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骆世明第三版试题

农业生态学骆世明第三版试题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旨在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关键要素、实践应用、发展现状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农业生态学概述农业生态学是20世纪中期逐渐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生物学、土壤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环境和物质循环等方面的规律。
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农业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环境和物质循环三个部分组成的。
生物部分包括农作物、土壤微生物、野生生物等;环境部分包括气候、水资源、土壤质量等;物质循环部分包括养分循环、碳循环、水循环等。
这三个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农业生态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农业生产者采用更加环保、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技术。
例如,合理布局种植结构,实现农田多样化,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实施农田生态系统调控,促进养分循环和生物多样性;推广低碳农业技术,降低农业生产对气候的影响;开展生态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等。
四、我国农业生态学的发展现状与挑战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学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农田生物多样性下降、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等。
为应对这些挑战,我国政府加大了农业生态建设的投入,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农业政策,如生态补偿机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
五、农业生态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态学在未来将面临更多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发展绿色、低碳的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农业生态问题。
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农业生态学的特点1.系统性:农业生态学关注的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完整过程,从农田、作物、农民、天气到土壤、水源等环境要素都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一整套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农业生产系统。
2.综合性:农业生态学研究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包括生物学、地理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统计学等,通过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和规律。
3.实用性:农业生态学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学科,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通过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可以提供农业生产的科学指导和决策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4.生态平衡: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目标是建立和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状态。
通过合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机制,保持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环境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5.适应性:农业生态学强调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模式。
通过研究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适应性要求,可以为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
6.可持续性:农业生态学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来保护和改善环境,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方案。
7.社会经济性:农业生态学研究不仅仅关注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要素,还强调农业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支持。
总之,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通过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探讨农业生产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如何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和提高生产效益。
它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实用性、生态平衡、适应性、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性等特点。
第5章 农业生态学

6.明显的区域性 . 农业生态系统除了受气候、土壤、地形地 貌等自然生态因子影响形成区域性外,还 要受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而形 成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如“低投入农业生态系统”与“高投入农 业生态系统”、“集约农业生态系统”与 “粗放农业生态系统”等,是根据人类的 投入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划分的。
2.净生产力高的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总生产力低于相应地带的 自然生态系统,但其净生产力却高于自然 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分多数是按照人 的意愿(高产、优质、高效等)配置而来,加 上科学管理的作用,使其中优势种的可食 部分或可用部分不断发展,物质循环与能 量转化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扩展,因而具有 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和净生产量。
(1) 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 1)初级生产 主要包括农田、草地和林地等 的生产。陆地平均太阳光能利用率0.25%, 农田平均达0.6% 左右,高产农田可以达到 1.0% 以上,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等作 物可达1.2%~2.4%。 2) 次级生产 主要是指畜牧业和渔业生产。 家畜可将食物中16%~29%的能量同化为化 学能,33% 用于呼吸消耗,31%~49% 随 粪便排出体外。 按饲料的数量计,鸡的转化效率最高;按饲 料的能量计,猪的转化效率最高。在水产养 殖中饲料的转化效率较陆地家畜高。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方法1确定系统的边界2确定系统主要成分及其关系并绘成能3确定系统各组分的实物流量4将各种能流换算成统一的能量单位析计算结果能量输入与输出结构分析能量输入输出强度及能量转化效率分析能流状况综合分析和评价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一般模式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动态模型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1需要大量养分投入才能维持系统养分的平衡养分输入主要来源于人工生产的无机肥3农业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来源主要是作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桔秆还田充分利用非耕地进行养分的区域性富集54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541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渔猎采集生活原始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的畜力铁器农业阶段现代的机械化集约农业阶段
农业生态学一级学科

农业生态学一级学科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农业与生态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农作物生长与发育、农田生态系统、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包括土壤、植物、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农业生态学通过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研究,探讨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农作物生长与发育是农业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受到土壤、气候、水分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这些环境因素又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农业生态学通过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探讨了如何优化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农业资源利用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农业资源包括土壤、水资源、气候等,它们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农业生态学通过研究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实现农业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通过科学施肥和水分管理,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农业环境保护也是农业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
农业生态学通过研究如何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与稳定。
例如,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农产品的质量。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通过合理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农业生态学的研究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如利用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种,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逆性。
农业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农业与生态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研究农作物生长与发育、农田生态系统、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农业生态学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学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说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化感作用:指植物之间的生物化学相互作用,既包括抑制作用,也包括促进作用,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4.年龄结构:某一种群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数目与种群个图总数的比例。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5.性别结构:在年龄级或整个种群个体中,雌性与雄性个体所占种群个体总数比例构成了生物种群的性别结构。
6.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环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相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物环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的现象。
7.生物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或多个重叠群落中的一些种及其交错区本身所特有的物种。
8.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有顺序地发展变化的过程。
9.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10.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或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向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11.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1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内,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
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和内涵的理解

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和内涵的理解嘿,大家好啊!今天咱来唠唠农业生态学这个话题。
要说农业生态学啊,简单点儿理解,那就是研究农业和生态环境咋相处的一门学问。
就像咱人和人相处一样,得和谐,不能总闹别扭。
你想啊,农业是干啥的?那是种庄稼、养牲口,给咱提供吃的喝的用的。
可要是不管不顾地搞农业,把土地弄得贫瘠了,把水弄脏了,把空气弄差了,那以后咱还怎么种地、怎么养牲口?那不就傻眼了嘛!农业生态学就是来当这个和事佬的。
它告诉咱怎么既能种出好庄稼,养出肥牛羊,又能让土地一直肥沃,让水依然清澈,让空气还是那么新鲜。
比如说吧,咱知道虫子会吃庄稼,那咋办?以前可能就是直接喷农药呗,但是农药多了它也有副作用啊,搞不好还会伤害别的小动物,破坏了生态平衡。
这时候农业生态学就告诉咱,可以利用一些虫子的天敌来控制虫害,这多有意思啊!既解决了问题,又保护了环境,一举两得。
再说说肥料,都知道肥料能让庄稼长得壮,但如果用多了,流到河里去,那不就成了污染啦?农业生态学就会教咱合理施肥,让庄稼吃得饱饱的,还不浪费,这多好!我觉得啊,农业生态学就像是个聪明的老妈子,天天唠叨着咱,让咱干这个,别干那个,都是为了咱好。
它让咱明白,农业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周围的一切都息息相关。
就像咱在一个大家庭里,得互相照顾、互相帮忙,才能过得幸福美满。
而且农业生态学的内涵可深着呢!它不仅仅是教咱怎么种地、养牲口,还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好多方面。
比如说,怎么让农民既能挣钱又能保护环境,怎么平衡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这都是大学问。
总之啊,农业生态学是个特别重要的学问,值得咱好好研究研究。
它关乎着咱的饭碗,也关乎着咱的未来。
让咱都跟着农业生态学这个老妈子的教导,好好种地,好好保护生态环境,让咱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怎么样,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感觉农业生态学还挺有意思的?那就赶紧行动起来,一起为咱的农业和生态出份力吧!。
农业生态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农业生态学: 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掌握)生态学: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掌握)(掌握)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必须三个条件(1)由二个以上的组分组成;(2)组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3)以整体方式完成一定的功能。
(掌握)系统功能的整合性:系统能产生其组分或子系统所没有的功能,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通常形象地称“ 1+1>2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1).环境组分包括四方面:辐射、气体、水、土体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来源(2)生物组分包括:A.生产者 B.大型消费者C.小型消费者( 分解者)农业生态系统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掌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一)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
(二)农业生态学的研究重点不是注重于系统的组成成分,而是诸多组分间的关系,把每一个组分看作因素,从能量、物质、信息、资金上(着重从能量和物质上)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耦合、转化、反馈等。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1.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2.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3.农业生态系统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的地域分布特点和规律4.在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各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规律5.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规律和方法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和生态农业建设研究方法:1.基本研究方法( 1 )熟悉研究对象( 2 )研究数据的收集及分析整理( 3 )研究策略:多学科协作;多系统大跨度比较;选择适当的研究单元及研究层次农业生态学研究中也运用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如正交设计、回归设计、均匀设计,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农业生态学

1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有意识地运用生态学基本理论及系统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农业问题,逐步得到深入和发展,因此,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农业生态学。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特定空间与时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互利共生: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偏利共生:指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
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植物的这种分泌物叫做化感作用物质。
竞争:生物种群的竞争通常包括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
发生在两个或更多物种个体之间的竞争称为种间竞争;发生在同种个体之间的竞争称为种内竞争。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生物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也可以用来指明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有生命物体的集合。
生态优势种:是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顶级群落: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级,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
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是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的缘故,有些偶见种的出现具有生态指示意义,有的还可作为地方性特征种来对待。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自然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
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境: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案
200 7 ~200 8 学年第 2 学期
系(中心):农业科学与技术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学
课程类型:选修
课程学时:32
授课班级:2005级农学、园艺
主讲教师:唐永金
职称:教授
使用教材: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面向21世纪教
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第 1 章教案
填表说明:
课程类型:在“必修课、选修课、素质选修课”中选。
授课类型:在“理论课、设计课、实验课、实习课”中选择。
授课班级:以开课目录中开课专业班级为准。
教学后记:主要填写是否达到教学目的,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 2 章教案
填表说明:
课程类型:在“必修课、选修课、素质选修课”中选。
授课类型:在“理论课、设计课、实验课、实习课”中选择。
授课班级:以开课目录中开课专业班级为准。
教学后记:主要填写是否达到教学目的,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 3 章教案
填表说明:
课程类型:在“必修课、选修课、素质选修课”中选。
授课类型:在“理论课、设计课、实验课、实习课”中选择。
授课班级:以开课目录中开课专业班级为准。
教学后记:主要填写是否达到教学目的,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 4 章教案
填表说明:
课程类型:在“必修课、选修课、素质选修课”中选。
授课类型:在“理论课、设计课、实验课、实习课”中选择。
授课班级:以开课目录中开课专业班级为准。
教学后记:主要填写是否达到教学目的,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 5 章教案
填表说明:
课程类型:在“必修课、选修课、素质选修课”中选。
授课类型:在“理论课、设计课、实验课、实习课”中选择。
授课班级:以开课目录中开课专业班级为准。
教学后记:主要填写是否达到教学目的,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 6 章教案
填表说明:
课程类型:在“必修课、选修课、素质选修课”中选。
授课类型:在“理论课、设计课、实验课、实习课”中选择。
授课班级:以开课目录中开课专业班级为准。
教学后记:主要填写是否达到教学目的,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 7 章教案
填表说明:
课程类型:在“必修课、选修课、素质选修课”中选。
授课类型:在“理论课、设计课、实验课、实习课”中选择。
授课班级:以开课目录中开课专业班级为准。
教学后记:主要填写是否达到教学目的,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 8 章教案
填表说明:
课程类型:在“必修课、选修课、素质选修课”中选。
授课类型:在“理论课、设计课、实验课、实习课”中选择。
授课班级:以开课目录中开课专业班级为准。
教学后记:主要填写是否达到教学目的,还需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