆而致虚风内动,患者可出现肌束颤动,肢体关节僵硬,肌肉痉挛,腱反射亢进和锥体束病理征阳性等,此时虚风内动之征是标,其根本原因在于脾肾亏虚。

此临床表现类似中医的“肌肉瞤动”,缘于“肝主筋”、“风性主动”,这是ALS又一特有且与一般痿证的不同之处。

这些症状和体征越明显,表明病情进展越快。

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反为痰浊,肝风夹痰走窜经脉,痹阻经脉窍道,则可出现舌謇不能言、吞咽不利、喉间痰鸣等。

脾虚日久,气血化生乏源,胸中宗气日渐亏虚,无力司呼吸和行气血,从而呼吸和行血功能减退,瘀血内停,痹阻经脉,可见气短、少气和舌质紫暗等,终至呼吸肌麻痹而亡。

可见,脾肾亏虚是ALS的基本病机,贯穿病程始终;虚风内动、痰瘀阻络是病变不同阶段所派生的标象。

2重视面部望诊,尤重准头望诊具有悠久的历史,《内经》中就有望色诊病的详细记载,如《素问•五脏生成》中描述了五脏常色、死色的具体表现,用于指导判断疾病的预后和转归。

清代汪宏根据《灵枢•五色》著《望诊遵经》,书中提出“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其上下,以知病处”。

而望面色又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认为:“色为气血所荣,面为气之所凑,气血变幻,色即应之,色之最贵莫显于面,故望诊首察色,察色必重于面也”。

关于颜面的脏腑分部法有两种。

一种是《灵枢•五色》中记载的“庭候首面,阙上候咽喉,阙中(印堂)候肺,阙下(下极、下根)候心,下极之下(年寿)候肝,肝部左右候胆,肝下(鼻端、准头、面王)候脾,方上(即鼻翼)候胃”;另一种是《素问•刺热篇》中记载的“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额候心,鼻候脾,颏候肾”。

邓老认为当脏腑有病时,可在面部对应的区域出现色泽的改变,观察面部不同区域的色泽变化,有助于判断病变的具体脏腑定位。

邓老认为,准头(鼻尖),居面之中央,足太阴脾位居中焦,主开合,为阴阳枢纽,故准头应脾。

望准头色泽变化对肌肉病的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健康人鼻色红黄隐隐,明润光泽,提示脾胃精气充足。

脾胃的生理活动特点是阳升阴降,若色泽过于鲜红则为上升疾患,若色变晦暗,为滞、为痛、为向下。

若鼻准胖白,并伴湿滞黄,往往表明脾气为湿所困,失却上升功能;鼻准色白属脾寒;鼻准干燥则出现便秘;鼻头色淡红,有光泽,疾病向愈;病情进一步好转的话,鼻头应现黄色,恰合红黄隐隐之意。

邓老还认为,疾病的变化十分复杂,所以,面部脏腑分部的望诊不能过于机械,一定要结合患者的不同病情灵活运用,并将面部色诊、分部色诊和其他四诊资料综合分析判断。

3辨证论治对于ALS的治疗,邓老主张以健脾益肾为主,熄风、化痰、祛瘀随症配用。

基于这一原则,邓老在治疗本病不主张分型过细,而是以补益脾肾统治其本,随症加减,权衡其标。

临证治疗中常用黄芪、五爪龙、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补骨脂、肉苁蓉、熟地黄、巴戟天等补肾益髓,陈皮理气消滞,选用虫药如全蝎、僵蚕、地龙、土鳖虫祛风通络。

主方:黄芪30~180 g,五爪龙30~100 g, 白术15 g,茯苓15 g,熟地黄20 g,巴戟天15 g,肉苁蓉15 g,陈皮5 g,升麻10 g,柴胡10 g,僵蚕10 g,水蛭10 g。

水煎服,每天l剂。

加减:伴纳差、腹胀、便溏等脾气虚明显者,去熟地黄加砂仁(后下)6 g,鸡内金12 g,炒白扁豆15 g;伴便干者,白术加至30 g,肉苁蓉加至20 g;伴肢冷、尿清、腰酸痛、舌淡嫩、脉沉细无力等肾阳虚症状者,加用鹿角霜(先煎)30 g,狗脊20 g;伴肌束颤动、肢体关节僵硬等肝风症状者,加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 g,制龟板(先煎)15~30 g,蜈蚣1~2条;伴吞咽不利、呛水、舌謇、言语不利等风痰上扰、痹阻经脉窍道者,加法半夏、僵蚕、石菖蒲各10 g,远志6~12 g;伴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迂曲紫暗、四肢固定疼痛性痉挛等瘀血痹阻经脉者,加赤芍15 g,桃仁10 g;口干、舌苔花剥者,加石斛10 g以养胃阴;舌苔白厚或白浊,加茯苓15 g、薏苡仁20 g以化湿;咳嗽多痰者,加紫菀、百部、橘络各10 g以化痰;咽痛者,加千层纸、桔梗、玄参各10 g以利咽止痛;夜寐多梦,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夜交藤各30 g以养心宁神;血压偏高者,加用桑寄生、草决明各30 g,杜仲12 g,同时升麻和柴胡适当减量;吞咽困难者,以枳壳易陈皮,加桔梗一升一降,以调气机。

邓老认为,本病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疾病,属于中医虚损的范畴,故其修复也非旦夕可功,必须坚持治疗,才有可能完全治愈。

同时,该病患者体质虚弱,卫外功能低下,极易感受外邪。

按照急则治标的原则,此时一般应先治外感疾病,再治本病。

邓老根据张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理论,对于此类感冒患者,既不用荆防银翘之类,也不用参苏饮类方。

因为荆防类祛邪而不扶正,参苏饮虽扶正解表,但重在益肺卫之虚,祛胸中之痰。

此类患者是脾虚受邪,根据“培土生金”的原则,仍守补益脾胃之方(剂量减至平常用量的1/3),另加豨莶草、桑叶、扁豆花之属,以健脾益气,祛风解表,一般1~3剂药即可告愈。

4推拿艾灸ALS的基本病变在脊髓侧索、延脑、桥脑,正是督脉经循行分布的部位,其临床表现也与督脉经病变相似。

邓老查房时注重触摸患者脊柱,常可发现该类患者有脊柱骨的歪斜变形,因此,邓老认为ALS与督脉经病变密切相关,临证常配伍鹿角霜、紫河车、狗脊、淫羊藿等温通督脉经气,还常配合捏脊疗法及艾灸疗法,取督脉经穴为主,以培补和调节督脉经气,恢复其对正经及筋经的调节荣养功能,以利于控制和缓解病情。

(1)捏脊法:患者俯卧、露出脊背,医者两手食指相对,曲按于尾骶部,以脊突为中线,一边往上推,一边用两拇指向后捏起其脊上之皮,两拇指轮番按脊椎棘突,并捏起皮肤一步步由颈椎方向行至大椎穴止,如是反复共捏3次。

从第4次起,拇指每捏前2步,余4指捏紧脊皮用力上提,如是一直至大椎穴,反复捏3次,最后以两拇指按于左右肾俞穴处向外分抹3次即可。

每天1次,连续6 d为1个疗程,1个月仅治1个疗程。

邓老认为,捏脊法所捏过之处包括督脉及其左右之足太阳膀胱经,功能调五脏六腑而补脾胃。

(2)艾灸法:督脉为“阳经之海”,贯脊而行,总督诸经,温灸督脉可使督脉通畅,则诸经得以温煦,脏腑气血得以营养四肢百骸。

通过艾灸使督脉通调,阳明气血充盈,脾健湿祛,则诸经气血流畅,四肢得以濡养。

5病案举例林某,男,54岁,2002年10月初诊。

患者两年前无明显诱因相继出现双下肢乏力,肌肉跳动,无肌肉萎缩,尚可行走,乏力进行性加重。

10个月前开始出现双上肢乏力,肌肉跳动,右上肢不能进行持碗、持筷、系纽扣等精细活动。

相继在广州各大医院治疗,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均于病情稳定后出院。

出院后坚持中药治疗。

6个月前尚能右手持笔写字,但4个月前肢体乏力再次加重,右手不能持笔。

诊见:二便尚调,睡眠差,舌淡红、苔白,脉细。

察体:神清,言语尚清晰,舌肌萎缩,可见肌束颤动,伸舌不能,咽反射迟钝,右侧胸锁乳突肌肌力下降,颅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双侧大鱼际肌及冈上肌萎缩,双上肢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张力高,左上肢肌力2级,右上肢肌力1级,双下肢肌力1级,深浅感觉无异常。

腱反射亢进,双侧罗索里莫征(+),双侧髌阵挛、踝阵挛(+),双下肢病理征未引出。

肌电图示:右下神经及右正中神经运动传导波幅偏低,其余所查神经传导未见异常改变。

所查肌肉见神经电位,轻收缩明显延长,波幅高,重收缩募集少,峰值可;双股四头肌、右第一骨间肌、右胸锁乳突肌示神经源性损害,右正中神经运动传导周围性损害,以轴突损害为主。

请邓老会诊,认为本病属中医痿证范畴,证属脾肾阳虚夹瘀。

予补中益气汤加减口服,静滴黄芪注射液,加服强肌健力口服液,配合艾灸百会、足三里、三阴交。

内服方:黄芪120 g,党参、五爪龙、桑寄生、鸡血藤各30 g,白术20 g,巴戟天、当归头各12 g,赤芍15 g,川芎、水蛭、全蝎、僵蚕各10 g,柴胡、升麻各9 g,陈皮6 g,水煎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