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中医学基本知识与常识

合集下载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中医学基础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官窍(目、口、鼻、耳、舌)以及形体(皮、肉、筋、骨、脉)等知识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人与自然相统一。

整体观念指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功能、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需要整体调整。

人与自然相统一则是指时间和地域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体。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其中包括病、症、证等概念。

辨证论治的过程是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最终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具有相对性可变性、可分性、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特征。

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阴阳学说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的疾病诊断和治疗中。

五行是中医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包括木、火、土、金、水等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每个五行都有其特性和引申义,如木的曲直、火的炎上、水的润下、土的稼穑和金的从革等。

总的来说,以上这些知识点和概念都是中医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对于理解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静止、有形、无形是事物属性的四个方面。

这些属性可以根据五行学说进行归类。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助长,依次相生。

同时,五行之间也存在相互克制、相互制约的关系,隔一相克。

为了维持协调平衡,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形成了五行制化的概念。

异常相生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过度克制、反向克制等都是五行学说中的概念。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来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还可以指导疾病治疗。

中医学中的气的概念非常重要,它是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着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的生成有先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三种来源。

气的运动有升降出入等基本形式,气机调畅是人体的气运行通畅、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的状态。

公考中医常识大全

公考中医常识大全

公考中医常识【注意】中医常识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第二部分是中医史。

考试不是让大家诊脉开方字,而是让大家对中医有一个基本了解。

考试题目也不 难。

(1)基础理论:①理论体系:了解中医基本的理论体系有什么特点或者和其他医疗体系相比有什么不同。

②脏象学说:“脏象”指器官,对人体器官有一个基本了解,掌握清楚人体器官的功能和特点。

③病因学说:知道人为什么会生病。

④疾病防治原则: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吃药+打针)。

⑤药性理论(吃药):掌握每种药物的特性。

⑥针灸(打针)。

(2)中医史:同学们在初高中多多少少都接触过一些,很多和我们的文化常识是紧密相连的。

①名医名著:历史上的名医及其作品。

②常考典故:与中医相关的故事。

第一章 基础理论【解析】上图为人们对西方古代医生的典型印象,他们认为人生病之后是魔鬼缠身,即被恶灵骚扰。

医生戴上乌鸦面具之后,在和病人保持距离的同时可以驱赶恶魔。

这样的思想整体落后,所以他们的治疗方式也非常野蛮。

如果一个人生病了,会采取放血、往伤口上撒盐的方式。

其实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会给人增加痛苦。

美国总统华盛顿冬天突发了一种咽喉疾病,他身边的管家给他采取了放血疗法,肯定没有效果。

华盛顿反而变得更虚弱了,就去世了。

西方这么重要的历史人物都误在庸医之手,西方的传统医学和中国的传统医学相比肯定要淘汰。

一、中医理论体系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解析】1.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而西医是西方现代医学,二者没有好坏。

中国传统医学一直流传到现在,而西方的传统医学/古代医学在实践中证明没有作用,且已经被淘汰。

因此现在说的西医就是西方现代发展出来的一种医学技术。

2.中医理论体系比较先进。

(1)整体观念:在中医眼中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人头晕腰疼、腰膝酸软,中医不一定会看腰,不一定会看膝盖,不一定会看头,因为这种状况人很可能是肾虚(肾虚的症状),会看到底是哪里出问题。

(2)辨证论治(最突出的特点):“证”指原因、机理。

(完整word版)中医学习笔记内容

(完整word版)中医学习笔记内容

学员笔记内容第一期培训时间:2009年7月20培训内容:1。

中医药知识和技能2. 幻灯片教学课件中医药适宜技术(参加培训人员:县中医院、县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中医人员)以上人员笔记内容:基础部分一、中医理论基本知识1.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2.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3.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的致病特点4.痰饮、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5.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机变化二、中医诊断基本知识1.问诊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及其临床意义2.望神、望色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常见的病理舌象及其临床意义4.闻诊的主要内容;常见的病变声音及其临床意义5.寸口诊脉的方法;正常脉象;常见的病理脉象及其临床意义三、中药基本知识1.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2.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十九畏:硫黄本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遇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妊娠禁服: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的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等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四、方剂基本知识1.50首代表性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2.50种常用中成药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禁忌症技能部分一、针灸疗法1.60个常用腧穴的定位、其中30个主要穴位的主治2.毫针刺法及操作规范3.针灸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4.灸治、拔罐、刮痧的作用及操作规范二、推拿疗法1.8种常用推拿手法2.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三、其他疗法熏洗、敷贴的作用及操作规范四、中药的采集与加工1.常用中药饮片的识别2.中药的常用贮存保管方法3.中药的煎服法临床部分1.门诊登记和中医处方书写方法及规范2.以下30个常见病证的诊断、辨证施治及转归预后:感冒、咳嗽、喘证、哮病、眩晕、胃痛、痢疾、呕吐、泄泻、头痛、痹证、腰痛、淋证、水肿、中风后遗症、面瘫、漏肩风、牙痛、中暑、疖、丹毒、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小儿泄泻、积滞、遗尿、麻疹、痄腮、水痘预防保健部分1.时行疾病的基本特征、预防措施及常用预防方药的应用2.中医预防保健基本知识和常用方法第二期培训时间:2010年5月11日培训内容:1.林甸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教材2.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主编王国强)第二册3.幻灯片教学课件刮痧和熏洗实用技术(参加培训人员:县中医院、县综合医院的中医人员,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中、西医医师)以上人员笔记内容:1.《林甸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教材》的黑体字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3)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

健康教育中医药内容

健康教育中医药内容

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一、中医药基本知识(一)中医对生命得认识:介绍中医学天地生人得观念,了解人得生命来源于自然,就是自然得一种现象,生长壮老就是生命得自然过程。

(二)中医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得认识:介绍中医学得天人合一得观念,了解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界得运动变化就是息息相应得整体观念;介绍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得影响。

(三)中医对健康得认识:介绍中医学天人合一、脏腑合一、形神合一、阴阳平衡得健康观念;介绍中医学阴阳五行得哲学思想与方法;介绍法于阴阳,与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规避虚邪贼风得健康生活方式。

(四)中医对疾病得认识:介绍中医学对疾病产生得原因与病理变化得认识;了解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精神情志、饮食因素、起居因素等导致疾病得因素;介绍病、证、症得关系及中医学分析疾病得方法。

(五)中医学得诊治手段:介绍中医学独特得望、闻、问、切(尤其就是脉诊)诊断方法与辩证得原理,中医学治疗疾病得基本原则与方法,中医学治未病得思想,中医得内治与外治方法。

二、养生xx得理念与方法(一)养生保健得理念与基本原则:介绍中医学得顺应自然、阴阳平衡、辩证施养得理念与思想;介绍养生保健得基本原则。

(二)养生保健常用方法介绍中医学常用得养生方法,如体质养生、四季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经穴养生等。

1.体质养生:介绍中医学对体质得认识与辨识体质得方法,了解(平与、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痰湿、寒湿、湿热、血瘀、气郁、特禀等)不同体质得特征及其相应日常养生方法。

2.四季养生:介绍中医学按照春夏秋冬四时变化,采用得相应得养生方法。

3、情志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精神情志活动得认识,了解情志与脏腑得关系以及产生疾病得道理,介绍常用得心地善良、心胸开阔、心情快乐、心态平与、心宁神净等调摄情绪方法。

4、饮食养生:介绍中医学饮食养生得常用方法,树立正确得饮食养生理念,采取适宜合理得饮食方式,尤其就是适合自己得饮食方式。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全)《中医学基础》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

《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教材特点: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

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

00元。

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二、中医学的概念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中医常识知识

中医常识知识

中医常识知识【正文】中医常识知识一、中医的概念及历史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起源于古代中国,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中医强调维持人体的整体平衡,通过调节气血、阴阳、经络等,以达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二、中医的基本理论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中医看来,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二气,而人体也是如此。

阴阳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决定了人体的生理与病理状态。

在治疗上,中医会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之间互相克制、相互生成,体现了自然界的规律。

中医通过运用五行学说来理解人体脏腑、经络的运行规律,进而指导治疗。

3. 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里一个重要的概念,指人体内部的一系列通道,负责气血、营养等物质的输送和交流。

中医认为,经络的畅通与健康息息相关,通过刺激经络的相应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健康。

三、中医常见疗法1. 中草药中草药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

中草药通常是指用草本植物的各种部分(如根、茎、叶、花等)制成的药物。

中草药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草药的药性来改善人体的疾病状态。

2. 针灸针灸疗法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激,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针灸疗法在中医传统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施加力量或按摩技法,刺激人体的经络与穴位,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流通的治疗方法。

它可以缓解疼痛、松弛肌肉、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成为了一种趋势。

现代研究不断证实中医的一些疗法在某些疾病上有一定的功效,比如针灸对于疼痛管理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

而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等理念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完整版)中医基础常识

(完整版)中医基础常识
• 生活处处皆养生 • 健康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五行圆运动——万法皆从此中来
肝木之气
肝木之气:疏泄不及, 则现无汗、尿少、粪难、 腹痛、胁痛、妇人月经 来迟等病。
疏泄太过,则现自汗、 尿多、遗精、发热、头 晕、耳鸣、妇人白带, 月经来早等病。
疏泄不及者,水中的火 气不足;疏泄太过者总论·基本理念 如何化繁为简掌握精髓
正气
正者,阳; 邪者,阴。
—— 《黄帝内经》
自愈力、免疫力
总论·基本理念
人之阳气
总论·基本理念
万法皆从此中来
纯阳:电源、能量源
三纲:纲领、主干、主线
五常:常规、网线
正 衡 通
健康很简单 - 养阳气
• 1、通经络 • 2、调五脏 • 3、正脊柱 • 4、常开心 • 5、积功德
“凡人家中,最难免者疾病,感之轻浅,医药可愈。 设或感之太重,三年两载,医药无功,此等疾病,非前世罪孽冤缠,即
今生不知检束,积罪累愆之所致也。
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弟、为人兄、为人夫者,急宜反生修德,多行善 功,或终生戒食牛、犬,或全家斋敬九皇。或买鱼物而放生,或施棺木 而修路,方便时行,阴功广积。斋诚涤滤,虔具悔罪祈恩,解厄消灾疏 文,先申中宫,次申城隍,次申东岳,当空焚之,或可转危为安。
故愚者 抱病历年而不修一行 缠苛没齿终无悔心。
此其所以歧和长逝, 彭跗永归,良有以也。
中医“火神派”始祖郑钦安
清末著名伤寒学家 《医理真传》、《医法圆 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
《医理真传》中,最后附有一段附录: 标题为《禳久病不愈一切怪症、奇疮善法,小
神作祟亦同》
中医“火神派”始祖郑钦安
五行圆运动——万法皆从此中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散风; 三是通窍活络。 主治: 脑血栓、脑震荡、脑膜炎、健忘、癫痫、精神病、偏正头痛,失眠、眩晕、甲状腺机 能亢进,落枕、青光眼、夜盲症、视神经炎、视网膜炎、鼻炎、咽炎、高血压、耳鸣、疟 疾、耳聋等。
9 殷门穴 功能: 一是通经活络; 二是疏通筋脉。 主治: 腰痛、坐骨神经痛、腰间盘突出,下肢肌肉风湿症,瘫痪。
1
(有用)中医学基本知识与常识
基本常识 中医认为: 一、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 二、木:麻得厉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 三、酸: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 四、胀:表明气很足,此类人是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出不去就估胀。 五、痛:单纯性的痛则是因为有血淤 六、痒:表明气和血正在过来,伤口愈合的时候都会发痒。但这与全身发痒不同。 10 大重要穴位的功能
7
1 足三里 功能: 一是扶正培元,强脾健胃; 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强壮肌体; 三是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免疫能力。
1
2
叩拔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的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尤其对消化系统的疾病、功效更为明显。
主治: 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消化不良、肝炎;神经衰弱、癫痫、失 眠、头痛、贫血、偏瘫、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遗尿症;阳痿、 早泄、遗精、月经不调、月经过多;伤风感冒;膝关节炎、下肢关节炎等疾病。
10 命门穴 功能:
6
7
一是补肾调经; 二是理肠固脱。 主治: 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遗尿、腰痛、头痛、耳鸣、痔疮、便秘。 《养生歌》
远看医院像天堂,近看医院像银行; 住进医院像牢房,不如提前去预防; 健康是无形资产,养生是银行存款; 疾病是恶性透支,大病是倾家荡产; 别的全都是假的,只有健康是真的; 莫等病了找医生,没病就要做养生; 宁可站着去保健,绝不躺着吃药片; 不养生就养医生,不保健就养医院; 健康永远是无价,坚持养生和保健。
4 内关穴 功能: 一是能理气活血; 二是能安神定志 主治: 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缓、心律不齐;休克、昏迷、晕厥、晕车、 失眠、癔病、癫痫、精神病;胃病、胃痉挛、呕吐、呃逆;膈肌痉挛、妊娠恶阻、低血压、 无脉症等。对各种心脏病、各种精神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疗效较好。
3
4
5 合谷穴 功能: 一是能清热解表; 二是能疏筋散风,通降肠胃。其中最主要的功用是清热镇痛。 主治: 感冒、咳嗽、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癫痫、精神分裂症;肠炎、痢疾、痔 疮、小儿脱肛、牙痛、鼻炎、鼻出血;扁桃腺炎、结膜炎、耳聋、急性肩风湿、五指痉挛、 难产、麻疹、多汗、失语症等。尤其对感冒后引起的头痛治疗效果更佳。
6 涌泉穴 功能: 一是清脑醒神, 二是安神定志, 三是清热散风。 对此穴位经常拔罐,可以导引肾经虚火及上焦浊气下行,并有疏肝明目、清喉定心之 功效。可以降血压,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防止老年性手足麻木及浮肿的作用。
4
5
主治: 休克、昏迷、眩晕、中暑、健忘、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癔病、精神病、小儿惊 风;脑出血、功能性瘫痪、功能性失语、面部痉挛、高血压、心绞痛、心肌炎、扁桃腺炎、 咽炎、咳嗽、鼻衄、黄疸、胃痛、水肿、阳痿、腰痛、膝关节痛、胸痛、视力减退、麻疹、 疝气等。
2
3
3 中脘穴 功能: 一是能调脾胃; 二是能降逆化滞。此穴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功效。 主治: 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胃胀满、消化不良、呕吐、口臭、肠炎、十二指肠溃疡、 痢疾、阑尾炎、便秘、肝炎、胆囊炎、黄疸、高血压、心绞痛、中暑、癫痫、癔病、神经 衰弱、失眠、咳嗽、哮喘、吐血、子宫脱垂、月经不调。最主要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更 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重要穴位之一。
7 阳陵泉 功能: 一是通筋活络; 二是疏经利节; 三是清热利胆。 主治: 下肢及腰背部疾病,如膝关节炎、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腓神经麻痹、脉管炎、类 风湿、腰痛等病。也是治疗肝胆疾病的要穴,对肝炎、胆囊炎、黄胆的治理作用也较好。 同时还对高血压、癫痫、遗尿、脚气等病有治疗作用。
8 风池穴 功能:
5
2 关元穴 功能: 一是培根固元。 二是培肾壮阳,补肾壮阳,调经固冲,清热利湿,此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主生 殖,主元气之功效。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三是补虚固本。此穴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诸虚百损, 壮一身之气。 主治: 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盆腔炎、不孕症、遗尿、尿闭、 尿失禁、膀胱炎、肾炎、尿道炎、阴湿疹;痢疾、疝气、脱肛、高血压、糖尿病;健忘、 神经衰弱;虚脱、身体虚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