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张安世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汉书张释之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文言文阅读《汉书张释之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

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免归。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

”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

文帝称善,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亡穷者。

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亡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亡其实。

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察也。

”文帝曰:“善。

”乃止不拜啬夫。

拜为中大夫。

拜释之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

释之治问。

曰:“闻跸①,匿桥下。

久,以为行过。

”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

”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固不败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唯陛下察之。

”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

案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

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

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启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

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选自《汉书·张释之传》,有删改)注:①闻跸:听到警跸的传呼。

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B.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C.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D.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指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的意义有某种关系的称呼。

《汉书·赵广汉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赵广汉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赵广汉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汉书·赵广汉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赵广汉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故属河间。

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

举茂材,平准令①。

察廉为阳翟令。

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

会昭帝崩,而新丰杜建为京兆掾,护作平陵方上②。

建素豪侠,宾客为奸利,广汉闻之,先风告。

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

中贵人豪长者为请无不至,终无所听。

宗族宾客谋欲篡取,广汉尽知其计议主名起居,使吏告曰:“若计如此,且并灭家。

”令数吏将建弃市,莫敢近者。

京师称之。

是时,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乱,大将军霍光与群臣共废王,尊立宣帝。

广汉以与议定策,赐爵关内侯,迁颍川太守。

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前二千石莫能禽制。

广汉既至数月,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

先是,颍川豪桀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

广汉患之,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③,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

又教吏为缿筩④,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

其后强宗大族家家结为仇雠,奸党散落,风俗大改。

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

一切治理,威名流闻,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

本始二年,从军还,复用守京兆尹,满岁为真。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

尤善为钩距⑤,以得事情。

钩距者,设预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

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

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

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

”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

至冬当出死,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广汉奏请,令长安游徼狱吏秩百石,其后百石吏皆差自重,不敢枉法妄系留人。

文言文阅读训练:《汉书-张释之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汉书-张释之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汉书•张释之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

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

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

”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

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至中郎将。

其后,释之为廷尉。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

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

”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材料二:公①问于公孙鞅曰:“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奈何”?公孙鞅曰:“为法令,置.官吏。

朴足以知法令之谓者,以为天下正,则奏天子。

天子诺,则各主法令之。

皆降,受命,发官,各主法令之。

民敢忘行主法令之所谓之名,各以其所忘之法令名罪.之。

主法令之吏有迁徙物故,辄使学读法令所谓。

为之程式,使日数而知法令之所谓;不中程,为法令以罪之。

有敢定法则令损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

诸官吏及民,有问法令之所谓也于主法令之吏,皆各以其故所欲问之法令,明告之。

各为尺六寸之符,明书年、月、日、时、所问法令之名,以告吏民。

主法令之吏不告,及之罪,而法令之所谓也,皆以吏民之所问法令之罪,各罪主法令之吏。

即以左券予吏之问法令者,主法令之吏谨藏其右券木柳,以室藏之,封以法令之长印。

即后有物故,以券书从事。

”(节选自《商君书·定分第二十六》)【注】①公:秦孝公。

10.材料一中画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文言文阅读训练:《汉书-卜式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汉书-卜式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汉书·卜式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卜式,河南人也。

以田畜为事。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

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亡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使者以闻。

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

”于是上不报式。

式归,复田牧。

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

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

”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

岁余,羊肥息。

上过其羊所,善之。

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

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

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材料二: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

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①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

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

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

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

夫人,谢遵女也。

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节选自《颜氏家训·养生》)【注】①谗慝(tè):为奸作恶。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岁A余B会C浑邪D等降E仓府F空G贫民H大徙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输,交出,献纳。

《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篇1原文: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文称于郡中。

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

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以为能。

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至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草具其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

文帝廉让未皇也。

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

”遂自投江而死。

谊追伤之,因以自谕。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

至,入见,上方受厘,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谊具道所以然之故。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

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是时,匈奴强,侵边。

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僣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梁王胜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

贾生之死,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汉书·列传十八》)【注】①受厘:厘,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厘,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后汉书·鲍昱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后汉书·鲍昱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后汉书·鲍昱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后汉书·鲍昱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后汉书·鲍昱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鲍)昱字文泉。

少传父学,客授于东平。

建武初,太行山中有剧贼,太守戴涉闻昱鲍永子,有智略,乃就谒,请署守高都长。

昱应之,遂讨击群贼,诛其渠帅,道路开通,由是知名。

后为沘阳长,政化仁爱,境内清净。

荆州刺史表上之,再迁,中元元年,拜司隶校尉。

诏昱诣尚书,使封胡降檄。

光武遣小黄门问昱有所怪不?对曰:“臣闻故事通官文书不着姓,又当司徒露布,怪使司隶下书而着姓也。

”帝报曰:“吾故欲令天下知忠臣之子复为司隶也。

” 昱在职,奉法守正,有父风。

永平五年,坐救火迟,免。

后拜汝南太守。

郡多陂池,岁岁决坏,年费常三千余万。

昱乃上作方梁石洫,水常饶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

十七年,代王敏为司徒,赐钱帛什器帷帐,除子德为郎。

建初元年,大旱,谷贵。

肃宗召昱问曰:“旱既大甚,将何以消复灾眚?”对曰:“臣闻圣人理国,三年有成。

今陛下始践天位,刑政未着,如有失得,何能致异?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一人呼嗟,王政为亏。

宜一切还诸徙家属,蠲除禁锢,兴灭继绝,死生获所。

如此,和气可致。

”帝纳其言。

四年,代牟融为太尉。

六年,薨,年七十余。

子德,修志节,有名称,累官为南阳太守。

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吏人爱悦,号为神父。

时郡学久废,德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黻冕,行礼奏乐。

又尊飨国老,宴会诸儒。

百姓观者,莫不劝服。

在职九年,征拜大司农,卒于官。

子昂,字叔雅,有孝义节行。

初,德被病数年,昂俯伏左右,衣不缓带;及处丧,毁瘠三年,抱负乃行;服阕,遂潜于墓次,不关时务。

举孝廉,辟公府,连征不至,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参考译文鲍昱字文泉。

他从小接受父亲的教诲与学识,在东平教书。

建武初年,太行山中有强悍的贼寇横行,太守戴涉听说鲍昱是鲍永的儿子,有智慧与谋略,(戴涉)便亲自登门拜访,请他代理高都县县长。

【名师讲题】《汉书 苏武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汉书 苏武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

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

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

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

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上许焉。

后诵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

又以武弟子为右曹。

武年八十有余,神爵二年病卒。

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

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B.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C.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D.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汉书·陈万年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陈万年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陈万年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汉书·陈万年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陈万年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陈咸字子康,年十八,以父任为郎。

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讥近臣,书数十上,迁为左曹。

父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

父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

”父乃不复言。

父死后,元帝擢咸为御史中丞,总领州郡奏事,课第诸刺史,内执法殿中,公卿以下皆敬惮之。

是时中书令石显用事专权,咸颇言显短,显等恨之。

时槐里令朱云残酷杀不辜,有司举奏,未下。

咸素善云,云从刺候,教令上书自讼。

于是石显微伺知之,白奏咸漏泄省中语,下狱掠治,减死,髡为城旦,因废。

成帝初即位,大将军王凤以咸前指言石显,有忠直节,奏请咸补长史。

复为南阳太守。

所居以杀伐立威,豪猾吏及大姓犯法,辄论输府,以律程作司空。

咸所居调发属县所出食物以自奉养,奢侈玉食。

然操持掾史,郡中长吏皆令闭门自敛,不得逾法。

下吏畏之,豪强执服,令行禁止,然亦以此见废。

时车骑将军王音辅政,信用陈汤。

咸数赂遗汤,后竟征入为少府。

少府多宝物,属官咸皆钩校①,发其奸臧,没入辜榷②财物。

官属及诸吏,举奏按论,畏咸,皆失气。

为少府三岁,与翟方进有隙。

方进为丞相,奏:“咸前为郡守,所在残酷,毒螫加于吏民。

”咸坐免。

顷之,红阳侯王立举咸方正③,为光禄大夫给事中,方进复奏免之。

后数年,立有罪就国,方进奏归咸故郡,以忧死。

(取材于《汉书·陈万年传(附陈咸)》有删改)【注解】①钩校:探究查对。

②辜榷:垄断、侵占。

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之一。

译文:陈咸,字子康,十八岁,凭借父亲在朝中的地位担任郎官。

他有非凡的才能,性情坦率耿直,多次评议政事,指责讥讽皇帝身边的大臣,给皇帝上书几十次,被提拔为左曹。

他父亲有一次生病,召唤陈咸到床前教诲告诫,半夜时陈咸却睡着了,头倚着屏风。

父亲很生气,要用棍子打他,说:“你父亲教诲告诫你,你反倒睡觉,不听我的话,为什么?”陈咸叩头谢罪说:“我全明白您所说的意思,主要就是教我如何巴结奉承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书·张安世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汉书·张安世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

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①未尝出。

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

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

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

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

”上亦欲用之。

安世闻之,惧不敢当。

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

”上笑曰:“君言太谦。

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

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

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

已而郎果迁。

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

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

”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

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②,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

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

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

”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

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注释】①休沐: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

②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参考译文】
张安世字子孺,年轻时因父亲关系做了郎官。

因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尽心尽力于职责,例行假日没有外出过。

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住了那些书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

后来悬赏征求找到了那些书,用来校对没有什么遗漏的。

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

过了一段时间,
天子下诏书说:“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辅佐政务,担任宿卫,严肃恭敬,从不怠慢,十三年了,都能康乐安宁。

信任亲人任用贤人,是唐虞时代的治国原则,封张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霍光死后几个月,御史大夫魏相密奏皇帝说:“车骑将军安世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忠心诚信谨慎厚道,勤于国事,他是国家的重臣,应该加封他的地位,让他做大将军。

”皇帝也想任用他。

安世听到这件事情,内心恐惧,不敢接受。

于是,前去拜见皇帝,摘掉官帽叩头说:“我实在是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做这样的高官,接替大将军霍光的职位,恳请您稍加哀怜,来保全我的性命。

”皇帝笑着说:“你说的太谦虚了。

如果你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还有谁能够胜任呢!”安世再三推辞没能成功。

曾经有所推荐,那人来道谢,安世非常遗憾,认为推荐贤良,介绍有才能的人,哪里有私人感谢的道理?于是跟这个人断绝了关系,不再跟他来往。

有个郎官功劳很大,官职得不到升迁,自己找张安世谈起这事,张安世回答说:“您的功劳大,英明的皇上是知道的。

臣下是供职的,有什么功劳大小可以自夸呢!”拒绝了,没有答应。

没多久,郎官果然升迁了。

莫府长史升了官,安世问他自己的过失。

长史说:“将军是皇帝的股肱之臣,但是没有推荐士人,谈论此事的人都瞧不起您。

”安世说:“皇帝贤明,对于臣子中的贤与不贤分得很清楚,我修养自己罢了,怎么能够了解士人并推荐呢?”他要隐藏名声疏远权势就是这样。

张安世自己发觉父子地位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替儿子延寿请求外出做官,皇帝让他做了北地太守。

安世居于列侯的高位,封地万户,然而自己穿着黑色粗厚的丝绸,夫人自己纺织绩麻,七百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在家里经营产业,经常积蓄细微的财物,因此能够不断增加财产,比大将军霍光还富有。

天子非常敬畏大将军霍光,然而内心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更亲密。

元康四年的春天,张安世病,呈上报告归还侯爵,请求退休。

皇帝回复说:“将军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我非常同情。

即使不能够主持事务,用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你是先帝是重臣,擅长治乱之事,我比不上你,所以多次征求你的意见,是什么怨恨让你想要上书归还大将军、富平侯的官印呢?这是待朕不厚,而忘旧恩,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希望将军多吃点饭,找医生看看,安心养神,来辅助我。

”安世又勉强主持事务,到秋天去世。

皇帝赠给他印绶,用战车和武士为他送葬,谥号为“敬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分数:3分)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答案为:A
2、下列对文中加
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分数:3分)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答案为:B注: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本题分数:3分)A:张安世工作尽责。

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

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

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

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张安世善于治家。

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有手艺活做。

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答案为:C注:张安世只是请求让儿子延寿出京补职,并未提出具体职位,是皇帝任命延寿为北地太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本题分数:5分)请填写答案:(请在横线上填写答案)答案为: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了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得那些书里的内容,把它们详细地写了出来。

注:“幸”、“诏”、“识”、“具”各1分,大意1分。

⑴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本题分数:5分)请填写答案:(请在横线上填写答案)答案为:天子很敬畏(说“尊敬害怕”也行)大将军,但是内心里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还要亲密。

注:“惮”、“内”、状语后置句各1分,大意2分。

上一试题:《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_现代文阅读题下一试题:周计武《艺术的终结:一种现代性危机》_现代文阅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