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2年来玉米价格的变动分析

合集下载

全国各地高考地理--农业测试题

全国各地高考地理--农业测试题

2000-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题汇编:农业2〔2006上海地理卷〕7.以下省区中,既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又是我国重要甜菜产区的是BA.青海B.新疆C.西躲D.黑龙江9.近年来,我国迅速开展的大棚蔬菜生产要紧改变的生产条件是AA.光热条件B.市场条件C.地形条件D.土壤条件11.我国“南米北面〞的传统饮食习惯,表达了农业生产的AA.地域性B.周期性C.商品性D.市场性12.塔里木术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地理特征的相同之处有CA.位于相同温度带B.根基上旱涝灾难频发区C.位于相同干湿地区D.都有商品棉基地14.以下关于澳大利亚开展畜牧业有利条件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CA.地势平坦,草原宽广B.地下水资源丰富C.冬季普遍热和湿润D.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25.在开展耕作业方面,两国(印度、巴西)相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印度的要紧制约因素是,巴西要紧制约因素是。

答案:面积宽广(或地形平缓),水热资源丰富;西南季风进退和强弱年际变化大,落水不稳定,常发生水旱灾难;北部宽广热带雨林地区不宜大规模开发32.珠三角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依据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类,珠三角的农业属于农业。

那个地点多数地区农业尽管机械化程度较低,但程度高,单位面积产量高。

'32水田劳动集约化(集约化)33.基塘农业是珠三角的农业特色,其形成要紧是充分利用了当地(单项选择)A.胖沃的土壤B.低洼的地势C.兴盛的科技D.便捷的交通33B52西北农业可持续开展应如何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开展经济:利用河西走廊热量、土地资源和祁连山冰雪融水,开展浇灌农业(或稳固西北地区商品粮棉基地的优势地位).保卫水资源(或节约用水,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

〔2006四川文综卷〕读表1,据此答复1-3题。

表1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3.关于四地所在区域农业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A.①以冰雪融水浇灌为主B.②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C.③以水田农业为主D.④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2006天津文综卷〕39.(39分)农业税收在国家收进中的比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国农业正逐步向现代化过渡,减免农业税有利于农业的开展。

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分析.

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分析.

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分析2003-3-25一、入世一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在WTO框架中,农业是最敏感最弱势的领域。

中国农业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落后,随着关税降低和进口配额增加,许多人担心中国农业会经不起加入WTO之后的冲击。

但是从入世一年来的情况来看,中国农产品出口虽然不断遭遇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却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绩:出口实现了自2000年以来的连续第三年增长,且增幅显著,进口变化不大,入世冲击没有形成。

1.出口总额显著增长,进口总额微增,贸易顺差不断扩大截至2002年10月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240亿美元,同比增长7.6%。

尤其是农产品出口取得可喜成绩,出口额达到142亿美元,同比增加16亿美元,增幅达12.6%;进口98亿美元,同比增长1%。

农产品贸易顺差扩大到44亿美元,同比增加15亿美元,增幅达51.4%。

农产品贸易总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8%,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其中,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份额为5.4%,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农产品进口额占全国进口总额的4.1%,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占全国顺差的17.8%,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2.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进口增减不一(1粮食出口大幅度增加,进口减少。

2002年1-10月中国粮食累计出口1098万t,同比增加400万t,增幅达57%;进口239万t,同比减少13万t,降幅达5%;粮食净出口859t,增幅达92%。

粮食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和小麦出口大幅度增加。

1-10月玉米累计出口842万t,同比增加355万t,增幅达73%;小麦累计出口90万t,同比增加37万t,增幅达72%。

粮食进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大米和大麦进口减少。

1~10月玉米累计进口0.76万t,同比下降77%;大米累计进口16.5万t,同比下降15%;大麦累计进口159万t,同比下降19%。

周期研究之一:康波中的价格波动

周期研究之一:康波中的价格波动

经典长波的九阶段的示意图
[ta经济ble_i经n济dus经t济ryt爆r炸end见顶] 经济 经济 持续 经济打
复苏期 扩张期 过热期间 上升期 回落期 反弹期 回落期 回落期 底期间
浪顶战争
Here
浪底战争
20年
5-7年 10-15年
10-15年

五、康波中的黄金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第五次康波的价格波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 关于第五次康波周期的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 关于第五次康波周期中的价格波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 关于大宗商品的中级反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4 关于第五次康波周期中价格研究的后续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开放条件下我国玉米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政策选择

开放条件下我国玉米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政策选择

开放条件下我国玉米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政策选择日期:2015-03-12 08:42 作者:来源: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点击:39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作物之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2003年以来我国玉米生产实现了九连增,总产量连创历史新高,但由于需求增长更为强劲,玉米贸易格局发生了逆转,自2010年开始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且净进口量不断增加。

正确把握未来我国玉米供需趋势,充分认识我国玉米产业面临的挑战,选择适当的政策措施,对确保开放条件下我国玉米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十分重要。

一、我国玉米供需现状与趋势(一)供需现状:玉米需求增长强劲,供需平衡压力加大,贸易格局发生逆转2000~2012年,我国玉米产量由1.06亿吨增长到2.08亿吨,增长96%,年均增长5.8%。

2003年以来玉米产量实现“九连增”。

由于畜牧业和玉米深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玉米消费增长更为强劲。

2000~2011年期间玉米表观消费量翻了一番,从0.96亿吨增长到1.93亿吨,年均增长6.6%,比同期玉米产量年均增长率高1个百分点。

其中,饲用玉米消费从0.8亿吨增长到1.13亿吨,年均增长3.5%,2011年饲用玉米约占玉米总需求的61%;深加工玉米消费从1279万吨增长到5600万吨,增加3.38倍,年均增长15.9%,2011年工业用玉米消费约占玉米总需求的30%。

玉米深加工产品中淀粉类产品(含淀粉糖)约占60%左右,酒精类产品约占25%,赖氨酸、柠檬酸、味精和玉米油等产品约占15%(表1、图1)。

表1:2000-2011年我国玉米需求情况1(单位:万吨)年份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总消费10703 10971 11316 11657 12638 13840 14439 15365 15533 17070 17800 18591 食用1359 1341 1379 1254 1346 1377 1380 1385 1385 1440 1540 1580 饲料7961 7978 8077 8191 8245 8711 8950 9500 9900 10500 10780 11280 深加工1279 1546 1749 2104 2932 3632 3980 4350 4120 5000 5350 5600 种用104 106 111 108 115 120 129 130 128 130 130 131图1 2000-2011年中国玉米产量和表观消费量2由于国内玉米需求增长比生产增长更为强劲,我国玉米贸易格局发生了逆转。

玉米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玉米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吉林省玉米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一刖言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玉米产量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20%左右,就国内而言玉米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产量都在5000-6000万吨左右,作为玉米的主要产出省,吉林省玉米的价格波动不仅影响着农民的收入等问题,而且会关系到国内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世界玉米的价格波动。

所以本文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影响中国玉米价格波动的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便为今后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二中国玉米价格波动情况概述近年来,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刺激了以玉米为原料的生物能源的发展,进而带动了玉米需求的增长,引发了国内玉米价格的大幅波动。

2002—2012年间中国玉米价格波动情况见图2-1。

吉林玉米价格月厂/小9 LnTN0i0月。

月次'月。

月况'月3.%月涓q月月g丛月涓丛月涓.%月g q月月涓.月月涓.月月涓.%月. 年年1'4"制/年思年6年制售年年如年利年伊总说年" ;00^2年0财哈年04M4年0侦邓年06006小6年07007小7年03803^8年0)9M9年01%1°10年011图2-1中国玉米价格波动情况(单位:元/吨)由表2-1可以看出,2002—2012年间中国玉米价格的整体呈上涨趋势,在2002年降中国玉米平均价格为856元吨。

此后,我国玉米价格在需求扩张的刺激下大幅度上扬,并在2007年达到1495元/吨,为2002年的1.75倍,年均增长率为8.29%。

2008年和2009年,玉米价格开始下降,但是2010年以来,玉米价格和其他农产品一样,出现一路狂飙的趋势。

2011,玉米价格一路上涨,从1762元/吨直奔并突破2000元大关,截止到目前国内玉米价格虽然价格涨幅比较弱势,但是一直处于一个高位平稳的区间。

三中国玉米价格波动的宏观影响因素分析(一)世界的经济环境因素对玉米价格的影响2010年,世界经济在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撑下,复苏势头较为强劲。

入世以来国际玉米价格波动特点及影响因素

入世以来国际玉米价格波动特点及影响因素

入世以来国际玉米价格波动特点及影响因素作者:李艳君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31期玉米作为用途最为广泛的粮食品种,在世界粮食市场和中国粮食市场都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国际玉米价格大幅波动,并呈现不断加剧的态势,对各国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而备受世界瞩目。

探寻国际玉米价格波动的规律性,有助于我国研究制定国内玉米定价机制和对外贸易政策。

一、国际玉米价格波动的主要特征国际玉米现货价格(美国2号黄玉米)与期货价格(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走势大体相同,现货价格略高于期货价格。

以现货价格为分析对象,全面分析在2001—2013年6月期间,现货价格波动的总体特点、趋势性特点和周期性特点。

(一)总体波动特点国际玉米价格波动总体呈上升趋势,并呈现峰值越来越高、间隔越来越短、涨速越来越快的特点。

从时间来看,2007年以前国际玉米价格走势相对平稳,波动较小,2007年以后波动性明显增强。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数据,国际玉米现货价格从2001年1 月份的94.3美元/吨上涨到2013年6月份的297.1 美元/吨,累计涨幅达215.1%。

其间经历了5次较大的波动,第一次波峰出现在2004年4月,峰值达133.4美元/吨。

第二次波峰出现在2007年2月,峰值达177.4美元/吨。

第三次波峰出现在2008年6月,峰值达287.1美元/吨。

第四次波峰出现在2011年4月,峰值达318.7美元/吨。

第五次波峰出现在2012年7月,峰值达333美元/吨,创历史新高。

(二)趋势波动特点国际玉米现货价格在2001—2013年6月经历了“四次上升四次下降”8个阶段。

第一次上升为2001年1月到2004年4月,从83.2美元/吨升至133.4美元/吨,升幅达60.1%;第一次下降为2004年5月至2005年10月,从129.3美元/吨降至93.4美元/吨,降幅为38.4%;第二次上升为2005年11月到2007年2月,从96美元/吨升至177.4美元/吨,升幅为84.8%;第二次下降为2007年3月至2007年7月,从169.5美元/吨降至147.1美元/吨,降幅为15.2%;第三次上升为2007年8月到2008年6月,从147.1美元/吨升至287.1美元/吨,升幅达95.2%;第三次下降为2008年7月到2010年6月,从266.9美元/吨回落至150.6美元/吨,降幅为77.2%。

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影响因素及趋势预测

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影响因素及趋势预测

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影响因素及趋势预测闫琰;王志丹;刘卓【摘要】首先从粮食消费总量、结构、品种和消费区域差别方面分析了我国粮食消费的现状,并分析了引起这些现象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粮食消费可能的发展趋势,并预测了我国未来粮食的消费量和消费峰值.最后针对我国粮食消费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关对策.【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00)035【总页数】3页(P13775-13777)【关键词】粮食消费;影响因素;预测;建议【作者】闫琰;王志丹;刘卓【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 粮食消费现状1.1消费总量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趋势带动了粮食消费的逐步攀升。

同时,由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居民蛋白质消费量增加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单纯的口粮消费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2012年我国口粮消费总量为16 160.8万t,人均口粮消费量为119.4 kg。

但是,必须注意到,蛋白质消费的增加必将引起饲料粮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起我国粮食消费总量的继续增长态势。

1.2 消费结构近年来,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饲料粮和口粮呈现出明显的反向变动趋势(图1)。

自1996年以来,我国居民的人均口粮消费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但是饲料粮和工业用粮的消费需求稳步上升。

从饲料粮和口粮消费的比例来看,二十多年内,我国口粮消费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的同时,饲料粮消费量稳步攀升,逐渐与口粮消费持平。

2012年,我国饲料粮消费达到15 269万t,加工饲料产量13 503万t。

另外,从加工用粮来看,2011年经加工的大米产量8 216万 t,小麦粉产量8 519万t,玉米淀粉产量2 082.28万t,食用植物油产量3 436万t,工业用粮占三大粮食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14.6%。

近年国内外粮食价格比较及原因分析

近年国内外粮食价格比较及原因分析

近年国内外粮食价格比较及原因分析李雪;郝晓燕【摘要】2004年以来,中国粮价稳步提升,国际粮食到岸税后价(含运费、关税和保险等费用)普遍低于国内价格,特别是2013年以来价差呈扩大趋势.基于入世以来国内外主要粮食作物价格对比分析,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粮食价差形成原因,并提出了促进中国粮食竞争力提高的相关政策建议.【期刊名称】《农业展望》【年(卷),期】2016(012)002【总页数】4页(P19-22)【关键词】粮食;价差;国际竞争力;政策;建议【作者】李雪;郝晓燕【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粮食为民生之本,粮价乃百价之基。

粮食价格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粮价的稳定不仅影响生产者的利益和消费者的福利,给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受国际农产品市场影响加深背景下,如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赢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是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

尤其是近年来国际粮食价格竞争力不断增强,致使我国粮食进口量较快增长。

在此背景下,加强对国内外粮食价格及价差研究有助于分析我国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竞争力变化,在国际贸易及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同时把握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差距,提升我国粮食竞争力。

在关税配额保护及最低收购价等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粮食价格平稳上涨,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差距逐渐缩小,2013年以来国内粮食价格已经高于国际到岸税后价,且价差呈扩大趋势[1-2]。

1.1 小麦2006—2014年,国内小麦价格不断上涨,除2008年、2010年及2012年之外,国际小麦到岸税后价均低于国内价格,2013年以后随着国际价格的回落,价差也呈逐步缩小趋势[3]。

具体来看,2006年6月—2009年7月,国际小麦到岸税后价高于国内销区价格,价差(国际价格减去国内价格)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从2006年6月的546元/t扩大至2008年3月的2 651元/t,之后逐步缩小至2009年7月的173 元/t;随着国际小麦价格回落,2009年8月—2010年7月,到岸税后价与国内销区价格较为接近,2010年8月之后国际价格上涨,国际到岸税后价高于国内销区价格,价差从2010年9月的402元/t增至2011年2月的666元/t,之后逐渐缩小,2011年10月国际价格开始低于国内价格,价差(国内价格减去国际价格)从69元/t增至347元/t,随后逐步缩小至2012 年6月的217元/t;2012年7月国际价格大幅上涨,国际到岸税后价高于国内销区价格,价差从280元/t增至519元/t,随后缩小至2013年2月的33元/t;2013年3月以来,国际小麦到岸税后价持续高于国内销区价格,价差呈扩大趋势,由2013年3月的52 元/t增加至2015年12月的1 173元/t(图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2012年来玉米价格的变动分析
一、总体概述:
由图表可以看出自2002—2012年玉米价格虽然在某个时间点上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但是整体上呈上涨趋势,由2004年的1200元左右涨至2012年的2580左右.总体来看其原因如下:
1、需求的增加
随着经济环境的复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科技的进步,玉米的功能性价值不断提高,玉米的需求也不断则加,特别表现在饲料企业及深加工企业,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饲用玉米随之提高,科技的不断进步是玉米的下游产品不断增加,利润空间逐渐加大,
增加的玉米的需求量。

从中国看中国正从一个玉米出口常态化的国家转变为一个进口常态化的国家。

刚需的寻在决定了玉米价格的上涨。

2、经济形势的复苏
虽然在不同的时期经济形势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但是总体来看近十年无论世界还是中国经济形势均保持一个相对的增长,逐渐的摆脱了199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阴影,经济形势的复苏刺激了玉米需求的增加,改变的人民的消费水平。

玉米作为主要的农产品品种在此经济形势下必然好转。

3、生产成本增加
十年前得玉米种植成本与当今的玉米种植成本对比差异明显。

原油,尿素、种子、人工成本近年来增加幅度很大,进而增加了玉米的成本价格,在同等利润条件下玉米的价格一定会增加。

4、气候因素增加了玉米产量的不确定性
天气的影响,对玉米的产量不同年份出现不同的产量,今年来极端天气频发,虽然对市场上的玉米供给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是这种因素对消费者和贸易商心态上的影响很大,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玉米价格的上涨。

5、环保促进生物燃料的发展
由于原油的不可再生性及油价的不断攀升,生物燃料今年来多被提及且等到广泛共识,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生物燃料等到广泛发展,增加了玉米的需求量。

6市场体制的更加完善
玉米价格的上涨体现了市场供需关系的特性,国家更加的重视市场经济的力量,在宏观调控上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没有出台相应有效的政策来抑制玉米价格。

7、货币政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总结:玉米价格的增长中重要的原因还是受供需关系的影响,一切都离不开供需这个大的背景,范价格上涨总体上反应出国内玉米的一种紧平衡状态,玉米的进口很可能常态化,玉米的价格今后将呈现总体平稳的态势,价格上不会出现大幅的下跌。

二、不同时间点玉米价格波动分析
就玉米这个品种而言,正常情况下其价格每年都有一定的周期性,正常年份往往在收购的时期是玉米在一年中价格最低的时期,在8月份左右青黄不接时期,玉米价格往往是最高的时期。

但是受其他原因影响不要同时期价格走势不同。

08-09年玉米价格急转直下,分析原因如下
1、大环境受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信贷萎缩,经济萧条,需求不足。

2、奥运开幕政策上对节能减排的要求过高,导致很多企业生产关闭。

3、饲用玉米及工业加工玉米需求降低。

09-10年玉米价格大幅度攀升原因如下
1、各国出台刺激经济的政策,整体经济形势有所好转,需求增加。

奥运会的对经济的刺激初见成效。

2、国家制定以内需为导向的政策,饲料企业及深加工企业下游产品利润增加,对玉米原材料需求增加
3、上一年度库存量消耗殆尽,整体供需略紧。

2010-2011年玉米价格持续冲高原因如下
1、国内供需矛盾突出,供给紧张、需求不断增加,拉动玉米价格。

2、饲料企业和深加工企业的扩产,需求量不断加大。

3、各大贸易商对玉米行情看好,大量囤积,带动价格飞涨。

4、库存不足,难以缓解供需矛盾。

5、国家抑制玉米价格手段有限,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

6、饲料及深加工企业利润空间很大,不惜抬高价格采购生产产品。

2011—2012年玉米价格高位低迷运行
1、国内整体经济形势不好,需求不旺盛。

2、玉米产量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供需矛盾。

3、库存偏大。

4、饲料企业及深加工企业,下游产品利润空间不足,生产动力不强,只能靠节约成本来降低亏损。

5、小麦的替代略过高,减少了玉米的用量。

6、部分地区玉米质量差异性明显,影响玉米的销售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