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行为体现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汉语的外国学习者也随之增加,中外交流更加密切,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跨文化交际中,除了使用语言交际,人们还使用非语言行为来进行交际。

非语言行为包括眼神、手势、触摸等肢体语言,也包括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

了解特定文化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和规则,有助于增强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标签: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不光使用语言进行交际,非语言交际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

由于跨文化交际中的大部分信息是靠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同时由于非语言交际具有模糊性和文化规约性,并受到语境的影响,因此,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产生跨文化交际误解和冲突最多的领域之一,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中心内容。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及分类1.1关于非语言交际的定义有很多,以下是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1)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

(胡文仲,1999)(2)通过多种交际渠道进行有意和无意的编码与解码的非语言行为。

(Ting Toomey,1999)(3)非语言交际涉及所有在一种交际情境中发出者自己生成的以及他(她)对环境利用形成的非语言刺激。

这些刺激对发出者或接收者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

(Samovar et al,2010)1.2非语言交际的种类一般分为以下四类:(1)体态语(Body Language),也是就我们所说的肢体语言,包括姿态、手势、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手段,例如点头、摇头、挥手、瞪眼等。

(2)副语言(Paralanguage),也称辅助语言,它包括发音的各个要素:音质、音幅、音调、音色等。

语言有真有假,而副语言作为思想感情的表现却较为真实,往往是不自觉流露的。

(3)客体语(Object Language)。

客体语指的是人的相貌、服装、饰品、体味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非言语交际行为中的体现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非言语交际行为中的体现
(二)身体行为 1.目光。目光语行为是人们重要的交际手段,它的表义 功能是非常丰富的。目光语能起到其他言语行为所起不到 的作用,它可以传递喜好、怨恨、主导、威胁等内心微妙的情 感,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目光接触的程度因文化而异。 英美人交谈时,双方正视对方,在他们看来,这是正直与诚 实的标志。但他们又讨厌那种目不转睛的凝视,认为这是一 种非常粗鲁的行为,好像他们是“物”而不是人,即把他们 “非人格化了”。中国人在交谈时,双方不一定要不时地正视 对方,甚至有的人还有意避免不断的目光接触,以示谦恭、 服从或尊敬。而凝视的汉语意义有时仅是好奇与惊讶,并非 无礼。 2.声音。(1)功能性发声。英美人最忌讳的是从体内发出 的各种声音,特别是咳嗽、喷嚏、抽鼻子、清嗓子、吐痰、打 嗝、放屁、肚子咕噜咕噜作响等。他们在人前极力抑制这类 功能性发声,如果做不到就立刻表示歉意。中国人认为这类 行为纯属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不是正对着人或对着满桌 饭菜喷“毒”,也无须道歉。中国人喝热汤时先吹吹气,然后 嘴巴啧啧作响,英美人认为这是“不文明”的。英美人不管吃 喝什么东西,都觉得不应该弄出任何声响,否则就不文明 了。(2)沉默。沉默是既不作声,也没有其它表示意义的非言
(责任编辑 张海鹏)
- 159 -
一、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分类及其交际功能 人们对于非言语交际的行为方式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 法,虽然有些分类出现了相互交叉或包容的现象,但非言语 交际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八种:时间学(chronemics),研究 人们利用时间的方式及其意义;空间学(proxemics),研究人 际距离及空间使用方法及其意义,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 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身势学(kinesics),研究人们的 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手势等;体触学(haptics),研究身体接 触所传达的信息;外表(physical appearance),研究人们的 肤色、衣着打扮及身体形态等;目光学(oculesics),研究人们 通过目光接触、眨眼、眼珠转动及瞳孔放大等所传达的信 息;副语言(paralanguage/vocalics),研究声音的非言语成分所 传达的信息,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主要包括沉默、话轮 转接和非语义声音;嗅觉学(olfactics),研究人们如何通过气 味来传达信息。 非言语交际行为具有许多独特的交际功能,根据非言 语交际行为的分类,其交际功能大体分为五种:(1) 补足 (complementing):在交际中,非语言符号如表情、手势、声调 等,都可以用来填补、增加、充实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时的 某些不足或缺欠。例如你的孩子考试得了好成绩,你搂住他 说:“真棒!”你的搂抱就补充了你的言语信息。(2) 替代 (substituting):替代作用是指在无法用语言交流信息,或特定 的环境阻碍了语言交流时,人们可以用非语言符号来代替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与语言交际互为补充,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人们并没有给予非言语交际以足够的重视,使其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经常发生因非言语交际误解导致交际无法顺畅进行,因而影响交际质量的情况。

本文从手势,面部表情,目视行为等几个方面分析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以期提高人们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质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言语交际交际能力文化差异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鄄munication//Xue MeiAbstract Non-verbal communication,an important means to pass information and express feelings,complements mutually with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However,non-verbal communi-cation has not been paid enough attention and has been neglected for a long time.Misunderstanding 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leads to the failure of the communication and affects the quality of communication.The essay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several as-pects,such as gestures,facial expressions and visual behaviors, so as to improve people's sensitivity and quality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non-verbal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skills;cultural difference跨文化交际是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之间所进行的交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通常只注重语言本身,而忽视了交际过程中的非言语行为。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行为体现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行为体现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行为体现作者:李沐梁永武杨仲韬来源:《好日子(中旬)》2018年第01期摘要:非言语交际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交际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非言语交际在交际过程中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起到重要的作用。

非言语交际行为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语境和文化差异。

中外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国人与西方人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是不同的。

弄清文化差异有利于跨文化交际与沟通。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言语行为一、非言语交际的内涵及研究人类的交际方式有两种: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

非言语交际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即交际者运用身体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表达特定语意的过程。

国外对非言语交际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体距学(proxemics),或称近体学,研究人们在交际时保持相互间的身体距离并由此而体现出来的特定含义。

非言语交际研究的第二个方面是体势学(kinesics),或称身势学,研究人们交际时身体各部分动作的模式所表示的含义。

非言语交际研究的第三个方面是副语言(paralanguage),或称伴随语言,是指一些超出语言特征的附加现象,如声调、音量、停顿和犹豫。

非言语交际的形式很多,包括除使用語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等。

在实际交际过程中,言语和非言语的信息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

事实上,非言语交际作为交际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在交际过程中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非言语信息可以起到是对言语信息重复的作用,非言语行为也可以用来代替言语行为。

另外,非言语行为还可以补充言语信息,也就是说,非言语行为可以在言语信息之外增加信息。

由此可见,非言语交际行为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同言语交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交际的整个过程。

如今,非言语交际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然而,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作用摘要:当今社会,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在这样的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起着巨大的作用。

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且不同的文化别井下非语言交际的行为表现是各不相同的。

本文主要探讨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之间的区别、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使跨文化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一、引言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

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普遍现象。

尽几十年来人们之所以特别重视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因为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人民得以频繁地交往。

人类交际包括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

人们在交往中有时用有声语言,有时用无声语言,以便增强交际的效果和感染力。

作为交际行为,语言在表达思想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

然而非语言行为在情感和态度的表达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交际中,没有非语言交际行为的配合,言语行为往往很难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探讨非语言交际,对于有效地避免与克服文化冲突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关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的成败与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非语言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际活动中有着更显著的地位。

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

在交际时人们一般只注重语言交际的影响,而忽视了非语言交际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及由于文化差异和运用不当所带来的误解和冲突。

因此,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和探讨是非常重要的。

2.1 非语言交际的界定通常人们谈交际时,总是首先想到语言,殊不知语言知识人们交际的一个手段。

除了语言这一重要工具,人们还使用许多其他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各种信息。

非语言交际就是除了语言交际活动之外的所有交际活动,即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差异

人类进行交流 , 表达思想 , 传递信息 , 主要靠
言语 手段 , 括文 字和 言语 。但 是 , 类传 递信 息 包 人 还有 一种更 古老 、 方便 的手 段 , 更 即非言语交 际 手
段 ( ovra e ai ) nn ebl h vo 。其 实 人 际 间 的交 流 是 通 b r 过 两种形式 进行 的言语行 为 和非言语 行 为。非 言
Vo . No 4 14, . De 2 0 c. 0 8
文章 编号 :6 3— 7 1 2 0 ) 4— 0 4— 3 17 1 5 (0 8 0 0 8 0
跨 文 化 交 际 中 的 非 言 语 行 为 差 异
闫 阳
( 南工业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南 郑 州 4 05 ) 河 河 502
存在文化差异即意义及感情色彩上 的差异 , 并容
易 由此造 成交 际者 之间 的误 解 , 甚至 反感情绪 。
非 言语行 为具 有两大 特征 , 一是 生物性 , 二是
收稿 日期 :0 8—0 20 9—1 6 基金项 目: 河南 省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课题 资助项 目(0 6一 20
部 动作 、 面部 表情 、 体距 离 、 默 等 。这些 富有 身 沉
表 现力 的行 为像语 言一样 , 由于文化 背景不 同 , 也
目光神色 、 面部表情 、 坐立姿态 、 言语声音的音量
语调等。著名学者 Br Wil指出, i se d t 光人的脸 , 就
能做 出大 约 2 0,0 5 0 0种 不 同的 表情 , 他认 为在 意
们之间交往的障碍 , 多来源于对跨文化交流所 很
知甚少 ” 。
l 非 言语 行 为
非 言语行 为是 指言语 范畴之 外 的一切表 现形

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因及对策 在跨文化交 际的语境 中, 语用 失误存在于非言语交 际的多个 方面 , 要 纠正这些语用 失误 , 我们 就要 分析它们 出现的原 因 , 笔者认为 , 致 导 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产生 的原 因归根 到底是文化的差异 。非 言语交 际 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 了某种文化群 体中一定 的文化表层结构 。这 是 指文化诸层次中多有历史沿革 的精神 价值体系, 包括宗教思想 、 哲学 伦 理、 道德 观念 、 处世 方法 、 为准 则 、 行 风土 民俗 、 语言规 范等种种意识形 态。 跨文化交际过程 中的文化碰撞必然会造成很多非言语 交际失误 。 在 种文化中所觉察到的行为表现或者动作 与在另一种文化 中所觉察到 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可能不同 , 这样就造成了交际失 败。 在外语教学中 , 针对学生非言语交 际能 力普 遍较弱的现状 , 我们应 该积极探索对策 , 高学生 的交 际能力 。 以提 在这里笔者想谈一下几种教 学方法。 首先 ,要把文化教学融入到英语课堂 。在我们的外语教学过程中, 应 当将 文化教学与语 言教学结合起来 。学好语言就必须熟悉文化, 文化 能促进语言 的提高 。 笔者在聊城大学任教时注意在英语读写译课 , 视听 课和 口语课三种英语课堂都融人文化教学 , 同时注重进行文化对 比。通 过对 比, 揭示不 同文化之 间的相 同点和相异点 , 发觉文化差异 和文化 冲 突的根源 , 总结 规律性 的特点 , 从而排 除文 化干扰 , 以实现成功 的跨 文 化交际 。 其次 , 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学习外语。比如经常组织学 生观看英语 电影 , 在看电影的同时 , 让学生注意观察 电影 中人 物的手势 , 姿态等 , 以 了解英语国家中人们 的非语 言交 际行为和手段 。 再次 , 可以开办专 门的 目的语文化非语 言交际知识讲座 , 多举一些

“沉默是金”——论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非言语交际

“沉默是金”——论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非言语交际

收稿日期:2020-8-17的语言,广义上的“沉默”包括所有的非言语交际方式。

美国交际学家Teri夫妇把Silent Languages分为七类:(1)肢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手势和目光交流等;(2)体态;(3)辅助声音;(4)距离;(5)色彩;(6)时间控制;(7)接触动作。

交际是通过声音、图像、色彩和气味等多渠道传递信息的过程;一个成功的交际者必须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并且能在不同感官之间熟练地切换(张弛,2016,2018,2019;周淑莉,2018)。

由于历史、传统和价值观的不同,东西方文化对待沉默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大体来讲,接受东方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在更多情况下会倾向于选择用沉默代替语言表达;而具有西方教育背景的人更倾向于语言外在表达。

2 “沉默”在东西方交际活动中的差异“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是颇具争议的一种非言语交际,引起了东西方学者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分析和深入研究。

无论是日常交往或是正式交际,东西方从根本上对沉默行为有着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解。

在日常交际中,东方人深谙沉默之法。

西方人在交往中则不主张这种沉默行为,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态度,他们更喜好开放和直接的表达方式。

而这种差异性广泛体现在政治、经济、生活等领域中。

2.1 政治活动中的差异中国人欣赏“此时无声胜有声”,以此来表达“沉默是金”的道理,所以中国人认为凡事都要慢开口、少开口,因为言多必失,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在政治领域,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恭敬和谦卑,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政治成就。

所谓“大丈夫能伸能屈”,其中的“屈”也与本文所讨论的“沉默”相吻合。

而西方人则不愿意做安静的听众。

奉行言论自由的西方社会中人们常常会把自己对政府的不满直接在公开场合表达出来(王涛,2016;吴婷,2019),媒体也不会屏蔽这样的评论。

沉默不是西方人提倡的一种沟通方式(奚昕,2019a,2019b)。

以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为例,在东方领导人的工作报告总是以一种比较庄重而严肃的方式进行,演讲的节奏比较平缓,停顿比较频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行为体现
非言语交际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交际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非言语交际在交际过程中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起到重要的作用。

非言语交际行为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语境和文化差异。

中外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国人与西方人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是不同的。

弄清文化差异有利于跨文化交际与沟通。

标签:跨文化交际;非言语行为
一、非言语交际的内涵及研究
人类的交际方式有两种: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

非言语交际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即交际者运用身体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表达特定语意的过程。

国外对非言语交际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体距学(proxemics),或称近体学,研究人们在交际时保持相互间的身体距离并由此而体现出来的特定含义。

非言语交际研究的第二个方面是体势学(kinesics),或称身势学,研究人们交际时身体各部分动作的模式所表示的含义。

非言语交际研究的第三个方面是副语言(paralanguage),或称伴随语言,是指一些超出语言特征的附加现象,如声调、音量、停顿和犹豫。

非言语交际的形式很多,包括除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等。

在实际交际过程中,言语和非言语的信息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

事实上,非言语交际作为交际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在交际过程中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非言语信息可以起到是对言语信息重复的作用,非言语行为也可以用来代替言语行为。

另外,非言语行为还可以补充言语信息,也就是说,非言语行为可以在言语信息之外增加信息。

由此可见,非言语交际行为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同言语交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交际的整个过程。

如今,非言语交际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然而,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二、非言语行为的普遍性阐释
以中西方文化中的日常交际过程为例,非言语行为在交际过程中具有普遍性与连续性,不仅表现在交际者每一个人身上,而且体现在交际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上。

非言语行为在交际过程中以独特的方式有效地为交际服务。

交际双方见面后进入正式交谈前要互相问候。

在互致问候的同时,伴随着一定的非言语行为。

在中国,熟人打招呼时会有目光接触,面带微笑,讲话时伴随着点头等。

在西方,熟人见面举手招呼,若是亲密朋友久别重逢,则拥抱甚至互吻面颊等。

这些动作都是非言语的问候,作用在于重复或是强调言语行为提供的信息。

有时非言语行为可以完全代替言語行为,例如熟人问候,相互对视、点头、微笑,交谈便可直接进入正题,同样达到了交际的目的。

因此,非言语行为在交际过程中的问候阶段既可以强化言语信息,也可以代替言语行为实现问候的交际目的。

非言语行为在正式交谈过程中使用得更为频繁。

言语交谈开始前,交际双方保持的身体距离,
占据的空间位置以及形成的身体姿势等都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如果双方都站着或坐着,保持较近的距离能营造一种亲近和谐的谈话气氛,便于交谈的顺利进行,这样的位置也反映出双方平等而亲近的关系。

如果一方站着,而另一方坐着,这样的关系往往是不平等的。

在西方,站着的谈话者通常在职位、年龄或地位上要长于坐着的谈话者,处于支配地位。

而在中国,则刚好相反。

交际过程中不同的姿势变化也在传递着一定的信息。

如果谈话者双臂交叉合抱于胸前或双腿交叠,说明他存有戒心,讲话有所保留;而身体微向前倾,放松而自然开放的姿势则意味着愿意坦诚交谈。

交谈过程中目光也可以传递信息。

双方除了言语交谈之外,还有目光的交流。

同时面部表情、人的姿态、手势、音质等也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交谈内容与会话功能。

这些非言语交际行为在交际过程中对言语交际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和问候一样,交谈结束要互相道别时的非言语行为也被广泛应用,有些因长期使用已被固定了下来,如在中国,点头和握手都表示问候与道别,在西方,人们则有拥抱和吻别的习惯。

在交际过程的各个阶段,除了目光、表情、动作和声音等特征外,沉默也是重要非言语行为。

沉默指没有言语的情况,当然也就包括上述的诸多非言语行为,然而这里所述的是不伴随其他行为特征的静止沉默(still silence)。

在交际过程中,听者的沉默既可以是对说话者的赞同,也可以是反对。

沉默还具有表现的功能,如当说话人发问时,对方的沉默通常表明对问题的不理解或不知道问题的答案。

总之,非言语行为既可以用来强调、重复、代替和补充言语信息,和言语行为一起表明同一个信息的意义,也可能和言语行为相冲突。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当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相冲突时,人们总是乐于接受非言语信息,因为人们相信非言语行为相比言语行为,显得更为自然,更为本能。

三、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中,体距语和体势语最能表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谈到体距语言,西方人的生活空间较大,因而对社交距离和心理距离都较为敏感。

中国的人口密度大,人挤人的现象时常发生,所以不太有侵犯他人或被人侵犯的感觉。

文化差异在体势语言方面也有明显的表现。

中国人习惯用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子示意本人,而西方人却常常用食指或拇指指着自己的胸部表达此意。

Leathers认为同样的手势在不同的国度里具有不同的语义,不同的手势在不同的国度里可以有相同的意义。

在美国,点头表示同意,但在中国有时仅表示听到了所说的话。

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体距和体势语言方面表现出来的种种不同之处,体现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深刻影响着非言语交际,这是由非言语交际的形成的三个因素所决定的。

第一、承袭:达尔文在进行非言语行为的研究中,发现人们表达基本情感的方式具有普遍性。

第二、学习:人们必须学会遵守特定社会环境中的规范和俗约。

第三、模仿:成人特别是孩童最易模仿父母、重要人物的举止和一些英雄形象。

在校学生要学习规范的行为、如何礼貌的待人接物和社会交往中适宜的举止。

而非言语交际行为则是通过自行模仿习得的。

这些因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生成的。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有相同的方面,这使交际双方能够顺利传达思想,达到交际的目的,但更多、更重要的是由于文化差异而极易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和误解。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弄清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是真正明确非言语交际行为含义的前提。

这能使我们消除文化冲突,真正达到跨文化沟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2]陈俊森,樊葳葳,《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