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自考学前教育史重点复习材料

自考学前教育史重点复习材料学前教育史是指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儿童教育的历史。
它记录了人类对儿童教育的关注和研究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学前教育史的重点复习材料。
一、古代学前教育史:在古代,教育普遍由家庭与社区共同进行。
父母或家族的长辈负责儿童的教育,并传授知识、技能和道德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有记录。
古代埃及的学前教育注重身体锻炼和家庭价值观的传递;古希腊的教育则注重理性思维和美德的培养;古罗马的教育注重实践技能和公共教育。
二、中世纪学前教育史:中世纪的学前教育主要由教会承担。
在修道院中,修士和修女负责儿童教育。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宗教知识和修道院劳动技能。
三、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视人类的知识和美德培养。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佛罗伦萨·曼提尼(Florentinus Maticinus)提出了儿童“玩耍是儿童的本能”的观点,主张通过玩耍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启蒙时期学前教育史:启蒙时期,教育开始倡导儿童独立思考和实践。
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主张儿童应该接受自然和体验教育,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的著作《爱弥儿》(Emile)成为启蒙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五、现代学前教育史:现代学前教育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9世纪的幼儿保育运动、20世纪初的幼儿教育以及20世纪后半叶的综合性学前教育。
19世纪的学前教育注重儿童的健康和生活照顾,并提倡游戏和自由活动。
著名的教育家费依(Friedrich Fröbel) 在德国成立了第一个幼儿园,并发表了《人类教育的基本原理》。
20世纪初,美国的教育家詹姆斯·摩里森贡献了“摩里森计划”,提倡以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为中心的教育,强调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学习。
20世纪后半叶,综合性学前教育开始兴起。
这个时期,学前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儿童的各个方面,包括智力、社交、情感、语言和身体发展。
学前教育史第二章++西方古代学前教育

2、哲学及社会政治观 在欧洲哲学史上,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鼻祖, 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体系。柏拉 图的本体论即“理念论”,既是其哲学的基石,也是 其教育学说的理念基础。柏拉图经历了雅典的衰落, 对扰乱尊卑秩序的民主政治感到不满,在没有发现理 想的政体后,开始构建理想世界——理想国。 柏拉图提出一套上帝造人,把人分为金、银、铜铁 质三等的理论。金质——培养成哲学王,上层统治 者。银质——培养成军人,国家的守护者。铜铁 质——培养成具有节制美德的手工业者和农民。 柏拉图主张对所有自由民的子女实施相同的强制教 育,以便成年后各安其位,遵纪守法。
权,从小就开始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的熏陶,灌输 剥削阶级思想意识。
不同点:
(1)在婴儿生存权上斯巴达是由政府官员来决定 ,
而雅典一般由父母来决定 ;
(2)在培养目标上前者是英勇善战的战士 , 后者则 要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 (3)在教育内容上,前者偏重于身体的养护和品德 的培养,后者则还增加初步知识和音乐欣赏等; (4)在教育方法上,斯巴达强调简练、严厉和服从, 雅典注重和谐、灵活和温情。
(一)共和时期的学前教育
1、教育目标 公元前6世纪,古罗马成立共和政体,经济主要以 农业为主。由于与邻邦的战争频繁,因此这个时期教育 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农民和军人特质的人才。 2、父母的权利和教育职责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以“家长制”著名。子 女被视为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对子女有生杀大权。 母亲处于家庭教育的中心地位。7岁后女孩在家向母 亲学习,男孩教育开始转由父亲承担。 教育内容:《十二铜表法》
2、学前教育
为适应民主政体和社会需要,雅典的教育不再是 单单培养军人,而且要培养具有多种才能、能说会 辩、善于通商的政治家和商人。 教育目标是培育身心和谐发展的国家公民。
西欧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与国内揭竿而起的奴隶的打击下 灭亡了,从此西欧进入了封建时代。公元5世纪末至14世纪文艺复兴之 前的这段历史被称为中世纪。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会垄断了教育,基督教 会提倡的“原罪说”、“禁欲主义”对学前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向儿 童灌输宗教思想,使孩子虔信上帝,成为服从上帝的“圣童”是中世纪 学前教育的全部。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们强烈批判了性恶 论的儿童观,反对“原罪说”,提出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强 调尊重儿童天性,主张培养儿童的个性,重视兴趣引导。这些进步的观 念体现在伊拉斯谟斯、蒙田等人的思想中。
育专著,但在其散文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睿智的教育观念,闪耀着新的教 育思想的火花。蒙田不仅为文艺复兴时期留下了值得讴歌的业绩,而且 对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也做出了铺石垫路的贡献。
学前教育史
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严密禁锢下,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被埋没了 近千年,自14世纪开始到16世纪,在沉寂良久的欧洲大地上,掀起了一 个以搜集、整理、研究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热潮。它以急风暴雨之势, 砸开了禁锢古希腊、罗马的文化的枷锁,把欧洲的学术文化思想推向了 一个繁荣的时代。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
第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世纪的学前教育
一、西欧中世纪的儿童观 (一)性恶论及体罚教育 (二)预成论及成人化的儿童教育 二、西欧中世纪学前教育的实施 (一)基督教会的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的目的 2.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二)世俗封建主的学前教育 1.宫廷学校的教育 2.骑士早期教育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一、人文主义的特征及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伊拉斯谟斯的儿童教育观
(一)教育的目的、任务 (二)教育的作用及环境的重要性 (三)论学前教育
第十二章 西欧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二、西欧中世纪学前教育的实施
(一)基督教会的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的目的 2.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二)世俗封建主的学前教育 1.宫廷学前教育 2.骑士早期教育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一、人文主义的特征及教育观念的转变 1.人文主义的特征
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 倡导人的理性 提倡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要求把人从宗教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
四、格里诺(Guarino Da Verona, 1374-1460)
(1)1429年在费拉拉开办宫廷学校。该校与快乐之家并称为两个 “明星”。
(2)极为重视德育,强调对古典著作的学习。坚决主张一个受过
教育的人必须学习特定的科目而不管其内容如何。 (3)认为文法是教育的基础,主张应先学习语法规则然后再学习 古典作品,把规则与文学作品分割开来,这种对语言形式方面 的强调违背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目标,导致了形式主义的倾向。
2.教育观念的转变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伊拉斯谟斯的儿童教育观
(一)教育的目的:融合在道德目的中,及培养 “善良”的人。 教育的任务 (二)教育的作用及环境的重要性:家庭环境条 件;重要孩子交朋友。
(三)论学前教育
重视早期教育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热爱儿童,采用中庸 之道,通过有趣的故事,采用直观教具。
课外拓展: 一、文艺复兴之父——彼特拉克
(1)是14世纪佛罗伦萨的文学家和诗人。 (2)反对经院哲学,提出以观察、研究和理性作 为治学和修身的准则 (3)斥责当时大学狭隘守旧的风气:“你看那少年
人上讲台去了,嘴里咕噜含糊,不知他说了些什么,没 有一个人听得懂。一位年长者拍手了,钟鸣了,喇叭响 了,学位也授予了。他上去的时候,是一个愚蠢不过的 人;下来的时候,竟是一位聪明绝世的才子了。”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在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哦!那时候的老师们可都是非常有耐心、有爱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时候的学前教育是怎样的吧!1.1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非常重视学前教育。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教育,而良好的教育又离不开早期的教育。
所以,他们非常注重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1.2 学前教育的内容那时候的学前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多彩。
老师们会教孩子们学习认字、写字、算术等基本知识,还会教孩子们唱歌、跳舞、绘画等艺术技能。
他们还会教孩子们一些生活常识和道德观念,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健康成长。
2.1 学前教育的方法那时候的学前教育方法也非常有趣。
老师们会用生动的故事、形象的动作、夸张的表情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他们还会采用游戏、竞赛等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2 学前教育的环境那时候的学前教育环境也非常重要。
老师们会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
他们还会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孩子们在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过程中成长。
3.1 学前教育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前教育,孩子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他们学会了很多知识,也养成了很多好习惯。
这些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学前教育的意义学前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孩子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更在于培养他们的品格和性格。
通过学前教育,孩子们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对于他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都非常有帮助。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它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健康成长。
我们应该向那时候的老师们学习,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四、蒙田的儿童教育观
(一)教育目标:培养体智全面发展的绅士。 (二)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天性。 (三)论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语言、历史、 哲学、身体教育、学习方法等方面。 (四)论德育:推崇博学多能,有重视德育。自 幼培养德育,反对娇生惯养和溺爱。 (五)对教育的要求:传授知识和提高儿童理解 知识的能力。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社会
Renaissance的原意是复活、复兴,指的是对 古罗马、古希腊文化和艺术的复兴;更深层次 地说,Renaissance是指对中世纪蒙昧主义的反 动,有个性解放和理性觉醒的意蕴。它发生于 14-16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等地,后传播到欧洲 其他各处。它代表着欧洲近代文明的开始,对 欧洲近现代文化造成十分深远的影响。
适合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年龄;对“七艺”做了较大 的修改,提升了“四艺”的学科地位。
三、维多里诺(Vittorino Da Feltre, 1378-1446)
(1)1432年在曼图亚创办了一所宫廷学校,名为 “快乐之家”(house of joy)。该校成为人文主 义学校的发源地。 (2)“快乐之家”中大部分学生是贵族子弟,也招 收少数富有天分的贫苦学生。学生一般六七岁入学, 修业年限为15年。“快乐之家”实施体育、德育、 智育并重的方针,开设了以古典语文为中心、内容 广泛的人文主义课程,并学习数学、天文、历史等 知识,也包括学习《圣经》和奥古斯丁的著作。
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1466-1536)曾这
样质问过禁欲主义者:
“如果你把生活中的欢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 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吗?……如果没有欢乐,也就是说 没有疯狂来调剂,生活中哪时哪刻不是悲哀的、烦闷的、 不愉快的、无聊的、不可忍受的?”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八章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

第八章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历史上把欧洲5世纪至14世纪上半叶近千年成为中世纪时代。
由于中世纪分拣封建和基督教社会的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特点,决定了西欧这一时期的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性和明显的等级性,其教育目地在于培养交汇的僧侣、封建官吏和骑士。
第一节中世纪学前教育一、西欧中世纪的儿童观在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宗教观成为维护封建社会形态的精神支柱。
基督教会在思想意识上大力提倡“原罪说”“禁欲主义”。
教会宣称“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在教会学校中,宗教居于所有学科的“王冠”地位;儿童从小要盲信、盲从圣书及讲解人————教师的权威,不允许有任何自主性及独立意识的流露。
(二)儿童(或日新生婴儿)是作为一个已经制造好了的小型成年人降生到世界上来的,儿童与成为的区别仅是身体大小及知识多少的不同而已。
按照预成论的观点,儿童与成人不应有重要区别,从幼儿开始,儿童的身体和个性已经成人化了。
由于受预成论的影响,人们无论是在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都忽视儿童的身心特点,忽视儿童的爱好及需要,对儿童的要求整齐划一,方法简单粗暴。
预成论的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二、西欧中世纪学前教育的实施(一)、基督教会的学前教育识之人。
因为一切知识都来自“神启”,一切真理都来自《圣经》,所以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虔信上帝、熟读《圣经》,以求做一个合格的基督徒。
这种教育从幼儿开始,基督教会的学前教育就是把从小要把他们训练成为一个个笃信上帝、服从教会的“圣童”,从而为培养一个正真的基督徒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基督教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通过基督徒对子女进行与宗教信仰、行为、观念和意识相关的家庭教育,以及跟随家长参加众多的圣事礼仪和节日活动来实施的。
(二)世俗封建主的学前教育1这是一类专为王室儿童实施的宫廷教育。
参加宫廷早期学习的只是皇室中的子弟和极少数机要大臣的子弟。
教育方法多采用问答法。
通过与教师的回答,儿童学到不少作为未来统治者所必需的有关自然和社会的知识及某些粗浅哲理。
外国教育史第11章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1.思想基础: 十字军东侵的失败及教会内部的腐败,导 致基督教权威的逐渐丧失。 2.经济基础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导致庄园 经济逐渐崩溃。 3.社会基础: 中世纪后期农奴起义及14世纪黑死病的流 行的影响,削弱了封建统治。 4.文化基础: 古典文化的广泛传播,开阔了人们视野, 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上述诸因素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的思想、经济、社会基 础,使改革势在必行。
教教育,以维护封建主的统治。
2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
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 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 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 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14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期,是封建社会走向解体,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开始萌芽、不断发展和形成的时期,即由封建社会向资本
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在世界历史上一般称前两个时期为“中世纪”,意思是处于古典 文化和文艺复兴之间,把最后一个时期称为“文艺复兴”时期。
社会特点 1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经过极盛期后,在内忧外患夹击下, 以476年西罗马帝国被蛮族(日耳曼人)灭亡为标志, 从高峰跌入了低谷。从此西欧文明(包括文化教育)经 历了一个长达千年的漫长的衰落期及衰落后的再生潜伏 期。 “中世纪”一词的原意为“中间的世纪”之意。是文艺 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学者首先采用的一个名词,意指古 典文化在2个高峰(古代希腊罗马与文艺复兴)之间的 衰落期。史学界一般意指封建社会,尤其是西欧的封建 社会。
学前教育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田论儿童儿童教育
简介: 蒙田(Montaigne,15221592年),法国文艺 复兴后的人文主义思 想家、散文作家和教 育家。主要著作有 《散文集》(中译本 名《蒙田随笔》)
蒙田的儿童教育思想
目的:养成完美的判断力 教学观点: 丌要轻易服从权威,丌要盲从 反对死记硬背 注意因材斲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劢性 注重于练习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的兴趣
西欤中世纪学前教育的实斲
基督教会的学前教育
目的:培养合格的基督徒 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斱法:家庭熏陶、参加社会活劢、欣赏 音乐
世俗封建主的学前教育
宫廷学校:为王公贵族服务,主要学习“六艺”(文法、 修辞学、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早期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出生至7岁培养体格道德; 7岁至14岁培养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 打猎、弈棋和吟诗);14岁至21岁侍奉领主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人文主义的特征及教育观念的转变 伊拉斯莫斯论儿童教育
蒙田论儿童教育 康帕内拉论儿童教育
人文主义的特征及教育观念的转变
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 心,歌颂人的伟大,实现人的尊严,强调 个性解放 主张教育应该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 多才多艺的新人 反对“性恶论”,强调教育的关怀、培养 作用,关注儿童身心特点和个体差异,强 调游戏和体育的意义,强调环境影响,提 倡启发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个阶段: 5 ~ 11世纪,西欤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形成 时期(封建化时期); 11 ~ 14 世纪上半叶,西欤封建制度的发展 和兴盛时期; 14世纪下半叶 ~ 17 世纪初期,西欤封建社 会走向解体。 (逐渐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欧洲中世纪的学前教育
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特点
中世纪的儿童观及幼社会特点
中世纪,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 历史 。 在欤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 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 级制度 。教会内部也建立了教阶结构。 等级森严的特点,使得它的教育也具有明 显的等级性。
西欤中世纪的儿童观
性恶论 鼓吹人生来性恶,要想净化灵魂,得到未 来天埻的幸福,应当从幼年起就抑止儿童 嬉笑欢闹、游戏娱乐的愿望。 预成论 否定儿童不成人的差异,否认儿童身心发 展的节律性、阶段性。忽视儿童的爱好及 需要,对儿童的要求整齐划一,斱法简单 粗暴。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 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中世纪的欤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 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而在中国, 正是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东 西斱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欤洲出现的 “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 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的大 飞跃。在东斱,由于封建思想的长期桎梏, 社会发展趋于缓慢,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斱。
伊拉斯莫斯论儿童教育
简介: 伊拉斯莫斯(D.Erasmus, 1469-1526年),北欤著 名人文主义学家和教育家。 著有《愚人颂》、《基督 教君主的教育》、《论童 蒙的自由教育》
伊拉斯莫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性善论”,目的是培养“善良”的人 教育的作用及环境的重要性 自然(儿童的禀赋)、教导、练习 早期教育的意义、儿童观及教育斱法 儿童好模仿,儿童丌是小大人,注重儿童个 体差异,提倡直观教具教学,推行基督教 和人文主义的结合
康帕内拉论儿童教育
简介: 康帕内拉 (Campanella,Tomasso, 1568-1539年),是文 艺复兴晚期的意大利思 想家和早期空想社会主 义的著名代表。代表作 《太阳城》
康帕内拉的学前教育思想
提倡优生不胎教
婴幼儿的养育和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儿童教 育观念发生了哪些转 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