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伎的详细介绍范文

合集下载

歌舞伎.

歌舞伎.

女性演员的服装也多用红色,比如 《本朝二十四孝》中的八重垣姬, 在大长袖的和服上,用金银丝线绣 着花纹、云彩、流水,系着华丽的 腰带,头带着插着花枝的假发。这 样的打扮已经成为公主身份的女性 角色“赤姬”的经典打扮。以《镰 仓三代记》中的时姬,《本朝二十 四孝》中的八重垣姬,《诋园祭礼 信仰记》中的雪姬为代表人物的歌 舞伎“三姑娘”是这类角色的代表 人物。 在武戏中对血的表现效果, 也很好的表现着歌舞伎的大众性。 “假名手本忠臣藏· 五段目”里,九 郎被勘平击打至吐血,粘糊糊的血 流在白色的大腿上,这个场面可以 说是其代表,红与白的强烈对比加 深了观众的印象。
歌舞伎的基本特色,可以说是从活生生的江 户大众文化中产生的。他的生动的原色色彩 感,也来自由大众艺术发展起来的歌舞伎基 本性格。在歌舞伎的表演中,颜色对剧情起 到很重要的辅助作用。产生积极的效果和意 义重要体现在了两个方面,第一就是脸谱的 颜色,第二就是体现在演出服装(以及道具) 的颜色上。
颜特但色凹创取 色点是分出造” 就,在类来的。 是特颜划的意隈 红别色分。思是 色是的,歌。曲 。红使而舞这洼 红色用是伎说关 色。上按的明系 可在,人脸了, 以歌还物谱日以 说舞是性不本明 是伎参格同的暗 江表考划于脸对 户演了分中谱比 歌中中,国是关 舞最国并戏根系 伎具戏加曲据的 的影曲以脸面绘 基响脸定谱部画 调力谱型按的原 的的,角凸理
起 , 发 明 了 歌 舞 伎 特 有 的 脸 谱 。 这 种 脸 谱 叫 做 “ 隈
中 国 的 脸 谱 、 已 经 各 种 假 面 的 有 效 元 素 综 合 在 一
日 本 的 歌 舞 伎 艺 人 将 本 国 的 能 乐 面 具 、 木 偶 净 琉 璃
真正意义上的脸谱是由第二代市川团十郎设计的, 以红色为主的脸谱“红隈”。他认为红色象征着英雄 人物的勇猛、正义、朝气、热情。也可以理解为血的 颜色,这是人的生命力的颜色。同时他相信红色也具 有除魔辟邪的妖术力量。作为正面人物的典范,同是 也是中国武戏中的经典人物。关公的红脸形象深入人 心,必然也对歌舞伎的脸谱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歌舞 伎的红色的效果和意义,还表现在服装的颜色所表达 的意义上。红色的和服既表示主角的身份,也表现了 年轻的魅力。如在“菅原传授手习鉴”中的拉车场面, 三胞胎兄弟脱掉外衣,就露出通红的贴身内衣,衣服 上印着由三兄弟名字而来的“梅”、“松”、“樱” 三个字,很好的表现了年轻人的活力。

歌舞伎的详细介绍

歌舞伎的详细介绍

歌舞伎详细介绍一、歌舞伎的历史与发展歌舞伎是十七世纪初江户时代始于出云地方的舞踏而演变的一种舞蹈艺术。

德川幕府建立初期,出云大社的一位叫阿国的巫女创作了一种“念佛踊”(注1)。

她和她的丈夫名古屋山三郎组织了一个戏班演出。

山三郎善于唱歌,而阿国善于舞蹈。

为了修缮某社殿,他们带领戏班从出云来到京都,进行了募捐演出,表演轰动了京都。

而“出云的阿国”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

这种令人耳目一新、感官刺激强烈、贴近庶民生活的新潮艺术,于庆长八年(公元1603年)起始称“歌舞伎踊”,意即“超出常轨之舞蹈”,受到男女老少的狂热欢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消遣。

由此,歌舞伎也为大家争相模仿。

“16世纪中叶的日本女性,从禁制女性的宗教观、战国隶属观中,刚刚获得了公开出入日本社会的权利。

她们春风得意欣喜若狂,追求女性的解放,极力寻求实现生活享乐目标的生存途径。

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以女性为中心,以表演男女恋歌恋舞为内容的歌舞团体,尤如雨后春笋似地纷纷建立。

”(《日本歌舞伎的艺术变迁》李颖)阿国歌舞伎的出现,触动了江户庶民阶层长期被压抑的心境,唤起了庶民大众欲求人性解放的内在情感;拉开了日本歌舞伎艺术生成的序幕。

继“阿国歌舞伎”之后,歌舞伎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即“游女歌舞伎”时期,这一时期的歌舞伎是由女性演员为主进行表演,甚至以此为媒介进行情色交易。

其演员的身份多为“游女”。

这一阶段的观众基本是欣赏演员的姿色,至于歌舞伎本身的内容则并不关心。

后来因为歌舞伎的演出引发了多次的观众骚乱,甚至发生了歌舞伎演出现场的杀人事件(载于《歌舞伎草纸》的“拔刀骚”)。

于是,宽永六年(公元1629年)德川幕府取缔了全国的游女歌舞伎演出。

其后的“若众歌舞伎”(注2)则引起男风盛行,道德败坏,于承应元年(公元1652年)再次被禁。

后经协商改为由成年男性来演出,歌舞伎进入“野郎歌舞伎”(注3)时代,以此为契机,歌舞伎传人们开始专心研究技艺,以演出内容来吸引观众。

歌舞伎艺术的起源与演变

歌舞伎艺术的起源与演变

歌舞伎艺术的起源与演变歌舞伎是日本传统戏剧形式之一,起源于17世纪初。

它以精彩的表演、多彩的服装和华丽的舞台装置而闻名于世。

歌舞伎艺术的起源与演变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故事。

起源于江户时代的歌舞伎最初是由男性扮演的,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观念认为女性参与表演是不合适的。

因此,男演员扮演女性角色成为歌舞伎的特色之一。

这种表演形式被称为“男役”,演员通过精湛的技巧和娴熟的表演将女性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歌舞伎艺术逐渐演变并吸收了其他表演形式的元素。

在18世纪,歌舞伎开始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杂技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综合性的表演形式使得歌舞伎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中备受欢迎。

在19世纪,歌舞伎艺术进一步发展,不仅在日本国内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还开始吸引了国际上的关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歌舞伎的舞台装置和服装设计也变得更加精美和复杂。

舞台上的特效和灯光设计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和震撼人心。

然而,歌舞伎艺术并非没有遇到过挑战。

在20世纪初,由于日本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歌舞伎的观众数量开始下降。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歌舞伎表演逐渐引入了新的元素,如电影和流行音乐等。

这种改变使得歌舞伎艺术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

然而,尽管歌舞伎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变化,但它仍然保留着其独特的特点和传统。

歌舞伎的演员依然使用传统的化妆和服装,他们通过精湛的技巧和表演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情感的世界。

歌舞伎的剧本也保留了古老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反映了日本文化和历史的方方面面。

如今,歌舞伎艺术在日本仍然非常受欢迎,并且吸引了许多国际观众。

每年都有许多歌舞伎表演在日本各地举行,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们的才华,也传承了日本悠久的文化传统。

总之,歌舞伎艺术的起源与演变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故事。

从17世纪初的男性扮演女性角色到如今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歌舞伎艺术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然而,它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特点和传统,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舞伎艺术的历史与表演形式

歌舞伎艺术的历史与表演形式

歌舞伎艺术的历史与表演形式歌舞伎艺术是日本独特的传统表演形式,源于17世纪初期的江户时代。

它是一种综合了戏剧、音乐、舞蹈和视觉艺术的表演形式,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歌舞伎艺术的历史渊源和表演形式。

歌舞伎艺术起源于江户时代的城市文化。

在那个时期,日本社会经历了长期的和平,城市的繁荣和文化的繁盛催生了歌舞伎艺术的诞生。

最早的歌舞伎表演是由男性扮演女性角色,这是因为女性在戏剧表演中被禁止出演的规定。

这种表演形式被称为“女形”,演员们通过精湛的化妆和动作来表现女性的美丽和柔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歌舞伎艺术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其中最著名的特点之一是“忍者行走”,这是一种特殊的舞蹈步伐,演员们通过踮起脚尖,以轻盈而富有节奏感的方式行走。

这种步伐不仅展示了演员的技艺,还增加了剧场氛围的紧张感。

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歌舞伎的化妆和服装。

演员们通过精心绘制的面具和浓重的妆容来扮演不同的角色。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化妆风格,以及特定的服装和饰品。

这些细致的化妆和服装不仅增加了角色的视觉效果,还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除了表演形式,歌舞伎艺术还具有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

它通常以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和战国时代的英雄为主题。

这些故事情节不仅展示了日本的历史和文化,还传达了一些深刻的道德和哲理。

通过歌舞伎的表演,观众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情感和戏剧冲突,这使得歌舞伎艺术成为一种独特而深入人心的表演形式。

在现代,歌舞伎艺术仍然保持着它的独特魅力。

虽然它的观众群体相对较小,但歌舞伎表演依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每年都有许多歌舞伎剧目在日本各地上演,吸引着众多的观众。

此外,歌舞伎艺术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其魅力,许多海外观众也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的来说,歌舞伎艺术是一种独特而精湛的表演形式,它的历史渊源和表演形式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度。

通过歌舞伎的表演,观众可以领略到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艺术带来的情感冲击。

歌舞伎的详细介绍

歌舞伎的详细介绍

歌舞伎详细‎介绍一、歌舞伎的历‎史与发展歌舞伎是十‎七世纪初江‎户时代始于‎出云地方的‎舞踏而演变‎的一种舞蹈‎艺术。

德川幕府建‎立初期,出云大社的‎一位叫阿国‎的巫女创作‎了一种“念佛踊”(注1)。

她和她的丈‎夫名古屋山‎三郎组织了‎一个戏班演‎出。

山三郎善于‎唱歌,而阿国善于‎舞蹈。

为了修缮某‎社殿,他们带领戏‎班从出云来‎到京都,进行了募捐‎演出,表演轰动了‎京都。

而“出云的阿国‎”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

这种令人耳‎目一新、感官刺激强‎烈、贴近庶民生‎活的新潮艺‎术,于庆长八年‎(公元160‎3年)起始称“歌舞伎踊”,意即“超出常轨之‎舞蹈”,受到男女老‎少的狂热欢‎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消遣‎。

由此,歌舞伎也为‎大家争相模‎仿。

“16世纪中‎叶的日本女‎性,从禁制女性‎的宗教观、战国隶属观‎中,刚刚获得了‎公开出入日‎本社会的权‎利。

她们春风得‎意欣喜若狂‎,追求女性的‎解放,极力寻求实‎现生活享乐‎目标的生存‎途径。

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以女性为中‎心,以表演男女‎恋歌恋舞为‎内容的歌舞‎团体,尤如雨后春‎笋似地纷纷‎建立。

”(《日本歌舞伎‎的艺术变迁‎》李颖)阿国歌舞伎‎的出现,触动了江户‎庶民阶层长‎期被压抑的‎心境,唤起了庶民‎大众欲求人‎性解放的内‎在情感;拉开了日本‎歌舞伎艺术‎生成的序幕‎。

继“阿国歌舞伎‎”之后,歌舞伎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即“游女歌舞伎‎”时期,这一时期的‎歌舞伎是由‎女性演员为‎主进行表演‎,甚至以此为‎媒介进行情‎色交易。

其演员的身‎份多为“游女”。

这一阶段的‎观众基本是‎欣赏演员的‎姿色,至于歌舞伎‎本身的内容‎则并不关心‎。

后来因为歌‎舞伎的演出‎引发了多次‎的观众骚乱‎,甚至发生了‎歌舞伎演出‎现场的杀人‎事件(载于《歌舞伎草纸‎》的“拔刀骚”)。

于是,宽永六年(公元162‎9年)德川幕府取‎缔了全国的‎游女歌舞伎‎演出。

其后的“若众歌舞伎‎”(注2)则引起男风‎盛行,道德败坏,于承应元年‎(公元165‎2年)再次被禁。

歌舞伎全资料

歌舞伎全资料

歌舞伎全资料歌舞伎是日本传统的舞蹈剧场艺术形式,追溯到17世纪,是日本最具代表性和受欢迎的戏剧艺术形式之一。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歌舞伎的起源、表演内容、演员特点以及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一、歌舞伎的起源歌舞伎始于17世纪初,起初是由女性表演的,但由于被认为具有挑战性和煽动性,被禁止在公共场所表演。

因此,男歌手开始扮演女性角色,并在戏剧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艺。

二、表演内容1. 剧情题材:歌舞伎剧作通常选取历史事件、文学作品、武士精神等为题材,通过精心编排的故事情节,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2. 艺术形式:歌舞伎表演融合了戏剧、音乐、舞蹈和服装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

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服饰,表演具有象征意义的动作和舞蹈。

3. 面具和化妆:歌舞伎中使用面具和精细的化妆来突出角色的特征,例如白色面具通常代表女性,红色面具象征勇敢等。

三、演员特点1. 扮演角色:歌舞伎的演员根据自己的性别扮演角色,男演员扮演男性和女性角色,女演员只能扮演女性角色。

在扮演女性角色时,男演员通常使用特殊的嗓音技巧,使其声音和举止更加女性化。

2. 训练与传承:成为一名歌舞伎演员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和严格的传承。

演员们不仅要学习舞蹈和表演技巧,还要了解剧本的背景和意义,以便更好地传递故事的内涵。

3. 演出风格:歌舞伎的演出风格充满了夸张和戏剧性,演员们通过精湛的动作和表情展示角色的情感和意图,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共鸣。

四、对日本文化的影响1. 美学影响:歌舞伎的服装和化妆艺术对后来的日本时尚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歌舞伎的华丽和独特的形象设计被广泛用于时装和娱乐产业。

2. 传统保护:歌舞伎被列为日本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各地的歌舞伎剧院也成为了人们了解和学习传统艺术的场所。

3. 国际影响:歌舞伎艺术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极高的赞誉和关注。

许多国家的艺术家和观众都对歌舞伎的特色和魅力着迷,并模仿其表演风格和美学元素。

日本歌舞伎简介

日本歌舞伎简介
制作人: 马梦妍 BGM: 樱花纷飞时
二 是 表 现 民 众 生 活 。
一 是 描 写 贵 族 和 武 士 的 世 界 ,
歌 舞 伎 的 主 题 大 致 有 两 类 :
在日本歌舞伎比任何一种古典戏剧 更受欢迎,近几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剧 本和制作。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素有“东 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之称。晚清诗人 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赞美道: “玉萧声里锦屏舒,铁板停敲上舞初, 多少痴情儿女泪,一齐弹与看芝居。” 他把歌舞伎看作“异乡境里遇故知”了。
日本歌舞伎曾到中国多次访问演出, 还到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埃及等 国演出。外国人虽然听不懂它的高度风 格化的舞台语言,但它强调戏曲效果的 姿势、动作、眼神以及它的摆架子、玩 特技和夸张的出场、快速的换装、神奇 的转变,这些都是欣赏歌舞伎表演的乐 趣所在。
どうも ありがとう ございました~
歌舞伎(かぶき) 119寝室 出品
歌 か 舞 ぶ 伎 き
歌舞伎走过的历史~~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 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 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 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近 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 留至今。
歌舞伎是日本所独有的 一种戏剧,也是日本传统艺 能之一。在日本国内被列为 重要无形文化财,也在2005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游女歌舞伎(ゆうじょかぶき) 若众歌舞伎(わかしゅかぶき) 野郎歌舞伎(やろうかぶき) 元禄歌舞伎(げんろくかぶき) 江户歌舞伎 化政期歌舞伎 幕末期歌年轻男子,在江 户时代指的是尚未举行成年礼 的少年。这时男子的发式是若 众发,额发不剃,剔除顶发后 扎上结发带;有些未婚少女也 会结成这种发式。由于女歌舞 伎遭到禁止,便开始由貌似女 子的“若众”来担任表演工作。 与女歌舞伎相同,因为艺人卖 淫破坏风纪,1652年开始,幕府 禁止少年男性演出歌舞伎。

歌舞伎艺术的历史背景与表演形式

歌舞伎艺术的历史背景与表演形式

歌舞伎艺术的历史背景与表演形式歌舞伎艺术是日本独特的传统戏剧形式,起源于17世纪的江户时代。

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化妆等多种元素,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观众。

歌舞伎艺术的历史背景和表演形式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日本文化的窗口。

歌舞伎艺术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期的日本。

当时,日本处于封闭状态,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接触到外来文化。

为了满足普通民众对娱乐的需求,歌舞伎艺术应运而生。

起初,歌舞伎艺术以宗教仪式为基础,表演者主要是神职人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歌舞伎逐渐发展为一种娱乐形式,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在歌舞伎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表演形式逐渐丰富多样。

歌舞伎剧目通常分为历史剧、现实剧和幽默剧三种类型。

历史剧以日本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为题材,通过精心编排的剧情和华丽的服装来展现。

现实剧则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命运。

幽默剧则以滑稽搞笑的方式娱乐观众,常常涉及到一些戏剧性的误会和误解。

歌舞伎艺术的表演形式也十分独特。

首先是角色扮演。

在歌舞伎中,男演员扮演女性角色,而女演员则扮演男性角色。

这种扮演方式被称为“男扮女装”和“女扮男装”,演员通过精心的化妆和服装来展现不同性别的特征。

其次是音乐和舞蹈。

歌舞伎表演中常常伴随着传统的音乐和舞蹈,演员们通过动人的舞姿和悠扬的音乐来表达情感和剧情。

最后是舞台布景和道具。

歌舞伎舞台上常常使用精美的布景和道具,通过巧妙的布置来营造出不同的场景和氛围。

除了表演形式,歌舞伎艺术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

其中之一是“彩色木版画”。

在歌舞伎剧目中,常常使用彩色木版画来宣传和描绘剧情。

这些木版画以鲜艳的颜色和精细的细节而闻名,成为歌舞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个传统是“歌舞伎座”,这是专门用于歌舞伎表演的剧场。

歌舞伎座通常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赏体验。

歌舞伎艺术在日本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传承和展示日本传统价值观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舞伎详细介绍一、歌舞伎的历史与发展歌舞伎是十七世纪初江户时代始于出云地方的舞踏而演变的一种舞蹈艺术。

德川幕府建立初期,出云大社的一位叫阿国的巫女创作了一种“念佛踊”(注1)。

她和她的丈夫名古屋山三郎组织了一个戏班演出。

山三郎善于唱歌,而阿国善于舞蹈。

为了修缮某社殿,他们带领戏班从出云来到京都,进行了募捐演出,表演轰动了京都。

而“出云的阿国”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

这种令人耳目一新、感官刺激强烈、贴近庶民生活的新潮艺术,于庆长八年(公元1603年)起始称“歌舞伎踊”,意即“超出常轨之舞蹈”,受到男女老少的狂热欢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消遣。

由此,歌舞伎也为大家争相模仿。

“16世纪中叶的日本女性,从禁制女性的宗教观、战国隶属观中,刚刚获得了公开出入日本社会的权利。

她们春风得意欣喜若狂,追求女性的解放,极力寻求实现生活享乐目标的生存途径。

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以女性为中心,以表演男女恋歌恋舞为内容的歌舞团体,尤如雨后春笋似地纷纷建立。

”(《日本歌舞伎的艺术变迁》李颖)阿国歌舞伎的出现,触动了江户庶民阶层长期被压抑的心境,唤起了庶民大众欲求人性解放的内在情感;拉开了日本歌舞伎艺术生成的序幕。

继“阿国歌舞伎”之后,歌舞伎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即“游女歌舞伎”时期,这一时期的歌舞伎是由女性演员为主进行表演,甚至以此为媒介进行情色交易。

其演员的身份多为“游女”。

这一阶段的观众基本是欣赏演员的姿色,至于歌舞伎本身的内容则并不关心。

后来因为歌舞伎的演出引发了多次的观众骚乱,甚至发生了歌舞伎演出现场的杀人事件(载于《歌舞伎草纸》的“拔刀骚”)。

于是,宽永六年(公元1629年)德川幕府取缔了全国的游女歌舞伎演出。

其后的“若众歌舞伎”(注2)则引起男风盛行,道德败坏,于承应元年(公元1652年)再次被禁。

后经协商改为由成年男性来演出,歌舞伎进入“野郎歌舞伎”(注3)时代,以此为契机,歌舞伎传人们开始专心研究技艺,以演出内容来吸引观众。

元禄时期(公元1688-1704年),歌舞伎逐渐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让人不禁感叹,曾两度被幕府取缔的歌舞伎的艺术生命力是如此的旺盛,这一切都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其深刻根源都来自于江户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江户时代结束了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进入了日本商品经济的大发展时期。

“町”一级的组织,作为日本早期近代化的“毛坯”,几乎凝结了社会发展论的主要原则以及这些原则在日后发展的可能性。

其中通行无碍的首要和基本原则,就是利益原则。

以山鹿素行为首的古学派率先“脱儒入法”,将利益原则合法化,合理化,合人情化。

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了元禄时代。

明确的利益主义,务实主义,日趋强烈的对自由人性的追求欲望和自然写实主义与唯美主义交织并茂的元禄文化,里面充斥的是彻底的商业价值观念--一种被称之为“市民精神”的观念(丸山真男《讲义录》),佛教带有悲观厌世情绪的用以指无常人生的“浮世”观念在江户时代,已经被町人反其义而用之,成为歌舞伎世界、游里世界(花街柳巷)以及弥漫期间的浮华享乐世风。

近松左卫门在描绘人情与封建义理之矛盾时对“人情”的赞颂更加的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说当时已经非常成熟的能乐,是寺庙神社的保护和武家阶层的援助下成长起来的,经过观世父子的改革以后更加的贵族化了。

那么作为市民文化代表的歌舞伎,完全是在庶民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世俗演剧。

此时的歌舞伎不再如初级阶段,表演中仅仅只有歌舞,更加入了剧情。

歌舞伎艺人通过表演故事的离奇情节来吸引观众。

同时,歌舞伎的歌舞元素也并没有消失,在有剧情的歌舞伎剧中起一个烘托剧情的作用。

同时也在艺人的改进下,形成了一批优美的舞蹈戏。

这个阶段出现了一大批的剧作家,他们将能和狂言的剧目以及木偶净琉璃的剧本改变成为歌舞伎剧本。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近松左卫门,他本是净琉璃的剧作家,写了一百多部净琉璃的剧本,后来也创作了不少的歌舞伎剧本。

这一阶段的作品多为历史题材和民间传说,在剧本结构、表演技巧、情节内容方面,都受到了能乐和净琉璃的很多影响。

在近松左卫门之后的剧作家,开始将目光转向现实生活。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剧本的源流,将歌舞伎的剧本分为四类。

二、歌舞伎的剧目第一类,竹本戏,又称为义太夫狂言。

这类戏的曲调为木偶戏大师竹本义太夫所作,因此得名。

这类剧目大多是从木偶净琉璃剧目中移植过来的。

其主要代表作为《假名手本忠臣藏》、《义经千本樱》、《国姓爷合战》。

这些都是日本歌舞伎中最优秀的剧目。

《假名手本忠臣藏》取材于元禄十四年(公元1701年)的赤穗义士事件。

这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事件。

当时一个叫吉良的佞臣,因小诸侯浅野没有给他贿赂,设计侮辱了浅野,迫使浅野在宫廷拔刀,最后被朝廷判剖腹谢罪。

因浅野无后,领地也被朝廷收回。

而浅野的家臣们在总管大石内藏助的率领下,集合了四十七名义士。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冲进吉良府中,杀死了吉良,为主公报了仇。

最后集体向幕府投案,全部剖腹自杀,是一出历史大悲剧。

因为歌舞伎中的人物不得与历史人物同名,于是剧作家就把故事移到了十四世纪,人物名称也作了改变。

但故事情节没有什么变化。

其剧本的名称《假名手本忠臣藏》也具有很深的含义。

日文的假名有四十七个字母,这里代指四十七位家臣,“手本”是榜样的意思。

“藏”是仓库。

所以《假名手本忠臣藏》的意思就是四十七位聚集在一起堪称榜样的家臣的故事。

后来,这一出戏还改编成为电影,可见其影响力之深远。

第二类,历史剧,又称时代狂言。

这类戏主要是从能乐移植过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代表作为《劝进帐》,根据能乐的剧目《安宅》改编。

故事乃是讲述源平合战之后,源赖朝想杀掉他那风雅而又美貌的弟弟源义经。

源义经于是和他的家臣武藏坊弁庆化装成僧人,冲破艰难险阻,逃出生天的故事。

第三类,世话剧,即社会剧。

这类戏多以当代市民阶层的人情义理、恋爱故事为题材。

它是和历史剧相对而言的。

这类题材十分广泛,大多数为现代戏,所以也常常因为针砭时弊而触犯了统治阶层的利益而遭到禁演。

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戏。

第四类,所作事,即舞蹈戏。

这类戏基本上也是从能乐的舞蹈戏转化而来。

数量非常之多。

比较著名的“石桥”戏就是其中一类。

“石桥”来自于能乐中的“唐物”,即中国题材的戏,主要是由狮舞构成。

其中,《镜狮子》是石桥戏比较出名的一种。

元禄歌舞伎从艺术风格上看,可以分为两大艺术流派。

一个是江户歌舞伎的代表,由初代市川团十郎创造的“荒事剧”。

用抒情写艺式的演剧风格、文雅的道白,“隈取”(注4)的化妆、夸张的表演动作,表现宫廷贵族武士家庭的生活情趣。

另一个则是产生于京都,由藤十郎创造的上方歌舞伎“和事剧”,用知情写实性的演剧艺术风格、大众化的语言、普通的生活场景、男女的恋爱情节,再现江户庶民阶层的生活意境。

“和事”与“荒事”的演剧艺风,是歌舞伎演剧史上,一直相传至今的两大艺术流派。

明治以后,日本国门大开。

戏剧界受到欧美文化的强烈影响,但作为东方戏剧的一种,与欧美戏剧相结合的道路并不顺利。

最终还是要回到东方文化圈。

歌舞伎与中国京昆艺术也素有“东方艺术传统的姐妹花”之称。

晚清诗人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赞美道:“玉萧声里锦屏舒,铁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儿女泪,一齐弹与看芝居”。

而歌舞伎与京昆艺术的直接对话则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

1919年4月,应当时日本东帝国剧场老板大仓喜八郎和日本文学家龙居濑三之邀,京昆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率团赴日本演出。

梅先生在日本表演的剧目中除了京剧《虹霓关》、《贵妃醉酒》等以外,还有昆曲《思凡》和《琴挑》。

而且演出方式是中国演员与日本歌舞伎演员同台演出,京剧被安排在中间偏后。

日本方面演出的剧目有《本朝二十四孝》、《五月的早晨》等。

梅大师还和守田堪弥等歌舞伎演员欢聚畅谈,切磋交流,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可惜的是,中日两国艺术未能在同一出戏中进行合作对话。

到了2002年10月,在日本NHK电视台举办的“中日友好之夜”活动中,昆剧青年演员张军和歌舞伎演员市川笑也合演的古典名剧《游园惊梦》片段成为整台晚会的亮点。

中国“柳梦梅”和日本“杜丽娘”跨越日本时空的爱情悲剧将人们带入一个如梦如幻的境界。

将这两种古老东方文化的对话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注释:1、念佛踊:佛教僧侣为教化民众而发展出特殊的布教舞蹈,即一面念佛,一面咏唱和赞,复敲叩钟鼓,舞之蹈之,此类布教舞蹈统称为念佛踊。

2、若众歌舞伎:是以还留有前额发的美少年为主演者,表演舞蹈或惊险的杂技,以博得观众捧场。

时人记载“五岁的童男跳歌舞伎,希代之义也”。

3、野郎歌舞伎:这是因为在日本,前额发是少年的象征,按照幕府的条件,只有削去额发,剃成所谓“野郎头”的人才可以担任歌舞伎演员。

4、隈取:根据面部的凸凹关系,以明暗对比关系的绘画原理创造出来的日本歌舞伎的脸谱。

歌舞伎与中国古典文化艺术本歌舞伎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明显的”受容“现象(注5)。

歌舞伎在创造民族艺术的历史进程中,从诞生的16世纪至今,始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无论是从歌舞伎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在歌舞伎的传统演出剧目,都留有一定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痕迹。

古代的日本早就有了十分丰富多彩的歌舞艺能,其中包括祈神祭祖的仪式、赞美生产劳动的歌谣、关于战争题材的英雄赞歌,以及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歌舞等等。

在民间,还有傀儡师、游女、巫子等流浪艺人,他们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是民间戏剧的表演者和传播者。

在奈良、平安初期,即相当于我国唐朝的时期,大陆各国及朝鲜半岛的伎乐、舞乐、散乐陆续传入日本后,长期在宫廷演出。

这样就使日本古代的艺术,以中国、朝鲜、林邑为媒介,和印度以及欧洲国家等早期演剧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日本的音乐、舞蹈和表演艺术的水平,培养了很多艺术人材,甚至还保存了后来别国已经失传的宝贵艺术财富。

把外来因素和民族传统结合起来,出现了一个“百戏杂陈”的民族文化的高涨时期。

镰仓时代以后,新兴的武士阶级代替了旧贵族的统治地位。

宗教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强调了民族文化的独立发展。

这时的演剧艺术,就和普遍开展的宗教活动结合起来,以各地的寺院、神社为基点,进行各种演出活动。

延年、田乐和猿乐等广为流行。

到了十二、三世纪,已经出现了不少专业的戏班(座),并已开始有了艺人的世袭制度。

在室町时代,在我国宋代大曲和元代杂剧的影响下,产生了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到了德川幕府统治时代,安定的社会生活,城市商业的繁荣,庶民生活的提高,使市俗文化得以倡导。

于是日本文化的中心,随同德川幕府的迁移也从京都移到江户(东京)。

江户,便成为日本建立的新文化蓬勃兴起的基地。

歌舞伎便是在这个文化基地产生的戏剧原形。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歌舞伎主要来源于以能乐为主的日本本土技艺。

经过日本艺术家的消化、改造。

成熟的能乐对歌舞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能乐的舞台设计、舞台表现形式、主要剧目的传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