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_各章重点

合集下载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总结版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总结版

第二章一、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答:1、环境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资产。

首先,环境被视为可提供多种服务的复合型资产,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

其次,环境可为人类经济提供了可以通过生产过程转化为消费品的原材料以及这种转化顺利进行的能量。

最后,环境还能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2、如果对环境定义广泛,则经济系统与环境形成了一个封闭系统,没有能量和物质等的输入,没有废弃的输出,这可以从热力学第一定理和热力学第二定理解释:A、在热力学定理角度看,能量和物质不能被创造和消失;B、在热力学第二定理来看,能量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是单向转化而且不是有效率的转化,当没有新能量输入时,封闭系统将会耗竭其能量,生命也会停止。

但是,我们的环境并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能量和物质能够自由地输出系统,太阳是环境或部分能量的来源,因此经济活动不会停止。

3、经济系统不可能独立于环境,而是依赖于自然环境。

生长过程就受限于太阳能的可获得性和我们将其投入于有效工作的能力。

二、经济决策标准答、1、可行性标准,采用经济分析方法,行动方案都收益和成本。

如果收益超过了成本,那么这一行动方案就是人们所愿意的,可行的。

另一方面,如果成本超过了收益,这一方案就不采纳。

可将其形式化,预定行动方案的收益以B来表示,成本以C来表示,决策原则如下,如果B>C,就支持这一方案;反之反对。

只要B与C为正的,与之等价的公式即为,如果B/C>1,就采纳,反之反对。

2、最优产出标准,就是从诸多可行性方案中选出最好的方案A、静态的效率:在同一时点上,不同的分配方案之间做出的主要的规范经济标准,被称为静态的效率或只称为效率。

在资源的分配中,如果这些资源的使用所得的净收益在某一分配方案中是最大化的,就称这项分配方案满足了静态有效标准。

B、动态的效率:当方案涉及到时间,求解最优分配的传统标准被称为动态效率。

在n期内分配这些资源的所有途径中,如果跨越n个期间的一项资源分配方案能将所得到的收益的现值最大化,这项资源分配方案就满足了动态效率标准,可以采用贴现的方法,如果方案净收益贴现后的总和最大,这项方案就动态有效地。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

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重点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

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

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13、自然资源: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

人类可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3-公共经济学基础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3-公共经济学基础
求更大,高收入者需求更小
公共选择规则
与市场均衡类似,公共选择也会达到政治均衡,即根据既定的 规则,社会成员就一种或多种 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及税收价格的分 配达成一致
政治均衡的实现条件:个人承担的税收价格等于该公共产品带 给他的边际效益
在政治均衡点上,人们获得的满足程度最大
多数投票:即少数服从多数,主要包括全体一致投票、简单多 数投票和2/3多数投票
公共选择的核心问题:
个人的公共产品偏好 公共选择规则
个人偏好
公共决策与私人决策不同 个人对那些私人利益相关性较强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具有更强
的偏好,对那些私人利益相关性较弱的公共产品(如环境、生物多样 性)具有较低的偏好
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竞争时,公共选择的结果往往是政府优先供给私 人利益相关性较强的公共产品,环境和生态这类私人利益相关性较弱 的公共产品往往不会充分供给
第三章 公共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一、 公共物品 二、 公共产品的总体需求 三、 公共服务 第二节 公共财政 一、 公共财政的特征 二、 财政收入 三、 财政支出 四、 环境财政 第三节 公共选择理论 一、 公共选择的核心问题 二、 决定公共支出的方法 三、 公共选择的参与主体
的均衡
三、公共选择的参与主体
参与主体 社会成员
特征(缺陷) 参与投票的热情普遍较低
政治家 政府部门
特殊利益集团
通过选票最大化实现自我利益,公共利益和社 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不是其追求的最终目标
追求公共权力最大化导致政府预算规模最大化, 引起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量过剩,造成社会 福利损失
操纵公共选择过程,使其成为谋取局部利益或 个人私利的手段,导致公共选择过程不能保证 公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内蒙古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要点

内蒙古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要点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复习要点1.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1)鲍尔丁《即将到来的太空船地球经济学》(2)克尼斯、艾瑞斯和德阿芝《经济学与环境》(3)米都斯《增长的极限》(4)戴尔斯《产权界面》2.环境管理手段的分类(1)命令控制型:主要是各类环境标准(如:水环境标准等)和强制执行的规章(如:环境法律、制度等)。

(2)市场激励型(经济手段):主要是各种环境税费和可交易的许可证。

通过市场竞争手段达到资源合理配置,从而达到环保和资源保护的目的。

3.环境:所谓环境,在一般意义上总是就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是指某一中心事物周围的条件和状况。

环境的功能:生命支持功能、物质输入功能、舒适性功能和废弃物接纳功能。

4.人类生存环境:是指以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为中心的,维持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以及由以上三个圈层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生物圈共同构成的人类生存的条件和状况。

人类生存环境的特征(1)封闭性:地球除了被动接受太阳辐射外,与宇宙空间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循环渠道。

(2)自我循环性:地球四个圈层矛盾运动,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但与宇宙空间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循环渠道。

5.人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是人类衣、食、住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和基础,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的前提。

(2)人类是环境的改造者。

(3)环境对人类有反作用。

6.资源破坏:改变环境的自然生态结构与状态,使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受阻,其直接后果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可再生资源自我再生生殖能力破坏。

从而使人类生产与生活环境日趋恶化。

资源破坏作为环境问题的一个必要前提是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

7.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具有复合效应(1)环境污染会降低资源生产率,减少生物生产量,降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2)资源破坏往往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伴随资源的粗放经营与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必然会加剧环境污染。

8.环境问题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困难(1)经济增长要求资源加大投入和资源枯竭之间的矛盾问题(2)经济发展投入与环境保护投入之间的矛盾问题9.稀缺:稀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某一种资源的相对短缺。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_各章重点.doc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_各章重点.doc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_各章重点..第一章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本质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义。

ACDEF: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适用于发达国家、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ACG:不可持续发展曲线。

经济发展—环境恶化;退化超过阈值时,仍不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环境损害BFECADAB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XXXX年龄为t的人活到t+i年的概率Et+i —在年龄为t+i时的预期收入r —贴现率T ——从劳动力市场上退休的年龄11.某城市因水资源短缺,引起工业生产减少或停产,造成经济损失,设该城市工业用水1×10 t,可创造产值10×10元,若因水体污染致使该城市工业用水短缺0.2×10 t,用机会成本法估算水体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10×10 /1×10 ) ×0.2×10 =2×10 (元)12.意大利米兰是欧洲城市古建筑比较集中的城市之一,这些古建筑在无污染时50年才修复一次,其费用为10亿意大利里拉,近30年,由于工业污染使许多大理石建筑物被大气中SO2腐蚀,致使每10年修复一次,每次费用5亿意大利里拉,用重置成本法计算污染带来的该经济损失。

(50/10)×5-10=15(亿里拉)13.某污染区人口一万人,环境未受污染前,该区域人口中得某种疾病的比例为10%,环境污染后,得该疾病比例增加至40%。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第九章林业资源经济学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第九章林业资源经济学

2020/3/4
14
福斯特曼公式(续四)
• 小块林地的生长-砍伐周期并不止一个。 假定种植与砍伐成本c和影响原木价值的 价格保持不变,林地的生产率也保持不 变,砍伐立木的年份依次为T1、T2、 T3、…、∞,则立木的净现值为
• PV=e-rT1[V(T1)-c]+e-rT2[V(T2 -T1)-c]+e-rT3 [V(T3 -T2)-c]+… (9-4)
2020/3/4
7
森林资源的特点之三(续)
• 树木及商业性木材的年生长速度起初随 着树龄的增长而增长,到了一定树龄后, 树木停止生长,森林变成成熟林,其商 业价值达到最高点。在某一树龄范围内, 这种成熟林状态会维持。但超过这一树 龄后,树木开始腐烂,其商业价值开始 下降。如果没有新的树木自然生长出来, 则现有树木的商业价值最后下降为0。
• {e-rT[V(T)-c]}’=0
(9-2)
•得 • V ' (T ) r • V (T ) c
(9-3)
2020/3/4
12
福斯特曼公式(续二)
• (9-3)式左边是立木价值的增长率,右边 是利率。这里的立木与存款、股票、债 券、房地产等一样,被视为资本的一种 形式。
• 如果方程式左边大于右边,表示立木资 源带来的年收益率高于年利率,立木资 源的所有者就应该推迟砍伐;

PV

k 1
ekrT [V
(T)

c]

V (T) c erT 1
(9-6)
• 为了使净现值最大化,将9-6式对T求一
阶导,即

V (T) c ' erT 1

0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课件(PPT 233页)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课件(PPT 233页)
• 地表植被破坏 → 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 土地资源损毁→地面蒸发增强→土壤 水分减少→地表干旱→地面空气干燥→气候资源质量变差→生态环境恶化→生物资 源受损
• 各类资源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构成 一个自然资源复杂系统
• 典型的资源系统:农业资源中的水土平衡/矿产中的共生、伴生矿 • 综合开发利用和出发点 – 资源共同体
剩余表征其经济价值
• 用需求判断收益的思路贯穿了环境经济学 的多数内容。为什么?
• 用需求判断收益的不足之处: • 第一:涉及环境问题时,需求和据此导出
的收益常常很难衡量; • 第二;需求曲线主要反映的是人们的支付
能力和偏好,而没有考虑公平问题; • 第三;人们的需求会受信息的影响;例如
人们不知道环境破坏的后果;
(2)全球正面临能源短缺和资源枯竭 的严重危机:全世界60%的地区淡 水供应不足,4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 水;热带雨林在今后85年内会消耗 殆尽,已探明的石油最多可开采30 年,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探明储 量不超过50年使用。
1.2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生 的背景
1.2.2 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 (1)全球气候变暖
② 财产性
– 有经济价值;保值增值性;贫困的富饶与富饶 的贫困;绿色核算
1.1.2自然资源的特性
(2)经济特性
③ 生产要素
– 劳动与土地;广义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 环境
④ 市场性—商品属性
– 有价;可交换;资源市场
⑤ 资源的多用性
– 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各种用途(资源多用);为满足某一资源功能,有 多种资源选择(功能多宜)
1.1.3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1)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 将自然资源放在环境中研究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考试重点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考试重点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考试重点1、复活节岛的兴衰说明了什么?复活节岛的历史昭示后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关系,人类通过对自然环境不可逆转的开发利用,虽然在短期可以建立一个十分发达的社会,但是如果毫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乃至到破坏的程度,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灾难最终还是会降临在人类头上.地球就是一个大的复活节岛,千百万年来,人类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开发更多的资源,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社会。

但是,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一旦资源消耗殆尽,厄运就会降临,人类也将无路可逃。

2、我们所说的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

3、理想状态的市场应当是:充分竞争的,信息完备的,不存在外部性。

4、管理环境的政策手段大致可以分为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经济手段)型。

前者主要是各类环境标准和强制执行的规章,后者主要是各种环境税费和可交易的许可证。

5、效率、帕累托最优和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的三个主题.6、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把环境和自然资源看做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把环境看作经济系统的一个部分.环境与自然资源学研究的实质,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7、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9、微观经济学认为,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市场应当满足如下四个基本假设:(1)与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都足够小,都无力影响价格,而只能接受既定价格,市场是充分竞争的;(2)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充分了解现在和将来的价格信息;(3)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能够保持一致;(4)生产者有进入有利可图行业和退出无利可图行业的自由.10、经济效率用帕累托最优来表示。

帕累托最优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在该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福利状况变坏.由此可以得出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律:任何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本质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义。

ACDEF: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适用于发达国家、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ACG:不可持续发展曲线。

经济发展—环境恶化;退化超过阈值时,仍不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B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

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7.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动力,环境保护将不可能是有效的。

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这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等,是环境保护的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第二章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置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3.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置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

这种重新配置就是帕累托改进。

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

4.均衡价格: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成为均衡价格。

5.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6.预算线:又称消费可能线或等支出线,表明在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数量的最大组合。

7.边际替代率:从消费论的角度,在保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8.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9.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所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10.画图说明消费者均衡应满足的条件。

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预算线斜率的绝对值是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因此,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11.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①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

表明在收入和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获得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就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

②同一平面上可有无数条代表不同满足程度的无差异曲线。

离原点越远的曲线所代表的满足程度越高。

③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否则在交点上两条曲线代表了相同的满足程度,同第二特征矛盾。

④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由边际替代率(MRS)所决定。

任一点的斜率为MRS。

12.供求定理的内容。

①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②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运动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③供需同时增加或减少时,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化,均衡价格不定。

④供需反方向变化时,均衡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均衡数量不定。

13.理想的市场应满足哪些条件?①市场充分竞争②信息完备的③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保持一致,生产者有进退行业的自由14.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

①从心理或生理角度分析欲望尽管无穷,但就每一个具体的欲望来说却是有限的。

随着数量的增加,有限的欲望逐渐得到满足,心理上或生理上对商品重复刺激的反应越来越迟钝,后来消费的商品的效用也就越来越小。

②从商品的用途来分析商品的用途是多种多样的,各种用途对人的重要程度也是不同的。

人们总是先把商品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也就是效用最大的用途。

因此,人们后消费的商品的效用一定小于先消费的商品的效用。

第三章1.外部成本:2.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了影响,而施加影响的主题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因此获得补偿。

3.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产权没有界定清晰。

4.克服外部性的方法中,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干预。

5.克服外部性的行为中,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机制本身。

6.外部性根据影响结果可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

7.庇古税设计的理论基础为使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

8.克服外部不经济性的方法有庇古手段、科斯手段和企业合并。

9.外部性根据影响的产生可分为生产外部性和消费外部性。

10.当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时,是负外部经济性;当边际社会收益大于边际私人收益时,是正外部经济性。

11.科斯第一定理的缺陷?①交易成本不可能为0 ②公共财产不能明确产权③下一代受害者不能亲自保护自身利益④解决不了搭便车的问题⑤外部性涉及人数众多,成本巨大12.产权的特点?①产却必须是明确定义的②专一性或排他性③必须安全④可实行的13.举例说明界定的产区额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①受害者有免受污染权0→docd受害者开始损失oabd污染者开始收益污染者付给受害者大于ocd小于oabd的补偿②污染者有污染权Qπ→d受害者损失fhiQπ降低污染者收益fgQπ降低受害者可给污染者小于fhiQπ大于fgQπ的补偿③E为帕累托最优14.庇古手段的局限性?①信息失真:难以确定边际外部成本、政府部门难以准确了解企业②排污收费的公平性:庇古手段费率或税率一般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它对所有厂商的标准一样,造成厂商之间的不公平。

③政府管理有时成本太大: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

15.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的区别。

①庇古手段多依赖政府。

②庇古手段需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科斯手段需政府界定产权。

③实施庇古手段,除了是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科斯手段则一般只获得环境效益。

④庇古手段一般提供不了刺激,因为费率或税率一般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

⑤如果被税收保护的人企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税负和税收,实施庇古税可能导致另一些外部性。

第四章1.资源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期内,与需要相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

2.资源稀缺的特征:相对性、差异性、绝对性、瞬变性。

3.资源稀缺性的经济度量包括资源产比价格、开采成本和租金等,4.资源稀缺性的物理度量包括储量和总量、矿物的品味、储量用量化。

5.自然资源按其能否再生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6.可更新资源的特点?①再生和自我恢复的能力,但是能力有限②可持续性手人类利用方式的影响③可再生资源具有可储蓄性第八章1.舒适性资源:指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2.可更新的公共资源的特点有非竞争性和消费无排他性。

3.资源储量的利用程度取决于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能性。

4.舒适性资源过度利用表现在两个方面:拥挤问题和污染问题。

5.可更新的商品资源的特点是明确的产权、专有性、可转让性、可实施性。

6.舒适性资源的特点?①唯一性②真实性③使用方式的非消耗性④不确定性⑤破坏的不可逆性第九章1.贴现:为了比较发生在不同时间的费用和效益,在项目评估中,通常都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吧发生在未来不同时间的费用和效益转化为现值,这种计算现值的方法叫做贴现。

2.环境经济评价:Ps环境和自然资源价值计量和货币化的技术方法。

3.选择价值:相当于消费者为一个未利用的资产所愿意支付的保险金,仅仅是为了避免在将来不能得到它的风险。

4.存在价值:指从仅仅知道这个资产存在的满意中获得的现值,尽管并没有要使用它的意图。

5.贴现的原因:时间偏好和资本的机会成本。

6.环境资源之所以有存在价值的原因是:馈赠动机、礼物动机、同情动机。

7.CBA中通过净现值、收益率、净现值率来比较费用和效益。

8.环境评估方法选择的依据: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信息的可得性、研究经费和时间。

9.费用效益分析中,比较贴现后的费用和效益常用的指标有哪些?各个指标的公式?n TBi-TCi经济净现值ENPV= Σ——————i=0 ﹙1+r﹚^i经济净现值率ENPVR=ENPV/I pn TBi-TCi经济内部收益率Σ————=0i=0 ﹙1+EIRR﹚^i10.费用效益分析的定义及其步骤。

定义:基于折现的效率和费用的量值大小来判断和评价公共部门和非营利部门投资的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种方法框架。

步骤:①识别项目的费用和效益②把发生在未来的费用与效益贴现为现值③对经过贴现的费用和效益进行对比11.资源减耗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的计量、环境防御成本的计量三者的区别?①评估基础不同虚拟估算方法实现环境成本计量:资源减耗成本、环境退化成本(应该付出的代价)实际估算:防御成本(实际发生的环境保护成本为估价基础)②计量对象不同资源物质性功能:资源减耗成本环境的服务性功能:环境退化成本、环境防御成本12.如何利用环境经济评价的结果。

①环境价值至少决策参考要素之一②环境价值评估的不完备性③将环境经济评价的结果引入经济运行体系④审慎利用不同评价方法提供的结果第十章1.支付意愿WTP: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意愿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2.受偿意愿WTA:3.重置成本:估算环境被破坏后将其恢复原状所需支付的费用,属于直接市场评估法。

4.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5.防护费用法:根据人们为防止环境退化所准备之处的费用多少推断出人们对环境价值的估价,属于揭示偏好法。

6.生产率变动法:环境变化可通过生产过程影响生产者的产量、成本和利润,或是通过消费者的供给与价格变动影响消费者福利。

7.内涵资产定价法可非为资产价值法和工资差额比较法,其中资产价值法可用于房地产市场,而工资差额比较法适用于劳动力市场。

8.价值评估方法可分为哪三种类型?三种类型都会含有哪些具体技术方法?1)直接市场评价法:剂量—反应法、生产率变动法、人力资本法、疾病成本法、机会成本法。

2)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内涵资产定价法、防护支出法、重置成本法、旅行费用法。

3)陈述偏好法: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

9.剂量—反应方法的数据来源。

1)实验室或实地研究2)受控试验3)采用统计回归技术将某种影响与其他影响分离开。

4)根据实际生活中大量的信息,建立各种关系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