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为什么会成为二战中的重要转折点

合集下载

二战的转折和结束(历史PPT教学课件)

二战的转折和结束(历史PPT教学课件)

雅尔塔 会议
1945年2月
苏、美、英 1945年7月
欧洲战场 形势的发 展变化
①对德、日的处理 ②创建联合国
为雅尔塔体系建立 奠定了基础
波茨坦 会议
反法西斯 战争全面 苏、美、英 胜利前夕
①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 处理德国的精神 加速日本法西斯的 ②发表《波茨坦公告》, 灭亡 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
迟迟不开辟原因: ①开辟战场的条件和实力暂时还不具备 ②企图在战争中消耗苏联,谋求战后霸权 1944年开辟原因: ①军事力量对比有利于同盟国,希望尽早结束 战争(1943形势取得根本性好转) ②限制苏联影响,取得战后有利地位
日本投降
1945年9月2日 美国投放原子弹 1945年8月6、9日 苏联对日作战 1945年8月8日 腹背受敌
名称 开罗 会议 时间 参加国 1943年11月 中、美、英 反法西斯 力量在各 战场取胜, 为加速战 争进程 背景 主要内容 发表《开罗宣言》,宣 告日本所窃中国领土归 还中国 作用
中国收复领土的权 利得到国际公认
德黑兰 会议
1943年11月 苏、美、英
决定美英在法国北部开 辟第二战场
加速德国走向灭亡
漫画中左上方 的旗子上写着: 麦克· 阿瑟,右 下方写着:尼 米兹。
自主学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了哪些 重要会议?请列表整理这些会议的时间、参加国、主要 内容和影响。 名称
时间 参加国
背景
主要内容
作用
开 罗 会 议
雅 尔 塔 会 议 “ 三 巨 头 ”
二战后期重要国际会议
莫斯科保卫战(1941.9-1942.1)胜利意义: 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德国陆军在二战中 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标志着德国“闪电战”的破产(速胜) 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决心 具有了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二战的转折

二战的转折

课题: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六课二战的转折【学习目标】1、了解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及其意义;2、体会反法西斯力量坚韧不拔的意志、浴血奋战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智慧。

【重点难点】重点:斯大林格勒战役难点:中途岛战役美军获胜的原因【预习指导】一、已学回顾二、预习指导基础知识过关:【自我测试】1、二战中,下列战场战局开始出现转折的先后顺序是()A.太平洋、北非、苏德,B.苏德、太平洋、北非C.太平洋、苏德、北非D.北非、太平洋、苏德2.下列战役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是:A.斯大林格勒战役B.莫斯科战役 B.中途岛海战 D.阿拉曼战役3.二战的转折点出现在苏德战场上,是因为:A.苏德战场面积大,坚持时间长B.苏联的参战改变了战争的性质C.德军在该战场遭遇第一次重大失败D.德国绝大多数兵力在苏德战场4、当阿拉曼战役进行激战时A斯大林格勒战役战事正激B中途岛战役战事正激 C美英盟军完成西西岛登陆 D欧洲第二战场已开辟5、阅读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三年,轴心国没有遭到任何大的阻碍。

1942年底,随着……英国人在埃及的突破性进展、盟军在北非的登陆等,战争开始出现了转折。

--斯坦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回答:(1)二战前三年,轴心国为什么没有遭到任何大的阻碍?(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材料中的省略处的相关史实(举三例),分析1942年战争出现转折的最重要原因。

【课内合作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转折阶段——1942年6月至1943年2月)1、苏德战场:从莫斯科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㈠莫斯科战役:①时间:②影响:【思考探究】苏军在莫斯科战役中胜利,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失败的原因有哪些?㈡斯大林格勒战役:时间:【思考探究】(1)德军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原因?②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二、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①时间:②背景③概况:④影响:【思考探究】中途岛战役中美军为什么能以少胜多?三、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1942.7---1942.10)思考:1943年, 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有哪些根本变化? 【典例分析】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以上三幅图片描绘的战役各开始于什么时间?作战双方是谁?2)三次战役在战略上有何历史意义?【典例分析】2、材料1:材料2:【思考探究】(1)材料1中的红场阅兵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此后苏联红军取得了哪些胜利?(2)材料2、3中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的目的是什么?【探究思路】本题围绕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选择材料,旨在考查学生对二战期间重大战役的背景的理解和对二战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的认识。

二战转折

二战转折

墓碑: 希特勒要 求在东线要不惜一 切地占领、再占领, 但是一队队德国官 兵,随着前进的步 伐变成了排排墓碑。
葬礼:博克、古德里安、 伦德施泰特等战败的德国 高级将领,抬着上面写有 “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的棺材,在寒冬的苏联大 地上狼狈溃退。
拿破仑的政治生命 ,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 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希特勒今天正是走的拿破仑的 道路,斯大林格勒一役,是他的灭亡的决定点。 ——毛泽东
三、中途岛海战
中途岛海战美日兵力对比
航空母舰 美国 日本 3 8 战列舰 11 巡洋舰和驱逐舰 23 80 舰载机 200 700
中途岛海战美日损失
航空母舰
美国
巡洋舰或驱逐舰
飞机Βιβλιοθήκη 人数日本1 4
1 1
147 332
307 2500
中途岛海战美日对比呈现怎样情况?美国为何能获胜?
四、阿拉曼战役
“沙漠猎手”英国元帅蒙哥马利
二、斯大林格勒战役 1、背景 ①莫斯科战役后,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 但仍掌握战场主动权; ②德军准备夺取苏联重要的战略物资产地高加索; ③斯大林格勒是南下高加索和北上迂回莫斯科的战 略要地;
二、斯大林格勒战役
2、过程
在持续 200 天的整个 斯大林格勒战役过程中, 法西斯共损失 150 万人, 3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 1.2 万门大炮和迫击炮, 3000架飞机。
“沙漠之狐”隆美 尔
在北非战场角逐的德国与英国元帅
二战全面爆发: 1939.9.1; 德军突袭波兰 苏德战争爆发: 1941.6.22; 二战进一步扩大 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12.7; 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反法西斯联盟: 1942.1, <联合国家宣言> 太平洋战场转折:1942.6, 中途岛海战 苏德战争转折点: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 二战的转折点: 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 北非战场转折点:1942.10, 阿拉曼战役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影响与意义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影响与意义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影响与意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期间苏联与纳粹德国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于1942年至1943年间进行。

这场战役对于二战的结局以及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影响与意义。

一、战略意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被誉为二战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纳粹德国东线战区的计划中,占领斯大林格勒被视为打通莫斯科与里海之间的主要要冲。

然而,由于苏联军队坚决抵抗,纳粹军队在斯大林格勒遭遇了沉重的失败。

在这场战役中,苏联军队成功地保卫了斯大林格勒,不仅打破了纳粹德国东线战区的进攻势头,更迫使纳粹军队开始进行战略退却。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改变了战局格局,为苏联在东线的反攻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盟军在西线的胜利创造了前提。

二、战术影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精确的军事战术,对纳粹德国的进攻发起了有力的回击。

其中,苏联军队在城市战斗中充分利用了街道与建筑物,形成掩体防守,有效地限制了纳粹军队的机动性。

而且,苏联军队不断地利用反突击战术,以小股部队对纳粹军队进行打击,削弱了其战斗力。

这些战术的运用提高了苏联军队的防御能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纳粹军队的进攻势力。

三、士气影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苏联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增强了苏联人民的士气和民族自豪感。

斯大林格勒成为了一个象征,代表着苏联人民与纳粹德国进行坚决抗战、保家卫国的精神。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的英雄事迹被广泛传播,激励着苏联军队及国民继续顽强抵抗,最终取得了反攻胜利。

四、国际影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不仅在苏联内部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在国际舞台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战后,世界各国纷纷对苏联及其人民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坚忍给予高度赞扬。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为盟军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信心,使他们更加坚定地与纳粹德国展开协同作战。

此外,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也极大地影响了二战后期的国际格局,使苏联在战后的和平谈判中取得了更有利的地位。

二战的转折课件

二战的转折课件

三、中途岛海战
中途岛海战美日兵力对比
航空母舰 战列舰
美国 日本 3 8 11
巡洋舰和驱逐舰 舰载机
23 80 200 700
中途岛海战美日损失
航空母舰 巡洋舰或驱逐舰 美国 日本 飞机 人数
1 4
1 1
147 332
307 2500
中途岛海战美日对比呈现怎样情况?美国为何能获胜?
太平洋战场转折点
思考:
1.二战中有哪些转折? 2.时间?地点?参与国?结果?
3.这些转折性战役对二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莫斯科保卫战
1.莫斯科保卫战--苏德战争第一次大会战
希特勒企图,占领莫斯科,在入冬以前打败苏联。他调集了 80个师,由包克指挥进攻。10月2日,德军总攻开始。希特勒狂 妄宣称10天要攻下莫斯科。他的宣传部长戈培尔竟令柏林各大报 留下10月12日头版重要位置准备登载“特别重要消息”。苏联红 军奋力抵抗,莫斯科市民紧急动员。11月15日,德军51个师开展 新攻势,企图南北合围,中间突破。红军三个方面军顽强抵御, 德军最突出的部队进至距莫斯科30公里处。12月初,莫斯科地区 已是寒冬,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20-30度。希特勒对冬季作战毫 无准备,德军无棉衣,无保暖设备,飞机和坦克的马达无法发动 ,枪栓拉不开,武器失灵。而苏军已穿戴上保暖棉衣、皮靴和护 耳冬帽,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12月6日,红 军开始反攻,不断突破德军防线。到1942年1月,红军共歼敌55 万人,击毁和缴获坦克1500辆。德军向西败退150─300公里。
“AF”揭密 中途岛海战前,美国情报人员发现日军电报中频 繁出现地点代号“AF”。为确认该地是中途岛,中途岛 驻军用被日军破译的密码向美军司令部发出电报,抱 怨岛上由于蒸馏水系统故障而缺乏淡水。不久,美军 再次截获日军情报部门发给大本部营的密电: “AF” 缺乏拉曼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的莫斯科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也是德军在二战中的第一次大失败,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二战转折点)奠定了基础。

1941年6月,纳粹德国发动了入侵苏联的战争,并将战线快速向东推进。

希特勒希望利用闪电战在冬季来临前打败苏联。

10月2日,德军向莫斯科发动代号”台风”的攻击行动,担负任务的中央集团军群约有180万兵力、坦克1700辆、火炮和迫击炮1.4万门、飞机1390架,与苏联红军相比,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据明显优势。

然而,突然袭来的十月寒流,使大量德军冻死、冻伤,不少装备冻坏,战斗力大打折扣。

相反,习惯了冬季作战的苏军则做了较为充分的防冻措施。

11月7日,苏联红军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阅兵式,部队在接受检阅后直接开赴前线。

大量苏联军民喊着”身后就是莫斯科”的口号,投入首都保卫战中。

经过顽强防御和多次反击作战,苏联最终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纳粹德国快速征服苏联的企图,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信心,有力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很多同学在学历史的时候,都是一课一课的背,这样背了忘,忘了背,功夫没少下,但效率确是很低,学习时不要把眼光只放在一节课的学习上,要把很多历史事件串联起来一起进行学习,这样才能系统得在大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让记忆有根可寻,让知识点不再是一盘散沙,才能减少遗忘机率。

当然,学生能去背,去记,去学,这是好事,大家应该大力支持,同时注意不要“死记硬背”,不要光把文字记住了,还要明白文字所代表的知识内容的含义。

问题找到了,我们就要努力克服和改善。

总结,介绍了很多学习历史和记忆方法,。

莫斯科之战苏联对德国的决定性胜利

莫斯科之战苏联对德国的决定性胜利

莫斯科之战苏联对德国的决定性胜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莫斯科之战是苏联对德国的一次决定性胜利。

这场战役发生在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苏联红军在面对德军的强烈攻势下,成功捍卫了首都莫斯科,并将德军逐出苏联境内。

莫斯科之战的胜利对于整个战争的走势起到了重要的转折作用。

一、莫斯科之战的战略意义1.1 保卫首都意义重大莫斯科作为苏联的首都和政治、经济中心,其保卫对于苏联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德军若能夺取莫斯科,将直接摧毁苏联政治体系,严重破坏苏联的战争潜力和国家安全。

而苏联决不能失去这样一个战略要地。

1.2 扭转了德军的攻势莫斯科之战是德军入侵苏联后第一次受到严重挫败。

苏联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采取了巧妙的战术,有效抵挡了德军的进攻。

这无疑对德军在东线的攻势形成了重大的阻碍,并为反攻扭转了局势。

1.3 制造了德军内部矛盾莫斯科之战的胜利让德军内部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和不和。

希特勒对这次失败感到十分愤怒,而德军指挥官则对希特勒的错误决策产生了极大的不满。

这种内部矛盾对德军的指挥体系和战斗力产生了重大的干扰。

二、莫斯科之战的战术特点2.1 剧烈的城市战莫斯科之战以城市战为主,德军试图通过迅速攻占莫斯科,迫使苏联投降。

然而,在苏联红军坚决顽强的抵抗下,德军遭受了沉重的伤亡,并无法有效攻入城市中心。

2.2 冬季战争的考验莫斯科之战发生在寒冷的冬季,严峻的天气条件对战斗双方都产生了巨大的考验。

对于攻方德军来说,严寒的天气极大地削弱了他们的战斗力;而对于守方苏军来说,他们成功利用了冬季战争对进攻方的不利因素,提高了自己的防御能力。

三、莫斯科之战的胜利原因3.1 苏联集中力量进行反攻莫斯科之战前,苏联军队通过割席断绝、移民、燃烧等手段,有效削弱了德军的后勤保障,并收缩了前线防线,集中兵力进行反攻。

这使得苏军能够形成强大的攻击力量,有效对付德军。

3.2 德军扩张战线过大德军在进攻苏联时,战线过于扩张,补给线过长,这使得他们无法快速推进并有效占领苏联地区。

2012高中历史 3.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3

2012高中历史 3.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3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从莫斯科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在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获胜的原因结合本课和前课内容,探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打开胜利之门的原因讲述过程问题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转折是由世界各国人民在不同战场上完成的中途岛战役美军空袭东京;中途岛战役美军在中途岛战役中获胜的原因讲述过程问题探究阿拉曼战役阿拉曼战役讲述过程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难点中途岛战役美军获胜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阶段(1942年6月~1943年6月),主要战场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

本阶段在各大战场上均发生了根本性的战略转折,随着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本节教材叙述的即为战争转折阶段的重大战役。

本课引言叙述发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尾声的一个小故事,意在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此为切入点,反映本课主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引言中包括本课学习任务: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探究的三个问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怎样实现转折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日军为什么败于中途岛战役?)、需要解决的四个概念(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

“从莫斯科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一目介绍苏德战场的转折。

一、莫斯科战役。

1941年9月,德军以180万兵力、1 700辆坦克和1 400架飞机,发动代号为“台风”的强大攻势,意在夺取苏联首都莫斯科。

德军初战告捷,在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地区合围苏军60万。

但苏联军民顽强抵抗,使德军最终止步于莫斯科城外20千米处。

12月6日,苏军发动反攻,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伟大胜利。

莫斯科战役中苏军获胜的原因有:① 苏联军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顽强的抵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斯科保卫战为什么会成为二战中的重要转折点本文导读:希特勒利用德国人普遍存在的复仇心理,大肆煽动对其它民族的仇恨,为他发动“争取生存空间”的对外侵略战争打下了基础。

希特勒极度痛恨社会主义,曾经多次表示与红色苏维埃政权不共戴天,并且将彻底消灭苏联作为自己必须完成的“神圣使命”。

虽然如此,希特勒为了避免德军再次陷入“两面作战”的泥潭,仍然在1939年8月23日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希特勒暂时稳定了苏德关系之后,开始实施征服欧洲大陆的侵略计划。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39年9月25日,在德国征服波兰后,苏德两国共同瓜分了波兰。

1940年4月,德国进攻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并于1940年6月22日迫使法国政府投降。

1940年9月17日,经过历时2个多月的不列颠空战,德国妄图占领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彻底失败,希特勒被迫宣布中止征服英伦三岛的计划。

1941年4月6日,德军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并且在很短时间内将其征服。

至此,整个欧洲大陆除英国以外,基本上被纳粹德国控制或占领,德国基本清除了入侵苏联的障碍。

斯大林战前在红军内部发起了“大清洗”运动,大批高级军官被逮捕或被枪决,此举极大削弱了苏联红军的军事指挥能力。

他强行推进“农业集体化”运动,国内很多地方因此发生了严重的饥荒。

乌克兰尤为严重,导致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为苏军在乌克兰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后,1939年苏联和德国一起密谋瓜分了波兰。

1939年11月30日,苏联军队入侵芬兰,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获得胜利,夺取了该国的卡累利阿地区和图尔库军港。

1940年6月,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

与此同时,苏联还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

苏联在二战前期一系列趁火打劫的行为,直接导致芬兰和罗马尼亚加入德国的阵营,并且使得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苏浪潮。

在德国军队进攻波罗的海三国的时候,当地人民反而夹道欢迎德军的到来。

在远东地区,苏联与日本也是冲突不断,相继发生了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

为了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苏联与日本在1941年4月13日签订了《苏日中条约》。

《苏日中条约》的签订极大缓解了日军入侵苏联的压力,为日后苏军抽调大批远东精锐部队参加莫斯科保卫战埋下了伏笔。

战役背景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召集仆从国军队共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共550万人。

德军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斯大林认为德军不会在1941年对苏联采取大规模的入侵行动,在战前没能让军队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战争爆发时,苏联红军部分高层领导表现得惊慌失措,在战争初期没能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阻止德军入侵。

仅在开战第一天的战斗中,苏联红军就损失了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摧毁。

在短短的10天之内,德军突入苏联领土达600公里。

希特勒宣布,德军将在三个月之内灭亡苏联。

北方战线由德军冯·勒布元帅指挥的军群负责进攻。

两个星期内苏联红军败退450公里,放弃整个波罗的海沿岸地区。

苏联红军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了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很快进抵列宁格勒城下。

波罗的海三国由于早就对苏联的统治不满,因此在德军入侵时发起了针对苏联政权的武装暴动,此举加速了苏联红军的败退。

中部战线是德军突击的重点,德军冯·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从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进攻,通过一个双钳形攻势完成了对苏联西部军区的合围。

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沦陷。

随后,德中央集团军群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展开了第二个钳形攻势。

由于苏联红军有效地组织了防御,这次战役德军的进展比较缓慢。

在经历了2个月的激战之后,德军还是完成了合围,歼灭了苏联红军30万人。

南方战线由德军伦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负责,其作战目标是占领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并且夺取黑海的港口作为海上补给基地。

南方集团军群面对的是苏联基辅特别军区(即西南方面军)和敖德萨军区(南方面军),这两个方面军无论在兵力还是装备水平方面,在苏联红军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西南方面军在乌克兰地区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是面临被德军中央和南方两个集团军群合围的巨大风险。

朱可夫向斯大林提出将防守基辅的苏军撤到第聂伯河东岸,但是斯大林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1941年9月15日,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被德军合围,66万苏联红军被歼灭,其中包括6万名军官。

希特勒将基辅战役称为“史上最大的围歼战”。

1941年9月,德军在攻占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和乌克兰的基辅后,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夺取苏联的首都莫斯科。

斯大林在征求了朱可夫的意见后,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坚守莫斯科。

决定苏德战争命运的莫斯科保卫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战役全程1941年9月30日,希特勒旨在一举夺取苏联首都莫斯科的“台风计划”开始实施。

德军集中74个师约100万人,在1700辆坦克和11000门火炮的支援下,对莫斯科发动了全面进攻。

德军第2装甲集群在布良斯克方向,第3和第4装甲集群在维亚济马方向,相继对当地苏军部队发起了猛烈地进攻。

尽管苏联红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德军仍然突破了苏军的防御阵地。

德军第2集团军突破了苏联红军第50集团军的防线,于1941年9月下旬夺取布良斯克,并且在10月3日占领了奥廖尔。

德军沿着奥廖尔到图拉的公路向莫斯科方向快速推进。

莫斯科以西的维亚济马地区,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斗。

德军10月7日进抵维亚济马地区,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又一次陷入合围。

10月13日,苏联红军防守维亚济马地区的集团军大部分被歼灭。

与此同时,布良斯克方面军也陷入被合围的困境,不得不放弃阵地向后方撤退。

10月23日,苏联红军布良斯克集团军大部分被歼灭。

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消灭了苏联红军大批的有生力量,苏军被俘人数达到58万人。

就在苏联红军异常被动的时候,秋雨季节开始了。

泥泞的道路给苏德两军的作战行动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毕竟苏联红军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他们对地形和环境的适应能力远远强过德军。

苏联红军利用这次机会,不断从各地向莫斯科附近调集增援部队,并且大规模修建坚固的防御工事,为抵御德军随后的进攻做好了准备。

1941年10月17日,斯大林决定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编为新的西方面军,任命朱可夫大将担任方面军司令员。

朱可夫开始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扎伊斯克—小雅罗斯拉韦茨—卡卢加建立新的防线,并着手组建第二梯队和方面军预备队。

朱可夫抽调了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和40多个炮兵团,迅速重建了第5、16、43、49四个集团军,但总兵力仍然只有9万余人。

与此同时,莫斯科的全体市民都被动员起来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其中妇女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三。

截至1941年10月,仅妇女和儿童就构筑了700公里反坦克堑壕,挖掘了3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修筑了3800余个临时和固定火力点。

1941年10月20日,国防委员会在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域实行戒严。

莫斯科市民在街道筑起防御工事,组建了几个新的民兵师,在整个城区做好进行巷战的准备,苏联红军和广大市民的战斗热情空前高涨。

1941年10月23日,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剩余部队突出重围。

古德里安的坦克集团依然紧追不舍,并于29日逼近莫斯科左翼重要军工城市——图拉。

由于第50集团军的红军战士和图拉民兵的坚守,德军始终无法突破图拉防线。

与此同时,德军对莫扎伊斯克防御地区发动了进攻,但是同样无法突破拉马河、鲁扎河、纳拉河等地区。

在希特勒的严令下,德军不惜一切代价向莫斯科发起了连续不断的进攻。

德军虽然向前推进了几百公里,却使得右翼战线大大延长,兵员和物资的补充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叶廖缅科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为了提升民众和军队的士气,命令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

斯大林在阅兵式的演讲中说:“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到入侵,全体苏维埃公民和军队都要不惜用尽每一滴鲜血来保卫苏维埃土地和村庄”。

当天苏联所有广播站都播放了斯大林的演说,他向全世界表明了苏联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坚定意志。

苏军部队在克里姆林宫前接受检阅,然后直接开赴前线与德军作战。

11月13日,德陆军总参谋长哈德尔下达了“1941年秋季攻势命令”,中央集团军群为此集结了51个师的兵力。

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是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其左面是霍特的第3装甲集团军和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团军,其任务是分别从北方和西方包围莫斯科。

德军第三和第四装甲集群占领了克林和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

右翼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军团突破了图拉防线,然后继续向南推进企图包围莫斯科。

苏联红军经过顽强抵抗和多次反突击,终于迫使德军停止了向莫斯科的全面进攻。

仅1941年11月16日到12月5日这段时间内,德军在莫斯科附近就死伤15.5万余人,损失坦克约800辆、火炮300门、飞机近1500架。

德军在此次进攻行动中,人员和装备的消耗都非常大,一线部队人员损失在三分之一以上。

再加上德军战线拉得过长,导致作战物资补给严重不足。

更为严重的是,1941年的冬季提前到来,而且天气异常的寒冷。

希特勒认为在入冬前就能够占领苏联全境,因此没有为德军储备能够满足战争需要的冬季装备。

保暖的冬装和白色伪装服都严重不足,坦克和其它车辆因为低温而不能开动。

士兵因为没有手套,甚至连枪栓都无法拉开。

在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德军没有多余的兵力布置防御阵地,也缺乏足够的战役预备队,官兵的士气开始逐渐低落。

德军对莫斯科的攻势已经是强弩之末,苏联红军进行大反攻的时机逐渐成熟。

对莫斯科的苏联红军而言,情形则是恰好相反。

1941年11月29日,苏联红军全面大反攻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苏军总兵力110万人,7652门火炮,774辆坦克,1000余架飞机。

德军共有170万人,13500门火炮,1170辆坦克,615架飞机。

虽然德军的总兵力和重装备仍然超过苏军,但是德军的战线拉得过长,兵力非常分散,而且缺乏必要的防御工事,导致其防线非常薄弱、不堪一击。

朱可夫认为红军转入反攻并粉碎莫斯科城下德军的条件已经具备。

1941年11月29日,斯大林下达反突击的命令。

加里宁方面军的第30集团军首先转入反攻,德军装甲集群侧翼遭到猛烈的打击,迫使他们向克林方向撤退。

紧接着,西方面军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对德军发动反击,德军部队在气候和苏军的双重夹击下,被迫从莫斯科附近全面后撤。

在图拉附近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也不得不退回原来的防线。

12月9日,苏联红军解放了罗加切沃,11日解放了伊斯特拉,12日解放了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15日解放了克林,16日解放了加里宁,20日解放了沃洛科拉姆斯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