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动词重叠AA”式和A-A”式的语法意义
动词重叠形式的意义

动词重叠形式的意义0911122班刘畅15号通过前人历史和语料,可以了解到,动词的重叠形式是汉语中极富特色的语法形式,重叠是一种语法手段,动词的重叠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表义作用、语法功能和表现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王力先生认为重叠是动作本身含有的某种性质,并概括为“短时貌”。
吕叔湘承认动词重叠式是动词变化形式,并总结为“短时态(尝试态)”。
俞敏较早指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属于“量”的范畴,朱德熙进一步将“量”分为动量和时量,认为动词重叠表示时量短或动量小。
邢福义则提出“短暂性摆动”的见解。
众多学者认为,动词的重叠形式包括:AA:问问想想、A-A:劝一劝找一找、A了A:笑了笑指了指、A了-A:挑了一挑,哼了两哼四种形式。
还有的认为,除了这上种形式外,还包括A着A着:想着想着数着数着、AAB:帮帮忙点点头、AABB:拉拉扯扯来来往往式。
意义中,由于动词重叠的范围各家所指不完全一样,只有在AA式上,语法学者们达成了共识。
(一)表短暂例子:你妈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你应该去看看她。
句意则渗透出应该多去看看之意。
(二)表尝试例子:你生生孩子,就知道什么是痛苦了。
此句表达了一种比较强烈的“尝试”义。
(三)表示过程的延续——量的增加例子:他退休以后,平常看看书,下下棋,和老朋友聊聊天,倒也不寂寞。
此句作为过程在延续,因此觉得比较充实。
(四)表示不定量这种类型在前人看来,是对于尚未实现的动作行为来说,就是它可以持续或者可以重复;对于已经实现的动作行为来说,就是它曾经持续或者曾重复。
(五)强化能动性例子:你咳嗽咳嗽,没准能咳出来。
表明说话人实际已把这些动作、行为看成当事人的有意行为了,非自主动词所在句子表示的事件成为或主观上成为一种可控事件。
(六)可控性例子:你应该爱惜爱惜你的身体了。
此句自主动词重叠式凸显动作主体对动作行为的可控性。
通过这些事例,我自己总结的意义有:一:增强表达效果,增添主观色彩。
浅析汉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浅析汉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作者:丁倩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11、动量是什么动量即动作的量。
有关动词重叠的动量,也是众说纷纭,大多学者把它解释为“短时”、“少量”、“轻量”。
直到朱景松先生做出了新的阐述:“所谓动作的量不能仅仅理解为动作时间长短、次数多少,而应该包括动作、行为、变化的各个侧面、各个环节可以有广义量的意义的因素。
朱景松先生对“量”含义的拓宽无疑对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动词重叠的动量包括动作的时间长短、力度大小、难度高低、语气强烈与缓和等。
2、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减弱动量既然动量包含诸多因素,那么动词重叠后的语法意义的短时说、动作轻量说、委婉语气说等就可以概括为减弱动量。
具体到不同语境,每个句子的动量的侧重点会不一样;也可能同时弱化几个因素。
所以应该从具体事件着手分析动词重叠语法意义。
2.1 缩短动作时间动词重叠式最常见的效果是缩短动作时间。
(1)a你先坐一会儿,我去去就来。
b你先坐一会儿,我去就来。
句(1)是最典型的短时的例子。
重叠式“去去”体现说话者离开时间较短,让听者容易接受,且“一会儿”已经缩短了动作的时间,有限定作用,后半句只能使用重叠式。
类似的还有“你等等我”,不仅很有礼貌,还能缩短动作行为“等待”的时间,让请求更委婉。
而基本式“你等我”就没有这种短时的作用,且不如重叠式委婉、礼貌。
(2)他看看表:“已经10点了!”(3)年纪大了,重活干不了了,只能洗洗衣服,铡铡草,喂喂牲口。
看表是为了知道时间,一般1、2秒足以。
例(2)中“看看表”正好符合这样的语言环境,比基本式“看表”更加贴切。
例(3)强调动作时间不长,如果使用基本式“洗衣服”“铡草”“喂牲口”就不能体现动作的短时。
2.2轻化动作力度、难度动词重叠式的减弱动量还常表现在动作力度、难度的轻化上。
从语法意义角度解读形容词重叠式的运用

词。 联合式的 ABAB 式,其中的“A、B”是并列的,合在一起才
能 表 达 一 定 的 含 义 ,像 “ 瘦 长— — — 瘦 长 瘦 长 ” “ 矮 胖— — —矮 胖 矮 胖”。
(三)AABB 式 AABB 式重叠词在现代汉语中最多 , 超过了 ABAB 式, 它的构造方式以联合式为主,像“白白净净、进进出出、来来 往往” 都属于联合式。 还有少数属于连声叠韵的连绵词,像 “袅 娜 — — — 袅 袅 娜 娜 ”“恍 惚— — — 恍 恍 惚 惚 ”这 样 的 词 。 二、形容词重叠式在汉语中的特殊应用 形容词重叠式在应用时也有特殊功能,比如 AABB 式,大 多数情况下是对 AB 式的延伸应用,像“干干净净”是突出“干 净 ”,“和 和 美 美 ”是 “和 美 ”的 延伸 。 有 些 重 叠 词 只 有 在 重叠 之 后 才有用,如《红楼梦》中晴雯说的“不用你蝎蝎螫螫的,我自知 道”,这里的“蝎蝎螫螫”只能作为一个整体使用,不能作为“蝎 螫”来用,意思就是“唠唠叨叨,婆婆妈妈”。 像这样的重叠词还 有“影影绰绰”“鬼鬼祟祟”“战战兢兢”。 这些重叠词中的“影绰、 鬼祟、战兢”都不能单独用,必须重叠后才有使用意义。 还有 一 些 不 是 作 为 “AB”式 单 独使 用 ,而 是 作 为 “AA”或 “BB”式单用,像“悠悠荡荡 ”“赫 赫 扬 扬 ”中的 “悠 悠 、赫 赫 ”都 可以单独运用。 重叠 形 容 词 “AABB”式 ,有 时 候 还 可 以 当 做 “ABB”式 使 用,像“颤颤巍巍”可以当做“颤巍巍”使用,“战战兢兢”也可以 当做“战兢兢”,“空空落落”可以当做“空落落”使用。 三、形容词重叠的句法功能 形容重叠词在汉语语法中的功能可以当定语、 状语、谓 语、宾语、补语,也可以当做独立短句使用。 (一)作定语 “ABB”式作定语 ,以《红楼梦 》为例,“银库上按月发出三 个月供给来,白花花二三百两银子。 ”“(贾环)因而故意装着 失手,将那油汪汪的蜡灯向宝玉脸上只一推”。 这里的“白花 花、油汪汪”都是定语。 AABB 式作定语,“内中还有袭人, 也是个妥妥当当的孩 子。 ”“一面抬头看时,只见花花簇簇一群人又向怡红院来了。 ” AABB 式作定语一般都要带上 “的”,这样可 以 消 除 谓 词 性,不带“的”一般用在数字前面,像“白花花”用在“二三百两” 之前,“花花簇簇”用在“一群人”之前。 (二)做谓语
动词重叠的形式及相关问题研究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Jour nal of Q iqihar U niversity(Phi&Soc Sci)January.2005[收稿日期]2004-10-12[作者简介]张晓涛(1971-)男,黑龙江海伦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动词重叠的形式及相关问题研究张晓涛(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关键词]动词;重叠;形式[摘 要]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指出动词重叠并不是动量组合,它与动量补语有着本质的区别。
同时也分析了造成人们对动词重叠形式认识差异的原因:从客观上说,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词和短语的界限不很清楚,动词重叠后,究竟是词还是短语没有明显的标记,造成分辨上的困难;从主观上讲,人们所持的标准不同而导致认识上的不同。
最后,在进行了比较分析后,将动词重叠划分为十种类型。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5)01-0088-03The Type of Verb Repetition and Problems Related to This PhenomenonZHANG Xiao tao(Harbin Normal U 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Key words:verb;repetition;typeAbstract:T 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Verb Repetition is very different from complement of quantity of the ac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 parison.In addition,it finds out the reason w hy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f the type of Verb Repetition,w hich are objective and subjetive aspects.Verb Repetition is divided into ten dif ferent kinds after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一、对动词重叠的定性现代汉语动词常常可以重叠使用,这是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
动词重叠的研究综述

本身没有“尝试”义,之后就很少有学者再提动词重叠有 表示程度的轻重,比如“看看书、开开车”等,就很难说
“尝试”义了。“尝试”义的确不能很好地解释动词重叠 一定比“看书、开车”的程度轻。关于这一局限性,杨平
的语法意义,因为很多动词重叠式本身没有任何“尝试” (2003)讨论得较为清楚。他指出,动词重叠式的作用是
动词重叠包括“VV、V一V、V了V、V了一V、AABB”五种格 围,从内部结构看,如果双音节动词的两个构词成分都是
式。前两式中“V”既可以是单音节动词,也可以是双音节 谓词性的,原则上可以重叠,都是体词性的就很难重叠;
动词;第三式中的“V”以单音节动词为主,少量双音节动 从语义特征看,具有自主性和持续性特征的动词可以重
邢福义(2004)等学者持此观点。李人鉴(1964)指出, 是:动作行为可以延续;动词词义较轻,没有庄重色彩;
动词重叠中间不能有语音停顿,不能插入任何成分,只有 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具有情景特征。2.非自主动词重叠的
单音节的动词“V”重叠为“VV”和双音节的动词“AB”重 语义条件是:表示消极后果的动词在致使句中;表示无法
叠为“ABAB”才是动词重叠。邢福义(2004)根据说话口 控制现象的动词用于表变化的句子里,并分别举例论证。
气、动作时量和分量,把“VV、ABAB、AAB”归结为动词重 总的来说,非自主性动词可重叠的相对较少。21世纪以
叠式。
来,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较多,白丁(2000)认为,应
第二,王还(1963)、范方莲(1964)等人认为, 该从动词内部结构和语义特征入手来讨论可重叠动词的范
(1994)指出动词重叠“有时可有尝试之意,可称为尝试 “VV”是“V-V”的紧缩形式,紧缩操作只改变形式而不
动词重叠

动词重叠:动词重叠是汉语很有特色的一个语法现象,也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
学生关于动词重叠的偏误主要涉及重叠后的语法意义,重叠后充当的句法成分,也涉及到动词的重叠形式。
下面就这些问题分别进行分析:(一)动词重叠的形式:1.单音节动词重叠的形式主要有两种:AA式,如:看看、说说、想想、问问、催催等。
A一A式,如: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问一问、催一催、敲一敲等。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时,一般在中间加上“了”。
如:他看了看表,发现自己还是来早了。
他敲了一敲门,里面没人应,他就走了。
2.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只有一种,即ABAB式,如学习学习、休息休息、讨论讨论等。
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多不发生在过去,如果表示过去,在中间加上“了”。
另外,我们还应该告诉学生,还有一种重叠形式,即离合词只能重叠前面的动词性语素。
如:见见面、洗洗澡、睡睡觉、散散步、理理发、帮帮忙、跳跳舞、唱唱歌等。
这种重叠形式如表示已经发生的动作,只能在第一个音节后面加上“了”。
如:我们只是见了见面,并没有多说。
昨天他给我帮了帮忙就走了。
(二)动词重叠的范围:我们只告诉他们汉语中的动词可以重叠,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是AA,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是ABAB。
学生把握起来还是很难。
到底哪些可以重叠?哪些不可以。
也是对外汉语教材和老师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的。
汉语中大部分动作动词和小部分心理动词都可以重叠,但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关系动词、存现动词、使令动词则不能重叠。
对比如下:看看、听听、想想*能能、*会会、*应该应该、*进进、*来来、*是是、*有有、*在在、*使使可以重叠的动词大部分是持续性动词或者虽不能重复,但可以多次进行。
一次性动作动词即一次就结束不可能重复进行得不可以重叠。
对比如下:走、看、听、唱、买*原谅原谅、*成立成立、*花花、*来来等可以重叠的动词一般是人的意志可以支配的动词。
对比如下:*丢丢、*忘忘、*病病、*掉掉、*迷失迷失等人力不可控*生长生长、*流流、*落落、*弥漫弥漫、*塌塌等自然界的运动另外,动词重叠多用于口语中,书面语少用。
动词AABB重叠式语法构成探源

动词AABB重叠式语法构成探源潘国英【摘要】动词AABB重叠式是由AABB叠加式发展而来的.AA式重叠是AABB式重叠的基础.唐以前的动词AABB式都是重言AA与BB的叠加,唐代出现动词AABB重叠式,AABB形式成为一种构词的语法手段.宋元时期动词AABB重叠式逐渐增多,至明清空前繁盛.当AABB成为一种普遍的构词模式,由于类推作用,一部分双音节动词AB也重叠为AABB.同时,使用频率高的AABB式语法化为固定的AABB重叠式,一部分AABB式由“AA+BB”被重新分析为AB重叠为AABB,这种重新分析反过来促成了AB的词汇化.【期刊名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40)007【总页数】6页(P73-78)【关键词】动词AABB重叠式;叠加;重叠【作者】潘国英【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1对于汉语中“吵吵闹闹”“摇摇晃晃”等动词AABB重叠式,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意义和功能的讨论,语法构成的研究却不多。
李晋霞[1]、张谊生[2](P207)等将动词AABB重叠式的语法构成分成两种情况,即AB成词的和AB不成词的。
前者如“指指点点、躲躲闪闪”等,后者如“哭哭啼啼、进进出出”等。
认为两者重叠的方式不同:AB成词的,由AB重叠为AABB,即AB—AABB;AB 不成词的,先是A重叠为AA,B重叠为BB,然后AA和BB再组合,即AA+BB—AABB。
而胡孝斌[3]提出相反意见。
其从语法化的角度指出,动词AABB式重叠不应该被视为双音节词AB的重叠,而应该看作是单音节动词重叠AA式和BB式的叠加。
以上研究都是在共时平面进行的,要么简单地以是否成词为标准,要么直接判定动词AABB式重叠都是由AA式和BB式叠加形成,均缺乏历时性的研究。
对于动词AABB重叠式,普遍的观点是表示“反复、频繁、绵延”和“加大动量”的语法意义,这正好与表示“少量、短时”的AA式、ABAB式动词重叠对立。
动词重叠式的深层语法意义

第 19 卷第 2 期 2006 年 6 月
王华 : 动词重叠式的深层语法意义
了动作行为的量 , 后一句阐明了动作行为是有结果 的。 ( 9) 年纪大了 , 重活干不了, 只能洗洗衣服 , 铡铡 草, 喂喂牲口。 ( 朱德熙 1982 例 ) 王还认为以 一次完整动作作为一个单位 的动 词重叠式 表示常发生的动作 , 有轻松悠闲的意味 , 或表示 通过这 个动作 , 很 容易 地就把 时间 打发 掉 了 。从她文中所举的例 子看, 确实 如此, 如例 ( 8) ( 9) 。认为动作主体可以主观、 随意控制每天看书、 下棋的次数和时间的长 短, 才有轻 松悠闲的意味。 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动词重叠后具有的减小动量或 者增加时量的作用。此外, 动词重叠式表示的经常 性行为, 并不总是轻松悠闲的。 ( 10) 她这些年 就靠给人洗洗 衣服勉强维持 生 活。 有些例句是不能从量的角度探讨动词重叠的语 法意义。 ( 11) 叫她生生孩子 , 就知道做母亲的甘苦了 。 例( 11) 只能从动作行为结果的角度分析动词重 叠的语法意义, 她 在 生 孩子后 , 才知道做母亲的 甘苦 结果。而不能从量的角度探讨动词重叠的 语法意义。李人鉴已经指出了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包括动作行为的量和动作行为的结果。可惜没有更 进一步指出动词重叠式的深层语法意义。 ( 五) 强化能动性 朱景松把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分为三个方面 : 减弱动作、 行为、 变化的量; 延续动作、 行为、 变化的 过程 ; 强化动作、 行为、 变化主体的能动性。同时提 出强化能动性是动词重叠式最根本的意义。我们基 本同意他的观点 , 但其观点也有不足之处, 即对动词 重叠式最根本的意义 强化能动 性 与 减弱 、 延 续 的关系解说不明确, 并且不能很好地协调 减弱 和 延续 二者之间的对立关系。 二、 动词重叠式的深层语法意义 我们认为语法意义必须是语法形式体现出的意 义, 它是一种抽象的 意义。语法意 义存在于语素、 词、 短语、 句子等语言层级单位的关系之中, 是从语 言层级单位之中抽象出来的关系意义、 结构意义和 类意义 , 而不是指单位本身的具体的实质意义。语 法形式是指表现语法意义的一切语法手段的总和 , 5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动词重叠AA”式和A-A”式的语法意义
摘要: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AA”式和“A-A”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动词重叠式有多种格式,格式不一样,语法意义也会有所差别;即使是同一格式,所处的语境不同,语法意义也不尽相同;在语言运用中,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是立体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认识。
通过对明代动词重叠“AA”式和“A-A”式的深入考察,我们发现该书中动词重叠既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时短量小,也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多量、表示尝试表示委婉语气。
关键词:“AA”式和“A-A”式;动词重叠;语法意义
动词“AA”式和“A-A”式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语法意义。
本文在借鉴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明代的相关文献分析明代动词“AA”式和“A-A”式的语法意义。
尝试对VV 和V-V 的源流关系作合理的解释,并对二形式的对比发展作细致的分析。
①
一、关于动词A-A 和AA 的研究回顾
在A-A 和AA的内部研究方面,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指出:“短时貌是有动词加数量末品演变而来的,例如‘看看’系从‘看一看’变来。
像‘看一看’这种仂语,是把普遍一种行为看作连续不断的许多行为的合体,然后把现在所叙述的行为看作不是连续不断的合体,而是一个行为的单体。
这样,说话人所想象的时间自然是很短暂的。
”
有学者从历史溯源角度入手,范方莲先生的《试论所谓动词重叠》
从句法、语用方面比较格式之间的关系,从而否定动词构形的存在。
她明确表示:“我们认为‘AA’就是‘A-A’,当中的‘一’在特定的语音条件下脱落了。
”张轸对现代汉语里表示时间短、次数少的“AA”式和“A-A”式的来源作了深入探究,认为:“‘A-A’式先产生,‘AA’后产生,他们与表示动作反复的动词重叠式没有直接关系”,指出“AA”和“A-A”的产生与近代汉语广泛兴起并使用的动词借用动词量的用法有直接联系。
还有学者从共时角度入手开展研究,比如萧国政、李汛从描述差异、祈使差异、结构差异三方面分析了VV与V-V两种格式的差异,颇有新意。
张崇、刘继超主张“AA”式来自于“A-A”式,是“A-A”式脱落掉“-”的脱落形式,并且认为可以从大量方言材料中获得“脱落说”的印证。
王宝利、唐韵对《西游记》中单音节动词重叠式VV 式与V-V式做了全部考察,从句法功能、语法功能、语法意义三个方面对两式的异同作了细致的分析和探讨,作了一种有益的历时层面的共时对比。
李思明指出:“总的发展趋势是:嵌‘-’式由多到少,省‘-’式由少到多,并且减增幅度都很大。
”“‘-’至晚在元代以来开始轻读。
平常说话速度较快,轻读‘-’易于脱落;如由于种种原因,话语需慢慢说出时,轻读‘-’仍需保留,见之于书面,‘-’字仍嵌于重叠式中。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动词重叠自先秦就已产生,其作用是表示反复、持续。
近现代汉语的动词重叠是从上古表反复的动词重叠发展而来,到了近代才开始表示“短时态”。
太田辰夫、赵克诚等学者就持此观点。
另外,李珊也不认同“AA”式来自于“A-A”
式的观点,其理由是“AA”式来自于“A-A”式在早期不一一平行,因此二者不可能有同源关系。
二、明代动词“AA”式语法意义
(一)程度量
1.力度小
(1)王庆亭听了这句话,便呆了呆,只得放下饭碗,抹抹嘴,走将出来,拱拱手问道:“二位光降,有何见教?”(《水浒传》第一百零二回)
(2)三藏柱着九环锡杖,按按藤编蔑织斗篷,先奔门前,只见一老者,斜倚竹床之上,口中嘤嘤的念佛(《西游记》第二十回)。
(3)伸手去头上摸摸,似一条金线儿模样,紧紧地勒在上面,取不下,揪不断,已此生根了(《西游记》第十四回)。
(4)方才那只虎见了你,怎么就不动动,让自在打他,何说(《西游记》第十四回)。
(5)八戒道:“哥啊,既是这般容易,你把师父背着,只消点点头,躬躬腰,跳过去就罢了,何必苦苦的与他斯战?”(《西游记》第二十二回)
(6)那座山即生根合缝,可运用呼吸之气,手儿爬出,可以摇挣摇挣(《西游记》第七回)。
2.程度轻
(7)伯钦道:“你们出家人,偏有许多计较,吃饭便也念诵念诵。
”(《西游记》第十三回)
(8)行者伸手去耳朵里拔出一根绣花针儿,迎风一幌,却是一条铁棒,足有碗来粗细,拿在手中道:“不要走!也让老孙打一棍儿试试手。
”(《西游记》第十四回)
(二)时间短
1.动作持续时间短
(9)伸手摸摸,泱出血来了,他道:“蹭蹬阿!我又没甚喜事,怎么嘴上挂了红耶?”(《西游记》第三十二回)
(10)老僧道:“我虽是坐家自在,乐乎晚景,却不得他这袈裟穿穿。
若教我穿得一日儿,就死也闭眼,也是我来阳世间为僧一场。
”(《西游记》第十六回)
2.状态持续时间短
(11)行者道:“列位大人,略陪我师父坐坐。
”(《西游记》第九十九回)
(12)却说那老怪又唤二魔道:“兄弟,你既拿了八戒,断乎就有唐僧,再去巡巡山来,切莫放过他企业。
”(《西游记》第三十三回)(13)众猴骇然,叫道:“大王!还拿出来耍耍!(《西游记》第三回)
(14)啊呀,好大雨也,来到这五道将军庙躲躲雨咱(《魔合罗》第1370页)。
(15)这真君即唤梅山六兄弟——乃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聚集殿前道:“适才玉帝调遣我等往花果山收降妖猴,同去同来。
”(《西游记》第六回)
三、明代动词“A-A”式的语法意义
(一)程度量
1.力度小
(16)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水浒传》第二十二回)。
(17)他把腰躬一躬,足长了三尺(《西游记》第二十一回)。
2.程度轻
(18)宋江只叫得苦道:上苍救一救则个!(《水浒传》第三十六回)
(二)时间量
1.动作持续时间短
(19)师兄,十分风大,我们且躲一躲干净(《西游记》第二十回)。
这里的“躲”是持续动词,“躲一躲”表示动作持续时间短。
而在元代“A-A”式中例句(19)“他躲一躲,把我那箭擦过去了”的“躲”是瞬间动词,是一个瞬间完成的动作。
2.状态持续时间短
(20)耐心坐一坐,我去寻水来你吃(《水浒传》第四十二回)。
(三)次数量
(21)赵能道:“说的是,再仔细搜一搜看!”(《水浒传》第三十六回)
(20)阮小七叫上水手来,舀了舱里水,把展布都拭抹了,却叫
水手道:“你且掇一瓶御酒过来,我先尝一尝滋味。
”(《水浒传》第七十五回)
(21)行者也束一束虎皮裙,整一整绵布直裰,取了关文同去(《西游记》第六十二回)。
(22)(那老魔)叫:“小的们,且把八戒照旧吊起查一查还有几件宝贝。
”(《西游记》第三十五回)
四、结论
通过上文的研究与分析,笔者认为,“AA”来源于上古表示绵延的“AA”的观点,无法解释二者在表达的语义上的巨大差异(动词重叠“AA”表示时短量少,而上古的“AA”表示绵延)。
也无法解释“AA”在表示绵延的发展历程中是如何演变为表示时短量少的。
因此,明代动词“AA”式来自于“A-A”式,而“AA”式与上古表示绵延的“AA”无直接关联。
参考文献:
[1]徐连祥.动词重叠式“VV”与“V-V”的语用差别[J].中国语文,2002,(2).
[2]邢福义.说“v-v”[J].中国语文,2000,(5).
[3]杨平.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5).
[4]殷晓明.动词重叠语法意义二题[J].语文学刊,2002,(2).
[5]于江.动词重叠式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2001,(1).
[6]徐今.宋元明清V-V语法意义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张静.论汉语动词的重叠形式[J].郑州大学学报,1979,(3).
[8]张赪.现代汉语“V-V”式和“VV”的来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4).
[9]赵新.动词重叠在使用中的制约因素[J].语文研究,1993,(2).
[10]朱景松.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98,(5).
[11]李宇明.《水浒全传》、《金瓶梅》、《红楼梦》中动词重叠式的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2,(2).
[12]萧国政,李汛.试论V-V 和VV 的差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6).
[13]王宝利,唐韵《西游记》单音节动词重叠式VV 与V-V的差异[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