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中医学:方剂的基本知识
中医方剂学常见考点大汇总

中医方剂学常见考点大汇总1.《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2.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增减的变化——逍遥散和黑逍遥散(2)药量增减的变化——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3)药味加减与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应用——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半夏泻心汤与生姜泻心汤。
3.君药和主要功效来命名的是:龙胆泻肝汤、桃核承气汤、半夏泻心汤、黄连解毒汤、苏子降气汤。
4.火郁发之:清胃散、普济消毒饮。
5.以泻代清:凉膈散。
6.辛开苦降:左金丸、麦门冬汤、小陷胸汤、半夏泻心汤。
7.应用高良姜的方剂:天台乌药散8.生姜、干姜同用的方剂:厚朴温中汤、实脾散。
9.桂枝汤:桂枝与芍药用量相等;药后“啜热稀粥”。
10.小青龙汤:治疗外寒里饮证。
其中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全方体现“散中有收”。
11.九味羌活汤: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善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
12.银翘散:“辛凉平剂”13.麻杏石甘汤:石膏倍于麻黄。
14.败毒散:佐药人参——扶助正气,鼓邪外出。
15.大承气汤:主治①阳明腑实证。
②热结旁流证。
——体现“通因通用”③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16.大黄牡丹汤: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17.大陷胸汤: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18.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等。
19.麻子仁丸:主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20.济川煎: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肾虚便秘)。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等。
21.小柴胡汤:用量最大的是柴胡;人参的作用是①扶正祛邪;②益气实里。
22.蒿芩清胆汤: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少阳湿热证。
23.四逆散:主治——①阳郁厥逆证。
②肝脾气郁证。
柴胡为君,透邪升阳以舒郁;与白芍疏肝理脾;与枳实一升一降,舒畅气机,升清降浊。
24.逍遥散:薄荷的意义:疏散肝经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遏之热——疏肝散热。
方剂的基本知识

【目的要求】
了解方剂配伍原则和制剂。
重点掌握20个常用方剂的组成及
临床运用。其余方剂了解。
第一节、方剂基本知识
方剂,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辨 识临床病证基础上,依据相应治法和组方 原则,确定适当的药物、剂量、用法,以 防治疾病的一种用药形式。 方剂是祖国医学中理、法、方、药的 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辨证论治的思想 精髓,是中医药物疗法的主要形式。
温里散寒 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 清热、泻火、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凉血
补法
补益
恢复人体正气
虚证
(二)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1.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君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
用的药物,它是方剂中所必须具有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
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
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 作用的药物,其药力次于君药。
(一)方剂与治法
辨证、治法与方剂有着密切的关系,辨 证是治法的前提,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 是治法的体现,即“法随证立”,“方从法 出”。方药与证候相符,才能取得预期的疗 效。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
辨证
论治
治法
方剂
八法
汗法 吐法
作
用
意
义
适应证
外感表证 病情急迫而又 急需吐出之证 内有积滞的病证
发汗解表, 宣肺散邪 涌吐
2.组成变化 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 的灵活性。由于疾病变化的复杂性,决定了 临证组方必须根据具体病情灵活化裁,加减 运用,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其中,方剂中药味增减、各药用量及方剂 剂型的变化对全方功效的影响尤为突出。
方药基本知识

⽅药基本知识⼀、君⾂佐使多种药物配成的处⽅,称做⽅剂。
⽅剂的组成有⼀定的法度,称做⽅制。
所以,⽅剂是⽤单味药物治疗的进⼀步发展。
它的特点是:具有综合作⽤,治疗范围较⼴,并能调和药物的毒性,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
⽅剂的组成,分君、⾂、佐、使四项。
⼀般处⽅⽤药多在四种以上,均按这四项配伍,即使少于四种药或多⾄⼏⼗种,也不能离此法则。
否别漫⽆纪律,⽅向不明,前⼈所⽤有药⽆⽅。
1君君是⼀⽅的主药,针对⼀病的主因、主症能起主要作⽤的药物,即《内经》所说:主病之谓君。
君药不⼀定⼀⽅只有⼀个,也不⼀定猛烈的药才能当君药,主要是看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的。
李东垣曾说:假如治风,则⽤防风为君;治寒,则⽤附⼦为君;治湿,则⽤防⼰为君;清上焦,则⽤黄连为君;清中焦,则⽤黄芩为君。
依此类推,即使是⽐较性味薄弱的药物,如桑叶、菊花、陈⽪、⽵茹等,都有作为君药的资格。
2⾂《内经》上说:佐君之谓⾂。
⾂是指协助和加强君药效能的药物,如⿇黄汤中的桂枝就是帮助⿇黄发汗解表的,所以它在⿇黄汤中是⾂药。
⾂药在⼀个⽅剂内,不限定只有⼀味,⼀种君药可以有⼏种⾂药;如果⼀⽅中有两个君药,还能⽤较多的⾂药来配伍。
3佐⾂之下称做佐,佐药就是接近于⾂药的⼀种配伍药。
除了与⾂药⼀样协助君药的作⽤,还能协助君药解除某些次要症状。
例如,⿇黄汤⽤杏仁为佐,其作⽤就是宣肺、平咳,帮助君药解除⿇黄汤证的次要症状。
另⼀⽅⾯,假使君药有毒性或者药性太偏,也可利⽤佐药来调和。
4使从“使”字的意义来看,使药是⼀⽅内⽐较最次要的药物。
《内经》说:应⾂之为使。
可知使药是⾂药的⼀种辅助药。
在临证上⼀般把使药理解为引经药,引经药的意思是将药⼒引到发病场所,所以也叫引药,俗称药引⼦。
君、⾂、佐、使等字⾯虽含有封建意味,但实质上是⽤来代表主要药和协助药,以说明⽅剂的组织形式。
⼏千年来,中医在⽅剂的配合⽅⾯积累了⼗分丰富的经验,⽆论经⽅和时⽅都是遵守这个原则制定的。
在这⾥顺便谈⼀谈“经⽅”和“时⽅”的问题。
第一章方剂学基础知识知识分享

第二节 方剂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 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方剂及方剂学的概念、任务
和学习方法
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 防 治疾病的处方
方剂最初是临床医家治疗疾病有效药物 的记载。
医家们逐渐认识到某些药味的配合使用 与某些病证有着固定的疗效关系,这些有 着特定适应病证的有效方剂,通常也被称 为“成方”。
一是要掌握中医的医理。学习方剂学 首先要有坚实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学习并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 等中医的基本原理。
二是要掌握中药的药理。通过学习 中药学相关的基础知识,熟悉并记忆一 定数量的中药,掌握中药学的基本原理 。
三、学习方法与要求
三是要掌握方剂学与中成药的学科特点,
抓住方剂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即方证。在全 面掌握方证病机、理解方中药物间的配伍关系 的基础上,深刻体会方药配伍与方证病机之间 的关系。 四是要整体理解,注重记忆,参与实践。 了解学科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同章与跨章 内容联系起来学习,运用类比方法,分析相关 方剂、成药在辨证、立法、组方配伍等方面的 异同,以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要重视重点 内容和基本功的训练。
注:如何学好方剂学?
明确方剂学的学科特点,抓住方 剂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即方证
注意了解学科整体结构。运用类比方 法,分析相关方剂在辨证、立法、组 方配伍等方面的异同
重视重点内容和基本功的训练 注重加强实践
第一章 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 方剂学的发展简史
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方 剂学发展的简史主要分为 六个阶段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载方314首)
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中医方剂学讲解

中医方剂学讲解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制备、配伍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方剂的命名、组成、配伍规律、药味、药性、功效、不良反应等方面。
方命的命名是指方剂的名称及其来源,方剂的组成则是指具体的药物成分。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指中药药物之间治病的协同作用关系,药味则是指中药的味道特征,包括苦、辛、甘、酸、咸、涩等。
药性是指中药药物的性质,包括温、热、凉、寒、平等。
功效是指方剂的治疗作用,包括疏风散寒、清热解毒、滋阴补肾等。
不良反应则是指方剂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等。
中医方剂学的核心是方剂的配伍。
方剂的配伍是指将不同的药物组合起来,形成有特定治疗作用的药物组合。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中医药学的关键,并有“六味律”、“八卦配伍”、“养生之道”、“合剂之道”等配伍规则。
在中医方剂学中,应用广泛的方剂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学入门》等,这些方剂已经历数千年,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的应用具有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其中不乏举世闻名的方剂如“四逆散”、“桂枝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这些方剂主要适用于特定的疾病和病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认真学习中医方剂学的各个方面,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并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为具有针对性和疗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通过深入学习中医方剂学,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优质的治疗方案。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方剂学需要掌握大量的
方剂及其组成药材、功效、适应症等相关知识,背诵是学习方剂学的
重要方法之一。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方剂学的背诵口诀,希望对大家
学习方剂学有所帮助。
一、方剂基础知识
1.方剂分类四种记:煎汤、丸、散、片。
2.方名结构三部曲:组成品质、来源用量、病症目的。
3.剂量计算口诀记:孩提三、老人半、壮年一。
4.煎煮技巧三步走:文火煮沸、武火三沸、小火慢煮。
二、方剂药材组成
1.古方组成口诀记:桂芍二吴三四皮,加上茯苓当归饮。
2.六经用药口诀记:螳螂仁心肺风,杏仁肝肺止咳嗽,麻黄表里双通调,石苓会阴润肺肾,丹皮润肺利水道,川芎舒筋活血脉。
3.中成药分类口诀记:神州传忆记:保和丸、四物汤,当归片、逍遥丸,跌打伤肝片,肠炎宁、血必净。
三、方剂功效适应症
1.四气调神汤助记法:通阳降气眠安神,庄胃安胎解肌痉,消食化滞乌龙清热,泄火解毒小柴胡。
2.香砂养胃方适应症:胸闷嗳气真香砂,呃逆干呕非常宝,饮食无味指此方,苦寒贼喘轻轻忘。
3.留鸡丸适应症:络气和胃固底焦,燥湿消肿利小便,痔疮流涕皮肤管,五痔七疮当留鸡。
通过以上方剂学的背诵口诀,相信对大家学习方剂学有所帮助,也希
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方剂学》方剂基础知识(组方原则、组成变化、方剂剂型)

《方剂学》方剂基础知识(组方原则、组成变化、方剂剂型)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而药物的功用各不相同,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增强其原有功用,调其偏性,制其毒性,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综合作用。
(一)组方原则1.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中必须具有的药物。
2.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次于君药。
3.佐药意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临床应用时,方剂中药味的多少,以及君、臣、佐、使的关系,应视病情与治法的需要来确定。
只有适合病情,用药适宜,配伍严谨,主次分明,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组成变化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临证组方时必须根据具体病情而灵活化裁。
1.增减药味药味增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佐使药的加减,适用于主证未变而次要兼证不同的病例,这种加减变化不致于引起全方功效的根本改变。
如银翘散是治疗风热表证的常用方剂,若兼见口渴者,是热伤津液,可加天花粉以生津。
另一种是臣药的加减,由于改变了方剂的配伍关系,则会使全方的功效发生根本变化。
如麻黄汤去臣药桂枝,则发汗力弱,而变为治疗风寒犯肺咳喘的基础方;麻黄汤加白术为臣药后,则变成发汗祛风寒湿邪之方。
2.增减药量方剂的药物组成虽然相同,但其用量各异,致使方剂的配伍关系及功用、主治亦不相同。
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药物组成相同,但前方重用大黄四两为君,为攻下热结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证;后方重用厚朴八两为君,为行气消满之方,主治气滞大便不通之证。
二、方剂的剂型剂型是指方剂组成后,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一定的形态。
中医方剂介绍

调月乳两 ,经房胁 脉不胀作 弦 痛痛 ; ,,
食少神疲,脉虚;
头痛目眩, 月经不调,舌淡。
方 解
君:柴胡 — 疏肝理气而解郁。 臣:当归 — 养血补肝,调血行滞; 白芍 — 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柴、归、芍同用,疏肝气而调肝之用,养阴血 而补肝体, 体用并治。 佐:白术、茯苓 — 健脾益气,并资营血生化,又 实土以御木乘; 薄荷 —助柴胡以解肝郁,疏达肝经郁热 。 烧生姜 — 温胃和中。 使:炙甘草 — 配白芍以养阴缓急止痛;益气和中 调药。
临床应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调养肝血的代表方,又是中医妇科 调经常用方剂。以胁痛,神疲食少,舌淡红,脉弦而虚。 2、加减法 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以疏肝解郁; 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 以清热凉血。 3、现代应用 慢性肝炎、肝硬化、肋间神经痛、胃十二 指肠溃疡、 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 更年期综合征、乳房小叶增生、精神分裂症、黄褐斑等 病证属于肝郁血虚脾弱者。
四、常用方剂
逍遥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 当归 芍药 茯苓 白术 炙甘草 【病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 【主治】肝气郁结,血虚脾弱证。 【治则】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方歌〗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 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主证病机分析
肝气郁结, 木郁乘土 经气郁滞 脾弱失运
附方
〖附方一〗胶艾汤 组成:川芎 甘草 各6g 阿胶 艾叶 当归 各9g 芍药12g 干地黄 15g 功用:养血止血,调经安胎。 主治:妇人冲任虚损,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产后或流产 损伤冲任,下血不绝;或妊娠胞阻,苔漏下血,腹中疼痛。现用于功 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不全流产、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等出血,属 于冲任虚损者。 〖附方二〗桃红四物汤 组成:四物汤加桃仁 9g 红花 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血活血。 主治:妇女经期超前,血多有块,色紫稠粘,腹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气、血、痰、食、水、虫 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 散
实寒及虚寒之证 热证、火证、热 甚成毒以及虚热 等证 食积、瘀血 痰饮、虫证
补法 补益
恢复人体正气
虚证
(二)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1.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君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
用的药物,它是方剂中所必须具有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
第十一章 方剂
【目的要求】 了解方剂配伍原则和制剂。 重点掌握20个常用方剂的组成及
临床运用。其余方剂了解。
第一节、方剂基本知识
方剂,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辨识临床 病证基础上,依据相应治法和组方原则,确定适 当的药物、剂量、用法,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用药 形式。
方剂是祖国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蕴含着辨证论治的思想精髓,是中医 药物疗法的主要形式。
三是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疗中 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其目的是防止药病格拒,常用于极寒或 极热的病证中。
使药
一是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太 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葛根,少阳经柴胡、 黄芩,桔梗“载药上行”,牛膝“引血下 行”。
二是调和药,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比如甘草。 还有具有矫味作用的药物,如蜂蜜等。
(一)方剂与治法
辨证、治法与方剂有着密切的关系,辨
证是治法的前提,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
是治法的体现,即“法随证立”,“方从法
出”。方药与证候相符,才能取得预期的疗
效。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
辨证
论治
治法
方剂
八法 作 用
意
义
适应证
汗法 吐法
发汗解表, 宣肺散邪 涌吐
使在表的邪气随汗而解 外感表证
使痰涎、宿食以及毒 物等从口吐出
其中,方剂中药味增减、各药用量及方剂 剂型的变化对全方功效的影响尤为突出。
(三)方剂的应用
首先是方剂的剂型。 煎药方法 服药方法 服药后的调养
(四)方剂的分类
遵循以法统方的原则,可将方剂分为解 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补益、固涩、 安神、开窍、理气、治风、治燥、祛湿、祛 痰、消食、驱虫、涌吐等类别。
病情急迫而又 急需吐出之证
下法 荡涤肠胃、 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 排出粪便 积滞便出
内有积滞的病证
和法 和解,调和
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 半表半里证 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Biblioteka 法 温法 清法消法作用
意
义
适应证
温里散寒 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 清热、泻火、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凉血
消食导滞 行气活血 化痰利水 驱虫
臣药:
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和 君药功效发挥方向一致的药物。
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 力次于君药。
佐药
一是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功效发挥方 向与君臣药一致,只是作用次要些;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 物。
二是佐制药:消除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者制约君臣药的峻烈 之性。
君臣佐使药使用注意
一君药不可缺。具有药味少,用量大的特点。 二是臣、佐、使不必具备,一药可兼多职。 三是对于药味过多的方剂,不必一味一味的分
析,按照组方的基本作用,归类分析。
2.组成变化
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 的灵活性。由于疾病变化的复杂性,决定了 临证组方必须根据具体病情灵活化裁,加减 运用,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