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先秦礼制建筑考古学研究

合集下载

第1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建筑

第1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建筑

20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4.建筑艺术 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的壮丽与豪华,春秋时期的建筑装饰与色彩也随之大 为发展,如《论语》描述的“山节藻榄”(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左
传》记载鲁庄公丹楹(红柱)刻桷(刻椽),就是例证。
21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1.城市建设
22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2.宫殿 从春秋至战国,宫殿建筑的新风尚是大量建造台榭——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 分层建造木构架房屋。
23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3.陵墓 战国时期的陵墓不仅垒坟,而且植树,并且在封土之上建有祭祀性质的祠堂 或祭殿。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3.春秋墓 至今发现的春秋墓均为小型古墓,如山东淄博磁村的春秋墓。此墓距磁村西 南约1 km,共4座,排列有序,方向一致,是齐国的贵族墓地,古墓形制均为竖
穴土坑墓。最完整的一座古墓位于墓区最南部,长3.5 m,宽2.1 m,深1.2 m,
一椁一棺,棺底高出墓底20 cm,随葬品置于棺外前部两侧,有成组的青铜礼器, 在墓室东部填土中有殉葬的牲畜。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1.筑城方法 春秋时期存在着100多个大小诸侯国,各国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 提高,城市不断壮大,各国之间战争频繁,于是夯土筑城成为当时各国必不可少
的一项重要的防御工程,因此各国均有或大或小的城。由于筑城活动的增多,逐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研究与传承一、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概分为三个阶段:原始时期、先秦时期和汉代之后。

1、原始时期中国古代建筑的初期阶段为原始时期,约距今20000-10000年。

这一时期的建筑多为帐篷式、竹屋或洞穴居住。

所以,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不能从这一时期的痕迹信息中得到大量的“建筑学”资讯。

2、先秦时期随着历史进入新世纪,先秦时期(约距今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变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段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典型的建筑形式,如置门的“三间四柱式”建筑、地积较大的宫殿式建筑和台阶式建筑等。

为此,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指示工匠秦忌,按照“寅吾子法”将碑上的“七块四砖”石块按规定比例切割制作成金字塔式的建筑。

3、汉代之后汉代以后(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和建筑技术得到了较好地发展,出现了寺庙,宫殿,园林,城墙等建筑,建筑风格愈加多样化与富于变化。

很多建筑都采用了砖石等材料作为辅助材料,同时还结合巧妙的建筑雕刻技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研究目的在于探寻古代工匠们如何在受限制的材料及当时水平下获取更好的设计经验。

近年来,很多建筑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史学家等,通过资料,重建古代建筑,这就是一种反向还原实践。

1、基础关键技术如何保证古代建筑的结构安全与稳定,是古代工匠们不断探问的关键问题。

根据考古学家们的资料,古代工匠们的答案在于基础关键技术。

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相似之处虽然越来越少,但他们的基础关键技术是相似的,如基底砌筑、砖石结构、梁柱、承重墙等。

2、鲜明的区域特色中国境内地域和气候的多样性,也导致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多样性。

例如,明清时期的古代建筑往往特别注重隐蔽性和整体规划,如紫禁城等。

这些不同的区域特色,体现了古代建筑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传承古代建筑技术的难处古代建筑的传承是不可能只靠技术的,还有很多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遗产。

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

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

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中国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

从北方的皇家宫殿到南方的私人庭院,古建筑的风格多样,结构复杂,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调查和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历史、风格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首先,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最早的古建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如山东平邑的仰韶文化遗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建筑的风格逐渐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建筑风格。

古代中国人民在建筑方面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念。

他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空间的均衡和谐。

在古建筑中,我们经常看到修长的琉璃瓦檐下,造型精美的石雕和彩绘壁画,这些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古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也体现在古建筑中。

例如,中国人民崇尚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这在古建筑中得到了体现。

许多古建筑被设计成庭院式结构,中央有花园或庭院,四周是厢房和走廊。

这种结构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和谐。

中国古建筑的结构也是其独特之处。

一座古建筑的结构可以分为前殿、宰殿、后殿以及诸多附属建筑物。

这种结构体系传承了中国古代宫殿的风格,呈现了古代皇家的尊贵和庄重。

同时,古建筑的结构也注重坚固和耐久,可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在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中,我们还要关注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由于时间的推移和自然因素的侵蚀,许多古建筑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保护和修复古建筑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为了保护古建筑,我们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保护修复工作。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激光扫描技术对古建筑进行三维扫描,以获取精确的建筑结构数据。

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新材料和技术进行修复工作,以保持古建筑的原貌和特点。

除了保护和修复工作,我们还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的方式提高公众对中国古建筑的认识和重视。

通过举办展览、讲座以及出版相关书籍和杂志,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增加对古建筑保护工作的支持。

先秦两汉都城礼制文明研究_记录

先秦两汉都城礼制文明研究_记录

《先秦两汉都城礼制文明研究》读书札记目录1. 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方法和资料 (4)2. 先秦都城概况 (5)2.1 早期都城的历史背景 (6)2.2 典型都城的选址与布局 (8)2.3 都城礼制的初步探讨 (9)3. 秦国都城制度 (10)3.1 秦都咸阳的建立与发展 (11)3.2 秦代礼制的特点与礼制实践 (12)4. 汉代都城制度 (13)4.1 西汉都城长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4)4.2 东汉都城洛阳的发展与礼制变迁 (16)5. 都城礼制与地方社会 (17)5.1 都城礼制对地方礼仪的影响 (18)5.2 地方礼仪与中央礼制的互动 (19)6. 都城礼制文明的特征 (21)6.1 礼制的制度化与标准化 (22)6.2 礼制与政治秩序 (23)6.3 礼制与人伦关系 (24)7. 都城礼制的衰落与演变 (25)7.1 都城礼制面临的挑战 (26)7.2 地方礼制的多元发展 (27)7.3 礼制文明的传承与断裂 (29)1. 内容概括《先秦两汉都城礼制文明研究》是一本探讨先秦两汉时期都城文化和礼制文明的著作,旨在挖掘这些时代的城市规划、社会秩序和文化习俗。

通过对古代都城的建筑布局、礼仪祭祀和公共生活空间的分析,本书揭示了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发展线索和在城市规划中的深刻体现。

整个研究体系以考古发掘资料为基础,结合文献考证与典籍分析,力求还原历史的面貌,并在多学科交叉中找寻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

作者力求揭示礼制文明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文化共融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为现代城市规划与文化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

研读此书的札记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古代都城的物质文化遗产,更能洞察到那些无形中塑造中华文明的社会礼制规范。

研究深层次揭示了中国古代都城市发展中内在文化逻辑,在现代城市规划思维中,审视古代礼制文明所赋予的城市与人的和谐关系,从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到构建当代文明社会的智慧之光。

中国古建筑艺术特征研究

中国古建筑艺术特征研究

中国古建筑艺术特征研究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品味。

在中国古代,建筑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宫殿、庙宇、园林、民居等方面,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建筑艺术特征的研究。

中国古建筑艺术注重整体性和和谐性。

古建筑注重整体结构和形式的统一,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性。

建筑多采用对称式布局,注重建筑的整体景观和美感。

中国的古代宫殿建筑常常采用“五进”式布局,中轴线对称,左右对称,形成了庄严、庄重的景观效果。

中国古建筑注重择地造型。

中国古代建筑往往根据地势特点和风水学原理选择建造地点,并根据地形、地势、水系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调整。

建筑的位置和立面朝向必须考虑周围环境,以达到宜人和谐的效果。

中国古建筑注重材料与结构的完美结合。

中国古建筑中常常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砖瓦等,并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将材料组合起来,以达到坚固和美观的效果。

中国的古建筑常常使用斗栱、斗拱、檐下牙等结构形式,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和装饰,形成丰富多样的建筑形象。

中国古建筑注重装饰和雕刻的艺术表现。

古代中国建筑物通常都会在门窗、柱子、梁等部位进行装饰和雕刻,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和美观度。

装饰和雕刻常常会采用传统的图案,如云纹、龙纹、凤纹等,以及动植物的形象,来表现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

中国古建筑注重色彩和光影的运用。

中国古代建筑善于利用色彩和光影的变化来营造建筑的意境和氛围。

在建筑物的墙面、屋顶等部位,常常采用不同色彩的涂料、瓷砖等进行装饰,以突出建筑的美感和形象。

在建筑物的布局和设计中,会合理运用自然光和人工灯光,以营造不同的光影效果。

中国古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品味,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

通过对中国古建筑艺术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一、引言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它承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哲学、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精髓,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简述,以揭示其独特的魅力。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1.木结构为主: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通过榫卯、斗拱等结构形式,实现了建筑的承重和装饰功能。

这种木结构形式不仅轻巧灵活,而且具有很高的装饰性。

2.布局严谨: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整体布局,讲究中轴线对称,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布局、空间和尺度都经过精心设计,以实现建筑的功能和美学要求。

3.建筑与园林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园林的结合,通过园林的景观和建筑的空间布局,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园林中的山、水、石、植物等元素相互呼应,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效果。

4.色彩丰富: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丰富多样,常用红、黄、蓝、绿等颜色进行装饰。

不同色彩的运用有着深刻的寓意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5.雕刻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雕刻装饰丰富多样,包括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形式。

雕刻的内容广泛,包括花卉、鸟兽、人物等,通过雕刻手法细腻地表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1.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上,如院落的层次和叠落、建筑的高低错落等,都表现出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顺应。

2.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礼制和秩序。

建筑的布局和空间设计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等思想,表现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追求。

3.道家文化的影响:道家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道家追求自然之美,强调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的园林设计中,追求自然之美和生态平衡,表现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思考。

秦朝的建筑艺术与宫殿风格

秦朝的建筑艺术与宫殿风格

秦朝的建筑艺术与宫殿风格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秦朝以其独特而豪华的宫殿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通过对秦朝建筑艺术与宫殿风格的探讨,以揭示秦朝建筑艺术的特点和影响。

一、秦朝建筑的特点1. 雄伟壮观:秦朝建筑注重宏伟和壮观的效果,追求建筑的恢宏气势。

秦始皇陵的建造,是秦朝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

始皇陵建筑群以其大规模和独特的设计形式,向后世展示了秦朝的强大实力。

2. 特色建筑:秦朝建筑以独特的设计风格著称。

例如,秦朝宫殿通常以“一进一天子”、“一门三案”、“一门五阶”等特殊规划方式,展示了皇帝的豪华和威严。

秦始皇陵的宫殿、宴会厅和阶梯式台阶等建筑构造也独具一格,显示出秦朝建筑艺术的独特性。

3. 豪华装饰:秦朝建筑注重装饰的华丽和金碧辉煌。

在秦朝宫殿、陵墓等建筑中,常可以看到精美的壁画、浮雕和金银珠宝的使用。

宫殿内部的装饰通常以龙凤、琉璃等为主题,以展示皇权的神圣和尊贵。

二、秦朝宫殿的风格1. 宏大的格局:秦朝宫殿通常呈现出宏大的建筑格局。

宫殿的主体结构多由大型大厅、内廷、后宫等组成,以适应皇帝及其妃嫔的居住需求。

同时,宫殿外部的围墙和护城河等设施,则体现了秦朝帝国的统一和安全。

2. 严谨的规划:秦朝宫殿建筑注重规划的严谨性。

宫殿内的各个区域都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例如内廷用于皇帝办公及家庭活动,后宫用于妃嫔居住等。

这种规划使得秦朝宫殿的功能性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

3. 高雅的装饰:秦朝宫殿的装饰风格以高雅为主。

宫殿内的家具、器皿等都选用上乘的材料制作,例如红木、玉石等。

同时,宫殿内的壁画、浮雕等装饰常以历史题材和神话传说为内容,突出了秦朝皇权的合法性和长久性。

三、秦朝建筑艺术的影响秦朝建筑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秦朝建筑风格奠定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基础。

以秦朝开始,后来的汉朝、唐朝等朝代在宫殿建筑中经过演变和发展,但秦朝的影响可以被追溯到后来的建筑风格中。

浅析中国礼制性建筑特点

浅析中国礼制性建筑特点

浅析中国礼制性建筑特点数千年锤炼的中国传统礼制文化思想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是最具人类社会性,最强调社会秩序性的。

中国传统礼制文化思想影响并规范着古代建筑,而中国古代建筑也无处不体现着礼制文化,使得古代的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制带有浓厚的礼制色彩,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标签:古代建筑;礼制;靖江王府;封建伦理思想1、“礼”—中国建筑的“伦理”理性“伦理”理性集中体现在“礼”对建筑的一系列制约。

《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

在长期古代社会发展中,它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涉及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式。

礼在儒家的心目中是维系天地伦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

礼即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

它带有强制化、规范化、普遍化、世俗化的特点,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制约着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诸多方面。

“礼”指明了中国古代社会关系中的伦理内涵,社会伦理思想成为规范社会成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

2、靖江王城的建筑布局的礼制文化靖江王府是按照藩王府的体制建造的,它是南京明内宫的缩影,比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建造的故宫,历史还要早些。

王府南北长557米,东西宽336米,城墙高约7米,宽约5.5米,占地面积达18万余平方米。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靖江王府与靖江王陵一同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府位于桂林市中心地带,(现又称桂林王城)墙高门深、气势森然,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洪武二十六年(1393)筑城墙,至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比北京故宫建成的时间还早。

王城南北纵距557.5米,东西横距336米,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城墙高7.92米,厚5.5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先秦礼制建筑考古学研究摘要:先秦时期的礼制建筑是人们举行崇拜、祭祀等活动期望与祖先和神灵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场所,不仅代表了当时最高级别的建筑技术水平,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布局规划思想,也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舞台之一,是复原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

自考古学在中国出现以来,礼制建筑就是考古发掘和研究的重要对象,近年的考古发掘中,先秦时期的礼制建筑遗迹层出不穷,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为进行该阶段礼制建筑的综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利用的材料。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关于古代建筑和礼仪制度的记载,民族学的材料也为研究古代的祭祀内容和思想提供了佐证,这些都为对先秦时期的礼制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目前,学术界对于我国古代礼制建筑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对某一类型或者某一具体时段的礼制建筑进行形制和功能的论述,又以对汉唐及之后历史阶段的探讨最为热烈,而对先秦时期的礼制建筑关注较少,对整个先秦阶段礼制建筑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对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相互间承继关系的讨论也属薄弱环节,甚至先秦时期礼制建筑的概念如何界定、性质如何划分、具体包括哪些类型的建筑遗迹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所以,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先秦时期的礼制建筑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条件已经具备,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先秦时期;礼制建筑;规划思想;建筑技术:一、礼制建筑概念辨析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先秦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时期,礼制建筑作为人们期望与祖先和神灵进行沟通的场所,不仅代表了当时最高级别的建筑技术水平,产生了对后世都城与大型建筑有重要影响的布局规划思想,同时也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舞台之一。

礼制建筑也因此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更有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直到今天依然是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

但是当我们检视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时,无论是在建筑史学界还是在20世纪兴起的考古学研究中,对“礼制建筑”始终没有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令人信服的定义和概念,对于哪些建筑属于礼制建筑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尤其对于先秦阶段的礼制建筑与汉唐之后依照儒家思想建造的礼制建筑在性质和功能上的区分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种状况既反映了对礼制建筑研究和探讨的热烈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对礼制建筑的界定陷入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困境。

因此本文首先对礼制建筑的定性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也是本文论述的起点和基石。

单从字面意义来理解,“礼制建筑”可解释为服务于礼制目的的建筑,或用于举行有关礼制的仪式性活动的建筑。

不过作为一种建筑类型的定义,这种内涵和外延均不清晰的说法具有大而化之的倾向,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二、建筑史领域中的“礼制建筑” 在建筑史领域中,似乎任何一本建筑史的著作都没有对礼制建筑的概念加以专门的解释,不过一些著作还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提及了礼制建筑。

在《中国建筑艺术史》第一章第四节在论述史前时期的建筑遗迹时提到“奉祀祖先神位的房屋称为…庙‟,奉祀自然神灵的台形建筑称为…坛‟,可合称为…坛庙‟。

中国建筑史学或称其为…礼制建筑‟。

这段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描述性的方法,即坛庙属于礼制建筑,但礼制建筑不仅仅指坛庙;另一种是将礼制建筑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只指坛庙。

同是该书第三章第四节又有这样一段话:“除祭祀天地诸帝和祖先者外,祭祀日月山川河海等其他自然诸神的神坛、只有帝王才能建造用以…观授象察氛样‟的灵台(天文台)和综合性祭礼建筑明堂、儒者习礼用的辟雍等,也都是礼制建筑”气这段话涵盖的内容要广得多,可以理解为一种归纳的定义方法。

不过归纳法的要求是必须全,这段话是否全,殊可怀疑,先农和先蚕既非自然神也非祖先,但先农坛和先蚕坛都属于礼制建筑。

所以这段话依然不能作为礼制建筑的定义。

刘敦祯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在论述宋辽金时期的建筑时说:“这个时期的宗教建筑可以分为祠庙和佛教、道教建筑三个类型”。

其时宗庙是属于儒家礼法系统的内容,把祠庙列为与佛教建筑和道教建筑并列的宗教建筑类型,不难看出这是儒、释、道三教并立在建筑上的反映。

这样的归类方法只能使对祠庙建筑性质的理解更加混乱。

在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对礼制建筑也没有明确的定义,不过在其章节设置中多次出现了“礼制建筑”这样的字眼④。

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第二章“两晋南北朝建筑”第三节即为“礼制建筑”,其下以“宗庙”、“明堂”、“郊坛”为目展开论述;同卷第三章“隋唐五代建筑”第三节“礼制建筑”则包含“宗庙”、“明堂”、“郊坛、祭坛”、“士庶家庙”四个方面。

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第四章为“祠庙”,该章第二节为“宋、金重要礼制建筑类型及形制”,其下又分“祭坛”、“祠庙”、“明堂”三目,文中亦未对“礼制建筑”与“祠庙”等建筑的关系加以说明.其他三卷则未出现以“礼制建筑” 为名的章节,但若以第二、三卷的标准来分析,仍有若干章节的内容实为礼制建筑的类型。

第一卷《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第一章《中国原始社会建筑》第三节“中国原始社会建筑”下“四、中国原始社会的祭祀建筑”从“室外祭祀建筑遗址”、“室内外结合的祭祀建筑遗址”、“室内祭祀建筑遗址”三方面加以阐释;同卷第二章《夏、商时期建筑》第二节《夏代与商代的建筑》“二” 。

为“宫室、坛庙、祭祀建筑”;第三章《周代建筑》第二节《周代的建筑》下有“二、宫室、坛庙与祭祀建筑,‟i第四章《秦代建筑》下则仅有“二、宫室”之名;第五章《汉代建筑》第二节《两汉之建筑》下有“二、宫室、官衙、苑囿、园林”与“三、汉代之祠庙坛台建筑”。

第四卷《元明建筑》第三章为《坛庙建筑》,下设“天神坛”、“地神坛庙”、“宗庙”、“圣贤庙”四小节;第八章为《学校、观象台等建筑》,下有“学校与贡院”、“观象台”等节。

第五卷《清代建筑》第二章《城市及集镇建设》下第二节《清代北京城的改建与扩建》下“礼制建筑的改造”中提到“清代继承了明代祭天神、宗神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太庙以及历代帝王庙等一系列祠庙建筑”,第二章第六节为“民间化的祠庙建筑”,第四章《园林》第六节为“寺观祠庙园林”,第七章《宗教建筑》中又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的建筑作了论述。

可见在这部五卷本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不仅没有对“礼制建筑”的定义,各卷对礼制建筑所包含的建筑类型也存在很大差异,甚至一卷之中对礼制建筑的表述也有前后矛盾之处。

三、考古学研究中的“礼制建筑” 在考古学研究领域中,“礼制建筑”引起学者的关注,当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今西安市西郊、原汉长安城南郊发掘的汉代建筑遗址。

1956一1957年,在汉长安城南约1公里处大土门村附近发掘了一处外圆内方的建筑遗址。

1958。

1960 年,又在汉长安城安门和西安门南出一公里许的平行线内,发掘了一组由十二个“回”字形建筑组成建筑群,其中十一个大小相仿的建筑排成南北三排,四周环以围墙,另一个比这十一个建筑约大一倍的建筑处在南部围墙外正中。

这两处建筑遗址发掘后,许道龄、刘致平、黄展岳、杨鸿勋、王恩田噜学者先后发表文章,对西汉长安城南郊的建筑遗址阐述自己的观点,讨论的焦点是遗址的性质与命名,一般认为这两处遗址都是西汉时期的礼制建筑,前一处遗址为明堂辟。

四、礼制建筑的排水设施排水设施是礼制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必然要考虑的问题,大型建筑、建筑群的排水就更为重要。

目前的考古发现中无论是新石器时代还是夏商周时期,礼制建筑都有比较完备的排水设施。

史前时期聚落周围的城壕或壕沟设施,不仅能起到防御作用,也具有排水的功能,尤其是在雨季或雨量多的时候城中积水流入城外壕沟中,壕沟常与附近的自然河流相连,这样起到对整个城邑的排水用。

另外聚落内一般都有水沟与城外的壕沟或河流连通,也是排水设施的一部分。

夏商周时期人们对聚落的排水问题考虑的更加全面,大型聚落一般都有城壕可用来排水,而在一些大型房屋的范围内出现了一些只供该组建筑使用的排水设施。

1.排水沟指敞露于地面起排水作用的水沟。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排水设施。

在史前城址中以及祭坛等礼仪性建筑的周围长挖有沟壕作为排水设施。

到夏商周时期,排水沟主要见于建筑的外围,而较少在礼制建筑内部出现。

在堰师二里头遗址二号建筑基址的西围墙北部,有一条与西围墙平行的灰沟,距西墙约0.7米,北高南低,上宽下窄,中间有一级台阶。

灰沟的北端己超出北围墙6.6米,上口宽1.25米,下口宽0.7米,深0.45米,灰沟沟壁土质较硬,带有黄斑,似经水浸泡,可能是宫殿的排水沟。

僵师商城遗址第n号建筑群每座基址的四周,大致在台基与台基间的中部,开挖0.8一1米宽,深0.3一0.4米的截面为半圆形的小沟,系一种极为简易的敞露明水道。

将每座基址周围的小沟纵横贯通,形成“棋盘状”的排水系统。

中层建筑排水沟基本沿用下层的明水沟,上层建筑排水沟设计依然如此,只是位置稍加变动.在安阳殷墟乙组基址范围内和某些基址下,共压有水沟31条,总长度为650.9米,纵横曲折,彼此相通,推测应是殷墟一期的排水设施。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甲组建筑基址的东、西、北三面都有台檐,台檐外有宽0.2米的散水沟,是建筑外围的排水设施。

2.排水管道指埋藏于地下的起排水作用的暗道,一般是以石砌的暗腔或陶质的管道组成.排水管道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中已经出现,到夏商周时期在大型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是一处龙山时期的城址,平面呈方形,四周有夯土筑的城垣,有南北两个城门,南门中间路土下埋设陶质排水管道,管道残长5米,是在门道下挖一条北高南低、上宽下窄的沟渠,沟底铺一条陶质管道,其上再并列铺两条陶质管道,形成一倒“品”字形。

管道每节长0.35一0.45米不等,且一端较粗一端稍细,每节小口朝南,套入另一节的大口内,如此节节相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