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P-7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

合集下载

ACCP冠状动脉疾病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简要

ACCP冠状动脉疾病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简要

ACCP冠状动脉疾病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简要作者:杨明均[1]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由于血栓在心血管事件中的重要地位,抗栓治疗已成为急、慢性冠心病的基本治疗。

自从DeWood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冠状动脉内血栓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的主要机制,整个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早期,急性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重点集中于再灌注治疗。

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资料证实了快速、准确诊断并迅速应用纤溶治疗的重要性。

这种治疗策略使患者早期死亡率显著下降。

在对AMI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们越来越意识到一个更大的患者群体,这部分患者因急性胸痛来医院就诊,而在最初的ECG中却没有发现明显的ST段抬高。

溶栓试验协作组通过荟萃分析发现,在可疑AMI患者中,除了最初以ST段压低就诊的患者外,所有其他亚组均可得益于纤溶治疗。

GUSTO试验首次根据患者最初的ECG表现进行随机分组(ST提高或非抬高)。

GUSTO IIb试验结果显示,ECG上未发生ST段提高的患者与那些有ST段抬高的患者是两个不同的人群。

与ST 段抬高组患者相比,非ST段抬高组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更多见,具有更高的致残率。

一方面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非Q波MI患者症状和体征的异质性,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意识到此类情况的严重性,研究者们对这些患者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少。

与ST段抬高的患者不同,非ST段抬高患者更具有多样性,而且最初临床表现往往不是很严重。

因此,对该类患者的处置很多情况下既不紧急,也不够重视,他们常常被收住院观察(特别是为排除MI),而非积极治疗。

认识到这部分被忽视患者人群的数量及其临床重要性后,就使得急性心血管病临床研究的焦点从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的纤溶治疗逐渐转移到那些非ST 段抬高(NSTE)的患者上来。

UA和非Q波心肌梗死的诊断常常是回顾性的,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对一系列的ECGs及心肌酶进行动态分析之后得出的。

一些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这些患者具有中到高度早期不良事件的风险,因此更加迅速的评估、遴选和治疗可能更加有益。

ACCP指南-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抗栓治疗

ACCP指南-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抗栓治疗

ACCP指南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抗栓治疗1.0深静脉血栓的初始治疗1.1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初始治疗1.1.1对于有客观依据证实为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我们推荐短期进行皮下低分子量肝素或静脉或皮下肝素治疗(1A级)。

1.1.2对于临床高度怀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等待诊断检查结果期间,推荐进行抗凝治疗(1C+级)。

1.1.3对于急性深静脉血栓,我们推荐首先进行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至少5天(1C级)。

1.1.4我们推荐在治疗的第1天开始联合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和低分子量肝素或肝素,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并大于2.0后,停用肝素(1A级)。

1.2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初始治疗中静脉普通肝素的应用1.2.1如果采用静脉肝素治疗,我们推荐持续静脉给药并调节剂量,达到并维持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至相当于血浆肝素水平从0.3-0.7IU/ml的抗因子Xa活性水平(酰胺水解法测定)(1C+级)。

1.2.2对于每天需要大剂量肝素治疗而又达不到aPTT治疗水平的患者,我们推荐通过测定抗因子Ⅹa的水平来指导用药剂量(1B级)。

1.3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初始治疗中皮下普通肝素的应用1.3.1对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我们推荐皮下普通肝素足可以替代静脉普通肝素的治疗(1A级)。

1.3.2对于接受皮下普通肝素治疗的患者,我们推荐初始剂量为3.5万U/24小时,随后维持aPTT至治疗范围(1C+级)。

1.4低分子量肝素在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初始治疗中的应用1.4.1对于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如住院患者有必要(1A级),或门诊患者如果有可能(1C级),我们推荐1-2次/天的皮下低分子量肝素优于普通肝素。

1.4.2对于接受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的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我们推荐不要常规进行抗因子Xa水平的测定(1A级)。

1.4.3对于严重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我们建议静脉普通肝素优于低分子量肝素(2C级)。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简介(1)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简介(1)

机构,对于MI后的高危和低危患者,推荐长期(4年)应 者,12导联心电图符合真正后壁MI,建议给予纤溶药物
用高强度的口服VKAs(目标INR3.5;范围:3.0—4.0), (证据:2C)。
而不是联合ASA或中等强度的口服VKAs(目标INR, 1.1.7对于AMI典型症状持续存在,血液动力学失代偿
脉疾病的患者,推荐长期使用ASA和氯吡格雷(证据:2C)。
sT段抬高的AMI病人,无论是否接受溶栓治疗,建议
3.2 VKA
给予ASA治疗,在最初的医疗评价时,给予160~325mg口
对于没有MI病史的CAD患者,不推荐长期使用 VKAs(证据:2C)。
服,随后长期给与75—162mg每天口服(均为证据:IA)。 2.2氯吡格雷辅助治疗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简介(1)
胡大一孙艺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44)
一、冠状动脉疾病的抗栓治疗 1.0非ST抬高急}生冠脉综合征(NS,珏ACS)的紧急处理措施 1.1抗血小板治疗 1.1.1阿司匹林(ASA)
对于所有无ASA过敏的NSTEACS患者,推荐立即口 服ASA75—325 mg,然后继续口服ASA每日75~162 mg [证据级别(证据):1A]。 1.1.2 Thienopyridines(噻嗯并吡啶衍生物) 1.1.2.1对所有AsA过敏的NSTEACS的患者,推荐立即口服 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并继续服用75 mg/d(证据:1A)。 1.1.2.2对于所有NSTE ACS的患者,延迟进行诊断性的导 管术或冠脉造影>5天后才能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推荐服用ASA的基础上,首先给予负荷剂量的氯 吡格雷300 mg,然后75mg/d 9~12个月(证据:1A)。

ACCP治疗指南

ACCP治疗指南

ACCP治疗指南ACCP(美国胸科学会)是世界上最具权威性和专业性的胸科学会之一、ACCP制定的治疗指南被广泛应用于胸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下面将介绍ACCP治疗指南的一些重要内容。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治疗指南:ACCP制定了针对COPD的治疗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支气管扩张剂:建议在COPD患者中使用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包括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和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

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也可以联合使用LABA和LAMA。

b)激素治疗:建议使用长效吸入型激素治疗,对于有频繁急性加重的患者,可以考虑短期使用口服激素。

c)康复治疗:对于COPD患者,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受力和生活质量。

d)支援疗法:包括氧疗、呼吸道清理技术和胸外按压等治疗方法,可以减轻COPD患者的症状。

2、肺栓塞的治疗指南:ACCP制定了肺栓塞的治疗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抗凝治疗:肺栓塞的抗凝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血栓的形成和发展。

建议对于有临床症状或高危因素的肺栓塞患者,进行抗凝治疗。

b)溶栓治疗:对于有大面积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溶栓治疗。

但是需要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谨慎选择适当的溶栓药物。

c)其他治疗方法:其他治疗方法包括使用血管扩张剂、血液滤过、手术治疗等。

3、哮喘的治疗指南:ACCP制定了哮喘的治疗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以控制为目标:对于哮喘患者,控制病情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减少症状和急性发作的次数。

建议使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和吸入型激素进行治疗。

b)敏感原控制:对于哮喘患者,需要避免接触到引发症状的敏感原,如花粉、灰尘等。

c)应急治疗:对于急性发作的哮喘,可以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进行紧急治疗。

d)特殊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哮喘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IgE抗体、儿茶酚甲氨蝶呤等特殊治疗方法。

ACCP治疗指南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解读ACCP 溶栓指南

解读ACCP 溶栓指南

解读ACCP(美国胸科医师学会)-7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美国胸科医师学会(简称ACCP)从1986年发布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以来,大约每3年更新一次,该指南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公认最权威的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指南。

它涵盖了所有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以及所有与血栓栓塞相关的学科,如心血管内科和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肿瘤科、儿科、妇产科等。

2004年9月第七届ACCP会议期间,由87位美国医师组成的专家组推出了第七届ACCP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简称ACCP-7),包括约500条分级建议。

新指南既是对前一版指南(2001年版)的更新,也是对正在研发和已经取得初步临床证据的新治疗方法和药物的展望。

ACCP-7全文发表在Chest2004年9月增刊上。

概述该指南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采用了新的证据级别推荐方法,更加细致、明确。

指南中1A级建议所占比例不大,而1C至2C级建议较多。

一方面说明在血栓栓塞防治领域中,仍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解决,另一方面表明指南采取了更加稳妥的原则,谨慎提出治疗建议,同时为临床医师在医疗实践中灵活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与2001年版指南比较,ACCP-7主要变化有:指南纳入了大量近年来新增的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补充了23个部分,如血管外科、腔镜手术、膝关节置换术和长途旅行等相关的静脉血栓预防,对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溶栓、抗栓建议进行了修改。

指南新增230项分级建议,首次发布了长途旅行血栓栓塞预防建议,低分子量肝素(LMWH)在各适应证中的推荐级别均增强。

强调新型抗凝药物合成戊糖—戊聚糖钠(fondaparinux)的适应证更加广泛。

与以往指南不同,ACCP-7在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中强力推荐使用戊聚糖钠预防血栓。

ACCP-7修改的主要建议包括:在冠脉干预中,有其他治疗时不建议使用噻氯匹定抗血小板(即往指南中为一线治疗)。

此外,多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推荐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

ACCP指南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

ACCP指南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

循证医学临床证据的分级年,加拿大预防保健工作组()的等人首次按临床研究设计将证据强度分为Ⅲ级等,推荐强度分为、和级。

后又有多个组织制定了证据的分级,如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评估系统将证据分Ⅲ级等,推荐强度分级年美国卫生与政策研究机构()将证据分级,推荐强度分级年英国约克大学“北英格兰循证指南制定计划”将证据分级,推荐强度分级。

他们均将的分析或系统评价定为最高级别的证据,将专家意见定为最低级别的证据。

年重新将证据分为级(表)。

但上述分级均太概括,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有限。

年英国中心联合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领域最权威的专家,根据研究类型分别制定了详细的分级并沿用至今。

这个版本将证据仍分级,但对每个级别进行了细化(表)。

其他类型的研究,包括预后、诊断、鉴别诊断病症流行调查、经济与决策分析,其分级各有不同,请访问获取详情。

推荐强度分四级:. 结果一致的Ⅰ级临床研究结论;. 结果一致的Ⅱ、Ⅲ级临床研究结论或Ⅰ级临床研究的推论;. Ⅳ级临床研究的结论或Ⅱ、Ⅲ级临床研究的推论;. Ⅴ级临床研究的结论或任何级别多个研究有矛盾或不确定的结论。

(姚巡)表证据分级()Ⅰ大样本双盲或中样本的分析得出的与临床相关的结果Ⅱ小样本;未使用盲法的,采用有效替代标志物( )的Ⅲ非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性(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或横断面研究Ⅳ专家委员会或相关权威的意见Ⅴ专家意见表中心证据分级()1a同质的系统评价单个(可信区间窄)1c全或无病案系列2a同质队列研究的系统评价单个队列研究(包括低质量,如随访率<)2c结果研究,生态学研究3a同质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单个病例对照病例系列研究(包括低质量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基于经验未经严格论证的专家意见表:当前采用的建议分级方法*建议危险益处支持性证据的方法学强度含义级别的明确程度1A 明确没有重要缺陷的强烈建议;可以毫不保留地应用于大多数情况下的大多数病人1C 明确没有,但可从强有力强烈建议;可应用于大多数情况下结果明确推导,或有的大多数病人观察性研究的强有力证据明确有重要缺陷的(结果不强烈建议;可能应用于大多数病人一致,有方法学缺点†)1C 明确观察性研究中等强度建议;在获得更强有力的证据后,建议可能随之改变2A 不明确没有重要缺陷的中等强度建议;最佳行动可能因情况或病人或社会价值而改变2C 不明确没有,但可从强有力弱的建议;最佳行动可能因情况或结果明确推导,或病人或社会价值而改变。

ACCP抗栓溶栓治疗指南解读(全文)

ACCP抗栓溶栓治疗指南解读(全文)

ACCP抗栓溶栓治疗指南解读(全文)血栓形成或栓塞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死和致残的直接原因,没有血栓就没有事件。

目前,我们正面临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巨大挑战。

美国心脏病学会2004年初发布的最新统计学资料表明,动脉粥样硬化仍为美国的头号杀手。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心房颤动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将带来巨大的卫生和经济负担。

但目前国内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治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的地方,如对动脉和静脉血栓栓塞的基础理论知识欠缺,不同性质血栓选择不同的药物以及用药方法不规范或无选择的大量实施导管、滤器等有创治疗手段。

同此,迫切需要应用科学的指南来规范医疗行为。

在此,将结合ACCP最新的抗栓和溶栓指南,针对国内目前存在的问题,讨论静脉、动脉和心房颤动血栓栓塞预防的重要进展。

一、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预防一例静脉血栓栓塞的直接住院治疗费用相当于一例心肌梗死或卒中的直接住院治疗费用,一例深静脉血栓附加的长期医疗保健费用多于初期费用的75%。

血栓栓塞性疾病一旦发生,后果严重,VTE的干预策略应该重在预防,而有效的预防依赖于医生对疾病的高度认知和危险人群的识别和预防性抗凝治疗。

静脉血栓栓塞预防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增加了血管外科、腔镜手术、膝关节术、长途旅行等相关的内容。

除了传统的抗凝药物维生素K拮抗剂(VKA)、未分离肝素(UFH)和低分子肝素(LMWH)外,新型抗凝药物不断涌现,如戊糖(fondaparinux)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melagatran/ximelagatran)。

已经不再使用或适应证范围缩小的治疗有:阿司匹林、调整剂量普通肝素、danaparoid、重组水蛭素、右旋糖酐。

新增建议对治疗的方法和治疗的时间疗程更加明确。

对治疗的负面建议更加明确,如:不推荐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用于任何患者群体VTE的预防(证据级别:1A)。

一般建议在患者出院时即应停止使用预防性抗凝治疗,但这些患者中确实有一部分出院后发生无症状性DVT。

(ACCP)第八版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摘要(全文)

(ACCP)第八版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摘要(全文)

(ACCP)第八版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摘要(全文)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 ase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对于NSTE ACS患者,建议每日给予阿司匹林(75 – 100 mg)(1A 级)。

如对阿司匹林过敏,则建议给予氯吡格雷治疗,75 mg/d(1A级)。

对于正使用氯吡格雷治疗且计划进行CABG的患者,建议术前5天内中断氯吡格雷治疗(2A级)。

对于心肌梗死后、ACS、稳定性冠心病和PCI术后的患者,建议给予阿司匹林(75 – 100 mg/d)长期治疗(1A级)。

对于STE和NSTE 的ACS患者,建议在应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1A级)。

有阿司匹林使用禁忌症的患者,推荐氯吡格雷替代治疗(1A级)。

对于PCI术后需接受长期抗栓剂治疗的患者,建议给予阿司匹林(75 – 100 mg/d)治疗,而不推荐氯吡格雷或华法林(1B级)。

对于接受了裸金属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在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至少四周(1A级)。

对于进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建议长期应用阿司匹林(325 mg/d 3个月,此后75–100-mg/d),并联合应用氯吡格雷75 mg/d至少12个月 ( 2B级)。

对于伴有中度心脏事件风险的患者进行一级预防,建议给予75-100 mg/d 的阿司匹林治疗,优于无抗栓治疗或VKA治疗(1A级)。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对于起病≤12小时、ST段持续抬高且存在缺血症状的急性心梗患者,推荐立即对其进行再灌注(直接PCI或纤溶)治疗评估,与卫生保健系统联系后,迅速行再灌注治疗(1A级)。

对于起病≤12小时、ST段持续抬高且存在缺血症状的急性心梗患者,推荐立即使用链激酶,复合纤溶酶链激酶,阿替普酶,瑞替普酶,替奈普酶,进行溶栓治疗(1A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ACCP-7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美国胸科医师学会(简称ACCP)从1986年发布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以来,大约每3年更新一次,该指南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公认最权威的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指南。

它涵盖了所有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以及所有与血栓栓塞相关的学科,如心血管内科和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肿瘤科、儿科、妇产科等。

2004年9月第七届ACCP会议期间,由87位美国医师组成的专家组推出了第七届ACCP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简称ACCP-7),包括约500条分级建议。

新指南既是对前一版指南(2001年版)的更新,也是对正在研发和已经取得初步临床证据的新治疗方法和药物的展望。

ACCP-7全文发表在Chest2004年9月增刊上。

概述该指南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采用了新的证据级别推荐方法,更加细致、明确。

指南中1A级建议所占比例不大,而1C至2C级建议较多。

一方面说明在血栓栓塞防治领域中,仍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解决,另一方面表明指南采取了更加稳妥的原则,谨慎提出治疗建议,同时为临床医师在医疗实践中灵活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与2001年版指南比较,ACCP-7主要变化有:指南纳入了大量近年来新增的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补充了23个部分,如血管外科、腔镜手术、膝关节置换术和长途旅行等相关的静脉血栓预防,对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溶栓、抗栓建议进行了修改。

指南新增230项分级建议,首次发布了长途旅行血栓栓塞预防建议,低分子量肝素(LMWH)在各适应证中的推荐级别均增强。

强调新型抗凝药物合成戊糖—戊聚糖钠(fondaparinux)的适应证更加广泛。

与以往指南不同,ACCP-7在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中强力推荐使用戊聚糖钠预防血栓。

ACCP-7修改的主要建议包括:在冠脉干预中,有其他治疗时不建议使用噻氯匹定抗血小板(即往指南中为一线治疗)。

此外,多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推荐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

对非心脏相关的卒中患者,强调溶栓药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仅适用卒中发作3小时内的患者。

对各部分的主要建议简单介绍如下:抗栓和抗凝的基础1.抗血小板药物(1)充分评估心血管危险因素,阿司匹林仍为主要推荐的一级预防药物;(2)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抗血小板药物的药效反应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并且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3)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未能进行早期血运重建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获益/风险尚不确定;(4)高危患者应长期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者具有协同作用,药效扩大;(5)选择和非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对心血管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

(6)鉴于噻氯匹定可能导致致命的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可以服用氯吡格雷,则不再建议该药物抗血小板治疗。

2.抗凝治疗的出血并发症维生素K拮抗剂(VRA)导致出血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抗凝强度、患者基础状况和治疗时程。

目前有确实的证据表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5(2.0~3.0)时,出血风险低于INR>3.0。

最近的研究证明,急性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患者中,与静脉普通肝素(UFH)相关的出血风险<3%,而且出血发生率随着肝素剂量和患者年龄(>70岁)的增长而增加。

急性VTE治疗中LMWH导致的严重出血要比UFH低。

UFH和LMWH在缺血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不伴有严重出血的增加,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时严重出血并发症增加。

有关新一代抗栓制剂出血的信息已经开始浮现。

总之,抗凝药物常常会导致出血并发症,在决定抗凝治疗时,不能只考虑出血的风险,即必须要权衡减少血栓栓塞与出血风险增加的利弊。

3.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HIT是近年来才被心血管专科医师认识的疾病,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结果证实:临床中超过90%的HIT患者肝素治疗中血小板数量降低超过50%;而血小板计数减少略低于该程度的患者,静脉注射UFH出现血栓并发症或其他表现如肝素诱导皮肤损伤、急性全身性反应,几乎全部都可以确诊为HIT。

HIT的诊断还可能受短暂性血小板数量下降和其他原因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

肝素治疗患者中HIT发生率差异非常大,受肝素制备(来源于牛和猪的UFH>LMWH)和治疗人群(外科手术后>内科治疗>妊娠患者)的影响。

HIT的治疗较为棘手,一旦出现应该立即停药,并使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

应该预防其发生,对高危人群应加强血小板计数的监测。

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1.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1)抗血小板治疗:所有NSTEACS患者,如无明确阿司匹林过敏史,建议立即口服阿司匹林75~325mg,以后每天75~162mg证据级别1A;如阿司匹林过敏,氯吡格雷300mg口服,随后75mg/d证据级别1A。

诊断性导管检查延迟或冠脉造影术后5天内不拟行冠脉搭挢术建议立即服用氯吡格雷300mg,在服用阿司匹林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75mg/d维持9~12个月证据级别1A。

拟行冠脉搭挢术者,术前停用氯吡格雷5天证据级别2A。

中危和高危NSTEACS患者,在阿司匹林和肝素基础上,应用埃替非班或替罗非班初始治疗证据级别1A。

在接受氯吡格雷的中危和高危患者,建议在其他初始治疗基础上应用埃替非班或替罗非班证据级别2A。

NSTEACS患者,不建议应用阿昔单抗作为初始治疗,除非冠脉解剖已经清楚并在24小时内拟行PCI证据级别1A。

(2)抗凝治疗:NSTEACS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短期应用UFH证据级别:1A,并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维持在50~75秒证据级别1C+。

NSTEACS急性期治疗,LMWH优于UFH证据级别1B,并且无需对LMWH的抗凝作用进行常规监测证据级别1C。

已经应用LMWH的NSTEACS患者,建议PCI中继续应用LMWH证据级别2C。

NSTEACS患者接受GPIIb/IIIa阻断剂,建议抗凝选用LMWH优于UFH证据级别2B。

首次在抗凝治疗中提出LMWH优于UFH。

关于LMWH在ACS中疗程,因为不同种类、不同剂量及不同疗程的LMWH的研究结果有矛盾,所以ACCP对LMWH疗程的评价为:目前现有的证据支持NSTEACS患者应早期介入治疗。

延长LMWH对高危病人有保护作用的成分,这些患者应及早介入干预,但如果冠脉干预延迟,则可考虑延长LMWH的治疗作为血运重建的“桥梁”。

2.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进行PCI手术的患者,推荐术前使用阿司匹林75~325mg(证据级别1A)。

PCI术后长期治疗,推荐阿司匹林75~162mg/d(证据级别1A)。

对于PCI术后长期接受氯吡格雷或华法林等抗栓药物治疗的患者,推荐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d(证据级别1C+)。

对于置入支架的患者,推荐应用阿司匹林与噻氯匹定或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不推荐全身抗凝治疗(证据级别1A级)。

建议首选氯吡格雷,次选噻氯匹定证据级别1A级。

所有PCI患者,特别是直接PCI、顽固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具有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推荐使用一种GPIIb/IIIa拮抗剂阿昔单抗或埃替非班,证据级别1A级。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时,推荐首选阿昔单抗优于埃替非班证据级别1B。

对于接受PCI的患者,不推荐使用替罗非班替代阿昔单抗(证据级别1A)。

无并发症的PCI术后患者,不推荐术后常规输注肝素(证据级别1A级)。

PCI术中,未使用GPIIb/IIIa拮抗剂的患者,推荐首选比伐卢定(bivalirudin)优于肝素(证据级别1A)。

对于PCI并发症低危的患者,推荐使用比伐卢定替代肝素,作为GPIIb/IIIa拮抗剂的辅助治疗(证据级别1B)。

对于具有出血高危的PCI患者,推荐使用比伐卢定作为GPIIb/IIIa拮抗剂的辅助治疗,不推荐使用肝素(证据级别1B)。

对于没有其他全身抗凝治疗指征的PCI患者,不推荐PCI术后常规使用VKA(证据级别1A)。

LMWH在PCI中应用的证据还不是很充分,不同种类LMWH在PCI中应用的静脉剂量还需要更多临床试验的证据。

对PCI前接受LMWH的患者,根据最后一剂LMWH的时间决定抗凝治疗策略证据级别1C。

3.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1)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有缺血症状,发病时间<12小时,心电图有ST段抬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持续时间不详),推荐使用疗效确切的溶栓药物(证据级别1A),如链激酶、阿替普酶rt-PA、瑞替普酶或替奈普酶(证据级别均为1A级)。

症状持续时间<6小时,与链激酶相比,更推荐t-PA(证据级别1A)。

链激酶过敏患者推荐使用t-PA、瑞替普酶或替奈普酶(证据级别IA)。

再发急性心肌梗死者,建议临床医师不要重复使用链激酶(证据级别2C)。

具有典型缺血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持续时间≤12小时的病人,12导联心电图发现后壁梗死,建议溶栓治疗(证据级别2C)。

症状持续时间12~24小时内,心电图表现ST段抬高或左束支阻滞,有进展性急性心肌梗死典型症状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高危病人,建议静脉给予溶栓药物治疗(证据级别2B)。

无法行直接血管成形术者,可进行院前溶栓的医院,建议院前溶栓(证据级别1A)。

急性心肌梗死准备接受溶栓治疗的病人,建议到达医院30分钟内给药(证据级别1A)。

有任何颅内出血病史,闭合性颅脑损伤或最近3个月内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人,不推荐溶栓治疗证据级别1C+。

(2)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不管是否接受溶栓治疗,建议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初诊时给予160~325mg口服,随后长期治疗,75~162mg每天口服(证据级别均为1A类)。

阿司匹林过敏的病人,建议应用氯吡格雷替代阿司匹林,负荷量300mg,每天75mg维持证据级别2C类。

链激酶溶栓的病人,建议应用静脉UFH5000U冲击量,随后以1000U/h体重大于80kg,800U/h(体重小于80kg)维持,APTT目标值50~75秒证据级别2C,或皮下注射UFH12500U,每12小时1次,维持48小时证据级别2A。

对于具有系统或静脉血栓栓塞风险的高危病人(前壁心肌梗死、泵衰竭、栓塞病史、心房颤动或左心室血栓),建议应用链激酶溶栓时给予静脉UFH(证据级别1C+)。

急性心肌梗死接受tPA、替奈普酶或瑞替普酶溶栓的病人,建议按体重调整给予肝素60U/kg冲击量,最大量4000U随后12U/kg/h最大量1000U/h维持48小时,调整剂量保持APTT50~75秒证据级别1C。

年龄≤75岁,肾功能良好(在男性、肌酐≤2.5mg/dL和女性肌酐≤2.0mg/dL),建议应用替奈普酶和依诺肝素30mg静脉推注,随后以1mg/kg皮下注射,q12h,用到7天。

(证据级别2B)。

与标准剂量的瑞替普酶或替奈普酶相比,不推荐使用标准剂量的阿昔单抗和半量瑞替普酶或替奈普酶与低剂量的静脉UFH联合应用证据1B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