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学案8: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前导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1.积贫局面的改变富国之法的措施作用和成效局限农田水利法___________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___________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________增加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国库充裕,___________的局面大大改变了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___________,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___________,得到实惠青苗法大大增加了___________;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___________ 强制农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___________,促进了生产发展;增加了___________财政收入对贫苦人家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___________而家破人亡打破了___________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___________的财政收入2.积弱局面的改善强兵之法的措施作用和成效主要表现保甲法加强了农村的___________,维护了农村的___________;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西部边境的巩固和开发设置___________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有所提高保马法___________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___________费用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精简军队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节约了不少军费课堂识真1.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什么法的实施()A.保马法 B..将兵法 C.保甲法 D.设军器监2.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表述最准确的是(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①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②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③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④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优质课教案_0

专题四第四节王安石变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本资料创设情境,设问引思,初步掌握根据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进步发展的精神;体会中华民族在改革中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识改革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归纳、理解三、教学难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及启示四、教学方法:设问引思、导学诱思法;情境讨论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法等五、总体设想:新课程教学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本节的设计理念是:“设置情境、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形成能力”。
教师结合课本知识通过选取图片、文字等各种资料创设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展示思维、培养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交流成果、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学习过程导入环节:教师活动:展示两组材料:材料1:2008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答采访两会的记者提问时说:“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材料2:“三不足”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
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未来的中国,只要一如既往的沿着王安石所提倡的这种:不畏、不法、不恤的改革精神走下去,未来中国的巨变、一定会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和异常震惊的!问题设计:材料1中温总理引用了哪两位历史人物的名言?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两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材料2针对中国现在的哪一现象发表的言论?引入《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中期杰出的改革者”;罗斯福新政曾经借鉴了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市易法等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优质课教案_6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A课程标准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B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探究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利用图表分析教材重点3、通过问题探究细化难点4、通过研读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精神,学会唯物史观的辩证分析方法,渗透家国情怀。
通过不同观点的争鸣,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辨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明确自己的评价体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者的不懈努力与精神品质2、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C重点与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导入新课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2.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富国之法、强兵之法与取士之法(从内容和史料中提取信息,体悟王安石的变法理想,相互印证,加深理解,也为下一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打下基础)【讲授新课】【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基础落实】1.一、积贫局面的改善【自主探究,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辩证分析】1材料一北宋财政收支表(单位:缗)材料二熙宁、元丰(宋神宗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
——《宋史》根据材料一、二对比,您能发现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作答:变法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
【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基础落实】2二、积弱局面的改善【自主探究,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辩证分析】2材料三:“太宗既灭北汉,即举兵以攻幽州。
学案5: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目标: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习重难点:1.重点: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2.难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经验及教训。
知识自学:一、变法的命运1.守旧派的指责:运用自然界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指责变法。
2.王安石的态度:坚持“________”精神,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的态度:______。
4.结果:宋神宗死后,________任宰相,最终废除了新法。
二、王安石变法的影响1.积贫局面的改变(1)原因①农田水利法:有利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②方田均税法:使____________据实纳税,______得到实惠。
③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________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⑤免役法:有利于____________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表现:政府的____________大幅度上升。
2.积弱局面的改善(1)原因①保甲法:加强了____________秩序,维护了____________。
实现了____________,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②军器监:使武器的______得以改进,______大大增加。
③保马法:马匹的______和______得以提高,节省了____________。
④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____________的局面,军队战斗力有所加强。
(2)表现:北宋的______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3.历史作用:促进了北宋____________的发展和____________实力的壮大。
随堂检测1.保守派、大商人曾诬蔑王安石变法导致了物价暴涨,他们说在开封出现了“买梳朴即梳朴贵,买脂麻即脂麻贵”的局面。
他们攻击的是( )A.青苗法B.均输法C.市易法D.免税法2.刘安世《元城语录》载:“得君(王安石)之初,与人主若朋友,一言不合己志,必面折之,反覆诘难,使人主伏弱乃已。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4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守旧势力阻挠变法的做法;王安石“三不足”精神;宋神宗对变法态度的变化;司马光废除新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各项法令的具体成效;青苗法、免役法实行过程中的一些局限;保甲法的作用和表现;军器监的设立、保马法的实施、将兵法的推行、军队精简等方面的具体成效和西部边境的巩固开发;(2)理解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作用;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了,但留给后人许多宝贵的财富,如坚持改革的信念和“三不足”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等;(2)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教学思路】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作用。
分两部分对教材进行处理:一是“变法的命运”,主要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曲折过程和最后的结局。
二是“积贫局面的改变”和“积弱局面的改善”,主要内容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前面两节的内容: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X仲淹首先进行了变法,史称庆历新政。
但是,X仲淹的变法仅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面对更加尖锐的社会矛盾,王安石随后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新的变法。
教师提出问题:X仲淹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变法又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进入新课的学习一、王安石变法的命运1、保守派反对变法,对变法百般阻挠和破坏:【合作探究】保守派为什么反对变法?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有哪些表现?变法触及到了一些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他们千方百计反对变法是必然的。
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始终存在变与不变的激烈争论,形成了变法派与传统派(反变法派)的激烈对立,并进而形成了党派之争。
教学设计2: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守旧势力阻挠变法的做法;王安石“三不足”精神;宋神宗对变法态度的变化;司马光废除新法;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国库充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各项法令的具体成效;青苗法、免役法实行过程中的一些局限;保甲法的作用和表现;军器监的设立、保马法的实施、将兵法的推行、军队精简等方面的具体成效西部边境的巩固开发;(2)理解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作用;(3)探究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2、过程与方法:(1)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以及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2)引导学生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了,但留给后人许多宝贵的财富,如坚持改革的信念和“三不足”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等;(2)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作用。
建议教师分两部分对教材进行处理:一是“变法的命运”,主要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曲折过程和最后的结局。
二是“积贫局面的改变”和“积弱局面的改善”,主要内容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历史作用。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前面两节的内容: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范仲淹首先进行了变法,史称庆历新政。
但是,范仲淹的变法仅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面对更加尖锐的社会矛盾,王安石随后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新的变法。
教师提出问题:范仲淹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变法又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学案1: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守旧势力阻挠变法的做法;王安石“三不足”精神;宋神宗对变法态度的变化;司马光废除新法。
积贫积弱局面的改变的措施极其影响。
二、预习内容1、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阅读教材第56页和第57页,完成下列表格表格1:积贫局面的改表格2:积弱局面的改变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守旧势力阻挠变法的做法;王安石“三不足”精神;宋神宗对变法态度的变化;司马光废除新法。
积贫积弱局面的改变的措施极其影响。
2.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王安石变法的命运;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
3.运用: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探究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三、学习过程:(一)变法的命运探究问题:阅读教材,思考:1、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具体表现在:2、如何理解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我们应该学习王安石的什么精神?(二)积贫局面的改变探究问题:王安石变法经济改革的内容?阅读教材,结合变法内容来分析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积极的、消极的)?(三)积弱局面的改善探究问题: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的内容。
结合变法的军事措施理解“北宋积弱局面的改善”?(四)反思总结怎样评价王安石变法?(五)当堂检测1、石变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品评的话题。
请看下面这两幅漫画,从中你能得出的信息是①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②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③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④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C.打击朝廷的腐朽势力 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3、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1

第12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2)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4)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利用图表分析教材重点(3)通过问题探究细化难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2)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2、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三、教学方法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四、教具准备与课时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多媒体课件2、1课时[导入]欣赏诗词,感受历史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变法前景象).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变法后的农民生活)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王安石《收盐》)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浪淘沙》王安石) 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封建统治,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
王安石变法面临怎样的命运?变法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讲授新课]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1.角色扮演,神入历史(1)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农民,王安石变法给你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为什么?(2)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富商,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为什么?(3)假如你正在当时军队服役,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为什么?(4)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中下层士人,王安石变法会给你带来什么变化?为什么?2.具体分析变法措施对应的作用(1)积贫局面的改变(2)积弱局面的改善(3)人才选拔的改变二、变法的命运1、提问:(1)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为什么反对变法?(2)面对阻力,王安石提出了“三不足”思想,对变法进程起了什么作用?(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宋神宗态度的变化对变法产生了什么影响?2、阅读材料,归纳变法失败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变法的命运”是遭到失败。
2.“积贫局面的改变”表明变法在经济方面取得成效。
3.“积弱局面的改善”表明变法在军事方面取得成效。
对应学生用书P391.运用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和水旱灾害指责变法。
2.王安石的态度坚持“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的态度随着改革的深入,阻力越来越大,宋神宗动摇了,王安石被迫辞职。
4.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深化认知]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除上述几点原因外,还与王安石因用人不当而使新法危害百姓,过多利用国家行政权力聚敛财富等因素有关。
它之所以遭到保守派贵族的激烈反对,根本上是因为其改革触及了大贵族、大官僚和大商人的既得利益。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2.具体表现[深化认知]富国之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但变法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满足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因而没有消除北宋面临的统治危机。
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有所加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2.具体表现3.历史地位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深化认知]虽然王安石变法不免有其弊端和局限,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
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对应学生用书P40探究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评价[史料探究]材料一《宋史·王安石传》载: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神宗)忧形于色,……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
去安石,天必雨。
”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
”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以下是节选的郑侠《流民图》。
(1)根据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答案] 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极力阻挠和反对。
材料二对于王安石的变法,元丰年间的枢密院检详官梁焘曾指责说:青苗之钱未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于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于保甲。
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个人原因有哪些?[答案] 急功好利,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材料三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祗于神宗之有雄心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3)材料三中司马光和赵翼是从什么角度评价王安石的?[答案] 主要从王安石的性情以及用人失误等角度进行评价。
[结论形成]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评价1.失败原因(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
(2)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3)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
(4)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5)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
(6)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变法本身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地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2.评价(1)进步性: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局限性: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③新法在实际推行中存在一些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人民的反对。
(3)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是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③改革必然损害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尖锐斗争。
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得当。
对应学生用书P41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王安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是他决心变法的写照。
对此理解全面的是( )A.认为天象与变法毫无关系,不必害怕B.认为人们有各种议论是正常的,不能听信流言蜚语C.传统的习惯和法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需进行改革D.体现出王安石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锐意改革,坚持变法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勇气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三不足”精神的全面理解。
A、B、C三项都只是一个侧面的认识,D项最全面。
2.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C.反对变法 D.软弱无能解析:选B “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体现的是态度多变,动摇不定,所以本题选B项。
3.在下图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两个人争议那么大的原因是(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B.对农民剥削过重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解析:选B 从图片的内容看,提到了农民利息高低的问题,所以根据此意可得出是基于对农民的剥削太重的争论。
4.青苗法实行之后,韩琦从大名府上书宋神宗,指出青苗法的实行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
对此,宋神宗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
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
”宋神宗的态度表明他( )A.重视收集地方官员对变法的看法B.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C.已经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D.对保守派的反对意见仍置之不理解析:选 B 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等,可知宋神宗要对变法措施采取审慎的态度,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
所以选B项。
5.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解析:选D 司马光代表的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故选D项。
6.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C.变法失败与王安石性格的偏执有联系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解析:选C 王安石变法要解决北宋中期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而这些社会矛盾是北宋中央集权制度本身造成的。
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一员,王安石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问题,但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制度,这就决定了其变法的结局,故A、B、D 三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第7题14分,第8题12分,共26分)7.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史学界观点众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
特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共事数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
可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身不再往来。
——岳晓东《王安石:行为过激的偏执狂》材料二王安石奉“富民”为变法宗旨,但在神宗“富国强兵”愿望的压迫下,其抱负难以充分施展。
至元丰亲政后,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
——葛金芳、金强《近二十年来王安石研究述评》(1)材料一从什么角度分析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作者给出的理由是什么?(4分)(2)材料二认为“变法轨迹发生逆转”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富国”因子的变法措施。
(6分)(3)史料研习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题,你认为在研习史料时,应关注哪些问题?(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据材料一“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得出答案。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至元丰亲政后,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得出结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体现“富国”因子的措施主要有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第(3)问,在研习史料时,要分清楚是第一手史料还是第二手史料,要弄清楚史料来源,要考察史料撰写者的立场和态度,要辨别史料的真伪。
答案:(1)角度:心理学(人性、人品)。
理由:个人独断专行,刚愎自用。
(2)原因:宋神宗借王安石变法聚敛财富,使“富民”指导思想发生改变。
措施: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3)问题:史料撰写者的立场和态度;史料的来源和性质(第一手史料或第二手史料);史料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前)豪强蓄贾,乘时贱收,而拙业之人,旋致罄竭。
水旱则积,伏而不出,须其翔踊,以牟厚利。
而农民贵籴,九谷散于穰岁,百姓困于凶年,虽劝课官家至日见,亦奚益于事哉。
——《九朝纪事本末》材料二青苗钱委诸路转运、开封府界提点提举司,每年相度留钱谷,以备非时赈济出粜外……(熙宁五年二月壬子)赐两浙转运司常平谷十万石,赈济浙西水灾州军,仍募贫民兴修水利。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
方其未得志也,为《兼并》之诗……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而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诗病五事》(1)据材料一,概述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的社会经济状况。
(4分)(2)据材料二,指出政府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4分)(3)据材料三,分析苏辙为何认为王安石是“小丈夫”。
(2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现实改革的启示。
(2分)解析:第(1)问,结合“豪强蓄贾”得出豪强囤积居奇;结合“而农民贵籴,九谷散于穰岁”得出农民生活贫困;结合“虽劝课官家至日见,亦奚益于事哉”得出农业政策收效甚微。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青苗钱委诸路转运、开封府界提点提举司”得出实施青苗法;结合“赐两浙转运司常平谷十万石,赈济浙西水灾州军”得出赈济百姓;结合“仍募贫民兴修水利”得出招募贫民兴修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