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称谓在古代有哪些 有些已经相当陌生

合集下载

盘点古代对老师的称谓 教授始于宋代

盘点古代对老师的称谓 教授始于宋代

盘点古代对老师的称谓教授始于宋代来源:北京晚报2013年9月13日【评论0条】字号:T|T“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中国古代对教师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教师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教师的称谓
一、师长
据《周礼•地官师氏》载:“三日顺行,以事师长。

”后来,通称教师为师长。

二、博士
自先秦以来对国家教师的称呼,相当于国立大学的教授,经学教师称博士。

到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三、祭酒
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相当于现代国立大学的教授。

四、司业
古代主管音乐兼教国学的人。

后世称教师为司业,相当于国立大学的副校长。

五、学官
汉代太学教师的称谓,也称“校官”。

六、教习
我国封建社会主管课试事项的官员。

明代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清末新办近代学堂,也称教师为教习。

七、教谕
宋代在京城所设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

元、明、清时,县学皆设教谕,为正学官,掌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八、西席
又称西宾、讲席。

古代人们对家庭教师的尊称。

因古时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给教师安排的座位坐西向东,故教师称为西席、西宾、讲席。

关于教师的那些称谓,最后一个最扎心

关于教师的那些称谓,最后一个最扎心

关于教师的那些称谓,最后一个最扎心第三十三个教师节来了!什么是教师呢?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

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

今天,小编和各位掰一掰我国从古至今教师称谓哪些事儿?快快为您最喜欢的称谓投票吧!教师当代最正式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

老师最泛滥的的称呼《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

只是现在好像什么行业什么人也能被叫做老师,比如苍老师……先生最民间的称呼“先生,师也。

”古代称别人先生有向别人学习的意思,达者为先,师者之意。

儿歌《小二郎上学》:“小嘛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啊,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不过,如果被人称作冬烘先生就不好了,因为这是古代把私塾老师,或不明事理、不识世务的书呆子叫作冬烘先生。

比如,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话(三)》:"三家村的冬烘先生,一年到头,一早到夜教村童。

"夫子最专属的尊称《孟子·梁惠王上》:“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在人们心中,能当得起“夫子”这个称谓的恐怕也只有孔子了。

不过成也夫子,败也夫子,人们也常讥讽读古书而思想陈旧的人为“夫子”。

西席最尊贵的称呼汉明帝继位后,常到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

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坐次以靠西墙(西边),面向东方为尊。

汉明帝让桓荣坐西面东以示尊敬。

后世便以“西席”为教师的尊称,也称西宾。

园丁最赞美的称呼《汉书·董仲舒传》释义:古称“园夫花丁”,指专门从事园艺、花卉的劳动者。

“五四运动”以后借喻为“小学教师”,当代扩喻为“教师”。

柳仲甫《园丁之歌》:"好花要靠园丁育。

古代对教师的称谓有哪些-古人怎么称呼老师【2】

古代对教师的称谓有哪些-古人怎么称呼老师【2】

古代对教师的称谓有哪些-古人怎么称呼老师【2】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
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关于老师的称谓有哪些

关于老师的称谓有哪些

关于老师的称谓有哪些老师,从古至今,都是受人尊敬和爱戴,都有着不同的尊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老师的十个称谓,供大家学习。

先生———最悠长的尊称“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古代称教书者为“先生”、“私塾先生”、“教书先生”等,这是人民群众对教书者的尊称,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现在,“先生”已经远远超出教师的范畴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人群。

然而,在教育界,“先生”的传统称谓仍在沿用,人们往往把资深的、德高望重的老师称为先生。

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哲理的称谓“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从此,“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老师特定的称谓。

“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对教师准确的评价,教师不仅要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以“为人师表”的行为将自己的品德、人格、情操、责任感、爱心和献身精神承传和影响给每一个学生,塑造学生好的思想道德和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园丁———最质朴无华的褒称“园丁”原本是指从事园艺的工人,后被比喻成教师。

人们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树等,而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们茁壮成长。

因此,把老师称作园丁是最质朴、最形象、最富有田园诗意的比喻。

邓小平同志曾说:“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

”为表扬优秀教师,许多地方都设有“园丁奖”。

慈母———最真情感人的爱称中国古人云:“师如父母”,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爱师”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老师“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

“慈母”首先蕴含着教育工作者伟大的爱。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教师对学生的爱,表现在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精力、热情、才能和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受到教育。

历代对教师的称谓及出处

历代对教师的称谓及出处

历代对教师的称谓及出处历代对教师的称谓及出处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对教师的称谓也不同。

自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傅:《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资:先秦以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

西席、西宾、讲席:汉代对教师的称谓经师:汉代以后历代对传授经济教师的称谓。

师保:《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

”先生、老师:《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

”宗师:《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老师:《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称“老师”。

教习:学官名。

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

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

教谕: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

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论,掌文庙祭把,教育所属生员。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

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学校课试等事。

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的府学亦置教授。

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自以不习吏事,就教职,选授江南府教授。

”助教:国子监教师,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于博士传授儒家经学。

学博: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一人,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教官为“学博”。

清代它又成为州县学官的别称。

学录:宋元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

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元代路学设学录,协助教授教育所属生员。

学官:又称“教官”。

指中国旧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监学:清代中等学堂以上设监学;掌稽察学生出入。

古人对教师都有哪些称呼等

古人对教师都有哪些称呼等

龙源期刊网 古人对教师都有哪些称呼?等作者:来源:《晚晴》2010年第09期文化拾珠古人对教师都有哪些称呼?教师最早称“师氏”、“父师”、“少师”,由官吏担任。

“师氏”简称“师”,是周时掌管辅导王室、教育贵族子弟及朝仪得失之事的官,也是国学中的教师。

“父师”是退休的大夫,“少师”是退休的士。

他们在致仕之后,一般会在乡学中担任教师。

东汉经学家郑玄为《仪礼·乡饮酒礼》作注时说:“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

大夫名曰父师,士名曰少师,而教学焉。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是对教师的尊称。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私学教师被称为“塾师”、“书师”、“馆师”、“馆宾”等。

塾是古代私人设立的学校。

故称“塾师”。

“书师”是指汉时教启蒙的教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中解释道:“汉时教初学之所,名曰书馆,其师名曰书师。

”“馆”是旧时的私塾的别称,故“馆客”、“馆宾”、“馆师”也指教师。

后人对教师的尊称还有“西席”或“西宾”、“先生”、“夫子”、“绛帐”等。

为什么用“桃李”来指代学生?培养、教育了众多学生的老师往往被誉为“桃李满天下”,为什么用“桃李”来指代学生呢?“桃李”原本就是指桃和李。

桃花和李花盛开的时候纷繁艳丽,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华如桃李”的诗句,因此后世用桃李来形容貌美,也喻人青春年少。

《韩诗外传》中曾说:“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

”后遂以“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据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则天后久视元年》记载:狄仁杰推荐了姚元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皆为名臣,时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后世使用“桃李满天下”来比喻所培育的人才极多,遍布各地。

“教师”的古今称谓

“教师”的古今称谓

“教师”的古今称谓教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人类通向文明的桥梁。

几千年来,教师的别名代称林林总总。

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了“庠”和“序”,即萌芽中的学校。

于是出现了萌芽中的教师——学官,“司徒”、“秩宗”、“典乐”这些学官既是管理行政的首领或长老,又是社会教育的承担者。

进入奴隶社会,官办学校出现,教师名称同时出现,时称“师氏”、“父师”、“少师”,但彼时的教师大多由官吏兼任,官就是师。

而“师氏”就是掌管辅导王室、教育贵族子弟及朝议得失之事的官,同时又是国学中的教师,因而“师氏”便成了教师的称呼,又简称“师”。

“父师”、“少师”,是乡学中的教师,退休的士大夫。

郑玄在为《仪礼·乡饮酒礼》作注说:“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

大夫名曰父师,十名曰少师,而教学焉。

”真正的以教为业的职业教师始于孔子办私学。

私学中的教师就别称为“塾师”、“书师”、“学究”、“老学究”、“村夫子”、“门客”、“馆师”、“馆宾”等。

塾,旧时私人设立的进行教学的地方。

塾师,就是教师。

“书师”指汉时教初学的教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中解释道:“汉时教初学之所,名曰书馆,其师名曰书师。

”“学究”和“老学究”是指私塾的教师。

“村夫子”是对乡村塾师的称呼。

“门客”是家塾的教师,元代《赵氏孤儿》第三折:“不如只在我家中做个门客,抬举你那孩儿成人长大,在你跟前习文。

”“馆”是旧时的私塾。

“馆客”、“馆宾”、“馆师”即教师,宋代吴自牧《梦粱录·闲人》:“食客者,有训导蒙童弟子者,谓之‘馆客’”。

明代贾仲名《萧淑兰》第一回:“萧公让有二子,命小生作馆宾。

”自战国至唐宋,人们尊师重教,教师地位很高。

孟子把师与君并列,荀子进一步把教师纳入了天、地、君、亲的序列。

《吕氏春秋》曰:“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

”而一些帝王对自己的教师,也确实是“屈万乘之重”,“厚师臣之遇,执弟子之礼,或不名以士恩,或乞言以敦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的称谓在古代有哪些有些已经相当陌生
>“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1、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2、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3、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4、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
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5、师父: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6、西席: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

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

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7、师保: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亦师亦保,统称“师保”。

《易·系辞下》:“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后来泛指老师。

如清代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

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8、宗师: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

《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

北宋孔平仲《谈苑》卷三:“石介,字守道,徂徕山人也。

文章学术,天下宗师,皆呼为徂徕先生。

”9、教授: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

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10、助教: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

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
授儒家经学。

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11、学博:原为唐代府郡的学官。

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这人大是不同。

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

”12、讲郎:原为讲授经书的官员。

《后汉书·儒林传》:“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13、教谕:原为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

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

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

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

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

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

”14、先生:“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