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海权意识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海权的论文

关于海权的论文

透过钓鱼岛事件看海权在中国政治、经济、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地球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的脱离海洋而独立于世界之上,即便内陆国家依然如此。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一万八千里海岸线的国家,其海权问题更是紧密联系于其政治和经济安全。

相信大家对去年的钓鱼岛事件还历历在目吧,现在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形吧:2010年9月7日上午,一艘载有约15名船员的中国渔船被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冲撞。

而后又与追踪的另两艘日本巡逻船中的一艘发生碰撞,随后日方登船检查。

事件后来进展中,日本法院批准拘留中国船长10天。

在钓鱼撞船事件上,中方的态度强硬,不仅要求日方迅速停止一切非法拦截行动,而且决不允许对中国公民在自己领土上的捕鱼等行为有任何不规行为,否则,中国政府也将按照相关公约和规定,对日本巡逻船进行查处。

许多中国国民还进行了游行示威活动,力保钓鱼岛。

看到中国人民在保护海权的态度与行动上,我们不禁觉得欣慰,因为国人的海权意识明显提高了,在这个呼唤海权的时代,谁又想得到,历史上,中国一直把海洋视为天然屏障,更谈不上主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

从世界地图上我们不难发现,在地缘政治方面中国属于典型的陆海复合国家,海陆的双重易受伤害性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弱点,决定了中国必须努力在海陆发展上保持平衡,并在国家大战略上选择真正有益于国家的发展道路。

而在历史上,应对陆疆的压力始终是处于农业文明的中国历代王朝的防务重心,明朝中叶以来,中国才开始面对来自陆海的双重压力,这一情况,在清朝演变成日趋严重的“塞防”与“海防”危机并存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依然深受陆海复合国家双重易受伤害性的困扰,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和美国对中国构成了陆海方向的双重挤压,使得国家的安全环境极其恶劣,直到冷战结束以后,中国的地缘政治处境得到了极大改观,中国海权发展的较好战略机遇期才宣告到来。

直到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海权意识迅速萌发,中国人第一次产生“海上生命线”意识。

海洋主权论文

海洋主权论文

海权●主权内容摘要:海权(Thalassocracy ;Sea Power),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关键词:海权,威胁,掌握,经济。

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蔚蓝国土和海岸线。

在21世纪一个波及全球的海洋经济时代来临之际,我们不能再漠视周边国家对我国海洋权益的侵犯。

必须针对不同情况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机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本属于我们自己的资源。

众所周知,中国有渤海、黄海、南海和黄海四大海域。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东海和黄海海域内的石油与天然气未被探明时,越南等国无论是外交部还是教科书都明确说明,南沙群岛是属于中国的。

但自从黄海被发现石油后,有关各国对于黄海东海等海域的归属问题的态度立即发生了变化。

一直与演变到近,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归属都与其他国家有着争议,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储量最大的南海,问题最为严重。

对此现状,我国能源管理部门,以及交通和外交都要有一个统筹的机制,要有计划和部署的进行。

对于海上权益的争夺的方法综合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积极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受美国支持的一些国家进行较量。

历来关于中国外交方面碰到的问题,其背后似乎总能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或者一些受美国支持的国家的影子。

对于美国的强权主义,我们不能采取消极放纵的态度,应该毫不畏惧,与其斗智斗勇,进行外交上的较量。

第二、加强我们国家需要的海军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军事训练和远洋战斗的能力,武器现代化。

试论海权意识

试论海权意识

试论海权意识对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影响院系: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姓名:李畅班级:2006级2班学号:2006051292摘要: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关键字:海上霸权,海权,意识淡薄,蓝水海军,资源安全曾经在班里做有关英国海上霸权的衰落的presentation的时候问过同学一个问题,中国领土面积是多少?正如我意料的一样,班里的同学异口同声的说960万平方公里。

我并不对此感到震惊,我只是平静的告诉他们:同学们,请你们记住,我们的领土面积是1200万平方公里,请不要忘记,我们还有400多平方公里的海洋。

作为社会精英层的广大大学生们对我们的领土面积知之寥寥,这不足为奇,也不能抱怨他们不爱国,连生养自己的祖国母亲的博大都不清楚。

只要翻看大多数的中国现行教材,它会告诉你,中国的领土面积就是960万平方公里。

960是广大中国人打小就铭记在心的数字,并不无自豪的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960万平方公里。

1200这个数字在广大中国人心中从来就没有任何意义。

这反映出一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曾经造出世界上最大海船的国家,一个曾经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从高层到草根,从平民到政府的海权意识集体淡薄。

说到海权意识,就需要了解什么是海权。

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二十一世纪,谁控制了海洋就拥有了世界。

海权意识淡薄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古代中国曾经一度成为世界最为强大的帝国。

海洋文化与海权选修论文-中西方海洋文化地域性分析

海洋文化与海权选修论文-中西方海洋文化地域性分析

天津农学院海洋文化与海权论文中文题目中西方海洋文化地域性分析学生姓名陈继楚系别水产科学系专业班级2011级水产养殖学专业2班指导教师窦勇开题时间2013年12月中西方海洋文化地域性分析摘要:中西方海洋文化的差异和中国海洋文化的古今分析与展望关键词:中西方海洋文化文化起源海洋精神地域性文化正文海洋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地方,云波诡异,变幻无穷,人类面对海洋束手无策的同时,也对海洋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调控。

与海洋的抗争历史上,成就了一些勇士,也牺牲了无数的百姓,面对同样好汉的海洋,却产生如此不同的文化心理。

海洋波涛汹涌,风高浪大,因此出海远航就充满了挑战,航行中风险无处不在,前途难卜。

在中国人看来出海洋是一种冒险行为,在各种诗词谚语中都表现出了足够的忧患意识,认为出海需要克服诸多的困难,“一人难驾大帆船,双手难逃众人眼”但是对于西方的沿海国家来说,海洋就是一块换了的集结地,蕴藏丰富,风景无限。

西方人面对风浪表现的更乐观,习惯以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自然界的壮观景象,西方俗语中关于出海航行很少有悲观的描写,写的更多是体验人们享受搏击海洋的乐趣,还有战胜风浪后的成就感,“the winds and waves are always on the side of ablest navigators(风浪总是站在最能干的航海者的一边)”他们认为搏击海浪是勇者的举动,大还是施展才华的领地,在风浪中迎接无限的挑战,才能历练水手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

巨大风浪在西方人眼里正式海洋挥洒着强大的自然之威,傲视万物的举动。

形成这样不同的心理体验,与各种民族不同的人文背景有较大关系。

无论是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的地中海文明,还是15世纪开始的大西洋文明,都是伴随着航海和海洋商贸的繁荣而产生的,都是以海洋文化为背景的区域文明。

地中海文明是典型的海洋文化催生的海洋文明,它是由一些不具备农业生产条件的民族在千百年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航海活动中诞生的。

论加强海权意识以维护中国主权

论加强海权意识以维护中国主权

论加强海权意识以维护中国主权论加强海权意识以维护中国主权海权在国家政治、经济、安全中的作用历史上称霸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孙中山先生曾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感叹,并警示后人:“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

而毛泽东缔造了人民海军,并发出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号召。

一、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历史上,我们一直把海洋视为天然屏障,更谈不上主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

海洋权益属于国家的主权范畴,它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权利,或者说,国家在海洋上获得的属于领土主权性质的权利,以及由此延伸或衍生的部分权利。

进入21世纪以来,“强于世界者必先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已成为社会各方的共识,把我国建设成海洋强国的呼声越来越高,对海上通道及海权的需求成为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选择。

中国人第一次产生“海上生命线”意识,进而提出建设强大海权的要求。

二、海洋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海洋为人类提供足够的空间(海洋资源空间、海洋生产空间、人类活动空间)海洋蕴藏丰富的资源(海洋资源,是指与海水水体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按照资源的属性,海洋资源可分为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

从广义上讲,海洋空间资源也属于海洋资源的范畴。

)我国海域总面积达354万km2,其中水深200m的大陆架148万km2,中国诸海区的生物生产量为2.67t/ km2,总生物生产量为1261.53万t。

我国可供捕捞生产的渔场面积约281万km2,合42亿亩。

我国海岸线长度为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大陆架面积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世界第十海洋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桥梁和纽带三、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争夺海洋,第一是争夺岛屿,其次是争夺海域,第三是争夺资源。

岛屿问题是核心。

国际海权竞争下的中国安全利益一、中国传统海域频遭周边国家染指在南海,越南向联合国提交侵占中国南沙岛礁的大陆架划界案。

海权论文

海权论文

中国海权建设之我见一,什么是海权海权(Thalassocracy ;Sea Power),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二,中国海权现状南海争端-南沙之争南海,又称南中国海,遍布大小岛屿,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及南沙群岛。

目前,南海四大群岛中,西沙、中沙群岛被中国实际控制,东沙群岛由中国台湾控制,而南沙群岛的情况复杂得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越、菲、马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并提出主权要求。

对此中国政府一再严正声明,这些行为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非法的、无效的。

这些国家的所谓法律依据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南沙群岛陆地面积虽然只有二平方公里,但是整个海域面积达八十二万三千平方公里,而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南沙群岛地处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扼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通往非洲和欧洲的咽喉要道。

南沙之争,其本质是围绕着石油资源而展开的争端,是名副其实的“石油政治”问题,南沙问题背后是扑朔迷离的大国角力。

南亚有关当事国把东盟作为区域共同体,基于共同立场,协力对抗中国,以达到其进一步侵食和霸占南海之目的。

东海钓鱼岛问题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并非“无主地”。

1895年日本趁甲午战争清政府败局已定,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三个月窃取这些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

1943年12月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

海权论文

海权论文

几乎所有国人都知道,现如今,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与海上相邻或相向的多个国家都有程度不同的海疆争端,我国的海洋权益受到严峻挑战。

其中,南海海域面临的形势尤其复杂。

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随着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和海洋开发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步伐不断加快,南海正在成为世界上争议面积最大的海域。

如此就引发了一个南海问题。

所谓南海问题,基本点是指南海周边的6国7方,即中国大陆和台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菲律宾,在南海海域划分和岛礁归属上存在分歧和争端。

而当前的南海问题各种变数正在增加,事实上已经出现被“国际化”的严峻势头。

“古今中外历史说明,凡大力向海洋发展的国家,则国家兴旺,反之,就有可能沦入落后挨打的地步。

所以南海权益的维护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如何维护我国的南海权益,我有几点看法。

一.首先是态度问题。

我们要明确自身在南海问题上的核心利益与目标,并矢志不渝地坚持以此为政策和行动的指针。

时刻不能忘了我们是一个主权国家,有权维护自身在南海地区的领海主权和国土完整。

二.经济行动:中国政府应当加大在南中国海各海域进行建设石油勘探与钻井平台吸油,抢收资源以发展国计民生。

不能让周边小国以争抢、偷走我们的财富。

要大力发展海上民用舰船,进行大吨位(万吨级、十万吨级、三十万吨级、百万吨级)的航母级别的捕捞船队、运输船队、深海加工船队等。

3 增强国防力量。

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这是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根本保证。

要大力发展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的建设,以保卫我的渔民进行全球无障碍通行的权利。

要让我们的渔民到全球各地海域去进行捕捞、钻井、深海加工、海上运输而得到有效的军事力量保卫。

让我们的渔民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的军队都能保护到哪里!因为海船是流动的国土!就像钓鱼岛和东南海问题的解决,无论是和平方式或者不得已的战争选择,都离不开强大的海洋实力。

唯有建设强大的海军,才能保卫我国海疆安全,为解决海上纠纷提供后盾我们需要和世界各国进行军事合作,也需要与友好国家进行军演,需要加大在全球各海域的军事存在,以确保我们的海上力量随时在全球各地随时可以进行武装干涉保卫人民的利益、财富、人身与财产安全的能力。

秉承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提升海洋强国的软实力

秉承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提升海洋强国的软实力

秉承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提升海洋强国的软实力秉承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提升海洋强国的软实力摘要:中国海权发展历史漫长,因而海权属于历史范畴,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

秦汉时期奠定的中国海权雏型对此后中国海权的发展、中国海权的特点产生了明显而又深刻的影响,即海疆的统一、中央的管辖、陆海的渗透。

在郑和时代,和平与军事是贯彻“强化”海权的有力手段,以和平为主,以武力为辅。

孙中山在探索中国建国方略之际,提出了“海权与中国近代化”的命题,振兴海权,保卫海疆,兴海强国,建设近代化国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我国海权维护注入了新内涵,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 5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未斯托克、2 000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都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西方海权意识是通过海洋控制陆地,从而控制城市、控制文明。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为了摆脱宗教束缚进行了宗教改革,并引发启蒙运动,这场伟大的思想革命导致对海洋新的探索和认识。

与此相关的是从15世纪开始的大航海活动,由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人物前仆后继的地理大发现,崛起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海洋强国。

在大航海时代冒险精神的影响下,欧洲人对海洋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17世纪时英国政治家雷莱爵士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可以控制了世界的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对陆海关系,黑格尔的说法很有辩证性:“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就被激起了勇气,要求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探索,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我国的海岸线漫长,所管辖的海域广袤,海洋资源极其丰富。

九州四海是中国古人对中国陆海关系的认识,最早出现在唐卢照邻《登封大?T歌》中:“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海权意识论文
摘要:十余年前,一篇题为“这就是中国的海权意识?”网络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认为当代中国民众的海权意识还停留在晚清时代。

但如今,形势正在好转。

一、中国人眼中的海权
海权一词最早从鸦片战争开始就被中国人所认识,却直到今天依旧无法被充分理解消化。

可以说,从一开始国人对海洋国土的认识上的偏差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权概念的理解。

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及相光著作已经发表100多年,海权课题已经成为军事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

海权作为一个客观的概念,每个国家都有基于自身文化背景的不同理解。

中国的学者普遍将“Sea power”翻译为汉语“海权”。

抛开汉语中的“海权”定义是否和马汉的“Sea power”一致的疑问,我们也应该思考基于西方思维之上的“Sea power”能否妥当概括“海权”一词的关键词义。

但无论如何,至少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共识,也就是说“海权”是一个关于海洋的概念,类似“陆权”是关于陆地的概念。

地球上除了陆地资源以外,海洋资源应该是最为宝贵的,这就牵涉到“海洋权利”(Sea right)的概念。

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来说,其“国家主权”的概念也涵盖了“海洋权利”。

也由于大凡世上的权利都需要强力来保障,于是从国家的“自卫权”概念又引出了防御性的“海洋权力”概念,即“Sea power”。

正如马汉强调的:“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法律的合理与否不取决于力量,但其有效性要由后者赋予”。

而长久以来,特别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一直是停留在陆地的边缘/附庸的阶段。

历史上频繁的攻伐侵掠,统治者理解的武功最大化也不外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以大海为疆域的最尽头的思想虽然客观上受限于当时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但的确潜移默化的塑造了从统治者到民众视海疆为化外之地的海洋观:1895年甲午海战中国战败之后,面对辽东半岛与台湾岛面临被割让的局面,清政府选择了保辽东而弃台湾,这很大程度是由于当局对海权的忽视。

而民间上的影响,直到现今,东南沿海的老一辈人仍然将海上的岛域称之为某某山,其文字之外的含义大可理解为无主之地。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海权便和中国的主权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但中国理解并捍卫海权的尝试却才刚刚起步。

平心而论,目前中国的海权实践还远未达到追求“海洋权力”(Sea power)的阶段,而仅仅是处在保卫合法的“海洋权利”(Sea right)的阶段。

仅仅是处于建设维护海上利益的海上武装力量(Sea power)阶段,还远未达到追逐海洋霸权(Sea power)的层面。

而在南海问题上,由于海权意识的长久淡薄,中国政府一直以来只是以宣示主权动作为主,官方极少有行政上强力控制及主权维护,南海各岛礁海域长期以来缺少海军及行政部门的巡防与管理,在维护“海洋权利”(sea right)上已经力不从心了,追求在该海域的“海洋权力”(sea power)更是奢望。

这便给了南海沿岸诸国蚕食我国岛礁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海洋大国的海权意识
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早期殖民大国出于
对贵金属的狂热需求进行了世界范围的疯狂探险。

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先行者,葡萄牙与西班牙在亚非拉地区建立了他们的殖民统治,广阔的海洋给两国的统治者带来了及其丰厚的回报。

随着西欧各国的相继崛起,荷兰英国法国相继参与了殖民大扩张,随之而来的是各国针对海洋利益的大争夺。

善于经商的荷兰人在十七世纪成为了海洋霸主,拥有当时最为庞大的商船船队,被称之为“海上马车夫”。

大凡近代列强的兴起与强大都与其重视“海洋权利”(Sea right),并积极利用其“海洋权利”(Sea power)巩固自身的“海洋权利”(Sea power)有关。

就拿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来说:从陆地国土面积来看,日本只相当于中国云南省的面积,仅有中国的5%左右,在世界上排名第61位。

但如果算上领海与专属经济区水域面积,日本则拥有了447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国家可支配的区域面积一下子增加了11倍。

由于日本的海岸线长度远超于中国,从综合上看,日本的国土面积的名次一下子从61位窜直第6位。

日本能从明治维新以来一直领跑亚洲,身踞世界强国之林,首先应归功于其强烈的海权意识。

海洋给日本大量的自然资源,也给了日本接受外来文化继而走向世界的便捷渠道。

由于海洋带给日本太多的机遇,因此日本举国上下对海洋利益皆是无比的看重。

日本近年花重金来加固有被海水淹没的冲之鸟岛更佐证了这一点:本是无法住人的礁岩,日本政府为了深远的海洋权益,在上面增设了堤防设施与气象观测设备。

这与旧中国政府在南海诸岛仅是投放几块立碑远走了事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南海危机唤醒海权意识
十余年前,一篇题为“这就是中国的海权意识?”网络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认为当代中国民众的海权意识还停留在晚清时代。

但如今,形势正在好转。

近期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六成的受访者认为国人有维护海洋权益的意识。

当菲律宾政府于2009年非法将我国的黄岩岛以及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时,中国外交部立即提出了严正抗议,指出中国对相关岛屿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通过这次的调查,该起争议在经过媒体的多番报道之后,也引发了超越事件本身的进一步关注:在得知菲律宾夺占中国岛屿的报道之后,有57.3%的受访者表示将持续关注事件的进展。

另外,有多达36.3%的受访者在此事件后开始对如何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等相关话题感兴趣。

这显示了近期我国民众海权意识的不断觉醒。

更可喜的是,民众海权意识的觉醒也对政府的危机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近期黄岩岛事件中中方行政船只表现出来的强硬态度也佐证了这一点。

参考书目:
[1]萧伟中、梅然译,[美]马汉著:《海权论》,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3版,第1048页。

[3]刘新华、秦仪:《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其战略选择》,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2期,第37页。

[4][美]T.S.伯恩斯著,王新民,辛华译:《大洋深处的秘密战争》,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84页。

[5]薛桂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家实践,海洋出版社,2011年
[6]赵理海《海洋法的新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