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一).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范对策分析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范对策分析1.化学危害:消毒供应室通常储存有各种消毒药品和化学物品,这些物品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一些消毒药品含有刺激性气味和有害的化学成分,长期接触可能导致呼吸道疾病、皮肤过敏和中毒等问题。
2.物理危害:消毒供应室中的一些设备和工具可能造成物理伤害。
消毒机器可能存在高温、高压等危险因素,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烫伤和压伤。
不正确使用和存放消毒工具和器材也可能导致受伤。
3.职业病危害: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时间接触消毒药品和化学物品,可能导致职业病的产生。
氯气、酸雾等可能导致呼吸道疾病;一些有毒的药品可能导致肝、肾等器官损伤。
4.感染危害:消毒供应室可能接触到有害菌种类较多的物品,从而面临接触感染的风险。
工作人员可能接触到被感染的器械、衣物等,从而增加感染疾病的概率。
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培训: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应接受相关的职业防护教育培训,了解消毒药品和化学物品的危害性以及正确使用和储存方法,学习防范职业危害的技术措施。
每年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职业病。
2.规范操作流程:制定和落实消毒供应室的操作规范,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操作步骤,确保操作正确、安全。
操作时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等,避免直接接触危险物品。
3.配备安全设施和设备:消毒供应室应配备专门的通风设施,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呼吸道疾病的概率。
确保消毒机器、工具和器械等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4.定期消毒和清洁:定期对供应室进行消毒和清洁,除去潜在的细菌和病原体,减少感染的风险。
工作人员坚持勤洗手、佩戴和更换干净的工作服和个人防护装备。
5.强化应急措施和紧急救援能力:制定应急预案,针对突发事件和职业危害事故进行应对和处理,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面临着多种职业危险因素的威胁,但只要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加强职业防护和个人保护意识,可以有效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医院消毒供应室承担着医院各种医疗器械、敷料的回收、清洗、消毒及灭菌工作,工作量大,而且是污染物最集中、最多的区域。
其工作性质决定着工作人员长期接触各种污染物品、锐利器械、化学消毒剂、各种电器、压力容器及环境中的噪音、高温潮湿等因素,对工作人员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因此,加强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是保护自身健康的有效措施。
1、消毒供应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1)生物因素:临床诊疗、护理过程中所用过的一切诊疗用品几乎都携带病原微生物,尤其是接触过患者血液、体液的物品。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回收处理这些物品时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高于其他人员。
回收人员每天都会接触大量被血液、体液及其他污物污染过的器械、敷料等,而临床科室大多未作初步处理。
若自身防护不当或操作失误,皮肤有损伤时,病原微生物就可能通过呼吸道、受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人体,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2)物理因素:①环境因素: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把临床各科室回收来的敷料、器械等物品在回收间分类处理,患者的血液、体液所携带的病原微生物有可能扩散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造成回收间的环境空气污染。
压力蒸汽灭菌器温度达134℃,洗器械的水温达60℃以上,造成供应室的高热潮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②噪声:消毒供应室存在着多种噪声污染源,如超声波清洗机、空气压缩机、高压蒸汽灭菌器排气时、下收下送时车轮产生的噪声。
长期处在这种噪声环境中易导致听觉迟钝、头晕、耳鸣、失眠、情绪焦虑、血压升高等症状。
噪声干扰严重可使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交感神经活动亢进,使人体产生疲倦不安等表现。
③烫伤:清洗器械、高压蒸汽灭菌器在灭菌过程中,均可由于高温、高压、蒸汽等意外引起烫伤及爆炸等。
④锐利器械损伤:针刺伤和刀割伤是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被针头、刀片、剪刀等锐器刺伤。
而针头是对医务人员伤害最深最多的锐器。
消毒供应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和防护

消毒供应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和防护消毒供应室(CSSD)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部门,负责对医疗器械和供应品进行消毒、灭菌和贮存。
这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处理大量感染性物品,因此面临着职业暴露的风险。
本文将重点讨论消毒供应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和防护措施。
一、职业暴露的危害在消毒供应室工作的护士面临着多种职业暴露的危害。
接触感染性物品和污染的器械会增加被感染的风险。
长期暴露于化学消毒剂和放射性灭菌设备也可能导致呼吸道、皮肤和眼睛等部位的损伤。
处理大量的医疗器械也容易导致创伤性损伤,如刺伤和割伤等。
二、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1. 个人防护装备护士在工作时应佩戴适合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护目镜、手套和防护服等。
口罩可以阻挡空气中的微粒物质,护目镜可以避免眼睛被化学物质溅到,手套和防护服可以减少皮肤直接接触感染源。
2. 操作规程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包括正确使用消毒剂、正确灭菌器具的操作方法和正确清洁工作区域的方法等。
也要定期进行操作规程培训,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3. 感染控制在消毒供应室工作的护士要时刻保持清洁和卫生,定期清洁和消毒工作区域、器械和设备等。
要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
4. 应急处置面对意外的职业暴露,消毒供应室护士要知道如何应对,包括紧急处理创伤性损伤和感染源暴露等。
相关的急救知识和应急处理措施也需要进行培训和指导。
5. 身体健康监测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要重点检查与职业暴露相关的健康问题,如呼吸系统、皮肤和眼睛等部位的检查。
6. 心理健康支持由于长期接触感染性物品可能会给护士造成心理负担,因此医院应该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帮助护士处理压力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消毒供应室有哪些职业危害,如何做好防护

消毒供应室有哪些职业危害,如何做好防护消毒供应室承担医院各种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和灭菌工作。
工作量大,是污染物最集中、最多的区域。
这样的工作性质决定整个消毒供应室内的工作人员需要长期接触各种污染物品,尖锐的利器、化学消毒剂、各种电器、压力容器、环境中的噪音、高温、潮湿,这些情况对工作人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那么关于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你知道哪些内容呢?消毒供应室有哪些职业危害?在消毒供应室,根据危害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三种情况。
(一)物理因素1.宏观层面主要是环境,消毒供应室人员把各科室回收来的器械、器具等物品在去污区进行分类处理,患者的血液、体液所携带的病原微生物有可能扩散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造成整个去污区空气污染。
另外要求去污区工作人员穿戴防水服,双层橡胶手套,防水袖套,防护口罩、面罩,清洗器械需要在水面下进行,造成工作人员处在潮湿的环境里,还有各种仪器设备运行时的噪音,如排风扇、烘干机、超声清洗机、空气压缩机、压力蒸汽灭菌器等,久而久之会给工作人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容易导致工作人员引发关节炎、类风湿、耳鸣,听力下降等疾病。
1.微观层面除了宏观层面之外,微观层面的因素也非常突出,例如锐器刺伤、针刺伤、刀割伤作为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被针头、刀片、剪刀、锐器刺伤是很常见的。
针头是对医务人员伤害最深最多的锐器。
在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护士都受过针刺伤,而健康的医务人员经过血液传播疾病有90%左右都是针刺伤所造成的。
针刺时,只要有哪怕0.004毫升带有艾滋病的血液,就会让受伤者感染HPV。
除这些情况之外,在具体的微观层面还包含了身体和心理因素。
因为消毒供应室内工作人员工作环境特殊、人员少,器械重,劳动强度大,搬运装载过程中因为姿势不当或超负荷会造成他们的脊柱关节损伤。
地面湿滑,容易导致跌倒,长期处于这种特殊环境中还会导致抑郁等心身疾病。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范对策分析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范对策分析随着新冠疫情的蔓延,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成为了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负责处理并分发消毒用品,保障社会公共场所和个人日常生活的卫生安全。
这一工作也伴随着诸多职业危险因素,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职业危险因素1. 化学危险: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接触各类化学消毒剂,如漂白水、酒精等,容易导致呼吸道、皮肤等部位的损害。
特别是在长时间的操作中,容易引发化学中毒等问题。
2. 生物危险:在处理消毒用品过程中,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接触到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极易发生感染风险。
尤其是在处理医疗废物或有传染性材料时,疫情期间的工作更容易受到威胁。
3. 物理危险:消毒供应室内通常有大量的卫生用具和设备,工作人员常常需要搬运和处理这些物品。
长时间的重复劳动容易引发各类肌肉骨骼和关节方面的问题,诸如劳损性疾病等。
4. 精神危险:疫情期间,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增加,工作压力持续加大,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精神压力。
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5. 环境危险:消毒供应室通常处于密闭环境,通风条件不佳,工作人员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易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员工身体健康。
二、防范对策1. 引进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加强培训,让工作人员对危害有充分了解,增强安全意识。
2. 采用自动化操作设备,减少人工直接接触,尽量减小职业暴露程度,降低化学、生物危害。
3. 加强卫生防护设施建设,提供符合防护标准的防护服、手套、口罩等,保障工作人员安全,减少生物危害。
4. 合理分配工作任务,避免长时间重复劳动,推动合理化生产,在生产中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5. 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增加员工的心理韧性,降低精神危害,保持工作积极性。
6. 改善工作环境,加强通风设施改造,减少空气污染,保护员工健康。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工作虽然重要,却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职业危险因素。
为了保障这些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一、职业危害分析1.1 接触有毒物质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人员会接触到有毒的消毒剂、清洁剂、药品等物质,长时间接触会对呼吸系统、皮肤、眼睛等身体部位造成伤害,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1.2 感染病原体消毒供应室是医院内最容易感染病原体的场所之一,工作人员接触到的物品和设备都潜藏着各种病菌和病毒。
如果工作人员没有正确的防护措施,就很容易被病原体感染,导致职业病。
1.3 身体不适消毒供应室工作环境尘土较多,噪音也较大,同时由于工作强度较大,工作人员容易出现疲劳感,不适感和压力,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二、防护措施2.1 健康教育提高员工的职业卫生意识,让员工了解职业危害及其对身体的影响,加强个人防护意识。
2.2 个人防护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佩戴面罩、手套、防护鞋等防护用品,避免接触到有毒物质和病原体。
2.3 安全操作对消毒剂进行专业的操作,保证消毒剂不会产生过剩、泄漏现象,保证工作人员自身的安全。
2.4 心理指导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心理压力也较大,需要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及时提供心理指导和支持。
三、个人保健3.1 饮食调理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应该保持饮食的均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增强身体免疫力。
3.2 锻炼身体适当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身体素质,健康地度过工作每一天。
3.3 规律作息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增强身体抵抗力和心理能力。
四、结语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对于医疗工作的顺畅进行至关重要,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应该充分了解职业危害,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自身身体和心理健康。
同时还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障自己的健康。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范对策分析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范对策分析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会面临一些职业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化学物品的接触、传染病的感染、体力劳动带来的劳损以及心理压力等。
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有必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时间与化学物品接触,容易受其有害物质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工作人员必须佩戴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等。
接触有害物质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并及时就医。
应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以减少化学物质的残留浓度,保障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传染病的感染是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面临的另一个危险因素。
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工作人员应该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等,并定期接种必要的疫苗,增强自身免疫力。
消毒供应室应该保持清洁卫生,做好消毒工作,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还需要面对体力劳动带来的劳损。
处理消毒材料需要一定的体力,长时间的弯腰和抬举重物容易造成背部和腰部的伤害。
为此,应提供适当的劳动保护设备,如腰带、应力吸收垫等,降低工作人员受伤的概率。
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适当的康复和治疗,以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
心理压力也是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面临的一个危险因素。
消毒供应室的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精细的工作要求,工作负荷较大,容易造成工作人员的精神压力。
为了减轻心理压力,可以开展定期的心理辅导,提高工作人员的心理抗压能力。
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加强工作人员之间的团队合作,减少紧张和冲突,也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及其预防措施分析

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及其预防措施分析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是医疗机构中的重要岗位之一,他们负责医疗设施的消毒和供应工作,对医疗质量和患者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这一岗位所面临的职业危害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针对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对该岗位的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职业危害分析1. 化学品危害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常接触到各类化学消毒剂,如含有氯的消毒液、酒精、双氧水等。
长期接触这些化学品会对呼吸道、皮肤和眼睛造成伤害,严重者还可能引起中毒。
2. 生物危害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在处理医疗器械时,可能会接触到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存在感染的风险。
3. 物理因素消毒供应室通常需要保持较高的洁净度,因此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噪音、震动、高温等物理因素,给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
4. 紫外线辐射部分医疗设施在消毒器械时会采用紫外线灯进行消毒,直接接触紫外线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二、预防措施1.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戴好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避免化学物品对呼吸道、皮肤和眼睛的直接伤害。
应定期更换这些防护用品,确保其有效性。
2. 确保通风消毒供应室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避免有害气体在室内滞留,减少工作者的吸入量。
3. 健康监测医疗机构应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病症状,保障工作者的身体健康。
4. 严格消毒操作规程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消毒操作规程,保证设施、器械的有效消毒,降低工作者接触病原体的风险。
5. 提供职业健康教育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其对职业危害的认识,掌握正确的防护知识和技能。
6. 紫外线防护医疗机构应加强对紫外线灯的防护,使用专用的防护设备,避免工作者直接暴露在紫外线下。
7. 定期体检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的体检,及时发现职业疾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毒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一)
作者:林典惠黄悦珊徐桂媚
【摘要】目的分析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
方法对供应室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害因素,提出相应的职业防护对策。
结果通过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进行教育督导,优化防护流程,改善工作环境等措施,有效地降低职业危害。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消毒供应室是从医院内承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
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不仅影响到临床医疗质量,同时也存在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自我安全的威胁,特别是工作人员在污染区进行分类、处理、洗涤过程中直接接触到病人污染在物品上的血液、体液等,如防护不当可直接传播疾病,如HBV、HCV、HIV,部份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淡薄,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其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1]。
为此,本供应室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教育督导,优化防护流程,改善工作环境等措施,使职业防护行为得到落实。
现报道如下。
1供应室的职业危害因素
1.1职业暴露随着消毒供应中心的建立,目前医院将所有手术器械、医疗护理用品都回收到供应室进行集中清洗、消毒、包装、灭菌,供应室人员在回收交换物品的过程中要清点数目,这些物品往往带有血液、体液等污物,其中还经常有一些针头、手术刀片、缝合针、锐利器械等,稍有不慎就有刺伤的危险,特别厩ぷ鞯幕だ砣嗽保ぷ髁看螅痔资背F扑鹞醇笆备唬募臼痔撞煌钙惺惫ぷ魅嗽迸侣榉持苯佑檬纸哟ノ畚铮谇褰嗲ぷ鞯幕だ砣嗽币话悴淮魇痔捉哟バ矶嗥餍导拔锲罚灿懈腥靖髦执静〉目赡堋?1.2物理因素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烘干箱等仪器操作不当极易烫伤。
真空泵、超声清洗机都会发出不同程度噪声,紫外线对人体危害以及压力灭菌器存在爆炸危险。
本供应室包装材料大部分是棉布,操作时可产生大量棉絮对工作人员造成吸入性危害。
1.3化学性因素目前我院没有机械清洗消毒设备,所有物品均采用人工清洗,化学消毒剂为健之素,清洁剂有多酶、除锈剂、润滑剂等,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还有些化学性危害因素尚未被人们所认知。
1.4运动性因素如搬运重物,长时间站立等。
1.5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我院供应室人员除护士外,还有工人、临时工,这些人员文化层次较低,专业技术知识缺乏,感染机会要高于专业人员[2]。
2防护措施
2.1加强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防止交叉感染。
2.1.1组织学习《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医疗废物处理条例》、《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增强工作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的危险性认识,掌握防止职业感染的相关知识,重视职业感染的预防。
各工作区域制订相应防护流程并张贴职业感染防护流程图,进一步强化了工作人员的职业感染防护意识,使所有工作人员能自觉地把防护措施应用于日常工作中,以减少不安全隐患的发生,在清点清洗污染物品时,均应按标准预防作好防
护,下收清点时要穿好工作服、戴圆帽、口罩、橡胶手套,清点完毕要脱去手套并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手工清洗时要加戴眼罩、防水围裙、袖套、戴双层手套、穿防护鞋等,并在水面下进行清洗操作,特殊感染物品必须先消毒再清洗。
2.1.2加强锐器伤的防范供应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不徒手清点分离针头、刀片及锐利器械以减少刺伤机会,正确处理各种医疗费物,熟练掌握锐器伤应急处理流程。
建立健全刺伤登记制度及上报流程,并定期进行追踪检查。
2.1.3正确掌握洗手技术按照《临床护理技术规范》中洗手指征实施洗手,正确掌握七步洗手法,在洗手槽上方张贴标准洗手步骤的宣传画给予提醒。
2.2化学性危害的预防措施:(1)尽量减少消毒剂的使用。
(2)必须使用的化学消毒剂配剂时浓度要准确,及时加盖,定时开窗通风[3],尽量减少化学消毒剂挥发时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3)清洁剂(润滑剂、多酶、除锈剂)溢出的处理。
眼睛:立即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然后送专科进一步处理。
皮肤: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以肥皂和清水洗净。
2.3物理性危害的预防措施:(1)加强设备不定期的检修,对科室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普查、检修,淘汰陈旧设备,有利于消除异常噪音。
(2)防爆炸。
熟练掌握仪器操作规程,按程序操作压力灭菌器,细心观察灭菌器室内压力变化。
(3)防止烫伤。
在仪器的外面设计醒目防烫伤提示标语,并使用防烫手套。
(4)超声清洗时要加盖隔音。
2.4运动功能性危害的预防措施:在搬运物品前,应评估物品重量,以正确的姿势提举物品,量力而行,如有需要可寻求协助。
2.5规范工作流程严格执行强制性的工作流程,物流、人流、气流有序,不得逆流。
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各区域有专用的用具。
2.6优化工作环境安装空调及空气净化调节设备,工作结束后地面湿扫,每日空气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两次。
设立对外窗口,减少外来人员进入供应室[4]。
如有条件尽快购置清洗消毒设备,减少物理、化学等因素对工作人员的危害。
2.7加强监督检查,提高防护行为执行率定期对工作人员的防护行为进行现场督查,定期检查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职业感染防护的执行情况,不仅能及时纠正不安全操作,而且能从思想上对工作人员形成压力,强化他们的意识,使其能自觉地采取防护措施。
2.8其他(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介绍上级医院供应室的现状,让工作人员知道供应室在医院中的重要性,对供应室前景充满信心。
(2)丰富业余生活,增强科室凝聚力。
(3)保证防护用品的供应。
(4)定时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3结论
通过教育、督导、优化防护流程相结合,有效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意识和防护行为,从预防入手,采取安全操作,减少职业危害,从而预防和减少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的发生,确保医护人员心身健康。
参考文献
[1]李映兰.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2(2):198-199.
[2]何素兰,刘素球,聂平兰.改善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行为的综合干预[J].护理学报,2008,15(2):79-80.
[3]孙雪莹,王华生,徐然.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中华
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8):988-989.
[4]吕素如,林婷婷,吴春晓.传染科护士自我防护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