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

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目前面临的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水资源问题中国是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且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许多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一些河流湖泊甚至干涸了。
同时,工业废水、农业排放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导致大量水域受到严重污染。
解决方案: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首先,要推行节水措施,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其次,加强水污染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
还要实施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优化水资源配置结构。
二、土地资源问题中国的土地资源呈现出多样性,但土地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开发导致土地资源短缺与质量下降。
城市扩张、工业用地的过度开发,以及农业的过度耕作和不合理的施肥,都对土地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解决方案: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首先,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护耕地和生态用地,限制城市扩张。
其次,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还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效益。
三、空气污染问题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车辆尾气和燃煤排放。
空气污染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也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例如酸雨的形成。
解决方案:加强空气污染治理与防治。
首先,要推行清洁能源,减少燃煤的使用。
其次,加强工业和交通尾气的治理。
还要完善大气环境监测与预警体系,提高空气质量监管能力。
四、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凸显。
违法违规采矿、乱砍滥伐等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解决方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其次,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还要推行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目录目录…………………………………………………………………………………1摘要 (2)关键词 (2)1对“稀缺性”的认识 (2)1.1稀缺的相对性 (2)1.2稀缺的差异性 (2)1.3稀缺的绝对性 (2)1.4稀缺的瞬变性 (2)2 环境资源稀缺性 (3)2.1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 (3)2.2环境资源稀缺概念的扩展 (4)3 环境资源稀缺性的凸显 (4)3.1凸显的成因及表现 (4)3.2人类社会高度关注环境资源稀缺性问题 (4)4 缓解环境资源稀缺的办法 (5)4.1依靠技术进步 (5)4.2利用国际分工与比较优势 (5)4.3基础设施投资 (5)4.4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 (5)5中国环境资源稀缺性分析 (5)5.1我国环境资源稀缺性严重 (5)5.2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6)5.3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6)6总结 (6)参考文献 (6)论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陈祖源(长沙理工大学资环0901 200932020131)【摘要】:人类在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以牺牲环境和过度利用资源为代价的,其造成的结果是,环境的急剧恶化,自然资源的日趋减少,人类的生产生活受到威胁。
在此,有必要学习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了解稀缺性的相对性、差异性、绝对性和瞬变性。
从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中深入了解环境资源的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以及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高对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靠的重要性。
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提供原材料和能源等的经济功能。
环境资源稀缺性的日益凸显,缓解环境资源稀缺迫在眉睫。
中国也要为缓解环境资源稀缺而努力。
【关键词】:环境自然资源稀缺性办法措施中国环境资源1 对“稀缺性”的认识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是指相对于既定时期或时点上的人类需要,资源是有限的。
而资源的稀缺性,既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或可以耗尽的,也与这种资源的绝对量大小无关,而是指在给定的时期内,与需要相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
环境与自然资源稀缺性

小组成员: 09724212赵钱亮 09724227刘小清 09724228何永福 09724238李 林
第一节 稀缺性பைடு நூலகம்
• 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是指相对于既定时期 或时点上的人类需要,资源是有限的。 • 资源的稀缺性,既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 生的或可以耗尽的,也与这种资源的绝对量 大小无关,而是指在给定时期内,与需要相 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 • 经济学的稀缺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经 济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或说是在物理意义上 的稀缺在特定时点内的具体体现。
(二)新古典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认识
1、20世纪上半叶,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问题并未得到 人们的关注。这一时期出现了拉姆齐的优化增长理论和哈 罗德对耗竭资源经济学的研究。 2、20世纪60年代初期,巴尼特和莫尔斯提出关于环境资源 稀缺性的理论,认为只有作为经济过程原材料和能源供应 者这一功能的环境资源才具有稀缺性。 3、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传统资源稀缺性理论归 结为两种基本观点:(1)资源绝对稀缺性。 (2)资源相对稀缺性
第二节 环境资源稀缺性
一、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 (一)古典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 1、绝对稀缺论与相对稀缺论 绝对稀缺论的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马尔萨 斯,他在《人口原理》一书中认为:人口 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土地等资源产出却呈 算术级数增长,如果对人口增长不加限制, 就会导致灾难。他的理论显然过于偏激。
二,人类社会高度关注环境资源稀缺性问题 20世纪中叶到现在,出现了许多关于环境 稀缺性的事情,如《人类环境宣言》, 《我们共同的未来》,《联合国气候变化 框架公约》,《里约宣言》等。这些表明 了,人们已开始高度关注环境资源稀缺性 和严重的环境问题并对其认识得越来越深 刻。
第四章-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从总体上看,传统经济学家研究对环境资源稀 缺性的长期影响持乐观态度。他们将环境功能 分为生产性功能和服务性功能。 威廉姆指出,从长期来讲,人们可通过技术创 新和生产率提高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靠,不 存在任何长期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资源稀缺 问题。
二、环境资源稀缺概念的扩展
环境自然资源稀缺性的显现,以及由此 而产生的环境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是环境 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石,
2.凯恩斯革命:宏观经济学的正式诞生 《通论》(1936)
3.序数效用论和一般均衡理论:希克斯《价值与资本》(1939) 九、新的发展:20C中期至今 1.后凯恩斯学派:新古典综合派(萨谬尔森)、新剑桥学派 2.凯恩斯反对派:新制度学派、新自由主义(货币主义、预期学派) 3.相对独立学派:熊彼特创新理论,等等 4.空间经济学:克鲁格曼
正相关关系,但有时会发生变化。
稀缺的相对性
稀缺的绝对性
稀缺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 他存在于一切时代和资源的共同属性。
西方经济学曾有“生产资源”和“自由资源之分”
稀缺的差异性
在不同地区,作为资源总体或某种资源的 相对稀缺程度是不一样的。
2.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19C初
(1)继续发展和完善: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2)篡改和歪曲:庸俗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七、边际学派:19C中末期 1.边际学派第一代:19C70年代: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 2.边际学派第二代:1890年,马歇尔:
新古典经济学
八、完善时期(修改和补充):20C-30年代 1.垄断问题:不完全竞争市场 张伯伦等(1933)
资源总量
(二)资源稀缺物理度量的方法
但更多情况下是用资源储量与其年开采量或年利用 量的比率(储量用量比)来表示
第二讲 资源及其稀缺性精选全文

衡即制度失衡。
2024/9/30
资源经济学
7
二、自然资源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类
阿兰·兰德尔: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2024/9/30
资源经济学
35
七、资源稀缺性的测度
理想的稀缺性指标至少应具有三种特性:
预见性 可比性 可计算性
2024/9/30
资源经济学
36
资源稀缺性的指标
物质指标:保留与利用比率 经济指标:
资源价格 稀缺性租金 边际发现成本 边际开采成本
2024/9/30
资源经济学
37
八、缓解资源稀缺性的因素
2024/9/30
资源经济学
16
几个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概念
恒定性资源(immutable or perpetual resources):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 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可得资源, 由于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 (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 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和煤),它们是可能耗竭的。
《辞海》:“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 的原料。如土地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 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英国大百科全书》:“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及生 成这些成分的源泉的环境功能。前者如土地、水、大气、 岩石、矿物、生物及其群集的森林、草场、矿产、陆地、 海洋等,后者如太阳能、地球物理的环境功能(气象、海 洋现象、水文地理现象)、生态学的环境功能(植物的光合 作用、生物的食物链、微生物的腐蚀分解作用等)和地球 化学的循环功能(地热现象、化石燃料、非金属矿物生成 作用等)”。
如何保护环境并采取可持续生活方式

如何保护环境并采取可持续生活方式1. 引言1.1 概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生活方式已成为当代社会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导致了资源稀缺、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等严峻问题的出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确保我们能够传给后代一个更美好的地球,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并过上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环境保护重要性和可持续生活方式概述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将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包括自然资源稀缺性、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
接着,将总结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定义和特点,并探讨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减少浪费与污染等关键概念。
在第四部分,将具体探讨个人应如何从实际行动出发来保护环境与采取可持续生活方式。
最后,在第五部分,将介绍社会层面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包括政府政策支持和立法措施、教育宣传推广可持续理念以及绿色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广。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高读者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的认识,并为个人和社会层面提供具体的行动方案。
通过了解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以及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概念,读者将能够意识到个人行为对环境和未来世代产生的影响,并学习到如何采取实际步骤来保护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通过介绍社会层面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本文还将向读者展示需要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强调每个人都可以为建设更绿色、更健康的未来作出贡献。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主要概述了本文将讨论的主题、结构和目标。
接下来将深入探讨“2. 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内容。
2. 环境保护重要性2.1 自然资源稀缺性自然资源是地球上的宝贵财富,如水、土壤、森林和矿物等。
这些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过度开采和不可持续利用,许多自然资源正面临枯竭的危险。
例如,水资源是维持生命和支撑各种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但全球许多地区都面临着水供应不足的问题。
自然资源的四个特征

自然资源的四个特征一、引言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存在且可供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源。
它们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自然资源并非无限可持续利用的,它们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需要我们认识和合理利用。
本文将探讨自然资源的四个特征,分别是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地域性和价值性。
二、稀缺性稀缺性是指自然资源的供给数量相对于人类需求数量的有限性。
不同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各不相同,有些资源如水和空气属于广泛且大量存在的非稀缺资源,而有些资源如石油和金属矿产则属于相对稀缺的资源。
稀缺性首先体现在资源的数量有限,供不应求的情况经常出现。
例如,近年来全球对于石油的需求快速增加,但石油资源的采集和供应并没有相应增加,导致石油价格的飙升和供应紧张的局面。
其次,稀缺性还表现为资源的分布不均。
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富含某种资源,而有些地区则几乎没有这种资源。
比如,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撒哈拉沙漠则极度缺乏水资源。
三、不可再生性不可再生性是指自然资源的生成速度远远低于消耗速度,无法在人类的时间尺度内得到恢复和再生。
这意味着一旦某种资源耗尽,就无法再从自然界中获取,人类只能利用已经储备的资源。
许多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例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是亿万年形成的化石能源,在人类时间尺度内无法再生,一旦耗尽就无法再获取。
森林资源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为植树造林所需要的时间远远超过树木被砍伐的时间。
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我们必须在充分考虑资源保护的前提下,精确测算资源量并制定科学的开发规划,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地域性地域性是指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种类和数量差异很大,这与地球地理结构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水资源在沿海地区相对丰富,而内陆地区往往缺乏水资源。
这是因为沿海地区水文循环比较活跃,地下水和河流水源丰富,而内陆地区地下水往往被覆盖厚重的土层所限制,缺乏充足的水资源。
自然资源稀缺性与经济发展策略

自然资源稀缺性与经济发展策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加速,自然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日益严重的短缺。
如何合理利用、保护自然资源,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也需要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策略。
首先,理性利用自然资源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但过度开发与浪费却往往导致资源枯竭,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并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例如,在能源领域,我们可以通过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与利用,减少对石油和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环保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环保与经济发展并非矛盾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如果我们过度开发与污染环境,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环保工作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
例如,在工业制造过程中,我们可以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减少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可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城市绿化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可以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再次,合理规划和管理自然资源是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时,要做好综合规划和合理管理。
例如,在土地使用方面,我们可以制定土地规划政策,避免过度城市化造成土地浪费;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我们可以建立科学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机制,合理分配水资源,防止水资源过度开采;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我们可以加强资源勘探与管理,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采。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是解决自然资源稀缺性的有效途径。
自然资源的短缺不仅是个别国家的问题,更是全球性的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的资源互补性和合作共赢变得尤为重要。
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制定合理的国际资源管理机制,共同应对资源短缺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刘邦瑜(湖北民族学院资环0708405班)【摘要】:从近代人类的活动来看,人类在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以牺牲环境和过度利用资源为代价的,其造成的结果是,环境的急剧恶化,自然资源的日趋减少,人类的生产生活受到威胁。
在此,有必要学习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了解稀缺性的相对性、差异性、绝对性和瞬变性。
从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中深入了解环境资源的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以及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高对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靠的重要性。
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提供原材料和能源等的经济功能。
环境资源稀缺性的日益凸显,缓解环境资源稀缺迫在眉睫。
中国也要为缓解环境资源稀缺而努力。
【关键词】:环境自然资源稀缺性办法措施中国环境资源1 对“稀缺性”的认识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是指相对于既定时期或时点上的人类需要,资源是有限的。
而资源的稀缺性,既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或可以耗尽的,也与这种资源的绝对量大小无关,而是指在给定的时期内,与需要相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
显然,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与物理意义上的稀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经济学的稀缺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经济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或者说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时点内的具体反映。
稀缺作为一种客观事实,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表现形式。
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1.1稀缺的相对性稀缺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自然界来说,所提供的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是无限的。
1.2稀缺的差异性在不同地区,作为资源总体或某种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是不一样的。
稀缺的差异性是由客观地理条件的不同而导致的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决定的。
1.3稀缺的绝对性稀缺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稀缺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社会;第二,稀缺是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资源的共同属性。
1.4稀缺的瞬变性稀缺的瞬变性是指在供给或需求一定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或需求强度的变化而导致的各种资源相对稀缺程度的变化。
它是由供给或需求强度的变化决定的。
2 环境资源稀缺性2.1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一)古典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
古典经济学所分析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方面,是围绕着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产出率进行研究,在方法论上是将劳动价值论作为分析的基础。
自19世纪以来,人口迅猛增加与土地产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这一矛盾成为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的主要问题,或者说自然资源的稀缺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成为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的对象。
(1) 绝对稀缺论与相对稀缺论绝对稀缺论的代表人物是马尔萨斯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中认为,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而受土地资源有限性和农业对土地依赖的影响,食物供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如果对人口增长不加限制,就会导致灾难。
抑制人口增长可以依靠战争、瘟疫、饥荒等手段。
如果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资源、经济、人口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人类将面临自我设置的“生存困境”。
其人口理论显然过于偏激,但却引人深思!相对稀缺论的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
他不同于马尔萨斯的主要地方是看到了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增长的积极作用。
(2) 约翰.穆勒的静态经济论与自然和谐论穆勒对于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的资源稀缺观点全部进行了吸收,并从技术进步上加以发展和给予更合理的解释。
如果人类社会的产出超过自然所允许的限度,社会就会出现失衡。
(二)新古典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以马歇尔的思想占统治地位。
马歇尔否认绝对资源稀缺约束的可能性,认为经济上有用的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都能通过市场价格得到反映。
60年代初期,巴尼特和莫尔斯提出关于环境资源稀缺性的理论,认为只有作为经济过程原材料和能源供应者这一功能的环境资源才具有稀缺性。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将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传统资源稀缺性理论归结为两种基本观点:资源绝对稀缺性和资源相对稀缺性(1)资源绝对稀缺在可获取的自然资源存量的极限没有达到之前,环境质量是不变的,不存在边际成本上升和收益递减现象,环境资源的有限性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绝对约束,只有达到极限时,资源的稀缺性影响才会在上升的成本中通过价格得到反映。
一旦这一情况发生,所有自然资源存量都已得到利用,边际费用增加,人类在资源替代方面无能为力,经济发展就会在没有任何调整机会的情况下突然停滞。
(2)资源相对稀缺性资源质量是变化的,不存在环境资源的绝对稀缺,仅有资源质量下降的相对稀缺。
当资源被消耗时,质量下降,稀缺性就上升,单位生产边际成本提高。
不断上升的相对成本会刺激技术进步,导致经济质量更优的替代性资源出现。
经济增长可能使特定资源存量出现暂时的、不断增加的相对稀缺性,但不会导致对经济增长的绝对约束。
从总体上看,传统经济学研究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长期影响持乐观态度。
他们将环境功能分为生产性功能和服务性功能。
人们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高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靠,不存在长期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资源稀缺问题。
2.2环境资源稀缺概念的扩展传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是:环境资源是外生的、可以无限供给的、不存在稀缺性的资源,不进入经济系统分析过程,不进入生产函数和消费函数。
然而,环境资源稀缺性的出现和稀缺程度的迅速提高,证明了这一传统经济学假设前提已经不能成立。
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三种重要的经济功能:首先,提供了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原材料和能源,包括不可再生的和可再生的资源;其次,可以吸收、容纳、降解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这一功能常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最后,向人类社会提供自然服务,包括生产过程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直接物理交换和福利效益。
3 环境资源稀缺性的凸显3.1凸显的成因及表现环境资源的稀缺性约束表明,环境具有对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它决定了在一定条件下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水平和提供自然资源的量。
当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接近或超越环境承载力的极限时,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就迅速显现,随着人们对环境资源需求的进一步增加,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在迅速提高。
这种对环境资源需求的扩张首先来自于人口的迅速增加。
人口迅速增加不仅直接增加了环境资源的消费,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强度也在迅速提高。
资源稀缺程度的急剧上升,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可再生资源大大超过其再生能力,人类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速率快于人类发现替代资源的速率,导致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程度都急剧上升。
另一方面,人类排入环境的废弃物,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迅速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导致环境容量资源稀缺程度的急剧上升。
这些方面相互影响,形成复合效应,不仅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造成危害,而且还发展成为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2人类社会高度关注环境资源稀缺性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
作者通过对污染物富集、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968年,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聚会罗马,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
它的工作目标是,关注、探讨与研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西德哥尔摩召开,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讨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
这是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的议程。
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本着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发展宗旨,于1983年3月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此外各国政府代表还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文件及有关国际公约。
1997年12月,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协定书》。
这一切,都表明人们已经开始高度关注环境资源稀缺性和严重的环境问题并对其认识越来越深刻。
4 缓解环境资源稀缺的办法4.1依靠技术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只有技术进步了,才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
高科技的环保节能产品或设备,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上起着重要作用。
4.2利用国际分工与比较优势正所谓术业有分工,往往各个国家在同一个产业上的效率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将自己的短处抛弃,专攻长处,那么就可以用更少的的资源完成更多的工作。
这样不仅在技术上可以提高的更快,效率也更高,同时形成了更大的规模效应,成本由此也可以下降。
4.3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对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讯,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环保节能设施和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于科教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的投资,既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力在生产的重要条件,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效利用。
4.4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有效的政策制度可以使环境治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资源合理配置利用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发展,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有指导性作用。
5中国环境资源稀缺性分析5.1我国环境资源稀缺性严重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
环境污染、人口压力造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农牧业用地、土地荒漠化以及现代工业制造的污染,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并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对我国现阶段的资源环境问题予以思考和关注,研究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对策与措施,化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促进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质量现状:1 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等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巨大;2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不高;3 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4 环保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大。
5.2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 政绩考核过分注重经济指标;2 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能源结构造成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3 资源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没有进一步理顺;4 资源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5 市场化机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5.3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与措施1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上,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领导干部对待发展的思想认识;2 倡导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理念和合理消费模式;3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资源环境破坏与污染的源头控制;4 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积极、稳妥地探索管理机构的调整改革;5 健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6 加强和完善市场化调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