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的歌舞伎文化
浅谈日本艺伎文化

浅谈日本艺伎文化[摘要]艺伎是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之中,艺伎集中了日本文化的某些精髓,成为了一种艳丽而又神秘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艺伎传统文化和服表演男权一、日本艺伎起源艺伎最早出现于十六世纪,当时声色业昌盛,妓馆从民间招收男子到妓馆内男扮女装,演奏传统鼓乐,说唱逗乐,歌舞助兴,或是招收一些女子经过训练后成为击鼓女郎,渐渐地发展成专门的妓种。
在东京等关东地区称为“芸者”,见习阶段称“半玉”;在京都、大阪等关西地区则称为“芸妓”,见习阶段称“舞妓”。
日本浮世绘中的艺伎在日语中,“妓”指的是女性艺术表演者,因为艺伎在原则上是艺术表演者,并不从事性交易。
日语中的“伎”原指男性表演者,如歌舞伎。
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多把“妓”字直觉关联到性交易方面,为了避讳这样的误解,我们用“艺伎”来代替“艺妓”。
二、艺伎的培养古时,十来岁的女孩子进入艺伎馆后先要在艺伎馆做女佣,服侍艺伎,同时开始学习艺伎艺术。
其中包括日本传统的三味线、击鼓、舞蹈、谣曲、茶道、花道、书道,以及鞠躬、斟酒等礼仪。
1十二三岁时,学艺的女孩成为艺伎学徒,可以进入茶屋为客人表演。
成为艺伎学徒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首先要认一个正式的艺伎为姐姐,姐姐既要教导她艺伎圈内待人接物的方法,同时还要为她介绍茶馆、客人。
在一个黄道吉日,举行敬酒仪式,艺伎向姐姐、妈妈和老师敬酒,表示正式进入艺伎业。
同时以艺伎馆的名称为姓,在姐姐的艺名中取一、二字组成艺名。
艺伎学徒首先要拜访茶馆,客人不能直接去艺伎馆,而要通过茶馆召请艺伎。
2到十六岁左右便可以正式担任艺伎,整个演艺历程长达五年。
而后才可以正式转为“艺伎”。
艺伎生涯一般到三十岁完结,在三十岁以后仍然继续当艺伎的话便降级,成为年轻貌美的名伎之陪衬。
现在,由于法律的限制,必须中学毕业(即14、15岁左右)才可以开始学艺。
三、艺伎的住所艺伎聚居在叫做“廓”的特定区域,也叫做“花街”。
她们平时生活在艺伎馆(日语称作“置屋”或“屋形”),所有日常琐事都有人料理,除了酒宴歌舞,她们几乎与世隔绝,把自己的生活深深地隐藏起来。
日本传统戏曲文化---歌舞伎

⽇本传统戏曲⽂化---歌舞伎⽇本的歌舞伎是其传统戏曲⽂化之⼀,起源于战国时代,其创始⼈就是出云⼤社的巫⼥阿国。
出云阿国、千两狂死郎等与歌舞伎有关的游戏⼈物相信不少朋友都会有印象。
到底什么是歌舞伎呢?歌舞伎是后来才起的雅号,在此之前,歌舞伎称为“倾倚”。
后来⽇本⼈借⽤了汉字,将这种艺术正式命名为“歌舞伎”。
“歌舞伎”⼀词包含了三种意思,分别是歌艺、舞技和表演的技能。
这是对歌舞伎演员的基本要求。
说来奇怪,歌舞伎的发明者是⼀位美⼥,歌舞伎的始祖出云阿国⼩姐当年还反串过男性⾓⾊。
可是到了后来,歌舞伎的演员却变成清⼀⾊的男⼦汉,剧中的男觉⼥觉统统由男性来演出。
这是歌舞伎发展史上的⼀怪也。
歌舞伎主要演员的脸通常会涂得⽩⽩的,看上去⼗分滑稽、有趣。
据说⽇本语中⽤汉字“⾯⽩”来表⽰“有趣”就是来源于此。
第⼀次在⽇本观看歌舞伎演出是在东京,那是⼀部名叫《夏祭浪花鑑》歌舞伎剧。
主演的歌舞伎演员是当今⽇本歌舞伎界⼤名⿍⿍的“⼤⽼官”(借⽤粤剧的称呼)中村勘三郎。
《夏祭浪花鑑》是⼀部传统的歌舞伎剧⽬,讲述了江户时代⼀个杀害了⾃⼰义⽗的⼈,在逃脱捕快追捕的过程,打⽃丰富,剧情引⼈⼊胜。
歌舞伎剧的表现形式类似于我们的粤剧,观众⼀般是⽇本的中⽼年⼈和像我这样的外国⼈。
前者是真正的歌舞伎发烧友,后者则是为了开眼界⽽来的外国⼈。
夏祭浪花鑑的剧情正好弥补了歌舞伎剧⼜唱⼜跳舞的沉闷,打⽃的场⾯在歌舞伎剧中算是⾮常丰富的了。
可是演员的“打”戏却跟粤剧差不多,中看不中⽤,花拳绣腿的多,⼀拳还没有打到对⼿就会有“啪”⼀声的配⾳,然后在拳头距离⽬标还有⼏厘⽶时就会停住,对⼿则会表现出中拳后的痛苦被击倒。
其他的剑⽃和枪⽃(剧中是拿两块牌⼦代替长枪)也是差不多,武打场⾯不算精彩,我倒是觉得很滑稽,可以当喜剧⼀看。
这⾥还有⼀⼩段插曲,原来⽇本⼈也有醒狮的习惯,只是他们的“狮⼦”跟中国的不⼀样。
⽇本的醒狮不及中国的华丽,尤其是狮头部分更为粗糙,⼀个圆圆的狮头(拜托,怎么看也不像是狮⼦,不信你⾃⼰看看下⾯的插图),眼睛和嘴巴有点那种万圣节的南⽠头的感觉,醒狮由两个⼈躲在狮⾝⾥操控。
简谈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

简谈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一种深层的互动与共鸣日本歌舞伎,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集歌唱、舞蹈、戏剧、美术等多元素于一体,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瑰宝。
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体现出两者之间的密切和深刻影响。
歌舞伎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以舞蹈为主,包括独舞、群舞等多种形式。
音乐方面,以传统日本乐器为主,如三味线、太鼓等,为舞蹈和戏剧表演增色添彩。
歌舞伎的服饰和道具也非常讲究,通过精致的工艺和华丽的色彩来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日本歌舞伎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
歌舞伎的许多剧目都源自中国古典文学和故事,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这些故事在日本被改编并以歌舞伎的形式呈现,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歌舞伎中的审美观念也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和谐、端庄、优美的表现。
歌舞伎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歌舞伎的表演形式和技巧为现代戏剧、电影、音乐等艺术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例如,歌舞伎中的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方式为现代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灵感。
另一方面,歌舞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也对现代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提醒人们在追求艺术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日本歌舞伎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反映出日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也展现出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之间的密切。
这种不仅体现在表面的表演技巧和形式上,更深入到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层面。
日本歌舞伎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这种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必将更加频繁和深入。
我们可以期待,这种深层的互动不仅会为双方带来更多的文化收益,也会为全球文化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让我们共同和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未来的文化艺术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创意。
日本歌舞伎文化

日本歌舞伎文化日本戏剧,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等演剧一起保留至今。
此剧包含了歌舞伎的主要元素——歌、舞、乐。
歌舞伎三字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
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技巧的意思。
它原以风流舞为基础,后发展成一种不戴面具、动作整齐划一,和中世舞蹈不同的舞台艺现在歌舞伎的演出内容以舞主,演员以女主角为中心,以台词对白为主,剧情则以男人对女人,好人对坏人的配剧,故事性较强。
可以说歌舞伎完成了人物性格表演上的典型化、个性化和艺术化。
现在的歌舞伎在古典和新作方面都有许多尝试,并以深厚的传统为基础,和能、文乐相同,在日本古典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深受市民喜爱。
同时这们艺术也成为日本最为传统的一种古典戏剧。
此剧的主题大致有两类:一是描写贵族和武士的世界,二是表现民众生活。
剧目可分四种:“义大夫”狂言,通过舞蹈表演滑稽的故事剧;“时代物”狂言,是借古喻今的历史剧;“世话物”狂言,描写庶民生活和爱情故事剧;称作“所做事”狂言的舞蹈剧,内容涉及忠孝仁义等道义,对二般市民进行勤俭、行善、惩恶的道德教育。
这回来京演出的两部《有钱人的妻子》《瀑布的白线》则反映了以上所提到的风格。
目前在日本歌舞伎比任何一种古典戏剧更受欢迎,近几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剧本和制作。
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素有“东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之称。
晚清诗人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赞美道:“玉萧声里锦屏舒,铁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儿女泪,一齐弹与看芝居。
”他把歌舞伎看作“异乡境里遇故知”了。
此剧曾多次在海外演出,这次来京是首次以商业演出的面貌来面对我国观众。
相信这部话剧的特殊艺术效果(姿势、动作、眼神以及它的玩特技和夸张的出场、快速的换装、神奇的转变等),都将成为中国观众欣赏日本经典传统戏剧表演的乐趣所在。
日本的戏剧表演很象中国的京剧,是国宝级的文化节目。
有明显的传统性和地域性但又不缺乏艺术的共同魅力。
日本传统艺术:歌舞伎、能、狂言、落语、演歌

(七)歌舞伎的今天
经过400年的历史演变, 经过400年的历史演变,古典化的歌舞伎已 年的历史演变 经成为日本传统国粹文化的代表。 经成为日本传统国粹文化的代表。一些歌舞 伎演员不断磨练演技,成为名门, 伎演员不断磨练演技,成为名门,至今在日 本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现在日本著名的歌 本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舞世家有市川团十郎家、松本幸四郎家、 舞世家有市川团十郎家、松本幸四郎家、市 川段四郎家、坂东三津五郎家、 川段四郎家、坂东三津五郎家、片冈仁左卫 门家、泽村宗十郎家等, 门家、泽村宗十郎家等,这些歌舞伎演出世 家对歌舞伎的发扬光大起到了巨大作用。 家对歌舞伎的发扬光大起到了巨大作用。
能里面以言语来表现所有的剧情部分称为谣。也就 是说戯曲自身,戏曲的词章、科白被称为谣同时, 这些词章、科白里独特的调子或是抑扬变化的部分 也被称作谣。 能的戏曲里,登场人物的科白之外,还包含了被称 作地谣的齐唱表现手法。地谣不仅是舞的部分所使 用之背景唱曲,其使用的言语表现也还包含了登场 人物的心理描写或是情景描写,这种表现手法成为 了日本特有的演剧形式。故而能的戏曲无法等同于 一般西欧的对话剧,因为当中有很大的部分为使用 着独白或是叙述的手法。
(六)歌舞伎乐器
与其它国家一样,日本的乐器也可大致分为打击乐 与其它国家一样, 吹奏乐器和弹奏乐器三类。 器、吹奏乐器和弹奏乐器三类。 小鼓:日本典型的打击乐器之一。 小鼓:日本典型的打击乐器之一。多数的鼓是用 两根鼓槌捶击鼓皮进行演奏的,但是, 两根鼓槌捶击鼓皮进行演奏的,但是,日本的小鼓 是用手指捶击鼓皮,为了确保微妙的音色, 是用手指捶击鼓皮,为了确保微妙的音色,演奏者 演奏时根据需要来对鼓皮系带的绷紧度进行调节, 演奏时根据需要来对鼓皮系带的绷紧度进行调节, 或是朝鼓皮上哈气以调节鼓皮的湿度。 或是朝鼓皮上哈气以调节鼓皮的湿度。 竹笛:吹奏乐器之一。 竹笛:吹奏乐器之一。歌舞伎中的歌唱伴奏根据 不同的音域分别使用12种竹笛 种竹笛。 不同的音域分别使用12种竹笛。日本的传统音乐通 过各种细小周密的设计来表现乐曲所需的各种音色。 过各种细小周密的设计来表现乐曲所需的各种音色。 三弦琴:弦弹奏乐器之一, 三弦琴:弦弹奏乐器之一,传统乐器中最具代表 琴长约1 用于歌舞伎、 性。琴长约1米,用于歌舞伎、文乐以及其它各种 演艺,使用琴拨弹拨三根琴弦来乐奏。 演艺,使用琴拨弹拨三根琴弦来乐奏。
日本歌舞伎浅析及歌舞伎《杨贵妃》观后感

日本歌舞伎浅析及歌舞伎《杨贵妃》观后感正如“国粹”京剧在中国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一样,歌舞伎在日本人民心目中也是如此宝贵的存在。
它是日本人为之自豪的传统戏剧,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瑰宝。
歌舞伎诞生于日本江户时代(1600—1867)初期,至今约有400年的历史。
歌舞伎的诞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结束日本战国时代之后,日本迎来了桃山文化大发展时代。
能乐、茶道、插画、净琉璃、歌舞伎等艺术兴盛起来。
与早期京剧类似,歌舞伎此时实际上也是一种“草根文化”。
它最早起源于一些游艺人以劝布施为目的而演出的一种歌和舞,流行于底层阶级,不登大雅之堂。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歌舞伎在元禄时代才由最初的雏形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在元禄时代之前,幕府为了限制伴随歌舞伎表演而来的卖淫行为,曾多次下令禁止歌舞伎表演。
到了元禄时代,因接受了不跳煽情舞蹈、剃“野狼头”等要求,歌舞伎才得以光明正大地演出,并演变成了一种有剧本、有主题思想、唱念做打俱全的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艺术。
现在我们看到的作为戏剧的歌舞伎正是始于这一时期。
纵观歌舞伎的发展历史,我发现艺术总是来源于底层人民,或者说,来源于底层人民的生活。
不论是歌舞伎还是我们中国的京剧,它们都来自于底层人民,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产物。
当然这种产物在诞生之初会携带一些江湖气息,难免不登大雅之堂,但是时间是最有效的磨刀石,歌舞伎最终实现了完美的蜕变。
歌舞伎的舞台、音乐、人物的服饰化妆独具特色。
舞台方面,花道的创立是第一特色。
花道是从送花通道转化而来,用于演员登、退场,同时还能连接观众席,使观众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
虽然在当今各种演唱会舞台中,这种直通观众席的通道已经应用的很普遍了,但在歌舞伎所处时代,花道的应用还是一种可贵的创新。
音乐方面,以日本传统乐器演奏为主,如三味线、琵琶、日本筝、尺八和太鼓等。
其中,以三味线的应用最广,其前身是中国的三弦。
以我听过的日本传统音乐来说,大多以太鼓烘托气氛,三味线掌控主旋律,其他乐器配合演奏。
歌舞伎全资料

歌舞伎全资料歌舞伎是日本传统的舞蹈剧场艺术形式,追溯到17世纪,是日本最具代表性和受欢迎的戏剧艺术形式之一。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歌舞伎的起源、表演内容、演员特点以及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一、歌舞伎的起源歌舞伎始于17世纪初,起初是由女性表演的,但由于被认为具有挑战性和煽动性,被禁止在公共场所表演。
因此,男歌手开始扮演女性角色,并在戏剧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艺。
二、表演内容1. 剧情题材:歌舞伎剧作通常选取历史事件、文学作品、武士精神等为题材,通过精心编排的故事情节,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2. 艺术形式:歌舞伎表演融合了戏剧、音乐、舞蹈和服装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
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服饰,表演具有象征意义的动作和舞蹈。
3. 面具和化妆:歌舞伎中使用面具和精细的化妆来突出角色的特征,例如白色面具通常代表女性,红色面具象征勇敢等。
三、演员特点1. 扮演角色:歌舞伎的演员根据自己的性别扮演角色,男演员扮演男性和女性角色,女演员只能扮演女性角色。
在扮演女性角色时,男演员通常使用特殊的嗓音技巧,使其声音和举止更加女性化。
2. 训练与传承:成为一名歌舞伎演员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和严格的传承。
演员们不仅要学习舞蹈和表演技巧,还要了解剧本的背景和意义,以便更好地传递故事的内涵。
3. 演出风格:歌舞伎的演出风格充满了夸张和戏剧性,演员们通过精湛的动作和表情展示角色的情感和意图,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共鸣。
四、对日本文化的影响1. 美学影响:歌舞伎的服装和化妆艺术对后来的日本时尚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歌舞伎的华丽和独特的形象设计被广泛用于时装和娱乐产业。
2. 传统保护:歌舞伎被列为日本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各地的歌舞伎剧院也成为了人们了解和学习传统艺术的场所。
3. 国际影响:歌舞伎艺术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极高的赞誉和关注。
许多国家的艺术家和观众都对歌舞伎的特色和魅力着迷,并模仿其表演风格和美学元素。
日本传统艺能歌舞伎

日本传统艺能歌舞伎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
在日本国内被列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也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歌舞伎是日本所独有的一种戏剧,也是日本传统艺能之一。
在日本国内被列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也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歌舞伎的特征是布景精致、舞台机关复杂,演员服装与化妆华丽,且演员清一色为男性。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歌舞伎的始祖是日本妇孺皆知的美女阿国,她是岛根县出云大社巫女(即未婚的年青女子,在神社专事奏乐、祈祷等工作),为修缮神社,阿国四处募捐。
潇洒俊美,老板娘一见钟情,阿国表演时还即兴加进现实生活中诙谐情节,演出引起轰动。
阿国创新的《念佛舞》,又不断充实、完善,从民间传人宫廷,渐渐成为独具风格的表演艺术。
【歌舞伎渊源】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
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
阿国创建了歌舞伎后,在京都、大阪一带的“游女”受其影响组织了许多“游女歌舞伎”,她们除了演剧之外还从事卖淫活动。
并没有中断歌舞伎的发展,剧团变更办法,以年轻貌美的男子扮演女人的角色,产生了歌舞伎中的“女形”,这种歌舞伎被称为“若众歌舞伎”。
“若众歌舞伎”中的青年男子演员因为年轻貌美,深受武士的喜爱,演员生活作风糜烂,经常和观众发生同性恋情,时有殉情、私奔等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发生。
幕府虽然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改善,但难见效果,也就是现在日本歌舞伎的原型。
歌舞伎从此改变了侧重以美媚之貌蛊惑观众的做法,转而追求演技,逐渐发展成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演艺。
只能男人演歌舞伎,歌舞伎演员都是男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日本的歌舞伎文化
摘要:歌舞伎是日本一种历史悠久的古典戏剧艺术,拥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歌舞伎反映了日本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但在今天,能够欣赏和理解歌舞伎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少,歌舞伎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发展问题,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歌舞伎发展艺术价值文化改革
正文:歌舞伎在日本,相当于我国的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的民族艺术。
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
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
那么,日本的歌舞伎到底是起源于何时呢?它又是如何发展得呢?它的现状又如何呢?
一.歌舞伎文化的产生
歌舞伎诞生于1603年,其创始人是日本关西岛根县出云大社的女祭司阿国,她创新的“念佛舞”,标志着歌舞伎的诞生。
特点是演员女扮男装,故事情节简单,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表演滑稽,演唱的歌曲是当时流行的“今样”。
阿国为了修葺神社,四处募捐,后来在京都的闹市区搭戏棚,表演《念佛舞》。
这本是表现宗教的舞蹈,阿国却一改旧程式,创作了《茶馆老板娘》阿国女扮男装,身着黑衣,缠上黑包头,腰束红巾,挂着古乐器紫铜钲,插着日本刀,潇洒俊美,老板娘一见钟情,阿国表演时还即兴加进现实生活中诙谐情节,演出引起轰动。
后来又在东京大阪等地进行表演,反响强烈,歌舞伎的雏形形成了。
后来阿国的戏班还有男人与儿童的加入。
这是歌舞伎的诞生。
二.歌舞伎文化的发展
阿国创建了歌舞伎之后,出现了游女歌舞伎。
这是一种艺术价值并不很高的歌舞伎阶段,主要以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
因为这些剧团的演员年青貌美,经常引起武士们之间的争斗。
后来游女歌舞伎的被禁止,歌舞剧团变更办法,以年轻貌美的男子扮演女人。
作为当时日本社会民众主要娱乐活动的歌舞伎,在幕府的禁止下没有停滞不前,剧团想出变通的方法,把青年男子演员变为成年男子,这样,“野郎歌舞伎”产生了。
这时的歌舞伎也不再以舞蹈为主,而是以对白为主。
且这时歌舞伎才可以正式的称为戏剧,是严肃的戏剧,不是轻浮的表演。
戏剧的重心不再是以美魅之态蛊惑观众,转移到追求演技,逐步发展成为纯粹的演艺。
到了十七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元禄时期以后,歌舞伎的发展日趋成熟,歌舞伎发展到这里已经是以写实为主。
这一时期的歌舞伎无论是在创造戏剧文学、表演技艺、舞台美术都是发展过程上的成熟期为其后的戏剧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三,歌舞伎的今后发展问题
现在歌舞伎和许多传统的戏剧一样,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今后的发展出路问题。
因为理解和观赏歌舞伎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少,歌舞伎的存在再一次面临严重的生存考验。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许多人为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大部分人的观点是:改革。
只有改革,才能适应现在观众的口味,使其得到发展。
评论家指出,歌舞伎的改革,一方面要保存古典中的精髓部分,否则就不能称为歌舞伎,而是新演剧。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要求,各种新流派的歌舞伎的出现将成为必然。
歌舞伎的名角市川猿之助就成立了“21世纪歌舞伎组”,培养年轻演
员。
在演出内容上,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动向,引入《三国志》就是一个例子,这在传统的歌舞伎中是不可想象的。
日本歌舞伎,从产生到现在,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经过世世代代舞台艺术家们的长期的探索和创造,以他们艰苦的艺术劳动,创造了这样一种富有民族特征的戏剧体系。
歌舞伎之所以在世界各国都引起共鸣的原因,不仅在于它强调戏曲、舞台效果的气势、动作、眼神以及它的摆架子、玩特技和夸张的出场、快速的换装、神奇的变化;更在于歌舞伎重现了几百年前那段已逝
的历史,再现了当时江户时代社会风貌与人生价值观。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热爱真、善、美的心灵总是相通的。
这就是歌舞伎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李颖.《日本歌舞伎艺术》.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03月
2.施旭升《戏剧艺术原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6年05月.
3.朱香钗.《中国京剧与日本歌舞伎表演艺术比较》.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06 4.金良浚《世界文化之旅——日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0年01
5.小山観翁.《歌舞伎之杂学》布拉夫出版社,198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