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年人口性别比

合集下载

1953-2010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化趋势及地理分布

1953-2010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化趋势及地理分布

1953-2010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化趋势及地理分布李智;张山山;倪俊学;全星;刘锦桃【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年代、地域、民族的报告出生性别比情况,为治理我国出生性别偏高的现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不同年代大陆各省区市和各民族的出生性别比,将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同年代的出生性别比作系统聚类分析,并将出生性别比与纬度、海拔、GDP等因素做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1990年出生性别比开始偏高;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存在差异,有的地区严重偏高,最高的为海南省和广东省,分别为137.10和131.26,有西藏和新疆的出生性别比一直在正常范围;从二孩开始,出生性别比猛然升高;我国性别比偏高与地理分布有关. 结论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具有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应该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重点地区、人群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的放矢地制定政策,达到控制我国出生性比偏高、保证人口均衡发展的目的.【期刊名称】《中国生育健康杂志》【年(卷),期】2016(027)001【总页数】6页(P13-18)【关键词】出生人口性别比;人口普查;人口均衡【作者】李智;张山山;倪俊学;全星;刘锦桃【作者单位】650051 云南昆明,云南省妇幼保健院;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650051 云南昆明,云南省妇幼保健院;650051 云南昆明,云南省妇幼保健院;650051 云南昆明,云南省妇幼保健院【正文语种】中文出生性别比(sex ratio at birth),又称第二性别比(the secondary sex ratio),是指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活产的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之比。

出生性别比的自然范围一般为1.03~1.07。

人口出生性别比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发展变化的自然基础和人口性别的动态起点,且出生性别比的信息反馈,对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生育行为具有一定影响。

1953—2010年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特别是第三次人口普查以后的普查为较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状况与特征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历年来中国各年龄段人口比例,数量,中国人口生命表

历年来中国各年龄段人口比例,数量,中国人口生命表

本表是2003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982‰.总计1260498643400617098100.0051.050-4629773450928468 5.03 2.735-9811274419336934 6.55 3.5510-1411224059219530218.75 4.6115-1910471654997497208.37 4.3620-24805964002740569 6.79 3.4125-299389246629472637.60 3.7930-3412349761870616289.71 4.8835-3912325261929613239.61 4.8640-449146746740447277.41 3.8145-499431447753465617.49 3.7850-54816794109540584 6.32 3.1855-59574722940128071 4.42 2.2360-64460232334522678 3.62 1.8265-69417102097420737 3.29 1.6570-74314841583315650 2.46 1.2475-7919310903310277 1.470.7080-849832413756950.750.3285-893687133023570.270.1090-9410263237030.080.0395+197631340.020.00本表是200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966‰.4-6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4-6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2004年)注:由于各地区数据采用加权汇总的方法,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合计与各分项相加略有误差(以下表同)。

4-7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 (2005年)本表是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1.325%。

3-7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 (2007年)本表是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900‰。

我国的人口性别比现状

我国的人口性别比现状

张晨阳 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纪检监察办公室摘要:人口性别结构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人口发展状况,而且还是衡量社会和谐性及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作者通过研究人口性别构成的地区差异和人口出生性别比两方面展现我国性别构成的现状与变化。

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发展状况,及我国性别结构不合理的原因。

关键词:人口性别结构;性别比;性别比失衡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1-000010-01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中国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也有明显的特点,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对我国人口性别比历史进行研究后,我们发现,我国人口性别比失常严重,自20世纪80年代已经超过106警戒线。

性别比比值偏高而且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段分布不平衡。

根据历年来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的人口性别比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为105.2。

人口增长开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

但随之而来的是人口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的问题的愈发突出。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性别比偏高或偏低都不是正常的现象,除非发生自然灾害或战争等特殊情况。

因此如何保持人口性别比的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特点由来已久,自1950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性别比波动于104,而中国则一般超过106,而且总趋势在缓慢上升。

从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见下表),我国人口性别比总保持在105以上,而且这个较高的水平具有一定持续性。

二、人口性别比构成的地域差异由于中国城乡间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异,一个地区的人口性别比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人口年龄构成、出生性别比的高低、男女两性分年龄死亡率的差异、人口迁移的相别差异等,这些因素最终影响到各地区的人口性别构成。

我国分地区人口性别比可参考下图:我国城乡人口性别比的差异也较明显,总体上来说,呈现出:镇高于市,市高于乡的现象。

性别比失调 人口社会学

性别比失调   人口社会学

性别比失调现象: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7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16.9,个别省份高达138。

2005年,再次抽样调查,性别比高达118.58。

第六次人口普查根据初步汇总的情况,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的话)是118.06,这个数据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个百分点。

正常情况下,男女性别比应该保持在103至107之间。

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经测算,到2020年,20~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婚姻挤压情况凸现,低收入及农村低素质者结婚就很困难。

这将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严重隐患。

男女性别比,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

新生婴儿出生比例恒定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这似乎已被大量的统计数据证明是一条“铁律”。

各种资料来源显示,新生婴儿中男孩多于女孩的现象在任何时代都表现得很稳定,基本在103—107:100之间摆动,而且以105:100为中心。

原因:应该指出,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有其独特性:一是严格的生育政策的推行导致生育选择空间的狭小,二是男尊女卑的文化影响和农村妇女地位的低下,三是急剧的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B超控制的失效,四是深层面的生育责任伦理的缺失。

因此,治理对策也需要体现综合性。

第一,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瞒报、漏报女婴所造成的统计上的假象。

1994年,国家计生委在“关于防止出生婴儿性别比升高的意见”中指出:“一些专家和有关部门认为,80年代以来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统计数字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瞒报、漏报出生女婴,在统计数字中,在高出正常值的大约有1/2-1/3是漏报、瞒报女婴引起的。

”第二,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归因于生育率的迅速下降。

出生人口性别比教材

出生人口性别比教材

出生认口性别比教材一、什么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生性别比是指某年出生的男婴儿和女婴儿相比的数字,即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二、我国人口现状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性别比呈现出逐渐攀升的趋势,1982年,出生性别比为108:100 ,1990年出生性别比为111:100 ,2000年出生性别比为117:100,最为严重的是海南省和广东省,2000年的出生性别比分别达到136和130。

严重超出国际上公认的103-107的正常范围。

2004年出生性别比为121:100,而200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达119∶100。

预计到2020年前后,中国将有3000万男人找不到妻子,即10%左右的男性在20年后可能找不到老婆,从而出现浩浩荡荡的光棍大军。

不能小看这种婚配关系的不稳定,它会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不了婚姻的男子可能会在心理上出现急躁的失控行为,使社会产生不稳定因素。

男性过剩会直接导致暴力案件、人口拐卖等社会问题增多。

同样,女性在社会人口中的比例萎缩,会导致人口再生产能力的降低,使人口再生产出现严重障碍。

三、造成这种人口多和出生性别比高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是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女性生了女孩,父母、邻居等周围的人就会歧视她们。

千百年来,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这主要缘于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

大约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就出现偏高的问题。

为此,中国当前出现的性别失调问题不能完全“归罪”于中国现行的人口政策。

即使在韩国、印度等一些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

那种“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孩终究是人家的”、“传宗接代”的旧观念也影响着现代人。

现在的社会虽说提倡男女平等,但在就业和社会活动中的不平等却处处存在。

女性在很多地方并不能成为半边天,并不是靠能力就能享有和男性一样的竞争机会。

很多单位招聘时不但把女员工的年龄卡得很死,就连工作期间不准结婚、不准生孩子都写在内部规定里。

我国不同时期人性别比例状况

我国不同时期人性别比例状况

我国不同时期人口性别比例状况分析应子勇人口性别比例状况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社会稳定,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很多科学家在各种场合呼于:当前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已经严重失调,未来将有几千万男子讨不到老婆,将会严重影响社会安定云云。

这是真的吗??现在,就我国人口不同时期性别比例状况初步调查分析如下,如有不当请批平指正。

一、1953年以来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状况调查现在以我国国家、省、市、县四个级别,六个年份、七组人口普查资料为样本,对我国1953年以来人口的性别比例状况作初步调查分析,结果见表一。

表一、我国六次七组人口普查资料各年龄人口性别比例(女性为100)表一资料中可见:1、数十年来,我国总人口的性别比始终在105.4——107.7之间(以女性为100,下同),没有太大的变化,是在通常许可范围内波动。

2、0~9岁人口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10左右,10~59岁人口也是男性多于女性,55岁后人口性别比例女性开始逐步超过男性,75岁后女性完全地、绝对地超过男性。

3、不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波动有明显的“双峰双谷现象”。

以女性的“100”为基准线,性别比先是逐岁上升,到了某个年龄段后达到一个“高峰”,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又慢慢下降,到了某个年龄就出现了一个性别比的“低谷”,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又慢慢升高达到一个“高峰”,再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又慢慢降低而且越来越低于是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低谷”。

各组人口的“双峰双谷”可高、可低、可深、可浅,但不可能没有。

人类从出生到性别比第一高峰到性别比第一低谷,男性始终多于女性。

第一低谷期间性别比相当相近,但到第二低谷前乃是男性多于女性。

从出现第二低谷(55~65岁)后,男性开始少于女性而且越来越少最后只有女性的1/3~4左右。

4、婚育年龄性别比例动态观察25~29岁性别比在98.4~113.5之间,以1964年比例较高、30~34岁在96.7~112.4之间,也以1964年较高、35~39岁在105.3~114.6之间,以1982年较高、40~44岁在104.2~122.5之间,以浙江人比例较高。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例的原因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例的原因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例的原因近年来我国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出生婴儿性别比是108.47;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是111.92;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16.9,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又有所升高。

导致我国出人口性别比异常升高的原因众多,但可以大致归纳为表面原因和深层原因两类。

表面原因:1,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从此大力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在控制中国人口总量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也促进了中国人口的性别比例的升高。

2,性别鉴定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B 超机、染色体等性别鉴定技术迅速普及加之其费用低廉准确性高,为胎儿性别鉴定提供了便捷的条件,进而使得人们可以进行人为的性别选择,自从有了B超等性别鉴定技术之后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例有了明显是升高。

深层原因:1,多元化社会矛盾。

由于现代生育文化传播,生育孩子的成本与效益的综合权衡,少生孩子逐渐成为大多数人的理性选择。

但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当今社会,更多地呈现出多元化状况:现代先进生育文化与传统生育文化并存;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与部分群众传统生育意愿的矛盾;特别是以男性偏好为中心的传统生育观念在社会和家庭顽强地表现出来。

当男性偏好的传统生育观念与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发生矛盾时,加上农村劳动力需求和养老保障的缺失,使得一些人采取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以满足生育男孩的愿望。

2,某些工作偏差。

以往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一直强调控制人口数量,认为只要控制人口数量的计划完成了,则计划生育工作就搞好了,因此忽视了将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放到应有的地位,以至问题越来越严重。

早期的宣传教育工作重点放在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政策方面,而忽视了社会政策及政府各部门共同对男女平等的倡导;人口计生业务部门只注重《生育证》的发放,而忽视了对育龄群众的跟踪服务,特别是对妇女孕情监测缺乏有效办法和措施。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总9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正文: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

单位:万人数据分析:一、全国人口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 3972 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

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

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生孩子,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