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及其功能(1).

合集下载

西方社会意识形态对其当代艺术形式的影响与作用

西方社会意识形态对其当代艺术形式的影响与作用

西方社会意识形态对其当代艺术形式的影响与作用所谓艺术,乃是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表示对世界及自身,对二者关系的看法的一种特殊方式。

它是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生动的概括儿创作的作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造型、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

艺术为人们所创造,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所以它满足了主观与感情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

通俗的说,艺术也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

因为人类的某些经历是难以用言词来表述的,为了表述这些深存在内心的最强烈的感情和思想,我们就使用一种称之为艺术的更敏锐、更精巧的语言。

东西方文化,根本不同。

故艺术的表现亦异。

大概东方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

东方艺术为诗的,西方艺术为剧的。

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方画重形似。

这些艺术,均是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必然联系。

所以说,艺术和生活,和它所存在的社会是分不开的,艺术家置身的是当时的文化环境,面对的是当时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

在原始社会,人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人只能被动地适应世界,人的价值关系是简单而稳定的,只需要通过直观感觉就可以反映出来,这时最为有效的艺术方式就是以事物的存在状态为基本视点的现实主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对于自然环境的直接依赖性逐渐减弱,人不仅能主动地适应世界,而且能积极地改造世界,人的价值关系发展成为复杂的、多变的价值关系,需要通过逻辑思维才能准确地反映出来,这时最为有效的艺术方式就是以事物的联系状态为基本视点的浪漫主义。

当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状态时,人的价值关系也处于快速发展之中,这时浪漫艺术较为流行。

不过,艺术的发展与它所反映的价值关系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通常要滞后一段时间,因此艺术的思潮和流派通常要相对滞后于它所反映的价值关系的发展步伐。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总)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总)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总)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就始终把意识形态问题当作其理论关注的中心和焦点,致力于求解“意识形态之谜”,正如佩里·安德森所说,西方马克思主义“自始至终地关注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为何把意识形态问题作为中心问题?他们的探索经过了什么样的历程、呈现什么样的逻辑线索?又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或者说他们揭示的“谜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们的努力?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我们知道,“意识形态”概念虽由特拉西所创,但真正改变其命运的是马克思,或者说,“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那里才得到完整、科学地表述。

虽然马克思从来没有给“意识形态”下一个完整、规范的定义,但他揭示了意识形态的丰富内涵:1、意识形态是一个阶级的整体意识而非个体意识他把意识形态作为文明社会的精神现象,并进一步确认为统治阶级的集体无意识及其系统化,即确认为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以区别于统治阶级中每个个体的意识;2、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的维护意识,是统治阶级的自我意识意识形态的真谛不在于正确反映现实,而在于切实地领会本阶级的利益,反映本阶级的实践,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更是一种信仰和价值体系。

马克思近一步揭露了作为统治阶级“阶级意识”的意识形态在认识上的虚假性和利益上的虚伪性,指出它总是歪曲事实真相,以普遍利益掩盖“阶级利益”;3、“意识形态没有自己的历史”意识形态是人们“实际活动”和“反射”,“人们按照自己的观念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深入到历史的深处揭示意识形态的根源,把意识形态看成是受社会存在、生产的普遍规律决定的东西,社会存在的状况决定着意识形态的产生、性质和功能的发挥。

当然意识形态的这种受动性不是线性的和直接的,呈现出复杂性和具体性,所以很难为人们所把握。

4、意识形态是“观念上层建筑”。

马克思强调了意识形态是维护阶级统治的一种手段,通过运用一种软的工具在思想上制约和控制人们,扮演“牧师”使人们放弃革命行动:一是论证统治阶级统治的合理性;二是论证统治阶级统治的自然性;三是论证统治阶级统治的公正性。

论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及其功能.

论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及其功能.

论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及其功能[06-01-13 16:18:00 ] 作者:佚名编辑: studa9ngns西方政治童识形态包括自山主义、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等等许多流派,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自山主义意识形态。

它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集中体现着资本主义的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体制和政治价值观,对西方各国的内政外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自山主义,20世纪以来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和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撤切尔主义"、"里根革命," 是两次不同类型的自山主义改革,标志着20世纪自山主义在基本政策层面上的两次重大转型。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两次转型使自山主义脱离了19世纪传统的自山放任形态,极大地影响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20世纪维护和保持了自己的发展势头和活力。

一.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和第一次转型Is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 14-16世纪,资产阶级刚刚形成,本身的力量十分软弱,尚不能直接提出夺取政权的要求。

他们首先在思想童识形态领域展开了斗争,用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封建神学,以理性为武器批判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列一场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一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发展。

通过这场斗争,资产阶级初步形成了新的意识形态。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有马基雅弗里的共和政体论;马丁•路德的信仰自山和思想自Ifl;加尔文改革教会的民主思想;在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些思想家提出的人民自山、人民主权等思想;法国一些思想家提出的自山状态、自然权力、人民主权、政府源于契约思想等等。

这些理论观点为近代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

论英国工党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变化

论英国工党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变化

们反对工党传统的社会主义政策 ,认为社会 贫富之间的差距始终存在 ,不能因此而感情 用事投工党的票瑐瑡 。即使是体力劳动者 ,他 们对公有制 、工会权力和社会福利的热情也 迅速衰退 ,他们开始反对工党高税收政策和 福利政策 ,赞成保守党提出的公房私有化的 政策 。
1979 的大选标志着工党开始失去技术 工人的选票 ,尤其是英国南部的技术工人 。 1983 年大选中工党的工人阶级选票从 1979 年的 55 %又下降到 49 % ,英国南部的工人阶 级选票只有 26 % ,低于保守党的 42 %和自由 —社会民主联盟的 32 %。中产阶级的支持 率下降到 20 %左右瑐瑢 。在拥有私房的工人阶 级中 ,保守党得票 44 % ,工党只有 31 %瑐瑣 。很 明显 ,工人阶级的大部分已经不支持工党了 , 继续支持工党的绝大多数来自于苏格兰和英 国北部地区传统的工人阶级 。事实证明 ,从 1979 年开始 ,工党不仅得不到中产阶级的支 持 ,而且渐渐地从一个有组织的工人阶级的 政党转变为老北方的工人阶级的政党 ,过去 忠诚的南方工人阶级的选举基础日益削弱 。 工党越来越成为穷人和失业者的党 ,在经历 了 80 年的政治生涯之后 ,工党几乎回到了其 成立之初的起点上瑐瑤 。
1918 年后 ,生产资料公有制被工党广泛 地认 为 是 英 国 社 会 和 经 济 变 革 的 必 要 条 件 ⑦。这种一致性反映在两次大战之间及其 战后工党的一系列的理论和政策上 。在工党 党章颁布后不久 ,1918 年 6 月 ,工党又颁布 了工党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工党和新社会秩 序》,将党章规定的目标具体化 ⑧。1918 年工 党党章和纲领 ,被认为是“社会主义一代”的 起点 ⑨。艾德礼明确指出 :1918 年的工党党 章是工党“意识上的变革”,它标志着工党“已 经采取社会主义作为它的目标”,1918 年工 党的 纲 领“是 一 个 充 满 信 仰 和 热 情 的 宣 言 ……是 一 个 毫 不 妥 协 的 社 会 主 义 者 的 文 件”⑩。整个 20 年代 ,工党都在为建立社会 主义的社会进行努力 ,希望获得下院的多数 以保证其上台组阁 ,实行国家控制的生产资 料公有制 ,以及广泛的国家社会服务的理想 。 1927 年工党发表了《工党与国家》文件 ,该文

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1).

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1).

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1)冷战结束已经十来年了。

苏联从80年代中期即开始出现意识形态的演变,以后戈尔巴乔夫的所谓"政治新思维",进一步削弱了苏联作为美国意识形态对手的地位。

当时国内外都有一种说法,一种希望,就是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将要淡化,各国将以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为出发点来决定自己的外交政策。

一些观察家的预想是,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将带来越来越多的政治对话和文化沟通,国家间矛盾虽然不可避免,但主要将以经济竞争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可能激化,成为主导性的矛盾。

美日、美欧之间的"经济战"是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

另一些观察家则预料世界将走向"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将不再像冷战时代那样,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自己在国际上的远近亲疏,而是注重自身的安全利益,甚至不惜为资源、领土而战。

1991年的海湾战争即是这种见解的佐证。

这两种观点殊途同归之处,在于都认为冷战时期那种两大阵营之间的意识形态纷争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态,而未来的国际关系将进入一种常态(国家间为经济利益而合作或竞争),或者恢复另一种常态(各国为维护自身安全而斗争,某些大国争夺霸权),因而有了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将要"淡化"的期待。

从冷战后的历史进程来看,美国非但没有淡化其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色彩,反而在许多方面突出宣传其价值观。

美国的思想库和学术界不断推出各种引起争论但有广泛影响的政治观点,如弗兰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宣扬以推进各国"民主化"来维护世界和平的"民主和平论",以及"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等等。

这些观点的视角不同,结论也不同,但都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

现代西方国家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现代西方国家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现代西方国家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和启示目前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政党政治,各种类型的政党空前活跃,政党政治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一种十分引人注目的政治现象。

随着现代社会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控制强制力发挥作用的空间越来越小,公众自我选择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加上政党竞争的压力,各国执政党都把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在保持意识形态继承性的同时,又不断进行调整创新,努力重塑主流意识形态的良好形象,以增强其竞争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西方国家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的几种理论思潮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代西方国家的执政党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建设。

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

一、现代西方国家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在现代西方国家中执政的政党主要有自由党、保守党、基督教民主党和社会民主党,其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

1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西方自近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发轫于近代文艺复兴运动中的自由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基本的政治信念、政治体制构建和政治策略取向,代表了当时社会进步的理性主义传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也是其社会经济和政治实践的主流意识形态。

澳大利亚学者安德鲁,文森特认为:“自由主义是诸意识形态中最为错综复杂与难以理解的”。

但是,自由主义在其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进程中,仍然有其核心原则与价值取向。

英国学者乔治·克劳德认为:“自由主义的观念是复杂的和有争议的,但人们一般都同意自由主义包含对以下四种主要价值或原则的信奉:个人的同等的道德价值,个人自由和权利,有限政府和私有财产。

”作为西方近几百年里占主导地位的伦理和政治思想,自由主义思想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从文艺复兴到英国以洛克为高峰的早期自由主义,从法国的启蒙思想和苏格兰启蒙运动所强调的放任自由主义到英国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古典自由主义,这一思想不仅成了以英国为基地的西欧伦理、经济和政治哲学的主流,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英国乃至美国的政治。

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浅析

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浅析

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浅析作者:贾鑫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6年第10期【摘要】马克思终其一生都是在贬义和否定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一词的,特别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但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中我们又可以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功能和特点的科学阐释,这些思想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很有启示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使其“大众化”,使广大人民群众牢牢团结在党周围,有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意识形态;科学的意识形态;现实利益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主要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采取了批判的姿态。

但在批判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马克思科学的揭示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特征,而这些对于我们理解2008年以来的几年间,我国高校承担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机构相继独立、升级为二级单位,级别较高、规模较大的学校组建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深刻的启示。

一、意识形态概念有人说“意识形态”这个词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内容庞杂,意义含混性质最诡异,使用最频繁的范畴之一。

不仅在不同的时代,即使在同一时代不同人那里,也会具有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含义。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从它诞生起到现在可谓是经历了一个从中性——贬义——中性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学说一开始并未被纳入意识形态的领域,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被认为是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

二、从中性概念到“虚假意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启蒙思想家特拉西于1796年提出来的。

特拉西所谓的“意识形态”是一个中性概念,意指“观念学说”(doctrine of ideas)或“观念科学”(science of ideas)。

但到了拿破仑,“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家”两词就被赋予了某种感情色彩。

一开始拿破仑是支持“意识形态家”的,但他很快发现,他所宠爱的“意识形态家”反对他破坏共和恢复帝制的企图,于是转而压制他们,指责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家”蓄意编造出来的一种诡辩术即“虚假意识”,表达对他们的蔑视和讽刺。

国外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

国外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

任何政党的产生和存在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前提,逻辑上应该先有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认同,然后才有政党。

一个政党如果没有一整套思想、理论、价值和政策,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和理由,因为意识形态不仅具备提供政治行为“合法性”依据和价值引导的功能,而且具备社会整合和规范的功能。

从各国执政党的情况看,凡是加强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和领导,党的执政能力就得到提高,国家政权就相对稳定;如果轻视或弱化了这一工作,公众对其意识形态就不可能有较强的认同,其自身也很难在社会中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随着现代社会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控制强制力发挥作用的空间越来越小,公众自我选择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各国执政党都把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

19世纪中叶以后,许多国家先后经历了政治现代化的过程。

伴随着这一过程,除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外,在世界范围内还出现了四大政治思潮和运动,即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它们分别体现了不同政党的价值观,代表了不同阶级的利益,构成了不同的社会制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四大政治思潮和运动也可以看作一个半世纪以来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四大主流意识形态。

一、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自由主义一直是西方近代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集中体现着资本主义的政治关系及其核心价值观,整个西方政治制度都建立在自由主义原则基础之上并受其制约。

作为资产阶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之一的自由主义,20世纪以来发生了深刻的变革,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和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撒切尔主义”、“里根革命”是自由主义的两次不同类型的改革,标志着自由主义在基本政策层面上的两次重大转型。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两次转型使自由主义脱离了19世纪传统的自由放任形态,使资本主义维护和保持了发展的势头和活力。

(一)自由主义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政治纲领的自由主义形成于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及其功能(1)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包括自由主义、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等等许多流派,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它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集中体现着资本主义的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体制和政治价值观,对西方各国的内政外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20世纪以来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和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撒切尔主义”、“里根革命,”是两次不同类型的自由主义改革,标志着20世纪自由主义在基本政策层面上的两次重大转型。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两次转型使自由主义脱离了19世纪传统的自由放任形态,极大地影响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20世纪维护和保持了自己的发展势头和活力。

一、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和第一次转型1、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

14?16世纪,资产阶级刚刚形成,本身的力量十分软弱,尚不能直接提出夺取政权的要求。

他们首先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斗争,用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封建神学,以理性为武器批判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另一场反封建反教会斗争??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发展。

通过这场斗争,资产阶级初步形成了新的意识形态。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有马基雅弗里的共和政体论;马丁?路德的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加尔文改革教会的民主思想;在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些思想家提出的人民自由、人民主权等思想;法国一些思想家提出的自由状态、自然权力、人民主权、政府源于契约思想等等。

这些理论观点为近代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

17至 18世纪,在欧美许多国家相继发生了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反封建革命运动。

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为适应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新社会制度的需要,提出了以“自然权利”说、“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思想为核心的学说。

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所体现的人权原则和包括的公民基本权利,构成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把各项权利,诸如自由权、平等权、参政权、财产权等,均说成是一切人的、普遍的权利。

所有这些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并成为其重要内容。

任何类型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一定经济基础的社会反映,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

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保障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目的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核心是以个人为中心来对待社会和他人的个人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生动而形象地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特征,他们指出:“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

”从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是:(1)个人主义。

摆脱“天然的”封建束缚所需要的个性解放,使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必然要崇尚个人主义。

(2)利己主义。

以金钱为尺度衡量一切的“金钱拜物教”,对现金、财富无休止地攫取欲望必然使人们产生“冷冰冰”的利己主义。

(3)自由竞争。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代替了封建宗法式的自然经济,因而资产阶级必然要求用自由竞争来取代封建特权等级制。

(4)自由贸易。

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国外市场推销其工业品,另一方面又要从国外得到廉价原料,因此资产阶级必然要求取消贸易限制,打破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

(5)进取精神。

激烈的竞争和对个人奋斗成功的向往,必然激发出人们的敬业、冒险和进取情神。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但西方各国却都在其宪法中宣布了人民主权原则,都确认自由、平等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都把这种意识形态粉饰成全民的民主意识,这就必然使其带有虚伪性和欺骗性。

2、古典自由主义向国家干预主义的转变就意识形态分野而言,自由主义始终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对手。

从一般意义上讲,自由主义是维护个人自由、市场自由,强调个人权利和社会的自然状态高于国家权力的政治思想。

20世纪初的自由主义属于古典自由主义。

它延续了19世纪自由放任主义的路线,是20世纪自由主义的最初形态。

垄断资本主义的残酷竞争和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市场的角逐,引发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的惨痛教训,特别是1929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人们开始对古典自由主义进行反思;当时社会主义苏联经济一枝独秀,欣欣向荣,又从另一个侧面给人们以启迪。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罗斯福新政”开始对古典自由主义进行改革,国家干预主义应运而生。

“罗斯福新政”是对自由主义的第一次重大变革。

所谓“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新中产阶级精英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发动的一场重大改革,其目的是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重新确定以中产阶级为核心的美国现代化道路。

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认识到,大萧条是由于美国经济的弊端造成的,而要克服这些弊端,政府就必须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而不能只靠市场的自行调节,从而提出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以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财富的增长;二是合理分配社会财富,防止扩大两极分化;三是政府承担解决社会福利的责任,不允许企业自行其是。

总之,主要是通过加强政府职能来完善资本主义。

“罗斯福新政”的意义在于,它开创了资本主义的改革之路。

为了完善资本主义制度,“新政” 突破了亚当?斯密以来自由主义的传统模式,大胆地借鉴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和福利制度的优长之处,并部分地将其纳入制度框架,形成了不同于苏联“战时共产主义”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形式,确立了美国式的“政府干预?福利国家”的改革模式。

如果说,对政府的怀疑是自由主义的根本精神,它强调人类的自然状态,因而强调市场的自由调节,那么,罗斯福的实践则在不违背自由主义根本精神的基础上,扩大了政府干预的成分,这是一次创新。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罗斯福新政”这一改良了的资本主义可以称之为国家干预的资本主义。

“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是美国也是西方世界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重大选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乎整个欧美世界都在学习“新政”,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纷纷采用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凯恩斯时代”取代了自由放任时代。

[4]同前引文;《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职官一一之八四。

[5]《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一,礼四五之一。

[6]《新安志》(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卷九《叙牧守》。

[7]吴处厚《青箱杂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二,《中吴纪闻》卷一《丁晋公》[8]《渭南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卷三?《跋龚氏金花帖子》。

[9]《吴郡志》(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卷二五,《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四之二二,《中吴纪闻》卷一《先高祖》、卷二《卢通议》。

[10]《青箱杂记》卷三。

[11]《中吴纪闻》卷二《曾大父》条:“……登天圣五年第,主杭州仁和县簿。

时范文正公为帅,改容礼之曰,云云”。

今按,此处龚明之记载有误。

天圣五年(1027)范仲淹因丁母忧居应天府,他出任知杭州乃皇?二年(1050)事,二事相隔23年之久。

[12]《中吴纪闻》卷二《曾大父》、《叶少卿》。

[13]《中吴纪闻》卷二《曾大父》。

[14]同前引文。

[15]《中吴纪闻》卷二《中隐堂三老》。

[16]《中吴纪闻》卷二《章岷》。

[17]《中吴纪闻》卷一《苏子美》。

[18]《中吴纪闻》卷六《四幡之助》、卷三《有脚书橱》,《吴郡志》卷二五。

[19]《中吴纪闻》卷一《富秘监》、卷四《祖姑教子登科》、卷五《草腰带听声》、卷六《顾景繁》;《张右史集》卷六?《李参军墓志》。

[20]《中吴纪闻》卷三《孙子和》。

[21]龚明之祖父名曰龚浩,叔父名曰龚况,仅据其名来看,似乎应是同辈;今且存疑。

[22]《中吴纪闻》卷五《章户部》。

[23]《吴郡志》卷二七,《中吴纪闻》卷五《魏令则侍郎》。

[24]《中吴纪闻》卷一《叶少卿》,卷六《潘悦之》。

[25]《龚明之传》。

[26]《昆山杂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卷下《期颐堂诗》序;《中吴纪闻》附汲古阁毛晋后记。

[27]《乐庵语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附吴仁杰《乐庵先生语录后序》。

[28]《弘治昆山县志》(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丛刊》本)。

[29]《昆山杂咏》序、跋。

[30]陆游《剑南诗稿》(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注本)卷七?、七二。

[31]《中吴纪闻》正德本龚弘后跋。

[32]《中吴纪闻》卷四《祖姑教子登科》,《嘉靖昆山县志》(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丛刊》)卷一二《列女》。

[33]《夷坚志补》卷一《龚明之孝感》。

[34]邹浩《道乡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三七《寿昌县太君严氏墓志铭》。

[35]叶适《水心文集》卷二五《孟达甫墓志铭》。

[36]《攻?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卷一?八《直秘阁孟君墓志铭》。

[37]孙觌《鸿庆居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四?《宋故秦国夫人王氏墓志铭》。

[38]《水心文集》卷一三。

[39]刘一止《苕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五一《钱君墓志铭》。

[40]《苕溪集》卷五一《徐氏安人墓志铭》[41]《龚明之传》。

[42]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卷三一。

[43]张方平《乐全集》(四库珍本初编)附录《张方平行状》,卷四《昆山初秋观稼回县署》。

[44]周必大《平园续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二《资政殿大学士范公成大神道碑》;《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八,绍兴十年十月条。

[45]卫泾《后乐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七《先祖考太师魏国公行状》、卷一八《先伯知县先伯母孺人墓铭》。

[46]《淳?玉峰志》(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卷中《人物》,《至正昆山郡志》卷四《人物》。

[4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二,建炎四年三月丁未条。

[48]参见Robert M. Hartwell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750?1550,Table 5;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 V.42,No.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